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二十卷A面
都嫌那个父母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知识也不好,什么也不好,你们想想看,要你们看到这种人怎么说呀?但是他看见的事实,他留学的眼睛高的不得了,那个父母是个土包子,什么都不认识,开起口来,这个土理土气的样子,就是这副德相。现在我们看看这个人好像笑他,实际上我们回过头看看我们自己,我们现在这里学了一大堆的学问,看看这个也是,对吗?所以在这里我们真正要学的就是这个。第一件事情呢?如果我们想到的话,就感激自己的剃度恩师,然后你能够这样想的话,妙了!慢慢慢的什么人都是你的恩人。乃至于这个人今天瞪你一眼,骂你一言,你就觉得,阿弥陀佛,他成就我的忍辱,他使我成佛,不是吗?既然你要想成佛而感激佛,现在这个人来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进,你怎么不感激他呢?同样的成就你,使你成就佛呀!这个地方你了解了这一点,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同时那个时候你就如法了。反过来还妙了!那个时候你发现你的心里的烦恼就没有了。本来你那个慢心是不晓得多大,然后呢一天到晚跟人家讲道理,闹得心里边都是那些烦恼,那个时候,你这个烦恼都没有了,你只有一片感恩之心,一片如法相应之心,你福报、智慧,再再增长,你跑到那里,人家也就会欢喜你,所以佛在任何情况之下,任何一个人看见了就这么欢喜他,为什么呀?就是他一步一步积累的功德,现在我们学了一点点法,那个也看不起,那个也看不起,所以跑到那里人家就把你害怕,越学呀!人家是越害怕你,你怎么能成佛呢?道理很清楚吗?所以我们在这地方说原来这样呀!是,固然他是善知识,我固然要恭敬他,从这地方恭敬起。再说,现在我们的师长是一个凡夫,混身毛病你能感激他的话,那个时候有一个善知识,毛病很小的话,你就不会发现他的毛病,对不对?清楚不清楚?要晓得佛菩萨之不来,他不是不慈悲,正因为他慈悲所以不能来,现在我们混身都是毛病,看看这个也不对,看看那个也不对,佛菩萨跑到你面前,你一看不对,你瞪他一眼,你就下地狱,这么长的时间,他怎么忍心,他要来救你结果跑得来没把你救起来,先把你送到地狱里去了。不可以,他只能不来,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如果是跟著一个凡夫,你能够这样恭敬他,你心调柔了,佛菩萨到你面前的话,你就不会犯那个过失。那时候他才能来呀!这不是很明白吗?所以小孩子刚开始玩的时候,玩一个玩具汽车在地上滚一滚,叫你真的在车子里面,不要说你不会开,跑进去跌一个跟斗把你撞的要死,然后你慢慢的大了以后,跑了去看看坐在这个车子里,等到你有能力自己开车就行了。你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一碰到这个东西马上出毛病。我们不要说车子,一把刀一样,小孩子拿著木头的刀剑,大家来弄弄,不行,那么最多就是砍的那个地方痛一下。如果你真的刀枪放下去的话,谁一砍到他谁就一定受伤,谁就出毛病,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吗?所以我们现在这种概念都是很错误、很颠倒的。所以为什么修学佛法不要自己说懂了懂了,我们现在是一窍不通!还自己觉得懂了,这大的毛病就在这里。我刚才说的晚上自习就是这种地方,但愿你们听了觉得不懂,提出问题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我们就步步增上。现在继续下去,由于你集了这个资粮,那个资粮有了,你就成就了,就是这样。现在我们修习的确是没有资粮,碰到处处地方,都是障碍。你有了资粮,你要什么东西样样都有,那个时候就行了。所以说为什么先集福资粮,这个也有道理,“小乘”可以不一定,“大乘”这个东西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么我们现在暂时这个按下不谈。继续看下去,
【“复如拉梭瓦云:”】
这个善知识就告诉我们
【“如有上妙供下恶者,犯三昧耶,”】
这个密宗戒,就这么严重,你要供养上师,还要把最好的东西给他,如果自己有好的藏起来把坏的东西供养不行,犯了!把最好的,他如果不要的话,或者他欢喜那个,那不犯。
【“若是尊长喜乐于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则无违犯。”】
而是这个尊长他欢喜要下劣的,那你随他的意乐,或者你没有好的,只有差的,那没有犯。
【“此与五十颂所说符顺,”】
说这个善知识讲的跟事师五十颂意思一样的。
【“如云:‘欲求无尽性,如如少可意,即应以彼彼,胜妙供尊长。’”】
如果你要想求这个佛,无尽性就是佛,这个才是无尽的、圆满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如如”任何一件事情,他只要少少,这个老师欢喜的话,你就应该拿这个东西去供养,而且以最好、最殊胜的方法,这个“如如”这个地方主要的是外面的外财,东西虽然是外面的外财,可是你心里上面却是你的内财,但是你心里要跟这个地方相顺,那个供养的话,那就是最好的供养。
【“此复若就学者方面,以是最胜集资粮故,实应如是。”】
