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六九卷)
请掀开经本,知足天偈颂的第三首,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如来往昔修诸行。清净大愿深如海。一切佛法皆令满。胜德能知此方便。】
昨天我们学习到此地只讲了一句,今天我们接着来看第二句,『清净大愿深如海』。在世出世间法里面,行与愿都不能够离开,以愿导行,以行践愿;换句话说,愿是行的方向,是行为的引导,行为就是愿望的落实。所以在古代的中国,老人勉励年轻人要立志,人如果没有志向,一生当中就没有一个目标,这一生决定是空过了。人贵立志,人有志向他一生有一个努力的目标,有一个精进的方向,非常重要。佛法亦复如是,所以佛教导弟子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这个意思很深,也很难理解,所以佛更具体的教导学生要发愿,发什么愿?四弘誓愿;其实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四弘誓愿就是发菩提心。而四愿里面,实在讲只有一愿,这一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后面三愿是帮助这一愿的落实,没有后面三愿,这一愿就不能落实,这是大愿。诸佛菩萨在因地发无量无边的誓愿,都离不开这四愿的范围,所以这四句话是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细细归纳,也离不开这四愿。观音菩萨的十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诸位想想看,都离不开这四句偈。
而第一愿的真正意义,我们一定要明白,是为众生服务。「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服务。他这个心量大,众生无边是指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一个都不漏。我们今天事做不到,但是不能没有心愿,要发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发成佛之愿。佛乐意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无条件的服务、无私的服务,服务的项目也一条都不漏,佛家所讲的大圆满,这是诸佛菩萨。凡是发这样心的人,这个人就是佛陀,就是菩萨。我们在经论当中看到,佛菩萨示现应化在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类,《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示现什么身分,所以说男女老幼、各行各业,只要真正发这个愿,那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我记得在讲席里面曾经讲过两次,中国过去周恩来总理是佛、是菩萨,无私心、无条件为人民服务,那不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这就是《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宰官身而得度,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无有定法可说,就看你心量的大小。你这个心量为一个国家人民服务,小菩萨;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大菩萨;可见得大菩萨、小菩萨,就看你的心量大小,你服务的范围大小。佛的心量大,我们要效法、要学习,「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话不可以变成口头禅,要落实。落实,我们行虽然做不到,我们的愿达到了,行为做不到。我们今天的福报、能力很有限,没有办法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我们的心到了,我们的愿到了,这也是圆满功德。
能力我们不断向上提升,提升一级我们服务的范围就扩大一层,念念为众生;为佛法,佛法还是为众生。我们今天工作岗位是佛法,所以为佛法就是为众生。如果是一般,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他是经商的,一切为商业,那是佛法,商业的目的何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经商不是为利益自己,是为了利益社会、利益人民,这是商人菩萨,菩萨示现商人的身分。凡圣的差别就在此地,凡夫一切为自利,菩萨一切为利他。我们今天披上袈裟,我们的事业是佛法,一切为佛法,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如果从事这个行业,为的是名闻利养,为自利,这是凡夫,不是菩萨。披上袈裟还是凡夫,还是搞轮回,轮回心造轮回业。如果菩萨示现商人,他经商牟利,但是为繁荣社会、利益众生,他经商那是佛法、那是菩萨,他是以菩提心,他所造的是菩萨业。我的话就说到此地,其余诸位可以类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事业,只要是为人民、为社会、为众生的,菩萨业,菩提心,菩萨行。天天在这里研究佛经,讲经说法,如果是为自利,是轮回心,还是造的轮回业,与佛法不相干。诸位要懂得,佛法不是局限在形式,用形式来看佛法,你完全看错了。以为披上袈裟,天天在念佛,这是出世间的事业,世间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们是凡夫,我们这个眼睛有了问题。世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不知道有多少菩萨在里面,我们没留意,没看出来。同样的,披上袈裟,天天握着经卷,在这里造轮回事业的人也不少。
