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九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0九卷)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欲界日天子长行,第二句:
 
  【光焰眼天子,得以一切随类身开悟众生,令入智慧海解脱门。】
 
  『光焰眼』都是日天子的德号,他所修学的法门,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他说『得以一切随类身』,我们看了这一句就知道他不是凡人,凡人不可能随类化身,而且这个随类化身是「一切随类身」,一切当然包括了虚空法界,正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化现什么样的身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为什么?佛菩萨没有执着。凡夫有一个身相,这个身相不会变化是因为他执着,执着这个相就是自己,所以这个相就不会变化。佛菩萨没有执着,所以佛菩萨没有身相,佛菩萨的身相是随一切众生心量而现的。《楞严经》上说得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是随心应量而现身的。哪里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叫一切随类身。示现这个身相干什么?是开悟众生的,就是为这么一桩事情。
 
  我们看清凉的注解,「众生本有佛智」,这一句话重要,这一句话跟《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讲的一个意思。马鸣菩萨说「本觉本有」,所以众生本有佛智,就是本觉本有。「如海潜流」,这是比喻,众生的佛智虽不能现前,这个智没有丧失。实在像大海一样,海水流不流动?流动,表面上看不到,下面就看到。所以现在潜水艇潜到水下面就知道了,它不是不流,它流。「今佛以随彼彼类身」,这个注子注得多好,经文上讲日天子,清凉大师注解上他说佛,现在佛以随彼彼类身,他是哪一类的,这个身相随他这一类的身相现身。「设种种方便,务在开悟,令其证入」,这就是佛菩萨教学终极的目标,我们要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学。
 
  所以第一个信念,就是决定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果没有这一个理念,没有这一个肯定的信心,你想帮助众生帮不上忙,你要肯定他有、他行、他能,问题就是他肯不肯回头。由此可知,诸佛如来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无非是令众生回头,回头是岸。但是要令众生回头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所以佛菩萨帮助众生,在这个地方就显示真实智慧,无尽的慈悲,他有耐心,你这一生回不了头来,来生;来生回不了头来,后生;永远不舍弃,永远在照顾,世间再找不到第二个像这样对于我们关怀恩德的人,找不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也只仅限于一世,一个生死轮转,各人走各人的路,再遇到的时候也不认识了,这都是事实。父母对子女的恩是一世的,佛菩萨对众生的恩是永恒的,没有能够相比。
 
  几个人知道佛恩?几个人知道佛对我们真正关怀、真正爱护?佛为我们讲经说法,我们纵然有缘接触到了,没有在意,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没有放在心上,所以始终得不到利益。真实的利益从什么地方看?从生活境界当中点点滴滴,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依旧是随顺习气,依旧是随顺烦恼,这是违背慈悲教诲,没有回过头来,这就是不知道佛的恩德。如果有个报恩心,我们的念头,我们的言语行为,自然就随顺佛陀教诲了。佛陀的教诲完全是自性法尔的流露,所以随顺佛陀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一定是明白这个道理了,这叫开悟,小悟,悟了之后能随顺,随顺就是修行。
 
  修行,我们讲得太多了,是把我们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修行。我们对于宇宙人生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把这些错误统统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就这个名相误会的人有多少?不学人的误会那就不说了,学佛的人也误会;学佛人当中出家人,出家多年老修的人,甚至于到死都还不觉悟。为什么?依旧随顺烦恼习气,依旧对名利放不下,还是落在贪瞋痴慢烦恼之中。「放不下」这三个字里头,贪瞋痴慢统统具足,执着放不下,分别放不下,利养放不下,名分放不下,权位放不下,这有什么法子!真正要契入佛的境界,入佛的境界就是转凡成圣,样样都要放下。
 
  可是放下不容易,但是有一些善知识逼着我们非放下不可,当被逼迫的时候很难过,慢慢习惯成自然,我们对善知识感恩戴德。谁逼我?韩馆长逼我三十年,逼得我样样放下,信徒对我那些供养她统统都要,我只好给她,不给她不行,非给不可。名也要,利也要,地位也要,权力也要,什么都给她,我样样放下,我感她的大恩大德!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教给我是理论,韩馆长跟我相处三十年是实验,不放下行吗?所以我遇到这么一个善知识,人家说韩馆长凶巴巴的,好凶!没有人敢惹,没有人敢跟她相处。有不少同修告诉我,有许多年轻人想跟我出家,一看到韩馆长吓得不敢来。我点点头,好!不怕的你来,你害怕的你就不要来,来就会有成就,不来成就谈不上了。所以别人不懂,我对她为什么这么感激,为什么念念不忘,我这一点儿成就,就是经过这个磨炼磨出来的,把这些棱角都磨光了;磨光了,她走了,她的任务达成了。我不会再受烦恼习气动心,念念能够随顺佛陀的教诲,她走了。最后的那也是个考验,她要把什么都交还给我,我统统不要,谢谢她,不要了;我知道什么?我已经得到好处了。麻烦事情!
 
