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一九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35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一九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长行,第八句:
 
  【髻目无乱主方神,得示现一切众生业无差别自在力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业同性空,并不失报,俱无差异。性相无碍,为自在力。说能感报,令除恶业。说业性空,善业亦亡。」大师的话虽然不多,这里面讲得很深,境界讲得很广,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菩萨的德号当中有『髻』,髻是表高显的意思,『目』是眼目,这两个字要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高明、无乱;高明是智慧、是慧眼,慧眼高明。他所修学的法门,经文里面讲得很清楚,『示现』;由此可知,菩萨教学高明是用身教。
 
  特别是在现前这个社会,言教固然重要,我们知道身教更重要。身教如何跟言教配合,使教学的效果能够圆满的达到?他示现的是什么?经文里面的意思,我们用意思来说,就是给一切众生示现的「因缘果报」。因缘果报在理上讲虽然是空的,《般若经》上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从理上说,理上讲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可得,毕竟空。业没有体性,众生造作的业,造作的善业,造作的恶业,造作的无记业,没有体性,无体性的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大师讲「业同性空」。但是怎么样?它不失报应,你不要以为它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了,它有果报,这是我们常常在讲席里头给同学们提起的「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菩萨在此地主要就是给我们讲这两句话。
 
  因果不空,因果的体性是空寂的,但是因果的报应不是空寂的。这个道理怎么讲法?我们要知道,要细心去体会、去观察,因果相续不空、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所以因果相续不空;转变不空,它永远是相续,永远是在那里转变,我们要认识清楚。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十法界从哪里来的?无非是业因果报转变不空产生的现象。你造作善业决定有善报,佛家常讲,「种善因,得善果」;你造作恶业,一定有恶报。宋朝卫仲达的例子,世人皆知。从前读书人都知道,现在知道的人少了,说起来世间人以为这是无稽之谈,以为这是迷信,而不知道这是真真实实的事件。卫仲达才三十几岁,很年轻,被阎罗王抓去了,阎罗王叫判官查他一生所做的善恶,善恶都有记载。有人问,阴间有没有法律?《冥报记》里面有说到这个问题,阴间没有法律,那判案子怎么个判法?审判根据什么?根据你的行业。会不会误判?会不会判错?不会,为什么?你的证据确实,不会判错,而且判官都是聪明正直,他不一定要学法律。卫仲达这两种簿子一展开,罪业的簿子摆满阎罗王的大厅,善念善事呢?善事只有一张纸,卷成一卷。卫仲达看了这种情形,心里疑惑,就问阎罗王,他说:「我很年轻,我才三十几岁,我纵然造罪业,哪里会造这么多?」阎罗王告诉他:罪业不必你去做出来,起心动念鬼神那里就有记载;这种记载就仿佛我们这个地方的电脑,自动记载,不需要人记载;你起个恶念,这就给你写了一笔,所以造恶的簿子摆了一大堆。他就问,他说:「我那个善事很少,那是哪一桩善事?」阎罗王告诉他:皇帝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是出于真心,劝告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这就是你的奏折底稿。他说:「我虽然劝皇帝,皇帝没有听,工程还是做了。」阎罗王说:如果皇帝听了,你的功德就更大,虽然没有听,你这是诚心诚意为民众为众生,这一念真诚的善心非常可贵。于是阎罗王吩咐判官,把他罪恶两个记录用秤秤一秤,结果他这个善重,恶轻。
 
  由此可知,起心动念出自于真诚,出自于为众生,绝对没有私心,绝对不为自己,这是真善;虽然为别人,真正的目的还是为自己,这是恶,不是善,我们世间人哪里能够懂得?你做许许多多的好事,最后的目的是为自己,总不出名闻利养,根源总不离自私自利。于是我们自己冷静的去反省,去检点自己的思想言行,我这一天造的是什么业?如果恶业多过善业,我这一天空过了,善业多过恶业,我这一天没有白过。人生的目的,如果真像佛所讲的酬业,那就太可悲了。佛说「人生酬业」是从总体上讲的,说明六道众生为什么舍身受身,佛这一句话说得没错。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这要靠自己去建立。我们也得要冷静去想一想,我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的?过去生中造的善业,这一生来享福,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这一生来受罪,这就是佛所讲的「人生酬业」;过去的因,现在受果报。这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要以此为目的,那就可悲,为什么?每况愈下,你决定往下坠落。
 
