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0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44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0卷)
 
   请掀开经本,知足天王长行第五句看起:
 
  【善目天王。得普净一切众生界解脱门。】
 
  《华严经》上所说的这些人物,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所以他们的境界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无论他现的是什么身分,境界始终是不变的,种种示现教导我们修学的方法。『善目天王』,天王名号里面的表法,前面都曾经介绍过了,在此地我们专门来研究、学习他们所修学的法门,以及这个法门的圆满成就。这尊天王他所修学的是『普净一切众生界』,修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就叫做『解脱门』。「解」是解除、是解放妄想分别执着,在佛学的术语里面说,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尽;「脱」是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脱离分段、变易两种生死,证得如来果地上的究竟涅槃。「门」是门径、方法的意思。他是由「普净一切众生界」,这个境界是无限的深广。「一切众生」,这句话里面包含着虚空法界,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华严经》上所说的二百七十多类,就是一切众生的区分,这个区分是大的区分,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现在讲的是净,不但是净,而且是「普净」,普是普遍,能令一切众生都得清净,菩萨才能够圆满菩提。如果从事相上来讲,我们想象当中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怎么样能够令一切众生都清净?由此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原来令一切众生清净是自己清净。所谓是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就清净,境界就清净。一切菩萨是从这个门径修成无上道。
 
  所以这个地方,「一切众生」这四个字是双关语,主要的是要度自己的一切众生,先要净化自己的一切众生。从事相上来讲,佛法里面有所谓「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我们明白世尊这些开示,我们就知道功夫要从什么地方做起,一定要从自性里面下功夫。自性众生,我们身体每一个器官是众生,每一个细胞也是众生,构成细胞的分子、原子、电子、粒子都是众生。这些众生现在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它被污染,《无量寿经》、《弥陀经》里面给我们说「五浊恶世」。而实际上,这些现象怎么可能有染净的现象?如果事相上有染净,《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那就决定不可能。这种染污如何能净化?佛在大乘经论里面,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事相上确实没有染污、没有染净。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面,对昙生方丈有一段开示,一开头他就讲「境缘无好丑」,这句话就是说明一切物质现象,物质现象里面好是净、丑是染,没有好丑、没有染净,「好丑起于心」,这说明物质境界里面这个染净是从我们心上起的,这是把染净的根源为我们说出来了。这个根源还是世尊说的一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心清净,一切法都清净;心不清净,一切诸法都不清净。我们今天修净土、修净业,希望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从佛菩萨这些开示教诲当中明白了。善目天王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他所修的法门其实就是净土法门,他所成就的就是净土的殊胜,这是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认真去学习。
 
  《无量寿经》的经题,说出修行的总纲领,五个字,「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概括世尊四十九年所教给我们的一切法门,无论是哪个法门,总离不开这个总原则。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华严经.离世间品》给我们讲了两千多个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说的是无量无边的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原则里面说了三门:清净是一门,平等是一门,觉是一门,所以归纳到最后是「觉、正、净」三门。这三门,无论从哪一门都能成无上道,而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一门得到,其余两门同时都得到,我们才会有成就。我们把这三门落实在修行事相当中,大乘佛法在中国有八个宗派,十宗里面有两宗是小乘,我们现在从这八大宗来看:从清净下手的是净土宗、密宗,这两宗是从净门入的;从觉门入的是禅宗、法性宗,是从觉门入的;其余的贤首、天台、三论、法相、律宗都是从正门入的,也就是从平等门入的。于是我们就明了,我们究竟要选择哪一个法门,一定要看自己的根性,看自己的生活环境,选择一个适当修学的方法,我们成就比较容易。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什么叫契机?适合我们生活环境就叫契机,使我们修学起来感觉得很容易、很方便,不困难,对我们来讲就是契机。我们想想,走觉门,条件要有高度的智慧,这才能办得到。所以禅宗,宗门跟性宗,对象是什么人?要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他有能力闻一知十,一闻千悟,他有这个能力,就可以走觉门。我们想想我们是不是这个根机?多数人不是这个根机,别说闻一知十,闻一那个一都不能知道,那有什么法子?不要说一遍开悟,十遍、百遍、千遍都不能开悟,我们就想这个门走不通。这个门走不通,我们再换个门,换个正知正见的门,教下所学的。这个门中下根性行,能成就,时间比较长,像读书一样,从小学、中学、大学慢慢去读。经论、课程很多,一样一样来学习,这是走正知正见的门,目的是修平等性智。课程多,时间长,我们修学有没有困难?天台也好,贤首也好,三论也好,法相也好,都有很多的典籍,我们想想太难了。而且我们时间也不够用,同学们都是中年以上的人,学教,说实在话四十以上就没指望,来不及了。学教要从什么时候学起?最适当的年龄是十五、六岁开始,这好年龄。三十岁非常勉强,四十岁没指望了。
 