  我们晓得,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磨炼他,他聪明,行!每一参到最后「恋德礼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恋是感恩戴德,礼是恭敬供养,辞是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全都放下了,辞就是放下。自己一丝毫烦恼习气都没有了,断得干干净净,那叫辞,礼是感恩戴德;这才是真正接受教诲,真正知道修行,懂得知恩报恩。一般凡夫,中下根性的人,绝大多数先要接受逆境的磨炼。所以佛法修学,大家都晓得,先是小乘后是大乘,小乘是在逆境、逆缘里面磨炼出来的,把你的瞋恚磨掉,然后进入大乘。大乘是经顺境的磨炼,这个很难!顺境、善缘里面,不起丝毫贪爱之心。我们看小乘,小乘示现苦行;大乘示现的,诸位要看看敦煌石窟、云冈石窟,绘的那些图,那些变相图,佛菩萨讲经说法,天人供养,载歌载舞,那是大乘。大乘在顺境、善缘里面不动心,小乘在恶境、逆缘里头不动心,要通过这两次磨炼,把自己贪瞋痴慢的习气磨平。什么时候你的心平了,什么时候你成佛了,佛是平等心,心里面还有不平,你就是凡夫,你不是佛,你也没有学佛。
 
  学佛学个什么?《无量寿经》经题上,给我们标了三个项目:「清净、平等、觉」。所以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境,起心动念就要晓得回光返照,为什么?起心动念心不平。不平是谁作主?烦恼习气作主,烦恼习气就是风浪,随顺烦恼习气你就造恶业,你就堕三途。所以一回头,心就恢复平静了。回头什么?我为什么又起烦恼习气,顺境、善缘当中我为什么起贪爱,为什么会动这个念头。只要这样一觉悟,你那个贪爱心就会降低,这叫修行。逆境、恶缘当中,不平的心、瞋恚的心起来了,又随顺烦恼习气,这一警觉,我们瞋恚、不平程度就会降低,降低就是修行。什么时候修行成功了?顺逆境缘当中都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功德圆满了。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永远保持着清净平等觉,这个人成佛了;没有成圆满佛,也成分证佛。分证佛是什么地位?《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你要问什么时候我证得初住菩萨?所有一切境缘当中,决定不起心不动念,决定安住在清净平等觉,你就证得圆初住。你念佛求生净土,你就有把握生实报庄严土,这不是生同居土,不是生方便土,决定生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这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决定要争取的。
 
  诸位要记住,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为什么?极乐世界没有这些大风大浪来折磨你,所以他的进度很缓慢,他不退。是没错,他永远不退,进步很缓慢;这个地方大风大浪,大起大伏,所以进步非常快,一天等于极乐世界一百年,你想想你要修行一年、十年,那还得了!所以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要修到实报土,那要相当长的时间,在我们这个世界几年功夫就成功了。佛在经上都是讲的真话,这个世间有很多人折磨你,顺境也是磨炼你,逆境也是磨炼你,记住!统统是磨炼。禁得起考验的人就大功告成,禁不起考验的人,就跟这些磨炼的人,结了许许多多的恩怨。善缘、顺境结的是好缘,逆境、恶缘里头结的是冤家,不管是好缘、是恶缘,统统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这里面要记住,善恶是假的,不是真的。怎么说是假的?会变。恩爱会变成仇敌,仇敌也会变成恩爱,它会变,会变是假的,不变才是真的。诸佛菩萨清净平等觉,永远不变,那是真的。众生本有佛智是永远不变的,智迷了就变成情,情是烦恼,所以佛在经上讲「烦恼即菩提」,菩提是佛智。所以我们懂得,佛智跟烦恼是一桩事情,一个是在觉悟的状态,一个是在迷惑的状态;迷惑的状态,转菩提为烦恼,它转变了;觉悟之后,转烦恼成菩提,就在那一念转变。
 
