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土十疑论》译解 10
慧律法师 主讲
{返回 慧律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21

< 第十疑 >


【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 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

故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者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即是种子不净。二者父母交会之时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净。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处不净。四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即是食 不净。

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六者薄皮覆土,其内脓血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七者乃至死後膨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 ,即是究竟不净。

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淫欲烦恼渐渐灭少。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

为此求生净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於恶世中救苦众生。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者为三种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当怜愍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若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於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渭欣愿门也。 】

译:

问: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不知道该怎么修,才能得种往生之因,而得往生之果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有妻室,不知未断淫欲,是否也可以往生?

答:决心往生西方的人,只要修两种行,就一定能往生。一种是厌离行,一种是欣愿行。

厌离行是说,凡夫从无始以来,就被五欲所缠缚住,因此在五道里面轮回,受种种的苦,因此如果心里不厌恶此五欲,不想离开此五欲的话,想要脱离三界实在是遥遥无期的。所以我们要经常观想观看我们这个充满了脓血屎尿,含藏了一切恶臭污秽的臭皮囊。

涅槃经说: “ 这个身体好比是一座城堡,里面住著愚蠢而吃人的罗刹,有智慧的人谁会喜欢这样的身体呢? ” 经上又说: “ 这个身体聚集了所有的苦恼及一切的污 ,被束缚不得自在,又会生痈长疮等,根本没有丝毫的好处。就连诸天的身体,也是一样的。 ”

修行的人不管是动是静,不管是醒著或睡时,都要经常观想这个身体只有苦没有乐,对它深生厌离之心。即使房事不能一下子马上断掉,也要渐渐产生讨厌的心态,同时要修七种不净观。一、观想我们这个淫欲的身体,是从父母贪爱淫欲的念头而来的,这是最初的种子不清净。二、父母由於淫念起而行淫,行淫时父精母血结合,我们的神识就进入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体中,这就叫做受生不清净。三、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居於五脏六腑之内,这就叫做居住之处不清净。四、胎儿在母腹中,食的是母亲的血,这就叫做食不清净。

五、在母胎内期满之后,胎儿要出生时,自然头部转向产门。出生时刻,脓血一起流出来,又臭又脏,满地狼藉,这就叫做初生时不清净。六、出生之后,日日长大,全身被一层薄皮包裹住,皮内到处是脓血,这就叫做全身不清净。七、死后,尸体肿胀腐烂,被狐狸野狼吃得骨肉纵横,这就叫做到了最后都还是究竟不清净。

我们自己的身体如此,别人的身体也一样。因此我们对于内心贪爱的男女肉身等外貌,要深深生起厌离之心,常常观想它的污秽。如果能这样观身不净的话,淫欲就会日渐减少。这时还可以再作十想观,经典上都有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讲了。

此外还要发愿,愿自己能够永远离开这个在三界中,充满脓血污秽、沈迷淫欲及五欲的杂食之肉身,愿自己能够得到净土的法性生身。

以上就是所谓的修厌离行。

其次要讲欣愿行。修欣愿行有二个步骤,第一,要先明白为何要求往生。第二,要观净土的美好庄严,心里喜欢很想要去。先讲求生净土的意义,我们求往生净土,是为了要救拔一切痛苦的众生。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我在浊恶的世间,周遭环境太恶劣,说不定我还会被宿世的恶业所束缚,而堕落三恶道,求出无期。这样是没有办法拯救苦恼的众生的。

所以,我应该要求生到净土,在那里可以亲近诸佛修行,等到有一天证到了无生忍,这时我才有能力到浊恶世中拯救苦难的众生。所以往生论里说: “ 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成佛,发愿成佛的心就是发心度脱众生免受灾难,而度众生的心就是教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发愿生净土要具备二种修行,第一,要远离三种心,第二,要生起三种心,这样才能获得清净的菩提心。首先我们讲要远离那三种心,一、要以智慧为前导,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乐,因此要远离只贪爱自身的心。二、要培养慈悲心,要时时想如何来拔除一切众生的苦恼,因此要远离不为众生著想的心。三、要修行神通方便,要怜悯一切众生,以神通力让他们得到快乐,因此要远离只以神通供养自己的心态。

若是能远离上面所说的三种自利心的话,自然就能生出三种清净的利他心,那就是一、无染清净心,能够不为自己求各种快乐。菩提是无染污的清净之所,如果为自己求快乐的话,就染污了身心,就障碍了菩提门。

二、安清净心,就是能够为众生拔除痛苦。菩提心就是能让众生获得安稳无忧的心。如果不发心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让他们得以脱离生死的束缚,那就违背了菩提门。

三、乐清净心,就是要让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涅槃的心。菩提涅槃是最究竟之处,能够获得永远的快乐。如果不发心让一切众生获得毕竟的常乐,那就遮障了菩提之路。

那么这种菩提心要如何才能获得呢?要生到净土,经常不离诸佛,证得无生忍后,到有生死苦恼的国度去,救度苦恼众生,这时才能获得。菩提心是慈悲与智慧的互相融合,虽在禅定之中而能生起大用,这种神通大用能自在运用,了无障碍。以上所言是讲如何生起求往生的心。