  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接受教诲,就是接受教育,人所以异于禽兽者无他,只是接受圣贤教育而已。圣贤的教育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我们从这里就体会到了,我这一生到人间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破迷开悟,要觉悟!教育这个「教」就是觉的意思,孟子说得好,什么是教?「先知觉后知谓之教」,「先觉觉后觉谓之教」,育是培育、养育,要把智、要把觉培育出来,培育成功这叫教育,这个教育的效果必然是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目的正确。我们这一生在人道,来生提升到天道,从欲界天提升到色界天,从天道提升到超越轮回、超越三界,这个目的纯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快乐,是自在。快乐跟自在从哪里来的?是以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与世出世间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这个有意义。一定要达到菩萨的境界,仁者无敌,光大仁慈博爱,心里面没有一丝毫怨敌,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丝毫怨恨,不与一切众生敌对,这个人叫菩萨。我们学佛,怎样把自己从凡夫提升到菩萨的境界,这一点重要,肯这样做,精进不懈,依教奉行,那个根就是对于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真相明白了,深信不疑,他自自然然就肯这样做;他如果有疑惑,他就做不到。
 
  有疑惑的人,必定还随顺他自己的烦恼习气,他认为他想的是正确,他做的是对的,不顾伤害别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知道这种念头、这种行为是恶业,他不知道;但是果报他跑不掉,因为他的思想言行不出贪瞋痴。贪瞋痴慢,慢是傲慢,嫉妒、障碍别人的善事,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总是希望能压住别人,抬高自己,不知道这个作法是罪行;纵然你现在得志,那得志是什么?决不是你这种造作你会得福报,你所得的福报是你前生所修的善业,因为你这一生行的不善,你的福报已经打折扣了;本来你有十分的善业,因为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善,你那个十分现在打对折,只剩五分,这些事实真相谁知道?不是佛菩萨给我们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不会觉悟,我们决定还是随顺烦恼,来生决定是三途苦报。
 
  现在我们总算是幸运遇到佛法,遇到佛法我们能不能信?能不能发愿?能不能依教奉行?难!太难了!为什么这么难?总不外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自己烦恼习气太重,自己没有能力克服,有意无意都在造罪业,自己从来不肯认真反省。真正有成就的人,他们跟一般人用功不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每天认真反省,就是得力于这个功夫。我们一般学佛的人不肯反省,所以虽然学佛,依旧不能成就。我们不知道过去,也不晓得未来,如果我们一旦知道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行为,我们所作所为自自然然就收敛。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众生遇到佛这个机会不多,佛不常出世,供养四百亿佛,我们想想那是多长的时间,用佛家的话来说真的是无量劫。由此可知,无量劫之前就遇到佛法,累积到今天的善根,确实可以称得上善根深厚。我们修行这一生当中能不能有成就,决定在三个因素:第一个是善根,第二个福德,第三个因缘,就看这三个具不具足。这三个条件具足,这一生圆满成就。
 
  我们有善根,不是没有善根,虽有善根,这个善根的力量有多大,这有问题了。我们善根的力量能不能敌得过业力,关键在此地,善根能够敌得过业力,这一生成就有指望、有信心;善根敌不过业力,那就难了,这是我们要警觉的。纵然我们善根福德因缘都敌不过业力,这一生当中可以培养,所以前途还是光明的,还是有指望的,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今天讲「信」,其实我们的信实实在在达不到佛所讲的标准,学佛同修们大多数还在迷信,包括我们现前出家的法师、参加培训班学讲经的同学们,你说你们是不是迷信?怎样才不迷信?把经典里面一些道理真的搞清楚了,也就是说宇宙人生真相真搞明白、真的不迷惑了,那个信才叫真信;我们对于经义不明白、不清楚,展开经卷还是迷惑,迷惑而相信它,那不叫迷信吗?这个迷信也有一点好处,阿赖耶识里头种了善根,现前不得受用,为什么?你还造业。什么时候现前得受用?过佛菩萨的生活就得受用;你还不能过佛菩萨的生活,不得其用。
 
