[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四六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8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八四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右旋十海,第一段,离垢焰藏海。这个经文在第九卷,《疏论纂要》第十七卷。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此无边妙华光香水海东。】
 
  这是把方向指示出来,东方为首。
 
  【次有香水海。名离垢焰藏。】
 
  这是把这个香水海的名称说出来,『离垢焰藏』。
 
  【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有世界种而住其上。名遍照剎旋。】
 
  这是『世界种』的名称。
 
  【以菩萨行吼音为体。】
 
  这是说出这个剎种的体性。我们注意到它名称是『菩萨行吼音』,大意也就是世尊在经典上常讲的「为人演说」,演是行,说是吼音。
 
  再看下面经文,它也有,所持的剎种也有二十重。二十重当中也有七桩事情,大致跟前面所说的相同。第一个是指出远近,第二个是讲剎的名称,第三是讲形状,第四个是讲所依,第五是讲上面的所覆,第六个是讲眷属,就是世界的环绕,第七个是说佛号。或者「有说体」,有「说清净」。看到清净就晓得这个世界是跟华藏、极乐相同,这里面没有六道,没有九法界。这是第一层,第一层是从最下方:
 
  【此中最下方有世界。名宫殿庄严幢。其形四方。】
 
  这个形状是方形的。
 
  【依一切宝庄严海住。】
 
  依住。
 
  【莲华光网云弥覆其上。】
 
  这是这一个佛剎上空的庄严。
 
  【佛剎微尘数世界围绕。】
 
  这一句是讲它的眷属。
 
  【纯一清净。】
 
  我们看到这一句都会生欢喜心。
 
  【佛号眉间光遍照。】
 
  『眉间光』就是白毫光,佛三十二相之一。眉中间有两根白毫,白色的毫毛。这个白毫很长,盘旋在一起像一粒珠子。我们看到佛像眉间都有个珠,它不是珠子,它是两根白毫盘旋在一起,像一个珠子。白毫是无量功德成就的相好。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常常念,常常念到的白毫放光,光中化佛,佛在虚空法界接引有缘众生。这是这个世界佛的德号,「眉间光遍照」。
 
  我们博地凡夫,虽然没有累积功德,现在学佛,知道功德是怎么回事情,晓得了。功德跟福德的差别大致上也搞清楚了,而福德跟功德的相,几乎是相同的;断恶修善,这是相同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古大德告诉我们,着相是福德;换句话说,不着相就是功德,这个话我们总要记住。
 
  菩萨行门,总纲领佛说了六个,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要认真努力去修学,修学要不着相。佛在经上举例子,譬如布施,布施不执着有能施的自己,「我修布施」;不要有一个「我能施」这个意念。也不能执着「对方接受我的布施」,那你就着了人相。那个人接受我的布施,「我布施的这些财物有多少」。如果这个没有忘掉,你心里头常常还在想着,福德。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是福报;施,得了,不是功德。
 
  功德怎么样?佛在经上常说三轮体空,与法性完全相应。修布施的时候,无我相、无人相,也没有布施当中,或者是财、或者是法,没有这些相,一切都不执着,那是功德。财施如是,法施、无畏施亦复如是。乃至持戒亦如是,忍辱亦如是,精进、禅定、般若亦如是。这个境界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心里头什么都没有,真的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地纯净!修布施,纯善!
 
  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修布施。总不外乎这个三大类:财、法、无畏。你的形象是布施,做出这个形象给社会大众看,让社会大众看到这个形象有所觉悟。形象绝对不是为自己,为自己可以随便一点,是为众生。没有人在的时候,可不可以随便一点,不可以!为什么?我们有肉眼看不见的鬼神。肉眼看得见的众生,我要教化他,要给他做榜样、做模范。肉眼看不得到的众生,我也要教化他,也要给他做榜样、做模范。
 