接下来谈如何修行以得往生?那就要修观想法。首先要观想阿弥陀佛,观佛的法身、报身等,观佛身金色光明中的八万四千种相貌,每一种相貌中的八万四千种妙好,每一种妙好又有八万四千种光明,而这些光明一直在摄取念佛的众生。又观净土的七宝庄严及种种的殊胜妙乐,这些观法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全都讲得很清楚。此外,平常还要常常修念佛三昧,还要修布施持戒等一切的善行,同时把这些善行,通通回向施给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如果能够这样子修行的话,绝对可以往生。以上所说,就是所谓的欣愿门。

注:

「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 」

就是说今天你想往生极乐世界,应该造何种业,要用什么来做往生净土的因?而凡夫在家人都有妻子家庭,尚未断淫欲,是不是能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孔子说:食色性也。我们人一出生就贪著吃,长大就贪著色,也就是男女淫欲。即使是孔子也有娶妻。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这一疑问呢?佛陀说,全宇宙中就是淫欲这一关最难修,若是还有比淫欲更难断除的,那世间就没有人能修行成佛了。

我这里告诉诸位要特别注意,佛说淫欲是生死的根本,而断淫欲的修行在佛陀在世时就很难。虽不公开戒条,但举个例子,佛在比丘尼戒律中,佛制不淫戒,比丘尼便要忍受欲火。人在每个月体内都会分泌荷尔蒙即性激素,从而产生淫欲。就如树木结果成熟后不可能不落地一样,要控制淫欲也是违背本能的,像把水泼出以后再想收回去就难了。所以在制定这条戒律之后由于比丘尼控制不住欲火的煎熬,就到溪边利用水流冲击胸部来寻找快感。所以佛又制戒律:洗澡时不能直接用水冲击胸部。然而这些比丘尼又有新的办法,控制不住时就去寻找有凸起的石头坐上去满足快感。佛又制戒说:要坐在平整的地方。

在持戒方面你们不必骗我,我也不会骗你哦。所以这一关要下很大的功夫,很大很大,要够“七大”的修持才有办法。所以我很羡慕那些老是打架的夫妻,那样比较不会在一起﹋很恩爱的夫妻就不羡慕了,太恩爱就会三天两头……嗬﹋常吵架就会感情比较少,就会想:这世间很苦,不想和你在一起了,还是得去极乐世界啊。

淫欲之过,每人都会犯,大小轻重不同而已。看报纸上登的,连神经不正常的人尚会偷女人的内衣,何况正常人呢,若要不犯那真是难之又难。但是,难不要紧,佛陀教云:先修远离行。没错,我们是断不了这一关,甚至有人还是做小姐的,但应感到庆幸的是,你可以先修远离行。所以男众尽量在男众道场出家,女众尽量在女众的道场,因为要避免问题。有人觉得不至于吧?乍看之下,对方可能长得很丑,不过每天看、看久了就变漂亮了,很奇怪!要不然为何母猪那么丑,还放屎放尿的,公猪怎么还是很喜欢呢﹋所以男众、女众若是想修行,最好是分开道场,不论怎样,距离都要保持远一些,女众不要随处出家,男众一定要在男众道场出家。我常教导即将剃度的徒弟,因为初出家,尽量不要和女众说话,不要打电话、寄信给女众,一心修行就好,有事尽量由师父来处理。偶有公事或有实在重要之事可以破例,若没必要,就要好好用功。其中道理佛在二千多年前就交代清楚了,上面也讲了。

过淫欲这关不是那么简单的,除非是菩萨再来。这里还有个例子,可见断除淫欲难到什么程度。佛在世时有一个已证果的阿罗汉,他上座讲经之前总要先看看漂亮妹妹﹋要知道证阿罗汉果后是绝不会再犯淫欲了,但是他爱看美女的习气仍然存在。这是我们人类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修行就是要在这个地方特别加强。

女众难持,男众更难持,常言不是说“男人就像炸弹,女人像木炭”吗,男性的冲动是爆发式的,而女性的欲望升起时就像热火一样无处抑制。所以单身未婚又没出家的女孩子修行真的很不简单,能坚持一身持戒清净,这决非普通人,很可能是天人投胎,因为天人的欲望比较平淡一些。能做到这样实在了不起,我要向你顶礼才对!若是男众,出家的还好,若是未出家的男众,都会自己想办法啦﹋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断的,没那么简单。所以特别提出这一疑问是大有深义的。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这是说要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两种行要修,这样就必能往生极乐世界。一是心要厌离,讨厌这个娑婆世界,欣慕极乐世界。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

什么是厌离呢?五道,注记: 没有阿修罗道 。有时讲五道是没加阿修罗,六道加了阿修罗,七道又加上一个仙道,《楞严经》便讲七道轮回。备受众苦,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要受五欲束缚、六道轮回,有着种种的痛苦。

「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

要对娑婆世界生起讨厌的心,厌恶五欲的过患。如果不用这个心,不想出离,仍然是女众觉得“我相貌很漂亮啊”、“先生对我不错啦”、“儿孙很孝顺啦”、“家庭很好啦”,男众则老想着“我很英俊哦”、“很有事业哦”,甚至还有夫妻约定好“来生还要娶你”、“来生非你不嫁”等等……真是不知死活哦﹋

「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

因此,要常常观照这个身体,无非是血肉之躯,包纳着屎尿脓秽,一切恶臭都会漏泄出来,女众每月还要流出不净之物。

「故《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所以经上说,我们这个像肮脏城池一样的身体,充满了污秽之物,只有愚痴如罗刹(罗刹,恶鬼的总名,意译为暴恶可畏)才愿在此驻留;有智慧的人,谁肯执著贪恋于它呢?

