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五)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44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五)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于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奉领佛陀之慈悲旨意,便从座位上起身,五体投地顶礼佛陀双足,承蒙佛陀威德神力之加被,宣说如下偈颂,回应世尊:”

  【承佛威神】承蒙佛陀威德神力之加被。

  问:文殊师利乃是等觉大菩萨,号称“七佛之师”,也是古佛应世,为何还需要“承佛威神”而说法呢?

  答:其中大有深意,请仔细领会。所谓“承佛威神”,此“佛”既指释迦牟尼佛,也指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更指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是三位一体。就表象来说,释迦牟尼佛乃是一期教化之主,名为无上法王,一切弟子,包括诸大菩萨们在内,凡有所说法,都在无形当中仰仗着佛陀的加持,故名“承佛威神”。就内在来说,清净法身即是文殊菩萨之自性,也是各位同修之自性,菩萨说法不离自性,源于自性,妙契自性,此乃“承佛威神”之甚深意。

  不仅文殊菩萨说法,一切菩萨说法,一切法师说法,都离不开佛陀的加被,都源于清净法身之自性如来。而那些仅仅用“思维心”说法的人,则属于知识之堆砌,尚未妙契自性的缘故,很难算作“承佛威神”,因此,他们所说之法往往会落入偏执当中,不算圆满,甚至带有邪见。所以,住持正法必须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才能够随时“承佛威神”,不迷失清净法身的缘故,与诸法实相相应的缘故。

  不过,世尊也开许一切好心人讲说佛法,所谓“受持读诵,为人解说”是也。因为,讲经说法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假如连学习的机会都不给人家,这人间的法师从哪里来呢?况且,就在学习讲经说法的过程当中,该法师只要发心端正,态度严谨,他自然就会不断成长,甚至,可以因说法而明心见性。本人就是如此,在宿世因缘的推动下,出家以后,从未做过学生,受了戒,直接做法师,向来讲学都是兢兢业业,终因教学相长而不断成长,以至于如今。

  广而言之,众生界的一切善法无不是“承佛威神”而显现,清净法身乃是万法之源的缘故。而一切不善法,则源于众生的“妄想分别”,并非“承佛威神”而现,但是,即便是“妄想分别”,即便是“不善法”,也不曾离开清净法身,也是“妙明真心中物”,只是不属于“妙用”,属于“劣用”而已。

  以是因缘,如今之《楞严经》轻松学,同样乃是“承佛威神”而成就,无论其因缘,其法义,都不是个人智慧所能够具备的。各位同修假使能有丝毫的收获,也同样是“承佛威神”之加被,一切善法不离自性,源于清净法身之故。

  下面,请看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承佛威神”之殊胜开示,首先,菩萨重述了第二卷世尊关于世界与众生“唯心所现”之法义,以及第四卷世尊关于“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之法义,揭示世界与众生的来由: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本觉大海其性澄澈圆满,圆满澄澈当中,法尔灵知之觉性本来微妙光明。”

  “在本来的圆满光明当中,因‘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之‘妄觉照’,而发生了‘所照’之‘妄境界’。所照之‘妄境界’一旦虚妄安立,本觉的法尔灵知之觉性就隐而不显了。”

  【觉海】众生与诸佛平等同在的本然觉性大海。在经论当中有许多名字,例如:毗卢性海(法性大海),萨婆若海(如来一切种智大海),一大光明藏,一真法界,圆觉妙心,如来藏妙真如性,等等。总之,就是指清净法身。

  此清净法身本是法界全体,无所不包,无处不是,无边无际,非形相可及,也含纳一切万象差别,皆圆满同在,无不清净本然。

  虽然叫做“觉海”,却不同于大海,远非大海可比喻,因其没有边际的缘故。

  这个“所立照性亡”,大意是随着“妄觉照”与“妄境界”的安立,本然的灵明觉性就消亡了。但其实,灵明觉性并不曾消亡,它没有生灭变异的缘故,只是因为“妄境界”的出现,它便因无相而隐没不现了。虽然隐没不现,但它其实就在那里,无处不在,禅宗所谓“风花雪月交光处”的那一点灵明之光,正是本然觉性,亦是清净法身,隐没在风花雪月之万象当中,难以觉察罢了。

  这就好比,清净水池当中一旦随风兴起波澜,澄澈的“水”就消失了,整个水池都成了“波纹”的世界,一片浑浊,不再清澈见底。但其实,“水”根本不曾消失,只因它的无相,而被有相的“波纹”掩盖了而已。

