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陀的教育 三 略谈四摄法
 
{返回 金明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09

  略谈四摄法
  佛教是个注重于道德的实践的宗教,研究佛学,切不可当作一种学问来研究,必须在理解之后,就要切实去履行,所谓“解行并重”,即是这个意思。一个决志学佛的人,对于佛法如果能够做到“解行并重”,把佛法与生活打成一片,这就是以佛法来作为道德行为的修养准绳了。这样,才能够摄化众生,才能够获得佛法真正的利益。
  那么,一个修行者,到底要以什么来作为修养的准绳呢?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佛陀,曾经开示“四摄法”,这就是修养准绳。
  “四摄法”的“摄”字,是摄受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领导:一个学佛者想要影响别人,摄化别人,使另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使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向善向上的进取心,那他就必须要有方法,这方法就是现在要说的“四摄法”。
  一、布施摄:布施是佛学上的术语,它的意思是帮助;帮助人家的好行为,就叫做布施。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很多,有些人需要物质的帮助,有些人则需要精 神的帮助;需要物质的,我们能够给他金钱或东西的帮助,这叫“财布施”。需要精神的,我们能够义务给他各种知识,技能、真理的教授,这叫做“法布施”。还有一些人受到威胁,心里害怕,我们能够安慰他,或帮他设法解除威胁,使他心里安定,这叫“无畏布施”,我们能够常常这样去帮助人家,在自己方面,既可养成乐善好施的精神,而对于他人,必将怀着感恩的心情,渐渐地接受我们的教化。
  说到把自己的金钱布施给人家,一般人总以为我施给人家一块钱,我自己的钱就少了一块,我施给人家十块钱,我自己的钱便少了十块:殊不知从佛法上说,布施是种福田,不是用加减的算法可以计算的。什么叫种福田呢?布施给人家,好像播种在田地里,到将来收成时,那所播的种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好多倍。我们看见现实的社会上那些慈善家,天天布施,他的家产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不断增加起来;而那些经常接受人家布施的,他们经过了好多年,仍旧还在过着贫困的生活;从这,也就可以证明布施的确是在种福田了。从前有人说:“施财犹如井中水,一边吊打一边盛;三日五日不打水,何曾淹到井槛边?”实在是至理名言。
  中国宋朝时候,有一位文武全才的文学家,叫做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那篇文章里,有两句格言,到现在还给很多读书人传诵着;那两句格言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位范先生做了几十年的大官,他所得的俸禄,除了自己节俭使用之外,余下的钱,统统拿去布施;得到他救济的人,多到难以计算。后来,他在苏州买了一所“南园”,打算要来做自己的住宅。一天,有个看风水的先生对他说:“此屋风水很好,后代必出公卿。”换了一个自私的人,知道这屋子可以使自己后代子孙兴旺发达,实在是求之不得了;可是范先生存心助人,他就没有这样的企图,他想:“如果此屋真的后代能出公卿的话,只有自己一家人享受,那有什么用?应该让社会人士大家共同享有,多出一些有才干的人,来为社会国家做事才好。于是,他把“南园”献出,改建为学堂(学校),让苏州的子弟,都可以在那里读书。这种舍己为群的布施精神,何等伟大!实在值得大家学习。后来,苏州那个地方,果然人才辈出;可是范先生的四个儿子,也都做了大官。从佛教缘起的道理说,个人与社会群众之间,本来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一个为社会群众谋幸福的人,到头来自己也会得到幸福,所谓“利他则成自他两利”。这道理从范先生存心利人的因果事实,也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二、爱语摄:爱语是说慈爱的话。人类是感情的动物,所以我们和人家接触的时候,要用愉快的态度来对待他,跟人家谈话时,要用慈和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才能使大家感情融洽,意气相通。我们如能常常这样和颜悦色与人相处,在自己方面,既可以养成和蔼友好的态度,而对于他人,必将因你和蔼的态度与慈爱的语言,留下了好印象,怀着好感,而接受你的善言教化了。
  有些人跟人家说话,不懂礼貌,粗暴骄傲,因为这样,好好一件事情,给他一说就说坏了,结果,把事情弄僵了,彼此不欢而散;可是同样的一件事情,换个说话温和有礼的人去说,一说就成功,不但得到对方的完全同意,而且彼此又联络了感情,感情融洽,以后什么事情都好说了。这两种人说同一件事,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相反的结果呢?因为前者说话不懂得“爱语”而后者懂得了“爱语”呀!
