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二卷A面
“见取”的定义是“谓缘萨迦耶见、边见、邪见,三中随一,及彼所依见者之蕴,执为最胜,染慧为性。”这是特别针对解脱果位的见解而言,指外道对究竟目标的认识错误,执著这些见解以为是最殊胜的,所以又称“非果计果”。实际上要达到什么果位才是正确、殊胜的呢?至少要阿罗汉果位以上。
“戒禁取”是“谓缘坏戒、可舍之戒(指外道的牛、狗戒这一类),及诸行状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之蕴,见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戒禁取特别是针对中士道中究竟解脱烦恼的特质来说的。戒一定要是佛戒,除了佛制定的戒以外,都是不究竟的。但是佛戒的内容我们不容易真正的了解哦!佛制戒的目的是解脱烦恼、出离生死,这个才是戒的根本。不要因为自己受了戒了,就执著戒当中是这样说的,因此和别人起争执,认为“我持戒,你不持戒!”本来持戒的目的是净化烦恼,结果你因为戒而增长烦恼,请问这样“持戒”到底是在烦恼当中,还是真的在出烦恼当中?这些概念要清楚。
刚才说到先掌握根本因,然后才是圆满因。一开始持戒就想持清净是不大容易的,究竟来说,大乘要到二地菩萨才能够持戒清净,那是何等不容易啊!所以对于圆满因的确我们心里面只有一心一意追求,告诉自己“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这个因要正确不误。不要说:“唉!要到二地菩萨才可以啦!当然我现在一定做不到!”那你的因已经错了。基于这个理由我们现在要一心恭敬去学,可是学的时候,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要把握得住,这是个重要的概念。
戒主要的功效是破烦恼现行,所以假定持了戒,烦恼却在增长当中,那就走错了,因为根本因没把握住,这一点请大家特别注意。我们暂时不在形相上面太在意,将来条件够了,形相上也是要一一圆满的。可是现在第一个是掌握根本因,就是所谓“智”这个特质||要认识烦恼,净除烦恼。
如果把握住这一点,就晓得念佛就是在这一个法则当中,参禅也还在这法则当中,都是以戒为根本。以念佛而言,真正根本因把握住的时候,一定是一心皈投阿弥陀佛,其他的是一无是处,这个心就是真实净化烦恼的心,这就是真正在持戒,所以这一句佛号包括了持戒、念佛。参禅的人不管参的是“什么是你本来面目?”、“什么是无?”、“念佛的是谁?”一定要找到它,当找到了那根本,要把它连根挖除。实际上这根本不在别的地方,就在起心动念之中。所以参禅就是用这个方法,全部精神贯注在这一念上,把所有的杂念统统挡掉,最后找到了执著的根本而破除掉,这正是在持戒当中,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如果把握净化烦恼这一个原则︵根本因︶去做就对,如果把握不住,那都是在戏论。平常我们说戒禁取是非因计因,见取是非果计果,说了半天,根本的观念在这里,所以特别跟大家说明。
当把烦恼的行相认识清楚了,就晓得平常我们都在病当中,自己不晓得病,还跟人家讲道理,愈讲道理是愈错,病是愈弄愈深啊!学了佛法,还在这上面转,转些什么呀?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烦恼的行相。了解了烦恼相,就能真正很清楚地感受到:没错,我在无明大病中。有了前面这个力量,自然而然能够推动我们去认识、净化烦恼之因。
现在把烦恼的生因也重新温习一下。一百七十二页第一行:能生烦恼的因有六个,“所依者谓烦恼之随眠”,这个就是烦恼的种子。前面讲业果时提到异熟果、等流果,现在就可以融贯起来了:当异熟感果之时,等流一定同时现起;境界现起的时候,为什么心里有这种状态?那就是从以前串习来的,所以烦恼的随眠就是一种等流因果。这在十二因缘中,触受是第一重因果,当受现起的时候,一定又有爱跟它相应。“爱”支共有三种:对欢喜的叫“不离爱”,这个是贪相应的;对不欢喜的是“乖离爱”,嗔相应的;对于不喜欢也不讨厌的,这个就是跟痴相应的。爱支就是烦恼的随眠,用哪一个定义来解释它都没关系,你一定要认识这个心里的行相。
随眠生起的时候还要有一个所缘,所谓“顺生烦恼境界现前”,十二因缘当中说得很清楚叫触受,然后下面就是跟著爱。触的特质是根、境、识三种和合生触,所以烦恼一定是在境界上面生起来的。猥杂是指引生烦恼的那些人,也就是恶知识、非善友。善知识和恶知识的判别就在这里,当境界现起的时候,譬如看见喜欢的东西,假定当时有你很尊敬的人(譬如师父或老法师)在,你的心就不会跟它去。反过来,若在场的是平常的人,也许他就会鼓励你:“这个东西好!”你就随著烦恼转了,所以对善、恶友要辨别得清楚。
猥杂(恶知识)、言教实际上就是从顺生烦恼所缘本身(总相)所别开出来的几个内容。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我们修学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大家注意,恶友不是跟你吵架、打架的对头,而是跟佛法不相应的人。平常你和他在一起,大家很好,他告诉你:“这里的师父老逼著你!”然后两个人偷一点巧,聊聊天,偶尔也给你一点好处,那完了,这是恶知识!这个要了解得很清楚,现在我们真正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概念就在这里。恶知识会宽慰你:“某人哪!你现在怎么样啊?我们是凡夫,他要求的条件太高……。”你听了就想:“对啊!我就是个凡夫!他要求我这么高的条件,对我是不行啊!”这是最危险的事情。
我们应该了解:正因为我是凡夫,所以要赶快努力!菩萨都那么精进,我这个凡夫再不精进那就完了!并不是叫我们现在就学菩萨一样舍头目脑髓,菩萨有菩萨的精进,我们有我们的精进,精进的内容不同,这要分别得很清楚。菩萨的精进是舍头目脑髓,现在我们做得到的精进,是见了面就互相提策。阿底峡尊者就是这样,不管看见什么人,见了面他一定问你:“你现在生善心否?”换句话说,碰见了以后他会说:“你功夫怎么样啊?是不是正在缘念善法?是不是拿精进来策励自己啊?”这样就对了。或者我们还摸不清楚师长教诫的内容,想了解那时候的心相是怎么样的,这样去和同行切磋就对了,我们要从这地方去体验,所以这个概念很重要。
言教指“听闻邪法”,这个就包括很广了,现在的人极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听闻邪法中,邪知见实在是好可怕!不管是报纸、电视,乃至于很多的杂志等等,处处都是。虽然说大乘要广学一切,等到我们慢慢摸著根本因了,以后才忙圆满因,这个大家千万注意,否则本末弄错那就害了。还有串习、非理作意,这两个对我们眼前的修行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下手处。
以上就是生起烦恼的几个主要原因。如果能够把烦恼的行相,跟生起烦恼的原因认识了,平常心里面多去观察、认得它的话,要修行就比较容易了。此处是从烦恼的生因讲,后面是从十二因缘讲,现在我们把这两样东西连在一块。
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无始以来一直随著无明,由无明而行,行而识,已经种下了无量无边的因位识,我们目前的状态,它既没有感异熟也没有对治,所以本来一定会感生死的果。但是感生死还要有个条件──俱有缘(就是一个圆满因 ),那就是爱取,爱取就是烦恼。以前由于烦恼而造业留下识种,但识种不一定感果。当境界现起的时候,如果你以原来这个烦恼跟它相应、滋长,那么到时候就会感果了。既然我们修学佛法,要跳出生死,所以面对境界之时,心里就要很清楚,勿再以爱取滋润它。
这里讲烦恼的生因,是从烦恼的所依跟所缘境界现起来说明;这在十二因缘当中就说得更清楚。当一个境界现起了以后就生触,触了以后就会有感受。我们一切时处都在感受当中,下面紧跟著爱就来了,烦恼就是在这时候生起来的。我们要认识烦恼的话,烦恼的行相不外乎前面说的五钝使、五利使,通常一定有见解或者习性在里头,或者两样都有。这里千万注意,不要说:“我现在烦恼还很重啊!做不到啊!”就因为烦恼很重,所以才要修学佛法去认得它,这个是最重要的概念。如果不认识烦恼的话,不管做任何修行都是浪费时间。如果你觉得现在种了一个种子下去,将来它就会感果。能够这样我还是非常赞叹,有很多人眼前能力不够,就是没办法,所以佛也只能给他种一个善根,我们当然不愿意只是种种善根,所以要认得烦恼。
认得了以后下一步应该跟它斗!如果不斗烦恼的话,持戒没办法真正的清净,所以要修行就必须要斗烦恼。本论第一九八页有一句话:“现在于内与烦恼斗”,这个“内”字就是要往内心看,不要老看别人不对,我们的烦恼都是这么来的。当境界现起,以前无始相应而转的等流因果就现起来了,所以相应的你就爱,不相应的就嗔,这个都在痴相当中。现在懂得了烦恼以后,当境界现起时,看看自己内心的状态是与烦恼相应的,还是与出离烦恼相应的。当你觉得别人不合理时,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觉得他不合理,那就是你的烦恼。如果你要修学佛法,就从对境当下把烦恼降伏,所以叫“现在于内与烦恼斗”,“不斗烦恼戒不能净”,这是戒的真正特质。戒的真正的目的就在调伏烦恼,如果进一层要想学定慧,那更非从这地方下手不可,如果烦恼不能清净的话,“毕竟漂流生死”。
至于怎么持戒,下面说“以念正知而为防慎”,我们现在要练习保持正知正念,烦恼只要一出来,马上就用正念知的矛来刺它。所以说菩萨要大嗔,他所嗔的就是烦恼。所以论上说:烦恼生起来,应该不能忍受啊!我们现在却是“忍非所应”,不应该忍贪等烦恼一大堆,我们都忍了,还欢欢喜喜;应该忍的修行,却偏偏做不到,这就是我们现在真正应该要努力的。
