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空恩师讲《广论》94讲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86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研讨讲说《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叫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学修研讨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我们已经进入总结、广讲皈依三宝这一章,前面已经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讲了,包括佛的自性身、法身、报身、应化身的作用方面全部谈了,佛的每一个清净庄严的相都是断一个过失、修无量的善行才能圆满清净庄严的法身、报身、化身,每一个相都是经过无量劫以来舍头目脑髓、修六度万行、救度众生所致。

  究竟圆满成佛所具足的除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凡是具足成就佛果的,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七诸道品等等。凡夫的境界法都清净,圣人所具足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七诸道品都是清净的。我们在讲三十七道品之前把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在说一下:

  十力是佛成道以后具足的十种智力:

  1、处非处智力。就是知道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
  2、知业智力。就是知三世业报的智慧能力。知道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
  3、静虑解脱等持智力。就是知道各种禅定和解脱三昧等等。
  4、根胜劣智力。就是知道众生修道的根性胜劣(就是说根器是利根的还是劣根的。)与得果大小。
  5、种种胜解智力。就是知道一切众生所生起的种种知解;
  6、种种界智力。就是知道众生所处的世间的种种不同境界;
  7、遍趣行智力。知道一切六道有漏业行所至之处、涅槃无漏行所至之处。
  8、宿住随念智力。就是了知过去发生过的种种事情。 宿住就是过去生随念的智力。
  9、 死生智力。就是天眼无碍的智力。以天眼能看到众生生死的善恶业缘。
  10、漏尽智力。就是对于一切的妄惑遗弃,永断不生,能如实知。

  佛就具足这十种智力。对于大众当中说四事无畏,称为四无所谓。

  四无所畏是:

  1、说一切智无所畏。自己说与世间出世间的一切诸法尽知尽见。
  2、说漏尽无所畏。自说惑业生死俱尽。
  3、说障道无所畏。自称说魔、外道之法障蔽圣道,无所畏。
  4、说尽苦道无所畏。自称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能断尽所有的苦,能出离世间轮回。)

  四无碍智

  就是佛讲解法,包括义、辞、辨等四种事情自在无碍。

  1、法无碍智。对于一切的法相名词,有无碍自在的智解。
  2、义无碍智。关于一切法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辩才。
  3、辞无碍智。通达了知一切方言、词句而无碍的辨说。
  4、辨无碍智。随顺众生的根基,圆融无执地巧妙演说自在。

  佛处于大众当中说四事无碍、四事无畏。四无碍智。佛还有十八种功德的智慧,是凡夫、阿罗汉、菩萨所没有的。称为佛的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

  1、身无失。佛无量劫以来身业清净,圆满觉悟故身业没有过失。
  2、口无失。佛无量劫以来口业清净,圆满觉悟故口业没有过失。
  3、念无失。佛无量劫以来意业清净,圆满觉悟故意业无失
  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
  5、无不定心。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
  6、无不知己舍。佛悉知一切诸法没有执取不舍者。
  7、欲无减。佛虽然具足一切功德,而对于所有的善法,心无厌足。(做善法的时候心无厌足,永远没有厌烦心理。)
  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9、念无减。佛对于三世诸佛的法常念持而无所缺减。
  10、 慧无减。佛具一切的智慧,无量无计不可尽。
  11、解脱无减。佛远离了一切烦恼、执着,具得有为、无为的解脱。
  12、解脱知见无减。佛对于一切解脱当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的身业均先观察伴随智慧而行。(不像我们脑袋一热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然后做错了再后悔。我们对善法有厌烦心理,对恶法没有厌烦心理。)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的口业均先观察伴随智慧而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的意业均先观察伴随智慧而行。
  16、智慧知过去世无障。佛的圆满觉悟、智慧知见过去世没有障碍。
  17、智慧知未来世无障。佛的圆满觉悟、智慧知见未来世没有障碍。
  18、智慧知现在世无障。佛的圆满觉悟、智慧知见现在世没有障碍。

  这就是佛具备的十八不共法。小乘人不具足。那么我们进入了三十七道品,总的来说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四念处:

  我们前面谈过一部分了,都谈完了,四念处,又可以念做四念住。就是观身皆不净、苦、无常、无我。

  1、身念处。观色身皆是不净的。
  2、受念处。观苦乐的感受悉皆是苦。(你说苦吧,人们有感受,受不了这个苦,但是乐过头了呢,也是苦。)
  3、心念处。观此实心,念念生灭无常。(心反复不定,无常,一会一个样。)
  4、法念处。观诸法的因缘,无主不自在。就是诸法无我。

  这就是四念处,前面我们也给大家谈过了,今天我们还是接着往下讲,今天我们接着要讲的就是四正断了:

  四正断:

  断除已生之恶,杜绝未生之恶,增广已生之善,培育未生之善。这是身心品质的修习。断除世人与此正好相反的四种行为,故称正断,也可以叫四正勤,就是四种修善止恶的心。

  1、已生恶令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长。

  这就是四正勤,下面就是四神足了。

  四神足

  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欲”是“欲想得到”,“观”是思考分析。“修”是修这四种定,能产生神通变化,所以称“神足”,也叫四如意足,就是四种心能与所修的法如意自在。

