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七三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61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七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毛光赞德偈颂的第九首:
 
  【一切佛智功德力,种种大法皆成满,以诸三昧方便门,示己往昔菩提行。】
 
  这一首偈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但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所以不得不多说几句。从果上讲,从我们愿望上来讲,这不仅是个人愿望,可以说是一切众生共同的愿望,都是希望个个有所成就获得圆满。在前面给诸位报告过,确确实实「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也就是依照佛陀的教诲,我们理事、事事都能够得到圆满的成就。
 
  如果要圆满成就落实,绝对不是天天求佛菩萨保佑能够得到。求佛菩萨保佑这句话并没有说错,而是许许多多大众把意思会错了。佛菩萨怎么保佑我们?佛菩萨所说的经教保佑我们。我们对于经教(经典的教诲),要能信、要能解。「信」要有坚定的信心、清净的信心、真诚的信心;「解」要解得深,要解得广,要解得圆,然后你才能落实。你把所信所解统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佛菩萨保佑。如果把信解行证忘掉、疏忽掉了,完全都不懂,希求佛菩萨保佑你,哪有这种事情!这叫迷信。
 
  所以佛法里面讲信,讲正信、讲智信,它不迷;讲真信,真是不妄。它的因就是佛智佛德,我们要在经教里面学习佛的智慧、佛的德能德行。前面所讲的这个意思是有很深的深度,虽然费了很长的时间跟诸位说明,真正能够体会懂得的,还是一桩难事情,但是我们也只能说到此地为止了。「如来智慧德相人人本有,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句话要常常记住。果然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知道断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就是真正修行的功夫,这样才能够把性德上面障碍除掉。「种种大法皆成满」,就能够落实,就能够现前,然后才知道佛法不迷信。
 
  下面这两句,普贤菩萨慈悲现身说法。你看看他是怎样求得佛智佛德的?这唯恐我们不会,他来表演给我们看。这个表演,「以诸三昧方便门」,三昧是定,方便是慧;三昧是德,方便是智,佛智佛德!我们在前面看到普贤菩萨入定,他入的定,一般大乘法里面讲的「法界定」,佛在楞严会上讲的「首楞严大定」,名称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华严经》这个大定的名称叫「一切诸佛毗卢遮那法界藏身三昧」。前面佛讲了很多,清凉大师注解也注得很多,我们也费了不少的时间在一起学习。总而言之,不修定慧是不能成就的。
 
  定就是《金刚般若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就是依这一句经文,他用浅白的言语教导学生,「外不着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的浅说解释。如果我们真的懂得了明白了,相信了、信解了,相信明白了,信解后头要有行证,我们把它落实,落实就在生活当中。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现在人加个「乐育」,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炼,历事炼心。炼什么?炼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去炼这个,炼随缘不攀缘。在这里头学「不取于相」,不取相、不着相,学「如如不动」,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根本智!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真正的「法界大定」,真正的「楞严大定」。
 
  佛在楞严会上讲,这个大定是自性本定,自性本来如是。既然说本来如是,我们就要相信我们一定可以修成,这是我们自性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我们自性本定失掉,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也失掉了,这个失掉的原因,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个时候,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这么失掉的。失掉之后,我们的心随顺妄想分别执着,这个错了,这叫错用了心,把真性变成了妄识,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堕落在六道,无量劫来没有能力超越。这个没有能力超越,你迷在这个里面,你醒不过来;醒过来就超越了。堕落的时间久了,习气深了,所以佛菩萨来帮助我们、来教导我们、来唤醒我们,总是唤不醒。就像《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说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这个刚强难化就是怎么唤也唤不醒,唤你的时候好象是醒了,转眼之间又迷了,又堕落下去了。
 
  诸佛菩萨真的是大慈大悲,不舍一人,所以佛的恩德超过父母太多了。父母对我们的恩德,一生的,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生生世世永远不舍,一直要到我们醒悟过来,彻底醒悟过来,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那不需要再照顾了。没有彻底醒悟过来,时时刻刻都在照顾着。我们想想,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是这样的照顾一切众生、照顾我,我在这个里头要学习。学习什么?我要像他们一样照顾别人。佛菩萨照顾我没有条件,无条件,一丝毫希求都没有。我照顾一切众生也应当是无条件的、无所求的,这个才叫报佛恩。
 
