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三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61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五九三卷)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胜音菩萨赞颂第四首:
 
  【一一剎中悉安坐,一切剎土皆周遍,十方菩萨如云集,莫不咸来诣道场。】
 
  清凉大师说,这一首偈隐隐含藏着「众生海」的意思。『一一剎中悉安坐,一切剎土皆周遍』,这是说明菩萨坐道场、如来坐道场。当然这个地方的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像胜音都是等觉菩萨,跟佛的境界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为什么?他所证得的圆满了,有能力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凡夫在理上说是相同的,可是事上决定有差别。我们现前说是有个熟人,我们在这里念着他,他会不会有感应?很少。千万人当中偶尔有那么一次两次,那不能做为常例。这什么原因?这里面有障碍。这些大菩萨他们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感应?他障碍除掉了。就如同科学家所说的,时间上的障碍、空间上的障碍,不同维次就是障碍,他完全除掉了,他没有障碍。
 
  所以佛一放光,『十方菩萨如云集』,这「十方菩萨」我们知道是有缘的菩萨。像我们就没有法子,为什么?我们没有缘。有缘就是没有障碍,无缘就是有障碍,有障碍这个境界见不到。所以宇宙人生非常复杂,复杂到什么程度?跟你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如果你没有妄想,这个世界很单纯,那叫做一真法界,这个法界只有心境很单纯的人他才能够证得,这个境界它才能现前。但是我们要晓得一个事实真相,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重叠的,换句话说,是不分的、没有界限,这是很难懂得的一桩事情。不得已,我们还是用电视频道来打比喻。现在一般家庭里面很少没有电视的,特别是在大都市,电视节目频道总有几十个,甚至于有一百多个频道。试想想这几十个频道、一百多个频道,是不是在这一个萤光幕里面重叠?你按哪一个频道,这个画面就出现,没有按的那个频道、那个画面就隐没不现,不是它不在,它在。
 
  如果我们有能力不要按频道,所有的频道画面一眼就把它看穿,你就看到事实真相,这个真相是重叠的。电视画面频道并不多,充其量一两百个不得了,而我们宇宙间这个重叠真的是像经上讲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复杂情形确实如是,我们的心思怎么会不乱?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环境里面,面对着这个境界,如何能把心安定下来?这叫功夫,这就是本事。凡夫做不到,圣人做到了。圣人何以做到?圣人了解事实真相,逐渐在现实环境里面去锻炼,锻炼不受干扰。眼不为色境干扰,佛经上说眼根在色境上入定、得三昧。三昧就是正受,也就是不受干扰的接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正受。
 
  耳根在音声上入定,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受音声干扰,不为音声所动,音声上入定了。色相无量无边,一一色相都不受干扰,所以叫无量三昧。音声长波、短波也是无量无边,所以经上讲「无量三昧」就是这个意思。无量三昧不是一下就得到的,要在日常生活当中锻练。锻练的方法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看破是因,放下是果,放下又是因,看破又是果。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法门虽然很多很多,原理、原则不过如此而已。《华严经》上这些诸大菩萨提供我们学习的经验非常丰富,深位的菩萨还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个用意很深。「一一剎中悉安坐」,我们着重那个「安」字。我们今天身心都不安,为什么他能够安住?我们为什么不安?我们读这首偈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他之所以能够安,是他看破、放下了。看破,他对于事实真相明白了;放下,他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他怎么不安?一切时一切处他心都是定的,换句话说,他们生活在三昧之中,他们生活在智慧之中。
 