  1、欲如意足。对于所修的法生起强烈的希求心。
  2、勤如意足。就是精进的心,努力于所修的法。
  3、心如意足。就是守摄心念,对于所修的法得胜定。
  4、观如意足。就是专心思维所修之法而得智慧。

  这就是四如意足,后面就是五根。

  五根信

  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这就是弥陀经里面天天念的五根五力,有些人知道,但有些人还不知道,其中,“念根”的“念”指的是“思念”,就是念念不忘所观的特定目标。这个根就是能生之意,这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信心对于正法能生禅定解脱。
  2、精进根。对于所修的法心无间(没有间断)、无杂(清净)。
  3、念根。对于所修的法念念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与所修的法一心寂定。
  5、慧根。对于所修的法观察明了。

  这就是五根,接着就是五力。

  五力

  信力、勤力、念力、定力、慧力。五根和五力的区别是:“力”是经过修习达到的纯熟阶段,由五根转变为五力,足以对抗与信、勤等相反的思想行为的干扰;“根”是修信、勤等未成熟的阶段,尚不能抵抗相反思想行为的干扰。“五力”就是“五根”的利用。觉悟的时候从五力转成七觉支,也就是我们的七菩提分法。

  七觉支

  念觉支、分辨觉支、勤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念觉支。这七种修定境界是产生超世间真智的前兆,所以称为“觉支”。就是修道觉悟的时候次第生起的七个心法。

  1、念觉支。正念分明,不忘思维所修之道法。
  2、择法觉分。对于所修的法能抉择清楚。
  3、精进觉分。对于所抉择的法越修越想修。
  4、喜觉分。所抉择之法念念现前,身心生欢喜。
  5、轻安觉支。对于所抉择的法觉悟真相,身心轻快安稳。
  6、定觉支。因念念抉择法而一心不乱引发三摩地。具有禅定的功夫。
  7、舍觉分。以前面六法觉悟而生起平等无造作心。

  这就是七菩提分、七觉支。然后是八正道。

  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八正道包括戒行和定慧的功德。其中“正思维”是指正确思考经典当中阐述的义理;口不说妄言(撒谎的事情)、粗恶语等为“正语”;不杀生、不盗、不邪淫等等为“正业”;身不做恶事,口不言恶语,戒行无虚伪、假相等为“正命”。此八正道是“见道”的思想境界,故称为八圣道,或者叫八道谛。也就是解脱生死应做的生活道路。

  1、正见。正确知见、善恶业报、业力因果、四圣谛等等。
  2、正思维。又可以叫做正志或者叫正分别。就是心无邪思想。
  3、正语。就是说话言无虚妄。不说假话,离开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4、正业。又叫做正行。就是要离开杀生、偷盗等等,注意清净的善业。
  5、正命。如法地祈求衣服、饮食、床座、医药等等所有的生活资具。不要为了得到名闻利养搞一些邪魔外道的东西。
  6、正精进。又叫做正方便,也就是修四正勤。
  7、正念。就是心念念分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8、正定。修止观得心清净的禅定。

  这就是八圣道。

  以上这三十七道品名称虽然与小乘道的相同,但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三十七道品作为佛的智慧法身,是指大乘菩萨以无相般若智慧修证三十七道品所获得的智慧功德境界。

  三十七道品方面的内容已经全部说完,今天讲第二点。

  2、四无量功德

  我们天天早课、晚课五字真言、上师供,一开始就是皈依的心和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平等心无量。

  “慈心”是指对一切众生的爱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得乐”。他的特点是希望众生得到快乐。就是“愿诸众生  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安乐心是什么呢?依戒依法修行、断恶修善。“悲”是对众生的“同情心”、“怜悯心”,他的特点是希望众生脱离苦。所以说“愿诸众生  永离众苦及众苦因”;离苦,离恶趣苦、离六道的苦,离破戒拨无因果的种种因缘。苦的因就是造恶。“喜心”就是“无有嫉妒心”,其特点是希望众生不离快乐。就是“愿诸众生  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达到涅磐究竟成就。“平等无量”就是舍心。是对众生一律平等,不分亲疏、仇人等等这样的思想境界。就是“于诸众生  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人和人在世间,烦恼是非都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跟他好了,明天跟他坏了,就是没有安住在平等上面。远离贪嗔之心住在平等舍上,就知道世间没有可爱的、没有可恨的,都是无常的,能够安住在中道平等舍心上,那你就没有烦恼了,绝对快乐。把四无量修好了,可以证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3、八解脱

  以有色观色解脱、以无色观色解脱、观净美色解脱、观空无边界解脱、观识无边界解脱、观一无所有界解脱、观无想非无想界解脱、观息灭受想定解脱。此八解脱禅是显现外界色、声、香、味、触的神变基础修习。这里粗略的说一下,这些都是关于法相上的东西了,有时间多去看一看法相方面的资料。《俱舍论》等等,有时间要去看一下。