这个大愿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你这个心发了,怎样把你的心愿落实?尤其要效法佛菩萨「清净大愿」。清净两个字重要,如果没有清净这两个字,前面这一句「如来行」,你连边都沾不上。怎样做到清净?要把烦恼断尽,你的愿就是清净愿,你的行就是清净行。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都是《华严经》上说的,《圆觉经》上也讲。本来成佛,我们现在为什么搞成这个样子?我们要把这个病根找到。病根就是烦恼,就是二障,经论里面所讲的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我们受这两种害。烦恼障是贪瞋痴慢、自私自利,这是我们清净心、本性里原来没有的。本性里头,本来有的是无量智慧、无量德能,那是本有的;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可是现在本来有的好象都没有了,本来没有的似乎是现在太多了,所以才有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无尽无量无边的烦恼要知道,真心本性里头根本就不存在,根本就没有。诸佛菩萨他们跟我们差别在哪里?人家用真心,人家用本性,所以他没有烦恼,没有是非人我,没有贪瞋痴慢,没有自私自利,这是佛菩萨,这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本来也是如此,现在搞成这个样子,佛给我们说,我们迷了。被什么迷了?被自私自利迷了。以为自私自利是好事,哪里晓得这是坏事,不是好事!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太少了。
《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好,对于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佛很同情,也原谅我们,为什么?先人没有好好的教我们。我们不可能是生而知之,我们是后知后觉,没有人教导,我们怎么会晓得这个道理,怎么会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在家里面父母没教给我们,我们感到很遗憾,在学校的老师没教我们,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算是很幸运的人,踏进社会之后遇到几位善知识,遇到几个明白人,我们亲近他们,听他们说话,才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还有这么个道理在。细细的思惟观察,我们接受这些善知识的教诲,回过头来,这才发现原来真有自己的真面目、本来面目。真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就是诸佛如来。
这个自己才庆幸,我二十六岁遇到方东美先生,他把这个讯息透露给我,告诉我佛法不是宗教,是学问、大学问,依照佛法修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几句话吸引到佛门里面来,但是,不是佛教。我知道佛教的经典里面有宝,世间人称为法宝,我知道这里头真正有宝,有真实的智慧,是人生生活正确的指导,这个正确指导,是高度智慧的指导,圆满智慧的指导,究竟智慧的指导,这是智慧之书。方老师特别推崇《华严经》,他把《华严》看作这个世间古往今来最高的哲学概论,最好的哲学概论;他告诉我,这部书里面有究竟圆满的理论,有细密周详的方法,最难得的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出来给我们看,将他的理论方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这样的哲学教科书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种。
我今天跟诸位在一起来学习《华严》,全部是生活,字字句句都落实在生活上,没有一句是空话,没有一句是废话,我们才知道这真的是宝,应当要认真努力来学习。为什么?得大利益,这个利益才是真实的,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过如来的生活,过大菩萨的生活。无论你现在过的是哪一种生活,你是从事哪一种行业,学了《华严》之后,都变成佛菩萨的生活,都变成佛菩萨的工作,那就是决定不会再为利己,利己这个念头断尽了。我们更勤奋、更努力、更奋发的,对社会贡献,对国家贡献,对世界贡献,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做出贡献,这个有意义,有价值!
所以在行门里面,第一个要紧的工作,培养我们自己的德行。德行的障碍是烦恼,烦恼断尽之后,自性里头的德能自然现前,不需要学习。但是我们现在烦恼没断尽,性德没有现前,这个阶段当中那只有学习。向谁学习?向佛菩萨学习。因为佛菩萨已经烦恼断尽,性德圆满现前,我们向佛菩萨学习就是启发自己的性德,顺从佛菩萨的教诲就是自性的智慧光明。所以学佛,不是被佛菩萨牵着我们鼻子走,我们必须有这个认知。如果说我们被佛菩萨牵着鼻子走,佛菩萨不是好人,我们自己也迷惑颠倒了。佛菩萨的言语,佛菩萨的行持,就是我们自性本具智慧德能的流露,是我们心性本具智慧德能的现相而已。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是自他不二,他是我们自性流露出来的样子,就是自己不是别人。大乘经上常讲「生佛不二」,我们都听得耳熟,人人都能说。生是众生,佛是诸佛如来,是一不是二,是一才不被人牵着鼻子走,二那就被人牵着走了。所以有人说,佛所说的,我为什么要听他的?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佛不是他,是自己;如果是他,我也不服气,原来是自性、是性德,这个我们才服了。所以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无非是启发我们自性的光明,帮助我们除去性德上的障碍,透出光明而已,这个意思很深很广。
烦恼要不要断?要断。断烦恼确实是很难的事情,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难在这里。所以说来说去说到最后,佛法的教学是知难行易,了解事实真相太难太难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说明事实真相。行实在太容易,行是什么?转变境界,转凡成圣容易,可是转迷成悟就难了。转凡成圣太容易,佛家有一句比喻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是比喻转凡成圣太容易了。屠刀是什么?屠刀是害人的东西,造业的业障。放下业障,不就成佛了吗?什么是业障?妄想分别执着。四弘誓愿第二愿里面,见思烦恼是执着,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是妄想,你能把这三样东西统统放下,不就圆满成佛了吗?