  佛菩萨慈悲教化一切众生,以究竟圆满的智慧,善巧方便来诱导我们,他真的是尽心尽力了,我们决定不能责怪佛菩萨,只能责怪自己没有能够随顺。我们天天读经,我们也相信,我们也能理解,但是不能随顺,所以没有功德。没有随顺就是没有能照做,我们要问问,我们很想照做,为什么做不到?这里头不外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烦恼习气太重,抵不过,没有能力克服;第二个智慧太少,对于事实真相了解得不够透彻。我们听经,懂得的佛法一知半解,不是真正透彻;真正透彻了,给诸位说,每一个字、每一句你都落实,决定做到了;了解得不够透彻。正因为了解不透彻,所以烦恼习气没有能力克服。如果真正明了,烦恼习气算不了什么,很容易克服。
 
  正因为这个道理,我们才晓得,世间第一等的功德是教学,第一殊胜的大事。佛家讲「大事因缘」是什么?教学。难怪《学记》里面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能认识到这一点,那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不是有智慧的人见不到。诸佛菩萨所证的是真实智慧,究竟圆满智慧,所以他们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教学,他不干别的事情。只有这一桩事情,说到报恩,那是圆满的报恩、究竟的报恩,自己能够依教奉行,又能够转教众生。《无量寿经》佛嘱咐我们辗转教化,我们得到好处、得到利益,要教别人,要劝别人,要热心,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不要顾虑,不要害怕,我以真诚心待人,人家以虚妄心对我,我不是吃了大亏?许许多多众生就是因为这个观念,不敢认真修行,怕自己吃亏。其实他讲错了,实实在在的说,自己占便宜了。纵然吃亏,是一时,这一生一世,这一世顶多一百年不得了,你能够有把握活一百岁吗?吃亏上当不过一百年,这一百年之后,就作佛、作菩萨去了,你说你的利益多大!所以大便宜,大利益。世间人眼光短小,只看眼前小利,不知道后面的大利;无量无边的善利他没有看到,只看到眼前,古人讲「眼光如豆」,愚痴到了极处!
 
  学佛,首先要拓开心量。在中国的佛教,祖师大德确确实实很多都是佛菩萨化现来的,要不然他哪有那么大的智慧?中国寺院道场的建筑,就是高度智慧的教学,我们一进山门,现在的话讲,第一个建筑物是天王殿,第一眼看到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坐在当中,面对着大门。弥勒菩萨的造像不是造印度弥勒菩萨像,印度弥勒菩萨像,你们到北京雍和宫就可以看到了,那是印度的弥勒菩萨。中国人造弥勒菩萨像,造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现在南宋,跟岳飞同时代,宋高宗那个时代,出现在临安、奉化、杭州这个地区。他那个相貌呈欢喜相,对一切众生满面笑容;肚皮很大,代表包容,什么都能包容。这个人《高僧传》里头有,但是不知道他姓什么,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的,他每天背一个大布袋,所以人家叫他布袋和尚。他化缘,人家供养,不管供养什么东西统统往布袋一装,代表平等,代表没有分别。别人问他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下一放,两手下垂,一句话也不说;佛法是什么?放下!别人看懂了,这是教我们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他老人家把布袋背起来就走了,告诉你放得下、提得起。自己要放下,把自己的东西放得干干净净,把一切众生的苦难背起来。你看意思多深,他都不说一句话,完全用动作来表示,叫你开悟。
 
  我们中国的佛教,佛教教学建筑都是表法的,第一个教你见他,第一个你就学他。学他什么?看破,放下。我们有没有放下?没有!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样样放不下。放不下,就不得其门而入,因为它在门口第一关,你要看破、放下,你才算是入门。入门之后提起,提起什么?四大天王摆在旁边,就是教你提起。弥勒菩萨教你放下我,我执没有了,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弥勒菩萨表这个;然后提起,提起一切为众生。都是教我们开悟,不说一句话。
 
  东方持国天王教我们要认真负责,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佛菩萨以身体示现,做种种示现令一切众生见闻觉知,他就省悟过来了。身是教学的工具,佛菩萨塑像是教学工具,我们这个身是活的相,活的教学工具,这里头没有我;有我你就是凡夫,有我你就有烦恼,有我你就有「苦乐忧喜舍」的受。这个身体跟泥塑木雕的像没有两样,它是不会动的,这是会动的,你要从这里头觉悟,从这个地方去认知。所以示现什么身分,示现哪个行业,你就会做得很圆满。为什么?你是做榜样,你是做样子给人看,没有自己的利益在里头。世间人做事,他里头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他会想到怎样做对自己有利,怎么做对自己不利,得失没有放下。
 