我们现在还不一定完全懂得如何跟烦恼斗,正因为不懂更要努力,所以此处说明如何学戒时,先不讲怎么持,而是先告诉我们破戒的四个原因。在一九五页,四个犯因当中第一个是无知,要对治无知的话,要多听闻多了知。可是我们在无明大病当中,就是不知道啊!如果碰见这种情况,自己心平气和地想一想该怎么办,不论忏悔、皈依等等,整个都绕著这个中心转。
听了道理以后注意,千万不要拿道理去衡量别人,这样就完全错了。那是无价之宝,你却把它丢在水里。古人有一句话叫“买椟还珠”,有一个无价之宝,用一个非常美的木匣装著,有人跑去看,觉得这个装饰用的木匣很好,就买了。买了以后打开来,看见里面有一粒珠,不认得,就说:“我要买的是漂亮的木匣!”就把珠还给人家。那是个笑话,但是是我们现在应该注意的。(以上复习)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二卷B面
今天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二百一十页,上次我们已经把如何发生此心的道理,前面以什么因而发,以什么因、那么四因四缘四力等,然后呢?其次有了这个因,我们要发,那么发的时候这个因策励我们要发这心、策励我们推动的力量有了,进一步怎么修啊?虽然有了这个力量,你不晓得方法去修的话,我们虽然很著急,但是不能如理的生超,现在我们平常有很多人啊,是宿生善根所使,他对佛法或者修行,或者出家非常好乐,然后一番的好心出了家,但是不了解出家怎么修法,所以往往把宿生的善根
平白的浪费掉了,现在这里大菩提心是佛法的整个的中心,所以我们现在幸运而这样的次第来,有推动我们发的心,进一步呢?我们想修这个菩提心怎么样,它下面告诉我们,俸承,那这个修法有这样的完整的俸承、这个俸承是从我们世尊啊!代代相俸,中间没有断过,两样东西没断。一个完整的教授,说明这个道理,以及各位祖师修证的内容,这样所以这个完整的俸承,如果我们只要如理如量的去做一定可以做到,做到的结果,就是圆满佛果,这是我们确定信得过,要了解的,在这地方这个传承先说明,这个传承又分两方面,这个两种实际上不是绝然不同的,而是说两者各有它的特别的功效,通常我学的时候,我老师就告诉我,这两种彼此间你属于那一种类型的人,先学那一个,学了这个做为右手,左手来辅助它,先学这个,另外一种,然后呢另外那一来辅助它,这样的互助帮助的话,产生的功效,以及达到内容坚固等等啊,是可以达到最完整的程度,那么下面这两种说一下,第一个,修七种因果教授,第二个依寂天佛著述所出而修。就把这两个俸承再说一下,这地方七种因果啊,我们通常说的叫六因一果总共加起来一共七个,现在我们看第一种,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恩从念恩,忆念因心者从知毋生,是为七种。那么,它这个果是什么。就是大菩提心,所以大正等觉菩提心就是大菩提心,这个生起,这是要求的果,那么这个心从那里生起呢?就是这个心的因在那里呢?这个分上下面,这个心从增上意乐,那么这个意乐从什么,从悲,悲从慈,这个是一个个次第,换句话说,你要这个果,那么得到这个果的因,那就是下面这样,所以到最后推到从知毋,从这个第一步一直最后因─果,因─果一步一步上去而产生大菩提心,平常我们说的大菩提心,大菩提心,这是个名词,我们有这个认识,现在这个地方大菩提心,他告诉我们哪,你怎么样的次第从这个因必然的上去,走对了感得这样的果,现在把这个分两个子目来说明它,(一)于其渐次另发定解,这个七个有它的修学的必然的次第,这应样一步一步的来,你对这个先要产生决定的见解,很多地方我们平常,常常说产生决定见解,产生决定见解,这个决定见解实在很重要,我们修学佛法常常是听见了,唉呀!急急忙忙的去修,就想得到这个果,却不知这个果,一定有他必然的因,如果是你不了解这个正确的因那绝无可能,你了解了照著做才有可能,所以平常啊,是我们因为对这个不了解,所以才把自己宿生的善根,一生的好心啊,也可以说啊都平白的浪费掉,非常大的可惜,所以,欲速而不达,毛病都犯在这里,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这因果的必然啊产生决定的认识,那时就没有一点教训,心里没有一点疑惑,心里这样的勤勤恳恳真真实实的做去,那么你走一步就有一步的结果,这个次第所以我们一定事先先认识,否则你急急忙忙的话不行,在一开头的时候就说了,正修的时候,随遇什么缘你就去忙忙撞撞去做的话,一生善行终成过失,这句话,我这里又特别提一下,在座不乏很多久修上座,或者虽然出家不久,但是早在出家之前早就已经接触了佛法,请问弄了多少年有什么结果,我想大部份人都感觉忙了半天总觉得嗳!你好像没有吧!在这个里边,在这里边嘛!忙了半天,没结果就算时间不太久的话,你仔细想想看,往往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讲起来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一无是处,为什么根本的原因都在这个上头,就是你一开头碰见了,你觉得好的呀!马上去修,就它正确的内容如何,不知道,整个的特则─什么,不知道,知道了以后它的本末摸不清,本末之间,彼此之间如何配合不清楚,然后呢?就算你弄清楚了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量也不了解,就这样,所以啊!东碰西碰,你说他没有嘛!好像有一点,放又放不下到那个时候!嗳呀!自己又觉得很好,但是呢跨跨不上,换句话提又提不起,这个处处地方是这个情况,所以在这地方特别提醒一下,我们务必要把这个弄清楚,然后你了解了这个次第,然后照著这个次第呀!正确去修,是第二步,现在下面说(二)示大乘道之根即是大悲,前面说大乘道的根本是大菩提心,这个地方说根本是大悲,请间这个大悲跟大菩提心是一样这是两样,如果是两样的话,那么有冲突,如果是一样的话,它为什么要重复又讲,大家有没有想起,如果看过的话,对不对,前面说大乘道的根本是大菩提心,现在这地方说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到底这个大悲跟大菩提心是一样或两样,那么下面第二个,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这个下面哪说其因果是此因果的道理,这个题目讲到那里的时候再来解释它,先把第一个说一下,第一个说大乘道的根本呀!是对著整个佛法的总纲来说,佛法的中心就是大菩提心,没有错而是进入大乘的根本内是大菩提心。这是总的没有错,那应大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呢?发那个大菩提心是前面那四个因,发那个大菩提心前面的四因不一定要大悲,所以你因为看见圣教衰退了所以呀!
你启发,所以这个大菩提心跟那个大悲,不同样的,不同样的,然后呢?前面由于这个几种原因而策发你那个大菩提心以后可是策发的是什么,你觉得你啊要学佛啊!你要成佛啊!就是这个愿望,这个希望,但,这个希望呢!是不是具体了,没有具体,这个心本身还是个凡夫心,进一步怎么样,,达到你所愿望的一样的内容,那个时候啊!它不仅仅是前面我想,比如说,假定我想就等于成就的话,那我们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我们都想成佛或者说我们都想把一切痛苦去掉一切快乐成就,想了半天行不行啊!一点用场都没有,所以单单想不行,因为你想所以啊!你要找怎么样才够达到这个目的,我对了这个方法如理去做了,那个时候,你的目的达到了,若去掉快乐得到,那么现在这里也是一样,你由于前面这个原因又想我要成佛,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达到你要成佛的这个心,要成佛那就是大菩提心,现在啊!那个要成佛,大菩提心的那个根本啊!换句话这个因主要的根本原因在那里,大悲,大悲所以我们一步一步深入彼此之间并不衡突,而是必然的层次的关系,必然层次的关系,譬如说我们远远的看见啊!这个山,而我们啊目的是要跑到那个山然后呢!一跑到那个山脚下,上去的时候啊!你不觉得好像那个山不见掉了,实际上你正在那儿往上面一步一步爬上去,在爬那个山,现在就是这样啊!前面你整个的目的,像看见那个房子,然后呢?你动作那个房子下面楼梯上面一阶一阶上去啊,正是你到那个子里边去的时候,现在这个大悲啊就是启发大菩提心的根本而大菩提心,也是大乘道的根本,所以说大乘道的根本就是大悲,那么现在这个分几个道理来说一下,为什么说这个根本是大悲呢!分三部份,初、中、后,那个大乘道整个内容啊分几个步骤你来看,不管那一个部份来说,那个大悲都是最重要的,初重要者,若由大悲发动心意。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决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一开始这个悲心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大菩提心是什么,你了利乐一切有情,包括你自己在里头,你真正要意乐他,一定要把他从生死苦海当中救出来,那个时候那叫大菩提心,所以假定你有了这个大悲心,所以大悲的话,要把一切人的痛苦解决,一切人的快乐给他,所以如果你个悲下劣,啊!我这是给几个人其他人不给,那对不起!你根本就不相应这个心,所以它说要想发这个,把一切有情从生死这个决定的誓愿啊!一定要圆满的大悲,如果这个悲不足的话,或者差的话,那不行,所以啊故荷尽度众生重担,赖此悲故,不荷此担便不能入大乘数故。这个所以说呀!要把度众生的这个重担一肩担起啊!这个一定要有大悲心,一定要靠这个大悲心,反之如果说你不能担起这个担子来的话,那不算大乘,这个道理,然后呢?