我们在讲堂里常常勉励同修,劝导大家,放下见思烦恼,就是放下一切执着,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放下世出世间一切分别,十法界不见了;放下一切无明妄想,你就超越四十一个阶级,圆成佛道。真的,凡夫作佛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难在放不下。很想放下,偏偏就放不下,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你知不究竟,你没有真正透彻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你迷。实在说,你破几分迷,开几分悟,你就放下多少,决定成正比例。你能够破一分迷,你有一分觉悟,你就放下一分;你能够破十分迷,有十分觉悟,你一定能放下十分。所以佛家的教学重点在哪里?破迷开悟,这是佛陀教学的重点。
破迷开悟是智慧,世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讲般若,般若就是教人破迷开悟。这个事情是真难,众生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广,怎么样叫他觉悟?只有不厌其烦天天讲,不但要讲,还要做给他看;不做给他看,他听了还有疑惑,「你讲得很好,叫我放下,你还没放下;你不放下,叫我放下,你来骗我」,不但不能接受,愈迷愈深。所以诸佛菩萨自己放下,做样子给你看,看他所说的他真做到了,那大概不是假的。他要能说不能行,听的人都会打很多问号。尤其是现代人,古时候人还老实,问号少一点,现在人各个精明、各个伶俐,没有老实人,问号一大堆。你真正做到了,他还是一大堆问号,他怀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世间人都是争名夺利,你为什么不要名利,你傻瓜!他说佛菩萨傻瓜,他聪明。傻瓜超越六道轮回,聪明人都堕三恶道。所以佛菩萨表现高度智慧,无量的善巧方便,还要有极大的耐心教化众生。众生对佛菩萨误会太多,回报佛菩萨是什么?是怀疑、是讽刺,甚至于毁谤、侮辱、陷害,佛菩萨统统接受,毫无怨言,还是认真努力,那么样慈悲爱护来教导,那是佛菩萨。绝对不会因为众生种种恶心相向,算了!不教了!这不是佛菩萨。世间这些圣贤有这些,像我们读儒书,实在讲,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比,释迦牟尼佛的确是高了一个阶层。孔老夫子教学「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孔老夫子就不愿意教了,为什么?太笨了。可是佛不是如此,「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说,所谓世间圣人跟出世间圣人,他就有差别。佛教众生,再愚的众生、再笨的众生他也不嫌弃,也不舍弃,他很有耐心的去教,不厌其烦的去教,这是我们要能体会到的。才知道佛菩萨对我们恩德之大,我们也从这个地方真正认识了佛菩萨。
在古时候,一般教学有次第、有程序的,只有极少数,所谓是天才、上上根性的人,那是例外,那种人真的是一闻千悟;中下根性的人都要循规蹈矩,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能躐等。老师对于学生他是负责任的,他把教学看作他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业来办,那等于是行菩萨道。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好,做得圆满,这个人就是菩萨。他的工作就是教学,他一定要把教学这桩事情做好,要对学生负责任,要给学生做表率、做榜样,跟现在学校教学完全不相同。我们读古书,读《礼记》,现在你们同学们拿到的是《礼记菁华录》,但是里面的「曲礼」是完整的,「内则」、「少仪」都是很完整的,那是教小学。
从这些书籍里面你们能看到,古时候小学是怎么教的。童子七岁上学,「就外傅」,傅是师父,要跟老师了。从前一个家庭,一个大家庭,在中国旧的建筑还能够看得出来,像四合院有内外之分,妇女通常不走在外面客厅,宾客来访的时候,都是家里面这些男子来接待,里面是决定不能够进去的,里面只有亲戚。七岁跟着老师,老师教学在什么地方?从前都是私塾,学生并不多,请一个老先生,住西厢、西席,老师称为西席。西面是客人,东面是主人,东道主。老师是家里面的贵宾、上客,学生都要跟老师住在一起,交给老师去教导,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模范。教的什么?生活教育,教小孩洒扫应对,怎样侍奉父母、侍奉兄长,他学了智慧,他就会孝亲,知道怎么样对待父母,怎么样对待兄弟。生活教育从小养成,学规矩,跟现代人的观念完全不一样,现在小朋友天真烂漫,活活泼泼。中国过去的小朋友规规矩矩,像小大人一样,天真烂漫的确是不如西方人。