  不得其用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佛经教的义趣,没真正理解,这就是章嘉大师以前教导我的:「看破、放下」,没有放下!名闻利养没有放下,五欲六尘没有放下,还是贪恋;贪瞋痴慢没有放下,善根敌不过烦恼。善根如果敌过烦恼,肯定放下,虽有烦恼,烦恼也不起作用,烦恼也不能障碍,这就是功夫得力。你所修学的落实在生活当中,过佛菩萨的生活,真正是自在安乐,《无量寿经》上讲的「净定安乐」,这四个字你一定得到。净是清净,一尘不染,你的心清净,真心现前,世出世间法都不染着,一尘不染。所以我们在读经,我常常劝导同学,读经不能用思惟,为什么?思惟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妄心,愈想愈错。应当用什么心?大乘经上教导我们用直心,直心是真心,现在人讲的用直觉,决定不用思惟,决定不用想象。思惟是末那识,想象是第六意识。用意识心来修行,在一般讲也算不错了,为什么?可以出离三界。三界之外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这个菩萨叫权教菩萨,还有佛,这个佛是藏教佛、小教的佛;贤首家判教是判五教「小始终顿圆」,小教佛,天台判四教「藏通别圆」,藏教佛。为什么?因为他还用八识,他不是用真心;如果用真心,超越十法界了。
 
  上根利智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用真心,不用妄心,这个来得快。真心跟妄心的差别,最简单的区别方法,真心离念,妄心有念;有念是妄心,无念是真心。但是这个无念很难讲,这里头误会的人非常非常之多。有一些人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什么都不想了,以为这是真心,其实错了,那是什么?那是「无想定」,无想定是堕落在无明里头,不是真心,不是离念。离念是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真心。如果什么都不想,什么念头都没有,但是外头境界一样都不知道,这个是错的,这是落在无明里头,这叫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他是一切善恶都不做,属于无记性。像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明白、不能不清楚,愈是高境界愈不容易辨别邪正,真妄邪正很难辨别。《楞严经》在最后一卷半的经文,世尊给我们说五十种阴魔。高层次阴魔的境界,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跟佛菩萨没有差别,我们很容易迷惑,把魔当作佛,把邪当作正,非常容易迷惑;要不是佛在大乘经上这样详细给我们辨别,我们哪有能力认识?
 
  所以学佛,有不少人问我,学佛从哪里下手?学佛一定要从读经研究经教入门,为什么?这跟走路一样,这是先认路,我们想到哪里去旅行,经书就像地图一样,先把地图摆出来,我们来研究路从哪里走,然后才好上路。所以清凉大师给我们讲的,学佛的次第是信、解、行、证,修行是属于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相信,相信自己迷惑颠倒,相信佛菩萨彻底觉悟,我们要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向佛菩萨学觉悟,我们从这个地方生起信心。信了之后是求解,求解是读经、研究经教。佛法不讲研究,为什么?研究是落在意识里头,佛家讲参究,也就是讲用直觉,悟佛的境界;而不是用研究去猜想、测度佛的境界,这个错了,准错!但是这个事情太难太难了,由于凡夫无量劫来用阿赖耶用成习惯,我们用末那、用意识,无量劫来养成习惯,现在想改,改不过来,难在此地。但是有没有方法让我们改过来?方法是有,不是没有,《般若经》上跟我们讲的方法,讲的这个纲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方法好!就能转识成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法相唯识学派采取这个理论方法。
 