我们引经证说,悲初重要,如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又诸菩萨。大悲无尽,所以者何,是前导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导,,如是诸菩萨所有大悲,亦是成办大乘前导。”这个是引无尽慧经上面,佛说得清清楚楚菩萨大悲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啊!它是根本的引导,就像人的呼吸一样,那这个是根本,那呼吸停止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是这样。下面另外一个经伽耶经云:“曼殊室利,诸菩萨行,云何发起何为依处。曼殊室利告白,天子诸菩萨行,大悲发起有情为依。”这个经上面啊!这个天子跟文殊师利菩萨的问答当中也这应说,这天子问菩萨,这个菩萨心怎么发起,发起了以后呢!何所依,这个心啊!依什么地方来继续的增长来成就,说:“天子啊!菩萨心行啊!是从大悲发起,大悲的新行相什么呢!就是一定啊!说缘苦恼有情,它悲的特是啊要把人家的痛苦除掉,假定没有痛苦的话,那你这个悲就没有生起的地方,所以啊他这个悲一定是缘就是看见苦恼有情,所以这苦恼有情是悲心所依的,说到这地方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啊!是的看见平常一般的人啊!他或者身上的病,或者心上的病,我们就晓得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如何对他,是心理病、生理病,怎么讲呢!身上病,譬如说他有了病了,这样有了病了我们应该,至少应该先眼前第一步大悲不一定做得到应该啊怜悯他,唉呀!这个人很可怜啊!如果我们有这个心就对了,千万不要拿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自己的想法,无非啊!昨天说过,都是啊烦恼之法萨迦耶贝然后呢!戒取见,境戒取见,邪见。还有一种呢!也许啊,他倒不一定身上的病,他觉得他骗你的,乃至于这种状态,其实他为什么要骗你,他心里病啊!他心里烦恼,你还是要怜悯他,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个特的话,不管他用什么方式,你了解他这个人啊,身心都在烦恼当中,所以,如果你真的有了悲心的话。哪你至少啊这个烦恼都解决掉了,你只有有同情怜悯,你只有同情怜悯,你只有同情怜悯,所以呀说过大悲于有情,若不修学至极广大,二种资料,终不能满如是誓愿。然后呢?我们晓得发大菩提心要成熟一切众生,他必须要圆满两样东西,福智这个福智啊!是要究竟圆满一点都不能差,所以至极广大,如果你不能学这个圆满这个的话决不可能满誓愿。见是已转趣难行广大资料,故为转入诸行所依。你了解了你发大菩提心为什么呀!要救一切众生,要救一切众生,不管是你自利也好,乃至于你自利利他也好,自利也好都必定要成佛,成佛的因一定要这个,要这个的话,怎么办呢?哪一定呀!要救众生,反过来,你看见这个成佛的无边的大利益,为了达到无边的大利益,当然你要努力的集聚资料,为了集聚资料所以你觉得啊,这非要大悲不可,那时你的心里面呀,就不怕难,你觉得不是难耶!所以克服那个难关啊!你要承办无量无边的功德,有了这个心,那么然后呢?你为了满这个愿哪,种种的难行呀,你跟著而去做,要不然点点的事呀,你总觉得嗳呀,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心里面啊,就提不起来,这个大悲心是第一个重要,你有了大悲心以后呀,什么东西都挡不住你,否则的话啊稍微作一点点事情啊,唉唷就觉得自己辛苦了,嘴巴上面的面啊!讲的大乘讲的菩提心,实际上心里面啊一点影子都没有,最可怜的,就是连他这个大菩提心的根本在那里都不知道,然后呢说是说大悲,这个大悲的真实内容如何又不知道,所以说我们现在啊,很幸运的,啊晓得了,原来从这个地方开始,所以它是根本重要的,第一个,根本,初,中间呢!中重要者。如是一次发如是心趣入正行,然因有情数量众多行为恶暴,学处难行,多无边际经功无量,见已怯畏退角不乘,嗯就说!进一步是说我们前面一开头就是了解大悲的重要,如法修持发起了这个心,然后呢!发了这个心以后啊!就要紧跟著行那个菩萨,大菩提心相应的行为叫菩萨行,要去行的时候啊!行种种难行,救度一切众生,但是众生的数量是无量无边而每一个人的行为是啊!非常的可恶啊,然后呢?你要学的也是非常的难学,多得不得了,论数量是多得不得了论时间是长得不得了,看见了以后啊,就心里面害怕嗳呀!这个不行啊,慢慢的就退下来了,所以这个时候能够保持你不退的什么呢?这是原来这个心,所以不是说开头有了就可以,这要继续的策发,所以啊,非唯一次发起大悲,应恒修习渐令增长。说推动你的心既然是大悲,有了这个大悲乃起行,一行持时一碰到啊,你就唉啊!觉得好辛苦啊,就退下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啊还要有一样东西,什么?还是这个心。你继续不断的把那个心啊策发、策发、又策发,因为在这个心现起,所以在这个情境当前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对呀,这正是我要做的,这正是是我要克服的,你有这个心力,去破这个难关了,所以中间正式发了心,行这个菩提心行,或者是菩萨行的时候啊,还要这个大悲,所以啊,初发了以后后面啊!要恒修习,一直修,不是说前面修一下就算于自苦乐全不顾虑,于利他事毫无压舍,故易圆满一切切资料。你能够发了这个心以后,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别人,对自己的苦乐完全不管,啊!能够这样,然后对别人的事情啊一点都不压舍,你真的能够这样做的话,那样的心里啊!你才能够啊推动你去做种种难行苦行而经无量始数,因为有这样的力量啊!所以这资料很快圆满哪!喏这个地方很重要,所以啊我们现在啊说嗳呀!我要求大乘,这个心是好的,但是呢!内容不了解!实际上呢这个心!根本还没有发起,就是觉得看见那个果啊!很好啊!觉得要那个果稍微一点点困难啊!就头缩在那个地方啊!就不成样子了,那所以呀!根本没有用的原因啊,所以在这个地方啊,我们现在不忙著说那些空话,现在要先紧要的认识这个渐次,必然的次第因果层层的怎么上去的这个次第,你然后在这个里边找,说我缺那一个,在这个地方补满了,一步一步走上去,自然问题都解决,所以我们啊,眼前不是急著去忙,唉呀!我要宏法啊!我要度众生啊!法是什么?先要知道如何度众生。现在我们继续下去,如修次初篇云,这告诉我们如是菩萨大悲所动,全不自顾,极欲希求利益他故,而能趣入至极难行。长夜疲劳,集聚资料,如圣发生信力经说。嗯!是现在是下面说这个菩萨己经发了大慈悲心了,由于这个大慈悲心的推动啊,大慈悲是一心只有帮忙别人,对自己的利益啊,完全不管,啊一心一意只求利益别人,在这种状态当中,他利益别人的话,帮忙别人的话,别人的种种的事情正是他要做的,他就不会怕难啊!然后呢?时间也不会怕长啊,就像做生意的人一样。说克服种种困难,他觉得这下赚到钱了于是啊!他愈做愈起劲,愈做愈高兴,这个叫见取,就是说他主要的中心啊,一定有一个原因,平常我们无缘无故啊!不会有什么事情,当你又起来的时候,一定是为什么啊?一定是为了这个我啊!这个我是根本,然后呢?这个我的常或者断,所以这个边见本身啊,也一定是离不开这个我,就是邪见,是邪见本身哪,好像跟那个这个萨迦耶见哪不太一样,细来说一定跟著它相应的,粗的来说是有不太一样的地方,那,那没关系,总之这什么呢,就是由于我们不正确的见解,然后呢?在这种情况之下自己很执著,平常我们跟人家的争论问题什么等等啊,都在这上头引起的,对不对啊?这个是个烦恼所以大家不要讲道理啊!真正的讲佛法上的道理啊!你要看看这个道理所的内容是什么,佛法上的根本因,它所以讲那个道理,告诉你哪,你这样的话,是生死痛苦的因哦,这个道理指给你看这个,结果你学会了那道理没有把那生死的痛苦的因认得,然后呢!跟人家吵,那完全是走上这一条路去,这一条死路,这我们要清楚,很明白的,啊!佛法的特则─智慧。智慧是什么?就是见到事实的真像,那么到现在为止,见到事实的真像是什么呢?就是你之所以沈轮在生死苦海的当中的原因啊!就由于这个烦恼的主因把你绑住了,烦恼的原因就是前面那个总相,这理的别相,就这个别相当中见取你的见解,所以它叫染慧为性,同样的你认得清楚的话呢!那个正智慧现起的话这个烦恼就拿掉了,所以不是跟人家讲道理,内明就是你懂得了道理,返照自己,说噢!现在我懂得道理了,你要讲的这个道理,是原来我现在起心动念,只是懂得烦恼,那不管你所讲的佛法,那一点用处都没有,那都是骗自己的,骗人用语,骗自己那骗不了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见取的这个特则,除了这个以外,这所依见者之蕴,所依见者之蕴就是我们五蕴体嘛!啊把它执为最胜染慧为性,啊把它这个看得最重要,把它看得最重要,那么五蕴当中也许,你可以把五蕴的和合那就是我们所谓的补特伽罗我,五蕴分开来的话呢?色、受、想、行、识,就你把那个身体看得很重要,这个是色那部份颜色的色,然后呢?你的想,你的想法,你的感受啊,以及最后的心识,你的心里,执它的总相也好,执它的别相也好,在这个上头,如果你不认得,说这个东西本身哪是烦恼的根本的话,那你讲的道理啊!那都是空话,世间的人哪,本来都是啊!戏论当中,佛法而在这一点认不识的话那你就错了,所以这一个见取这一点哪,这是我们平常最容易犯的,起心动念,在这种状态当中,如果说没有不起心动念,就是最前面的痴相,当中一起心来的时候落在这个里头,而这个根本的话还是第一个,前面的说坯聚见,就这样那么另外一种呢!