但是从小养成的真实智慧,养成忠孝节义,他懂得做人、懂得帮助人,这是西方人做不到的。西方人头脑里只有功利,东方人是道义,那怎么会相同?我们今天在外国,所接触到的外国人,确实见到的时候彬彬有礼,不管认识不认识,在路上见面都会跟你打招呼,跟你笑笑;如果我们有困难的时候请他帮忙,一分钱也没有。逢年过节来祝福你,拿一朵玫瑰花送你,这就是很高的礼物了,在外国就是这样的。中国人见面的时候不打招呼,面孔很难看,可是真有困难的时候他真帮助你,文化不一样。所以公共事业特别是捐助善款,在外国社会非常困难,但是在中国社会很容易,这个我们见得太多了,文化背景不一样。可是在这些义举方面今人不如古人,古人所受的教育比我们更圆满、更多,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人应当帮助一切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恩怨,人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就有义务帮助他,冤家对头也要帮助他,他有难,这是道义。这些都是从小教导,从小养成。
中国自古以来圣贤教育,受教育读书目的何在?绝对不是为升官发财,绝对不是想将来在社会找一个好的行业可以赚钱,不是的,中国人读书目的志在圣贤。圣贤什么意思?圣贤是明理,明白做人的道理。唯有明理的人,才真正能够牺牲奉献,为社会、为人民;不明理的人,自私自利。明理的人心胸开阔,谚语常讲量大福大,那是真的。生活纵然清苦,他有清福,我们常常讲,物质生活虽然有欠缺,精神生活充沛。反过来看,现在外国许多先进的国家,他们在物质享受上我们非常羡慕,但是精神生活上非常可怜。这两种生活哪一种重要?精神生活重要,因为精神生活有乐,物质生活里没有乐。他虽然富,富而不乐,富而不乐就不如贫而乐。我们看孔夫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夫子对他赞叹,过那样的物质生活,如果别人是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生活过得很快乐,乐在哪里?乐道,这是别人所不及的。我们学佛,学佛就是学圣贤,读佛经就是读圣贤书,如果我们生活不快乐,你这个书就白念了。我们在物质生活上是不如别人,但是我们在精神生活上比别人丰富太多太多了。物质生活上我们尽量节俭,节俭乐在其中。我们能够节俭一分,就能够帮助社会苦难众生一分;我们如果多享受一分,那个苦难的人他们得到的帮助就少了一分。世间还是苦人多,我们要多为那些苦人着想,我们力量做不到,我们这个心愿要做到。
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愿就是清净愿,绝不夹杂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在其中,一丝毫都不可以夹杂。但是我们要做到这样清净当然不容易,那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可是我们天天要有进步,也就是烦恼我们要年年减少、月月减少、天天减少。烦恼的根就是自私自利,只要有自己决定就有自私自利,所以佛把「我见」摆在一切烦恼第一条。见思烦恼,见烦恼里面第一条「身见」,都顾到自己这个身,把自己这个身看作第一重要,一切都为这个身,这就错了,千错万错从这里开始。佛菩萨也有这个身,佛菩萨这个身绝不是自己享受的,佛菩萨以这个身做工具,为一切众生服务,所以他的身叫清净身。我们没有天眼,如果有天眼看佛菩萨的身是透明的,像水晶一样,一丝毫的污染都没有。可是我们的身是漆黑的、污染的,为什么?有私。我们执着这个身,一切要为这个身服务,恰好颠倒,完全颠倒了。
我为别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说的话没错,礼尚往来。可是礼,诸位要晓得,礼是有报偿的。但是礼跟道相差远了,中国古人讲「道、德、仁、义、礼」,礼是最末的一个。礼尚往来,我为人人服务,人人为我服务,这是礼。再往高一层就不是这个说法,我为人人服务,我尽义务,义务是不需要回报的,不期望着人人为我,只知道我为人人。绝对没有人人为我,我才为人人,那是第五层。第四层是义,义是义务,只知道我为别人,绝不希求别人为我。义再往上面是「仁」,仁再上面是「德」,德再上面是「道」。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是道德,高得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效法。至少我们要提升到「义」,要有这个观念,我为社会大众尽义务,今天讲做义工。义工是我只有服务,不拿报酬的,这才有一点像菩萨。如果我们用天台六即的话来说,行仁、行义是相似位的菩萨,行道、行德那是真正的菩萨。《金刚经》上教导我们要离四相,你才能够行道、行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半部境界又往上提升一层,「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金刚经》前半段教我们离相,后半段教我们离见,离见是念头都没有,那真清净。离相还不是真的清净,相似位的清净,离见才是真的清净。