  弥勒菩萨给我们示现的,我们用法相宗的话来说,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放下了,放下这些东西。这个东西一放下,就是相宗里面讲的转识成智。所以十一个色法是智慧的表演,是四智的落实,也不是自受用的,是他受用的。所以觉悟之后,就知道这个身体跟那个雕像没有两样,那是不动的,这是会动的,没有自己,一切为众生。所以东方天王教导一切众生如何护持自己,这是护法神,怎样才真正护自己的性德。不是护自己的身,身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护自己的性德。要护自己性德;换句话说,妨害性德的,障碍性德的,就要把它舍弃。凡是不利于一切众生的,不但不能做,想都不能想;而且念念要想饶益众生,利益还不行,最大的利益,要常常这样想,给众生最大的利益。我遇到学佛的同修是有利益众生想,但是都不是大利益,你局限太小了,这个也不能怪你,你的心量小,你的眼光很小,真正大利益、殊胜的利益你见不到,可以从你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当中,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东方天王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行中道,他手上拿的琵琶,琵琶代表这个。弦乐器的弦松了它就不响,紧了就断掉,一定要调到恰到好处。所以菩萨行中道。凡夫着有,二乘着空,菩萨空有两边不住,这称为中道。空跟有两边都放下,都不放在心上,那个心才清净。中是清净心,稍微偏差一点儿,心就不清净。中是觉心、觉悟,偏差就邪了,就不觉;偏空、偏有都错了,都不是中道。琵琶表这个意思,我们一看,心「清净平等觉」就是中道。落实在生活上,佛在《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是中道。离一切相,不着有边;修一切善,不着空边,空有两边不着,这是琵琶的意思。我们凡夫做一点儿好事,着相,中道失掉了。
 
  南方天王代表增长,用现在的话来讲,求进步。儒家教人,「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天进步;佛法讲精进,进是进步,所以佛法不落伍。有人在这里看看,对我们很赞叹,「你们能够跟得上时代」,我们听到这个话很难过,我们跟得上时代;你要懂得佛法,佛法领导时代,不是跟上时代,时代要跟着佛法走才行,佛法永远在前面。可见得我们现在连佛法都迷失了,佛法落在时代的后面,还拼命在追,追还追不上,这成什么话!要怎样才能够进步?天王手上拿着一把剑,这代表进步。剑是什么?断烦恼,快刀斩乱麻。这个剑是表慧剑,智慧之剑能断烦恼,你要不把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你就没有办法进步,你看看它表的意思多好!
 
  西方天王是广目天王,我们听到他的名号「广目」,就晓得他的意思,广是多看,现在讲观光考察;增长见闻,增长知识,增长学问,要靠观光考察。他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龙跟蛇都是代表变化,这个意思含着世出世间一切法,人、事、物千变万化。怎样应付千变万化的社会?这个手上拿着珠,那个珠是不变的。这个珠是什么?真诚!不管怎么变,只要你用真诚心,就能控制全面;决定不能用虚妄,虚伪的心要想掌握社会,最后都失败。真诚教诲,我们从历史上去看,在这个世界无论哪一个国家,历代的帝王、国王,他要控制他的国家,他想掌握世界,最后都失败了。谁成功了?释迦牟尼佛成功了;再仔细观察,全世界所有宗教家成功了;孔老夫子也成功了,得到当时人的敬仰,后世人敬仰,永怀恩德。他怎么成功的?真诚教诲,那个珠子就是真诚教诲。那个珠子要中国人来讲,就是教学为先,抓住龙蛇,「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只要抓到这个,他成功了。那个意思多好,教你看了就开智慧,看了就觉悟。我们这个形象到外面去,人家看到生什么?你想想看,看到我们这个形象,人家想什么?要懂!
 
  北方天王代表多闻,多听别人的,多听、多闻才能成就智慧。可是多闻,你要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一切众生当中,有说真话的、也有说假话的,有说好话、也有说坏话的,有能力辨别。他辨别能力从哪里看?他手上拿着一把伞,伞盖就是代表有能力辨别,伞盖是防止污染,它有作用的。有能力、有智慧辨别,就不会被污染,这样才能够保护自己性德流露,不受障碍。自己性德流露,就能够保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开悟,此地讲「随彼彼类身,设种种方便」。四大天王的造像就是设种种方便,目的是令众生开悟,帮助他们证入。
 