  虽然认真努力这样去做,心里头一丝毫分别执着都没有,这是功德,有丝毫分别执着是福德;福德好修,功德难修。但是福德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的果报是在三道之内,在六道里面享福。我们今天看到社会上许许多多富贵之人,前生所修的因,这一生所得的果报。但是仔细去观察,他在这一生享受福报的时候不知道修因。这是为什么?修因的缘缺了,不具足。
 
  修积真正功德、福德的缘是什么?是圣贤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现代人疏忽了。纵然偶尔提起,没有全心全力去奉行,所以这个世间有大灾难。这个灾难就是《太上感应篇》里面所说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教化众生,没有大智慧、没有大福德,做不到。佛有大智慧,感动国王大臣、长者居士来护持,大福报!今天在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这样的人,偶尔我们见到真的善知识,可惜没有真正有力的人来护持。
 
  印光大师出现在这个世间,大善知识!感动有长者居士来护持他,没有国王大臣,因此影响的面不大。决定不是佛菩萨的德行不足,而是众生的业力太重。这个原因非常复杂,绝对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古时候的帝王福报大,现在这个世间已经没有那么大福报的人。你看那个帝王他能够传十几代,传几十代,传几百年,多大的福报!人民百姓有福,才遇到贤圣的君王,带给社会长治久安。人民百姓没有福,这样大福德的人就不会出现在世间。
 
  现在这个世间走向了民主。民主,国家领导人是民选的,在位的时间不长,他的责任、任务是非常有限的。一般国家总统的任期只有四年,顶多再连任一次,八年。不像古时候的帝王,他要传宗接代,所以他为国家、社会、人民想的很远很远,不敢做错事。为什么?做错事,政权就被别人取而代之,家破国亡。
 
  我们不要看很古以前的事,你就看看清朝,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在《四库全书》里面,有很大的分量是帝王教导他的子弟,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我们读了非常感动。确确实实把人民的幸福常常放在心上,关怀,所以他才得到人民的拥护,他自己也想在历史上留一个好名。他有责任感!自己做的好,希望这个好永远保存下去,要选拔最好的继承人。
 
  在现前这个制度没有了,由人民来决定。这个总统任期到了,改选了,下面选哪一个,不是上面总统决定的,人民自己决定的。换句话说,这个领导人贤明与否,人民负责任。在过去,这个国家领导人贤明与否,上一代的帝王他要负责任。这些帝王大臣都是受过最好的教育,国家第一流的好老师,帝王礼请到宫廷里面来教学,受过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老师来指导。老师一举一动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模范。心正,形象正,言语行为端正,以前是这个教法。现在统统失掉,要想恢复,不可能!所以这个世界的前途到底是光明、是黑暗的?没有人知道。
 
  在这个时代,过去李老师讲过,只有自己觉悟,自己学习。走圣贤的道路,决定不走六道轮回,这是聪明人,这是善根深厚的人。世间人哪一个不随顺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我们清楚。回想过去一切所作所为,是善是恶,是染是净?果报是祸是福,是吉是凶?要常常做反省。知道自己不能跟古圣先贤相比,赶快回头,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随顺佛菩萨的教诲。
 
  我们是在初学的这个阶段,年龄也都大了,不是扎根教育,我们现在是补习教育。从幼稚园、小学,那是扎根教育。我们的根,实在说不是很好。但是即使中年,遇到的缘很殊胜,古人讲「亡羊补牢」还不算晚,只要肯干,方向、目标纯正。到哪里去?十方诸佛剎土很多,但是要晓得,到那边去要具备条件,我们自己条件不足。在这个时候怎么办?幸亏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指引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要相信,我们对世尊要感恩。到极乐世界去从头学起,佛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我们如果不依照佛教导的这个道路与方法,我们无路可走。
 
  所以决定不能像社会大众一样存自私自利的心,贪求名闻利养的心,损人利己的心,决定不能有。你要随顺世俗,也许眼前能够得一点小利,可是你要知道,你得的那一点小利,不是你用种种不正常手段得来的,肯定不是;你得到那一点小利是你命里头有的。所以印祖为什么大力提倡《了凡四训》,很有道理。那就是告诉你,无论用什么手段,你得来的名闻利养都是你命中注定的。你命里头要没有,用什么样的手段你都得不到。这何苦!
 