禁戒取,禁戒取的话,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缘坯戒可舍之戒,平常我们说这种啊,指外道的牛狗戒啊,生狗戒啊这一类东西,也看看它的必定啊,说及诸行动则身语定转,所有邪禁及缘彼等所依见者之蕴,视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这地方啊!我们它的特别的来讲的话还是指究竟于中道上,究竟解脱恼烦的特则来说,那么这个戒一定是佛戒,除了佛的制定的戒以外,那都错的,可是就算是佛戒哦,它的内容我们有的时候还不真正的了解哦!他佛戒制的目的,干什么啊!能解烦恼、能出生死道,这个才是戒的根本噢,所以大家不要说啊!我现在啊!受了这个戒啊,然后呢?这个戒当中啊!是这样的,这个戒当中是那样的,大家起争执,我是持戒啊,你啊不持戒啊!那时你又犯了前面这个毛病了,啊!所以它本来这个戒的目的是净烦恼,结果你因为弄了这东西而增长烦恼,请问你这个到底是在烦恼当中啊!还是真的在出烦恼当中啊!这些概念要清楚,啊所以眼前啊!我们从前面刚才说根本因然后圆满因,持戒我们一开头就想持清净,这不大容易,不大容易,究竟来说的话大乘要到二地菩萨才能够持清净啊,那何等不容易啊!所以这个圆满因啊,的的确确我们心里面只有一心一意说追求我们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因要不错,不要说,唉!二地菩萨才可以啦!我们现在已经做不到啦!那你这个因已经弄错了不管,那么基于这个理由我们现在要一心恭敬去学,可是学的时候那个本末要分得很清楚,根本因把握得住,啊!这个大家重要的概念,大家记一记烦恼它的主要的功效是干什么,戒的主要的功效是干什么,破烦恼现行对不对,所以假定你现在讲戒,而在烦恼增长当中的话你就错了,根本因,根本没把握得住,这样,这个所以在这一点哪请大家特别注意,请大家特别注意,所以这个后面的几位将来你们都会出家的,那么这一点要注意,不要我们说,唉看见哪,比如随便来讲吧,尤其现在啊!怎么这个人也是那个样,这个人也是这样呢?乃至于我们的唱念各式各样什么等等的话,这个不在行相上面,暂时不在这上面注意,圆满的时候我们一一要圆满的,可是现在第一个根本因,就是当这一个所谓智这个特则,我们要认识烦恼,净除我们烦恼,你如果是把握住这一点的话那么你就晓得了,念佛它还在这一个法则当中,参禅还在这法则当中,我根本当然是这个,为什么呢?念佛,请问念佛的时候他的心里现在是什么状态,真正的把那个念佛的根本因把握得住的时候,他一定说南无阿弥陀佛,换句话说一心皈头阿弥陀佛,这个其他的是一无是处,这个心哪,就是啊,真实净化烦恼的心,对了,他在持戒当中,所以这一句话包括了持戒念佛,这样,参禅的呢!参什么啊,什么是你明上面本来面目?什么是个无,啊念佛的是谁,一定要找到它,当你找到了那根本,就换句话说,这根在那里我要把它连根挖除,实际上呢!这根本不在别的地方就在你起心动念,所以他这东西妙极了,就用这个方法全部精哪,以一念哪把所有的杂念统统挡掉,然后呢?最后的话,这一念本身呢!就是啊!把它自己的本身,嗳找到了破除的,所以这一念一直摆在这地方,它是正在,正在持弁当中,这一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人家说啊,有的人家乘成戒,有的人解戒,你如果把握得这一个原则,根本因去做的话,乘成我也好、解戒也好,都行,如果你把握不住住的话,那都在那儿戏论,所以这一点哪,注意哦,这个文字啊,平常我们都说非因即因,非果即果,说了个半天,但是呢!根本的关念在这里,所以我在这地方呢,今天特别根大家说明一下,当你们把这个烦恼的这个行相认识了清楚啊,那时候就晓得了。唉呀!一点都没有错啊!现在我们平常都在病当中,自己不晓得病,还跟人家谈谈你有什么呢,啊还跟人家讲道理,那个道理是愈讲愈错啊,那个病是愈弄愈深哪,如果那不学佛法,那本来就是在乱搞一通,你那个学了那个佛法,你还在这上面转哪,转些什么呀?所以这一个地方,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烦恼的相。了解了烦恼相,那么前面哪,所告诉我们想当中第一想你就对了,啊!没错、没错、没错啊,这概念就很清楚了,所以至于他烦恼生起的因哪等哪!那么我们有了这前面这个力量啊,自然而然啊,你能够推动,那么竹们进一步把那个烦恼的生因啊,在这地方也重新的温习一下,那烦恼的生因,烦恼的生因啊,在那里烦恼的生因,噢!这在一百七十二页,不在别的地方,一百七十二页的这个第一行就说能生烦恼的生因哪个所依者谓烦恼的随眠,我们晓得,这个就是烦恼的种子,啊!前面当我们讲业的时候啊,业感果的时候啊,就异熟果,等流果,现在我们可以融贯起来了,当那个异熟感的时候,现起的时候那个等流同时一定现起的,等流现起的时候你为什么心里有这种状态,那就是以前跟著来的,所以啊!这个前面所说的异熟因果这个地方所讲的是什么?烦恼的随眠,然后呢?在十二因缘这里讲的什么呢!十二因缘当中就是啊!前面的触、受,然后呢:当那个受现起的时候啊!你一定哪!有爱跟它相应这个爱不是单单你欢喜的噢!三种爱,对你欢喜的东西啊!叫不舍,这个是贪相应的,对你不欢喜的是乘离─嗔相应的,对于另外一种东西的话,你舍这个就是跟痴相应法,这个什么呢?就是烦恼的随眠,所以不管是你那一个,用那一个定必来解释它,这个没关系,你一定要认识这个心里的行相,那么这个随眠生起的时候还要于所缘,所缘者谓顺生,烦恼的境界现前,那么十二因缘当中说的,所以它说得很清楚叫触受,然后呢?下面就是跟著爱,这个触的特则是什么,三世和合生触,根、境、识,那个地方我们就认得很清楚,所以它烦恼生起来的时候一定是在境界上面生起来的,境界上面生起来的,境界上面生起来的,当然,前面说猥杂言教,那个是指说对方那个人,所以生烦恼的那些人的就是恶知识非善友,善知识的恶知识的判别就在这个地方,当那个境界现起的时候,!如果说譬如说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啊,假定说你有很尊敬的情况,你平常看见有好看东西在那里,你看见,嗳这个师在这里老法师在那里?心里面就没有跟它去啊,反过来这个平常的人哪,鼓励你,大家唉呀!这个好的,什么东西,大家觉得好朋友,酒肉朋友跑在一块的话就对,所以你们要辨别的清楚哦,这个地方的善恶知识的,实际上呢!就是前面这个顺生烦恼的现起啊!哦不顺生烦恼所缘本身哪将它的总相,那个总相里边哪,别开出来几个内容,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我们修学第一步最重要的这一个,大家注意这个恶友不是今天跟你吵架,一天到晚跟你打架的对头,这个恶友就是如果说这个人跟佛法不相应的平常两个人碰在一块,唉呀!大家很好,嗳唷,说这个跑到这个地方来啊,哦!这个地方的这个老师啊!这个老法师,这个师啊,逼著你然后跑到这地方啊!两个可以偷一点巧,然后聊聊天跑到你这地方,他也我也给你暗示一点,你也给我暗示一点,完了,完了这个是恶知识噢!这个要了解的很清楚的,啊!这样反过来是善知识噢!所以,现在
我们真正修学佛法的最重要的这个概念就在这个地方,啊!就在这个地方,然后呢!他也宽念你说唉呀!某人哪!你啊,现在怎么样啊,对啊我们刚是个凡夫啊他要求的条件太高啊!什么、什么啊,你还听得蛮对啊对啊!我就是个凡夫啊!他要求我这么高的条件,对我是不行啊嗯!这个是一个最危险的事情,我们应该了解,是因为我是凡夫,所以我要赶快努力啊!他那个菩萨都那么精进,我这个凡夫,再不精进,那就完了啊!是的,精进的内容,它不是叫我们现在像学菩萨一样的要叫你舍头目脑髓,这个不是,啊,菩萨有菩萨的精进,我们有我们的精进,这个是内容里面要分别很清楚,菩萨的精进是舍头目脑髓,现在我们的精进呢?见了面就提起来,记不记得后面那个阿底峡尊者,不管什么人看见了他,见了面一定向你说你现在生善心否,啊它是文字是这样触,换句话说我们碰见了以后啊!啊他会说唉呀你你功夫怎么样啊,是不是现在在,缘念善法啊,是不是拿精进哪来策励自己啊!对了,啊这样,或者说啊,唉啊刚才啊,这个老师啊告诉我们哪,叫我们努力啊,这个话是对啊,可是我现在觉得摸不清楚啊,那时候心里面怎么样啊!,你问他他就告诉你,这个就对了,这个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验,所以这个概念很重要、很重要,那么言教呢?听闻学邪法,这个就包括很广了,现在我们极大部份的就在这个地方,唉啊!这个东西实在是好可怕,好可怕的东西啊!这是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地方,拿报纸、电视一样东西都没有,不要说那些报纸、电视都没有,乃至于有很多那个佛教的杂志啊等等,对我来说的,我也实在觉得啊这个不是根本因啊!到我们慢慢的根本因摸著了,就是圆满因,就是这样啊!这个大家千万注意一下,否则你弄错了那就那就害了,那么还有串习,非理作意这两个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大家持别注意,啊!这个就是啊生起烦恼的几个主要的原因,啊!你如果能够把这个两样东西认得了,这个烦恼的行相跟那个生起烦恼的原因你能够认识了,然后呢?把这个平常的心里面哪,多去观察,多去认得它的话,那我们修行那就比较好了,所以它这地方是从生因讲,后面呢?是从十二因缘讲,现在我们把这两样东西连在一块,十二因缘当中告诉我们怎么说,说我们无始以来啊!一直随著无明,由无明行,行而识然后呢这个识,因位识啊无量无边,我们现在目前的状态,它既没有感异熟也没有对治,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它一定会感生死的,但是呢!感生死,它有个条件,俱有缘,换句话说我们后面说的,它一个圆满因,啊!那是什么呢?