  我们天天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我们怎样报恩?向佛菩萨学习,这就是报恩。普贤菩萨做给我们看,「示己往昔菩提行」,这个「示」是显示、展示,展示出他自己,普贤菩萨自己,「往昔」过去他所修的菩提行。「菩提行」就是他的生活、他的做人。菩提是觉悟,他过的是觉悟的生活,他做人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叫「菩提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这个一生为我们所做的榜样,就是普贤行。历代祖师大德,无论是在家出家,他们确确实实对佛陀的教诲通达明了,表现在一生行持之中。我们见到了,我们听说了,要觉悟、要学习、要效法,如教修行!我们在世出世间一切所作所为,我们所作所为是什么?没有别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叫「大法」。这个大法一定像普贤菩萨一样「皆成满」,都会成就、都会圆满。这一首偈好!这一首偈重要!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果德已满,不舍因门」,这句话的用意很深很深。「果德已满」,成佛了,满了。「不舍因门」,倒驾慈航,现在又以菩萨的身分,他示现菩萨的身分来帮助一切众生,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无数重叠的国土,没有不示现,没有不圆满。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我们再看最后这一首偈:
 
  【如是自在不思议,十方国土皆示现,为显普入诸三昧,佛光云中赞功德。】
 
  这一首是总结,清凉大师在科题里头给我们提示,「结赞所由,自在难思,现无不普」。我们听了这一句话,心里面非常欢喜、非常的仰慕,什么时候我们能像菩萨一样自在难思。「难思」是不可思议,那个「自在」是没有法子用言语文字来形容的,无法形容。虚空法界一切剎土,他都能自在现身,普现。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我们不要忘记,清凉大师在此地也给我们提示,「标入一定,实则普游」,这个真的。修行,普贤菩萨是真正抓到了根本,这个根本在此地就是普贤三昧、法界大定,他入这个定。入这一个定就能得大自在,就能在一切诸佛剎土普遍现身。现身的目的总不外上求下化。上求亲近佛陀,接受佛陀的教诲,下化是帮助佛陀教化众生。佛是众生的教授,菩萨是佛的助教,教学相长,功德才能够圆满。
 
  所以,我们要不肯发心当佛的助教,我们要想定慧圆满就很难了,做不到;一定要发心担当佛陀的助教。佛用什么教化众生?用我们这些助教来教化众生。这些助教,我早年学佛的时候,我称这些人为佛陀使者,今天我们在这个地方看,是诸佛使者。我这个说法,李老师给我印证,说我这个讲法没错。佛陀使者、诸佛使者、如来使者都行,实在讲是诸佛的助教、如来的助教、佛陀的助教,佛陀教化众生落在我们身上,我们代表佛。代表佛,你想想看,那你就得像个佛。你要不像,你怎么能代表佛?什么地方要像?智德要像。前面讲的智力德力,佛智力、佛德力,我们的智要像佛,我们的德要像佛。智从哪里显?智从德显,般若智慧是性德。我们断烦恼求佛道是修德,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炼,中国古人也讲磨炼,意思都好。在物质环境里头磨炼,在人事环境里头叫锻炼。炼什么?把自己妄想分别执着这个东西炼掉。这就跟打铁成钢一样,妄想分别执着这是渣滓,要把它淘汰尽了,这个铁就变成纯钢。从哪里磨炼起?从人事环境当中,真修行在这里修。
 
  学习像佛菩萨一样处事待人接物,不能学凡夫。凡夫对一切人情绪化,常常会变,今天对你很好,明天就变脸了,那是凡夫,那不是佛菩萨。我们举一个简单的比喻,诸位从比喻当中细心去体会,六道凡夫的往来,就像两三岁小孩一样。你看小朋友在一块相处,一会儿好了,一会儿恼了,过一会儿他又好了,反复无常。他说我跟你很好,大人听了就晓得,你笑一笑,摇摇头,未必!过一会儿要打架,打架的时候恼了也无所谓,为什么?一会儿他就好了。六道凡夫!为什么?他随顺妄想分别执着,这种现象就是正常的,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所以才有六道,才有九法界。对众生来讲这是正常的,可是他要受苦,他要受难,真的叫可怜悯者!佛菩萨看得清楚,佛菩萨像大人,好好的教他,帮助他开智慧,了解彼此的关系,恢复到正常,这个就是圣贤的教诲!一切都回归到正常,正常就叫做佛法。佛是觉的意思,正常就觉,不正常是不觉。觉者对不觉者了解得很清楚,但是不觉者对觉者是一无所知,他不知道他的境界,他不知道他的心行,以为也跟自己一样。这错了。觉者能够指导不觉。
 