  所以君子不妄求,求不到!佛教人可不可以求?能求,有道理、有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有求必应。这是佛讲世间法,世间的因缘果报,佛讲得透彻。求财,财布施;求聪明智慧,法布施;求健康长寿,无畏布施,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这个里头道理很深,果然你能契入大乘经教,你就明白。无求,所得的比有求的不知道要丰盛多少倍,没有法子说得出来的。
 
  功德比福德殊胜多多,福德跟功德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在今天,无论在家出家,我们细心观察,修福德的人多,修功德的人几乎看不到了。凤毛麟角,那还有几个人。从这些地方观察,众生没福!众生要有福,修积功德的人多;众生没有福,这个世间修积功德的人就少了。
 
  清净信心是功德,《金刚经》上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我们今天对于大乘佛法,对于孔孟的教诲,我们没有清净信心。虽然在学,学怎样?还是怀疑,心不清净。几时才真正对于圣贤教诲、圣贤的典籍没有怀疑?顶戴信受奉行,这个时候才能从福德转变成功德。方向目标绝对不是求富贵,而是求什么?求作圣人,作贤人,作佛,作菩萨。这样的方向目标,你所修积的是功德不是福德。
 
  所以无论世出世间,就是修真正的福报也得要有一点小智慧。没有智慧,不认识福田!什么是福田?你去种福田,种错了,种到沙土里面去,种到石头上去了。那个种子不会发芽,不会开花结果,种子都会坏掉,你种错了福田,所以你要认识福田。佛在经上常讲,给我们讲三种,大别,父母是福田,「恩田」!父母对我有恩,养育之恩,知恩报恩,孝养父母是种福田。老师对我有恩,我的智慧、法身慧命得自于老师,对老师要敬。佛菩萨是属于师道,「敬田」!要尊敬。对苦难众生,「悲田」!慈悲,怜悯他们在受苦受难,帮助这些苦难众生。
 
  现在在这个社会,一般开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工商业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都提升,物质生活没有问题。他可不可怜?可怜,比起一般缺乏物质生活贫穷还要可怜,可怜在哪里?不懂得伦理道德。这个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违背,与圣贤教诲违背,那么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地藏经》上所讲的。那他这一生福报享尽之后,他来生,来生就不得了了,果报在三途。他怎么不可怜!觉悟的人要去救他,要去帮助他。帮助他不是在物质上,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对于圣贤教诲能生起信心,无量功德。救他的法身慧命,救他来世,比什么都重要!
 
  今天这桩事情落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教了。所以现在做父母的不能为儿女的好榜样,父母本身就不能做出一个好样子。中国古老的谚语所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不正,儿女怎么能教得好?我们现在要发心做什么样的人?时时处处,存心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了解社会众生有哪些毛病,我们发愿来为他演说,来为他表演。为他表演三轮体空,不着相,那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佛在眉间毫光示现出来,毫光遍照,怎么个照法?我刚才所说的就是遍照的方法。尽形寿,只要我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一天,我就表演一天,我就做一天样子。一切为众生、一切为社会,没有自己,这是毫光遍照的落实。
 
  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一生所表演的是不是这个样子?要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后世祖师大德,在家修行的长者居士,你要真看,你得要有慧眼,谁在真修?无论在家出家,他不是真修我们不能以他做榜样。真的有修有学,我们才能够向他学习。
 
  早年我亲近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都是真修真学。他们有没有证果我不知道,但是他们的修学我清楚、我明了。章嘉大师持咒,一切时一切处,我看他心是定的。他金刚持,我看他嘴唇微微在动,没有声音。我们接见,他跟我们谈话,不谈话、不说话的时候,我就看到他在持咒。无论在什么时候我看他,他都是这样的。我一生所见过的真正的大德!他言语很少,说话很简单,一点都不啰嗦。我亲近他三年,每个星期一次,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说话的句子简短有力,一句废话都没有。这样的善知识见不到了!
 