他告诉我们这样做,这是修学佛法的人最佳、最殊胜集聚资粮,所以应该如此所以刚才说那个小沙弥的故事,一个小沙弥跟著那个老师父在那个庙里面,那小沙弥尽心尽力的供养这个师父,那个师父有的时候跟他很轻松的说,这是为你好,他总归这样,你怎么供,总是觉得为你好,这小沙弥听了,说:“师父所以我这么尽心尽力供养师父,他总觉得为了我,那我不管他了”,结果他就马马虎虎不管他了,他自己管他自己了,那老和尚说这一下子为我好,你们去参参看,为什么?下面
【“就师方面,则必须一,不顾利养。”】
这个是学者,反过来对老师呢?你尽管尽量的供养他,可是老师可不贪你这个,老师完全不顾利养。下面,这个祖师告诉我们:
【“霞惹瓦云:‘爱乐修行,于财供养,全无顾著,说为尊重,”】
他真正作意给我们作善知识的人,他重视的什么啊?修行!他对于你供养他的财物,身语这种承事,他全无顾著,根本一看都不看,这个才是真正的。他心里上是这个,他之所以接受你是为什么?为了成全你,所以你们好好的看阿底峡尊者传,很清楚很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真正的大成就都是这样,那个弟子把什么东西都供养他了,结果他那个老师无动于衷。有的时候,你不供养他也不行!密勒日巴尊者传里面有这么段公案,你们记得不记得?那个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师马尔巴尊者,有好几个大弟子,然后有一个上首的弟子去求法,把他家里的所有的东西统统拿来去供养。不得了呀!都把这个值钱的东西都换成金子,然后呢?绸缎、布匹,反正可以用、可以动的,最后那个西藏人是这个畜牧民族嘛!马牛羊一样统统去了,最后一个老山羊,那个老山羊乖张的不得了,跑到那里,这个羊群就会打架的,所以他想这个老山羊,角嘛又坏,然后脾气又不好,这个就不要去供养。其他的就统统拿去供养他老师,老师就问他你这次拿来供养,还有没有东西留在家里?说有,有一只老山羊,这样的一只老山羊,不行,不行,你还有一点不供养,这个法不能传给你。你要我们看见了这个,这个颠倒,怎么这个样子的?最后拿来供养了,供养给他老师了。其实,我要它干什么?这是为了法的缘起呀!好好,这样。他那个徒弟还很有意思,要我们的话,心里面嘀咕的不得了,这个老师怎么这样,他那个徒弟就说,那我马上去拿,如果说我拿了你传不传我?那个可以,他什么都等不及,他马上回去,西藏那个路很不好走,平常走的话要走几个月,因为他自己有了修行了,所以有了修行,他自己真是跑起来比车子还要快,几个月走的路子,他半天奔回去,气功,然后把那一只羊自已驮在背上把它驮得来。然后终于供养给老师,老师说这个弟子真正密教的弟子,就这样。所以我们看他,说为什么他即身成就?有他的理由在。现在我们也不必强调这些,这个地方特别说明的,这个地方所谓集聚资粮,他们的师弟之间,这个状态是这样,然后他那个老师也是一样,那个老师妙不可言,那马尔巴尊者也是把他所有的东西统统卖掉了,换成金子去找他的老师,那个老师就是诺那巴尊者,那个诺那巴尊者,就是阿底峡尊者同时代的人,也是阿底峡尊者的老师之一,那时诺那巴尊者已经圆寂了很多年,但他不管,他要找他老师。这种人,这种精神可佩呀!他跑到什么地方去就问你有没有看见我老师呀?有没有看见我老师呀?就像疯掉了一样。他废寝忘食这个样找了多少年,找到了。其实真正成就的人不会死的,就是这个完全的因缘呀!现在我们看很多佛菩萨都是这个样,然后把最后那个大法传给他。所以我们真正修学佛法,应该把这种传记,记在脑筋里面,作为我们的榜样。那个时候,你的眼睛要向上看,不妨放在这里,这个才好,我总要看,学佛菩萨,要学佛菩萨的样子,那个好。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了解,师弟之间。那么第二呢?第二是什么?是
【“身语的承事。”】
怎么去侍候他。
【“第二者谓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当如实赞师功德等。”】
前者是身,帮他做一切的事情,洗澡乃至于他的身不舒服,样样去做。“语”呢?如实赞师功德,这个赞也不是随便的妄夸,说我的老师就是佛,这个不必要,我老师的功德是不得了,这样。但是你要赞老师,你要懂得,没有智慧的话,老师的功德你看不见,老师的过错你也看不见。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的,所以首先要使自己具修学佛法的弟子相。下面第三,
【“第三者谓于教授遵行无违,此是主要。”】
那是真正主要,前面这个是集聚资粮。调伏我们身心,那个时候如法修行,然后证得圆满果位。
【“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这也就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真正报恩是这个样的,就是“依教奉行”。
【“设若须随师教行者,若所依师引入非理及令作违三律仪事,如何行耶,”】