  我们要炼也得要像普贤菩萨一样,要把纲领抓住。从哪里下手?我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承蒙章嘉大师的教诲,他教我从「看得破、放得下」下手。我问他,这两句话我懂得一点意思,从哪里做起?布施,我学佛是从这个地方起步的。布施就是放下,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学佛的时候,看到别人比我好,会生起嫉妒心;这个嫉妒心虽然不严重,它有,它不是没有。如果严重那就造业了。我不严重,不严重但是有。老师教我要放下,不但要放下,看到别人得利益应当要生欢喜心,就在这里练功夫、这里修行,把自己毛病习气改过来。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看到他是有点灾难了,我们会很欢喜,「唉呀!某人你看看」,这是错误的!老师教导我们说,不能够幸灾乐祸,应当要生怜悯心。不但要有怜悯心,如果他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那个人是我们讨厌的人、不喜欢的人,这是功夫!差不多要修十年的功夫,才达到老师对我要求的标准。我们要真干,不真干永远达不到这个水平。
 
  佛法如是,儒家教学亦如是。你看看儒家讲的「仁者无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仁者,儒家讲的仁人君子。君子之人,处世心平气和,他心目当中没有敌对的,没有敌对的事,这是儒家君子的标准。敌对,我们常讲冤家对头,怎么能避免?别人跟我敌对,我不跟他敌对,这个就是仁人君子的标准。我们常讲,他对我有误会,他毁谤我,他侮辱我,他伤害我,我对他如果要有报复的念头,错了!我对他应当完全接受,没有一丝毫的怨恨。孔孟教导我们,这个时候自己应该认真反省,他为什么误会我?为什么毁谤我?一定是我自己做得不够好。如果我的心行做得很圆满,做得很好,一定得到人家赞叹,得到人家尊敬!我今天得不到别人尊敬赞叹,得到人家的是毁谤侮辱陷害,肯定是我自己做得不好,我要认真反省,改过自新,自己的德行就增长了;德行增长,智慧就增长了;智慧增长,这一切事理因果就通达了。
 
  于是我们就对那个以前怨恨的人,起了另外一种看法。怎么看法?他是菩萨,他是佛,他是大善知识,他要不是这样对我,我怎么会反省?我怎么会发现自己过失?我怎么能改过自新?我的改过自新,所有一切德行智慧的成就,都是他帮我忙,这不是我的大善知识吗?大善知识,怎么可以把他当作冤家对头!你看那个念头一转,仁慈的心就显现出来了。仁者确确实实没有怨对!这些怨对统统都是大善知识,都是真正帮助我、成就我德行智慧的人,帮助我提升境界。
 
  不是真正修行,他不懂。我给你讲这些话,你也听不懂。真正修行,你有这个经验,你听了之后,你会点头,你会肯定同意这个说法。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在佛法里面讲,无量无边剎土众生,你跟他往来没有一个冤对;不但没有怨对,全是善友,全是善知识,善知识做种种示现成就我。这个意思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面,不但说得很明白很详细,善财跟五十三位善友表演给我们看。你看看,这个善财童子是怎么样修行证果的?一生当中圆满菩提,历事炼心,我们不能不懂这个道理。
 