  尤其在现代,走向工业的时代,现在是高科技的时代,生活压力很重,时间分秒必争,你不努力、不勤奋的工作,你就会被社会淘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努力就跟不上时代,所以这些东西把人搞得很紧张,日子过得非常辛苦。如果以中国古时候那个标准来看,现在的生活不是人的生活。我们看看古人的生活,过得多么轻松、多么悠闲,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可以说都在诗情画意之中,人生真有乐趣。哪里像现在搞得这么紧张,这样的繁忙,这哪里是人的工作?不是人的生活。人变成了机器,二十四小时在忙碌,这种人生有什么意思?毫无意义,毫无价值。这就是科技不能解决人生的问题,只给人生带来麻烦,没有带来幸福。科技走到尖端就是世界整个毁灭,所以它带给我们的利益太小了,带给我们的灾难太大了,得不偿失。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课程太多,分量太大,我们没有能力来学习,也没有时间来学习。
 
  最后还有一门,是净门,修清净心。这一门东西典籍少,净土与密宗都是修这个法门。密宗里面典籍的分量,实在讲也不少,仪规非常复杂,它是修清净心的。净土跟密宗两个比较,净土比密容易。净土宗的典籍只有三部经:《无量寿经》是净土概论,是净土的依据;《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无量寿经》的说明;《阿弥陀经》是劝我们修净土,说明修学这个法门的功德利益。这三部是一部经,分量很少,现在的印刷术印出来,薄薄的一小本,统统都具足了。就是后人加上这两种,分量还是不多;前清魏源居士将《行愿品》加在这里,变成净土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总共只有二百四十个字,这成为净土五经。天亲菩萨将他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现在也收在里面,这叫《往生论》;《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修行的心得报告,是我们修净土重要的参考资料。总共合起来,是五经一论,最少的。
 
  五经一论,你有能力可以多学,没有能力学一种、两种就行,不必学那么多。这个法门的方法太简单,一句「阿弥陀佛」,人人会念。可是要记住,「净」这个字重要,如果你把「净」这个字疏忽,虽然念佛,心不清净,你的功夫就不得力,效果就收不到,所以要注意这个「净」字。大势至菩萨言语虽然不多,句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能够体会,他在方法,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过去有同修问我:如何都摄六根?我告诉他,净念相继。他说: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我告诉他,都摄六根。他听不懂。听不懂,我们换句话说,如何做到净念相继?放下万缘,都摄六根就是放下万缘,放下万缘就是什么都不要放在心上,这个话大家好懂。世出世间这些拉拉杂杂的事情都不要紧,连明天日子怎么过都要放下,想它干什么?明天还没到,明天是明天的事情,想它干什么?你的心才会清净。你要想到明天日子怎么过法,你的心就清净不了。
 