下面这句话对我们现在很重要。那么不过这个他是特别在西藏,在我们这里,我们有一个认识,在正法的时候,那些善知识固然是佛,这个弟子也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这种情况不大会发生。在末法的时候弟子固然是差,老师十全十美的样子,也不大容易找,我特别说“样子”,为什么?老师还是由佛菩萨来的。但是这个佛菩萨来的,佛菩萨之所以来,一定跟缘起相顺的。我们平常想像当中,佛菩萨示现,好像他摆一个样子,错了。佛菩萨示现一定要顺著缘起示现。这个我们要懂得的,是佛菩萨示现。但是你是一个混身凡夫相,那个佛菩萨示现那个相的话也是混身凡夫,比你好一点,这我们要懂的。所以那个时候佛菩萨开起口来也是会说错的,做起事情来是做错的。那是真正的原因就是跟我们这个染污之业相应,我们要了解这一点。这个概念很重要。那么这种情况之下,是,除了佛菩萨示现,还有呢?的的确确是比我们高明一点师长,这种人也是有的。那种人他的确有很多错误的地方。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要我们的智慧去辨别,他下面就告诉我们这一点。如果这个老师说一切要随顺他,万一他跟我们说不合理的,乃至于告诉我们的违背戒的那你怎么办呀?因为在密教里边,从印度到西藏,这个老师就是佛,他说什么,你总归听他。以前是的,以后不一定是。最近在佛教宝藏里面,有一篇相当好的文章,说这个东西。如果万一这点用的不善巧的话,害了!所以不但要“契理”还要“契机”。在这种状态当中,契这样的根性的人用的法,换一个机的话,他不一定派的上用场。像密勒日巴尊者那个时代的那种作风,用在现在不一定用的上。同样的在我们中国,我们看见那个盛唐的时候,了不起的大祖师这种作风,用到我们现在这里,我们也不一定用的上。这个我们要了解。那么现在这个时候,所以说碰见这种情况,下面告诉我们,说
【“○奈耶经于此说云:‘若说非法,应当遮止。’”】
如果这个老师告诉你的不合理的话,你不要去做。戒上面这样说,经上面也这样说:
【“宝云亦云:”】
宝云经上面也说,
【“‘于其善法随顺而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故于所教,应不依行。”】
所以对于不如理的不要照著他的去做,那个时候重要呀!你必定要辨别说如理非理。好在这个地方次第很清楚,我们已经依照著次第来晓得自己“具相”,“具相”还有“具慧”,你能辨别的出来。否则的话,你糊里糊涂,反正老师教的,你都听著他做,那害了。那个佛世的时候,鸯掘摩罗就是这个公案。他跟著他老师,他老师告诉他怎么做,他听著他,就杀了这么多的人,好在他有大善根呀!所以这个情况我们了解,不仅仅是说后来密教,佛世的时候小乘都是这个样的,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不行非理者,本生论第十二品亦有明证,”】
说老师告诉我们不合理的,不作的话,除了上面经上面,论上面也告诉我们,也明白告诉我们,老师教不合理的,不要去做。但是下面这个话很重要哦!
【“然亦不应以此诸理,遂于师所,不敬轻訾而毁谤等。”】
但是绝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关系,说这个老师说的不合理,你就对著自己的老师不恭敬,不恭敬都不可以,何况你毁谤他,何况你批评他,这个是万万不可以。前面说过的,他乃至于跟你说一四句偈,你要这样尽心尽力的尽寿以这样长的劫数去供养,你都没办法报他的恩。现在你还要去毁谤他怎么得了。所以下面又引证这个事师五十颂当中说
【“‘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
照著道理你不能做的话,你说不行。
【“应善辞谢而不随转。”】
要很善巧的婉转的说,很婉转的说,师父呀!我实在不行!我请你多多原谅,我作不到呀!他说不定会骂你,骂了就这样让他骂了,实际上,你骂了,你能够欢欢喜喜忍受,消你的业障,增长你的福德智慧。这个我们要了解的,那个时候你就很欢喜,所以像前面那个画师跟他的师父俩个人一样,跑的去他那个善知识把他痛骂一顿,然后他那个弟子觉得他那个师公怎么老骂我,画师说:你还觉得他骂你呀!我是想得到那个本尊亲自的加持一样。
【“如是亲近时,亦如庄严经论云:‘为受法分具功德,亲近知识非为财。’”】
我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呀?受法分,佛法,这个是增长我们功德,我们亲近知识,不是为了财,这个财就是指世间的。
【“是须受行正法之分。”】
我们所以跟他,为什么?增长法身慧命,从这个地方开始。
【“博朵瓦云:”】
下面这个祖师引一段公案。
【“‘差阿难陀为大师侍者时,谓若不持大师不著之衣,不食大师之余食,许一切时至大师前,则当侍奉承事大师。”】
这个佛选那个侍者的时候,大家很多人都愿意给佛陀作侍者,乃至从阿若憍陈如开始,一个一个都非常希望侍候佛,因为感那个恩嘛,佛就告诉他说不要呀!你老了,你不行呀!实际上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了,他们的心目当中,都希望阿难来承事,阿难只是一个初果的圣者,所以阿难始终不开口,后来大家说阿难呀!佛在注意你!我也是很想侍候,但是有条件的。别人想大家侍候这个佛陀求之求不得,他居然还有条件的。这个不是颠倒吗?然后你看看他的条件,你晓得了他的条件,不由得我们不恭敬的五体投地!是善知识之所以为善知识。他说我也想侍候佛,但是要侍候佛的话,有几个条件,什么条件呀?大师不穿的衣服我不要,大师不吃的余食我不要,还要许一切时,可以到大师前,要我们去侍这个善知识的话,大师不穿的衣服当然侍者穿,大师不吃的当然我吃,我一天到晚享受,平常的时候要跟著大家苦苦恼恼的。人家供养佛最好的我来,阿难陀好的都不要,那这是我们的榜样!想到这里我们自己深深惭愧,对我是实在感觉惭愧,我实在做不到。不过不怕,我了解了,生了惭愧心,正是我们努力的榜样。那么为什么一切时到大师前?为了法。他之所以来为了法,有疑问有什么情况要来,好的绝对不要,世俗的利养不要,佛法,要!佛说:“好!好!这就对了!”所以
【“如此慎重,”】
看那个文,
【“其意是在教诲未来补特伽罗。”】