  可是那个根就是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劝导同修的,舍弃自私自利,这才是真正的根本;如果还有自私自利这个念头,你就没有法子有真心。修行还是用妄心,妄心修行成就有限,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是用妄心修行,如果用真心修行早就成佛,怎么会沦到今天的地步?这个道理要懂。念念为人,不要为自己,念念为人自自然然与诸佛菩萨心心相应,与一切天龙善神感应道交。凡夫有个不善的习气,这是几乎现代人认为是真理,认为是决定应该的,那就是什么?时时要想到怎样保护自己,这句话确实不错,但是意思全都给解错了。他不知道要保护自己的性德,保护自己的诚敬,保护自己的清净,保护自己的平等,保护自己的慈悲,他不知道!他保护的是什么?保护的是他自己的名闻利养,保护他自己的利害得失,错了!错到那里去了,所以保来保去,最后还是三恶道的果报。世间人最怕的是什么?怕别人欺骗我,怕别人陷害我,怕我的名闻利养被别人夺去,这个观念错误,没有能够懂得《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人人会念,这里头的意思没有几个人能参透。如果你真的懂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身外之物是虚幻的,身体也是虚幻的,这个虚幻谁能夺得去?纵然名利被别人夺去,说实在话,也是业因果报。别人骗你的,别人抢你的,别人夺取你的,如果前生没有欠他的,不可能有这个事情发生。所以通达业因果报,就晓得这正是还债,心地平静,没有丝毫染污,如果心里有后悔、心里有难过,你的清净心失掉了,你不懂得保护清净心,你懊恼,你已经堕在烦恼里面,你哪里懂得保护自己?你在伤害自己,你在造作恶业。
 
  如果不是前生欠他的,或许是别的一种因缘,他来夺取我的,不要紧,来生他还要来还债。世界一切众生相处在一块的关系,佛讲得非常透彻,不外乎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不是这四种缘,见面也等于没有见面,为什么?漠不关心,叫陌生人。由此可知,在这个世间说「某人占了某人的便宜,某人吃亏,某人上当」,这都是世间的妄想分别执着,不是事实。事实真相是什么?决定没有占便宜的事情,决定没有吃亏上当的事情,我们心才真正得到平静,我们的心才真正能够离开一切污染。由此可知,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修持、对我们提高境界,是多么的重要!难得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一切众生业无差别』。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善恶业体无差别,果报不失。所以人家骗去我们的财物,我们心里很欢喜;如果是我欠他的债,还清了,这个帐结了,如果我没有欠他的债,来生他要还我。我欢欢喜喜的让他来骗取,将来来生他欢欢喜喜的来还我、来供养。我如果被他骗取了,心里还难过,还想拿回来,那就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纵然来生他要还债,还得很辛苦,还得不是心甘情愿。什么样的因行,有什么样的果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清凉在注子里说「性相无碍,为自在力」,什么叫自在力?都是从觉悟当中得来的;《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自在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现象,宇宙人生的作用,真的清楚了,真的明白了,得大自在!我们再把话说回来,清凉也说得很好,「说能感报,令除恶业」,这是对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不是圣人,人贵自知,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我们对于经教没有悟入,展开经教我们还是不懂,我们学讲经要搜集许许多多古今人的参考资料,离了参考资料,我们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自己肯定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必须从断恶修善下手。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跟我们讲的,我们要以这个为基础,儒家修学从《弟子规》下手,佛法修学从十善业道奠定根基,断十恶修十善。
 
  十善里面最重要的无贪、无瞋、无痴,这三条最重要。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恋,这是什么?顺着你的意思的没有贪恋,不顺你的意思的,也决定没有瞋恚,心平等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逐渐逐渐明白、搞清楚了,那就不痴,这一点最困难,当我们还做不到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跟着佛走,就是我们自己还不认识路,自己不认识路,佛带路,佛在前面走,我们在后头跟他,决定不会错,我们要有这个信心。佛怎么带路?佛给我们讲的一些经教就是带路,随顺经教的理论,随顺经教的方法,随顺经教的境界,就是跟佛走;哪一天我们彻底觉悟了,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净土宗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我们到这种境界,不需要跟佛走了,我们自己认得路了,我们认得的路跟佛所指的那个路完全相同,佛佛道同,那就不会错误了。所以贪瞋痴,痴最难断;贪瞋,定能断;痴要开慧才能断,禅定不能断。戒定慧三学,戒破贪心,定破瞋恚,慧破愚痴,要用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所以十善业道是我们修行的根本,经不长,纲目更短,总共不过三十个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后面不贪不瞋不痴,实际上只有二十七个字。这二十七个字是我们行为的准则,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只要不违背这二十七个字,这是佛的好学生。我们的德行从这个标准建立,我们消除业障、开启智慧也从这二十七个字开始,中下根性的众生都得利益。
 