这个道理甚深甚广,下面用「海」做比喻,海是比喻深广。理如是,事也如是,事也甚深甚广,我们学了要能体会得到,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做到。每天我们做早晚课,这个我在讲席里讲得太多遍数,还要讲,为什么?没做到;早课提醒自己要向佛菩萨学习,晚课反省我今天到底做了多少。学佛一定要放弃自己的妄想习气,要放弃自己的成见,顺从佛的教诲,这是真的学佛。经典上一字一句一偈,一生都受用无穷,这是诸位能看到的。任何一句,任何四句偈,我们都学不尽,要紧的是要你真正认真去学习。一定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现在人学佛颠倒了,四弘誓愿前面两句不要了,专要后头两句,「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要这两句,前面度众生不要了,断烦恼也不要,他一下就成佛了。现在这个世间自己标榜他成佛、成菩萨的人很多。在中国自古以来,身分一暴露马上就走,那是真的;身分暴露还不肯走,是假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例子,永明延寿大师,诸位晓得,人家知道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再去看他,他老人家坐在那里往生了,走了,那是真的。布袋和尚在宋朝出现,他是自己告诉别人,他是弥勒菩萨化身,说完之后坐在那里也往生了,这是真的。哪有说了不走的,还妖言惑众,欺骗众生,决定是假的。这个在中国例子太多了,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绝对不会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马上就走,绝不迷惑众生,这是他的慈悲。他走了,他可以应化再来,他来去自由,舍身受身就跟我们穿衣服、脱衣服一样,好自在!
现在这个社会问题是非常严重,大家都晓得,许许多多众生听骗不听劝,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还是《无量寿经》上说的,他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所以才会有这种现象产生,没有智慧,很容易迷惑。换句话说,他的精神生活过分的贫乏,稍稍有一点诱惑他就被迷惑,没有能力辨别真假,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甚至于连利害都不能够辨别,这才是真正的苦处。我们讲众生苦,众生有难,众生真正的苦难是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切身的利害。我们学了佛,有责任去修大布施,布施什么?布施智慧,布施他有能力辨别,这个比物质布施功德不晓得大多少。但是今天社会,你说是拿个几十万、几百万去救灾,人家称赞你;你给人讲经说法,一文不值,谁也瞧不起你,不晓得这个布施才是真正大布施。百万、千万、亿万只能救人一时,他依旧是迷惑颠倒,依旧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所以教学的功德是第一等。诸位想想看,你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来看,历代不乏那些有高地位、大财富的人,今天谁知道?提起来谁尊敬?释迦牟尼佛天天到外面讨饭,今天举世之人提起来哪个不尊敬?孔老夫子一生也是一个平民,生活过得很清苦,今天全世界听到中国孔老夫子都很尊敬。他做的什么?法布施,天天辛辛苦苦教化众生,这个功德太大太大了,决定不是财富布施能够比较的。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这个功德。佛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句偈能令人开悟,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能令人开悟。四句偈的开示能令人断恶修善,能令人断贪瞋痴,求戒定慧,世间这些名闻利养财宝布施,只有增加人的贪瞋痴,果报没得比,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你真正透彻了解这个道理,你才晓得学佛依教奉行的人前途一片光明,无论现前生活再困苦,他的前途是光明的,他的来生最低限度也是天上的福报,人间没有什么福报好享,他的福报太大了,至少也到天上去享天福。到天上去,如果我们从《感应篇》里面来看,多半都是作天王:欲界天王,色界天主。可是对一个真正觉悟的人都不会动心,为什么?小福报,不究竟,福享尽了还要搞轮回、还要堕落,谁愿意干这个事情?最殊胜、第一等大福报,到极乐世界去作佛。色界天主我们都不愿意干,人间的小福我们会去沾吗?边都不会沾的,一心一意求生净土,亲近诸佛如来。