  爱语,不但能使亲戚朋友友爱地相处,同时也能促进人群社会的亲善和谐。
  我们要说的爱语,大概有下列三类:
  一、劝慰语——人家遇到生病,或者受到灾难,要用温柔的话去安慰他;人家心里恐怖,或者意志消沉,要用勉励的话来劝解他;这样,你虽然没有什么力量去帮助他,可是因为你的同情的态度与劝慰的语言,他会得到精神的安慰,因之而感激你。
  二、胜益语——这是使人更进一步去努力进修的话。例如:有的朋友说得一口流利而标准的外语,由于人给他的激励,使他更进一步去学习外文。有的朋友在大学里考得成绩优异, 由于你给他的激励,他发奋努力,继续深造,准备去考研究生。有的朋友信仰佛教,由于你给他的激励,他进入佛学研究院,参加佛教的活动等。
  三、赞美语——这是称赞人家令人为善的话。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赞扬他的长处,不要说他的短处,使他欢喜,鼓励他向上进取。韩愈在“原毁”那篇文章里,说古代的君子,他的待人“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到底是怎样的“轻以约”呢?他说:“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我们称赞人家的长处、好处,目的是在鼓励他向上的心。
  中国宋朝文学家苏东坡,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跟佛印禅师很要好,常在一起参禅论道。一天,佛印和东坡,一齐穿着大袍,在禅堂里对面坐着,东坡问佛印道:“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佛印看东坡正襟危坐,规规矩矩,很是庄严,就赞美他道:“你像尊佛!”东坡听到这赞美的话,满怀高兴起来!一会儿,佛印回问东坡:“你看我呢?”东坡很调皮,他看佛印穿着大袍,婆娑于地,就开个玩笑说:“师父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默然不语。东坡洋洋得意,以为这次的玩笑开得胜利了,回家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他的聪明的妹妹苏小妹,说自己每次跟佛印对辩,都输给他,这次却得到胜利了。小妹听了,笑对东坡说:“哥哥!又是你输了。”东坡不解,追问小妹道:“为什么?”小妹说:“师父的嘴里走出一尊佛,哥哥你的嘴里拉出一堆牛粪;你的臭嘴巴,还不是输了吗?”东坡这才省悟,原来说人家的便宜话,吃亏的还是自己。这则故事,说明说人家的便宜话要不得,而说赞美人家的话,到底是于人于己都有益的;好像佛印禅师说的赞美话,那就值得我们学习了。
  三利行摄:利是利益,行是行为,利益人家的行为,叫做利行。从佛法的观点说:这个社会是缘起相关的,社会的好坏,都会影响到个人;所以我们必须养成公德心,时时关心到大众的福利;对于大众的福利事业,必须尽自己的所能,贡献力量,竭尽自己的知识能力,去为大众谋福利。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流传下来的格言。各位!如果有人对待我们刻薄,我们一定会感到不高兴;要是人家对待我们宽厚,那我们也一定会觉得很欢喜。假使有人问我们:“你们要人家刻薄地对待呢?还是要宽厚地对待呢?”我想:我们一定会不约而同地回答道:“宽厚。”但是,俗语说得好:“你要人家怎样对待你,那你就应先要怎样对待人。”这样是说:我们希望别人待我们宽厚,就应该主动地先要宽厚地待人,然后人家才会宽厚地对待我们呀!
  要怎么样去宽厚待人呢?当人家遇到困难或麻烦的时候,需要我助以一臂之力,他的困难或麻烦才能解除,那我就要义不容辞地给予方便,使他的困难或麻烦迎刃而解。朋友甲与朋友乙发生误会,两个人吵起架来,快要动武了;或者双方将诉诸法律,对簿公庭了;我须先用婉言的好话劝解双方,晓以正义,使他们息怒,然后探询双方,找出其误会的所在,个别地替他委婉解释,使他们言归于好。
  有些人说:人家的困难麻烦,吵架动武,或者打官司,是人家的事,与我何干?我何必费神费力去帮他解决,又何必替他们双方释疑言好呢?这是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者的想法,不足为训。说到这儿,我想起几年前报章上一则火灾新闻,却是可以给自 私者一个很好的教训:
  有A、B、C三家,毗连而居;A家住着一对夫妇,是新婚不久的;B家两兄弟,都和他们的妻子住在一起;C家三兄弟,刚好都是还没结婚的。有一天晚上,A家忽然发生火灾,起初火势不大,丈夫忙着救火,妻子跑到屋外喊救,恰巧B家的两兄弟都不在家,他们的家属听到喊声,急急忙忙跑出来,一看火已烧到屋顶了,女人胆小力弱,帮不了忙,跑到C家打门,想要叫醒三兄弟去救火,那知C家三个兄弟一样的自私,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不肯起身去帮人家救火;于是,火势越来越大,很快地蔓延到B家,且由B家烧到C家来;这时,那自私的三兄弟才着急起来,连忙把东西搬出去,可是他们的东西还没搬完,大火已烧到前门了。这一连三间屋子,没有多久,烧得一干二净了。这则火灾的故事,正可说明不肯帮人家的忙,人家固然得不到好处,但是结果自己也蒙受到损失
  从佛教缘起的道理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单独存在的;社会上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其他的人而单独存在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记了我所依存的社会群众;而应该将个人融化在社会群众中,去为社会群众谋福利。
  从前有个县长,有一天到乡村去巡察,他看见有个白发苍苍的老公公,弯着腰在路旁种树。
  “老伯,你辛苦了,你种什么树?”县长走近去问道。
  “噢!”老公公看到是县长,忙放下锄头,向县长行个礼,然后微笑地答道:“我种松树,这树长大后高大郁茂,树下可乘凉。”
  县长向老公公打量一番后,很关切地问道:“看来你的年纪已经不少了,这树对你究竟有什么用呢?”