  所以果德就像经文里面讲的,『如是自在不思议,十方国土皆示现,为显普入诸三昧,佛光云中赞功德』,清凉在注解里面说得好,「自在难思,现无不普」。由此可知,入一个定就是入一切定,这个方法妙极了。得定之后,我们一般定,讲得定有出定,这个地方普贤菩萨也示现出定。诸位一定要知道,普贤菩萨是表演、是示现,实际这个定有没有出入?没有。大乘经里常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们要学会这个本事,穿衣吃饭都在定,都是在修戒定慧。吃饭也有规矩,完全依照规矩,一点都不乱,这叫戒学。吃饭的时候,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定学。绝对不是说,这个菜好多吃一点,那个菜不好吃,不吃它,那你就没有定了。为什么?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你被外面境界所转。为境界所转的人是凡夫,不为境界所转的这是圣人。我们在吃饭里头修戒定慧,吃饭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口菜饭到嘴里面,什么样的滋味明了,不是麻木不仁。明了是「慧」,没有分别执着是「定」,守规矩、守法是「戒」,吃饭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穿衣也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穿衣也有穿衣的方法。先穿里面的内衣,再穿小褂,再穿长褂,最后再搭衣,都有规矩,规矩是戒;决不分别衣服形式、款式,也不要去分别衣服是什么质料,什么样都好,都能随缘,一点都不执着,这是修定。所以,穿衣吃饭哪一样不是戒定慧三学!
 
  定在哪里修?不是盘腿面壁。华严会上的菩萨,戒定慧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完成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以戒为中心、为枢纽,这个功德只有佛光云中能够赞叹。「佛光云」,就是具足佛的智慧,他才有能力赞叹,才能够看得清楚、说得明白。他自己不是这个境界,他看都看不出来,他怎么能赞叹!时间到了。
 
 
 
  10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七三卷)  2002/4/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739
 
  诸位同学,请看最后的这一分,大众赞请分:
 
  【尔时一切菩萨众,皆向普贤,合掌瞻仰,承佛神力,同声赞言。】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很容易懂,诸位自己看就明白了。这个意思是与会的大众,这个里面讲『一切菩萨众』,这一切包括华藏世界的菩萨,也包括从十方世界来参加集会的菩萨,所以说一切,此界他方菩萨众云集,一个也不漏。『皆向普贤』菩萨『合掌瞻仰』,佛指示普贤为这一次法会法主,用我们现代的话讲,指定他来担任主席,华严大会的主席。大众提出不少的疑问,普贤菩萨要为他们解答,这个解答就是说法。没有解答之前,普贤菩萨先示现入定。这个示现的意思前面讲过,清凉说得很清楚,做给我们看的;换句话说,完全是教导我们的,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在讲席里头也常说,今天这个时局,社会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到今天,许许多多国家的领导人,都想不出解决的方法。
 
  九一一恐怖事件发生之后,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我也曾经遇到一些传播媒体的来访问,这些社会动荡的大问题,政治不能解决,军事也不能解决,经济、科学技术都不能解决。到底什么才能解决?智慧。没有智慧,哪能解决问题!佛法的修学就是求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才能解决世出世间一切众生的疑难杂症,道理在此地。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学佛就是要学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学到了,有什么用?解决世出世间一切疑难问题。所以普贤菩萨在此地教我们,你要想获得智慧,慧从定来的,定从戒来的,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不入定怎么行?所以一开端就表演一个入定的样子,让我们在这里头觉悟,不可以感情用事,不可以随顺烦恼习气,不能随顺妄想分别执着,那会把事情愈搞愈糟,这个是佛法里面教导我们的。普贤为这个大会的主席,为这个大会的主讲,不容易!参加这个法会的人,前面我们看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真的是一个都不漏,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团体都推选代表来参加。提出三百多个大问,包括我们现前社会发生的这个难题,社会的不安定,世界的不和平,这个问题都在里头。
 
