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
 
{返回 林崇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43
佛学论文选集
 
从〈菩萨地〉来看菩萨道
 
林崇安(2004)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回当下。菩萨道的前阶段可以说是为了培养慈悲心(菩萨菩提,悲所建立),整个力气皆以前五度为主,此所以〈菩萨地〉只略提般若也。如果尚未具足菩萨种性,就奢谈开悟、成佛,不外是戏论而已。走菩萨道时,要认清自己的目标和所处的阶段,这些重点在〈菩萨地〉都有详细的说明。
 
目录
一、前言
二、〈菩萨地〉的架构以及各品的要义
(一)持瑜伽处(共18品)
(二)持随法瑜伽处(共4品)
(三)持究竟瑜伽处(共5品)
(四)持次第瑜伽处(1品)
三、菩萨道中的重要阶段
(一)十三住
(二)十一清净
(三)十地、七种地
(四)不同阶段的菩萨
(五)不同阶段的断障
四、菩萨道的广大因果
(一)实践六度和四摄
(二)行十种波罗蜜多
(三)播下十力的种子
(四)感果
五、菩萨道的修行要点和特色
(一)菩萨种性与真实菩萨
(二)忏悔与消灾
(三)菩萨道的超越处
六、结语
一、前言
 
菩萨道是修行者从二障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悲智圆满的整个过程。任何一位走在这条道上的修行者,当然要认清这条道路的特色,要知道如何走这条道路,并要熟稔自己处在何处,《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便是依此需求而出现的一本修行指导要典。本文即引据此〈菩萨地〉前后各品的观点,来探讨菩萨行者所要行走的菩萨道。以下依次分析〈菩萨地〉的架构和要义、菩萨道的重要阶段以及广大的因果,最后探讨菩萨道的修行要点和特色。
 
二、〈菩萨地〉的架构以及各品的要义
 
〈菩萨地〉的架构是以四瑜伽处和十法含摄整个菩萨道的道和果。十法是(1)持,(2)相,(3)分,(4)增上意乐,(5)住,(6)生,(7)摄受,(8)地,(9)行,(10)建立。
第一法的「持」即是「初持瑜伽处」,内含十八品:1种性品、2发心品、3自他利品、4真实义品、5威力品、6成熟品、7菩提品、8力种性品、9施品、10戒品、11忍品、12精进品、13静虑品、14慧品、15摄事品、16供养亲近无量品、17菩提分品、18菩萨功德品。
第二法至第五法,即是「第二持随法瑜伽处」,内含四品:1菩萨相品、2分品、3增上意乐品、4住品。
第六法至第十法,即是「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内含五品:1生品、2摄受品、3地品、4行品、5建立品。
最后是总结菩萨道和果的次第,此即「第四持次第瑜伽处」,含发正等菩提心一品。
以上〈菩萨地〉共有28品。各品的要义,可依「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所述的「菩萨地义次第」,来掌握菩萨道的整个内容,今将此瑜伽处的论文内容配上品别,分段列出如下:
 