  4、 九禅定

  初禅正定、二禅正定、三禅正定、四禅正定、虚空无边定、识无边定、一无所有定、无想非无想定、识灭尽定。(这些是属于禅定方面的,详细可以看舍利弗的《禅定品》。能海上师的《戒定慧基本三学》里面都有这些。)九禅定包括色界四正定、无色界四正定和无识定,菩萨修这个禅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度脱众生,(禅定讲起来是很深的东西,就不一一讲了。再讲,三宝这一章就更讲不完了。)掌握世间最高禅和神通,为出世间禅奠定基础。

  5、十遍处禅

  青遍处定、黄遍处定、红遍处定、白遍处定、土遍处定、水遍处定、火遍处定、风遍处定、空遍处定、识遍处定。“遍处”的意思是禅的力量遍及一切的意思。修成四色遍处定,可任意化现各种光色;修成土、水、风、火四大遍处定,可任意化现大地山水风火;修成空遍处定,可以隐形和穿墙过壁;修成识遍处定,可以知道他人心中的事情,或者改变别人的思想意识。大家看看成了佛以后这种功德、神通、智慧能力不可思议呀。

  6、八胜处禅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红胜处、白胜处。“胜处”是一种改变外界事物色相形状的禅力殊胜的功能。以色界和无色界定,改变外界的大小形状胜处四种,改变外色风土水火(四种颜色代表四大)性能的胜处四种。“有色想”指色界定,“无色想”指无色界定。

  7、 无烦恼禅

  断除烦恼所生的禅定的智慧。

  8、 愿觉知禅

  由于获得了愿如意功德,一有愿念便能觉知一切的禅。

  9、六神通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天眼通能看清三界的诸种色相,天耳通能听到三界的一切声音。色界天人有这个视听的功能,所以称“天眼”“天耳”。能知前世、数世功能称“宿命通”。能改变天地自然状况,化现多种身相的分身法等功能是“神足通”。破除烦恼障,生“漏尽通”。天眼、天耳、他心通这一类的一般功能有身具(身体本身具足)、业生(业力带来)、密咒生(修密法得到的)、药物生、禅力生等几种。身具神通天人、魔鬼、精灵之类都有神通。业生是前世造有某种神通的业,所以这一世生下来就有,比如生下来就有特异功能的人;咒生和药生神通是密咒和药物产生的神通。禅力生是修禅定的成就。另外,还有一种精灵附体的神通现象。所以,有神通未必是好现象。凡有一点一般的神通就觉得了不起了,就认为是“佛”、“菩萨”了,那是世人无知的表现。神通再大有什么用啊?抵不过因果,要利用它来修正道、断烦恼、利益众生的事情,不要搞一些歪门邪道的,否则就坏了,那就造业无边了。

  10、四无碍智

  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辩才无碍智。四无碍智是语自在的功德,真正“四无碍”智慧,到第九地菩萨方能获得。别说一般凡俗众子,就连八地以下圣菩萨也难达到这个语无碍境界,所以有些人凭自己有限的知识,想揣测佛法的奥义和佛陀的本义,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佛经,评头论足,太有点自不量力了。四无碍中“法无碍”是对万物性能的认识无碍。

  11、四如意

  身如意、缘如意、心如意、智如意。四如意属障净功德,也称“四净德”。身如意是靠禅力获得生死自如的能力。缘如意是变化各种事物。心如意是指在一刹那间进入无数禅境。智如意具有不可思议的记忆和反应能力。

  12、十自在

  生命自在、意识自在、财富自在、事业自在、意想自在、转世自在、愿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说法自在。佛有这十种自在,“自在”是自己完全可以掌握和控制的意思。如“生命自在”是能够掌握生死之义;“意识自在”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我们现在行吗?我们现在没发无明火、没犯毛病的时候还像个好人、老实人,一旦毛病爆发出来了就不像正常人了,控制不了自己的意识了,佛就不同了,“意识自在”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随时可以进入禅境之义;“意想自在”是想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意思。

  13、十力

  知何种业生何地之智力、知因何业得此果报之智力、知何人作何种想之智力、知众生生理差别之智力、知众生根器优劣之智力、知道正邪与众生趋向的智力、知种种禅的净染与出入的智力、知前世与数世前生何处的智力、知何时死且转生何界的智力、知漏尽的智力。因为佛的智见(智慧的见解),没有任何障碍,不受任何干扰,所以称“智慧神力”。

  14、 四无畏

  说觉智无所畏惧、说染净无所畏惧、说解脱道无所畏惧、说障蔽无所畏惧。因佛自己具备一切断悟功德,智慧无碍,对佛所开示的法,没有人能提出异议,故称“无畏之德”。

  15、三不自律

  身不自律、言不自律、心不自律。“不自律”有人曾经把解释成“不缚”,“不缚”因佛的身、语、意均远离习染过错,自然庄严纯洁,无需约束自律,故称“无自律”功德。我们的身口意,要看着把着,看着把着还造业,佛的就不用看着它。所以我们的身语意叫三业之门,而佛的身语意称三轮,是产生功德的。

