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念处的实修与利益
 
{返回 明法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45

四念处的实修与利益

明法比丘

   四念处的修法一直是佛陀时代及上座部佛教徒寻求开悟解脱的主要法门之一。在大乘佛教,有人怀疑这个法门是声闻道、辟支佛道,而不是菩萨道,龙树菩萨针对这个问题回答说:「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大智度论》,大正藏25.197中~下)可见通达佛法的人完全接纳四念处及三十七道品。虽然佛法在中国弘传,但是四念处的修法却很少人知道或被实践,在高僧传中只有提到极少数的法师在实践及弘扬,天台宗智者大师(538~579A.D.)对教界的实修状况很感慨地说:「若得四念处,一切法正;若不得者,一切法邪。今时行人,不识此意,悲痛奚言。」(《四念处》,大正藏46.560中)中国佛教兴盛时期就很少人理解四念处,何况正法衰微的时期。当代台湾佛教行者,无论哪一个宗派,若有心续佛慧命,有必要对四念处加以理解、重视及实践。

  四念处的修法,若参照《大念处经》及批注书,可以了解更多的实修细节及要领,而实修中还有一些方法及技巧,为历代原始佛教国家的行者所开发,在台湾倡导四念处禅修,有必要引介南传禅修大师的禅法。

四念处的实修法

  四念处的修法,简单地说,透过观察身体的活动、情绪的感受、心念的活动、思维的对象,来体悟无常、苦、无我。它是以观照或专注呼吸开始,有人则以腹部的起伏作为专注的对象,呼吸的进出或腹部的起伏,都是身体的现象。为什么先观察身体呢?因为当一个人的心不澄静,就如一盆水有波动,无法照见头面,所以修持四念处的要务就是先专注在身体,使心澄清,经中这么说:「我(阿难)闻世尊七年念身,常念不断。」(《中阿含三十三经》,大正藏1.471下)可见佛陀也精勤于观身,禅修者应当把专注于身体当做重要的修行下手处。当禅者在观察身体的时候就专注观察身体。

那么什么时候才观察受、心、法呢?即当我们观身而使心澄静、安详后,然后有余力去作别的念处的观察,观察的因缘有两种:一、主动作受、心、法的扫描、观察。二、受、心、法产生一些讯息而被注意到。关于第一种是警觉是否维持在正念或正确的方法及有否心理的现象活跃者,第二种则被动地接到心理活动的讯息。无论是主动或被动,只要观察到,就可以把观察的受、心、法当做专注的对象,如观察到苦的感觉,那么就专注在「苦、苦」,若观察到乐受,就专注在「乐、乐」,观察要持续,只有观察苦(或乐),直到那种感受消失或不再干扰,又回到呼吸(或腹部),若有心念(贪.瞋.痴、或无贪.无瞋.无痴等)或法念(思惟的对象,依《大念处经》记载,包括:五盖、五取蕴、六根、七觉支、四圣谛)产生,情况也一样,从专注在呼吸上,清楚地转移专注力到那个心念或法念上,直至其消失或清楚地知道法,再继续观察呼吸。在进行观察时,心念必需保持不逃避、不排斥、不压抑,让心的敏感度及自觉能力灵活起来,因此才有利于对法的体验。

  修习四念处的人,随时都可以练习禅观,无论在行住坐卧,前进、后退,瞻前、顾后,曲、伸,吃、喝,嚼咀、品味,刷牙、洗澡,穿衣、脱鞋,讲话、静默,忙碌、悠闲,大小便,都是修行的时刻,任何处所都是修行的道场,所以四念处禅修者不会没有修行的时间,因为可以跟生活打成一片,禅修者只要能专注观察一分钟就有一分钟的正念效果,十分钟就有十分钟的效果。

 

修习四念处的利益

  

修习四念处的利益,包括消除不如意事或逆境产生的痛苦、焦虑、紧张、恐惧,也包括消除如意事(或顺境)的粘着、爱恋、耽溺,若能完全做到消除各种的干扰,当下就获得清凉自在,若不能完全做到,则只要能保持观照,就尽到了当下该做的事,对减少潜在的业力亦有所裨益。保持着热诚(atapi)、正念(sati 当下觉知)、正知(sanpajanna 当下明白)连续地及绵密地观照,明觉力将由粗糙(随时警觉,随时拉回散乱的念头)转为细腻(任运自如地观,不必很费心力,就可以观察身受心法),由于累积强大的观照能力,在靠近初禅的定力时,就可能证知肉体(四大)与精神的无常、苦、无我的现象,破除虚幻的、顽强的自我执着。依照《大念处经》所说,一个人若修持方法正确且精进不懈,在七日夜乃至七年内,可获证三果(阿那含果)或四果(阿罗汉果)。这样的修行成果是很可观的。这确实是佛陀时代修行人修持四念处的成果,也对后代的学法者迈向解脱之道,有很大的鼓励作用。

  脱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再生死轮回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解脱之道。一些佛徒以为自己若解脱之后,不再来世间度众生、说法,未免悲心不足,于是就有这样的声音:「今是学时,非是证时。」(《小品般若经》第十八品,大正8.568下)而发愿忍而不证,为了生生世世度化众生,这种思想就是菩萨道,有别于佛教的主流解脱道(声闻道)的思想。其实这样的菩萨道是理想多于实际,若依照《杂阿含经》所说,一个人努力地学法,终会开悟见法。就像母鸡孵鸡蛋,因缘俱足,小鸡终会孵成出壳;又像在河里的一根木头,只要不腐烂,不被人拿走,不被泥沙卡住等,终会流入大海。若修持四念处,能时时保持正念正知,奉持戒定慧,世间的忧恼将逐渐减少,虽然一个人没有经过长期的密集禅训,但还是有可能在一剎那间开悟见法,而见法者顶多只有七次天人往返就会证到阿罗汉果,而不再于世间受生,亦即发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人,若精勤实践佛法,在某一世不复记忆曾发愿行菩萨道或舍弃菩萨愿,也将回到正常的解脱道。

  四念处为宝贵的修行精要,被称作「一乘道」(有人理解作「唯一的道路」),声闻、独觉、菩萨都可以依之修习而得到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对于没有宗教信仰者或者甚至不同宗教信仰者,也可依没有宗教色彩的四念处修习,而得到利益,如:身心轻松、睡眠安稳、不易生气、慈祥、勤快、细心、耐心、正直、记忆力增加、消除恶业、增加善业等。当然,在增加了福智资粮后,实践者也可能走向解脱道。

(原文刊载于1992.4.10.〈法光杂志〉第31期,以张慈田之名发表,2003.3.修订)

(《嘉义新雨杂志》第40期)


{返回 明法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雨道场 诗对
下一篇:出三界
 回顾「八敬法」
 蕴护经(明法比丘译)
 净化人心
 无念
 忆念僧伽
 一切法
 托钵
 地狱与天堂
 当下清凉
 发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何还求生西方?[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七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上[栏目:所依经典·显]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四四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为什么我们不能彼此理解[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梦参老和尚开示 4 观心[栏目:梦参法师]
 中国佛敎宗派之起源及其盛衰[栏目:东初法师]
 丛林清规常识答问 什么叫晋院、升座?[栏目:律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