(一)、持瑜伽处(共18品)
甲、种性持
『1种性品』:谓诸菩萨要先安住「菩萨种性」。
乙、发心持
『2发心品』:乃能正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丙、觉分持
『3-7自他利品至菩提品』(所学处):既发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于自他利正修行时,得无杂染方便,无杂染故得无厌倦方便,无厌倦故得诸善根增长方便,于诸善根得增长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8力种性品』(如是学之一):又于如是自他利加行无杂染方便,无厌倦方便,善根增长方便,得大菩提中,将修行时,先于甚深广大正法安立信解,立信解已访求正法,求正法已,广为他说,亦于正行自能成办,于成办时,若由此、于此、为此应行,即由此、于此、为此而行。
『9-16六度、摄事、供养亲近无量品』(如是学之二):由此、于此、为此行时,如令福德智慧增长,所应行者即如是行,福德智慧既增长已,于不舍离生死方便,能正修行。
『17菩提分品』(能修学之一)─(1)惭愧: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行生死无杂染行。(2)坚力持性: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于自乐行无着行。(3)心无厌倦: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于无量生死大苦,能正修行无厌倦行。(4)善知诸论:由于生死无厌倦故,能正访求种种异论,于一切论得无所畏。(5)善知世间:善知论已,复能了知:所应为说,所可宣说,应如是说,由此智故善知世间。(6)修正四依:如是菩萨善知诸论及世间已,复能如理访求正法。(7)修无碍解:既访求已,堪能善断一切有情一切疑惑。(8)菩提资粮:如是堪能断他疑惑,令自福德展转增长,福德资粮渐得圆满,令自智慧亦转增长,智慧资粮渐得圆满。(9)修菩提分:二种资粮既圆满已,于谛行相、菩提分法无倒修中,能勤修行。(10)修习止观:于修方便能正了知。(11)方便善巧:即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般涅槃果,不求声闻及独觉乘般涅槃果。(12)妙陀罗尼:既得如是方便善巧,能于一切菩萨语言听闻受持,依修力故,于昔未闻所有诸法一切种相皆能辨了,于陀罗尼无碍辩才皆得圆满。(13)三三摩地:为欲永断一切障故,精勤修习三解脱门。(14)法嗢柁南:即于此中,正修行时,为断自他一切颠倒增上慢故,勤修正行,如是能于一切种相,正行圆满。
『18菩萨功德品』(能修学之二):
A正行功德殊胜─(1)希奇不希奇:当知此中,正行功德殊胜菩萨,为利自他勤修正行,用利他事以为自事,声闻、独觉则不如是。(2)平等心饶益:由诸菩萨用利他事为自事故,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由起如是平等心故,于诸有情常施恩惠,不望其报。(3)不虚方便行:菩萨如是勤修行时,常于有情发起希望,欲令彼得利益安乐,由是利益安乐意乐,常能起作,不虚加行。
        B称赞功德殊胜─(1)蒙佛授记:当知此中,称赞功德殊胜菩萨,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诸声闻,亦非独觉。(2)堕决定中:得授记已,便能安住不退转地。(3)所作定常:安住此中,能于一切决定所作,恒常所作,获得坚固无忘失法。(4)施设最胜:如是坚固无忘失法,诸佛菩萨施设,在于一切有情最上施设。(5)加行无退: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能无退失,于未得退亦无退失。(6)胜进增长:无退失时,恒常无间,一切善法运运增长,如明分月。(7)名真非似:由诸善法转增长故,菩萨尔时,得名真实,不名相似。(8)善知调伏:由得真实菩萨名故,于一切种一切有情调伏方便,如实了知。(9)施设建立:如实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从此寻求、于此寻求、由此寻求,既寻求已,由此究竟皆正安立,如是名为:一切安立皆得善巧。(10)五种无量:于诸安立得善巧故,复于教授能得善巧。于其教授得善巧故,复能获得无量所缘三摩地王。(11)说法果利:获得如是三摩地已,能不唐捐,宣说正法种种行相,说正法时皆有胜果。(12)大乘性摄:能于大乘,究竟出离,以依大性而出离故,能摄大乘。(13)菩萨名号:由此复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得彼彼名,一切菩萨同共此名,一切世间诸佛菩萨皆共安立,皆共称叹。
(二)、持随法瑜伽处(共4品)
『1菩萨相品』:由得如是殊胜名故,当知获得诸菩萨相,诸相所相,成就其相。
『2分品』:如是正行一切种相,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所能成办。      
『3增上意乐品』:于二分中能成办已,正行坚固,于诸善品,获得一向增上意乐。如是意乐,或在家品所应摄受,或出家品所应摄受。
『4住品』:或于善品能正安立,乃至安住。
(三)、持究竟瑜伽处(共5品)
『1生品』:从此已上,故作意思,受诸有生,于彼生处,常得值遇诸佛菩萨。
『2摄受品』: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诸饶益事。
『3地品』:恒常无间,蒙佛菩萨无倒教授,任持善品,领受殊胜证得分位,由领受故,于可称赞,摄受殊胜,证得分位,能正安处,如己舍宅。
『4行品』:住此位已,能于后后殊胜分位一切种相,觉慧升进,渐次乃至到于究竟,于其中间不生喜足。
『5建立品』:如是升进,证得究竟,从此不求其余上地,已到究竟,极边际故,名得无上。
(四)、持次第瑜伽处(1品)
『发正等菩提心品』:菩萨地义次第。
 
此中,「持瑜伽处」以种性品开始,强调菩萨要先有「菩萨种性」,而后于第9-15品,广述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等六波罗蜜多(六度)以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事,共有十项的实践,每一项又细分出九相:一自性、二一切、三难行、四一切门、五善士、六一切种、七遂求、八此世他世乐、九清净,其份量占整个〈菩萨地〉的四分之一以上,此中又以布施波罗蜜多和净戒波罗蜜多的份量最多,而「布施摄事」则归入「施波罗蜜多」,并未别出。所以〈菩萨地〉把菩萨的重点摆在培养福德资粮和慈悲心,而不是高谈空性。就整个菩萨道而言,菩萨在无量的善业修行中,不外是以广大的胸襟来圆满自事、他事,〈菩萨地〉说:
 