  16、三念住

  对敬信者不喜、对不敬不信者不怒、对敬信与不敬信兼具者也不相应地生喜怒。这个“三念住”这是佛对引渡对象的无量平等心态度。对敬信喜悦,对不敬不信者生恼怒是一般凡夫俗子的情态。佛去除凡俗心,以四无心对待众生,故无喜怒情。你对他好,他也不喜,你对他不好,他也不烦恼。

  17、不遗忘性

  佛不遗忘众生的疾苦,时时刻刻惦记众生、救应众生的特点。

  18、永断习染功德

  佛已永远破除二障(所知障、烦恼障)的种因及极微习染,获得“常净”,永远清净没有过失。

  19、大慈悲心

  即像母爱一样,无限热爱众生,怜悯众生,勇挑救度众生的重担。

  20、十八不共法

  身无失误、言无失误、心无疏忽、定无散乱、见无相异、事无遗误(以上六条为行为不共法);不失意向、不失勤奋、不失关注、不失禅思、不失智见、不失净慧(以上六条为觉心不共法);一切身业不离智慧、一切言业不离智慧、一切意业不离智慧(以上三条为业不共法);知过去一切事无碍、知现在一切事无碍、知未来一切事无碍(以上三条为智慧不共法)。“不共法”是佛独具的特点,不但外道无此特点,就连小乘罗汉和菩萨也无此特点,故称“不共法”。

  21、三圣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众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面对的六尘(色声香味触)、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种性等为“根基”,声闻、菩萨和佛对“根法”的明了智见称为“知根智”,旧译“一切智”。菩萨与佛对三乘道的明了智见称为“知道智”,旧译“道种智”。佛的明了一切法的智慧称“遍智慧”或“一切种智”。有的佛学辞典中说“一切智(根智)为声闻、缘觉的智慧”是错误的。声闻、缘觉有一切智,但并非他独有的智慧,佛菩萨也有这样的智慧。佛的一切种智不仅指遍智慧,也包括慈悲心和舍、戒、忍(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等利益众生的善行(详见《般若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等)。

  以上二十一组,共计一百四十六条,为佛的智慧法身特点。有的经中还载有佛的不共功德三百条。佛法无边,佛的功德无量无边,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尽知,光讲就讲的迷迷糊糊的了,你们也听得迷迷糊糊了,更不用说证得了,所以佛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说也说不完呀!有志之士,可在上述的“滴水”中窥视“大海”。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大题里面的二十一组共计一百四十六条的内容,都讲完了,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
  (三)显密佛的异同和密佛的特点

  显宗菩萨乘和密宗金刚乘的佛,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有的人见到佛像说:这是密宗的,那是显宗的,实际上佛菩萨都一样。)佛法认为诸佛之间有三点完全相同,称“三平等”:

  1、诸佛成佛的条件完全相同,即福德资粮平等;
  2、诸佛的断悟境界完全相同,诸佛之间没有智慧功德的高低之分;
  3、诸佛的事业相同,即救度众生的态度和作用相同,诸佛之间没有慈悲心大小的差别。

  以上三点说明诸佛的本质相同的。但是诸佛也有不同的个性,如形象、肤色、种性、性别、名称、专长和成佛的具体道路等等。

  显教是密教的基础,密教是显教的高级阶段,显教和密教在总的教义原则上是一致的。显密割裂,重显轻密,重密轻显都是错误的做法,乃是智者所不为。宗喀巴大师说:“显密的差别不在智见,而在方便法门。密法的‘捷径’就捷在修定的许多方便法门上。显法需要经过三个无量大劫才能完成的大行,密法用数世甚至一世就能完成,是全凭修积资粮和破执断惑的特殊方便法门。因此,宗喀巴大师称密法为“比佛还难得的宝中之宝”,是真正大智慧的表现。

  无论显密,归根结底,真正的佛是具有慈悲内核的见性真智。至于佛的形象形态,那完全是一种适应众生心理形态的方便化形,没有一定的模式。

  显宗的佛相,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离欲的比丘相,身着“三衣”(袈裟),无其它装饰;另一种是转轮王相,有宝冠缨络装饰。前者称大阿罗汉或化身相,后者称报身相。密宗的佛相,有文静慈悲相,有威武愤怒相,还有各种非人面凶残恐怖相等等。

  佛的面貌、形象、肤色、装饰、法器、坛城、座垫都是法理、道果和特殊神能作用的象征。这一点是密宗佛身的最大的特点。密宗佛分本尊、勇士、空行、护法几种。本尊是佛,勇士、空行、护法为佛菩萨的化身,在“三宝”中归为“僧宝”类。但勇士、空行、护法中有些是未进入出世圣道的被看作世间神灵,不列入“三宝”类。

  按无上密义理,密宗佛相具有七大特点,称作具七支金刚身。现简要分述如下:

  (一)身具相好支。即密佛身具相好特征,如报身转轮王相有宝冠、耳环、项链、胸佩、手脚镯、宝带等六饰或八饰,珠光宝气、威仪庄严。
  (二)拥抱明妃支,就是大欲相。人体的气与神和各种阴阳物质都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双合现象。道中的慈悲与智慧、幻身与光明心、有相瑜伽与无相瑜伽等都两两相合,果地的大乐与大智慧都是双合不离的金刚体,象征根、道、果基本规律的佛身也必须是双合金刚体。有的人不理解这种身,这种身是显现的,并不是叫你那样去做,是断欲的,有些人误解了,把密法说成是修炼双身,他不知道这种身是自然形成的,成就智慧与慈悲。不是修到最高境界叫你干这个,那就坏了,那是谤法呀,那不的了呀。
  (三)大乐支。即在修习中气入中脉后,产生一种特殊的身心快乐的感受,被称作“大乐”。这种大乐感能抑制意识活动,引发无分别智慧,是无上密法的一个主要方便法门。
  (四)性空支。大乐非本具自性和实有之物,是因缘结合所产生之感受。凡缘成之物,都是性空之相,因此大乐本是性空。
  佛身也是事相缘有,理性本空。即是缘有,就不能视为实有而起执著之心;即是性空,就不是一无所有,空洞无物,就应该以坚定的信念如法修证。
  (五)永不断支。凡缘起的一切存在都是有生有灭的有为之法。存在是一种生灭不间断的续流,如流水。但“熄灭”有两种:一种是断灭,如油尽灯灭;一种是非断灭,如人的意识。意识非永恒的存在,在每一刹那都在起着新旧交替、即生即灭、生灭相续不断的变化,但作为缘起的意识的总体不会断灭。众生的肉体是有形的物质组合体,属于断灭之类。虽然肉体断灭,但意识的续流永不断灭,所以才有转世和成佛。佛的有形色之身体,是与意识为一体的“慧体”,并非物质性肉体,所以永不断灭,这就是佛体的“永不间断支”。
  (六)不入寂灭支。即声闻、缘觉之类破除烦恼和业习染,证得其解脱轮回的正果时,便进入寂灭涅槃境,永不返世。但佛却不一样,虽然以智慧利剑彻底斩断了二障,但由于大慈大悲心,不忍遗弃众生,自享寂灭之乐。慧体报身住世,化身生化不息,永无间断。这就是不入寂灭的德性。
  (七)慈悲饱满支。佛该断的尽断,该悟的全悟,自身功德无比圆满。但由于无缘大慈大悲心,即使只有一个有情众生还留在苦海之中,佛的救度任务就仍未完成,不能安然入寂。就像唯一的幼子掉入火坑时母亲的心情一样,忧心欲焚、爱心似火地永远热爱和同情一切众生,拥抱一切众生。其慈悲爱心的热情永远像十五的月亮一样饱满。这就是佛的慈悲饱满支。

  以上七支佛性中,有些和显宗佛是相同的,有些是无上密佛相独有的。这就是我们讲的佛宝,都讲完了,佛宝具足的智慧、神通、法身、功德我们都讲的很清楚。三宝中我们讲完了佛宝了,现在该说法宝了:

  三、法宝

  (一) 法的概念

  “法”是dharma(达摩)的译名。佛教中对“法”的含义有许多解释,但主要的有以下几种含义:1.存在、事物、所知对象;2.道路、悟境;3.文化、生活习俗、生活方式;4.慈悲行为,纯洁高尚的德性;5.教义、教言、修道行为等等。对佛经中出现的“法”这个词,就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理解,不能光凭《辞典》的解释。辞典中的词是死的,语言环境中的词是活的,佛法若无传承,光靠经典和《辞典》对经文永远也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就以“法”字为例,“诸法性空”的“法”是指事物、存在;“八万四千法门”指教理和方法;三宝中“法宝”的“法”是指思想和智慧的精神境界。(你看,一个“法”字好几种概念,这就看你放在哪里用了。)如果不掌握每个词的各种含义和对境具体用法。怎能算掌握“声明”?不掌握“声明”就不能说“懂佛经”。真正想掌握佛法的人,就需要有严格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地精读细研的精神,不能怕累,不能怕辛苦,不能浮光掠影。

  佛法也称圣人之道和正人君子之道,正如喜饶嘉措大师说:“佛法具有‘高尚’和‘正确’的双重含义。”

  佛法从性质上分,有属于教育手段的“教法”和属于思想境界、意识形态的“悟行”两种。前一种是正确解释万物之理和解脱之道的佛法经典及其解说理论,后一种是指如法修断所获功德和认识破断、智慧的功能,简而言之就是灭谛和道谛。比如背诵数学原理和公式,是“教法”。通过学习数学,所产生的计算能力才是“悟性”或 “悟性智慧”。悟行离不开教法。真正的佛法指的是“悟性”和“行法”,轻视经教,正是忽视了“教法”和“行法”的因果关系。(现在的人从来不重视教理的学习,一说叫他多学点,那就闲麻烦了,不知道这个道理呀,一上来就想修,动不动就要闭关,动不动就要这样修,那样修,这都是没有用的。)