为什么这样慎重呀?那就是教化我们,我们要学就从这个地方。那么我们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看下面
【“我等于法全不计较,虽少许茶,悉计高低,谓师心中爱不爱念,此是心内腐烂之相。”】
我们现在对佛法不计较,我们计较些什么呀?真可怜!少到一点点茶都要去计较,吃一口茶都要去计较,他有,我没有。老师欢喜他虐待我,他吃掉了,我没有吃!什么?“内心腐烂之相”。不过现在这里我们要了解,我们无始以来就在这个无明当中,我们现在非常幸运,宿生的努力,了解了这个病根所在之处,正好从现在开始努力上进,所以佛菩萨真了不起,他安慰我们,不是说你做不到叫破戒。你不肯去做,不了解,懒惰、马马虎虎,不好好的做,这个叫破戒。瑜伽师地论上说的很清楚,我们一直在犯戒,然后呢犯戒忏悔,努力拼命求上进,你只要上进,慢慢的改善这就对了。你不要说我反正忏悔,忏悔完了以后,依旧如此这般,那就完全破了,这个概念本身就错到底,非下地狱不可。这个一点不能错的,我们要弄的很清楚!不要说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个破戒不算犯戒,那我们就破去了,只要我忏悔就好了,那注定你在地狱里面,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翻身。正见是什么?就是正确见到我们的烦恼相,然后我们向上努力,拼命努力,那个时候当然你再努力向上就对了。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要尊重我们学习。那么上面告诉我们怎么亲近。下面的说
【“亲近几时者,”】
亲近的时间也有了,仍旧引博朵瓦的话,说
【“有一来者,是加我担,若去一二,是担减少,然住余处,亦不能成,是须于一远近适中经久修习。”】
这个文字本身有一点不大清楚,我就简单的说明。真正的老师跟教弟子之间,不是可以说一大堆。像我们现在这样一大堆的话那是不大行。真正师弟之间的话的确是几个人,然后全部精神一直跟著他,要自然而然的这个老师真正主要心目当中也没别的,就在这个自己的弟子身上,那个弟子也没别的全部精神在老师身上,时间要很长,不是说临时跟一跟就这样,不是的。不是我们现跑著来就听了几堂课就算了,或者学了三年,这个不够,不够的。如果说目前我们这种情况,种一点善根够了,其实不要说佛法,世间也是如此。我们世间要想念书,念一点随便得一个博士,要念多少年呀?算算看,幼稚园不算,小学六年,中学六年,然后大学四年,毕业了以后,然后研究所至少二年,多者四年,乃至六年,多少年呀?二十多年。世间的一个学问要二十多年,现在修学佛法居然跑著去听了一堂经,然后几个录音我听懂了,然后关起门来修行了,那注定你修不成功。或者说我在这个佛学院已念了三年了,那个时候是可能有一点样子,如果想真正的这一生得到成就的话,那的的确确需要好好的跟一段时候。所以看我们历代祖师这种典型的公案,他都是前面还没有这个真实的开悟之前,跟著老师苦苦的被老师骂呀!挨打呀!什么东西呀!一天到晚给他忙这些事情,不忙别的,就是忙什么?早晨起来的话,洗脸水开始,现在还比较好,都是卫生设备,那个时候还要处理这个,处理什么?大小便你样样都要弄的,从这个上面的嘴巴一直侍候到下面一弄弄了几年,心里面就是只是一心一意的,死心踏地的去侍候他,所以古人的真正成就,是这样,然后呢?跑著到这地方老师看你机缘成熟了,一下过来了。过来了以后,他不是说,这一下子我大彻大悟了,然后呢?隐姓埋名,还在这个道场中好好的又弄他多少年,那时候才龙天推出一代大善知识,典型的例子,典型的榜样,所以这个样样都摆在这里,可以够每一位自己选择自己的,但是我们这个地方不一定说一定要这样作哦!他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功德,所以你们今天懂了,能够跑著去广被宣扬这么如理的正教,他也是件非常好的好事情,这是个人不同的根性,但是我们的的确确要了解,这个真实的内容是些什么?这个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在这地方把这个公案说一下。那么,因为这个完整的教授是从阿底峡尊者传过来的。阿底峡尊者传记上面,有这么一段公案,亲近阿底峡尊者的这个人非常多,从印度到西藏。印度尤其多,西藏后来有主要的几个,那个最主要的,西藏有三个,一个敦巴尊者,一个叫大瑜伽师,一个叫阿兰若师,那么这个前俩个都是在家人,一生都在侍候他老师,阿兰若师是个修行人,他一心一开头跑去求那个老师,然后呢得到了法。一直在修行,所以叫阿兰若,阿兰若就是寂静处,一直在修行,到最后他老师走了以后,他自己很叹息的说了一句话“我们师兄弟几个,他们二个一天到晚跟在老师面前,从上面的嘴巴一直忙到那个地方,忙到脚底,好像一点修行的时间都没有,我呢?这跑到来听老师讲法,讲完了法去修行,结果成就我远远不如他们两个。”】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二十卷B面