如是已说多种施、戒,广说乃至最后同事,其中所有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所有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
 
所以,菩萨行者不外是以广行「六波罗蜜多」来成熟自己,以广行「四摄事」来成熟其他一切有情。心胸广大而行事细腻是菩萨行者的特性。
 
 
三、菩萨道中的重要阶段
 
走在菩萨道上的修行者,要先知道途中有那些要站,无著菩萨于〈菩萨地〉中,编集不同的资料,以不同的名相、不同的角度来解说这些要站,以下即依〈菩萨地〉中所编集的十三住、十一清净、十地、七种地、进阶的菩萨、所断的障等,来掌握菩萨道中重要的阶段。
 
(一)十三住
 
〈菩萨地〉住品指出,一切菩萨的菩萨住、菩萨行,共有十二种住,加上如来的无上住,合计十三住。这十三住是:
 
谓(1)菩萨种性住,(2)胜解行住,(3)极欢喜住,(4)增上戒住,(5)增上心住。(6-8)增上慧住,复有三种:一、觉分相应增上慧住;二、诸谛相应增上慧住,三、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谓诸菩萨如实了知能观真实、所观真实及于真实诸有情类,由无智故众苦流转,由有智故众苦止息。如是菩萨由于三门以慧观察故,有三种增上慧住。及(9)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10)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11)无碍解住,(12)最上成满菩萨住,是名菩萨十二种住。(13)如来住者,谓过一切诸菩萨住,现前等觉大菩提住。
 
此中的(1)菩萨种性住,强调菩萨行者必须先具有菩萨种性。(2)胜解行住,是从初发心算起,一直到未得清净意乐之间,所有一切菩萨行。(3)极欢喜住,是菩萨净胜意乐住。(4)增上戒住,是以净胜意乐为缘,所得性戒相应住。(5)增上心住,是以增上戒住清净为缘,所得世间静虑、等持、等至住。(6)觉分相应增上慧住,是以世间净智所依等持为所依止,为觉诸谛于正念住等三十七菩提分法,妙简择住。(7)诸谛相应增上慧住,是以觉分简择为所依止,于诸谛中如实觉住。(8)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是以菩萨于谛能觉增上力,简择显示由无智故苦及因起,简择显示由有智故苦及因灭住。(9)有加行、有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是以上述三种增上慧住增上力,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于一切法真如无分别慧修俱行住。(10)无加行、无功用,无间缺道运转无相住,是多修习上述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后,任运自然,无缺无间运转道随行住。(11)无碍解住,是以善清净无动慧等持,为所依止,得广大慧为他说法,无上为依,能于诸法异门义趣,释词差别,妙简择住。(12)最上成满菩萨住,是于菩萨道已到究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大法灌顶,或一生所系,或居最后有。从此住无间,即于尔时,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佛所作事。
以上共有十二种菩萨住,对应出十二种菩萨,第十三种则是无上住的如来。在十三住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1)菩萨种性住,因为「菩萨种性」是菩萨的种子,是成佛的基础;和(2)胜解行住,因为「胜解行」是菩萨由凡入圣的阶段,是慈悲和智慧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的孕育时期。以(1)的基础和(2)的孕育,才有后续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的增上圆满。
 
(二)十一清净
 
上述分别处于十三住的菩萨和如来,有不同层次的清净,〈菩萨地〉说:
 
即于如是十三住中,当知略有十一清净。谓于第一种性住中,种性清净。于其第二胜解行住,信胜解净。于其第三极欢喜住,胜意乐净。于其第四增上戒住,增上戒净。于其第五增上心住,增上心净。于其第六、第七、第八增上慧住,无颠倒智发起清净。于其第九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有加行行圆满清净。于其第十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真智神通引发清净。于第十一无碍解住,能正为他宣说法义,无碍解净。于第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入一切种一切所知妙智清净。于第十三如来住中,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诸习气究竟清净。
 
十二种菩萨和如来中,第六、第七、第八等三种「增上慧住」的菩萨,同属于「无颠倒智发起清净」,所以合计有十一种清净。第十三住的如来,已将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并诸习气都完全断除,所以是究竟清净。
 
(三)十地、七种地
〈菩萨地〉说:
 
彼《十地经》广所宣说菩萨十地,即是此中,菩萨藏摄摩怛理迦,略所宣说菩萨十住,如其次第,从极欢喜住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
 
又说有七种地:
 