  “人,不应该只为自己打算,而忘记了社会人群的!”老公公温和而坚决地说道:“我是信仰佛教的,佛陀教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人群的事。所以,我种这树,并不希望看它长大,自己享受,而是希望它将来长大成荫,能供公众乘凉的。假使每个人都只为自己个人打算,而忘记了社会群众,都只管眼前的事,而不考虑将来的事,那么我们的国家社会,怎能繁荣与进步呢?”
  县长听了老公公这一番话,若有所悟地点头说道:“老伯!我今天领受你的教益很多了。你说得对,你做得好,你的言论行为,许多大学者都不及你,你实在可以做大众的模范。”县长很恭敬地向老公公行个礼,然后离去。
  各位!老公公知道种一棵松树,长大成荫,起码也要十年以上,将来在树下乘凉的,一定是后辈的人,他自己根本就没有份儿了,但是他要去种,他还很认真地去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了解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所以能够将个人融化在社会群众中,去替社会群众做事,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狮子和老虎,都是非常凶恶的野兽,许多人看到它们,都很害怕,但是驯养它们的人,天天跟它们在一起,还要指导它们表演,有时甚至打骂它们,也不会给它们咬伤。很多人觉得奇怪,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只要能使它们知道你对它们好,不会伤害它们,它们便自然而然地服从你,听你指挥,不会随便伤害你了。我举出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凶恶的野兽尚且这样,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人类是富于感情的,我们如能时时替人们服务,处处为人们着想,那人们一定乐意接近我们,接受我们的化导了。
  四、同事摄:同事是佛学上的专有名词,跟我们平常称同在一块儿做事的人叫同事不同。佛陀教导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有与大众合群生活的修养。我们知道,鱼是在水里生活的,人是在社会上生活,时时都要和别人往来接触的;所以个人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一刻也不能离开一样。我们必须与大众一起服劳,共同做事;快乐幸福与大众共享,艰难困 苦与大众同受,把自己同化在大众之中,与大众打成一片,这叫做“同事”。
  社会上有一些人,跟人家格格不入,所以他的朋友也就少了。研究这些人的心理,主要有两点,那就是自私和自大:自私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的死活,处处要占人家的便宜,让别人去吃堀。自大则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目中无人,不管人家有多大的本领,有多高的人 格,总是瞧不起他。对治这种心理上的毛病,要多薰习佛教缘起无我的真理,学习礼让谦和的精神,对待任何人,都要谦虚和气,即使是品德才能地位不如我的,也不好瞧他不起,应该要爱护他们,体贴他们。
  从前法国有位大将军,名叫拿破仑,他是世界上有名的英雄;当他率领着军队攻打马涅斯特时,有一天晚上,他亲自去巡视阵地,发现有一位站岗的哨兵,在树下睡觉;拿破仑看了,起初很生气,但他毕竟是一位有修养的将军,他想到这位哨兵一连打了几天大仗,实在是太疲倦了,因而同情他,把那哨兵的枪拿起来,亲自替他站岗。半小时后,那哨兵醒了,看见拿破仑拿着枪在站岗,怕得全身都发抖起来,赶快跪下去向拿破仑谢罪;拿破仑说:“我知道你长途奔跑,连打几天大仗,太疲倦爱睡了;但是,哨兵是全军的生命,以后不可再做这样的事了!”拿破仑能这样体贴与爱护他的部下,所以得到全体士兵的服从与效忠。
  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处,绝不可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优越者,应与大众同甘共苦,一起服劳,这样才能与大众打成一片,感情融洽,而使大众接受我们的教化。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件事,是佛陀教人合群生活摄化大众应有的修养,我希望在座各位佛教同道们,大家遵照佛陀所指示的这四件事,来训练自己,以期将来为社会服务;自己既有光明的前途,也引导大众走上光明的大道。

{返回 金明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陀的教育 四 人生应行的五种道德
下一篇:佛陀的教育 二 怎样求到平安
 佛陀的教育 十三 米商的奇梦
 佛陀的教育 一 学佛的好处
 佛陀的教育 九 学佛的三步骤
 佛陀的教育 八 念佛要生死心切
 佛陀的教育 七 念佛要三业清净
 佛陀的教育 二 怎样求到平安
 佛陀的教育 十 信智合一是佛教的特点
 佛陀的教育 三 略谈四摄法
 佛陀的教育 六 如何放下万缘专心念佛
 佛陀的教育 十四 漫谈疾病与医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放过每一个能帮助别人的机会[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律学的繁荣:隋唐时期的律师和律学(王建光)[栏目:律宗文集]
 深入法海浩瀚中[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在家律讲课记录·2001年12月30日(则慧法师)[栏目:戒幢寺首届网络班·在家律讲课记录]
 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会意见书[栏目:太虚法师]
 什么是般舟三昧?[栏目:般舟三昧念佛法门]
 千万不要拿自己这一生的道业开玩笑[栏目:开愿法师]
 论人间佛教的现代品格(邓子美)[栏目:人间佛教]
 耆婆童子学医记[栏目:佛经故事选辑-女性的故事]
 传统文化对印顺法师信仰抉择的影响[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