「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如是。”」

经上还讲,这个身体实在是种种苦痛的集合。臭秽不净,还会发生各种疾患:感冒头痛、喉咙痛、耳朵痛、牙痛、肚子痛,受了风寒还会腹泻、流鼻水,没一样好受的。扼缚,就是无量的烦恼把人捆绑得死死的。

身体上有各种痛苦,这点我体会最深。好比牙一痛起来,就把佛号忘掉了。不说别的,单是我这膀胱无力,就够麻烦了﹋最近一次去日本,在东京遇到了塞车。记得早上出门时已去过便所了,结果一塞起车来便是一、二个小时,道路上的指示屏显示“塞车长达 十四公里 ”,这时我想:“这下可惨了,完蛋了!”怎么也坐不住了,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师妈就建议我:“用塑料袋啦。”师妈也真是奇怪,一行三十七个人在车上,还有三、四个日本人,总共四十个人,用塑料袋真能尿得出来吗?我是何等的身份!是法师耶﹋但是又憋得很难过,坐着时膀胱像要撑破,站着时又憋不住。还是导游陈桑很慈悲,本来在介绍东京,看到我脸色发青,他也说不出话来了﹋有人会问:“师父,那时还记得阿弥陀佛吗?”哎呀,哪还记得阿弥陀佛?只记得便所而已了﹋真是非常痛苦,不论什么佛都忘记了,哪还记得佛?后来听到说还要憋 七公里 !还是找找看有没有袋子吧!结果就用袋子包着解决,一边还想要吹口哨掩护﹋但是众目睽睽之下,还是尿不出来。还有个人更天才,问:“师父,你为什么不用纸尿布?”哈,我这些徒弟真是天才,都会替我想办法解决小便问题,这么大人还要用纸尿布在身边吗?后来没到目的地,还是跟陈桑说了,陈桑要我“只要有交流道,一定要下车去!若是不去非闹出人命不可”﹋于是遇到交流道(指高速公路与其他道路立体相交,连接在加减速车道及主线車道与其他道路之间的部分)时司机赶紧开下去,门一开,还没停稳我便冲了出去。结果真尿不出来了,只好吹口哨,日本人还一直盯着我看﹋

不用说这世间有多痛苦啦,光是这膀胱无力就够受的了,太凄惨了,这种痛苦是无法形容的。还有老太婆教我:“你要吃龙眼干炖米糕啦!”没用啦!炖什么也没有效。十几年的毛病了。所以我们人都被这个肉身控制着,被病苦控制着,被烦恼束缚着。用不着多说,光是这个膀胱无力就够苦不堪言了,若是来生还是这样那就惨了!

有人说:“师父,你说自己膀胱无力,可是看你讲经一讲便是两个小时也没怎么样啊!”你哪里知道啊!那是从下午三点就不敢喝茶了!若是喝水也只敢喝一两口而已,一杯水我都不敢喝啊,喝完狂跑便所就麻烦了!所以世间的痛苦不是言语能道尽的,苦不堪言。

这样也就明白了“扼缚痈疮,根本无义利”,痈疮就是脓烂的疮疱,爆发着脓血,人身在坏灭时就会这样。没有一点意义和利益,完全没有好处。上升到天人也是这们。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

不论是走路还坐着、睡着还是醒着,这个身体都是只有痛苦,没有一丝快乐,要赶紧生起厌离心。

「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

纵使夫妻房事无法立刻就断绝,也要渐渐厌离起来。

「作七种不净观:一者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即是种子不净。」

第一要观照的是,男人贪爱女人漂亮,女人贪恋男人英俊、有才能,这样经过百千亿劫,不能断烦恼,不能跳出三界。所以把贪爱比作“种子不净”。所以我要向在座诸位恭喜﹋恭喜那些长得很丑、长得很安全的人﹋

曾经有位很胖的女性,相貌又丑陋,却自我感觉良好,装扮得很时髦。她来到这里哭得很伤心,我问她:“嗨,小胖,你在哭什么?”她回答:“我先生讨小老婆了!过去我年轻时他对我很好,现在却对我很冷淡,晚上二、三点才回家。”再一问,原来小孩是她自己带,不过先生也有寄钱回来。我说:“那你就好好学佛啊。”她回答:“师父,我刚学佛没多久,还是看不开啊!”我说:“那要哭就哭再大声一点,也不要来我面前哭啊,何不在家哭呢?”她说:“我忍不住啊,人家都说您很慈悲,您要是赶我走就不慈悲了!”我只好说:“这样的话,那你就继续坐这里哭吧,不然怎么办?”她又说:“我不甘愿啊,最不甘心的就是为他生了二个孩子,又为他养这么大,又……”于是就一直这样哭哭啼啼,不停地抱怨。我只好劝慰她:“既然已经碰上了,不要紧啦。”她听了说自己感觉舒服多了,不过后来她讲了一句话,简直要令我跑到后面吐两次。在我劝她说不要紧时,她听了舒服些,说了一句:“对啊,师父!自古红颜总是多薄命啊!”: D 啊哟!!我真想告诉她:“你这样难看得彻底,怎么可以叫自己‘红颜'啊!”所以你若是长得很‘安全',那就值得恭喜喽。因为长得漂亮的人业障比较重;长得安全的话,就可以没人追,送人家都不会要,如果遇到街边无赖醉汉要非礼,结果抬头看到真面目,骇得大惊,直呼:“对不起!对不起!”呵呵,长成这样应该很欢喜才对﹋要庆幸免除了危险啊﹋丑得彻底就没人追,没人追就能断淫欲。因为贪美色,由贪则生爱。这就是讲“种子不净”,因为种种烦恼是由贪爱而来。