  李老师说经讲道,他不但能讲,做出来给我们看。而且还谦虚,教我学印光法师,他的德行还不够。在现前社会像他那样的人,找不到第二个,还那么谦虚。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经文第二段,也就是第二层,这个「海华剎种」,种所持剎的二十重的第二重。
 
  【此上过佛剎微尘数世界。】
 
  这是一个佛剎微尘数世界。
 
  【有世界名德华藏。】
 
  这个世界的名称也很好。
 
  【其形周圆。依一切宝华蕊海住。】
 
  这一句是讲依住。
 
  【真珠幢师子座云弥覆其上。】
 
  这是这个世界上空的庄严。
 
  【二佛剎微尘数世界围绕。】
 
  确实是向上提升,围绕的佛剎多了一倍。
 
  【佛号一切无边法海慧。】
 
  这个世界的导师,是『无边法海慧』如来。德号里面最重要的是「慧」,是这个字。自性圆满的智慧开演了,那就是「一切无边法海慧」,这是圆满的智慧。圣贤人的教诲,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所以佛法教学,释迦牟尼佛是这样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没有例外。怎么样教人的?都是教人戒定慧三学。依戒得定,修定开慧,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从外头来的。
 
  所以佛在经论上常常把心比作水,比喻只能比一个仿佛,不可能比喻的恰到好处,那是做不到的。心像水,水在平静的时候,水平如镜。这个时候水的作用就像一面镜子,把外面的境界照的清清楚楚,那个照就是慧。水能照,这是水的本能。但是这个水如果动了,风一吹起了波浪,它这个能力就失掉了。如果起了大风大浪,能力就完全丧失掉。佛把这个心比喻作水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的真心有智照的本能,但是现在这个能力失掉了。怎么失掉?我们的心动了,心不定,这个心水起了波浪。从什么地方觉察到我们现在的心在波动?从妄念。妄念从来没有停止过,前念灭后念生,剎那不住,不停!六根接触六境起贪瞋痴慢,那是大风大浪。理智完全丧失掉,随着境界转,自己一点主都做不了,你说可怜不可怜?
 
  所以佛教我们学戒,为什么要学戒?帮助你得定的,戒是定的前方便。戒是禁戒!把你心里头的波浪,妄念,把它压一压,伏一伏,这用戒,用这个方法。告诉你这个不能想,那个不能看,那个不能听。戒什么作用,我们明白了:戒的作用,无非是叫六根从境缘上收回来,收回来的时候心就定了。不能完全定,那个波浪慢慢就小了。大浪变成中浪,中浪变成小浪,小浪变成微浪,这是禅定的功夫。到完全平静,一点风浪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成佛,智慧就圆满了。性德里头圆满智慧就透出来了。
 
  可是诸位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心里头的波浪,无量劫来已经成了习惯,像大海里头的波涛,从来没有止息过的。能够止息一点,就透一点智慧。所以这烦恼、妄念,妄念少一分就有一分智慧,少两分就有两分智慧。真正修行人做功夫在这里做,这叫从根本修。没有必要知道的事,不要去打听。古人讲得好,「知事多时烦恼多」。你要知道那么多事干什么?
 