  我们今天生活在烦恼里面,我们今天生活在妄念纷飞之中,他怎么会安?不要说在这个世间,所以我们冷静观察自己、反省过去,打出生到现在几十年当中,哪一天安稳过?可以说一直到死都得不到安稳。尤其我们生在乱世,这个现象更加深刻。身心能够安稳,这人就是道德之人,道德的人放光,当然不像佛经上讲的这样的光明。我在前面说,我们今天学习,要就我们自己本位上来看,才真正学到《华严》。这个光是什么?影响力。中国古人常讲「实至名归」,你真有学问、真有道德,哪里要什么宣传?凡是亲近你的人,对你都会赞叹,赞叹之声远播,这就是光。有一等善根深厚好学的人,闻到你的名就想来亲近你、就想来跟你学,这就等于放光。这些来学的人就像此地「十方菩萨如云集,莫不咸来诣道场」,到你这个地方来参学。
 
  过去世出世间的善知识无不如是,出世间的佛菩萨、在中国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祖师大德们,现在我们往往看到著名的大丛林,怎么兴起来的?绝对不是先找一块地,有计划的来建筑,不是的。浙江杭州云栖寺那是个大丛林,是莲池大师的道场,我们在他老人家传记看到,原先就他一个人,他云游经过这个山,看这个山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山清水秀,自己在那里搭了个小茅篷进修。以后被游客们发现,到山上去玩的人,见到法师跟他谈谈话,发现他确实有见地、有学问、有道德,令人赞叹佩服。于是这个小茅篷、法师声名随着这些人就传到外面去,仰慕大师的人上山来亲近、来求学。人来多了不够住,旁边再搭个茅篷,以后人愈集愈多形成道场,自自然然形成的,不是有计画去建的。
 
  中国古时候许许多多大丛林都是这样成就的,施主看到欢喜,这么多人真正在用功办道,他也想培一点福,于是出钱出力兴建殿堂。所以云栖寺的大殿不叫大雄宝殿,叫「神运殿」,这个意思就是说神力加持的。莲池大师并没有想建一个殿,别人送来的。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道德第一,哪一个众生不羡慕道德之人?即使造恶的众生,对于道德之人他也敬畏,敬重你也怕你。为什么他有这个态度?他有良心,虽然他被欲望遮蔽、严重的障碍,怎么障,良心是真的不是假的,遇到缘它还像闪电一样,它那个光也会闪一下,闪一下就是我们平常讲良心发现。有的时候他故意作态,态度上表示反对,内心里佩服。这些事情古今都有,我们细心观察能看到。第五首:
 
  【一切剎土微尘数,功德光明菩萨海,普在如来众会中,乃至法界咸充遍。】
 
  清凉大师说,第四首以下有六首偈,就大众来赞叹,「圣贤辅翼,显主胜故」,这一句话是总说,看看来参加法会的大众,就知道说法主他的殊胜、他的德行。为什么?看到感召。这个意思正同我们现在所讲的,看一个人你看他是贤愚、不肖,从哪个地方去观察、去判断?看他的交友,他跟哪些人做朋友,跟哪些人常常往来?就知道了。「观友而知其人」,他所交往的都是正人君子,这个人肯定不是坏人。你想了解老师,你看看他所教的学生;你要了解学生,你看看这个老师。我们中国古人常说「名师出高徒」,学生非常殊胜,这个老师那就不简单。可是在今天社会不一样,要用古时候那个标准来观察,往往会失败。为什么?从前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管教非常严格,真管,现在不能管了。不但老师对于学生不能够过分的严格管教,父母对儿女也不能。这个社会风气不好,造成的结果就是现在整个世界动乱、天灾人祸,这是根本原因。
 
  这个说法只有儒跟佛里头说,现在一般人承不承认?你要跟他讲他摇头,他说我们头脑有问题,迷信、古董、不合乎时代潮流。真的,我们确实是不适合时代潮流。从前李老师也常讲,有人说李老师的思想落伍,老师说得很幽默:「我根本没有参加你们的队伍,我怎么叫落伍?」没有加入你们的行列,加入你们的行列跟不上那叫落伍,我从来就没有加入,我们走的是两条路,道不同而不相为谋!经文里面我们要注意,这就是无量无边的重复境界,在《华严》里面我们一定要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必须要通过真正的修行,要通过在五欲六尘上的历练,五十三参讲历事练心。这个练就是什么?你要训练,自己训练自己不受外头境界干扰,这一点很重要。
 