男众长得太英俊也障碍修行。像我们的 萧 居士这样的,身材高大又仪表堂堂,我老以为他父亲是美国人,结果还是台湾人啦。我老告诉 萧 居士:要一辈子都跟着师父,早一天离开就早一天凄惨﹋若出去讲经说法会很麻烦,因为长得英俊不好修行啦﹋

「二者父母交会之时,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净。」

这是讲所谓“受精”,受生就是父母精血和合,所以受精是不净的。

「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处不净。」

做笔记:生脏,是指胃癌没有消化的食物,消化之后则叫做熟脏。胎儿出生前处在母体的子宫里,所以叫“住处不净”。

「四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净。」

胎儿在母腹中时,由脐带与母体相连,并从中吸食养料。人类胎儿生长发育是在母亲的子宫里,为了使新生命能在子宫中“着床”生长,子宫壁的内膜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当子宫形成并排出卵子后,分泌的黄体酮使子宫内膜增厚和充血,以备接受及滋养受精卵之用。如果卵子在排出后未能受精,子宫只分泌少量雌激素和黄体酮,使子宫内膜不能维持现状而剥落,血液与破碎的粘膜由子宫腔排出,褐色臭秽不净,一般每月一次,便是“月经”。

如果卵子排出后,男女交媾、精卵结合,形成了受精卵,受精的卵细胞就开始不断分裂,在输卵管中慢慢进行鞭毛运动,十四天后侵入子宫壁,黄体酮使子宫内膜继续增厚,保护胎儿,不再脱落形成月经。胎儿这时通过脐带和母体相连,所吸收的正是母体化出来的血,这就是“食啖不净”。

若是受精卵未能正常发挥鞭毛作用,着床的位置不在子宫以内,而是停留在输卵管等子宫以外的地方,胚胎在这个位置发育长大,这叫做“子宫外孕”。由于子宫外孕的受精 卵不可能像在子宫内一样正常发育,如果未加以手术的话, 孕 卵生长到—定程度便会破裂,造成腹腔内大出血,引起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过去没有手术条件的情况下,宫外孕破裂出血时,孕妇会突然腹痛,大量出血,甚至死亡。哎呀,怎么讲不完了﹋好像在上妇产科一样﹋加快速度了。

「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

而是来经过二百八十天的成长期,产期到来,胎儿头部沉向产门,头会先出来,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妈妈生你时是倒栽葱的”。如果是手脚先出来就麻烦了,这叫做横生倒产,紧急的情况下由于已经无法手术,只好故意制造手脚的骨折,就是先将骨头折断,拖出来后再接好 ﹋说得当像当过产婆一样﹋不过出生的时候的确是污血淋漓,狼藉一片,出世时仍然是极不清净。

「六者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

刚出生的婴儿体表只有一层薄薄的皮肤,体内包裹的都是脓血污秽,举体都是不清净的。

「七者乃至死后胮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啖,即是究竟不净。」

胮,音 p ā ng ,浮肿的意思。纵横,指骨头和血肉都分开了。有机会可以到坟地去看一看 ﹋有一些无人捡埋看顾的尸骨就是这样。从前我在出殡的队伍里打铜锣,也有吹打的道士,不过我不是道士,只管敲打,“当、当、当”的的一次也能赚十元钱。快要入土的时候就要在死人旁边吹奏一通。那时跟进坟墓以后就看到有些没有盖好的棺材,未捡好的骨骸就暴露在外面,不得入土,真是可怜!说实话,要是稍微用心观照一下也不至于这么惨。苦啊,世间真是唯苦无乐。

「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

观照自己的身体是这样,同样要观照他人的身躯也是如此。我们所贪爱的种种境界,男欢女爱之身,究其实不过如此,常常观照这些不清净,从而深深生起厌离心。若照这个次第渐渐观照下去,淫欲烦恼就会逐渐减少。

「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

“七想”如上所说,“十想”也相差不多。(注,十想乃: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食不净想、五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七不净想、八断想、九离想、十尽想。)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发愿希望我能脱离三界,发愿得净土法性平等之身。杂食指食用菜、谷、动物等,佛在《 大智度论 》中讲:“(如来)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是肉身,非是筋骨系缚之身。”意指佛乃金刚不坏之身,无有内脏 , 犹如金丸。既然佛陀不需要饮食,所以佛化缘回来的饭,都是供养天人鬼神,自己食用是为了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从而示现出平凡的形象。

以上,都教我们要修远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前面讲了首要之务是要厌恶人身的臭秽和世间的种种痛苦,这样便会想要脱离娑婆恶世。接下来还要欣慕极乐世界的好处,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第一要明了求往生的含义。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

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呢?这是为了要救拔一切众生。因为我们在娑婆世界,没有能力救众生苦。

「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途,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以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

忖,音 c ǔ n ,揣度。每个人都要自己冷静思量:若是在这个浊恶的世间,烦恼极其强盛,自己都被恶业束缚了,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稍有造恶,都要经过数劫的业报,无始轮转不息,何时才能够救苦众生呢?我们自己要了解,我们凡夫哪有能力救度众生呢。

