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三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上一次讲到天台四教的藏教,现在接著介绍天台的通教。所谓通教,意思是前面可以通藏教的教义,后面能通别教、圆教,而为大乘初门,就是大乘佛法的初学。古德告诉我们,根性利的人,可以通别、圆;根性钝一点的,则是通前面藏教的教义。那么他所讲的这个四谛,是‘无生四谛’。所谓‘苦’谛,是‘如幻如化,无逼迫之相。’因为无有一法不是当体即空,所以这个当中没有逼迫相。‘集’谛亦是如此,也是‘如幻如化’,因此他没有和合相可得,在这个地方,‘无和合相’也是如幻如化的。那么说到了这个‘道’谛,他是说‘不二相’,意思就是讲,与集谛同一幻化。所谓是如梦中之药,诸位细细地体会这个比喻。对治梦中的病,是病也在梦中,药也在梦中;那个梦中药治梦中病,同一个幻化,所以是不二。‘灭’谛,是讲‘无生相’,灭谛就是涅槃,也是如幻如化,所以无有生相可得。那么净土的众生,如果过去式修学通教这个法门,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大乘佛法里面的空观,他是修这个法门,那么带著有这种习气,将来到西方净土,必定还是离不开这个法门的。这一段这个讲解,是蕅益大师特别给我们提出来,实在为我们解释了不少的疑问,解决不少的疑问。同时我们也晓得这个净土四土的形成,功夫浅深、上下之所由来,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很正确的答案。
第三,是讲‘别教’,所谓‘别’是‘唯独菩提法’,唯独这个大乘菩萨。它与前面的藏教通教不一样,与后面的圆教也不一样,所以称之为别。别教所讲的四谛,是讲‘无量四谛’。像我们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里面的四谛品,四圣谛品,就是讲的无量四谛;那么我们想想这个藏通别圆四教,它特别讲这个无量四谛,实在是有它的用意在,也显示出菩萨境界广大无边。那么在‘苦’谛上说,它说有‘无量相’,因为‘十法界依正果报不相同。’实际上要说,就是同一个法界。以我们人道来说,我们这个人法界来讲,不要说他方世界,就我们地球上来说,这已经是太渺小了。地球上有四十多亿的人,每一个人的依正果报,都不完全相同,由此可知,‘相’的确是无量无边。至于‘集’谛,它也是有‘无量相’,所谓‘五住烦恼不相同’,五住是讲五种无明住地,我们不要说得那么深,就以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烦恼,俗话常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个意思就说,每一个家庭有每一个家庭的烦恼。大而说之,每一个国家有每一个国家的烦恼。何况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个里面一切众生,业习、烦恼,当然是无量无边。佛在四弘誓愿里面教给我们‘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也是这个意思。那么讲到‘道’,道也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这是菩萨法里面。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佛法就是法门,就是觉悟的方法。觉悟方法有多少呢?像恒河沙那样多,可见得绝不只八万四千法门。那么佛门里头常讲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八万四千乃是从纲领上说,如果要细分,无量无边的法门。那么诸位晓得,因为烦恼无量无边,法门是对治烦恼的,烦恼断了,这才算法门达到了目的。达到目的当然是‘灭’谛,灭是灭烦恼,证‘诸波罗密不同’。波罗密是圆满的意思,是究竟的意思。那么也就是说,别教里面果位不一样,菩萨从十住,这个十住算是大乘佛法里面的菩萨法,这叫别教菩萨,一直到等觉,他所证的波罗密不相同。那么净土众生如果是别教的根机,他将来往生西方净土之后,一定是修别教的道品,那么讲这个三十七道品,也是有藏通别圆。那么由此可知,念佛也是有藏通别圆。这个一句佛号看我们用什么心去念,我们用藏教的心去念,这是藏教的道品;用圆教的心去念,那么就是圆教的道品。其成就,自有高下之分。
那么至于圆教呢,他是讲‘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谛,他讲的是‘圆修圆证’,所以叫做圆教。圆教的四谛是讲‘无作四谛’,这个四谛的名称,我们一定要把它记牢。圆教的四谛,当然是最圆满,最究竟了。这些理我们可以知道,可以明了,但是在目前,恐怕我们还无法起修,毕竟他的境界太高。如果我们从通教,以通教作基础,入圆教是可以的。从别教入圆教,也非常之好。那么由此可知,圆教的确要通、别的根基,才能够真正趣向圆修圆证。
我们看这个无作四谛。这个‘无作四谛’,‘苦’谛,诸位看这个地方,‘五阴本如(来)藏’,这当中漏了一个字,五阴本如来藏,因此‘无苦可离’,那么诸位想一想,如果说我们离开五阴了,岂不就是离开如来藏了?如来藏是十法界依报正报的理体,怎么能够离得开呢?五阴就是如来藏。换一句话说,迷了的时候,叫它做五阴;悟了的拾候,就叫它做如来藏。因此,这个法门的确是无苦可离呀!‘集’是什么呢?‘烦恼即菩提’;这个灭里头,生死即涅槃,这些话我想诸位在佛门里头常常听到,可是你要晓得,这是圆教的境界,因此他‘无集可断’。那么说到‘道’呢?‘边邪皆中正’,‘中正’是大菩萨法,‘边’是边见,‘邪’是邪见,我们都讲的是外道;你看,外道都是菩萨,‘无道可修’啊!那么他所证的果,就是‘生死即涅槃’,因此‘无灭可证’。这个真正到了圆极,究竟极了!所谓是一真法界的境界。一真法界在那里呢?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迷了的时候,这个法界叫十法界,五阴、烦恼、边邪、生死,什么如来藏、菩提、中正、涅槃,给你讲这些,迷了,才讲这些;悟了,悟了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因此,无苦可离、无集可断、无道可修、无灭可证。