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地;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何等为七?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如是七种菩萨地中,最后一种,名为杂地。
前种性住,名种性地。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名净胜意乐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名行正行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决定地,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及如来住,名到究竟地。
 
由此可知,菩萨十地与菩萨十二住中的十住相当;十三住也可归属七种地,列出如下:
1菩萨种性住─属一种性地
2胜解行住─属二胜解行地
3极欢喜住:(1)欢喜地─属三净胜意乐地
4增上戒住:(2)离垢地─属四行正行地
5增上心住:(3)发光地─属四行正行地
6觉分相应增上慧住:(4)焰慧地─属四行正行地
7诸谛相应增上慧住:(5)极难胜地─属四行正行地
8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6)现前地─属四行正行地
9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7)远行地─属四行正行地
10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8)不动地─属五决定地
11无碍解住:(9)善慧地─属六决定行地
12最上成满菩萨住:(10)法云地─属七到究竟地
13如来住─属七到究竟地
以上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的说法,不同于一般以十波罗蜜来配菩萨十地。上述『住』与『地』有何不同?〈菩萨地〉说:
 
应知此中,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
 
所以,『地』指能摄持菩萨义,『住』指能为受用居处义,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菩萨所行之道。
 
(四)不同阶段的菩萨
 
前述有十二种菩萨住,对应出十二种菩萨,第十三种则是无上住的如来。此十二住的菩萨又可以分为数种菩萨,〈菩萨地〉说:
 
云何能成熟补特伽罗?谓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能成熟有情:一切胜解行菩萨住胜解行地;二者净胜意乐菩萨住净胜意乐地;三者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四者堕决定菩萨住堕决定地;五者决定行正行菩萨住决定行正行地;六者到究竟菩萨住到究竟地。
 
又说:
 
当知菩萨略有十种:一住种性;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堕决定;八已堕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此中,即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名已趣入。即已趣入,乃至未入净意乐地,名未净意乐。若已得入,名已净意乐。即净意乐,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若已得入,名已成熟。未成熟中,乃至未得入决定地、决定行地,名未决定。若已得入,名已决定。已成熟中,复有二种:一者、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二、住最后有,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此处指出,「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而成「已趣入菩萨」,而后由「未净意乐菩萨」成为「已净意乐菩萨」,再经由「未堕决定菩萨」成为「已堕决定菩萨」;最后成为「一生所系」和「住最后有」的「已成熟菩萨」。相对之下,「未堕决定菩萨」和「已堕决定菩萨」被称为「未成熟菩萨」。任何一位走在菩萨道上的修行者,当然要知道自己是处在何种阶段,今将不同层次的菩萨,比对列出如下:
1菩萨种性住菩萨:住种性菩萨(住种性地)
2胜解行住菩萨:胜解行菩萨(住胜解行地)
3极欢喜住菩萨:净胜意乐菩萨(住净胜意乐地─欢喜地)
4增上戒住菩萨: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离垢地)
5增上心住菩萨: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发光地)
6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菩萨: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焰慧地)
7诸谛相应增上慧住菩萨: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极难胜地)
8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慧住菩萨: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现前地)
9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菩萨: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远行地)
10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菩萨:堕决定菩萨(住堕决定地─不动地)
11无碍解住菩萨:决定行正行菩萨(住决定行正行地─善慧地)
12最上成满菩萨住菩萨:到究竟菩萨(住到究竟地─法云地)。
 
(五)不同阶段的断障
 
从断障的角度来看,菩萨道不外是要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菩萨地〉说:
 
又由如是所说十二诸菩萨住,经三无数大劫时量,能断一切烦恼障品所有粗重,及断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
1于三住中,当知能断烦恼障品所有粗重。谓(a)于极欢喜住中,一切恶趣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上、中诸烦恼品皆不现行。(b)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一切能障一向清净无生法忍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断,一切烦恼皆不现前。(c)于最上成满菩萨住中,当知一切烦恼习气、随眠障碍皆悉永断,入如来住。
2当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粗重,亦有三种:一者在皮麤重;二者在肤粗重;三者在肉粗重。当知此中,在皮粗重,极欢喜住皆悉已断;在肤粗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皆悉已断;在肉粗重,如来住中皆悉已断,得一切障极清净智。于三住中,烦恼、所知二障永断。所余诸住,如其次第,修断资粮。
 
四、菩萨道的广大因果
 
以上只标示菩萨道的一些重要阶段及其名相,重要的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这就需要顺着因果来实践。菩萨道是以无量清净的善法为因,积极实践六度和四摄,最后才证得殊胜的佛果。
 