「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关键在于要证得无生法忍。

「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就是我们发愿要作佛的心;要作佛的心就是要度众生的心;要度众生的心就是要摄持众生往生佛国的心。简单讲,发菩提心归结到最后就是要摄持众生、引导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者必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

须要有两种修行,一种是要远离障碍,因为会障碍菩提心;第二是要得三种顺菩提门,一路行去。

「何者为三种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远离哪三种障碍菩提之法呢?第一,就是要运用智慧,告诉自己,今天自己的快乐,只是造业而已;若令众生快乐,则是造无量无边的功德。也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从而远离自心对我身的贪著。

我有听过广化法师讲过慈航菩萨对做人的开示。慈航菩萨(注:慈航法师 [ 1893-1954] ,近代律宗大德,福建人,后驻锡台湾弘法 )临涅槃时,所有桌上、桌下、抽屉里的物品全部清理出来,只剩下六角的邮票,意思是全布施光了。慈航菩萨若是接到一盒人参,全部分给旁边的同参道友;身上一有钱,全部捐出去印经典,绝对不留分毫。慈航菩萨行的布施行,也就是檀波罗蜜,已经做到了内心无我相。

《大智度论》中有言,六度万行之中,若是修施舍修到彻底,即能成佛。不必修其他各行,只要布施一法,金钱散尽、扶助他人、捐弃烦恼,样样统统施出去,丝毫不执著,全空尽了,自能达到成佛的彼岸,这就是布施波罗蜜。慈航法师乃是台湾第一尊肉身菩萨,他修的正是布施行。但是布施是要有智慧的,对于骗人钱财的骗子,不要光看装得可怜就上当,要搞清楚他的底细,这就要运用波若智慧。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在讲经时就算病了不舒服,照样上台,不要只顾自己。钱财进来也是左手进、右手出,再留一些缴电费﹋师妈常常担心地说:“你看看你这些电费、冷气,一个月要十几万,送录音带一次就要四、五百万。”不过有四、五百万的数目我倒是不知道,三哥前些天告诉我这才知道——“师父!你已经欠我三百多万了!”因为若是有人打电话来说还没有录音带,我就会给他五套、十套,这样子下来就欠了三哥三百多万。因为我比较喜欢吹嘘自己学慈航菩萨﹋看人家可怜就会布施出去,结果搞得欠了四五百万也不晓得。算一算这样不行了,得控制一下﹋见过了高僧大德是怎样做人的,你也会要希贤希圣。所以我这里的徒弟如果缺什么都告诉我,我会尽量买给他满足他的需要。慈航菩萨就是这样的。

慈航菩萨从前办佛学院时,都尽量不让徒弟做工,尽量把时间给他们用来一心一意读书、研究佛法,以后才能做法师度众生,而不是去外面诵经、应付信徒,徒弟生活上有所匮乏,慈老一定是倾囊相助。这是何等的大慈大悲,百年之后,有谁能比他更自在?若说修行困难,只要做到“全部舍净”,根本就不困难。

当然在家居士也无法做到出家人的地步。出家人由于孤身一人,没有养活妻儿老小的责任,钱财左手进、右手出没什么关系;在家人若全舍干净,我敢说做太太的一定要被先生暴打﹋不能胡乱施舍,也要讲究节制。如何修行,关键在于心头如何用功。

有人写信谴责我收供养是敛财,我看了真想笑,就跟他讲:若说是敛财,那我好不容易骗来的一点钱,华梵工学院一次捐三百万、慈善会一次七百万,录音带一送就四五百万,如果不是脑子坏掉了,怎会还布施出去?世间就是有这种人,没办法,娑婆世界啊。拼得满头大汗,到头来却被嫌弃得一无是处,你们不嫌弃就好了﹋还好是我懂得其中道理,若是世间人遭遇这种对待,一定气得说要堕阿鼻地狱了。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前面是说依靠智慧,远离贪心。这里说依慈悲门救拔众生的痛苦,使众生没有恐怖。

「三者依方便门,当怜愍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方便,简单讲可以说是指想尽办法度众生,可谓“兵不厌诈”了﹋比如放录影啦,公司午饭时给大家放一段录音带啦,能让三个入门也好,二个也好,就是功德无量啊!所以度一百人比自己更精进,就像观世音;度一千人比自己更精进,就像阿弥陀佛。度一个便有一个的功德。假如有人对人生无望,想要自杀,你给他听一卷录音带,他若能入门,不得了了,救了一命;而你呢,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佛塔,你看你的功德有多大!所以要依方便门,想尽办法。

若是有能力,就要先度家人。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的徒弟,我都是劝他们先度家人。无法做到时就要随缘,因为家人有时反而更难度化。我回家时一些阿叔、阿舅就会说:“你这小子真看不出来,小时看着穿开裆裤长大,现在竟成大法师了。”他很久前的观念依然存在。所以“成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就是说即使开悟了,也不回乡度众生;若是回到故乡,想度故乡的众生也度不了,因为从小看你长大的!你对他们讲经,他们的观念还转变不过来,还认为你是当年的小孩子。所以我现在都没回云林县讲经就是这样(注:云林县,慧律法师的家乡)。

云林的信徒现在还常打电话过来问:怎么不回来度自己的父老乡亲?我说:有啦,回去讲过一次,有三十个人来听(众笑,因听众人数太少)。三十个人中,有二个在家人是专门为人诵经赚红包的,我讲经时就告诫他们:“在家人千万不要穿戴出家人的袈裟,诵经之后还收取红包,这个叫做‘伪造沙门',当下入十八层地狱,求出无期。”我刚一在黑板上写“伪造沙门”四字,他们立刻就在背后指戳我,横眉怒目,扭身而出。剩下两小时我就讲给那二三十人听,不是两三万人听,你们学过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吗,这样讲收效能大吗?各人想法真是不同。