  这个事情难,为什么?不能不想。不想,明天怎么办?不但想明天,还想下个月,还想明年,愈想就愈多,愈想愈放不下,愈想心就愈不清净,这个事情麻烦!要修清净心,什么都不能想,所以理不能不明。印光大师教初学的人念《了凡四训》,非常有道理。《了凡四训》里没有大道理,没有很深的道理,是个很浅显的道理,很浅显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放下,它讲的什么?因果的道理。如果你相信因果,你就能放下,你放心的放下了。什么因果?「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如果我们能相信这个因果,你就不怕明天,你不怕明年。为什么?命里注定的。命里注定有得吃、有得穿,到时候自然来;命里没有的,怎么想你也想不出来,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决定不是事实。你所想到的都是你命里有的,想也是这样,不想也是这样,那为什么去打妄想?世间人不放心,一定要去想,他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世间人,无论是中国人、是外国人,是今人、是古人,大概头一个想的是钱财。钱从哪里来的?钱财是你过去生中布施所得来的。所以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缘。为什么世间有很多人有财富?甚至于有很多人有财富的,这个人并没有智慧,也没有能力,他偏偏发财;人傻头傻脑的,无论做什么事情,他做就赚钱,也很容易赚得,我们世间傻人有傻福。要晓得,他财从哪里来的?命里有的。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什么方法,求也求不来。
 
  了凡先生他的命被孔先生算定,孔先生算他一生,那就跟现在讲的预言一样;你的一生有多少财富,有多大的能耐,有几个儿女,有多长的寿命,全是命中注定的,真正所谓是「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袁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全部都是命运安排的,每一年他的收入跟命里所讲的一模一样,不增不减。他心放下了,什么都不想,他入了定;但是他那个定是无想定,他什么都不想。所以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云谷禅师是有功夫的人,看到了凡先生三天三夜不打一个妄想,对他很称赞,很难得、很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坐在那里总是胡思乱想,他居然能三天三夜不打妄想,对他赞叹,称赞他。问他:你用什么功夫。了凡先生是个读书人,老实人说实话:没有什么功夫,命被人算定了,想也是枉然,所以就不想了。云谷禅师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我以为你是圣人,圣人无念,原来你还是个凡夫。这个凡夫也很难得,所以我称了凡先生叫标准凡夫,我们都不够标准,他那是标准凡夫。一生什么妄想也没有,什么念头也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什么忧虑也没有,按照命运安排过日子;说实在话,也很可怜,受命运的支配,不能摆脱。我们可怜的程度比他还不如,我们还造业,至少他不造业了,他堕在无明里头,我们堕在烦恼里面,我们比他更糟糕。云谷禅师看到这种人是可造之才,他能够接受教训,把因缘果报的道理跟他说清楚、说明白。原来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是可以改变的,你命里的财富是可以增加的,你的寿命是可以延长的,你有很多心愿是可以能够满足的。这说了之后,了凡才大彻大悟、才明白,他这个悟不是从心性里觉悟,他明白是因果上的开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情。所以反过头来,认真努力,积善修德,他命运改变了。每年所得的俸禄,财富的收入增加了;去参加考试,他命里没有功名,去考试也考中了,官也愈做愈大;命里没有儿女,他得两个好儿子;都是求来的,命里没有,求来的,那是真正求得的,命里有的那不是你求得的。寿命五十三岁,他活了七十多岁,整个都改变了。
 
  诸位要晓得,这个改变是世间法,还不是清净心,如果修清净心,那个改变就大了,就不可思议,他这个不过是小的改变。正是佛家所说的,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行,修财布施就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都是世间人所希求的,你要不修因,你怎么会有果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定有因。我们看到世间人种种果报,你从果上求他的因,善果报一定有善因,我们要想得善果报,咱们修因。所以不必羡慕人,羡慕人没有用处,要找到他善果的因在什么地方,我们也照这个样子来修因,果就一定得到。世间这些果报,能解决一世的问题,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所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了生死这个问题,「福不能救」。别说人间富贵不能解决问题,天上的富贵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六道里面富贵到了极处,人间的帝王怎么比也比不上,可是他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六道,死了以后还是要搞轮回,这就说明三界的福报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是净福,什么叫净福?清净心修善,积德累功,清净心修,那就是净福。净福所修的就不叫福德,叫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别,差别在用心,事相上没有差别,心里不一样。净福,修福而不求报,这就是净福。
 