(一)实践六度和四摄
 
整个菩萨道就是透过六度、四摄,积极地提升自己慈悲和智慧的能力。慈悲和智慧力的提升,或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才是菩萨道的重点,〈菩萨地〉说:
 
谓诸菩萨,或在家分、或出家分差别转时,略有四法,当知令此在家、出家二分菩萨,正勤修学,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何等为四?一者善修事业;二者方便善巧;三者饶益于他;四者无倒回向。云何菩萨善修事业?谓诸菩萨于六波罗蜜多,决定修作、委悉修作、恒常修作、无罪修作。…云何菩萨方便善巧?当知如是方便善巧略有十种。…云何菩萨饶益于他?谓诸菩萨依四摄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能与一分有情利益,能与一分有情安乐,能与一分所化有情利益、安乐,是名略说菩萨所有饶益于他。…云何菩萨无倒回向?谓诸菩萨三门积集所有善根,即善修事业、方便善巧、饶益于他,去来今世一切摄取,以淳一味妙净信心,回求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用此所集善根希求世间余果异熟,唯除无上正等菩提。
 
由此可知,在家或出家行者所要走的菩萨道是相同的,都是锁定「无上正等菩提」为标的,去广修六波罗蜜多的事业,依四摄事来利益有情,并以十种方便善巧来处理不同的对象(1憎背圣教有情,除其恚恼方便善巧;2处中有情,令其趣入方便善巧;3已趣入者,令其成熟方便善巧;4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方便善巧;5于诸世间一切异论方便善巧;6于诸菩萨净戒律仪受持、毁犯,能正观察方便善巧;7于诸正愿方便善巧;8于声闻乘方便善巧;9于独觉乘方便善巧;10于其大乘方便善巧),由于对世间一切异论、声闻乘、独觉乘和大乘都要方便善巧,所以在家或出家的菩萨行者都要广学五明,将身语意所积集的一切善根,以淳一的清净信心,回求无上正等菩提。
 
(二)行十种波罗蜜多
 
菩萨道的内容也可归入十种波罗蜜多,菩萨之超过一切世间声闻、独觉,便是由于长时修习十种波罗蜜多,〈菩萨地〉行品说:
 
菩萨始从胜解行地,乃至最后到究竟地,于此一切菩萨地中,当知略有四菩萨行。何等为四?一者波罗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前说六种波罗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智波罗蜜多,如是十种波罗蜜多,总名波罗蜜多行。…
应知此中,施等十法,经三大劫阿僧企耶,长时修习乃圆证故,自性清净体殊胜故,过余一切世间声闻、独觉善根,摄受最胜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极长时乃能圆证,自性最极清净殊胜,能得最极菩提妙果,是故说名波罗蜜多。
 
此处明确指出,十种波罗蜜多是菩萨道的波罗蜜多行,要经长时期的耕耘才能成熟,这是顺着因果而来,并不是可以随便缩短的。
 
(三)播下十力的种子
 
菩萨的「如是应学」,广说是六度四摄,略说则是七事,〈菩萨地〉说:
 
若诸菩萨,欲于菩萨所应学处精勤修学,最初定应(1)具多胜解、(2)应求正法、(3)应说正法、(4)应正修行法随法行、(5)应正教授、(6)应正教诫、(7)应住无倒教授教诫方便所摄身、语、意业。
 
此处菩萨的七事修学中,菩萨除了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外,还要对他人说正法、教授、教诫等等。此中,菩萨求正法时,要广学五明,〈菩萨地〉说:
 
如是一切明处所摄有五明处:一内明处,二因明处,三声明处,四医方明处,五工业明处,菩萨于此五种明处若正勤求,则名勤求一切明处。…菩萨于是内明所显正因果相,如实知已,精勤修习,令(1)处非处智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云何内明论显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谓诸有情自所作业,虽复作已,经多百劫,与果功能终无失坏。亦无不作,或复异作,而有异熟或异果熟。菩萨于是内明所显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如实知已,精勤修习,令其(2)自业智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
 
此处指出,菩萨勤求五种明处,因而播下(1)处非处智力和(2)自业智力等二力的种子。菩萨要勤修教授,教授的八种内容,依〈菩萨地〉是:
 