这里所讲的是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意思就是弘法的人,主要是指出家之人,出来弘法度众不是为了别人的恭敬,也不是为了博得供养才来悲悯众生的。讲经完毕随即离开,信众的供养随缘即可,决不能去开口索要。所以在我们这里出家的徒弟,以后弘法利生不要贪求别人的恭敬,也不求别人供养多少,一切随缘就好;若有所供养,也要尽量所有布施出去,百年之后总是一场空嘛,尽早布施就是尽早做功德,才能尽早得到菩提道往生的资粮。

「若能远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菩提,就是觉悟;本性,就是清净;本性无染,就是不为名闻利养所牵绊。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如果说现在度众生是为了希望得到众人的恭敬礼拜,讲经是为了收多少红包,那就是以污染心求菩提道,结果是背道而驰,会障碍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是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有些人非但是不安清净心,甚至还破坏众生的清净心。若是不幸跟了恶知识的话,结果就会极其凄惨。人性很奇怪,看到别人去这里听讲、去那里听讲,他也会好奇想去听,想把每个法师讲的都想听一听。有个人在讲堂听了段时间,忽尔听说有个在家居士已经修行二、三十年了,便想前去求法。这个人是个初学者,听过慧律法师讲课已经开始吃素了,到了在家居士那里又开始请教:“我想修行,慧律法师教我要吃素念佛,做早晚课、念大悲咒、往生咒,临命终能往生极乐世界;菩萨您觉得怎么样呢?”“啊?这样就想上西天!我吃素三十几年了还不敢说自己会往生,你才刚吃了几把青菜就想往生?!太自不量力了!”初学者一想,人家吃素几十年都不能往生,我才刚开始怎敢奢望往生呢?这样几瓢冷水一泼,信心全退失尽了。这是因为他没有信心十念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说起参访来,有好处也有坏处。古人行脚参方是在经教通达、不再迷惑以后,所以在外参访也不会颠倒,不会走错路。而现代人所谓的“参访”是自己不懂去问别人,结果一个人一种意见,参到最后就乱了。古人参访叫做印证,印证自己的心地是不是已证悟相当的功夫,求证自己观念是不是正确,这叫参;现在的人呢,逢人便问,到头来听得太多反而昏头转向,枉费了他来讲堂那一段——听师父讲经很欢喜,修行那么精进,结果出去不到二个月就全退转了。没办法,业障深重。

所以说我们要安稳众生的清净心,要给他决定往生的信心,一定要记得这点。让他坚定:无论股票涨多少、跌多少,都要往生!决心坚强得要像过去说的,“海水会枯,石头会烂”都不变心﹋我也要告诉在你们:在座的诸位菩萨,若是感觉讲堂不错,师父讲的确实是正法,你就好好安住;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追逐不是办法,最后只能落得个头破血流。

若讲修行,我没有修行,很惭愧还比不上大家——你们都做早晚课,我有时还睡到六点钟;但有一点我可以向你们拍胸脯,给你们打包票:要论师父的知见,见解,教理,哼哼﹋盖章保证不会讲错!(众掌声雷动)修行上确实比不上你们,很惭愧哦,所以每天都只吃稀饭﹋总之经教、智慧方面差不多啦,不能太骄傲,否则人家会说这个法师怎么都不谦虚呢?﹋不过还是相当可以啦,路线不会错。

所以大家若觉得讲堂条件不错,房屋盖得好、光线充足、还有冷气吹,又有善知识,师父又是正知见,就不要再左思右想了,就选定这间道场,以后只要这里有讲经,就都来听,这样就能安住。以后等你智慧成熟了,自己能够判断是非了,再出去参访,对方是正是邪,你都能清清楚楚,就不会被“拐走”了﹋完全骗不了你!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

乐,以为欢喜的意思。就是说欲令一切众生得到大菩提、大觉悟,要喜欢得到清净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遮,就是障、止之意。遮菩提门,谓把觉悟之路阻断了。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于生死国中,救苦众生。」

要如何才能生净土?在坐诸位,要尽力度家里的众生,虽然你不会讲经,但总可以结缘录音带,赠送佛书,劝他听经,劝他共修。如果他因听了师父的讲经而能入佛之门,你便救助了一个众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

要有慈悲心,还要运用智慧(没有智慧的慈悲就是愚痴),心在定中,而种种妙用现前,自在无碍。常用就是妙有、妙用。这就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思。

「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 」

希心,就是感到净土法门难得希有,经过百千万无量劫生死轮回,今生听到了净土法门,绝对不再错过了,不往生誓不甘休。阿弥陀佛你要是不来接我,一定把你缠得走投无路!