  释迦牟尼佛率先做一个表率,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一生从事于社会教学工作,不求报酬,完全做义工,完全是义务的。生活的需求,每天吃一餐饭而已。印度是热带,衣服不需要多,三衣一钵,过这样的生活。这是示现什么?示现净福。他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这是积功累德,不求世间的果报,所以他福报就大,他所得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成就圆满的智慧,得到称性的德能,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智慧。净福才能够解决问题,这叫功德。所以佛教给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不希求果报,用清净心来修,就对了。清净心是无私的心;有一念私心,心就不清净,你所修的是世间的福报,讲经说法也是世间福报。为什么?心不清净。在佛门里面,无论修积什么样的功德,其实全是福德,不是功德。在中国,在家人修福,历史上记载大概最大的是梁武帝,还没有人能超过梁武帝。梁武帝建寺庙,总共建了四百八十所,我们世间人建道场,大概一生当中不可能建那么多,建四百八十所。帮助人出家,供养出家人,有十几万人,真的是大护法;可是他心不清净,他求世间果报。那个时候遇到达摩祖师,他向达摩祖师夸耀他自己的功德,说他替佛教做多少多少事。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浇了他一盆凉水:并无功德。真的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你果报那个心没有忘掉。所以功德难,太难太难!功德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还要问我做的时候后面结果如何,就落在福报里面去。梁武帝如果是问达摩:我的福报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功德没有,你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搞错了。
 
  这些地方,实在讲都是教训我们的,我们要辨别清楚。梁武帝的心不清净,所以没有功德。要清净心、断恶修善,才是功德。我们今天心不清净,念佛都是福德,都不是功德,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清净心是比什么都重要。清净心是一切放下,诸位进念佛堂,堂主照顾大家,常常提醒大家「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二心就不清净了。一心,心里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统统放下,统统都没有,这个念佛是功德,这个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好象打电报一样,我们这边发出去,他那里就收到。如果是掺杂着杂念,你这里发出去,那里收不到,跟佛没有感应。
 
  什么叫「普清净」?普清净的意思是念念都清净,这就普了。事事都清净,以日常生活来看,穿衣清净,吃饭清净,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一样不清净,这是普的意思。穿衣不着穿衣的相,世间人穿衣要选料子、要选款式,还要特别找什么高明的裁缝,那就不清净。清净心穿衣,衣穿上就好了,什么都不过问,用清净心穿衣,从穿衣里头修清净心。吃饭要挑剔色香味,讲求这些,你的心就不清净,就被污染。所以说有一丝毫分别执着,我们的心早就不清净了。清净心就是无分别心、无执着心、无希求心,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与清净相应,那叫「普净」。点点滴滴,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是多的意思,众多;「生」是什么?生是起心动念。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那叫众生。每一个生灭念头都清净,都没有分别、都没有执着,这才是普净自性众生,这个样子自性众生才得度。有能力度自性众生,才能够度其他一切众生,怎么度法?只要你做出这个样子就行了;换句话说,只要你自性众生清净,就能够影响到别人。一时影响,见不到效果,长时间就见到了。别人天天看,时间看久了,总有一天觉悟过来。
 
  我们看经典上记载,释迦牟尼佛修行的生活,我们学佛几十年,几十年才觉悟,才想释迦牟尼佛这个方式,我们才看出门道出来,才知道这个殊胜、这个好处,才起心动念想跟他学习。为什么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典,那个念头根本就没动过,他是他的生活方式,我过我的生活方式,咱们两个不相干。搞了几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生表演是给我看的,是教我觉悟、是教我学习的,是跟我息息相关,不是毫无关系。我们根性很迟钝,几十年才看出门道,根性利的人一见面就明了。这就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我们搞几十年这才觉悟过来;我们今天也学释迦牟尼佛,表演给别人看,人家看几十年才觉悟过来,有什么希奇?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自己修行,帮助别人,都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不是短时间的,短时间收不到效果。收不到效果就退心,那样的人决定不能成就。自己修行,要发长远心,要有恒心,要有毅力。
 