就是啊耶爱取,这个爱取什么,就是烦恼,以前还,由于烦恼而留下这个识种,但这个识种不一定感果,而你眼前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如果啊你把这个原来这个烦恼跟它相应的话,那么到对不起,到那个时候,它会感果的,现在我们既然修学佛法要跳出来的话,那时候就注意,当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境界的时候,你就心里很清楚很明白,现在这个地方讲烦恼的生因的是说烦恼的所依跟我们所缘境界现起的时候,在十二因缘当中就告诉我们更清楚,当一个境界现起了以后啊,触,触了以后呢,就受,你会感受,然后在这个你的感受境界当中啊,你要注意噢!啊这是十二因缘真正好的地方,就是眼前我们一切时处,这个感受,这个感受,是下面紧跟著爱就来了,那么然后呢,这一个时候生起来的烦恼,所以我们要晓得那个烦恼相的话,不外乎前面的什么啊!就是五顿使五利使,通常这个里面哪,一定有这个见解在这个里头,或者这个习性在里头,或者两样东西一定有,那,那个时候你就千万注意,所以平常啊,我们现在不要说唉呀!现在这个烦恼很重啊!是的啊!就因为烦恼很重啊,所以我们要修学佛法啊,然后呢?怎么办啊就要认得它,啊这个是最重要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到现在为止,最重要的你要认得这个烦恼,如果这一个不认识的话,那么说修学佛法那都是浪费时间,都是浪费时间,当然你说我现在种了一个种子下去啊,然后呢什么时候感果的时候,你能够这样的话也好,我还是非常赞叹,佛也是这样的,所以有很多人就是没办法,他不只能这样,所以佛也只能给他种一个善根,就是我们当然不愿意这样做啦,这样,所以认得,认得了以后再下面一步应该怎么办呢!就晓得啊!啊!要跟它斗!要跟它斗!所以告诉我们我们各方面去观察,如果你不斗那个烦恼的话,那对不起,这个没办法真正的清净,所以我们现在所谓修行,修行不是别的,主要的就是这一点,关于斗烦恼这一点哪,现在大家就请翻到下面哪第一九八页这个今天晚上温习的最后的两句话,我们把它看一下,那个九八页上面哪,告诉我们哪现在我们真正要修学的时候呢!到这里为止要讲戒,戒的原则我们已经了解了。啊!所以看第二段呢,它有一句话现在于内,这字内容啊,这个地方我们重新温习一下,是的,是的这个不要看别人,嚷我们的烦恼都是看别人看出来的,啊!现在当这个境界现起以后,你不要说他不合理,他怎么样,当境界现起的时候啊!尤其说因为以前无始相应而转的等流因果现起来了,所以你看见的时候,你愈看它或者顺眼你就爱,不顺眼你就嗔,这个都在痴相当中,啊!现在呢!我们懂得了烦恼以后,当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你会发现,内心上的的状态啊!看看这个内心的状态是什么?是烦恼相应的还是粗烦恼相应的,你觉得他不合理,他是不合理啊!上次讲过了他不合理是他的事情,你觉得他不合理的,对不起那就是你的事情,那就是你的烦恼,如果你要修学佛法的话,就从这个地方要把它降伏,所以叫现在于在内,在里边要斗这个烦恼,不斗烦恼是戒不能净,这样,这个我的真正的特,所以说,你只要真正能够持戒,戒持好了一定往生的原因,也就在这里,现在我们了解了,戒的真正的主因就在这个上头,如果我们进一层要想学定慧的话,那更非从这地方不可,所以这一个不能清净的话,必竟漂流生死,至于说怎么持戒法呢?下面一行以念正知而为防慎说我们现在真的重要的一定要保持这个正知正念,这个现在我们才是真的重要的,然后呢?因为我们烦恼已经认识了,所以它只要一出来啊!你马上啊我们就用矛来刺它,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修的啊!就是这个样,所以说真正的菩萨菩萨要大嗔,为什么要大嗔呢?他嗔的就嗔这东西,所以他前面也说后面也说,这烦恼生起来我们不能忍受啊!我们现在忍非所应,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吧,我们忍耐啊!不应该忍的我们都忍了,贪啊!这种烦恼一大堆,我们都忍了,还欢欢喜喜,我们不应该忍的这个烦恼啊,我们也偏偏做不到,那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真正应该要做的地方啊,而且当那个烦恼当下起的时候啊都是这样,目前是我们现在还不一定哪完全懂得了能够跟它斗,但是呢!正因为我们不懂,所以我们努力,去努力这件事情,所以后面告诉我们哪!这个正式的持戒,先不讲怎么持,他告诉我们哪我们破戒的四个原因,大家还记得吧,破戒的四个原因哪!在什么地方呢?破戒的这个四个原因哪,我们要好像在前嘛,翻过来看前;面对不对!在一九五页,啊四个犯因当中第一个是无知对治,你无知的话要多闻都了知,说这地方的话,我们想刚才又想起了,说想当中啊我们现在在啊大病当中,我们就是不知道啊!所以如果说碰见这种情况的时候啊!你自己心平气和的想一想看怎么办啊!所以了解了这些心里啊经忏啊,整个的我们绕著这个中心转,都在绕著这个中心转,这样,所以目前哪,目前哪!如果大家对这个概念不清楚的话要把它弄清楚,要把它弄清楚啊!这是目前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啊,好在现在有那个这个录音带出来了,录音带出来那么我们哪,照著那个书本哪,啊,经常的配合著去闻这个道理,闻的道理以后注意,千万不要把那个道理去衡量别人,你一衡量别人,你就完全错了,完全错了,完全错了。那是无价之宝,啊你把那个无价之宝啊,去啊丢在冰里了,那像古人有一句话叫买多还珠啊,他有一个无价之宝,然后呢!这个无价之宝啊!用一个非常美的装饰的东西啊装在这个里边,结果你跑的去看,唉呀说这一个装饰的这个东西很好,你买了,买了以后呢?你打开来看,看见里面有一粒珠,你只得它,说,唉呀我要买那这,这个珠还给人家,那是个笑话,这是我们现在应该注意的,今天晚上啊,主要的温习呢,就讲到这地方为止。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三卷A面
于是啊!他越做越起劲,越做越高兴。那么现在我们赚那个佛法无量无边的法财,亦复如此。做的时候固然高兴,时间哪还怕它短哪!啊!都是积聚资粮啊!就像那个经上面说的:
【“其大悲者,为欲成熟一切有情,全无苦生是所不受,全无乐生是所不舍,若趣如是极大难行,不久即能圆满资粮,决定当得一切智位,是故一切佛法根本唯是大悲。”】
那个大悲心是什么呢?它是要成熟一切有情,在这种状态当中,而任何苦没有一点点苦啊是例外的,它绝对不推辞任何一点苦,所以我们现在稍为受了一点苦了,哎哟!觉得委委屈屈啊!自己觉得怎么样。啊!这个苦包括两方面,身心两方面。这样,总之我们身心两样东西没有别的,都是在什么啊?都是在烦恼当中,我们要了解,我们只求自利都要净化它。不过呢自利净化它,你净化了以后停在那里不能动了,被别人一碰啊!他那个毛病又起来了。所以实际上没有弄干净,实际上别人碰了你发现你心裹不对劲,那正是你的毛病,所以呀你真正要想圆满解决自己。在任何人来碰你的时候,如果你那个“我”啊彻底净除干净的话,什么样的碰,没有我了,还有什么问题。所以当人家说了一个话,昨天我们曾讨论,人家说了你一个话,或者你就慢心,或者嗔心,或者懊恼正是说明了,哪哪哪你这个无始的冤家都在那里呀!要靠人家碰了你认得了净化它,所以你真正要自利,还得非靠这种暴恶有情哎。这个地方,我们清楚了。所以它说现在呀!是要为了成熟一切有情,咦结果呢?你努力帮别人啊,结果第一个得到好处的是你。还妙了!世间上面的事情,你帮了别人啊!就害了自己。这个地方,你帮了别人家利了自己。反过来,你真的为了利了自己,你却又帮著别人。这佛法之美,天下无出其右,也无上无比啊!一切的苦都受,一切的乐都舍给别人,如果能够趣向这样的难行,这个最难的难行。那么,你不久就可以得到圆满资粮。因为这个必须要的,你要成佛,必需要的满足这个条件。你越畏缩越怕,怕的结果,你不做,不做天上不会掉下来的。所以你唯一的办法─要做。要做的话,一定要有后面推动你的心。所以现在啊注意这地方,第一点重要的─正知见。心理建设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一点自己最清楚不过。所以说一定要回过头来,观察自己的内心。而从前面这个地方观察起,从细微的地方观察。不要一开头的时候要大悲。哎哟,这内容太复杂,太大了。你呀!不要说观起来做不到。就是观啊!也是那么多东西,无法观啊!这是必然的次第。那么这里已经到了上士,所以我们也同样要了解这个。你能够这样,很快?圆满资粮,圆满资粮就能成就佛果。所以决定得到这个一切智位。所以说哦!原来推动我们的力量,中间保持继续深进根本原因─这是大悲。所以说中重要。
后重要呢?
【“诸佛获得果位之时,不如小乘而住寂灭,尽虚空住利义众生,亦是由于大悲威力,此若无者同声闻故。”】
这个容易了解。这个二乘人解脱了以后,就住在寂灭裹边,所以啊它无为坑。佛不是的,证了果了以后,尽虚空论空间是无限,论时间是无限,干什么?一直利益众生。那么,他为什么能够这样做呢?那就是大悲的威力。所以呀!后面也同样的靠这个。
【“如修次第中篇云“由大悲心所摄持故,诸佛世尊虽得圆满一切自利,今有情界究竟边际而善安住”。】
佛虽然得到了一切的究竟圆满了,但是啊!他一直不停的,有情有多少,他就有多少的心,有情维持多久,他就跟他相应的恒常不断的一直在这个有情界当中济渡这个众生。这个就是佛的大悲威力。
【“又云:‘佛薄伽梵无住大涅槃,因即是大悲。’”】
他为什么能得无住呢?哪!这个主因就是,就是这个。譬如下面举个譬喻,
【“譬如稼禾初以种子,中以雨泽,后以成熟而为重要。”】
啊!那么我们举个例子,譬如说我们要种任何的收成,那个收成开始的时候啊!这个种子种下去,然后种子种下去了以后,要雨露啊肥料啊然后呢后面的最后呢成熟结出果来,这个三个次第,现在呢?成佛的这个结果啊!呀开头啊种子是悲,中间滋润的这个也是悲,最后成熟的是受用的时候又是这个悲,噢所以这个悲啊是最重要。那么下面就是月称论师,吉祥月称,就是月称论师,那个下面的那个颂是在入中论颂当中有这么一段话。