「 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 」

这些前面都已讲过了,很好理解。

「 又观彼净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 」

七宝,金、银、琉璃、珍珠、砗磲、琥珀、玛瑙等等。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都有详述。

「 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

要常常念佛,一心念佛,每一念出来都发自坚定的决心:我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所谓“九牛不挽”之志。而一切念佛、布施、持戒、修行等一切功德,都回向:普愿一切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这就欣愿门。

以上讲的智者大师所著《净土十疑论》到此结束。

陈瓘 后序

【 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此则遍信,《华严》所以说十信。疑此则遍疑,智者所以说十疑。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离于此,得究竟处。净土者,究竟处也。此处有说法之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尝间断。

疑障其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不闻不觉,安住恶习,赞叹不念,随喜粗心。妄指莲胞,以为虚诞。终不自念此分段身,从何而得,自何而来?胎狱秽浊,真实安在?信凭业识,自隔真际。于一幻境,非彼执此。生生不灵,永绝圣路。以如是故,释迦如来起大慈悯,于秽浊中,发大音声,赞彼净土上妙之乐。于生死中,为大船师,载以法船,令趋彼岸。昼夜度生,无有休息。

然而弥陀之岸,本无彼此。释迦之船,实非往来。譬如一灯,分照八镜,镜有东西,光影无二。弥陀说法,遍光影中。而释迦方便,独指西镜。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东西?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滞方隅,勿分彼此,但当正念谛信而已。此二圣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母,能锄其根。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顺释迦之诲,往面弥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在此而遍历十方,即西而普入诸镜。自二圣建立以来,如是之人,如河沙数。云何不信,云何而疑?能自信已,又作方便,令诸未信无不信者。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

明智大师中立,学智者之道,不顺其文,而顺其悲。所以又印此论,冠以次公之序。予乃申广其说,以助其传。】

「后序[宋]左宣义郎陈瓘述」

左宣义郎,是宋朝一种官职的名称。陈瓘(音 gu à n ),是人名。后序,因他尊重智者大师的地位,只敢做序放在原著的后面。

「 人心无常,法亦无定。心法万差,其本在此。信此则遍信,《华严》所以说十信。 」

因为人的心是无常的,所说的法也是不定的;心、法虽有着千差万别,但根本还在这个地方(净土法门)。信此则遍信,用笔注记: 在这个地方(净土法门)信了,则一切都信了 。所以《华严经》中有“十信位”。以此来令众生对佛生起深信而不疑。

「 疑此则遍疑,智者所以说十疑。 」

若是怀疑净土法门,那么对一切都将产生怀疑。所以智者大师才讨论了十种怀疑。

「 出疑入信,一入永入。不离于此,得究竟处。 此佛说法,未尝间断。 」

出疑,破除疑问;入信,令入信心。一入永入,若是一旦深信,就再不复生疑。永远不离开净土法门,不去杂修乱进,终能修到究竟的果位。

「 净土者,究竟处也。此处有说法之主,名无量寿。 」 净土就是究竟处。极乐世界有讲经说法的主人即阿弥陀佛,说法未曾间断过。

「疑障其耳,则聋而不闻。疑障其心,则昧而不觉。」

加两个字为“疑心者障其耳”:若是有怀疑心的人,他的耳朵(听觉)便受到障碍,人就会如聋似聵。怀疑障碍了心智的人,就会昏昧而不觉悟。

「不闻不觉,安住恶习。」

没有听到佛法,不知道有净土,不肯觉悟,就会安住于恶习。恶习,指财、色、名、食、睡五大习气。

「赞叹不念,随喜粗心。」

赞叹不念,指有人只是口中赞叹极乐世界的殊胜,却不肯亲身下功夫念佛,这样仍然收不到真实的效用。随喜粗心,就像有人的太太去拜佛,想度先生一起去,而做先生的虽然也会接送一程,但身在门口却不肯迈一只脚进门听经。这样虽然有随喜功德,却属于粗心。粗心,指不了解佛法,没有在意做太太的为什么如此精进要去拜佛、念佛。

「妄指莲胞,以为虚诞。」

就像先生认为送太太来这里听经,总比去跳舞、打麻将好;至于听经、拜佛,都是迷信、幼稚的啦,都是佛为了教人向善随便说一个地方,把佛的话当作哄骗人的。那么自古以来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临终闻到异香、佛来接引,火化完毕还有舍利子,这些如何解释呢?以为虚诞,可怜!

「终不自念此分段身,从何而得,自何而来?胎狱秽浊,真实安在?」

终不自念,意指从来没有冷静想一想。这里自念不是指念佛的意思,而是指思维。从不想想看我们这个身躯,每一段生命从始至终都有着生、老、病、死,一命终后又轮回为其他六道的生命,开始另一个代谢。这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在母腹中,就像在监狱中,肮脏、污浊,哪一个人敢说在母胎中是清净的呢?哪里有实在的东西呢?样样都是虚妄之法啊!都是臭秽、无常的。

「信凭业识,自隔真际。」

信凭,就是任凭;真际,就是本性。自己离开本性,离开清净的菩提心。

「于一幻境,非彼执此。」

幻境,虚妄的境界。用笔注记:非,攻击、诽谤,非彼即诽谤净土、攻击修净土法门的人;执此,执著于我看得见的娑婆世界才是真实的。

「生生不灵,永绝圣路。」

生生世世没有觉悟,永远断绝圣路。没有机会学佛,怎么会有机会了脱生死呢?根本没有机会啊。

「以如是故,释迦如来起大慈悯,于秽浊中,发大音声,赞彼净土上妙之乐。」

赞叹极乐世界是最极快乐之处。

「于生死中,为大船师,载以法船,令趋彼岸。昼夜度生,无有休息。」

在生死大海中,释迦如来就像掌舵的船师,驾驶渡生之船,要使我们达到极乐世界彼岸。世尊度化我们去西方极乐世界,不会昼夜,完全不加休息。你什么时候想往生极乐世界,都能往生。