那么净土众生如果是圆教的根性,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多闻圆教,这在后面我们把这个也说出来。这个‘藏’教跟‘通’教,西方世界‘同居土多说之’,同居土常常听诸佛菩萨讲经说法,这个意思比较上多。‘别’教呢?诸位看,‘同居土、方便土、多说之’,为什么呢?这个是菩萨法,同居土是菩萨多,方便土是回小向大,也尽是菩萨。至于‘圆’教,这是‘无上佛法’,是究竟佛法,‘根性利的人,四土皆闻’。换一句话说,无处不说啊!经上讲‘如是等法’,如是是指前面这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特别跟诸位说出有藏通别圆的区别。等法,‘等’是等其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的法门’。
那么我们举出这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也是佛法里头的重要修学纲领,特别是在大乘法的修学。我们应当特别地留意。纲领要熟,这个里面的含义,要很清楚地理解,然后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努力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
那么我们在此地先跟诸位介绍这个四摄法,这四摄六度,那么这是讲的菩萨法。‘四摄’法里面,这个‘摄’就是摄受众生,要拿现在这个话来讲呢?方便的讲,接引的意思,四种接引众生的方法,底下这个四种。诸佛如来,不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十方三世的诸佛如来,他要想接引一切众生,离不开这四种方法。
第一,要‘布施’。这布施列在第一条,那么诸位想想,这个佛菩萨要想弘法利生,要度一切众生,不是要接受众生的供养,不是啊!是要布施给众生。那么诸位想想,如果佛菩萨要没有福报,没有东西布施给众生,众生谁听你的?这一点我们要多想一想。
记得在往年,我们见到基督教传教,劝人去做礼拜。他劝人的方法,就是布施。他送奶粉、送衣服。那么有许多人,他是不是真的去信了他的教呢?不然。他打听,今天教堂里面有奶粉可以发,于是一家老小都去了,所以那个时候有人说他们叫奶粉教。其实他这种方法,与我们佛法这个四摄法是相应的。
佛门,这个大乘佛法常讲:‘,先以利欲钩,后令入佛智。’就是先以名利,因为世间人贪图名利、贪图利养。佛菩萨了解,你贪图利养,好!我就用利养来接引你。接引入门之后,教给你启发最高的智慧,教你了生脱死得大利益,目的在此地。由此可知,佛菩萨度化众生,就像父母教小孩一样,苦口婆心啊!
现在的佛法,这个摄受众生,难!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在佛门里面没有大福报,没有大福报,不能布施啊!众生讲你这里是无利可取,他不来了。不但这个法师没有财物布施给众生,反而要求众生多多供养,于是乎众生一看到法师就害怕了,为什么呢?他要我供养他,要我拿钱给他,于是乎远远地就离开了,这也是今天佛法不能够普遍宏扬光大的原因之一。我们在四摄法里头,讲布施,最重要最根本的这一条疏忽了。
所以我们如果要想能够恢复菩萨法门,弘法利生的人,最好是不接受任何供养。当然,本身的生活要清苦,因为清苦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很容易过;生活容易过,需求就少了,只要有几个真正护法的人,维护著我们道场最低的物质生活,那就足够了。全心全力,弘法利生。这样地,众生对佛法,他才能够生敬仰之心。晓得什么?不欺骗他,对他无所求嘛!对他无所求,跟他所讲的法门,当然是真实的,有求就不见得是真实的。所以说过,带著有欺骗,有这个谄媚巴结这些意思;如果是无求的话,那么这个都可以离开了,众生不会这样子想,这样他才能够真正地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由此可知,布施是非常非常重要,这个事实完全是为接引众生而修的布施,所以目的是在此地。
那么第二个‘爱语’。这个爱语是以柔软之语。换一句话说,这一种言语是众生欢喜听的、乐意听的。他听了,能够生欢喜心,这样子才容易接受佛法的修学。
第三是‘利行’。‘行’就是行业,菩萨要度众生,种种的行业一定要叫众生感觉的,哦!这个与他有利益。所以众生的心,无不是以‘利’摆在第一位。你说‘名’,‘名’还在摆在第二位,先摆在利。自古以来,真是古今中外啊!譬如我们读孟子,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第一句就是,如何对我们国家有利?他把这个利就摆在第一位。那么由此可知,那一个人不重利呢?古今中外的人都重利,因此菩萨深深了解众生心,接引众生,把这个利摆在第一位。佛门里面所讲的、所修的、所得到的,都是给你最大的利益。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这是佛门里面才有,只要你依照这个理论去修学,你的生活一定非常地幸福、非常地快乐、非常地美满、非常地充实。哦!大家听了这个话,这才肯真正地向学。
譬如我自己入佛门,当年我的老师,就是以爱语、利行,来摄受我。他告诉我,佛经的哲学,因为那个时候,我正是在学哲学,老师告诉我,佛经的哲学是世界上哲学的最高峰,你看这个话很动听。又说,大乘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看,这都是标准的爱语、利行,对一个初学的人来说,立刻就动了心,就动了学佛这个念头,就动了对大乘佛法来探讨、来研究、来修学。可见得爱语与利行非常之重要。
那么第四条讲‘同事’。这个是在接引众生里面,也是最有效的一条。但是这一条在初学的人来讲,学了要度众生,初学的人来讲,要看什么样的境界,为什么呢?如果是在逆境里面,那需要有相当地智慧与定力,要不然会要堕落的。譬如这个利行里面,你看到那一些众生,他喜欢跳舞的,那你天天跟他在一起跳舞,你自己要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渐渐是,渐渐你堕落了,被他度去了。所以这一点很重要,就是自己有智慧,有定力,可以陪你去到那个地方,将来能够叫你回头,真正把那些沉迷于五欲六尘境界里面的众生,把他救出来,这叫同事,所以同事是合光同尘!