  所以造像是教学,不是拜偶像,它是教育;用现在教育里头的术语来讲,教学的工具。诸位要知道,佛家所有的一切设施,全是教学工具。佛菩萨的形像,诸天鬼神的形像,佛教不是多神教,用这些来代表世间各个不同的族类。用种种的姿态,手势不一样,在佛家讲手印,现在人讲手语,手印就是手语,让你一看就晓得它表什么意思。盲哑的人他不能说话,用手势一比,他就知道了。佛菩萨不给你说话,也比划比划,你就懂了,手印是手语,显示出真实智慧。不但是形像、动作表现的都是真实智慧,名号里头都是真实智慧。所以佛法里面取名字,不是讲求这个名字好听不好听,是这个名字对现前众生需要不需要。
 
  任何一个人要在今时今处示现成佛,名号都要叫「释迦牟尼佛」,不可以叫别的名号,名号是表法的,是开悟众生的。为什么一定用这个名号?现在这个世界众生,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要帮他觉悟,用释迦;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照字面翻「能仁」,能够以仁慈的心待人,所以它是教学;现代人心极不清净,自私自利,贪瞋嫉妒,贡高傲慢,所以用牟尼,牟尼的意思是清净寂灭。这个意思就是讲,对自己要清净寂灭,对别人要大慈大悲,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在此时此地所有众生大病在此地。所以名号是教学的目标,是教学的宗旨,是这么个道理。阿弥陀佛要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作佛,也要改名字,要改成释迦牟尼才有用,他那个名号到我们这儿不起作用;同样道理,释迦牟尼佛要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也要换名字。每个地区众生状况不一样,名是随一切众生需要建立的,不是随自己。
 
  在中国古时候,小孩出生,父母长辈给他命名,那个时候命名的用意,是对这个小孩的期望,希望他一生当中顾名思义,真正能够做到大孝,孝顺父母。所以古时候不可以改名字,改名字是大不孝,为什么?父母对你的期望,你完全违背了,完全舍弃了,这不可以。现在人不懂,现在很多人给小孩取名,都取了个外国名字,我这一听很奇怪,大概父母希望他将来变成外国人,不要作中国人,很没有道理,大不孝,数典忘宗。现在人常常讲爱国,取个外国名字怎么爱国?叛国!所以取名的用意,现在人都不知道,古人非常讲求。
 
  名号也是教化众生的手段,乃至于建筑都不例外。佛的大殿,大殿叫大雄殿,大雄宝殿,大雄什么意思?大英雄。中国人称为英雄,英雄的定义是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佛是大英雄,为什么称为大英雄?破迷开悟,别人做不到;了生死,脱轮回,成佛道,别人做不到,他能做到,大英雄!这个建筑从外面看一定是两层,里面看一层,为什么要用这个形式?表法的,外面看真俗二谛,表这个意思,里面是一个,表真俗不二,是一不是二。外面表现的,有你、有我、有他,这从外面看;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一个。
 
  所以这个表法,用佛的身相来说,外面两层是表佛的三身、十身,多!里面一个身。所以一个身,清净法身,佛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个话是真的,为什么?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自己的心;谁的识?自己的识;心跟识决定不分家,相有各个不同,心跟识是一个。佛在《楞严经》比喻,将我们的真心本性比作大海,将我们的身比作水泡,大海可以起很多很多水泡,都是一个大海。明白这一个事实真相,大慈悲心自然就生起来了,爱护众生就跟爱护自己一样,决定没有厚此薄彼;若有厚此薄彼,你根本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自他不二,生佛一如。所以佛对于一切众生无尽的慈悲,从这儿生的。
 
  以种种身相,种种方便,所有一切设施种种方便,只有一个目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佛法,这个是佛法教学终极的目标。明白之后,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学习。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入门?从放下,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是无量无边,慢慢放下,先放最粗、最重的;最粗、最重的分别执着,就是自私自利。凡夫,哪个凡夫没有特权的念头,特权的念头就是最严重的烦恼,总觉得我要跟别人不一样,这个念头是错误的,对于平等觉是最严重的妨害;平等觉是佛,平等觉是真性,我们能够舍弃,就跟平等觉接近了一步。
 
  所以佛家在戒律里面的供养,什么供养福报最大?平等的供养,福报就最大。现代人不懂这个道理,虽修供养,得福很小。为什么供养?佛那里多一点儿,菩萨可以减少一点儿,罗汉又少一点儿,他用妄想分别执着供养,得福就很少;他不晓得平等供养的福报是第一大。不读佛经,很难理解,这个道理很深,事相繁多,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去领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斋僧,决定平等,决定没有高下。可是六道凡夫都有高下的习气,我们自己也有,要把这个毛病习气断掉、改过来,要真修行!
 