「 然而弥陀之岸,本无彼此;释迦之船,实非往来。 」

用笔记录, 此处约本性而言,没有来去,没有彼此 。就本体、理体来讲,是不来不去;就事相来讲,则有来有去。确确实实有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这是无生之喻,比喻我们的本性。

「 譬如一灯,分照八镜,镜有东西,光影无二。 」

八镜,八个角度不同的镜子。镜子位于不同的位置,但光与影是同样的。

「 弥陀说法,遍光影中。而释迦方便,独指西镜。 」

阿弥陀佛说法,充满、遍布于一切光影之中。西镜比喻西方极乐世界。

「 故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 」

若是已经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才能放下娑婆与极乐,一切处都无分别。

「 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东西? 」

法界,是指理性。一真法界,就是空、无相。泯,灭除之意。入法界以后,就不再有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执著,若是尚未入法界,还没有证得法界平等性,怎么能一下子就像圣人一样,不分东方与西方呢?意思是,我们还未入法界的凡夫,还是要区分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不能泯灭众生空间的方位。也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后,便不再有空间的观念;若尚未入法界,就不能泯灭东、西方的观念。

「 于此法中,若未究竟,勿滞方隅,勿分彼此,但当正念谛信而已。 」

在一旁记一个偈子: 若未究竟,当信佛语 。意即应当要相信佛的话。滞,停滞,障碍。不要停滞在东南西北这个方位的概念上,不要分彼此,愈分就愈有障碍。但,只要的意思。谛,深刻地,透彻地。只要你深信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

「 此二圣之意,而智者之所以信也。 」

释迦牟尼佛教你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接引你来极乐国土,这两位圣人的话,有智慧的人就能相信。

「 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 」 能够相信,一切善便产生;若是怀疑诸佛的教诫,不信因果,不相信有极乐世界,便有了一切恶的根源,就会作恶多端。

「 能顺其母,能锄其根。 」 母,比喻佛陀。能顺从佛陀的教化,就能除去众生生死的根本。

「 则向之所谓障缘众生,聋可复闻,昧可复觉。未出生死,得出生死。未生净土,得生净土。 」 那么耳聋的人可以再次听到,愚昧的人能够重新觉醒,六道众生可以轮回生死,娑婆众生可以往生极乐。

「 顺释迦之诲,往面弥陀。随弥陀之愿,来助释迦。 」 遵从释迦佛的教诲,前往面见阿弥陀佛。

「 在此而遍历十方,即西而普入诸境。 」 从西方极乐世界再来娑婆,就神通广大了。虽在世间,却能踏遍十方国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而能普入十方诸境、一切光影。

「 自二圣建立以来,如是之人,如河沙数。云何不信,云何而疑? 」 自从阿弥陀佛誓愿接引众生、释迦牟尼佛介绍阿弥陀佛以来,往生的人如同恒河沙数。为什么你还不相信呢?还怀疑什么呢?

「 能自信已,又作方便,令诸未信无不信者。此则智者之所以为悲也。 」 自己能够相信有极乐世界,深切发愿一定要往生极乐,同时还做出种种方便之举,使不相信的人大家全都相信,这就是智者大师的慈悲之处。

「 明智大师中立。 」 明,了解;智大师,智者大师;中,内容;立,用意所在。明智大师中立,是指了解智者大师设立《净土十疑论》其内容的道理和用意。

「 学智者之道,不顺其文,而顺其悲。 」

做笔记: 道者是精神,文章是假相 。要学习智者大师文章要传达的真义,不要只讲求字面的通顺,要领会大师的悲心。悲,真心,佛菩萨的悲心。

「 所以又印此论,冠以次公之序。 」 所以又重印《净土十疑论》。冠,在前面排。次,放在。公,智者。意即排在智者大量后面的序文。

「 予乃申广其说,以助其传。 」 予,我,即 陈瓘 居士。申广,即推广,发扬光大。以助其传,来帮助他流传,普渡众生。

那么我们这次为什么要讲《净土十疑论》呢?以前我在大雄精舍曾经讲过《净土十疑论》,但那次的录音到今天已经不是很清楚了,而且那次只有三天时间,讲得很仓促,这一次有四天,讲得比较详细些。更主要是因为近来身体比较健康,可能是你们早晚课都有为我消灾﹋最近讲经觉得身体渐渐健康起来。这是我的福报,也是众生的福报!所以你们回去后,继续为我消灾,也很不错哦﹋不论消不消得了,只要你们诚心就很好!

(本辑讲座已全部说法圆满、恭录圆满,祝大家法喜充满)  
 


{返回 慧律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
下一篇:《净土十疑论》译解 9
 念佛的人如何擦亮心灵这面镜子?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
 净土心要
 佛心禅话
 受八关斋戒法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二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八
 般若文摘
 道,就在你心中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倾听弦外之音 目录 译者序 一句放下、一抹微笑(中译序)[栏目: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幸福的来源[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法海集四 第五部分:见及乘差别备忘录 释[栏目:法海集]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 二上 二 佛经教人学好[栏目: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生命感悟[栏目:佛网文摘]
 心在哪里?如何变大、变小?[栏目:宽运法师]
 我是一个大三的学生,在佛法和学业之间,我该怎么平衡,有时候只喜欢学习佛法,不喜欢学业,怎么办?[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焦山学教与金山研禅[栏目:太虚法师]
 目犍连(神通第一) 试听佛音远近[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