  『一切剎土微尘数』,这一句讲的是数量,用剎土微尘来比喻。『功德光明菩萨海』,无量功德、无量光明,功德是戒定,光明是智慧。无量无边的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总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是秩序、是规矩,我们现在人常讲守秩序、守规矩。佛家这个戒讲到究竟处是「性戒」,自性里头原本就是这个秩序、就是这个法则、就是这个规矩,绝对不是说哪一个人建立、哪一个人创造的。尊卑上下,这是法则。父母跟子女那个尊卑是自然的,哪里有勉强?在一个国家,君臣的尊卑也是自然的,你要不守这个法则,社会就乱了。这个法则没有了,所谓是「君不君、臣不臣」,社会秩序乱掉了。现在伦理道德大家都不讲了,哪个地方还保存一点点,这个社会的局面呈现一点安稳的现象;完全废除、完全不讲,这个社会肯定是乱象。怎么乱的?原因在此地。所以佛家讲「持戒有功,禅定是德」,三昧是德;功德,功是因,德是果,这个德跟得到的得是一个意思。你守规矩、你守法,你心安;不守规矩、不守法,天天做亏心事,晚上睡觉都做恶梦,说明他心不安。一个人守法、守规矩,绝不做犯法犯规的事,他心安定了。所谓是「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没有做亏心事,心神是定的。
 
  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这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别,实在讲在修持的形象上看不出来,差别在哪里?差别在用心不一样。修福的人,心里面有求回报。譬如我持戒,我求得三昧,这是福德,这不是功德;我所作所为一无所求,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做人本分应该是这么做,没有希求任何果报,这是功德。功德跟性德相应,福德跟性德不相应,福德的果报不出三界六道,你的果报是在三界六道里得福报。你有希求心,换句话说,你还有自利的心,你修善积德你还着相。功德不着相,佛经里面常讲「三轮体空」,譬如你修布施,你以钱财为布施,不着我相;我能布施,某人接受我的布施,你着相了。不执着我能施,也没有把接受我布施的那个人记在心上,也不要去记我布施多少多少东西,统统不要想,布施完了,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功德。所以修福德容易,修功德可不容易。觉悟的人修功德,这一切菩萨他们修积的是功德。为什么?他们对于事实真相了解得太清楚,绝对不会再执着,在九法界里头示现,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着相的。
 
  『普在如来众会中,乃至法界咸充遍』,如来众会就是虚空法界,经上讲的佛菩萨的座,座还是法界,剎土也是法界,周遍虚空法界。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断了,念念周遍法界,行行周遍法界,虚空法界无处不现身,这些都是证得法身的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清凉大师注解只有一句话,「总身总相遍」,总身是法身,总相是法界,没有不周遍的。我们理上有事上无,理上我们跟佛菩萨相同,事上我们在迷不觉,所以这个境界就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菩萨在此地给我们透出这么一点讯息,我们读了听了要发心,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样才对。第六首:
 
  【法界微尘诸剎土,一切众中皆出现,如是分身智境界,普贤行中能建立。】
 
  清凉大师提示,这一首含的意思是「法界安立海」,经文里头有「能建立」,第一句有「法界」。『法界微尘诸剎土,一切众中皆出现』,都是讲重叠无尽的境界,说明整个宇宙是一体,大到虚空法界,小到毛孔微尘。我们讲大小是我们凡夫境界,在法身菩萨他们心目之中,有没有大小?给诸位说,没有。如果还有大小,你们想想大小是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执着来的。才起妄想,障碍就建立,就不通了。法界本来是融通的,圆融畅通,一点障碍都没有,像这一个房间里面十几盏灯光光互照,没有障碍,圆融畅通。才起念头,念头是无明,念头一起,分别执着连着就起来,障碍现前,有障碍不通。可是要知道障碍是我这边建立的,佛菩萨那边没有,佛菩萨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们真的是在积功累德,可以说剎那之间都没有间断过。
 