  「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是非就多。尤其是现代社会,从前总是还有圣贤教诲,还好一点,现在把圣贤教诲全部拋弃掉;换句话说,这个是非、邪见比过去不知道要增长千倍、百倍。我们生在这个社会里头,唯一的方法是什么?不接触!所以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选择在图文巴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小城,比较清净,六尘诱惑的少,财色名食睡诱惑的轻。我们选择这个地方,不选择大都会。大都会里头不容易修行。
 
  早年,中国大陆解放的初期,虚云老和尚到香港。香港同修希望虚老和尚在香港定居,给他建了一个精舍,我去参观过,环境很幽雅。听说老和尚住了一个月,回到中国去了。告诉香港同修,这个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太大,没有法子修行。几个修行人能禁得起这样大的诱惑?能在这个境界里头不动心?那是再来人,不是凡夫。所以他老人家还是回到中国。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
 
  所以古时候祖师大德们建道场,都是建在深山里头,人迹罕至,不是去拜佛的不愿意走那么远的路去访问。现在交通便捷,许多的那些古道场都修了柏油路,车可以开到门口。这还能修道吗?这个道场变成热闹道场。从前佛家的道场叫寂静道场,「兰若」;兰若是印度话,意思是寂静处,非常清净的处所。住在这个里面的人修行,平常也不讲话的,见面也不打招呼的,心是定的,这不是没礼貌。眼观鼻,鼻观心,没有言语,所以道业、学业容易成就。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杂心闲话,这难成就。
 
  真正道场,各人都用自己的功。或是在念佛堂,或是在大殿,或是在讲堂,哪有聊天闲话,没有。偶尔有客人到山上来参访,你们看看中国古时候寺院的建筑,它分内外。内院,访客不能进去,修行的道场;外院,执事见客。什么人?知客师,知客、照客,他们是负责接待的。不是这个职务,见到客人也不打招呼。从前人懂得,他不是傲慢,他是在修定,他是在持戒,他的功夫日夜不间断。
 
  所以从前到山上去参访,见到修行人,心里敬佩,没有言语,不打招呼。所以接待有接待的人,他们的职责。心都在定中,大经上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持戒修定,持戒的目的是得定,所以持戒是修定的前方便,是手段,是要得定。定还是手段,还不是真正的目的,定开慧!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豁然大悟!
 
  修定,诸位同学要晓得,我们今天讲清净心,清净心里头一尘不染,那是定!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能够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真的没有。也许有人听了说:那这样说起来,这个人不是变成白痴了吗?是非人我都不分,男女老少都不分,是非善恶也不分?跟你讲,真的是不分,心里头确实没有。
 
  在应酬,对人对事对物,他分。他怎么分?因你分而我才分。是因众生的执着而执着,因众生的分别而分别,外头有里头没有。你们说这是一个毛巾,你要问我,我说这是毛巾。不是我叫它做毛巾,是你们大家叫它做毛巾;我也叫它做毛巾,那我就错了。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用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一切名相分别是众生的事情。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很深。恒顺众生就是恒顺凡俗,凡夫、俗谛,随顺你们。随顺你们,心里面一丝毫的分别执着都没有,那是功德,随喜当中成就自己的功德。《般若经》上讲的「三轮体空」,禅宗里面讲的「一法不立」,那是真的。真妄永远是和合在一起,只要不执着就是真的,执着就是虚妄的。不执着的时候,体是真的,相也是真的,理是真的,事也是真的。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这个就是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就这么个道理。
 
  所以要知道我们求的是慧,慧不能有心求,有心是慧的障碍。不能无心求,无心也是慧的障碍。无心是无明,有心是妄想。有、无两头都放下,叫「坐断两头,中间不立」,这个时候真智慧才现前。所以真智慧,心清净到极处,就像水,波浪慢慢统统平息,到清净,外面的境界自然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照见」!
 
  我们供佛,供佛都是表法的,同学们都晓得。供具里面最重要的是一杯水,水代表什么?定慧。既然有定慧,戒在里头。戒什么?有定共戒,有慧共戒,慧共戒就是道共戒。有定有慧,自然不犯戒。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今天学佛从哪里下手?我们的年岁大了,按部就班修戒修定修慧,我感觉到来不及了。那怎么办?最好戒定慧一次修统统修。没错,现在我们就是走的这个路子,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戒,显示在形象上,佛家叫威仪。形象,行住坐卧,走路有走路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坐有坐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好榜样!所以叫四威仪,四是四大类,我们不能不学习。《弟子规》就是戒律,就是威仪,里面有戒条,有威仪。教童蒙的,那叫扎根教育。现在有不少人已经注意到扎根教育重要。这个根能不能扎好?未必!为什么?父母没有做到,教小朋友教他这么做,他一看看做父母亲的没做,你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你们没有做,你叫我做,他不相信。
 