当知教授略有八种:(1)谓诸菩萨或三摩地为依止故,或于长时共彼住故,于彼慈悲欲为教授。(2)或由其余诸菩萨众,或由如来为作教授。(3)于教授时,先当审谛寻思其心,如实了知。(4)寻思如实了知心已,寻思其根,如实了知。(5)寻思如实了知根已,寻思意乐,如实了知。(6)寻思如实知意乐已,寻思随眠,如实了知。(7)寻思如实知随眠已,如其所应随其所宜,示现种种所趣入门令其趣入,谓或修不净、或复修慈、或修种种缘性缘起、或修界差别、或修阿那波那念。(8)如其所应,随其所宜,示现种种所趣入门令趣入已,为说能治常边邪执处中之行、为说能治断边邪执处中之行,令其除舍未作谓作、未得谓得、未触谓触、未证谓证诸增上慢。
 
菩萨勤修教授,因而播下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等其他八力的种子,〈菩萨地〉说:
 
如是菩萨,或由从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无倒教授,能令所余八力种性渐得清净,渐得增长:谓(1)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种性;(2)诸根胜劣智力种性;(3)种种胜解智力种性;(4)种种界智力种性;(5)遍趣行智力种性;(6)宿住随念智力种性;(7)死生智力种性;(8)漏尽智力种性。…略说菩萨五种教诫,所谓遮止、开许、谏诲、呵摈、庆慰。云何菩萨方便所摄身、语、意业?当知略说菩萨所有四种摄事,是名方便。如世尊言:菩萨成就四种摄事所摄方便,方名菩萨。
 
此处指出,菩萨从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无倒教,因而播下八力的种子;并指出,菩萨勤修教诫,以遮止、开许、谏诲、呵摈、庆慰的方式,使所度者戒律清净。而菩萨方便所摄的身、语、意业,就是实践四摄。以上所说十力的性质为何?〈菩萨地〉说:
 
云何如来十力自性?谓总五根,为其自性。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所以但言:处非处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如处非处智力,如是余力当知亦尔。是名如来十力自性。
 
整体而言,十力的性质,就是信、精进、念、定、慧等五根,此中又以慧为胜,所以称之为十种智力。
 
(四)感果
 
由上述无量最胜、清净的善法为因,经过三大劫阿僧企耶的长时修习,自然会得到殊胜的佛果,〈菩萨地〉说:
 
(1)此中,所有一切施、一切戒,广说乃至一切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无上正等菩提金刚坚固身正法久住果。
(2)此中,所有难行施、难行戒,广说乃至难行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成就无等希奇法果。
(3)此中,所有一切门施、一切门戒,广说乃至一切门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一切最胜有情天人所供养果。
(4)此中,所有善士施、善士戒,广说乃至善士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于诸有情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以非想非非想处,于此一切有情类中最尊胜果。
(5)此中,所有一切种施、一切种戒,广说乃至一切种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无量殊胜福德所摄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庄严身果。
(6)此中,所有遂求施、遂求戒,广说乃至遂求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坐菩提座一切魔怨不能恼触不倾动果。
(7)此中,所有此世他世乐施、此世他世乐戒,广说乃至此世他世乐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最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乐果。
(8)此中,所有清净施、清净戒,广说乃至清净同事,若多修习、若善清净、若具圆满,能感如来四一切种清净果,谓所依净、所缘净、心净、智净,亦感如来三不护、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一切不共佛法极清净果。
 
此处扼要指出菩萨行者依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等六波罗蜜多以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摄事,分别配合九相(自性、一切、难行、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此世他世乐、清净)来实践菩萨道,最后终于到达「如来住」和「如来到究竟地」,菩萨道的最终修行结果,总结于〈菩萨地〉的「建立品」中,其内容就是佛世尊的一百四十项不共佛法:
   
依如来住,及依如来到究竟地,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谓诸如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
 
成佛后,便以如来十力来作利益众生的事业,如何作呢?〈菩萨地〉说:
(1)谓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于诸果中如实知果,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2)如来所有自业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3)如来所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能现三种神变,无倒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种种相违异品怨害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4)如来所有根胜劣智力,于诸有情软、中、上根部分差别,如实了知,及能于彼,如应如宜为说正法。
(5)如来所有种种胜解智力,于诸有情软、中、上品净与不净胜解差别,如实了知,其净胜解,令渐增长,不净胜解令渐舍离。
(6)如来所有种种界智力,于诸有情劣、中、妙界部分差别,如实了知,于诸有情能如其根、如其意乐、如其随眠,依于彼彼趣入门中,无倒教授,如应安立。…
(7)如来所有遍趣行智力,于一切苦能出离行、不出离行,如实了知,及令舍离不出离行,能正授与能出离行。
(8)如来所有宿住随念智力,于其前际本事、本生,数数念已,为令所化诸有情类心生厌离、心生净信,正为宣说,及能降伏执着常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9)如来所有死生智力,于诸弟子过往迁谢当所受生,能正记别,及能降伏执着断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10)如来所有漏尽智力,于自解脱无惑无疑,及能降伏于阿罗汉起增上慢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整个菩萨道的内容,可以说是为了培养如来的这十种智力。
 