譬如像从前,在中国大家都晓得济公长老是很出名,世间人称他为济公活佛。济公长老在四摄法里头多行同事,他与一些达官贵人,与一些豪富人家,每一天在一起饮酒作乐,因为那是富贵人家的习气嘛!他都能够陪他在一起。诸位想想,如果一个严守戒律的人,一个吃长斋的人,要去度那些人,度不了。为什么呢?他看到你这样子,他就怕了,远远地就躲开了,你那个生活太苦了,我受不了。济公所示现的是,酒肉都没妨啊!那他们非常喜欢,那这种学佛,我可以学了。这个行为,这是用‘同事’摄受众生,而是度化那一类这个五欲、执著特别强烈的一类众生,采取这种手段来把他度过来。假如你自己这个定力,智慧要不够,那往往就被人家度去了。
我们看到有许多年轻的法师,智慧、辩才、人品,都是可造之材;结果很年轻上来讲台弘法利生,那些信徒是愈来愈多,有的些女信徒,常常亲近法师,结果最后法师还俗跟她结婚,被他的徒弟度走了。那就是同事,他的定力不够,被人家度跑了。所以像这一点,这个四摄法里,前面三种一般可以修学,后面这一种自己必须要衡量自己,不可以贸然轻易地尝试。换一句话说,自己在智慧没有成,定力还不够,不可以轻易尝试;特别是在逆境里头。但是顺、逆两种境界,都会淘汰人,这个是四摄法里头,特别要注意到的一点。没有四摄,绝不能够接引众生,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法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而不是佛法会有很多便宜可以占,有很多人来供养,那话就错了。别人供养法师,法师除了自己简单朴实的生活之外,所得的供养要拿来修四摄法里面的布施,诸位要晓得这一点。在家同修,修这个布施,是六度里面的布施,后面会讲到。法师修这个布施,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这个意思是不相同的。因为法师是代佛说法,是代佛接引大众,必须要用这种方法来诱导一些迷惑颠倒的众生。正如法华经里面的长者,以三车诱导他的儿子一样,那么那个是比喻,这个四摄法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底下,讲六度。‘六度’是诸位同修常常听到的,也是大乘佛法里面讲得最多的,这是菩萨所修的无量的法门,归纳为六大纲领。那么这个六大纲领,第一个也是‘布施’,在布施形象上是相同的,与这个四摄法的布施是相同的,但是他的用心跟出发点不一样,不相同。四摄法出发点是利他,是诱导他人入佛门,意思在此地;而六度里面的布施,是要度自己悭贪烦恼。换一句话说,是度自己的根本烦恼。
布施里面可以分为三大类,‘财’布施,是指一切的财物。第二类是讲‘法’布施,包括的有出世间法与世间法,凡是我们自己会的,我们自己所熟悉的,别人不会,我们要尽心尽力地传授给他,教导给他。譬如说,我会烧菜,我这个菜烧得很好,他不会,那么我教他怎么烧,这也是法布施。所以由此类推,法布施并不限于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当然是法布施里面的一种,在佛法来讲,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因此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不以音声作佛事,这个做佛事就是作为教学的工具,而是以这个音声为教学的工具。那么孔老夫子当年在世,他的教学也是每一天的讲演,也是以音声,当时并没有教科书,每一天是讲演。夫子过世之后,学生才把他平数所讲的,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记录下来,编成一本书,这个就是论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学,也是天天讲经说法,并无教科书,那么这个是以演讲为法布施。
法布施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地广大。那么像我们今天用电视这个方法,用录影带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不但是有财布施,有法布施,连无畏布施都包括在其中。你看这个一个录影带,这个录影带是财物,它有价值,它要值几百块钱。而录影带的内容,那是佛法,所以它变成法布施,有财布施又有法布施。你闻佛法开悟之后,离苦得乐了,离开一切恐怖颠倒,这就变成无畏布施,所以这一个布施是三种布施统统具足。
布施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接引众生,为了弘法利生,那就变成前面四摄法的布施。如果是为了断自己悭贪烦恼,那就是菩萨六度里面的布施。譬如我们有一个道友,他给我说,他说我现在努力在修这个布施,我什么都不求。我说你为什么布施呢?他说我因为赚钱太容易,赚得很多,怕的是将来这个钱愈多,贪心愈增长,我这个布施是为了不让我这个贪心增长。那么这一种布施,就是菩萨六度里面的布施,完全符合布施波罗密,波罗密就是度悭贪的意思。
如果我们这个布施,不是达到这个目的,那虽然是布施,不能叫波罗密。譬如说在佛门里面,我所见到的,大半的布施,他不是为断悭贪烦恼,实在讲,为断悭贪烦恼而布施的太少太少了,大多数为什么布施呢?为了佛门都有一句话说:‘舍一得万报’,为这个来布施。因为佛门里面所讲的,佛三宝是福田,我们在那里种了福田,将来就有收获,而且利息很厚,一本万利。那么诸位想想,这种布施能度悭贪吗?不但不能度悭贪,这个布施是增长悭贪,他是为了贪财,所以他才布施,因为听说经上讲,财布施将来得财富,我赶快布施,我将来会发大财。我修法布施,因为法布施将来果报得聪明智慧,我现在这个笨头笨脑,我要法布施,将来我就聪明智慧了。我现在修无畏布施,为什么修无畏布施呢?听说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现在身体多病,多灾多难,我来修无畏布施。诸位想想,这样的布施只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是修福,是修善事,不是布施波罗密,为什么呢?因为对自己悭贪烦恼的时候,一丝毫都没有断,不但不断,它还要增长。假如他布施要没有得这个果报,他怨恨心就起来了,就要责怪佛菩萨,佛菩萨你看,我给你供养那么多,布施那么多,怎么现在不但利息没有,连老本都没回来?凡事责备佛菩萨,好像,佛菩萨我对你这么好,我送你这么多钱供养你,你都没有保佑我,你也没有保佑我发财,还叫我现在受苦。这个是把意思全部都搞错了,因为他贪心,到最后贪不到,他就嗔恨。