  我们感恩佛菩萨帮助我们,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证入。这个地方诸位必须要晓得,佛菩萨帮助我们的是开悟,谁帮助我们证入?一切众生。《华严经》上显示,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帮助他开悟,什么人帮助他证入?五十三参。这桩事情诸位要懂,不要以为善财童子的运气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一个也没遇到;其实五十三位善知识就在你自己的身边,从来没有离开你,可惜你不认识。五十三参是比喻,代表五十三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状况、不同的行业,就是我们从早到晚看到社会一切大众,把它归纳这五十三类,你怎么没见到?天天见到。这些人磨炼你,里面有顺境、有逆境,有善缘、有恶缘。你接受老师教诲之后,要在现实环境里头去落实,落实就是证入。
 
  所以我们一天到晚看到人,有欢喜的、有讨厌的,你在磨!讨厌的人不讨厌了,欢喜的人也不生欢喜心了,永远保持着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什么道?佛道,大道,无上道。就是一个平等,平是平等,常是恒常,永远是平等的,永远没有高下,永远没有好恶,你的佛心现前了,你所有一切的表现都是称性的,都是从自性流露的。什么是自性?平等心是真性,不平的心是识心,识心不平等,自性是平等的,自性是清净的,本来清净。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换句话说,我们起心动念就是染污了。你起一念贪爱的心被贪爱污染了,起一念瞋恚心被瞋恚污染了,凡夫的心起伏不定。你有得失,你被得失污染了;佛心里头没有得,当然就没有失;有得,一定有失,得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觉法,不是佛法就迷了,迷而不觉,佛法是觉而不迷。真正明白之后,才晓得「大方广」是什么?大方广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明白的人,这个生活叫「佛华严」;迷失的人,叫六道凡夫。这是事实真相,这是佛在此地对我们的开示。
 
  这一尊佛示现的是日天子,光焰眼天子,这是说他示现的身分。我们明白了,我们现在是什么身分,示现什么身分?就在自己现前身分上设种种方便,令一切众生开悟证入,这叫真学佛。佛法不迷信;换句话说,不学佛的人统统迷信,你说对不对?学佛决定不迷信,学佛断烦恼、开智慧,开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智慧就在日常生活之中。《金刚经》上一开头,世尊显示着衣持钵,日常生活,你要看清楚、看明白了,这里头学问大,意思太深太广了!我们平常也穿衣、也吃饭,我们没入境界,我们穿衣吃饭生烦恼,人家穿衣吃饭普度众生,具足圆满智慧普度一切众生,他们成就的是真实功德,我们所得到的是无量烦恼。能把烦恼转过来,我们学佛得受用,真正是佛弟子。
 
  有很多人问我,《华严经》讲到哪一天圆满?这样细讲,听了还是回不了头来,如果是简单略讲怎么行?经义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如何回头?实在说,尤其是大乘经教,一句一偈搞清楚、搞明白,一生都受用无穷,不必是全部。只要你真正听懂了,你真信、真解,最重要的要肯干,要把你所信、所解的,变成你自己实际的生活,这叫行证。尤其要懂得修学过程当中,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境界都是要受磨炼的,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帮助我们证入的。如果我们不甘心被折磨,不愿意接受这个境界,那你行证就没有了;只能够止于信解,没有行证。没有行证,你决定是随着你自己的烦恼习气生活,随顺烦恼习气生活,你就决定不能脱离轮回。这里头利害得失我们要想通,六道轮回的日子不好过,一定要过佛菩萨的日子。佛菩萨在六道示现,无论什么身分都是得大自在,真实安稳大自在,过的是智慧的生活。形相跟我们一样,外表一样,里头不一样,我们一定要明了。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三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一0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一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八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四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九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三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二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三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二一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平常禅 第一部 修持的基本要点 第四章 体证和目睹 三加三默观练习[栏目: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杂宝藏经白话 天女本以然灯供养缘第四十三[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格局[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有的人满足于口若悬河地背诵诸多法本,然一旦遇到逆缘,烦恼依旧,请问这属于何种过失?[栏目:上师瑜伽精要之每日一问]
 《大宝积经》[栏目:佛教典籍简介]
 修行人一切要整洁 A Cultivator Must Be Tidy All Around[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真妄二维的简择:唯识学与西方哲学会通新探(袁经文)[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三十二世 牛头山法融禅师[栏目:佛祖道影白话解·宣化老和尚讲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三六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空花水月[栏目:圣严说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