我远远不如他们俩个。这段公案,你们好好的去看。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人觉得,懂得了一点点,自己关起门来去闭关去自修,不要说你没有听懂,你听懂了,这样去修的话,都成就不一定高。越要向上爬,越是这个样。善财童子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不是说跑著去听见一个善知识,听见以后然后他就继续的关起来,跑著就去闭关去了。不是的,他第一个善知识参完了参第二个,第二个参完了,参第三个,到最后一个参,然后参了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还没停!最好的例子。所以这一点我们心里上应该有的认识,下面还有很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目前内容我们还不知道,但是至少这个概念放著,他为什么这样?我应该怎么样?所以我们现在对佛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个很大的距离,我还记得自己一个经验,离开现在二十多年了,那个时候我刚出家,因为受这个时下的影响,总觉得现在这个环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头马上闭关,住茅棚我也这样一心一意,师父剃完了头我就住茅棚,那个狮头山,我在狮头山圆光寺,家师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经走了好几年了,那个地方样样东西是坐享现成,我也可以说家师待我仁至义尽,那时候我完全不懂,我居然还要去住茅棚,闹著要去住茅棚,那时候他们十二点钟吃饭,我因为持午一定要十一点半,他专门下面人十一点半把饭送上来,我居然那时候居然还良心发现,还让他们送上来不好,我自己去拿,现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颠倒,越想越懊悔。然后下面我一个人先吃,他们还特别弄好的,就这样我心里还不满意,总觉得他们都不如法,他们都不如理,就这样,所以我还要去住茅棚,结果我师父大概也忍无可忍,他老人家真好,他后来说,那你要住茅棚,你就去住嘛!那天我看到那口气,他也不会像我这样子的糟糕啊,他还是很婉转的,意思就是这样,后来我想对呀!那我真的去茅棚,现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样样都弄好了,我住著茅棚,吃哪来啊?其他东西能不能来?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了。我也没讲要离开,他看见我弄了几天,他也没讲,笑了一下,旁边有人告诉我,某人啊!你现在不去住茅棚啦!我想,不行不行,那个时候就旁边有人要去住茅棚,我心里又痒痒的,后来我就想让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结果幸好没有去。过了一二十年以后,我们当然中间也有机会见面,见了面以后,他懊悔了,某人啊,结果我就这样死在这里,自己说当初跑著来好想用功,结果用了半天呀!刚开始好像有一点样子,到后来就这个样。等到我跟菩提道次第广论一讲,他本来对我来说是个上座,我刚开始的时候,他很多地方提示,告诉我,我也一心一意的听从他,他听了以后觉得闻所未闻,跑著来天天恭恭敬敬的听,我还觉得心里很过意不去。我说这个不是我的,这个是大师佛陀圆满的教法,我就随便自己想起这段公案,给你们提一下,但愿在座的诸位,不要犯我这个错误。至于说刚才弄了半天大家还是这个样,我想这一点在座的我们有几位同修,说不定有这个经验,或者少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还是这个样子,但是你真正亲近了善知识以后,会不一样,你会日日夜夜感觉不一样。我刚才曾经跟你们说过,将来有机会我告诉你们这几个例子,你们会看得见,所以这个有机会的话,要看你们是否努力;不努力你们看不见,一点看不见,真的努力了,相应了,你会看得见,所以我说一直到现在我看见的那些人就是这样,他就是跟在那个老师身边。那个老师怎么骂也骂不走,打也打不走,就这样,结果他有成就,成就了也不出来,这种人将来要嘛不出来,一出来的话,那真是佛门龙象,马上对佛法上面有大贡献。这个是对善知识的,一个怎么样的心里上的认识以及身口上怎样的行持。再下面说道理了解了,他进一步告诉我们说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以及不亲近有什么害处?看,
【“第四亲近胜利者。”】
亲近善知识的殊胜的好处。
【“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所行,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悉能成办眼前究竟一切利义。”】
第一个近诸佛位。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要学佛,我们现在虽然要学佛,是!目的没有错,认识好像也对,是弄了半天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时候总觉得我是凡夫嘛!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点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还在原地。否则就坐在地上,干脆就是这样。他现在,不!他步步上进,步步上进什么?近诸佛位,这么简单就这样,而且走的是直路。因为你如理的上去了,所以诸佛欢喜!对呀!你这就对了!还有呢?终不缺离大善知识,因为你结的缘就是这样一直在善知识身边,这个业感缘起就是这样,你不会离开他,不管是异熟,不管是等流。你能够接近善知识,当然你不会堕落恶趣。