  清净法身随顺众生的烦恼习气,变现成六道三途。六道三途是什么?原来还是清净法身。一切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那是什么?自性般若。一念迷、一念不觉,把自性里面本具无量的般若智慧变成了烦恼习气。所以佛在大经上常常给我们透一点讯息:「烦恼即菩提」,是一不是二;觉悟的时候叫它做菩提,迷的时候叫它做烦恼。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是智。烦恼是智觉,悟了叫智觉,智觉迷了就叫烦恼,它是一不是二。生死即涅槃,迷的时候叫生死,悟的时候叫涅槃。涅槃,通常中文翻得最多的是「圆寂」。圆是圆满,你的智慧圆满了,你的功德圆满了;寂是寂灭,妄想分别执着你统统灭掉了,这叫涅槃。绝对不是说出家人死了都叫涅槃,现在很多人误会了,认为人死就叫圆寂、就叫涅槃,不是的,意思完全错会了。涅槃、圆寂是活的时候证得的,死了以后就没有了,哪里能证得?如果人死就叫圆寂、就叫涅槃,还修什么行?不需要修了,各个都入般涅槃了。这名词术语被世间一些人滥用,以至于混淆不清,名词术语的含义都错会、都误会,这是错误的。
 
  『如是分身智境界』,「分」是分别,这个地方的「智」是讲后得智,叫权智。权智建立法界海,法界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其中,与十法界的众生和光同尘。他怎么去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因为证得法界,身土是一不是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
 
  我们接着第六首偈子没有讲完的意思。前面两句是讲到,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宇宙之间理事、性相、因果确实是重叠的,非常复杂,经上讲的「微细难思」,这是真的。只有甚深禅定、甚深的智慧才能够见到,普贤大行才能建立。建立是什么意思?帮助各个剎土里头无量无边的众生建立一条修行的道路。普通人已经迷在里头,他怎么知道从哪个方向走?怎么知道用什么方法出离?所以要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面讲,真正的普贤菩萨都是圆教地上菩萨,为什么?登了地之后都修普贤行。正是在这个经上我们看到的,「十地菩萨,初后不离念佛」,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些深位的菩萨摩诃萨们,他们有能力在十法界里面现种种身,「如是分身智境界」。现佛身、现菩萨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是略举,他能现无量无边身,《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现身干什么?帮助这些众生。用什么方法帮助?那就是要安立了。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为我们制定了戒律,为我们讲经说法,这是安立。使我们知道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大分,十是表法,意思是无尽。在这里面为我们建立,建立十法界修因证果的标准。纵然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个标准,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还是有标准。有些人觉得作人不错,希望来生还能得人身,过得比这一生幸福一点,佛给他安立五戒十善,人道;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天道。如果你修四禅,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再加上禅定,你生四禅天;如果你定功再加深到第五定、第六定、第七定,这是次第定,你就生到无色界天。定功再深入,持佛的禁戒修到第九次第定,你就证阿罗汉果,出了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是安立。如果没有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帮助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众生就乱了。所以大圣人在这个世间示现,我们要明了。
 
  在中国出现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有人问我:他们是不是佛菩萨应化来的?过去李老师说过,我们也曾经问过老师,李老师说理上能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这个话答得很圆满,理上确实是如此。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个地区对于儒很崇敬、很尊重,诸佛菩萨可以现儒身来度。这个地区的人相信道,对道很尊重,佛菩萨可以示现道身来度他,老子、庄子是道家。他们的德行、他们的教诲,我们仔细跟佛经比照一下,很多相同的。儒家基本的观念跟佛法完全一样,它教学的总纲领,是《大学》里头的三纲八目。儒家教学的总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教人什么?就教人这三句,孔夫子、孟夫子,一生没有离这个方向。八目是落实,怎么落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落实!
 