【“以许悲为佛胜苗,初如种子增如水,长时受用如成熟,是故我先赞大悲。”】
这个论上面一开头时一个赞,平常它造论前面都有个赞或者是什么,那个平常的赞,赞佛啊或者什么,这个论上面先赞大悲心,为什么呀?是说因为这个悲这个东西,开头的时候,像苗芽的种子啊!中间增长的时候像水,到后面受用的时候呢就成熟。它都要靠这个大悲。啊!所以现在那个大乘道的根本是大悲啊,所以造论的时候,先赞那个大悲。
【“由见此义,正摄法经云:‘世尊,菩萨不须学习多法。世尊,菩萨若能善受善达一法,一切佛法皆在其手。一法云何,所谓大悲。”】
嗯!这个道理很简单。不要学别的,只要学一样大悲。这里我们不要误解喔!那不要学别的,学大悲。如果你真的把大悲学会了,那是千真万确不要别的了,可是要注意喔!要把这个大悲学会了前面的那个次第每一样东西都学喔!就像我们现在说造房子,你房子造好了是不要了,可是对不起,你房子造好之前哪,下面啊挖基础清除这个杂障,然后呢钢筋水泥瓦木头砖头啊一大堆东西,没有一样东西要少的,造好了那是一栋房子。这个概念要非常清楚非常清楚,现在我们平常往往很笼统的,根本不晓得大悲是什么?说起来,唉啊!你发个大菩提心,实际上呢影子都没得。哪这一点啊顺便一说。
【“世尊,由大悲故,一切佛法皆能自来菩萨手中。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所至,一切军众皆至其处。世尊,如是菩萨大悲所至,一切佛法咸至其所。”】
啊!那么它下面说你有了这个大悲,一切的佛法自己就来了,就像转轮圣王那个轮宝,这个轮宝一到下面的跟著来了。那么现在菩萨也是一样,一个大悲心所至,那佛法都来了。我们不要从文字上面看喔,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内容,你晓得那个内容自然而然晓得这个说什么?啊所以平常我们如果不懂得这个内容的话,说空话那好容易哟!唉啊你只要大悲心,别的都不要了,实际上真的大悲心是什么啊,他也不懂。大悲心有没有那当然更谈不到。这样,什么东西也不要了,结果哪大悲即没有,什么也没有,唉!这些好多东西是一样都没有,但是啊坏的东西,样样有啊!这一点啊!我们必定要分辨的很清楚。
【“世尊,譬如命根若在余根亦在。”】
就如同样的道理。
【“世尊,如是大悲若在,菩提余法亦当生起。”】
因为你有了大悲心,那个大悲不是空洞的东西,是种强烈的推动的念头,自然而然在这种推动的念头当中,你一心一意的追求
,就好像我们啊!强烈的贪心,到那个时候,叫你坐在那儿,你就坐不住,啊我们那个掉举心很重,叫你在那里安稳的坐一下,蹩的你坐在那里啊,啊你心裹面啊胡思乱想就那里弄弄就是这样,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猴子那样的状态。所以我们了解大悲的特质以后,自然而然的你起心动念,然后呢由于这个起心动念身口的行持,自然都跟著一起都来了。这一点再三的策励诸位同修啊!要认真的体验到。
【“若于如是胜道扼要,无边教理之所成立,获得定解,于菩提心根本大悲所有法类,何故不执为胜教授。”】
假定你对于上面所说的这个无上胜妙之道的宗要的这个道理啊,有各式各样的,所有的圆满的胜教,这个道理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整个的佛法的重要中心哪就是这个,关于这个道理,你如果认识了,而且发生确定见解的话,你一定会把这个大悲心做为我们修学的中心,做为修学的最殊胜的教授啊!决定会。所以现在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啊,对这个道理发决定胜解,然后你努去修行。对我们这个概念,太重要太重要了,啊我们一再平常啊说明辨别无非在这里,如果你这个不清楚的话,总归在枝末上面转,唉啊等一点小小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啊,又去忙去了。无关紧要的说起来是修行,实际上呢人家是枝末在转,枝末在转啊!你从枝末如果从枝末慢慢的从根本上面去寻啊!你还可以一步一步寻到那个根本上面去。现在如果不认识的话,你把住了枝末就以为那个根本的话,那你就永远停在那个地方就颠倒了。枉受种种的辛苦,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一定要了解,所以这个一点没有别的,我们以前的温习,一句话提醒,怎么样去观照自己内心啊!了解我现在修学真实的内涵是什么。从净除自己烦恼下手,然后这么一步步的深入。所以最后呢这样的深入结果自然而然的会了解,啊整个的中心是什么?唉大菩提心。而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那个时候我们全部的精神就缘著它,从这个地方做为我们第一步目标,然后呢照著次第应该走的路线一步一步上升。
【“故如响那穷敦巴说:‘于觉窝所虽请教授,终唯教云,舍世间心,修菩提心。’”】
这个善知识说了,说如果你呀从觉窝那个地方是指阿底峡尊者,如果你有人请问他,重要的教授,这个就是佛法的中心啊!他说来说去一句话,舍世间心修菩提心。这个前面那句话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就两句话。出离心、菩提心。真正的佛法的重心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出离心,这个前面已经了解了,他只教你这个,如果你没有厌离心的话,佛法的根本边都没碰到,然后你碰到了了解真正要掌握得住圆满的话,必然进入菩提心,所以这个才是佛法的中心。记得前面说吗?有人啊后面啊来问你啊,说啊:你现在修习什么大家说?唉呀说我啊见到本尊了,气脉明点了那我们现在说,我一天磕几个头,哎哟我早晚几点钟起来,我能够盘几个钟头的腿,乃至于我持的戒律怎么样怎么样,唉,善知识怎么告诉我,现在最重要的对于这个业果的道理要产生决定的见解,决定的认识就是这样。有这个上面然后一步一步的来,那么这个是前面说的舍世间心出离心进入菩提心。那么下面的善知识敦巴讥笑云,这个讥笑不是普通的讥笑,就是好像开玩笑,实际上呢正式依很轻松的态度出很严肃的内容来,
【“此是掘出觉窝所有教授中心。”】
因为前面一个人说了这个话,所以啊我们那个敦巴尊者就说的是啊一点都没有错。这个准是阿底峡尊者所有教授的全部的重心。看看!看看!这样的一位当代印度几百年来所有的这个印度佛教界的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大德,在当时他们称为是能仁第二,换句话说释迦世尊再来所说的教法,也只是如此。再不会有比这个更圆满得了,那么他的教授的中心是什么,就是这个,就是这个。两句话─出离心菩提心,所以说知法扼要,获决定解,唯此最难啊。要真正了解佛法的纲要。了解了以后,对这个纲要要产生决定不疑的见解这个最难,这个也是最重要。平常我们修行大家都是哎哟你要忙这个,我要忙这个,忙这个,就是在根本上面转,就难以在这个重点上面把握住,所以他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啊!为了这样的原因,所以我们要“故应数数集聚净治,阅华严等诸大经论,求决定解啊。”我们所以不行的原因就是什么罪障未除,所以要净除罪障,资粮未聚所以要积聚资粮,啊那么万一见解还不够的话呢,就应该看这种大经大论,先有确定的认识,然后照著这个认识努力的行持啊,下面吉祥敬母云“尊心宝即是,正等菩提心,唯尊佑坚实,余凡莫能晓。”世尊的中心教授,最最宝贝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这个,正等菩提种,就是大菩提心,而这个东西啊只有世尊才知道,真正重要的,实在的,坚牢的,其他的人啊,因凡夫愚痴所以不了解啊,现在我们既然学佛,很幸运地经过祖师菩萨,经过大经大论开示我们,我们何等幸运呀,一定要从根本上面把握得住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那么这个呢说喔现在了解了,大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
下面说
【“诸余因果是此因果之道理。”】
啊我们学每一样东西啊都是从因这么感果,那么现在这个所有的后面的大菩提心,要大菩提心哪要发大悲,这些从每一个,前一个层次推到后一个层次,前面这个是因,到后面这个是果,然后再深一步的话呢!上面刚才说的那个果,又变成下一步更深进的因,再上去一步一步,这些一步一步各式各样的这些的道理,这余因果是什么啊?他的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在这里,是此因果,是这个因的果,那个因啊,下面就告诉我们就说,说现在啊,我们要求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那么大悲从那里来的呢,这个大悲的因,根本下面说:初从知母乃至于慈为因之理者,这个根本的因,从知母,一步一步的升上来,这个是它根本的因,下面就说明,说明为什么从知母亲开始,说这个是因,而从这个知母,然后呢这个念恩,要报恩,因为晓得是母亲,所以晓得母亲的恩,所以晓得母亲是因,要报那个母亲恩是果,为了要报她的恩,所以你要给她的快乐去掉她痛苦,这样一层一层的因果上去,来现在,说明这个,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我们从这个果上反推,找到它的基本的因在那里,找到了基本的因,从基本的因上面下手,你因如果对了,果当然决定不错,然后呢这个不错的因做圆满了,这个圆满的结果你完全得到。
下面就说明这个道理?
【“总欲离苦,数数思惟其有情苦,即能生起。”】