那么由此可知,世间人一般修布施,不是清净心,不是度自己的悭贪烦恼,而是希望在这个里面得这个利益,所谓是‘一本万利’,把佛门当作生意来作,当作生意买卖来作,这个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形我也常常遇到,这是对于佛法不通达。我们学佛的人要晓得,无始劫以来,我们在六道理面受生死轮回之苦,正如佛在经论上所讲‘生死疲劳’啊!如果这个生死是一生一世的,那我们也就不在乎了,那生死这个事情也没什么了不起了。所谓‘生死事大’,‘大’在那里呢?是生生世世永远不断,这个事情麻烦了。过去无量劫一直到今天,如果我们今天在这一生当中,不能把这个问题彻底究竟的解决,我们往后无量世,生生世世,苦不堪言啦!生死是苦海呀!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那么这个生死苦海谁制造的呢?就是三毒烦恼,三毒烦恼是业因,前面讲的四谛,生灭四谛里面讲的,‘集’就是业因,就是烦恼,苦谛就是果报,由此可知这个事情麻烦。世间科学、哲学、宗教,也都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办法解决,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出世,帮助我门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世间人自己能够解决的了,佛又何必多事呢?何必再出现于世间?实在是世间人想解决而没有法子解决的了,佛菩萨才大慈大悲呀!降临在这个世间,帮助我门解决这个问题。
八万四千法门以布施波罗密为根本,所以我门要晓得,对自己,布施是要度悭贪,断自己的悭吝心,断自己的贪心。悭吝心,自己已经有的舍不得给人,就是所谓是放不下,这个是悭吝心;贪心是自己没有的,心理面有欲望想得到,。这两种心是无量无边生死烦恼的根源,你要不把它断掉,你这个生死疲劳就没有办法断得了,如来果地上的大菩提涅槃,你也无法证得。
六度里面第二,是讲‘持戒’。‘持’就是守的意思,守持,或者我们叫‘保持’。‘戒’,这是讲戒律,戒律是我们的生活规范。我们能够守戒律,才能够得定,才能够开智慧,这是对自己来说。对社会、对众生来说,唯有守戒律,一切大众相处,才和睦,才能真正做到亲爱精诚。人人都守戒,人人都能够做到亲爱精诚,这个世界就是大同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天堂。因为这个世界里面没有恶人,这个世界里面没有一个是想妨害别人的人。诸位想想,这个世界多和睦!多么可爱!所以我扪要希望这个世界永久和平,众生永远能够相亲相爱,那就得提倡佛门的持戒波罗密,发扬光大佛门的持戒波罗密。
戒律有分为大乘戒与小乘戒。小乘戒是私生活的规范,不与别人在一起,也是儒家所讲的慎独,君子慎独的功夫,这是小乘戒,完全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就是自律的规范。而大乘戒呢?这是入众的生活规范,就是我们在团体当中,与许许多多的人在一起,那么这个是这一种生活规范。这种生活规范要记住,虽然是与很多人在一起,是团体生活,是团体生活里面的自律,也不是律他的。那么由此可知,佛法是真正自由,佛法这个修学只约束自己,不妨害别人,这个是佛法真正精神之所在。我们要认真地去研究,认真地去学习,去把它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
持戒的目的是度诸恶,也就是度我们一切恶念,度我们一切恶行;一个是对自己的恶业恶行,一个是妨害他人的恶业恶行,持戒的目的在此地。所以它的功德才能够产生禅定。像这个希望大家要留意,这个布施,布施讲过了。持戒‘度恶业’,恶业里面就是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的,那么对自己的恶业呢?简单的说,就是你心里头,这个心接触外面境界起贪嗔痴了,这个是心里头的恶业。你在造贪嗔痴这些相,那就是世上的恶业,这是讲自己。那么对别人,别人得到功德利益,你起了嫉妒心了,那你是心里头起了恶业,表现在行为上,想方法破坏别人,障碍别人,那是行为上的恶业。所以我们持戒,不障碍自己心地清净,不障碍自己的道业,也不妨害一切众生。不妨害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菩萨戒;不妨碍自己这个道业,这是小乘的戒律的精神。由此可知,戒行真正是可贵,值得赞叹。持戒决定不是约束人,决定不是自己拿绳子把自己捆住,不是的。你要是作如是观,那你对于佛法是不通之至,你完全误会了,完全错解了佛法的教义。
第三是讲‘忍辱’波罗密。忍辱这个里面有事、有理。事相上,譬如说:我们在生活的需求上,要能够不被社会诱惑,我们才能够安贫乐道,你的道业才能成就。现代的社会,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强大,一切物欲的享受,日新月异,天天有新的发明,天天有新的花样,如果你要是追求物欲上的享受,那个心太苦了。如果你是福报不太大,力量又不济,那真是苦不堪言啦!纵然是有这个财力,有这个福报,你这个精神耗费在这方面,真正是太可惜,也是不值得的,得不偿失啊!因为你没有把你有限、宝贵的光阴用在了生死,出三界,一了百了的大事业上,你疏忽了这一点。因此忍辱在修学里面,占的分量相当之重。