  从本质上说教典、教材、教法是施教手段,是“播种技术”,如果不与思想实际相结合,就起不了法的任何作用,等于没有得法,如懂佛法的邪教徒和口头信佛法的人。不仅要懂“播种技术”,而且应用于实际播种,使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当你获得丰收时,才可以说你得到了“实法”、真法。在此之前,不能说你有“法”。所谓得到“佛法”是指产生道的智慧、道功德。这境界在“见道”以上。资粮、加行二道,虽有善行,但属有漏之善,虽然有性空正见和分别善恶之见,但都是概念性的认识,不是开悟正见、现观正见。因此,在这一阶段,还不能说获得真法。见道以上生出正见之后,才算此人获得了真法。佛法的真*轮被看作见道智,不是指一般说法活动,其道理就在于此。在圣道当中虽然有真法,但还不完善,成佛之后,才会有圆满的、真正的法。皈依法的目的也才算完全达到。

  (二)教法的定义及分类

  1. 佛法教法的定义

  按《宝性论》,法的定义是:“与正确的事理相联系,破除三界烦恼,展示净灭利益,为大德所说者为佛法(大德指佛陀)。”
  按慧光《解论三百颂》自疏《光论》,法的定义是“述说三学义(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内有三法印(三法印是诸行[有为法]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始、中、末皆善,此乃佛所言。”
  按世亲《说论》,善法的定义是:“制伏烦恼敌,救护堕恶趣(恶趣是畜生、饿鬼、地狱道),具治护二德(治护是医治烦恼症,保护众生),别教无此法。”
  在《宝性论》中说:“凡对佛法的解说论著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者,可按佛经对待。这三个条件是:(1)立论完全符合佛法原则;(2)信念纯真、思想未受邪说影响者所作;(3)内容合乎出世解脱目的。”

  2. 教法的分类

  教法或教言佛法,分佛言经典和佛弟子解说佛经的疏论两种。
  佛言经典分显法经典和密法经典两个部分。显法经典分经、论、律三类;密法经典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类。显教经典经、论、律又称“三藏”。“藏”原义是“粮仓”,因经典知识内容极丰富,故以“粮仓”作比喻。从“三藏”的内容粗略地分或者说从宗旨上分,“律藏”主要讲佛门戒规,“经藏”主要讲禅定,“论藏”主要讲智慧。但这只是从总的方面说的,实际上“三藏”的内容都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并不那么单纯。
  布顿《佛教史》中说:“讲说三学者为‘经’;讲说戒学和心学(禅定学)者为‘调服’(律);广泛显示,抉择辨认诸法的智慧者为‘阿毗达摩’(智慧论)。”

  三藏佛法并非全部是佛祖亲口所说,其中有的是通过佛祖的禅定力加持,由大菩萨说的,比如《般若心经》;有的是由大菩萨说,佛祖以“是这样,是这样”肯定口气加以认可的,如在佛经后面注明佛祖认可的许多经典。密宗四续部经全部是佛祖亲口传的。佛陀传密法的对象都是菩萨利根弟子,即“白莲”、“珍宝”似的弟子。一般声闻弟子连大乘法都接受不了,怎么接受密法呢?(我们在读《法华经》的时候就知道,佛说《法华经》的时候多少阿罗汉退席不听了,更何况是密法?)所以当时佛只对那些大机利根弟子秘密传“续”,并按《续部经》规定严格保密,密修密证,未能广为流传。一般群众弟子,不知有大乘法,更不知有密法。直到佛涅槃四百年后,萨热哈和龙树菩萨时代大乘法和密法才得到长足的发展。

  现在有些研究佛教史的人,受小乘教的思想影响,说什么“密咒大多来自婆罗门教”,“明咒起源于吠陀经之咒术”,说什么“一切咒语术数之学,均非世尊所喜”,说什么“若照佛陀的本怀而言,推定密咒之为晚出或增订”,甚至还说什么“大乘经典中的密咒都是后增”,佛教中的“止观”“瑜伽”来源于外道经典《梨俱吠陀》,释迦牟尼佛不以瑜伽来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等等。我们不要这样认为。(见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将他们的观点归总起来有三点:(1)密法密咒非佛陀真传,来源于婆罗教吠陀;(2)世尊反对一切咒语术数,大乘显教经典《般若》、《法华》中咒语都是后人加进去的伪造成分;(3)佛门的止观瑜伽来源于外道的《梨俱吠陀》,释迦不以瑜伽为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

  他们的这种观点,不但否定了密法,甚至连佛法的止观都一起否定了,我不知道他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佛法内容虽然广大无边,但归根结底到一起,只有三个字:戒、定、慧。三藏十二部、教证二法归根结底不就是戒定慧吗?“止”是“定”,“观”是“慧”。把“止”和“观”都否定了,他们认为的“最高解脱之道”又是什么呢?宗喀巴大师根据龙树、无著等佛教大思想家的理论,作出结论说:“佛地的一切殊胜功德都来源于禅定。”(见《菩提道次第广论》)

  因为定能生慧,无定,慧从何而来?慧为解脱之门,没有慧如何解脱?他们一方面说:“释尊特重于八正道”,另一方面却说什么“释尊不以瑜伽(止观)为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如果不是喝醉了酒,怎么会说出如此自相矛盾的话?八正道中属于禅定和智慧的就有五条,八条中去掉五条,还有什么八正道?