亲近善知识是大乐,这个你们没有这种经验。我在年轻的时候,当然也是环境的因素,家境清寒,我念初中一年级念了一个学期,因为家庭环境缴不起学费,就不能念书,失学了。我失学很痛苦,喜欢读书,好学。以后踏进社会,我只有一个念头亲近善知识,找这些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追随他们。但是自己有工作,所以一个星期只有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我去找这些教授,我对他们仰慕。我跟他们怎么认识的?写信,常常写信,他就回信约我见面,这么慢慢就熟了。他知道我想学,真正有学问的人喜欢教人,怕的是你不肯学;真正肯学,他一定会拨出时间来教你。我跟这些有学问、有德行的善知识,是这样认识的。这些老师很好,他会给我介绍,所以我就认识很多了。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台北市认识十几位教授,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所以我的时间不会空过。别人年轻人有假期,娱乐场所去玩了,我的假期亲近这些善知识,听听他们说话,有疑惑向他们请教,长自己的见识。所以这个世间喜欢玩的这一部分,我一样都不会,从来没有玩过。那个时候,我这些朋友、同学都说我是书呆子。我也给他们说,我说:我又何尝不想玩?没有玩的本钱;你们的环境比我好,我的环境不如你们,我现在多学一点。我说:我会玩,我到晚年再玩,具足本钱之后就可以玩,你们现在把本钱都玩光了。现在这些老朋友见我的时候,「你的路子走对了」,看到我常常在世界各地方去玩,他们不如我。我年轻的时候看得比较远,他们看得太近了。其实我看得更远的他没见到,我看到来生来世,他们连这一生后半截都没有看到,都耽误掉了。
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愈体会感觉它愈深,意思愈广,无尽的悲心在这两句话里头流露出来。我们有幸遇到,绝不能空过,要认真努力学习,学一句,这一句要落实,要真正把它做到。做得少,没有关系,一定要做,不做空过了。不做,你没有真正的了解;真正了解,没有不肯做的。这个我都曾经向章嘉大师请教过,就是讨论知跟行的问题,大师给我们的结论是知难行易。你为什么做不到?知得不够透彻。凡是做不到的,你完全不知。不要以为知道了,《华严经》我念过了,《华严经》我都会讲了,《华严经》你完全不了解,你要了解,你一定入境界。《华严》谁知道?善财童子知道。善财参访吉祥云比丘,他是初住菩萨;参访妙住比丘,他就是三住菩萨;参访观世音菩萨,他就是第七回向菩萨;参访到普贤菩萨,他就成佛了。这是说明,行不难,知难。知怎么样?知就是破迷开悟,这是真知。行怎么容易?你知道之后,境界马上就转。
今天大经里头都是这么告诉我们,舍己为人,你能不能舍己?不能够舍己,你不知、无知。再不为自己,不为这个身,所有一切为社会、为众生,你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你不知。你对这个道理、对这个事实真相,你一无所知,所以你做不到。你要是真正了解,还要人劝你吗?不需要,你完全做到了。绝对不会要人劝,也绝对不会有人劝你。有人劝你,是你那个知接近开悟,还没有开悟,人家来帮助你一把,使你向上提升。真正觉悟之后,一句话都不必说,你自自然然会做,你会做得很圆满。第一关很难,第一关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就舍己为人,不会再为自己想,为自己想那是凡夫。《华严》圆教初信位的菩萨,等于小乘里面须陀洹的地位、小乘初果,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执着,执着已经放弃一半了,还有一半那是思惑,见惑这一半放弃掉了,他能够舍己为人,不再为自己这个身体,这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刚入门。这个虽然是没什么大成就,说老实话,出离六道轮回还不行;出离六道轮回要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尽了。但是初信位的菩萨,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有把握,这是西方世界无比殊胜之处,有这个功夫就决定往生。我们今天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