  我们再想想,为什么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诸佛剎土、十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我们为什么不能?没有别的,就是戒定慧三学,诸佛菩萨、诸上善人,天天在教,天天在讲,天天大家在一起学习。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教学为先」,这讲到最大的事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个教学我们现在也必须要说明白、说清楚,不要产生误会。圣贤的教学,道德的教学,伦常、仁义的教学,才能够走向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和世间一切众生为一家人、为一体,这是真实智慧,这个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佛法教学,这个讲经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上课。上课,我们为了敬业,上敬老师,代代相传,我们不能忘本;下敬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我们上讲台要穿著礼服,这一件披衣是佛家的礼服,这个礼服很有意义。过去我在此地讲经,不是在这个地方,是在尖沙咀街道福利会,我们在那里讲了一年多,曾经在那个地方跟诸位介绍过。这个衣服你们看起来是一格一格,每一个格子都一样大,它代表什么意思?我跟诸位同修介绍过。九九年我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参观青州出土的一批文物,有不少尊非常精美的佛像。这个文物展览,曾经在香港展览过,香港展览的时候我没有去看,我在北京看过。我看到毗卢遮那如来,《华严经》讲的毗卢遮那佛,我看到三尊,穿的这个袈裟就是这一格一格里面,它这一格一格里面都有绘画。我仔细去看它画的是什么?画的是十法界,我明白了。从上面画的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声闻,一直到底下饿鬼、地狱,每一格里面都是十法界。一格是一个法界,格子一样大小,表法界是平等的。这个衣格子它长短参差是代表无尽的,一看这个就晓得这一件衣披在自己一身,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众生跟我自己是一体,表这个意思。你看这个礼服多有意思,这个衣搭在身上自己就明白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剎土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所以这个衣俗称叫「福田衣」,这真正是大福,无量无边的大福。我们怎样对自己,就怎样对一切众生,就怎样对一切万事万物。从这个地方看到「平等真法界」,看到宇宙的和睦、和合。这个礼服的用意非常非常之深,让自己、让大众看到了听到了,都能够意识到、都能够体会到华严境界。
 
  毗卢遮那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佛,法身没有形相,遍一切处。法身不说法,谁来说法?菩萨来说法。普贤菩萨为会主,为大会主席,他来说法。他说法也要做出那个样子来,那是给我们看,让我们学习,一定要入定。一定要入定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一定要懂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被外面境界影响,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自己能做得了主,这就叫「入定」!你要是被境界所动,这个心动摇,你就没有主意了,你就乱了。你这个心乱了,你怎么能解决问题?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如如不动」,问题才能解决。外面境界动,我不动。「动」把智慧转变成烦恼,「不动」是把烦恼转变成智慧。办小事要小定,办大事要大定,就这么个道理。
 
  普贤菩萨示现入定,这一品经上所说的是关键,非常非常重要!普贤菩萨示现从定起了,我们通常讲出定了,与会的菩萨赞叹普贤,赞叹普贤示现的方法,能让我们一切初学的人明了、觉悟了,我们应当要学普贤菩萨,时时都在定中。这个定实在讲没有入、起,这个定就是没有入定、没有出定。有入有出是小定。这是大定,大定哪来的出入?没有入、出。普贤菩萨示现入、出,那是别有用意,教导我们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你要想解决它,先入定。这不仅是佛法的教导,世出世间一切圣贤,教化众生都不离这个原则,也不离这种方式。我们细细去观察各个宗教的经典、世间一切圣贤的典籍,恍然大悟!他们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智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力?都从三昧当中得来的。菩萨赞叹,菩萨们都是行家,都懂得这个方法,天天都不离开这个方法,看普贤菩萨表演,真是鼓掌赞叹。
 
  『承佛神力,同声赞言』,我们现在是先鼓掌,他们是合掌,我们现在先鼓掌,鼓掌完了之后赞叹,能够欢喜赞叹,也蒙佛力加持。他们的赞叹一共有十首偈。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十首偈分为三大段。第一个大段有八首偈,从第一首到第八首,赞叹普贤菩萨能为大会的主席,能答复大众的疑问,大众提出问题他能解答。第九有一首颂说明,菩萨向普贤菩萨说明他们所疑惑的问题,这是正式向主席(主讲的人)提出他们的问题。最后一首第十首赞叹大众启请,请法主就是普贤菩萨说法,请他说法,请他解答。这个里面含的有很深的意思。如果普贤菩萨说法,说了大众听不懂、大众不开悟,那这个说不是等于白说了吗?所以这个启请里面就说明,现前与会的大众有能力接受,对于普贤菩萨所说能信能解能行能证,我们今天讲的是机缘成熟了,有这个程度能接受,这个法会才圆满!
 