坏的,业障慢慢的消除,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烦恼也不会影响你,恶业当然也不会,现在我们一天到晚在恶业烦恼当中转,你有了善知识,这个就挡住了。你的行为呢?就不会违菩萨所应行的,在家菩萨--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戒,做的很正确,于菩萨行具正念故,功德资粮渐渐增长。因为你能够亲近善知识,得到善知识的教导,所以你认识也好,起心动念都是跟应该有的这个行为相应的,这个是正念。这点很重要,所以你由于这个正念的关系,所以你行持自然都在净除烦恼,集聚资粮。所以这个是增长,因为你净除烦恼,集聚资粮,所以你感的果,眼前的、究竟的,一直在增长当中,样样都成就,悉能成办眼前究竟一切利义。这么多的好处,不是到究竟才行,眼前就好。
【“承事师故,意乐加行悉获善业,作自他利资粮圆满。”】
你这样一来的话,心里上面以及行为上面都是好的。于是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要求的自利利他,现在我们做的自利利他是资粮,资粮顺了,将来果自然顺,都圆满,这么大的好处,关于这个好处,要自己细细的去想,你想的越多,你越欢喜,这个效果就越大。那个时候你亲近起来的话,你不会觉得这是负担,觉得这是庄严。那时候你就越做越起劲,那时候你才感觉像,我们常常用的比喻,做生意一样,你觉得在赚钱,虽然你忙了半天,财源滚滚而来,是越做越起劲,就这个。下面我们继续说下去。
【“如是亦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正所摄受,不堕恶趣。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若诸菩萨,承事供养善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
这段话现在解释一下。如果说诸菩萨就是修行菩萨的人,我们现在在座的都是因地当中准备走这条路的人。假定说你能够得到善知识的摄受的话,那绝不堕落恶趣。不过这地方要晓得不是靠善知识的功德,而是善知识你能够如法受他摄持,如法受善知识摄持的条件,非常重要。善知识仅管可以摄持你,告诉你某人啊!你应该这样做,不要这样做,你眼睛一瞪,心里面嘀咕半天,那一点用场都没有,他下一次他也不会跟你说了,你要去磕头他也不会摄受你,不是他不摄受你,你排拒了,没有用,这我们要了解的。如果说,你能够为善知识所摄受,还有为善知识所思念者,则不违越菩萨学处,如果善知识呢?思念你的话,你不会违背,的确的,说善知识思念,他觉得孺子可教,他会处处地方注意你,很多事情他看见了,他会来告诉你。假定说他告诉你的话,你心里面跟他一瞪,你还给他嘀咕,他还能告诉你吗?所以我们处处要晓得,不是人家不摄受。这样我们也有几个经验,人家常常说,我有错误希望你告诉我,的确有太多这种好心的人,我当年也是如此,我一直说老师或者某法师啊!请你告诉我,可是人家始终不告诉我。到后来,偶然我了解了,不是不告诉我,有的时候他绝对不会说,某人呀!你不是要我说,你的错误,我告诉你,你坐下来我告诉你,他不是这样的。等到你真有错误的话,他来告诉你,然后你就种种理由我没有错呀!这个我对呀!他一听,好了,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真实告诉你的都是你的理由,他下次就没话好说了。“你对!你对!”所以上次告诉我们,我们中国历史上“千金赐过”的公案,为什么?就算他说错了,你也至诚恭敬的听他,他觉得孺子可教,他就告诉你。有很多事情,我们看不见的,很多看不见的,尤其是修行这个事情。你不比较,绝对看不见,这是我的经验。我刚才告诉你,我当初出家听大家说!出了家马上闭关,一心一意想闭关,可是有经验的,晓得闭关不好,他告诉你不要闭关,那时候我心里想想,不要闭关留在这里侍候他,就是这种想法!但是他真正的状态我就是看不见,所以我现在告诉你的的确确!然后我还觉得蛮好,还不是瞪大了眼睛把这个话直直说还说不出口,我找了种种的理由,他看看,是啊!你不是说,你有错误要跟你说吗?真正你有跟你说的时候,你听不进,然后稍微认真一点的话,你生烦恼,然后背后嘀嘀咕咕,他下次“好!好好!你好、你好”,注定你就完了,这个地方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认识,这一点都不是笑话,所以我现在自己看看自己以前犯的错误,现在大家部份年轻都犯这个错误,我不晓得怎么帮忙他们,不要说佛菩萨,佛菩萨要求的条件更高,不是要求高,他可以让你达到更高的标准!你这么一点点都做不到,你就想到跨一步都跨不开,你说我居然一步能够爬到天上去,那不是笑话。所以说这个地方,不是善知识不思念我们。看看我们自己,具不具跟善知识修学的条件呀!所以他前面不先说老师什么相,先说弟子应该具足什么条件就在这里。大家不要忙别的,就忙自己先成为一个弟子相。
【“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守护者,胜出世间。”】
这个时候,世间没有一个能比的,你别看在善知识面前做他一个侍者,或早晨起来要给他清洗厕所等等,那比做大总统还要好,这千真万确的,做百万富豪还要好。“若诸菩萨,承事供养知识者,于一切行不忘而行。”又对了,这是应行的,绝对不怕,你错了。他会时时点醒你,这个环境当中,他会不允许你错。“若诸菩萨,为善知识所摄持者,诸业烦恼难以取胜。”业烦恼难以取胜,你就成就了吗?