  最妙的是,所有的“波纹”当下就是“水”本身,是“水”的显现,只是由于涌动而迷失了澄澈的本性。同理,见性的菩萨觉悟到,当前一切万事万物就是“自性”本身,就是“佛性”本身,根本不需要寻找,可谓“满目皆如来”。一切众生则由于“妄想”的涌动,暂时无法认识本性;“妄想”的涌动一旦停歇,众生同样可以反照内明而觉醒。

  以上,能所分立之后,境界显现。接下来,境界当中陆续发生细化,得以安立虚空和国土世界,以及芸芸众生: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觉性不显之痴迷妄想当中,‘晦昧为空’而有了冥顽之虚空,并在虚空当中,‘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而安立了一切色法世界。”

  “其中,妄想澄静下来的部分,便成为无情国土;妄想的知觉部分,便是有情众生。”

  所谓的“能知”与“所知”都是痴迷妄想,在这个妄想当中,“所知”属于妄想澄静下来的部分,不再有知觉,便会显现为无情的国土世界;而“能知”则属于妄想的有知觉部分,便显现为一切有情众生。于是,本来圆满一心,却因虚妄能、所之分立,而显现为无情与有情。到这里才明白,所谓无尽世界,所谓芸芸众生,不过是一心之化现,“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罢了。同时呢,一切“所现物”,也就是此“妙心”本身。

  谁能够充分觉悟此“一心”,谁就是佛,谁就能够妙用一切无情与有情,如同随手使用自家物件一般,那就是如来的“成所做智”。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就这样,虚空发生在本觉大海当中,犹如大海里面海水激荡而发生了一个水泡。”

  “一切微尘数的有漏国土,都依托于虚空而得以建立。一旦虚空之水泡破灭,才知道本觉大海当中本没有虚空,何况一切依托于虚空而得以建立的三有世间呢,更是虚妄不实了。”

  就这样,生死轮回当中的世界与众生,所谓“三有”世间,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便纷然显现了,众生因此而迷失了本觉圆满清净之大海。那么,其中想要修行而返本还源的众生,该如何选择修法呢?

  下面,文殊菩萨开始回应世尊的询问,帮助阿难尊者和末世众生抉择修法: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修行人回归本觉大海之后,本觉之性并无两样,但其修行方法,则有很多,如二十五圆通即是。”

  “诸圣者证入妙觉性的过程,可谓路路皆通,或者‘顺修’,或者‘逆修’,都可以作为修行之方便。”

  “但对于初发心的人来说,想要证入三昧,下手处不同,其成就之快慢也大不相同。”

  【顺逆】在二十五圆通当中,其用功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所谓“顺修”和“逆修”,合称“顺逆”。

  其中,“顺修”是指观察其性周遍法界而证得圆通,例如“七大圆通”,基本属于“顺修”。“逆修”是指通过反观而觉悟心性,进而证得圆通,例如“六根圆通”,基本属于“逆修”。而“六尘圆通”和“六识圆通”当中,既有“顺修”,也有“逆修”,或者兼而有之,请大家自己观察判断,此略。

  所谓的“方便有多门”,就是指二十五圆通。接下来,文殊菩萨对于二十五圆通一一进行抉择,看看其中哪个适合阿难尊者的根器,属于最应机的圆通修法。

  首先抉择“六尘圆通”:

  第一、对优波尼沙陀尊者之“色尘圆通”进行抉择: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色法依众生妄想凝结为‘色尘’的质碍之相,纵然用精了之心来观察它,也无法洞明透彻。既然无法明彻,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所谓“圆通”,即“圆满通达”,可对于凡夫来说,由于咱们尚未到达“色阴尽”的缘故,一切“色尘”都显现为质碍之相,即使大家仔细观察,也无法透达其相,又如何能够像优波尼沙陀尊者那样,“尘色既尽,妙色密圆”,从中迅速得证圆通呢。以下五尘,同理可知。

  结论:“色尘圆通”之修法,因“色尘”不够洞明透彻,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二、对憍陈那等五比丘之“声尘圆通”进行抉择: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各种发音、发声混杂在一起成为语言,其中的名目与词句各有各的意味。一个名词不能包含一切名词,一句话不能包含一切话,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伊(音:依)】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彼”,等等。