我们第一个要能够忍受饥寒之苦,刚才讲了,安贫乐道,我们远离名闻利养。第二,我们要忍受人为的加害,这是必然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的功德大,还有提婆达多在外面找麻烦,恶意的毁谤,千方百计的陷害,释迦牟尼佛能够忍受。内里面,就是僧团里面,有六群比丘,那是他的学生,他学生里面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里头也是良莠不齐啊!有好学生,也有顽皮捣蛋的学生,天天出事情,在外面干坏事情,人家报告给佛了,佛也来处理。所以佛的僧团,不是像西方极乐世界,个个都是诸上善人。阿弥陀佛没烦恼啊!释迦牟尼佛有烦恼,你不相信,你去看看那个戒律,戒律怎么制的呀?不杀生的戒从什么制的?就是他里头徒弟学生,在外面干杀生的事情。有人来报告,佛才制定这些戒,以后不准杀生。为什么有邪淫呢?因为他这个徒弟里头外头跟别人妇女所谓奸淫,人家来报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制定这个戒律。所以那是六群比丘,坏比丘,天天在外面顽皮,不守规矩,在外面出事情。但是诸位细细想来,这些人都是大菩萨,故意干坏事情,叫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如果他们不干那个事情,佛法就没有戒律了,所以这是菩萨示现,大慈大悲为后人作榜样。真是佛在世,就好像舞台上唱戏一样,有唱正派的,有唱反派的。正派反派都叫我们得很多的利益,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所以这个忍辱就是,内对于本身的僧团里面种种障碍要能够忍受。像六祖大师,他得道之后,不能马上弘法利生。当时他的师兄弟们对他不服气,各个人想夺回衣钵,甚至于想把他害死,置他于死地,都有这种人。他在猎人队里面,受苦受难一十五年,那不能忍,怎么能成就?金刚经、涅槃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叙说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作忍辱仙人,那就是专门修忍辱波罗密,为戈利王割截身体。戈利是梵语,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暴君,无道之君,无道的君王,暴君;为戈利王割截身体,他都能忍啊!
所以一个修菩萨道的人,一个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里常常想著,我到娑婆世界来,是作客的;我是来接引大众的。这个地方人愚痴、无理,不管他用什么态度对待我,我都一笑置之,不予理会,专接引有缘众生,同往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菩萨,行菩萨道。那么再不然呢?就要想到,我无始劫生死疲劳,不能像诸佛菩萨早超三界,这才是真正的奇耻大辱。这样的奇耻大辱,我从无始劫来一直忍受到今天,现在这小小的什么苦难,我还能说不忍吗?咬紧牙根,忍受过去,希望在这一生,成就大功大业,超出三界,再不与这一些恶劣众生为伍了,这也好嘛!也就非常之难得了。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罗密,那么这些全都是从事相上说。
理上是怎么讲法呢?诸位要晓得,佛法的教学,它有甚深的理论,有精辟的方法,有殊胜的境界。如果我们没有相当的耐性,坚定的意志,那是无法修学的。因为这一门学问绝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够毕得了业的,也不是三年五载就可以学成功的。大经里面给我们说,从凡夫地修到圆满菩提,在时间上讲,要三大阿僧祇劫。而佛在大乘经论里面常讲,这个时间要长达无量劫,我们能不能忍受?如果一听说三大阿僧祇劫,时间太长了,算了,我不修了;无量劫,那我更不能修了。可见得如果你要是不能忍受,你的学业道业不能成就。我们世间,念一个小学,你也得忍六年,才能毕得了业啊!念个中学,也要忍受六年;念个大学,也得要忍受四年。诸位想想,从小学到大学,你要忍受十六年,你才能完成。佛法的教学比大学,那要深得太多了,所以你自己想想,你能够完成大学毕业,你已经忍受十六年了;而你在佛法里头要求,希望说几个月、两三年,就能成就,那有这么便宜的事?所以说一定要有耐心深求大法。
那么忍辱,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度嗔恚’,是度嗔恚。嗔恚是三毒烦恼里面,很重的一种烦恼。我们如果有忍耐的心,每一天心平气和,什么都能够忍。人为的灾害,天然的灾害,修学的困难,都不怨天、不尤人,无有一丝毫嗔恚之意,这叫忍辱波罗密。
第四叫‘精进’波罗密。所谓‘精’是纯而不杂,就叫做‘精’,精纯。‘进’是有进无退,就是永无退转。我们的学业、我们的道业,天天都在进步,不但进步,而且是纯精的进步,并不参杂一些别的东西。什么叫参杂呢?譬如说我们讲学道,如果我学道的目的,我是希望我赶快成佛、赶快证果。成佛证果干什么呢?我将来要度广大的众生,有很多人尊敬我,有很多人供养我,我走到那里都很了不起,这就叫参杂。虽然精进,你的目的不清净,为什么呢?你是为了名闻利养而精进,那就错了。所以世间为‘名’精进的人很多,为‘利’精进的人很多,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通通放下了,这个精进才叫真精进。精进的功德,是‘度懈怠’啊!