【“又云:‘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善知识所有教诫,诸佛世尊心正欢喜。”】
你只要能够听著善知识告诉你的话,那个诸佛世尊心欢喜,佛世尊欢喜的是什么?欢喜你早一点成佛嘛!你能够听著善知识的教诫,你真的做到,当然佛菩萨欢喜。所以我们真正的供养不是说今天煮了几个好菜跑著去,这个敲打念唱很好的,让他吃一餐,我们世间的那些东西,不要说佛菩萨没有这个胃口,到天上面他来闻的话,那个味道是没办法忍受啊!那个天上东西佛菩萨闻起来就像天上闻我们一样。我们真正的供养是什么?如法─照著他的去教诫。所以我们刚才说的,佛菩萨欢喜的,不是欢喜我们炒几个菜,而佛菩萨欢喜的欢喜我们至诚恭敬的去供养他的“心”,这个你要了解的,所以他还是欢喜我们这么认真的去做,我们不要说那既然这样,我们不供养了,那你就错了。这个概念错一点点,这是你今天有好的最好的东西供养,今天没有的最差的你还是至诚恭敬的跑著去敲打念唱板眼一点都不错。对,最好!这个概念分的很清楚。又下面继续下去。
【“若诸菩萨,于善知识所有言教,安住无违,近一切智。”】
把善知识告诉你的话,你能够不违背,安住。安住二个字,不容易哦!先要认识,认识了以后,内心上去操持,一心摆在心里面不跟他相违背,不违背,近一切智,你就靠近,你就差不多了。“一切智”--佛,于善知识,这地方的“一切智”,不是说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智智)当中的“一切智”,而是一切智智的一切智─佛的智慧智。
【“于善知识,言教无疑,则能近于诸善知识。”】
下面又说,对善知识的言教没有一点怀疑则能亲近,否则你心里又想,他告诉我这个,他有什么动机啊?你心里一个怀疑完了!真正我们修的,修的心法。你心里一念的疑念的话,你就没办法靠近善知识,这么个严重法。所以我们真正第一件事情为什么要修“信”啊?“信”这东西净化所有一点点疑虑,这个跟烦恼相应的。不管用什么方式来对你,你对他的信心,绝不动摇。所以他前面告诉我们像九心,像金刚心、像孝子心、像轮围山心、像犬心、像乘心,为什么原因啊?像除秽人心,不管再做肮脏的事情,你觉得还是谦恭卑下,像狗一样,不管他怎么骂你踢你,心里面绝不动摇,不管遭遇到多少困难,你绝不退却,乃至于心里面没有一念疑念!对了,这时候你才能亲近善知识。还要什么?