  今天南昆大两位教授来看我,谈到如何能帮助这个世界祈求和平。儒家教学就很好,确确实实能至天下太平,它最后的效果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天下人都得到公平。平是平等,是公平,我们常常讲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问题就解决了。佛家说得更多、说得更详细,「随心应量」,佛讲得太好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无论现什么身是一不是二,能现的、能变的是性识,《华严经》我们多次读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所以在理上绝对讲得通,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里面的大圣大贤,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理上决定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我们承认,为什么?我们懂这个道理。
 
  真正懂这个道理,就能表现在事相上,我们跟许许多多宗教接触,我们进入他的教堂跟进入佛的殿堂一样的尊敬。见到他们的圣像、经书,我们像见到佛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所以有些宗教看到我们这种行为感到很惊讶,我们拜他的神像,他不拜佛像;我们拜他的经典,他不拜我们经典。我们明白,他没有明白,我们知道他那个圣像是佛、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他们圣人所说的经典跟我们的经典没有差别,一样的,教化那一方众生。善巧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到他明了了,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界限就没有了,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界限也没有了,我与人、我与一切众生、我与天地鬼神当中的界限全都消失掉了。所以这不是佛与大菩萨为我们建立教化、教学,我们怎么会开悟?怎么会明白这个事实真相?
 
  佛法里面最值得人敬佩的,是它不仅教我们接受佛陀的教学,后面还有一句要教我们去求证,把佛陀教学的要证实,这个我们佩服了,不是一味迷信盲从。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迷信盲从,不是的,教我们求证。证明佛所说的是真的,真实的道理、真实的事相、真实的境界,去证明!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当然令人佩服!这就是『普贤行中能建立』。「普贤行」诸位记住,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如果没有放下,绝对不是普贤行。为什么?你普不了,障碍不能突破,怎么普?我们今天只能够学,学习把心量拓开,从这个地方学。怎么下手?我常常劝同学放下自私自利,从这里下手。起心动念要为别人着想,为一切众生着想。
 
  前几年我到澳洲来访问过几个大学,承蒙他们的校长热情的接待,我就曾经向他们提出多元文化的这个理念。多元文化在澳洲可以说是普遍的在推动,他们都能够接受。我向学校建议,能不能设立一个多元文化研究所,培养专门从事于这个工作的人才。这种人才,换句话来说就是专门做特殊外交工作,这不是国与国的外交,是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外交,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外交,培养这个人才,让他们努力去做族群团结的工作、宗教团结的工作、文化融合的工作、交流的工作。这些学校有些校长、教授听了都很有兴趣,我们可以认真考虑。先设研究所培养师资,将来有了师资,在大学里面可以成立一个学院,「多元文化学院」。如果有这个可能,将来能够设一个多元文化大学,为全世界培养从事于和平工作的人才,希望这个世间大家都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澳洲现在带头在做,非常非常难得!这个构想又何尝不是「普贤行中能建立」?确实人有善念,佛菩萨就有感,感应道交。所以我今天听到这两位教授来谈,我非常欢喜,我说他们培养这些人才,实在上讲,要是以西方宗教这些话来说,这些人是上帝的和平使者,在佛法里面讲是普贤菩萨。第七首:
 
  【一切诸佛众会中,胜智菩萨佥然坐,各各听法生欢喜,处处修行无量劫。】
 
  清凉大师说这一首是十海里面的「波罗蜜海」,我们看确实有这个意思。前面两句我们要留意,『一切诸佛众会中』,不是一尊佛,『胜智菩萨佥然坐』,这个境界都是不可思议。我们从这里看到,证实净土经论里面所说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十方诸佛剎土你不是一个一个地方去参访,不是!就像胜智菩萨一样,同时能够现无量无边身。大经里面常讲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这个能力。我自己的本身住在极乐世界没动,化身已经到十方诸佛剎土,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我,在那个地方修供养、闻佛法,都在定中。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我们这个世间修定,真正得定功的人有没有?有,但是没有这么殊胜。
 