所以大悲啊,就是要帮一切有情的痛苦拿掉,是说总之你的目的无非要帮一切众生解决这个痛苦,你只要多观察思惟一切有情的苦的话,觉得他苦得不得了啊,你自然而然能够生起帮他解决痛苦的,就像我们平常人。说心肠很硬的人,忽然看见一个可怜人,他心里觉得唉呀!啊这个人好可怜哟!哎这样,那我们平常都是有,你只要能够观察有情的苦,思惟他的话,就能够生起这个心,但是这个心啊,就是这种状态当中,他不坚固的,也不猛利的,现在我们要想修行的时候啊,如果浮浮泛泛的心根本没有用,所以他一定要产生一个非常猛利而坚固的,为了要达到这个,为令易生猛利及坚固的话,
【“则彼有情先须悦意爱惜之相。”】
先要把你所缘的有情啊,那个是非常可爱的,你非常亲近的,非常怜惜的,这个亲近面的人啊愈苦得话,你这个怜愍不能忍受的心啊愈强,这个心就猛利而且坚固,所以说
【“如亲有苦不能安忍。”】
反过来呢,
【“怨敌有苦,心生欢善。”】
如果他是怨家的话,怨家有苦的话你还说,活该这个家伙,我才高兴咧,他有苦啊你不但不会生悲心,你反而生欢善,所以为了这个真正要生的话,我们先要了解这一点,其次另外一类呢
【“亲怨中庸若有痛苦多生舍置。”】
还有一种人呢?这个人他跟你无关紧要的,他虽然痛苦,无关紧要的,你根本心里面啊,生不起来,那么为什么第一种是这样的呢,
【“其中初者,因有可爱。”】
啊!因为你觉得他可爱啊,所以啊,你心本来就对他有难舍难分这种,啊当他受苦的时候就像你自已受苦一样,这种感受就来了,既然现在你悲心要缘别人,所以为了使得这个悲心生起的话,你不能缘自己的苦,啊推己及人看别人,那么这个别人的话,跟你愈密切,愈爱惜,这个心愈强,所以他从这个地方也辨别得很清楚,一步一步告诉我们怎么
【“此复随其几许亲爱,便生尔许不忍其苦,中下品爱下品不忍,若极亲爱,虽于微苦,亦能生起广大不忍。”】
这个你不忍的心,换句话说─怜惜,要想帮他去苦的这个心,就看你跟他之间的关系,你愈是亲密嘛,这个不能忍受他痛苦的心情,愈是强烈,假定你跟他这个亲密的关系,中等的,或者下等的,那么这种心情也同样的降低,假定说这个下面的苦写错了,
【“若极亲爱。”】
不是苦极亲爱的,若非常亲爱的,那么虽然是一点点小苦啊你看亲爱的人生起一点点小苦啊,你心里面是绝大的不能忍受,而看见敌人啊有苦的话,你不但不会啊帮他拔掉,反而希望他,啊这个啊这个家伙这……就希望他更大一点,最好他死掉了才好,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不是缘一个有情,你想想他的苦就算了,这个要生起坚固猛利,下面还要详细的说,他第一个为什么要先哪取这个可爱之相,这个是他的道理。
【“此亦由其不悦大小,于苦欢喜而成大小,亲怨中庸所有痛苦,既无不忍亦无欢喜是俱无悦非悦意相之所致。”】
这个我们了解,啊你对对方的,是不是引起这个,他不是因为对方不是因为你单单,是跟你跟对方的亲怨中庸的不同,而生起你内心的反应的不同,所以我们真正修的时候,真应该观察到这一点,你看这一个地方,他每一个地方把我们心里的形相啊,辨别得这么仔细,在这一种状态当中,你修的时候才不会有一点遗漏,否则冒冒然修了以后啊,你虽然修了,看见了个怨家,到了你看见了怨家的时候,你觉得这个家伙,我才不会怎么样,你前面完全白修了嘛!现在了解了没有?所以以前为什么处处地方要辨别清楚的原因就是这样,万一辨别不清楚,到底是修了半天,这个漏洞在,所以你们常记得这个比喻:啊!你造了个飞机,在地上觉得造得蛮好,飞到天空当中,这个漏洞一出来的话,对不起送命,前面白修是小事啊!还把你命送掉了,所以现在不要大家忙著去修行啊!这是千万重要的一件事情啊,这一点啊,我们自己应该再三反省,然后呢?步步如理如量的深入,现在我们看下去,
【“如是应知,修诸有情为亲属者,是为令起悦意之相”】
那么,所以我们晓得喔!所以啊我们开始修的时候,不是一下说马上缘著有情去想他苦,而是先把一切对象看成是可爱的,而这个可爱当中,最究竟的是什么
【“亲之究竟为慈母,故修知母啊,忆念母恩及报恩三,是为引发悦意可爱啊!”】
从这样的辨别以后,我们了解:既然你要引发这种心情的话,最亲密的人。而最亲密的人当中,最究竟的是什么?是母亲,是母亲。所以啊!第一个要晓知母,而母而讲知母,这个详细,这个知字在下头,然后晓得这个母亲的话,那么进一步你想,母亲对我们有什么恩?你想到了这个恩,那就由不得你不报报恩三了,因为你要报恩的话,所以啊!下面那个与他的乐,拔他的苦都生起来;所以这个东西啊是根本因。所以这三样东西主要的目的为什么呢?是引发悦意可爱。我们了解了,这个次第是何等的清楚何等的清楚,所以平常我们总觉得,哎呀!我们赶快修,现在到了这里赶快修,这个概念是千万使不得。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九十三卷B面
千万使不得,只有一种情况例外,比如说:你现在老了,眼看著岁月无多,而眼前的环境又不行,条件又不够,你说等到你忙完了不行,那么,你把握住一句佛号,这个是对的,但那个注意喔!你不要说:喔!别的都放掉了,你把握一句佛号,结果真实的内容呢!佛号也没提起来,这些东西也放掉了,那就完了,那就完了。所以每一个地方的这个层次,我们一定要辨别地非常清楚。现在我们呢?照著我们现在这个情况一步一步地深入。
【“爱执有情犹如一子。此悦意慈是前三果”】
因为你呀!由于前面这个知母,念恩,报恩策发了你这个可爱之相,这可爱到什么情形啊?就像自己的一个儿子一样,也许我们说,前面是母,怎么一下子,这无关紧要的,这个重点不在母跟子上面,这是说把一切的有情啊!从念母然后引发你内在对于他的心情,这是你所要的,如果这种情况,由母来引发这个最强烈,就用这个。如果用子引发你最强烈,就用这个,这个是他真正重要的内涵,所以这里我们要分别的每一个地方的形象,要分别得清清楚楚,所以当你由前面这三样东西真的主要悦意慈是前三果,因为你有前面这三样,看他这么可爱一心一意要报恩,所以要把种种的好处给他。好处是什么─慈嘛。慈是与乐。与乐是慈,这个心理就产生了,这个注意啊!对于前面三个结果产生与乐慈,这是个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由于前面三样东西引发的,所以这个悦意慈啊是前面三样东西的果,那么由此即能引发悲心,因为你要把他,帮助他,一切快乐给他,你要快乐给他,当然你不忍心他痛苦啊,要把他的痛苦拿掉啊!那么,你要去掉痛苦的这个心叫悲心。是啊!所以由于慈悲也生起来了,反过来呢,由于悲,慈也生起来了,欲与乐慈,与拔苦悲的因果无定,这个慈悲之间,那一个是因,那一个果没有一定,这个话很容易懂,但是啊!我还要解释,因为容或有的同学一时转不过来,现在到这里为止,它每一个地方,一定有这个因,前面这个因引
发后面这个果,现在前面说的什么因啊!说那,你把一切众生看见得像你的母亲一样,了解她是你母亲,然后进一步呢?既然是母亲的想像,他母亲对你有多少的恩,哎呀?你
想到这个恩啊!觉得你要报他的恩,要报他的恩啊!所有的好处通通要给他通通要给他,这种心情,实际上世间最好的给她快乐的心情,不是说给母亲,而是像母亲给儿子一样,所以他下面说“犹如一子。”那时候你的心意啊!一心一意我把所有的好处都要给他,与乐这个叫慈心。因为你要把好处给她啊!所以你不忍心看见她的痛苦,你同样地要把她的痛苦拿掉它,这个是说由于慈而引发悲。反过来呢?由于悲,你看见他痛苦要拿掉,要他拿掉痛苦的话,所以,同样的你啊!看见他痛苦要给他快乐。所以这个悲也可以引发慈,所以,悲跟慈之间不一定那一个在先,但是前面这个知母,然后呢念恩报念,这个一定是前面的这个因引发这个与乐慈的这个果。这个次第是一定的,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当我们把因果之间的次第弄清楚了,那个时候才晓得我们修学必然次第是如何。上面我们已经了解到说由知母念恩报恩而引发那个慈跟悲,所以晓得这个,故知母等三种所缘啊!即是与乐慈及拔苦悲两者根本。好现在找到了,说,由此我们晓得知母念恩以及报恩三样东西就是慈悲的根本,你慈悲一旦发起来了,其他所有要的都来了。所以说,所以因果啊!它是此因之果,是此因,那个因啊是知母这个。由于这个而引发的慈悲,慈悲为因,其他的一切都起来了,所以记得上面,经上面,论上面以及宗大师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菩萨只要一发,在手当中其他一切都来了,一发是什么?大悲。以大悲为因,所有的其他东西都来了,所以所有其余的果都是这个大悲为因,所以其余因果从那里来的呢?从这个地方的因感得的果。所以我们第一个要知母,故于此中当勤修学啊!所以既然一切根本的原因在这里的话,当然我们真正应该努力修学的在这里。
【“又发心因,修诸有情皆为亲者,是月称论师及大德月莲花戒论师等之所宣说。”】
他不但前面这个传承喔!还有其他的那些大有名的大德祖师们也这么说,所以啊!现在我们有几样东西,第一个知母,第二个念恩,由于晓得母亲,所以感念他的恩,由于感念他的恩第三个是报他的恩,要报他的恩所以要给他快乐,要给他快乐,当然不忍她的痛苦第五那么就第五了以后下面增上意乐以发心为果之理者。这个六,七因果当中,次第就是前面五样,再来增上意乐以及发菩提心,为什么要这样呢?下面说
【“由其如是渐修其心,悲心若起,便能引发为利有情,希得成佛即此便足,何故于此添增上心。”】
他有问一问,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地方就是辨别我们处处地方现在了解了说,为什么本论处处辨别,也就是说,本论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圆满地传承圆满地教授,必然应该指出具足的重点,在这个地方说,像你前面这样的一步一步的修,如果你的这个悲心生起来了,悲心什么?要利一切有情啊!那么既然你要利一切有情,那你要为利一切有情成佛啦?为什么这个地方还要加上增上意乐呢?那么增上意乐又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他就说啊!