【“作意不舍善知识者,一切利义,悉能成办。’”】
不但是不能疑,还要起心动念,作意就是你起心动念的,主动的心,一直在想,你绝不可以离开善知识!绝不可以离开善知识!平常我们心里面是什么状态呢?在无记当中。那是真正努力的,所以为什么叫“思惟”。就是说心里经常这样想,我要亲近善知识,假定你把那个善知识看成阿弥陀佛,那时候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南无”两个字有特别意义!你如果说心里面的确我一心归投依靠阿弥陀佛,有了这个心意的话,那个“南无”二个字可以不要,如果没有的话,那个“南无”两个字加进去,那就是作意不舍善知识。如果说你能够认真这样去做的话,阿弥陀佛就在这个世间,用不著到极乐世界,要到几十年以后,眼前就有。为什么?没有一个佛例外的。佛佛道同,像我们释迦世尊一样,毗卢遮那佛遍一切时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说的很清楚嘛!那里不是,我们释迦世尊,眼前,阿弥陀佛;眼前,因为我们的心里面疑念没有净除,所以远离,碰见一点小事情,我们就想这个营养不行哦!到那时候损失了自己。你那个时候不尊重的戒,你起的这个念头,这个疑嘛!他叫你戒当中,戒你什么?戒你贪嗔痴,戒你的见烦恼,思烦恼。可是你那时候在见烦恼当中,对不对?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念佛不难,难是难的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你能够真正的懂得话,那的的确确修行是最容易、最快乐,也最方便的事情。那么今天就到这个地方。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三十八页。那个修学佛法的根本,我们现在了解就是在善知识,那么关于这个亲近善知识,我们前面已经大概的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这个经常有一些同修,后面慢慢的上来。那么假定说他是偶然来旁听一堂二堂那没关系,如果说是后面来听的同修,前面的还没有听过的,都要从头开始补听,这样他才有价值,才能够得到完整的概念,这个非常重要。那么在座的好像有三位。那个完了以后你们要从头开始,没有听到听一下,今天我们继续说下去,三十八页第三行。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缘,造作善业,转趣善行。”】
到这里。另外引经上面的告诉我们一段话,说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地方“善”字,我们现在有一个进一步的认识,以前我们平常经上面总是看善男子!善女人,我们随便开口就善男子善女人,现在我们了解,这个“善”字的意义,有它程度深浅的不同。普通我们说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是一个口头上面的习惯,也就是给大家一个好的印象。现在我们这里了解,这个善字具有种性的修学佛法的补特伽罗这个人,那么具要什么条件呢?一定是前面断器三过具六种想,乃至于要具弟子相,具弟子的四个相,这个才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这个关键非常重要,平常我们总说修学佛法了,为什么得不到好处呢?就是那个“善”字的定义不知道,或者应该这样说,就是“善”,究竟我们内心上面到了什么程度,那个时候你才能够承受听闻佛法,大家都没这个准备,就想去求佛法了,那所以得不到好处。所以说没有听的同修一定要前面听一下,那个时候才晓得我自己的条件如何?假定你条件不具足的话,很明白很清楚,那个甘露下下来对我们一点用场都没有。那么现在这一种具足条件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修学佛法了,第一个就要亲近善知识,那么亲近善知识,他应该绝端的恭敬这个善知识,以这样的心情去依止他、去承事他。你只要能够这样做到的话,那下面好处就跟著来了,什么呀?“闻善法故,成善意乐”,善知识之所以成为善知识的原因,他必定能够如法的把这个三宝当中的正法能够传递到我们身心上头,这个是善法。因为你听到了这个善法,于是你的概念就跟他相应了,所以“成善意乐”,这是第一个重要的概念。那么平常我们的内心状态是什么的意乐,我们立刻可以检查一下。现在听法的时候,比较好的,那是专心一致的在听闻这个佛法。这个就是所谓善意乐当中的一种,但是你不听佛法的心里是什么状态?我们自己糊里糊涂,那就是一种“痴”相。这个还谈不到深细的无明哦!这是无明的粗显的行相,就痴痴呆呆那个样,自己还觉得蛮好,凭这个你怎么修行?然后当你不痴呆的时候,有外境引动的时候,不是贪就是嗔,看这个境界很欢喜,那贪相应的现象,如果看见这个情况是不欢喜,觉得讨厌,那就是“嗔”相应法。然后心昂的时候贪嗔,心沉下低的时候昏沉、睡眠,这个都是在三毒当中,这都是染污之相。乃至于我们平常都不知道,不要说这种状态,你就是念佛,嘴巴里面虽然在念,心里面不外还是这种散乱昏沉相,“善”吗?根本谈不到,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不知道;而要得到善知识的引导,还非要自己具足弟子的条件,那个时候说了你才能够听的进,要不然人家说你的话,心里还不服气,这是状态。所以他必须要的条件这个次第是一点都不能错!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你因为你有了事先的准备一心恭敬,而这个善知识也的的确确是具足条件的,不要说最完整的善知识一定是佛地,乃至于这种十地以上的权位菩萨,就比较错一点的一定都是大地菩萨。当然来告诉你的绝对没问题的,所以你必然会有正确的认识,把我们心里面一向杂染的跟三毒相应的这个意乐,改过来了,善意乐,而我们一切的行为,他真正的枢纽引导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意呀!当你那个心意一改变过来,你的行为也成善加行。所以由于这个意乐善了,加行当然善。那平常我们的意乐是什么意乐?痴痴呆呆坐在这个地方,觉得没什么事情嘛想睡觉。。一个人跑过来大家好高兴就聊天。有一样东西引动你,跑著去真高兴这样,否则你感觉得不对劲的话,你心里面就嗔心。就是因为我们的意乐都是在三毒当中,所以我们自然而然那个行为都也是染污的恶加行,所以这个正反之间这么差。由于这样的加行,那么身口意三业造的是什么啊?就善业!造的善业。关于业的详细的内容一直到后面讲到业的时候,那个法相,形相分的非常清楚,每一位同修你们会清楚明白的晓得我现在造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