  有很多同修跟我说,念佛,杂念还是很多,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再念下去。为什么杂念还这么多?你的功夫还不得力,功夫不够,不到家。再用功、再努力,绝不放弃,一直念下去,总有一天烦恼轻了、烦恼少了、烦恼没有了,你才能看到效果。决定不可以说,我已经念三年了,我已经念了十年、八年。不行!你烦恼习气太重了。一面要念佛,一面要放下,功夫才容易得力。会念佛,不肯放下,那有什么用处?小小的境界风就受不了,这个人还有什么成就?这个境界风,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一接触就变心,就起心动念,那怎么行?听人家说了几句话,听了不舒服,就发脾气、就闹情绪,这种人怎么能修行?真正修行人,这种境界正是他用功的时候。所以成败在一念之间,就是一念觉迷;一念觉,听到这些话忍耐下去,清净心现前。佛教给菩萨六门功课: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门功课,境界现前的时候,这六门功课忘得干干净净。佛在经典上也常说「火烧功德林」,功德是你的清净心、是你的定慧,一发脾气就完了,哪来的清净心?瞋恚是火,火会烧功德林,诸位要晓得,水会淹功德林。佛说一句话,我们要能够举一反三,水会把功德林淹掉,水是什么?水是贪爱、贪心。风会把功德林吹掉,台风来了连树根都拔掉,风是愚痴。所以贪瞋痴慢都会把你所修的功德摧毁得干干净净,你要想成就功德、保持功德,你要把贪瞋痴慢除得干干净净,远远的离开,这是功夫。内要修功,外能够抗拒境界;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瞋恚;面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愚痴。接触外面境界,这个境界的体、相、作用,因缘果报,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我们功夫才得力,清净心才能现前。这个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
 
  世尊为我们而示现,修行要经无量劫,菩萨成佛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哪有几个月能成就的?三年五载就能成就的?不可能的事情。成就之后还不舍弃因行,诸佛如来都已经成就,圆满成就了,他还示现种种身分,来帮助一切在学之中的这些众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天王,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乘愿再来的,他还没有放弃修行。善目天王还在修普净一切众生行,净化自己的身心,这是自性众生誓愿度。净化自己就是净化一切众生,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他的生活那么清净,就是教导我们。他一句话不说,让我们天天看、常常看,总有一天看出门道出来,觉悟了。
 
  在《金刚经》上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那是帮助我们、促进我们觉悟,可是我们念《金刚经》还是不觉悟。《金刚经》上讲,须菩提尊者天天跟着释迦牟尼佛,也跟了不少年,般若是第四个阶段讲的。第一个阶段讲《华严》,那是佛在定中讲的,那个我们不算它。阿含、方等二十年,至少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二十年,二十年没看出来。般若会上,般若讲了二十二年,《金刚经》也不是一开端讲的,中段时候讲的;换句话说,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三十年才看出门道,才看出释迦牟尼佛这个生活,一举一动是教化众生的,为众生示现的;他生活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很可惜,一天到晚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没有看出来,须菩提这个时候才看出来,才赞叹「希有世尊」。什么稀有?释迦牟尼佛表现太稀有,他一生所证的、所学的、所悟的、所入的境界,全部都在生活当中。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一个人,无量劫修行证果都表现在生活里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修、所证的,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表现无遗,全盘显示出来,没有一丝毫隐藏,这个真正稀有。须菩提才看出门道,才发心想学。
 