五、菩萨道的修行条件和特色
 
以上总述菩萨道的道果,今探讨菩萨道的修行条件以及相关的修行特点。
 
(一)菩萨种性与真实菩萨
 
依据〈菩萨地〉的看法,走在菩萨道上的修行者,必须先拥有菩萨种性,这表示要有「菩萨的种子」才能灌溉出「真实的菩萨」,最后才能成长为「佛陀」。如果未具菩萨种性,那么连最基本的条件都没有,根本没有资格谈及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菩萨地〉说:
 
住无种性补特伽罗,无种性故,虽有发心及行加行为所依止,定不堪任圆满无上正等菩提。
 
依据〈声闻地〉的看法,走在声闻道上的行者,必须先拥有声闻种性,才有资格谈及证得声闻阿罗汉的果位;走在独觉道上的行者,同理也必须先拥有独觉种性,才有资格证得独觉阿罗汉的果位。这种先有因才能得果的观点,是一种务实的看法。什么样的行者,才算拥有菩萨种性呢?〈菩萨地〉说:
 
云何菩萨种性住?云何菩萨住种性住?谓诸菩萨住种性住,性自仁贤,性自成就菩萨功德,菩萨所应众多善法,于彼现行,亦有显现,由性仁贤逼遣方便,令于善转,非由思择,有所制约,有所防护。若诸菩萨住种性住,任持一切佛法种子,于自体中、于所依中,已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种子。又诸菩萨住种性住,性离粗垢,不能现起上烦恼缠。
 
由此可知,住于菩萨种性的行者,禀性仁贤,自动自发地去行善(由性仁贤逼遣方便,令于善转),心无粗垢,不会现起上品的烦恼,这是菩萨行者所需拥有的最基本条件。所以,菩萨行者首先要拥有宽大的心胸,能自动乐于行善,以此菩萨种性为基点,而后耐心地耕耘,不断提升慈悲和智慧的能力,最后终必圆证无上正等菩提。具有菩萨种性的行者,发菩提心后,怎样才算是真实的菩萨呢?〈菩萨地〉说: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当知是名真实菩萨。
「谓诸菩萨有五真实菩萨之相,若成就者,堕菩萨数。何等为五?一者哀愍;二者爱语;三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能解甚深义理密意。
 
此处指出,真实的菩萨是勤于修菩萨行,以哀愍、爱语、勇猛、惠施展现出慈悲心,以能解甚深义理密意展现出智慧,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真实菩萨。至于处于圣位的菩萨,有何征兆可以鉴别出来呢以初地菩萨(极欢喜住菩萨)为例,可以得到何种的受生与威力呢?〈菩萨地〉说:
 
又住于此,在在生处多作轮王,王赡部洲得大自在,远离一切所有悭垢,威被有情,调伏悭吝。诸四摄事所作业中,一切不离佛法僧宝,证一切种菩提作意,恒发愿言:『我当一切有情中尊,作诸有情一切义利所依止处!』若乐发起如是精进,弃舍一切家属财位,归佛圣教,净信出家,一剎那顷,瞬息须臾能证菩萨百三摩地,以净天眼能于种种诸佛国土见百如来。又即于彼变化住持,菩萨住持,皆能解了,以神通力动百世界,身亦能往放大光明,周匝遍照,普令他见,化为百类,成熟百种所化有情。若欲留命,能住百劫,于前后际各百劫事,智见能入蕴界处等诸法门中,于百法门能正思择,化作百身,身身皆能现百菩萨,眷属围绕。
 
此处指出,初地菩萨依其精进力与正愿力的修行成果,若处在家则常作轮王,得大自在,以四摄事调伏有情;若出家则一剎那顷能够证得菩萨百三摩地,以清净天眼能于诸佛国土见百如来,又能以神通力振动百世界,若欲留命,能住百劫等等威力。这些威力虽不可思议,但由因果来看,一位菩萨从发菩提心起,不断提升慈悲和智慧的能力,培养了第一无数劫后,依靠如此长期所种下的福慧资粮,成为初地菩萨,因而拥有这些威力。如果没有长期种下福慧资粮,就想一下子拥有这些威力,是不合因果的。任何一位菩萨若未拥有这些威力,不外表示自己还是处在第一无数劫内的凡夫,离成佛还很遥远。
 