  上上根人、华严会上的法身菩萨,主方神在这里教导的是『业无差别自在力』,那就是「说业性空,善业亦亡」。这个亡是什么?断恶,断恶的功德,修善,修善的功德,断恶修善无论功德大小也不放在心上,心地才真正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才得到圆满。怎么样圆满?真心里面的净跟善遍满虚空法界,遍满过去未来,佛家常讲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我们的清净心遍十方、遍三际,我们的纯善心也是遍十方、遍三际,这就是究竟佛的果位。由此可知,佛给我们讲的十善二十七个字,是从初学一直到证得究竟果位,还是这二十七个字,只是这二十七个字境界大小广狭不相同。如来果地这十条是遍虚空法界,遍一切时处,纯净纯善。我们何以不能遍?因为我们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妄想分别执着重,我们修的十善业道境界就狭小;妄想分别执着轻,我们境界就渐渐的扩大。到执着完全没有了,我们的境界就超越三界六道;到分别心也断尽,我们这个十善就扩充到十法界;无明妄想也断尽了,我们就证得究竟如来的果位,如此而已。所以佛弟子如果不在这上下功夫,菩提道上我常讲寸步难移,你怎么可能有成就?
 
  我早年学佛那是二十六岁,第一次见出家人章嘉大师,头一天他教导我「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什么?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这一层看破了;放得下是什么?十恶业放下了,放下十恶就是十善,从这个地方下手,从这里做起。做久了,由于这个善缘,集合过去生中的善根,慢慢就开悟了,烦恼轻智慧长。烦恼何以轻?不造恶业了,烦恼一定轻。念念想善的,正是世尊教导我们的「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所念的、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利益一切众生,都是为一切众生服务,没有想自己。想自己是恶,为什么说想自己是恶?想自己是增长我执;换句话说,我们终极的目的是要把妄想执着断得干干净净,想自己是增长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由此可知,不能想自己,所以佛法里讲「无我」;有我,我打妄想,「我」就是妄想,「我」就是分别,「我」就是执着,你说麻不麻烦?所以我们应当要学佛菩萨,念念为众生想,念念为正法久住世间想,绝不想自己的利害得失,绝不想自己的名闻利养,我们这样才能得度。
 
  这个「得度」大家听了难懂,我再说得方便一点,我们才能得到诸佛菩萨、才能得到天地善神的帮助,这个大家好懂。不需要求,求,求不到的,要以行动来与诸佛菩萨、天地鬼神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要以行动,要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自然就有感应,自然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帮助。落实在生活、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坚守原则「看破」,看破是明了,我的生活我很清楚、很明了,我的工作我也明了,我处事待人接物我都明了。「放下」是什么?绝对没有自私自利,绝对不著名闻利养,叫放下。生活工作「随缘」,哪里有缘哪里都好,绝不执着一个地方,绝不执着一个地区。「缘」我们中国人常讲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都具足,这个缘分最好了;三个条件不具足,那古人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头一个考虑的是人事环境。这个地方的人大家和睦相处,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里好,这个地方生活好,修行养道好,弘扬正法决定没有障碍,随缘!随缘你就得自在,末后不要忘记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功德才能够圆满。所以今天我们看到「髻目无乱主方神」,他所修学的这个法门,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帮助我们认真努力的学习。今天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二0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一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四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五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0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二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七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四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一一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识才爱才 大人榜样——缅怀真禅长老的福德慧德[栏目:觉真法师]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坐禅第五[栏目:慧能大师(惠能)]
 13.好妒的魔王[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9 十一色法[栏目:元音老人]
 七十三世 白光德明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藏传因明的特征和发展现状(祁顺来)[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辟除末日谣言、佛教应当出手[栏目:明贤法师]
 生死这桩事[栏目:净空法师·微教言]
 藏传佛教的内涵[栏目:其它善知识]
 我想修禅,怎么入定啊?[栏目:梦参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