  加行道四级是修止观的层次,见道和修道十个层次的菩萨只有在定中才有无漏智,见修二道断或悟真,只有在定中才能进行。这位处处以了解释尊“本怀”自居者,不会不知道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吧?怎能说佛不以止观为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呢?菩萨的最高解脱目标不是破除细分的所知障吗?破除细分的所知障的唯一法宝是金刚禅,那么怎么能说禅定不是达到解脱的最高方法呢?瑜伽止观是佛法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凡佛法都是由佛传授。释迦牟尼所传的所有法,都是由过去许多佛传下来的佛法,不是从婆罗门等世俗旁门外道那里传来的世俗的文化。这是佛经中统一的说法。真正的佛教徒,对佛陀的话不会产生怀疑,只分辨了义和不了义。

  把佛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止观瑜伽说成是于婆罗门教奉为“自生圣书”的《吠陀》,那里对整个佛经内容可信性的否定。如果说《般若部》、《华严经》的咒语、陀罗尼、往生咒、大悲咒等等都是后人加进去的伪造成分的话,《般若》等许多经典中和“等持”陀罗尼有关的大师佛语经文都是后人“加进去的”吗?有铁的证据吗?密法经典若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出现”的,龙树、无著、提婆等人的无上密论著,又该作何解释呢?

  这类妄言猗语就是见不得智慧阳光的晨霜,不值得反驳。但如果任其泛滥,会使很多缺乏分辨能力的好人上当受骗,对神圣的显密大法产生不敬之心,甚至毁佛谤法,在《广论》上讲,谤法的罪是最厉害的, “纵毁瞻部洲,一切佛塔庙,较之谤法罪,多分不及一”。造恶堕之业,永断善根,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所以末法时期,要想佛法兴必须互相赞叹,互相有党派之争、门派之争那就坏了,那就乱套了,佛法也就没办法弘扬下去了,不管你是汉传、南传、藏传。

  在藏传佛教大藏经《甘珠尔》(佛经)一百零八函(约三千万字)中,四续部密典占百分之五十;《丹珠尔》(印度佛学大师的疏论)共有二百三十多函(约七千多万字)中,密续疏论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藏传佛教各派历代善知识所著显密经论仪轨,至少有一万多函(这是最低的估计),其中密法类经书占百分之七十至百分之八十。藏传佛教十分重视显密佛法的学习和研究,经论著述甚多。宗喀巴大师著书十九函(约五百七十多万字),布顿大师二十六函(约七百万字),保当大师一生著书一百三十二函(约四千万字)――他是藏传佛教大师中著述最多的一位。在密法典籍中,无上密的数量占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以上。无上密是上部密,瑜伽和行部、事部属下部密。

  无上密和下部密法之间有以下的不同特点:

  1、无上密具有完备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在下三部密则没有。
  2、无上密中有大成就的修炼、即身成佛的修炼大法,下三部中只有一般的成就,没有即身成佛的理法和修法。如下部密中只有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法,没有生成和圆满二次第修法。
  3、无上密中有人体和器世界的生灭规律、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在生命的存在形式以及相关的修炼方面有一套比显宗更博大精深的理论和见解。这些理论见解不仅能帮助提高对整个密法理论的认识,而且对显宗的转世、成佛理论和修持也会有很大的启示。
  显宗的理法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无上密法是大乘佛法的顶峰。不学显宗不知佛法的博大,不学无上密不知佛法的精深。

  许多藏传佛教大善知识,通过对显密佛法的精细研究,认识到显密佛法是有机的统一体。要不然历史上如我们这个传承的海空上师,为什么到藏地求法?还有像法尊法师、大勇法师、包括太虚大师等等这些人,到汉藏教理院去学,不容易呀。想一想,跋山涉水呀,差点把命都舍掉才把法求到汉地,到我们这一代人,就把他否定了,你想想,如果没有显法的大乘发心和性空正见,密法就像沙丘上的建筑,基础不牢靠;如果没有密法中的特殊破执妙法,用显宗的破执法永远破不了最细分的所知障,因而也就成不了佛。就像小乘道人不到小乘道的最高层次,认识不到小乘果位非最高果位而进入大乘道,同样大乘道人若不到最高层次也不会知道成佛最终必须靠密法的道理。