  你看看最近的《虚云老和尚年谱》,当然他所讲的绝对不是妄语,虚云老和尚在定中到兜率内院去了,他人在那里打坐,我们看他打坐没动,他已经在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讲经。讲完之后弥勒菩萨告诉他:「你还得回去,你的事还没有完。」他叙说的时候,他在讲堂里面看到有两三个熟人,这两三位法师已经往生了,往生兜率内院,他们在那边见面了,定中这个障碍突破了。虚云老和尚的定功,当然比不上等觉菩萨,胜智菩萨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能在一切诸佛众会里头现身。智者大师入定,定中他到灵鹫山看到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讲《法华经》,这不但是超越空间,超越时间了。看到释迦牟尼佛讲《法华》,出定之后告诉大家:「灵山一会,现在还没有散。」祖师的话绝对不是骗人的。我们学佛同修当中也有一些现在人讲的所谓特异功能,他是不是特异功能那我们不知道,但是他的灵性跟一般人不一样,或是在定中、或是在梦中,常常接触我们一般凡人不能接触的境界。我们听了之后我能相信,许许多多这些讯息我们可以做参考,便利我们处理一些事务。但是我们晓得宇宙之间的事千变万化,你在梦中所见到的是某一个时间的境界,可不可能变化?可能,它不是一定的。
 
  我早年在台湾,有一次在莲友念佛团讲经,那个时候团长王天铭老居士,我在他那个道场讲过好几部经。那个时候我才四十多岁,王老已经七十多岁了。他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江西,担任一个集团军的参谋长,这地位很高。他们驻扎的那个地方有一个老道,这个老道好象有神通,他也是常常打坐,定中出现境界。有一天老道告诉他们,跟他们讲几天之后这个地方会涨大水,叫他们搬到高的地方去住,他们听了半信半疑,为什么?一丝毫发大水的迹象都没有。因为那个老道跟他住的不远,他就派人去看,看老道怎么样,那老道搬了,他就感觉到奇怪。老道所指的那一天,果然那天突然发水,这个地区被淹了。他很相信,这老道真是有预知的能力。
 
  他说有一次老道跟他讲,他说从东方大海很远很远的一个地方发生战争,他讲出这个方位、讲出这个时间,时间大概是好几个月以后,他看到了。在那个时候他们是高级军官,没有这个事情发生。过了几个月之后,日本人偷袭珍珠港,那个距离方位跟老道说的一样,这个境界老道在定中几个月之前他看到了,所以王老居士很相信。这就是定中境界,能够知道过去的事情,能够知道未来的事情,他把时间、空间界限突破了。至于能够突破多少个层次,要看定功浅深不相同。像胜智菩萨那是完全没有障碍,像这个老道一定在定中才行;他要是出定的话,他这个能力就没有了,他就看不到,一定要入定。这说明他定功并不是很深,我们一般讲「未到定」。如果真正得禅定,得初禅,欲界就离了,超越欲界,他生初禅天。所以我们所听到的、所见到的,大概都不能够离开欲界。
 
  虚云老和尚他那个定功到兜率天,没有到初禅天。到初禅天才真正得禅定,四禅八定得初禅。达不到初禅在佛法里面讲是未到定,他是有定功,但是他还没有达到初禅的标准,他将来生到哪里?生到欲界上面四层天:夜摩、兜率、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往生在这四层天都需要禅定功夫,至于你到哪一层,看你定功的浅深。有这些事实,证明千百亿化身是真的不是假的。千百亿还是个数字,依旧是表法,我们不把它看作数字,表无量无边的化身、分身。我们现在要想恢复这个能力不容易,你一定要证得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能到十方诸佛世界去参学,诸佛面前都能化身,谈何容易!唯一的一个办法是念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能力就有了,显然不是自己修得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也是在光中化身去供佛闻法,同时的!
 