  【名句】名目与词句。

  结论:“声尘圆通”之修法,因词句不具有普遍包含之特性,不容易到达憍陈那等五比丘的“妙音密圆”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三、对香严童子之“香尘圆通”进行抉择: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香尘因与鼻根相合,其中才会发生嗅知嗅觉,一旦香尘与鼻根分离,则根本不会有嗅觉。而任何香尘都不可能总与鼻根相合,不能恒久地发生嗅觉,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结论:“香尘圆通”之修法,因任何香尘都不可能总与鼻根相合,所发生的嗅觉不恒久,不容易到达香严童子的“妙香密圆”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四、对药王、药上二菩萨之“味尘圆通”进行抉择: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味觉性不是自然发生的,需要味尘与舌根相接触,由舌根去品味之时,才会有味觉。而任何味尘都不可能总与舌根相接触,不能恒久地发生味觉,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结论:“味尘圆通”之修法,因任何味尘都不可能总与舌根相接触,所发生的味觉不恒久,不容易到达药王、药上二菩萨“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五、对跋陀婆罗等人之“触尘圆通”进行抉择: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触尘需要与身根相接触,成为身根所触的对象,其中才会发生触觉明了,如果不成为所触对象,则触觉明了根本不会发生。而触尘与身根总是有时相合,有时分离的,像这样合离不定,则触觉也随之时有时无,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结论:“触尘圆通”之修法,因任何触尘与身根都是合离不定的,所发生的触觉也时有时无,不容易到达跋陀婆罗等菩萨“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六、对摩诃迦叶和紫金光比丘尼等人之“法尘圆通”进行抉择: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遍涉,云何获圆通?

  “法尘被称为‘内尘’,它凭借外五尘落谢在‘意根’当中而发生,外五尘为‘能落谢’,法尘为‘所落谢’,因此必有‘所落谢’之影。像这样能所分立,而不能周遍交融,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遍涉】周遍交融。

  结论:“法尘圆通”之修法,因“法尘”为“外五尘”所落谢之影,能、所分立而无法周遍交融,不容易到达摩诃迦叶尊者和紫金光比丘尼等“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其次抉择“六根圆通”当中的“五根圆通”,唯除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留在最后:

  第七、对阿那律尊者之“眼根圆通”,即“见色性圆通”进行抉择: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眼根之‘见色性’虽然洞明透彻,但只见前方不见后方,左右两侧所见也不全。像这样,在前后左右四方当中,大约缺失了一半,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四维】指前、后、左、右四方。

  结论:“眼根圆通”之修法,因“见色性”前后左右所见不全,不容易到达阿那律尊者“乐见照明金刚三昧”的“观见十方,精真洞然”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八、对周利槃特迦尊者之“鼻根圆通”,即“知息性圆通”进行抉择: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鼻根之‘知息性’在出息和入息时,因气息通畅才能发生‘知息’作用,但在出入中间有个停顿,此时没有气息交接,也就没有了‘知息’作用,因此,鼻根的‘知息性’是支离破碎的,出息和入息时无法相涉相融,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匪涉入】无法相涉相融。

  结论:“鼻根圆通”之修法,因“知息性”在出入息中间有停顿,其“知息”作用不连贯,不够圆融,不容易到达周利槃特迦尊者“反息循空”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九、对憍梵钵提尊者之“舌根圆通”,即“知味性圆通”进行抉择: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舌根之‘知味性’并非无缘无故发生作用,而是因‘舌根’与‘味尘’相接触才会发生‘味觉’之明了,一旦没有‘味尘’之时,‘味觉’就不会发生,因此它是有局限的,不够圆融,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无端】无缘无故。

  结论:“舌根圆通”之修法,因“知味性”必须在“舌根”与“味尘”相接触时,才会发生“味觉”,其“味觉”作用不连贯,有局限,不容易到达憍梵钵提尊者“一味清净心地法门”的“还味旋知”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十、对毕陵伽婆蹉尊者之“身根圆通”,即“触觉性圆通”进行抉择: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能触的‘身根’与所触的‘触尘’同属于色法,它们各自都不具备圆融的觉知,而必须相互接触才会发生‘触觉’,一旦没有接触时,‘触觉’就不会发生。况且,‘身根’属于有知,‘触尘’属于无知,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边界和区域,在不接触时无法远通与暗合,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觉观】较粗的觉知名为“觉”,较细的觉知名为“观”。此处总指身根的“触觉”。

  【涯量】边界和区域。

  【冥会】远通、暗合、默契。其中,“冥”既有“幽暗”的含义,还有“高远”的含义。

  结论:“身根圆通”之修法,因“触觉性”必须在“身根”与“触尘”相接触时,才会发生“触觉”,一旦不接触时,则不会发生默契,其“触觉”作用不圆融,不容易到达毕陵伽婆蹉尊者“纯觉遗身”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十一、对须菩提尊者之“意根圆通”,即“知性圆通”进行抉择: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在‘意知根’当中夹杂着胡思乱想,因此,其湛彻了知之‘知性’终究无法见到。既然妄想杂念难以摆脱,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知根】“意知根”之简称,即“意根”。