  所以今天你要把你的儿女教好,将来成圣成贤,你自己要学。换句话说,那个《弟子规》,做父母跟儿女一起来学,就能收到效果。如果说这个只是教小孩的,我们大人可以不必要,这个小孩学不出来。在学校里头同样一个道理,老师叫学生学,老师自己没有做到,学生学不出来的。出家,佛门里面,我们是以最低的要求,《沙弥律仪》,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如果这个道场是佛道场,这个课程永远不能间断,一遍一遍的讲。
 
  从前李老师告诉我,唐朝道宣律师听四分律,听二十遍。哪个地方有法师大德讲四分律,他一定去讨单,听二十遍,成为律宗祖师。接受四分律的熏陶,他成就了。所以这一门功课是道场主修的功课,天天要讲,天天要听,一遍一遍重复的去听!为什么要重复听?没做到。做到了,还要重复的听。为什么?做的不够,没有彻底,没有得定;得定还要重复听,没有开慧。这样你才真正了解,长时熏修,一门深入。
 
  这是德行的教育,有德行的底子,学其他的法门才能有成就,才能积功累德。如果没有德行的底子,没有这个基础,修学一切经教都是属于福德。这是从前李老师跟我讲的,你是修人天福报。这个话没有错,为什么?没有德行的底子,我们的心是轮回心。什么是轮回心?没有离妄想分别执着。心里头还是妄想分别执着,轮回心。
 
  轮回心修大乘佛法是轮回业,轮回心持戒修定都是轮回业。我只讲到持戒修定,为什么?他不会开慧,他没有智慧。轮回心里头,哪里会有智慧?他能得定。能得定是四禅八定,他能够往生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定不会开慧。这就是六祖能大师讲的「此事福不能救」。你是修福德,福德不能了生死,福德不能明心见性;福德那个修定是有界限的,不能够突破六道。这就是古德也常讲的,你错用了心,你用轮回心,错了。
 
  我们今天希求的,是求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用这个心来学佛,来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离菩提心,行行不离菩萨道。智慧开了,你就是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法身菩萨。这个智慧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以这个为标准的。这个一悟一切悟,在《华严经》上是圆教初住菩萨。往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三慧,闻思修三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叫三慧。
 
  我们可以这样说,法身菩萨是过智慧的生活,自在。跟我们十法界的众生不一样,十法界众生是过烦恼的生活。十法界里面有四圣六凡,四圣法界烦恼轻,过相似佛菩萨的生活,诸位要记住,相似!六凡,那完全过的是烦恼生活,烦恼有轻重差别而已。人道以下烦恼很重,天道比较轻一点。
 
  所以天台家讲「六即佛」,四圣法界「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才是真的,「分证即佛」,他的真并不圆满,他确实是真的,叫分证。究竟圆满佛只有一位,如来果地,只有一位,叫「究竟佛」。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分证位。这个分证,有少分,有多分,细细的去观察也是差别不同。但是都见性,都明心见性,见思烦恼都断了,习气也断了。所以他们的行,心行完全随顺性德,可以说完全是性德的自然流露。流露的样子,佛菩萨、祖师大德示现的就是,就是那个样子。
 
  所以我们今天在凡夫位,我们要想学佛菩萨,你就学释迦牟尼佛,学诸菩萨、祖师大德的行谊,你就学到,样子像了。外表影响内心,凡夫从外面的样子,慢慢做到心地清净,把这个样子养成习惯,变成自然,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有受用,你自然法喜充满,境界跟一般凡夫不一样了。凡夫以热闹为快乐,到那个时候你以寂静为快乐,跟人家确实不相同。寂静乐,那是真的享受。
 