  『各各听法生欢喜』,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在我们这个世间不行,要有这个愿、要有这个心,我们这一生肯定做不到。四弘誓愿是四个层次,是修学的层次、修学的阶段。第一你要发心,要发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众生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心跟诸佛如来的心一样;而不是发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我喜欢的众生我度他,我讨厌的众生我就不度他,完全是凡夫心,这个与诸佛菩萨的心愿完全相违背,那怎么行?我要度这一个地区的人、度这一乡人、度这一国人,甚至于于我要度这一个地球上的人,心量不行,太小!我要度娑婆世界众生还不行,心量还小。发心难,这个心一发就是大菩提心。为什么我们烦恼断不了,我们法门学不好?心没有发,没有发心得不到三宝的加持。果然发心,发心之后你一定拼命去断烦恼,烦恼断尽之后你一定会学法门,一路上都有佛菩萨照顾,这就是经典里面讲的佛菩萨加持。我们求佛菩萨加持,求没有用,你用贪瞋痴求、用自私自利求,那怎么会管用?完全不相应。要用无私的心去求、无我的心去求,一切为诸佛正法久住世间,为做一切众生得度的因缘,这就能得佛菩萨加持。所以觉悟的人是干这个事情,除了这个事情,他在世间跟诸位说没有事情。觉悟的人住世间,就这么一桩事情。
 
  释迦牟尼佛做一个觉悟人的样子给我们看,他老人家一天到晚所作所为,什么工作?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教导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要学这个。除此之外,这个世间没有我的事,生活简单,诸事随缘,决定遵守佛菩萨的教诲,放下自己的分别、执着、成见。听了之后、学了之后依教奉行,『处处修行』,「处处」两个字重要!『无量劫』是时间,这一句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时时处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随顺佛陀教诲。佛陀现在不住世间,经典还留在世间,我们看到经典就是看到诸佛,展开经卷,闻佛说法、观佛行谊。你看到、你听到,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自己要肯定、要深信不疑,佛陀一切教诲都是性德的自然流露。一切诸佛菩萨「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是别人,自己性德流变出来的,还教自己。如果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完全肯定的认知,你就会完全接受,没有任何的疑惑。不但诸佛菩萨是自性变现的,山河大地、芸芸众生,我们讲虚空法界,哪一样不是心现识变?
 
  我们如果能够常作如是观,就有条件学《华严》,就有指望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把所有一切时空维次统统都突破的那个境界,真正证实自性的体、相、作用,证明「大方广佛华严」事实的真相,证实了!这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诲,用我们凡夫的心来说,是对我们的希望。其实在他们心里头没有希望,哪里会有这种念头?要有个希望,不就又落在心意识里去了?所以他们那个境界我们没有办法想象,佛在经上讲了四个字「不可思议」,真的!你一想准想错了,说更说错了。我们说「佛对我们的希望」、「佛对我们的要求」,统统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佛所有一切教诲,都是「普贤行中能建立」,他有没有起心动念?给诸位说,没有,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法尔如是!你要是追究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给你讲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我没有感、我没有想」,对!微细的感自己不知道,微细的感是自己过去生中的善根,善根在微动,动的幅度很小,自己不晓得,佛知道。这是经上说得很多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四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九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六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二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三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七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四一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守培法师的儒释融通思想(骆海飞)[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既然一切有情本来佛,现在又为何堕落为凡夫呢?[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由青年路向问到佛教革兴[栏目:太虚法师]
 太虚大师佛教整理思想中的改革佛教文化观[栏目:深圳弘法寺·印顺法师]
 谈积极与消极(候秋东)[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慧远大师与白仁岩[栏目:温金玉教授]
 三五三 张枝本生谭[栏目:第五篇]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栏目:千江映月·星云说偈]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 The Prison World vs. the..[栏目:Maha Boowa]
 第五篇 生命的智慧 - 如何不生气[栏目:人间世]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