  【湛了】湛彻了知之“知性”。即第五卷所谓“性觉真空,空性圆明”之性也。

  “意知根”的“知性”最接近“空性圆明”,最容易由它而明心见性。但是,此“知性”由于被妄想杂念所覆盖,所夹杂,因此,反而不容易见到。

  结论:“意根圆通”之修法,因“知性”夹杂着妄想杂念,而难以亲见。恰恰初学者又摆脱不了妄想,无法像须菩提尊者那样觉悟“空性圆明”,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再抉择“六识圆通”:

  第十二、对舍利弗尊者之“眼识圆通”,即“心见圆通”进行抉择: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眼识’即‘心见’,它是以‘眼根’和‘色尘’为因缘而产生的,根尘识这三者杂和在一起,紧密难分。追究一下‘眼识’之根本,便会知道它没有来处,本来虚妄不实。”

  “既然‘眼识’自体都没有来处,无确定相可得,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非相】非实有相,无确定相。

  其中法义,可以参看前文第三卷,世尊关于“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论述,就会一目了然。

  结论:“眼识圆通”之修法,因“心见”了无自体,虚妄不实,难以把握,不容易到达舍利弗尊者的“心见清净”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十三、对普贤菩萨之“耳识圆通”,即“心闻圆通”进行抉择: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虽然‘耳识’之‘心闻’本来洞彻于十方世界,但是,‘心闻发明’则缘于菩萨在因地无量劫的广大行愿之力,初发心者无法悟入,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结论:“耳识圆通”与“心闻圆通”之修法,需要依赖无量劫的广大行愿之力,才能够得以显明,否则难以到达普贤菩萨“心闻发明,分别自在”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十四、对孙陀罗难陀尊者之“鼻识圆通”,即“心嗅圆通”进行抉择: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观鼻端白的‘鼻识’之修法,本属于权巧方便,只是让修行人收摄其心而安住罢了。住于鼻端白相就成了‘心有所住’,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结论:“鼻识圆通”之修法,即前文第五卷所说的“观鼻端白”,只是对应孙陀罗难陀尊者等人的根机,让他们收摄散乱心,住于一处,属于权宜之计,想要因此而到达“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并不容易,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十五、对富楼那尊者之“舌识圆通”,即“心说圆通”进行抉择: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舌识’说法是在播弄音声语言,适宜让宿世已经获得辩才无碍的修行人开悟证果。名相词句并非无漏法,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讲经说法需要深厚的宿世根基,并不是初学者可以胜任的。想要经由说法而开悟,或者证果,需要能够像富楼那尊者那样“宣说苦空,深达实相”等等,其难度可想而知。

  结论:“舌识圆通”之修法,需要从“说法”契入,适用于那些宿世已经获得辩才无碍的人,例如富楼那尊者等,仅就说法所用的那些名相词句来说,它属于有漏法,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十六、对优波离尊者之“身识圆通”,即“心触圆通”进行抉择: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身识’修法主要是持戒修身,但只能约束身体行为,其它身体之外的内容就无法约束了。此修法本来就不能遍及一切法,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持戒之法,属于甚深方便,既不可或缺,也不可偏执戒相。此处关于“身识”修法,特指“声闻戒法”,名为“别解脱戒”,重点在于收摄身根。

  至于“菩萨戒”,则在摄身之外也同时摄心,要求更高,但已经不局限于“身识”的范畴了,故不在讨论范围。无论如何,只要还存有“戒相”之偏执,此修法就不是周遍一切之法。

  结论:“身识圆通”之修法,在于持戒修身,因局限于身根范畴,不能够周遍一切法,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十七、对大目犍连尊者之“意识圆通”,即“心识圆通”进行抉择: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意识’之修法,所谓‘心光发宣’而获得神通,等等,其实,这本属于宿世的福德因缘,与‘意识’分别诸法有何关系呢?‘意识’的内容,就是念念攀缘法尘,它离不开法尘物象,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结论:“意识圆通”之修法,因“意识”属于心念分别,它离不开对于“法尘”的攀缘,不容易到达大目犍连尊者“心光发宣”之证量,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接着,再来抉择“七大圆通”:

  第十八、对持地菩萨之“地大圆通”进行抉择: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如果以‘地大’之性来观察,它属于坚凝质碍之物,不够透彻通达。它属于有为法,而非圣者无为之性,又如何能够从中获证圆通呢?”

  结论:“地大圆通”之修法,因“地大”以坚凝、质碍为特性,不够通达,与圣者的无为之性不相应。假如得不到毗舍浮如来“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之亲身教导与摸顶加持,连持地菩萨也无法悟入,所以不适合初学者速证圆通。

  第十九、对月光童子之“水大圆通”进行抉择: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四)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一(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十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莫染着是非[栏目:白云禅师]
 以生命传承佛法[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西藏前弘期佛教[栏目:历史源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