  我们反复说,关于法上,我们并不是要诽谤那个法,这是要按次第走。

  十地菩萨在“法云地”受到诸佛的灌顶,这在显宗经典中讲到了,但对“法云地”灌顶的真正作用在显宗经典中没有透露。研究显宗的人,研究到十地的具体断悟过程时,心细的人不会不注意到这个问题。又比如转世灵魂的问题,显宗经典中说到五蕴是因缘组合,不能分离,虽无色界生命,也有不明显的色因(即物质身躯的基因),否则,无色界生命转生色界和欲界时,五蕴身中的色蕴和其余四蕴分离时,因五蕴因缘分离而识蕴等也将消失。人死时色蕴肉体与识蕴等四蕴分离,既然识蕴等与色体分离,识蕴等四蕴已失去了依靠,如何存在、如何转世呢?显宗经典中对这个问题未能作出合理的解答。无上密微色与微识永不分离的金刚体理论,圆满地解决了显宗未能解决的这个疑难问题。

  从这些问题上也可以说明显密不可分离,密法是显教高深义理的隐分的显露,显法是密教浅显部分的显示。有些不懂显密法之间的深层的这种相互关系,只从宗派门户的狭隘偏见出发,排挤贬低密法,有的人仅凭少得可怜的有关密法的知识,对密法说长道短,显得非常不明智。

  对佛经的内容进行研究、分类整理和归纳,并使它成为有条理的系统的理论,是论疏的特点。论疏的价值不在佛经之下,从学习的角度讲,论疏比原始佛典更重要。原始佛经是佛的零散的言论集。而且佛的说法完全根据对象的智力、认识层次、具体的思想心理活动方便说教,对症下药。正如经中所说:“苦”是病,“集”是病因,“灭”是消除症状的病因,“道”治病方法。佛陀施教是“辩证施治”,治贪嗔痴慢疑邪见病的药方共有“八万四千”,称八万四千法。每一部佛经都是记录的“病案”和“处方”,而不是“诊断治疗学”。治病如用兵,对什么病下什么药,“君臣佐使”如何搭配,主攻方向如何选择,如何进攻,如何防护等等,都有一套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要了解和掌握“处方”后面隐藏的医学思想、理论原则,单凭几本“处方”集子是得不到的。

  在佛教的发展方面,佛陀释迦牟尼说法建教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同样不能低估以龙树、无著为首的历代佛教论师和大善知识的作用。他们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为后代铺设了一条通向甚深佛理世界的光明大道,由于这些大菩萨的讲解和论述,使深奥难懂的东西变成了可理解的东西,零散的说教变成了系统的理论,他们对弘法的贡献,不比佛小。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辨了义不了义论》中称赞的那样:“显现、开拓如来深广二义,将它变为宽广大道,使圣教日光充满三界者――龙树、无著受此一拜!”

  根据佛陀三类*轮的内容,疏论也分第一*轮疏论、第二*轮疏论、第三*轮疏论。
  第一*轮是四谛*轮及阿含经类,其度脱对象是声闻、缘觉层次,主要讲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器世界、有情世界、根尘、识等有关事相,以说“有”为主。有关第一*轮的疏论如《毗婆沙大论》、功德光的《四分律总论》和慧光的《律义三百颂》及其自疏《光明论》等。世亲的《俱舍论》是有部论藏的知识总库,故称“俱舍”。《俱舍论》的内容共分五类,即色法、心主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从大乘法的角度论述上述根本知识的总论还有无著菩萨的《论摄》。《俱舍》与《论摄》是佛法知识总库,是学习佛法的必读之书。有些人说什么《俱舍论》是小乘法,其实大乘、小乘是观点上的差别,知识性的东西没有什么不同。关于五蕴、十二根尘、十八界、三界六道等方面的知识在《俱舍》中最详细,故藏传佛教列其为必读“五大论”之一。研究佛律方面,功德光的《律论》是必读之书。但《俱舍》和《律论》都是有关知识的高度概括,每个句子中包含很多内容,没有师传、没有通俗的解说资料是无法读懂的。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俱舍论》是专攻四年的课程,以难度大而著称。因为难度比较大,所以读起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在过去多宝讲寺智敏法师就是专门讲《俱舍论》的大德。但是能学到底的没有几个人,所以不容易学呀,法相东西,学起来是一个费脑筋的事情。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寒冬恭敬整理)

 


{返回 广论·法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95讲
下一篇:法空恩师讲《广论》93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37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2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1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6讲
 菩提道次第科颂作业
 法空恩师讲《广论》9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8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74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41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四)~B 二、世间经[栏目:界定法师]
 生死的幻觉 第28章 根除轮回的污秽种子[栏目:白玛格桑法王]
 爱它就不要说我为它付出了多少[栏目:万行法语]
 人性可善可恶[栏目:太虚法师]
 协调的节奏感,处在宁静的虚空中...如此修法不知对否?[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为什么学佛 第五章 佛性 7.打开心量得加持[栏目:能弘法师]
 慈济静思语-中英对照(证严法师) Tzu-Chi’s Aphorisms In Chinese an..[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论韩愈[栏目:太虚法师]
 佛教科学观 三、佛教的平等观[栏目:尢智表居士]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学菩萨行[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