  学从哪里下手?请教世尊两个问题,那两个问题就是入门之处,也是此地善目天王普净一切众生的诀窍。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应云何住」,《金刚经》上就这两个问题。对我们来讲,真的是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这两个问题。我们的心太乱,念头太多、太复杂,怎样能够把复杂的念头、杂乱的念头把它伏住,恢复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的心到底应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凡夫的心住在烦恼上、住在杂念上,苦不堪言。心到底要安住在哪里?释迦牟尼佛答复得好,答复的是:就像我这个样子降伏,就像我这个样子安住。他都表现出来了,实际完全落实了。这个答复须菩提体会不到,体会不到,佛再跟他详细说明、再跟他解释,《金刚经》是这么来的。所以你所学的、所修的、所证的,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皆是!吃饭,圆圆满满的佛法就在吃饭里面,就显示出来;喝茶,整个佛法,无量劫的修持,就在喝茶里头表现出来。所以人家生活里,点点滴滴是无上道;我们在生活里,点点滴滴是大烦恼。我们显露出来是无尽的烦恼,人家显露出来是无上的大道,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能够看得出来,那是很大的长进。于是我们也就明白了,修行在哪里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修行,点点滴滴当中体会无上道,点点滴滴当中展现无上菩提、究竟涅槃。
 
  佛法没有一丝毫隐瞒,世法也没有一丝毫隐瞒。我们回过头来看世间人,看人比较容易,看自己很难;但是看人,反过来照自己,就看到自己了,人就是我们一面镜子。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反应出他无量劫的烦恼习气;诸佛如来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反应他无量劫修行的功德,德是成就,他的功夫,他的成就。我们如果能够看出这一点,你对于一切众生的过失,你就不会责怪,你看到那个心会很平,觉得他那些毛病是应该的,他就是这样的。看到诸佛如来点点滴滴功德流露、功德的展现,你会点头很欢喜,应该的,他就是这样的。我们的心在境界里平等了,平等就是清净心。我们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慈悲心现前,慈悲心现前的时候,一定是称赞功德,规过劝善,劝人断恶修善,劝人破迷开悟,这个心,善心、善意自自然然流露出来。
 
  「普净一切众生界」,「界」是分别、差别、界限,一切众生都有界限。我们头跟身有界限,眼跟耳有界限,叫法界。这个界限逐渐逐渐就消除、就消失了,怎么消失?清净心现前就消失了。消失,它还有没有界限?有,界限总会存在。消失什么?分别界限那个念头没有了,消失的是这个。不是说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有,十法界的分别执着没有了,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然后才明了,佛经里有一句话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不坏世间法」。世间法有界限,佛法决定没有破坏世间法,但是在理念上是圆融的、融合的,没有界限。事上有界限,心上没有界限,所以事上的界限没有障碍,才叫事事无碍。我们自己的心没有净化,所以事事就有障碍,没有办法融合。所以融合一切众生,今天讲融合不同的文化,融合不同的族类,「普净」这两个字重要。普净不是对外,是对内;如果我们搞错了,从外面学普净,你永远净不了;要从内心里面普净,就能做到。
 
  所以每一个人无量劫来所修、所学的,全都展现在生活里头点点滴滴;心地愈清净,你体会得愈深愈广;一点清净心都没有,你就很不容易体会到。正是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诚敬就是清净。我们这里讲的这十个字,每一个字里面都含摄其他的九个字,真诚里面一定包含着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清净里面一定包含着真诚、平等、正觉、慈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得到了,统统都得到,都表现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为什么?你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穿衣吃饭、应酬,全用这个心!完全显露,哪里能瞒人?瞒人是假的,瞒自己是真的。自欺欺人,自欺欺人不是欺别人,人还是自己,与别人实在讲毫不相干,所以学佛人一定要觉悟。
 
  我们念佛堂正是做净化心灵的一个场所,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往生才有把握,往生才有希望。念佛为什么要听讲?听讲帮助你念佛;如果只念佛,不听这些道理,你的功夫很难得力。佛法,无论哪个法门,都是讲求解行相应、解行并重,这是一定的道理。只有稍微偏一点,决定没有舍弃的。净宗法门偏重在行,行比较多,解比较少。解少可以,不能把解完全丢掉,完全丢掉你的行不得力,决定不得力。这是我们念佛堂为什么每天还要听两个小时讲经,道理就在此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一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0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一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诚信大和尚开示[栏目:其它法师]
 佛教戒律学 第二章 佛教戒律在印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律藏的结集[栏目:佛教戒律学]
 听说帕奥禅师的某些著作,不被缅甸的宗教局批准出版,不知是否属实?[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八[栏目:超然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