第五,‘禅定’波罗密。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般若是智慧,度愚痴。下面这个六种,都是烦恼。这边在此地,悭贪、恶业、嗔恨、懈怠、散乱、愚痴,这都是病啊!佛给我们上面这个六度是药,以这个六种药,断我们六种病。因为我们的心散乱,也就是说精神不能集中,意志不能集中,因此无论什么事情都没有成就。所以这个心是散乱,散乱心,他一生必定一事无成。所以佛教我们摄心,摄心就是禅定。大乘的禅定,是讲不动心。像金刚经里面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此禅定就无量无边。譬如说,我们眼见色不动心,我们的眼根在色尘上入定了。耳闻声也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耳根在声尘上入定了。由此可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保持著样样明了。这个境界里头,样样明了,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无分别,无执著,这叫禅定。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意志,才能够集中而不散乱。
般若,这是智慧,有根本智,有后得智,有这个两种。在般若经理面给我们讲的,有文字般若、有观照般若、有实相般若,这三种。唯有智慧开了,才能够破无明烦恼,也能够破我们一切的疑惑,使我们对于一切法的真实相,能够得到究竟的明了。那么这个叫做般若智慧,他度愚痴啊!不但我们六道凡夫愚痴,小乘的圣者,像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都是愚痴之人;都是愚痴之人,当然这个里头程度有差别不同。
那么刚才讲下面所说的悭贪、诸恶、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这是一切众生的病根,这个病是心病啊!这不是身病,身病好医。心病。在这边这个大字,看这边大字,‘悭贪等六蔽’,‘蔽’是障碍,‘是众生心病’,‘六度是如来法药’,是佛法的大药,‘以法药对治心病,自可药到病除。’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所以把这个佛法当作良药。那么你晓得这个道理,你才知道佛法是必须要修学的,不能不修学。因为这个六种,不但是心病的病根;经论里面常讲:‘境随心转’,那么由此可知,心要是病了,外面的境界那能好得了呢?因为外面境界是随心转。所以我们心病,外面的境界就恶劣就不好;如果我们心病没有了,除了,心得清净了,外面的境界也清净了。正是所谓心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外面境界清净,那就无有不净,这才是真正生净土的原理,我们生净土的原理原则。六度就为诸位讲到此地。
下面我们再简介十力。十力是讲佛在果地上,他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能力。我们常讲的万德万能,那万德万能太多了,我们说不尽,因此佛法里面也把它归纳就是无量无边的能力,这万德万能把它归纳为十大类。那么这个十大类,就称之为十力,或者讲十种智力,因为无量无边的能力,都是从智慧里面发生的,所以称之为十种智力。看这个地方,诸位记住这里‘十种智力’,这是讲的说,万德万能都是从智慧里头发生的,因此这个十条,十大纲领,每一条里面都离不开‘智’这一个字,离不开这个,这是诸位特别要记住的。你要是没有真正的智慧,你就没有真正的能力,换一句话说,你解决问题就无法真正是做到彻底究竟,所以这个佛法最重视的就是智慧,这是讲般若智慧。
那么这个十种,第一种‘是处非处智力’,这一句话意思是什么呢?底下说明‘知因缘果’。这一类的智慧,是讲佛成佛之后,证得了如来的果位了,从根本智起后得智的作用。这个十大类都是讲的后得智,是从根本智起来的。根本智就是戒定慧里面的慧学,也就是六度里面所讲的般若波罗密,这个是根本智,是从禅定当中得来的。换一句话说,它是清净心的作用,心真正做到了清净平等,起作用就是智慧。
那么这个第一类叫是处非处,什么叫是处?什么叫非处?意思是说,如来他有这种能力知道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这个九法界,六道凡夫,再加上声闻、缘觉、菩萨,菩萨里面四教的菩萨都包括在其中,藏通别圆,从初发心到等觉,那么由此可知,真正是无所不至啦!这一切众生,他造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因果完全相应就叫做‘是处’。造作这个因,与他所希望这个果报,完全不相应,那就叫‘非处’。譬如说,一个凡夫修布施,他希望他修的这个布施,将来能够得大福报,用什么心去修呢?用贪心去修、用嗔恚心去修、用嫉妒心去修;希望他修这个大的福报,能够成为成佛、成菩萨、成天王,你们想他能不能得到呢?他得不到。这就是因果不相应,这非处啊!修的是恶因,想得纯善之果;虽然他修的善,善里面带恶,因是善中带恶。果呢?要想得到纯善没有恶,这个是没这个道理,这是因果不相应,这个叫‘非处’。‘是处’,就说菩萨修圆满的菩提心,修直心、深心、大悲心,他想求无上觉,这个是‘是处’,求无上道,因为因果相应。我们再举一个浅显的比喻来说,一个人把瓜的子种下去了,种在很肥沃的田园里面,他希望将来得到瓜,这因果相应,叫‘是处’。他种了瓜子种下去了,他过几个月,他想叫它长黄豆,瓜怎么会长出黄豆呢?这叫‘非处’。可见得这一条就是,因果决定是相当的。由此可知世间人造恶业,想得福报,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个是绝对的定律,是真理,绝不会改变的,这个叫是处非处智力。