  接不接触凡夫?有缘要接触。接触作用在哪里?作用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跟众生接触是利他,不跟众生接触是自利。到高级的菩萨了,自他跟自利是一不是二。到这个时候,动静一如,染净不二,这个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如果有志向,世间人讲有志气,去作佛去!十法界,我们要向最上一层精进,达到目的再回过头来帮助九法界众生,这是真正觉悟的人。绝不迷恋九法界,希求真实智慧。
 
  真实智慧开了,这是佛门里面常讲,一切通达无有障碍。《华严经》里面讲的无障碍的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此地讲的「一切无边法海慧」,能入能证;不思议解脱境界,所证所入。那就是四种无障碍的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觉悟的人一生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其他的事情统统放下,统统拋弃。心里面一丝毫都不牵挂,彻底放下,真正在行菩萨道。把其他的菩萨、声闻、缘觉,诸天、修罗、人、饿鬼、地狱、畜生,统统放下,找到这一条成佛之道。
 
  我们今天的缘很殊胜,可以讲无比的殊胜,能够遇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无量劫来希有的因缘。开经偈是为这部经所提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遇到了。遇到,后面两句我们要想办法落实,要兑现,「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解如来真实义你就契入了,你不契入你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要契入怎么样?契入,你一定离世间。
 
  所以《华严经》末后的这一品,行门末后这一品「离世间」。这一离世间,接着就「入法界」,不离世间就入不了,离世间就入。离是心离,心离了,身当然离。身离,心不离,身还是没有离;心离,身自然就离。身还在世间,还跟一切众生在一起,那是什么?即相离相,即世间离世间,离即同时,离即不二,那是真离。真离又不妨碍教化众生,你看多自在!这是真正叫无障碍。离世间,不能再教化众生,它有碍;不离世间,又不能入佛境界,那又有碍。真正的大法无障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初学,所以远离一切境界,特别是具有强大诱惑力量的境界,我们远离。我们禁不起,在那个境界里头会动心,会起念头,会被那个境界所转,那我们只有躲避,远离,这是初学。到功夫成就,得三昧了,三昧是禅定。得三昧,能够在境界里头不被境界所转,不被境界所影响,在境界里头真的不动心,不起念,不执着,这个本事才能够普度众生。为什么?你入无障碍的境界。
 
  所以古人出去讲经说法是有标准的。什么标准?明心见性。没有大彻大悟不能出去讲经说法。到像法时期,标准降低。为什么?这样高的标准没有了。标准降低,叫得法眼净,可以离开老师去讲经。不是轻易会受五欲六尘的染污,自己能够保得住,不受染污,行!凡是自己还会被污染,就是你接触六尘境界,你还会起心动念,还会引起自己的贪瞋痴慢,这个不能。你一接触什么?一接触你大幅度的退转。不是度众生,被众生度跑掉了。
 
  现在师道没有了,完全靠自己。怎么说师道没有了?学生不听老师的,老师没有权利限制学生。现在讲民主自由开放,大家在一起是同参道友,朋友,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现在这个社会,我看再过几年,父子没有了,父子也是朋友。五伦灭了,在这个世间消灭,变成历史的名词。所以佛法常讲要观机,要认识,认识这个机缘,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自他两利。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四七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四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二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八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五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五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五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0七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36.王公宰官护法 Receiving protection for the Dharma fro..[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不取于相[栏目:慧光法师]
 切莫误解双身观[栏目:持松法师]
 有位老居士求往生,断食二十一天,有几十人助念,见到大莲花,底部生根连地,莲花不能升起。老居士虽未往生..[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贤劫千佛宝海梵志的愿力[栏目:传喜法师]
 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栏目:果煜法师]
 为什么菩萨戒将酤酒列为重戒,饮酒列为轻戒?[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阿弥陀经》讲记七:如何获得信心[栏目:纯祥法师]
 仁厚德行,化及子孙[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六祖坛经》第十五讲[栏目:崇慈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