  这个是十首颂里面的三个大段。三大段,头一段里头有八首颂。头一段里头文长,又可以分为两个小段,那就是前五首,赞叹普贤菩萨「因深果满」,普贤过去修的因,深广无尽,他今天得圆满的佛果,他能代佛说法。换句话说,他就是佛,我们也可以说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若非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怎么能代毗卢遮那佛说法?大众对普贤菩萨的赞叹,这个意思就显示出普贤菩萨能说,他有智慧有德能,我们今天讲他有资格,他有条件。
 
  后面三首是赞叹普贤菩萨说法能够遍尘剎,利众生,他说法是因。说法如果不能够利益听众,那你不就白说了。普贤菩萨说法,十方世界大众闻到之后,果然开悟了,果然契入了,菩萨说法有成果,没有白说,这个很重要。这个是第一大段又分成这两段,这两段前面有五首颂,现在我们看一首。第一首里面是赞叹菩萨已经证得清净法身。四句里面,前面三句是因,后面一句是果。我们看第一首颂:
 
  【从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来愿力起,真如平等虚空藏,汝已严净此法身。】
 
  我们要学,与会菩萨大众赞叹普贤,普贤是怎么修成的,他们说得这么清楚,说得这么明白。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一生圆满成就,这不学普贤怎么行?我们今天同学们都是修净土法门,一心希求这一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依据的经典,最重要的就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这个经文一开端,第一句话就是说大众「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由此可知,净宗是直接学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前清魏默深居士他明白了,他把「普贤菩萨行愿品」,《四十华严》最后的这一卷,「显因广大」这一分,从《华严经》里面取出来,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不就是这个意思!净宗同学要学普贤菩萨,学普贤菩萨,就不能不知道这一段经文。
 
  『从诸佛法而出生』,普贤菩萨的修学,依据什么?依据是「诸佛法」,一切诸佛如来的大法。这个法是什么法?跟诸位同学说,这个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修净土的同学,是不是要修《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的。《华严》是佛法的根本*轮,这个大家知道,古往今来的大德都肯定,《华严》是佛法根本的大法。以前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说《华严经》是整个佛法的概论。他是个学哲学的,我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提出来《华严》是佛教概论。他特别赞叹清凉跟李通玄长者,清凉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他说这个是人间的瑰宝,真正不可思议。
 
  普贤菩萨依这部经修学,那就是「从诸佛法而出生」。我们一听这个话,这个经这么大的分量,我哪有能力?哪有时间?你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不要紧,你就读《华严经》末后这一卷。这一卷清凉大师,清凉他参加翻译,《八十华严》的译场他参加了,《四十华严》译场他负很重要的责任。他把《四十华严》翻完之后,实实在在也感觉到这个经典分量太大,不是一般大众都有机会能够读到的。诸位要晓得,清凉大师那个时代,印刷术没有发明,那个时候的经书都是手抄本,你们想想看,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你要去用手抄,你要抄到什么时候?所以世间流通的本子不多。谁有机会能够看到一部完整的《华严经》?《华严经》这么重要,所以他老人家特别就把最后这一卷别行流通。
 
  我们今天讲到「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家概念当中没有《四十华严》,就知道后头这一卷。这是唐朝时候清凉大师翻成经之后,特别把这一卷提出来大量流通,多请人写。所以在历代,没有机缘,一生学佛没有机缘看到全部的《华严》,但是看到最后一卷这个很多,这个机会很多,因为它流通量大。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太方便了,成本很低。全部的《华严经》,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这个《六十》有贤首大师的注解,《八十》有清凉的注解、有李通玄长者的注解,《四十》也有清凉的注解,现在都很容易得到。虽然你很容易得到,分量还是那么大,读一遍,认真去研究,还是要费相当长的时间。
 
  在近代,社会走上高科技,所谓是分秒必争,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身心压力比过去那些人不知道要加重多少倍。现在人生活得很苦,生活得很可怜,哪有古人那种闲情逸致。我们在古人文章里面看出来,他们生活在大自然境界里头,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那真正叫享受,真的是人生。现在人忙成这个样子。古时候人要看到今天社会,也会感叹一句,可怜悯者!怎么会忙成这个样子。所我们从这个地方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从前人过的是什么生活,现在人过的是什么生活。你才晓得今人不如古人,古人有智慧,古人心清净。现在实在讲,现在是科技文明,古时候是道德文明,不一样!如果我们不细心观察,你不会觉悟,你不会发现这两种社会,两种社会不同的价值观。你再仔细比较,你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古时候那个社会优点多于缺点,现在的社会缺点多于优点。人不能没有智慧,科学技术没有过失,过失是什么?过失在掌握科学技术的人,你怎么样去运用它,你用错了就是罪过,你用得正确了,那是对的。
 