第二种,叫业智力。这是说如来,他知道九法界一切众生,三世所有一切造作的诸业。这个很清楚,这个字幕上非常清楚。第二种是‘业智力’。那么诸位特别记住这个每一条底下,都是知道众生,这都是众生,佛知道一切‘众生’,众生是指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三世’是讲的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佛不但知道你过去,知道你现在,还晓得你未来,他晓得你未来。那么由此可知,佛的神通智慧,实在是广大无边,因此佛说法那有不契机的道理?佛不是知道你过去一生、二生、三生、五生,不是知道几世啊!而佛是一切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啊!佛没有不知道的。这样说起来,佛的能力太大了,大得几乎令人不能相信,对不对?其实佛给我们说,这种能力是每一个人各个都具足,我们也有。正如佛在大经上所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都有啊!现在我们的智慧德相为什么没有了呢?佛说的,都是因为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可见得我们的智慧德相所以失掉了,是因为我们起了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烦恼啊!我们的心永远不能清净,因此我们的智慧德能丧失掉了。那么这个也好比一个比喻。好比这个一池的清水,我们把这个一池清水比做一切众生的心。那么佛的心,就像这个水平静的时候,一丝毫风浪都没有。水平像一面境子,所以它的功能,是外面一切的境界全都照在里面,像照在镜子里面一样,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己是如如不动,那么这个‘照’是万德万能。我们凡夫的心,也是这一池的清水,不幸的是它起了风浪,起了波浪;这一起了波浪,再问一问照不照呢?当然还是照,那有不照的道理。可是照外面的境界相就见不到真实相,不清楚了。照的是什么呢?支离破碎,不但支离破碎,而且是个生灭相,你们想想对不对?那个波浪一起来,照的那个相,一会儿,它又下去了,又再起来了,所以照那个相,外头像生灭相。那个平静的水,照到外面境界相,是不生不灭的相。由此可知,佛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生不灭。我们住的是十法界,十法界是有生有灭。十法界是心水起了波浪;迷得浅的人,波浪小,菩萨的波浪最小,缘觉波浪比菩萨要大一点,声闻比缘觉要大的,咱们六道凡夫那大风大浪,所以把外面的境界全看错了,完全失真了,完全失去了真相,这个就是讲的我们所造的业不相同。因此我们这一生有这样殊胜的机缘,闻到了大乘佛法,我们应当从大乘佛法里面记取教训,记取佛菩萨的诚言,从今之后,要修我们的清净心,把我们这个心水的风浪平息下来,叫我们能够真正进入到清净平等,恢复如来果地上的万德万能,就是这个十种智力。所以这个十种智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不稀奇。并不是说佛有,别人就没有,大家都有。
第三种叫‘定智力’。‘定’就定了,‘定’里头有‘智’,这是什么呢?知道一切众生,他们所修的禅定,所依据的理论、方法,以及他所得到的境界,佛菩萨无所不知。你是世间禅,还是出世间禅?是世间四禅的八定,还是小乘罗汉的九次的定?乃至于诸佛菩萨的百千三昧,统统晓得,如来果地上的上上禅,这叫定智力。
第四叫‘根智力’。‘根’是讲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这个与教学关系非常之大。我们在教学常讲观机,一看这个众生是什么根机,应该要用什么方法来教他,他学那一种理论,那一种方法比教适合?就好像一个高明的大夫,他给病人看病,他一看就晓得你这个病是怎么起来的?什么原因得到的?把你这个病源一看,看得清清楚楚,他这个下药很方便,真是药到病除啊!佛门叫观机说法,或者叫应机说法,那么这个是讲的根智力;这讲的根,根智力‘知道一切众生上中下根’。
底下,这是讲‘界智力’。‘界’是讲界分,知道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种种的界分。这根智力,当中还有个‘欲’:‘欲智力’。刚才讲的是知世间种种众生种种界分,界分就是他的界线,个人个人不相同,不一样。欲呢?是‘知道众生欲乐不相同’,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嗜好,每一个众生的嗜好都不一样,或者讲爱好,他对于世出世间法,对于五欲六尘,乃至于对于八万四千法门,个人有个人的爱好。所以这个欲智力就是爱好,晓得一切众生的爱好。界智力,晓得一切众生的界心。
那么第七,‘至处智力’。至处,‘至’是讲‘到’,就说到达的处所,也就是知道他到达的境界,‘知一切道至处相’。譬如说: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那么他达到的是小乘初果。如果将见思烦恼断尽了,他就能够到阿罗汉果。如果将见思烦恼的习气断了,他就到辟支佛果。破一品无明,在圆教菩萨,他就到初住的果位;在别教上讲,他就到初地的果位。佛统统晓得你到什么地方?你功夫到那里?你的境界到什么地方?