【“欲令有情得乐离苦啊,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皆有之。”】
这个增上意乐有他特别的意义的,啊!你说我们欲于有情乐,然后拔有情苦,这个心情啊声闻缘觉也有的,很多南传小乘的,不,南传我们不去管他,现在我们不必说南传。小乘行者佛世的时候,他都要修什么?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什么?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所以无量慈,无量悲,声闻缘觉也有的,但是啊?这个不是增上意乐,什么叫增上意乐啊?就是说要自己去做,给他快乐要自己去做,去掉痛苦要自己去,这个无量,四无量当中啊!这个无量慈心跟悲心,这是一个心,而不是自己亲自要去做,所以说
【“若自荷负一切有情与乐拔苦,则除大乘决定非有,故须发此心力强盛增上意乐。”】
那这个地方点出来了,所以我们平常不了解,这个大菩提心的真实内涵,往往把这个混淆不清的根本原因在这里?现在看清楚,所以要亲自去拔,是的!我要一切有情乐,我要拔一切有情苦,这个不是拔一个两个喔!要一切没有一个余剩的,不但你要有这个心,而且要亲自去做,这个心情啊!除了大乘以外,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的,所以真正的大乘行者一定要发这个心,而发这个心是什么?一定要先有了大慈悲心。有慈无量,悲无量,从这个心上面,进一步说,你虽然有这个无量的心,但这个心不派用场吧!你亲自要去做,那个叫增上意乐。
【“是故仅念一切有情,云何得乐云何离苦,非为满足啊,”】
下面两个字看看
【“须自至诚荷此重担啊!”】
所以单单念说,哎呀一切有情啊!怎么样要得到快乐,哎呀使得一切有情都快乐,以及使得一切有情都离苦,这个无量心,这个无量心了不起喔!但是这个不够,还要进一步,要什么?自己去负担,要自己负担这个心啊“至诚”从内心深深的、一点不假,实实在在没有一点余剩的,要这样。是
【“故当分辨此等差别”】
这个地方差别要分的清清楚楚,所以处处地方注意喔!这本论真正殊胜的地方,你们如果从这个地方认识了,然后你去看,我们往往说哎呀!看看这个跟这个差不多啊!是,如果你不细辨的话是差不多,如果你细辨的话,这个里边差的天差地远呀!本论他每一个地方辨别的这么清楚。了解了,辨别清楚。你绝对不会,啊!这样也好,那样也好,绝对不可能。你要这样的果,一定要如此的因,差一点不行,很多地方,别的地方虽然指出来了,对不起这个因果之间混淆不清,让你懂一个概念,种一个善根,好像一样,要如法修持的话,完全两件事情。这个差别在这个地方,我们渐渐了解了。这个是它的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所以现在乃至有的人说宗教嘛!都是好的啦,劝人为善,你不能使它这句话错,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都是差不多先生,样样都是差不多,就这样差不多到最后的话,地狱天堂也差不多,然后呢地狱跟佛陀也差不多,土地也是菩萨,城隍也是菩萨,佛嘛也是菩萨,就这样。这个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要分别得清楚明白,下面就引经上面证明,前面这个道理说清楚了以后,马上说,说这个是经上说的明明白白地喔!“海慧,如有商主或有长者,唯有一子可悦可爱可惜可意”这么好法
【“见无违逆”】
你任何这个告诉他的话,他一定听从你,又这么好,
【“然此童子因其幼稚而作娱乐,堕不净坑。”】
你年纪小啊随便去玩啊!一下子掉进粪坑裹了。
【“次其童子若母若亲,见彼童子堕不净坑,见已虽发号哭忧叹啊,然终不能入不净坑拔出其子。”】
而其他的人,母亲啊,其他的亲人看见了就叫啊,跳啊但是没有办法跳下去救出来。
【“次童子父来至其所,彼见一子堕不净坑,见已急急举止慌惜,欲出其子心甚爱顾,全无呕吐,跳不净坑取出其子。”】
说那个时候啊!他那个孩子的父亲跑出来看见这么好唯一的独生子啊!掉了不净坑当中啊!心里面毫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慌慌张张的呀一心只要救出他的爱子啊!跳下去,一点不怕那个粪坑的脏,把他的独生爱子救出来,那么经上面是说明这个道理。举这个比喻,这个比喻当中我们不必为了这个比喻当中这个母啊!父啊!亲啊这种争论,特别说明这个心情是这样的心情,这个的心情就是前面说的增上意乐,不是说单单有这个心啊!站那边哭哭叫叫,要是跳下去把他救出来。
【“此说三界为不净坑啊”】
而我们整个三界就像那个粪坑,所以我们平常啊!了解这三界之内,佛菩萨看见了就是这样多于爱子啊
【“独爱一子,就是有情若母若亲,就像声闻独觉,虽然他见诸有情堕不净坑,也是忧戚叹嗟然不能出,商主长者谓诸菩萨,法喻合说。”】
那么上面这个例子当中是说母亲或者亲戚,也看见这个孩子掉下去这地方,叫呀!忧愁啊!但是不能跳下去。只有这个长者,长者表示有力大人,那个人看见了以后,就跳下去。那么在三界这个不净坑当中,把我们救出来的也不是那心力薄弱的那些人,而是一个具有强力的这个,这个人是什么呢?是菩萨。前面这个比喻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又说独一爱子落不净坑,如母之悲,声闻独觉亦皆共有。”】
所以特别这地方说明,这个比喻当中说的这个掉在粪坑里的这个儿子,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比喻当中所指的在三界之内沦落的众生,要救我们出来的这种悲心声闻缘觉也有的,所以单单这个是不算,要怎么办呢?要从这个无量的慈悲心当中,
【“当发荷负度众生担的增上意乐。”】
还要根据这一点,发增上意乐。现在我们了解这里所谓增上意乐的话,就是把那个慈悲之心还要增加,增加到什么程度呢?增加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亲自把那些人从粪坑里救出来。解除他的痛苦亲自把一切的快乐给他,这个叫做增上意乐,这个是七因果当中的最后一个因。第六个。
【“如是若发度有情心,然我现时不能圆满利一有情。又非止此,即使证得二罗汉位亦仅利益少数有情,利亦唯能引发解脱,不能立于一切种智,故当思惟无边有情,谁能圆满此诸有情现前究竟一切利义呢?则知唯佛方有此能,故能引发为利有情,欲得成佛。”】
好!最后这个结果就出来了。就因为我们发了说要自己亲自至诚跳下这个三界的不净坑,把它一切痛苦解决,把一切快乐圆满给他。虽然我发了这个心,但是我现在帮一个人的忙,都不行哎!连我自己都不行哎!所以你真正要想解脱,虽然你自己可以解脱!证罗汉证了罗汉以后或者声闻或者缘觉,这两样东西,虽然还可以多多少少帮助别人,但是要想帮一切人解决问题,而且使一切人达到一切种智的地位的话!这个不行!这个不行!那么谁能够做到呢?谁能够没有一点无余。所有无边有情都救,而且达到的位次也高到最高圆满,谁有这个力量呢?只有佛。声闻跟缘觉他能够解脱,连他自己都解脱了一点点,这是质上面根本啊微乎其微,量方面他也够帮一点忙,但也就这么一点点所以不管。若质若量不够啊!那么要想真正解决的不管是眼前以及究竟的一切真正的殊胜的利义,只有佛。所以说,啊!由于你这个增上意乐心,所以发现只有成佛,必然得到最后这个果,所以这个叫七因果或者是六因一果。这个就是因果这个教授这方面传来的,这是第一个。这个次第为什么要这样的从因到果,了解了这个,然后照著这个次第正修。
第二如次正修,那么正式修的时候分三
【“修习希求利他之心,修习希求菩提之心,明所修果即为发心”】
现在这个地方告诉了我们,怎么样修这个利他。怎么样从这个上面而求菩提,然后最后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这地方要修的,修的是什么?就修发菩提心。现在又说
【“引发生起此心所依”】
你要引发生起这个心所依,就是换句话说依什么条件?什么原因?这个原因是因缘当中说,所依就是我们这个心情,譬如说,你看到这个人苦啊!这个苦是你所依,引发你啊拔苦,等等。然后你有了这个,因为普通我们凡夫的心量就是你的内心,根据这个缘对像的时候产生的效果,现在我们要这个效果的话,看看你所依的是什么?当然这里还有正知见的道理。那么第二个发心,现在我们说,这个
【“于诸有情令心平等”,】
先要对一切有情生平等心,
【“修此一切成悦意相”】
第二,进一步修成悦意相。哩!妙了,前面吗?先告诉我们先要使一切的有情先产生一个悦意可爱的,结果正修的时候啊,这个地方又叫我们令心平等。好像这里边又有矛盾又有不同。真是有矛盾吗?我们看下去,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要停一下,这个有它大原因在哦!大原因在哦!去到这里,我们渐渐发现本论殊胜的什么地方,它就是每一个地方,它每一个地方的形相都指的清清楚楚,而这个每一个形相彼此间必然的因果关系点的明明白白,是个形相说清楚。让你了解它真实所指的是什么?啊!这个形相,譬如说随便说,啊我现在要讲一个录音机,把录音机讲的清清楚楚,那个开关那里,让你弄的一点也不含糊,否则我们讲修行讲了半天,那个道理啊!是动听极了!但是所指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啊!一片模糊。佛法明明是叫觉,结果你学了半天是越学越糊涂,脑筋里面是堆了一大堆文字垃圾,这个文字所指的内容是一无所知,仍就是一片大无明,自己还觉得懂的很多道理,这个叫知见稠林。哎现在不是!把文字所指的真实内涵指给你看,到时候你看,哦!晓得这是什么?这是第一个。你了解这个东西以后,然后这个东西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一个的效果,它必然的次第,彼此一定是不紊乱,有了这个,你要想去找它那千真万确。从这个地方我们才晓得,平常啊我们修行,总觉得唉呀唉呀修行修行。看看!为什么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在那里?就是一片糊涂,那么世间一件小事情,我们常常比喻你拔草,你不认得草是什么?你跑著去劈哩啪啦拔,结果拔掉的是菜,不是草。这么简单的事情啊,何况是修学佛法。所以眼前我们处处地方,在点醒我们自己不要一片糊涂啊!所以我们常常有一个大误解,常常说:哎呀!你不要去分别啦!嗯、这句话对不对?是有它的特别的道理在,这个是你求的果,你要它不要它妄分别,一定要了解,什么是错的妄分别?你如何去掉它,那要分的清楚啊!要不然你说你不要分别,那好了!好了,糊里糊涂的住在那个地方,那是无比的大愚痴,完全是畜生相。如果这样的学佛的话,那天底下都是佛了。如果是这样佛的话,那螺蛳蚌壳睡在那里,打瞌睡,它就是佛吗?那打瞌睡不分别的,就在那里睡著了,那岂不是最好,这个我们要清楚。所以本论一开头就把这个形相辨得非常清楚,然后下面就一步一步,一步一步这样的来,所以它下面就告诉我们,哎为什么啊!前面先说悦意,这个地方又要先啊,于一切有情令心平等啊!现在我们看下去,这个地方一点都不能放空喔!放掉一点,然后你修上去的时候,对不起,你就漏掉那一点,等到真正的现起的时候,你不知不觉当中,因为这个漏洞还在,又跑上去的时候就出毛病,跑上去就出毛病,所以我们常常有个比喻,不要说飞机,就骑个脚踏车吧!哎那个脚踏车,那个轮胎当中,有一个砂孔在那里,就是打气打得满好,没用力,等到你一骑上去,一用力,砂孔受不住了,蹦,一下子爆掉了,你站在马路上,一个跟斗摔下去,完了,所以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啊!特别注意,所以我们平常这个心里边一厢以来,总觉得哎呀,马马虎虎,马马虎虎,这个是无始以来的恶习所在。现在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即便我们说自己,唉呀!这个东西,还有这么深的道理啊!那时候也许你会委委曲曲,那个时候要了解喔!是,这是我们以前善根不够,所以他处处地方告诉我们,你前面一定要什么,净除罪障,集聚资粮。有罪障,障在那里?固然学不进去;你资粮不够也学不上来!啊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所以他前面为什么要用三士引导的次第,现在大家清楚吧!哪!对于这个上士来说,这是必然要一步一步上来必不可少的步骤,这第一个。你没有这一个的话,你虽然说上士是空话;而对这条件不够的人,你给他上士不行,所以哪,哎,没关系,那么你既然不够的话,你可以从下士慢慢做起。他也有他的入手,可以一步一步上升的走的地方啊!处处地方说明这个圆满教授的珍贵难得,正确无比啊!我们看文
【“如前下中士中,所说诸前行等所有次第,于此亦应取来修习。”】
那么第一句话就说出来了,对啊!这是我们次第这么上来的啊!所以你必定要把前面这个次第拿来,在这个地方增上,继续下去。
【“又若此中不从最初遮止分党,令心平等,于诸有情一类起贪,一类起嗔,所生慈悲皆有党类,缘无党类则不能生,故当修舍。”】
从前面这个次第一步一步上来,现在跑到我们这里是什么?正修这个,啊!大菩提心啦!那么修大菩提心,我们晓得这个,心然的因果是这样的次第,所以先要啊─知母,引发慈悲。那么,但是,他不是说先知母引发慈悲,在正修之前,先要什么?要最开始的时候遮止分党。什么叫分党啊?党就是党同阀异,跟你好的你就欢喜。哎唷!好得不得了;跟你不一样的,你就排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