  今天科技不是为人类造福,看样子是毁灭人类,这就铸成了大错了。如何把道德跟科学融合成一体,这是现代人、志士仁人应当做这一桩大事业,使科学技术不致于危害社会,不致于危害众生,而能造福社会、造福众生,那就正确了,那就像极乐世界、像华藏世界。华藏、极乐,我们看到那个科学技术达到顶峰了,我们今天科学达不到。你看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讲经,要靠这些科技的工具,把我们的形像、把音声转变成电磁波,由电磁波传送到全世界。然后你们再接收,又把电磁波恢复成一个画面、成一个声音,你们能够接收得到、能够看到、能够听到,要靠这些复杂的机械。
 
  华藏世界不需要,无需要这些复杂的机器,随心所欲。你看看,毛孔、微尘能现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剎土众生,这个我们科学天天做梦也不敢想!他们已经做到了,已经完全实现了,再远的距离,念头一动就能现身,就到达了。尤其是经上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那真的是科学达到究竟圆满了。我们今天这个科技要跟他相比,幼稚园!怎么能相比?
 
  甚至于交换意见,我们现在用言说,有的时候言说别人听了还错会意思。他们不需要,他们所用的,我们今天所谓的「心灵感应」,不需要说话。我有什么意思,一个念头到你那里,你那里接收到,全明白了,绝对不会错会意思。这种心灵感应,佛在经上讲色界天就有了。色界是四禅,初禅是大梵天,还没有这个能力;二禅光音天就有这个能力了,不需要用言语交谈,光代替了音,放光,这一放光对方立刻就晓得,哪里要说话!
 
  「光音」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能体会得到,为什么?你看看我们过十字路、过马路,那个马路也放光,绿灯亮了放绿光,你就很安全通行了,红灯红光放了,这个就不能通过了,也在放光。但是这个光只能表示一点点的意思,不能代表圆满的意思。光音天人,他那个光代表他全部的意思,跟你讲要讲几个小时,放光,剎那对方就完全收到了,完全明白。你看多节省时间,那学东西多快!我们几十年学不完的东西,人家几秒钟就完成了。佛世界那个能力就更强了,光音天怎么能跟他比!
 
  所以真正想圆满证得诸佛如来的智慧德能,一定要往生净土。不往生净土,那我们不知道要学多少生多少劫。往生净土方便,很快的就成就了。这是一切诸佛为什么都在大经上劝我们求生净土。普贤菩萨是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华严经》到最后,你看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是我们娑婆世界净土宗的初祖,我们要知道。所以至少要熟读普贤品那一卷经文。近代我们佛门里面大家知道弘一法师(李叔同),这是中国著名的一位学者。他出家之后,弘一法师,他一生受持「普贤行愿品」,他念得很熟,「普贤行愿品」他能够背诵。所以现在列在净土五经之一。我们不能学全部《华严》,学这一卷就行了,这一卷是《华严经》的总纲领,是《华严经》的总结,非常重要!我们用这个来解释,「从诸佛法而出生」,普贤菩萨这么修成的。
 
  『亦因如来愿力起』,诸佛如来的弘愿,这个如来要以本经来说,特指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愿力起的,毗卢遮那是我们自性的性德。这个「愿力」两个字不可思议,我们说不出、也想不到,真的是不可思议;但是它真的有,它确实存在,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要用一个佛家的术语、俗话来说,就是善根。这个善根不是修的,这是自性本具的善根,像我们世间《三字经》里面讲,「人之初,性本善」,是那个善根。那个不是修得的,与无量劫的迷惑颠倒不相干,这是自性本具的性德。这个「愿力起」!现在时间到了,这一首偈没有讲完,我们下一次接着再讲。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七四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七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九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二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0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四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四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六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三一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最意外的乞丐[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个人快乐的定义[栏目:佛网文摘]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三期 第五天 念佛人贵在老实[栏目:智谕法师]
 相应84经 低舍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