第八,‘宿命智力’,也就是讲宿命通,但是他是广大究竟的,‘知’一切众生‘多世姓名苦乐‘他没有不晓得的。九法界一切众生,你过去世生中,你是叫什么名字?你所受的果报,还是苦报,还是乐报?没有一样他不知道。
那么第九是‘天眼智力’。那么我们从后面这个三样,从这个宿命,可见得佛,我们俗话讲,真是神通广大。阿罗汉的能力,能够知道一个人的五百世,就很了不起了。当做到阿罗汉,他的能力可以知道一个人的五百世,就是五百世当中,你无论在那一道投生?你叫什么姓名?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你那一生所受的果报是苦是乐?他都晓得。佛所知道的是无量世,每一个众生无量世以来,你的姓名、苦乐,他都晓得。
那么第九是天眼,天眼那是知道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当中,所受的果报,就是见一切众生生死轮回。你在这个六道里,这一生到那一道去投胎呢?那一道死了到那一道投胎了?乃至于你,好像现在我们做人,我们前世是从那一道来的?前生是在那一道?我们这个生到人来了,我们这一生寿命尽了之后,我们会再到那一道去投胎了?在佛的天眼里面,就看得清清楚楚。诸位要晓得,佛真有这么大的能力吗?这个能力从那里来的呢?清净心当中照见的呀!没有心啊!起个心,动个念,照就失掉了。我们这个能力之所以丧失掉,就是我们喜欢起心动念,正是佛在楞严经里面所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你要问我们的心水为什么会起大风大浪?就是因为你无端生知见,这个知见就是大风大浪,而把你本有无量无边广大的知见丧失掉了,这多可惜!佛心清净,没有知见,所以般若经里面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在此地看出来呀!
末后这一条叫‘漏尽智力’,这一条是很难的,很难得的。‘漏’,是烦恼的代名词。那么在佛法里面讲,它有三种,有小乘的见思烦恼,有大乘的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小乘人见思烦恼断了,叫漏尽。他自己晓得他证阿罗汉果,那么这个讲小乘。自己自知生尽,三界六道,舍身受身,就是生生死死尽了,不受后有了,下一次再没有轮回了,到这一生尽了,生死到这一生尽了。‘尽’,也就是了了,没有了,到这一生完了了,下一生再不会有生死轮回了。在大乘佛法里面讲,譬如菩萨,到等觉菩萨,他在修行,他晓得他,哦!我的根本无明断尽了,漏尽了。自己晓得他的变易生死尽了,以后不再退转到菩萨,再没有变易生死。那么换一句话说,他成佛了。从这一段诸位就可以明了,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所证得的果位,你不要问人了。自己晓得,生死有没有了?自己知道;烦恼有没有断?自己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自己晓得。‘往生’,我们在讲习当中,常常提示,往生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往生,为什么呢?在没有往生之前,自己统统都明了了,什么时候去?所谓是预知时至,生死自在呀!所谓自在,就是没有生死;有生死,还会自在吗?没有生死,才真正叫大自在。这一种功夫不是说理一心,事一心,那没有什么稀奇;所难能可贵的,是在什么?是在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就晓得预知时至,就能够达到生死自在,这才是净土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也是所谓真正难信之法,所以你要晓得这么一个道理。
下面,这是讲‘四无畏’。那么这个也是讲如来果地上的四种特别的殊胜功德。第一,叫‘一切智无畏’,我们简单跟诸位介绍。这个意思是讲,佛对于一切诸法,像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所以他没有畏惧,无论什么东西,你就问他,他马上就可以正确的答覆你,所以没有恐惧。不像我们,唉呀!世出世间的事情知道的太少了,怕人家问,一问,我们答不出来,很难为情。而佛不是的,佛是一切智。
那么第二,‘漏尽无畏’。漏尽就是他真正地烦恼断尽了,见思烦恼断尽了、尘沙烦恼断尽了、无明烦恼断尽了,确实无畏了。就是三界之内的分断生死,三界之外的变易生死,永远离开了。这个是对烦恼,对生死,他从此以后一切都了了,所以是无畏。
第三,‘说障道无畏’。那么这个意思是讲,于障碍大道之法。譬如讲惑业苦,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涅槃道、所知障菩提道,佛能够说得详详细细,能够讲得明明白,使我们一点疑惑都没有。
最后一条叫‘苦尽道无畏’。那么这个是讲如何把这个苦断尽?这个方法,这个大道方法讲,佛晓得。这就是给我们讲三学三慧,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用这个方法的的确确可以将三界之内,三界之外,一切苦统统断尽。佛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决定正确,毫无错误,给我们来说明,所以他的言词是全诚肯定的,叫我们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