(二)忏悔与消灾
 
〈菩萨地〉中,属于消极的「忏悔」内容,只占很少的份量,归入「戒波罗蜜」的一部分,〈菩萨地〉说:
 
谓若略说具四功德,当知是名菩萨自性戒。何等为四?一从他正受,二善净意乐,三犯已还净,四深敬专念无有违犯。由诸菩萨从他正受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外观他深生愧耻;由诸菩萨善净意乐故,于所学戒若有违犯,即内自顾深起惭羞;由诸菩萨于诸学处犯已还净、深敬专念『无有违犯』二因缘故,离诸恶作。
 
此处指出,菩萨对所受的净戒深敬专念,能善防护,无有违犯。若违犯了所受的净戒,便生起惭愧之心,使己还净,这是消极的针对已犯的过错忏悔。
至于「消灾」,则以积极消除众生之灾难为修行的内容,是属于有智(圣者)菩萨之所行,这是针对正要发生的具体不幸事件去消灾,而不是消除抽象的「过去业障」,〈菩萨地〉说:
 
云何菩萨除灾生?谓诸菩萨,或大愿力或自在力,于诸饥馑厄难旷野正现前时,为令众生少用功力而得存济,于大鱼等种类中生,身形广大,随所生处,以自身肉普给一切饥饿众生,皆令饱满。于诸有情众多疾疫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持有神验诸明咒力摄受广大良药王身,息除一切有情疾疫。于诸有情邻国战诤互相逼恼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作大地主具大势力,以法正治方便善巧,息除邻国战诤逼恼。于诸有情互相违诤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发诚信言,往返和好,除其怨结。于诸众生遭遇恶王非理缚录治罚逼迫身心扰乱正现前时,以大愿力得自在力,生彼王家,作如法王,哀愍众生,息除一切逼恼苦事。若诸有情起诸邪见,造诸恶行,随一天处深生信解,哀愍彼故,以大愿力得自在力,生彼天处,方便断除邪见恶行。是名略说菩萨除灾生。」
 
此处指出,圣者菩萨面对「正现前」的饥馑、众多疾疫、邻国战诤、互相违诤、遭遇恶王非理逼迫、起邪见造恶行等天灾人祸,以大愿力、自在力,生在该危难之地,化解众生之苦,但是凡夫菩萨就无此大愿力和自在力,这是由于慈悲和智慧的能力有所不足之故。
 
(三)菩萨道的超越处
 
菩萨道之所以超越声闻道和独觉道是由于菩萨行者所培养的无量善法是最胜而无上的,〈菩萨地〉说:
 
彼诸善法,由广大故,无杂染故,应知最胜,亦名无上,亦名不共。当知此中,由有情无别故,事无别故,时无别故,名为广大:(1)有情无别者,谓诸菩萨普于一切有情处所,普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如是施等善根,非专为己。(2)事无别者,谓诸菩萨普于一切及一切种施等善根,精勤受学。(3)时无别者,谓诸菩萨恒常无间不离加行,不舍善轭,若昼若夜,现法后法,即由此因施等善根,常行无替。当知此中,由四种相,成无杂染:(1)谓诸菩萨怀欢喜心修诸善法,由是因缘无苦、无忧、无诸变悔。(2)又诸菩萨不损恼他,不着见趣,不杂恶行,修行施等无量善根。(3)又诸菩萨殷重遍体,于其施等无量善法,唯见功德,唯见真实,唯见寂静,极善决定,不从他缘,非余引夺而正受学。(4)又诸菩萨不因所修施等善法,悕异熟果,或转轮王、或天帝释、或魔、或梵,亦不于他悕求返报,无所依止,不依一切利养恭敬世俗名誉,乃至不依养活身命。
 
此处明确指出,菩萨广修施等无量善根,是「普为一切有情」而精勤受学,恒常无间修习,并怀欢喜心,不损恼他人,不执着邪见,不参杂恶行,以殷重之心来修行,修时不悕求作转轮王、或天帝释、或魔、或梵,不也悕求利养恭敬、世俗名誉、养活身命等事。由于是「普为一切法界有情」修行施等善根,超越了声闻道、独觉道,所以大悲心的培养成为菩萨道的一大特色,〈菩萨地〉说:
 
又诸菩萨由前所说百一十苦,于诸有情修悲心时,则为修习一切菩萨所有悲心,复能速证悲意乐净,证入菩萨净意乐地,于诸有情,获得菩萨极亲厚心,极爱念心,欲作恩心,无厌惓心,代受苦心,调柔自在有堪能心。诸圣声闻已得证入苦谛现观,已到究竟,于苦深远厌俱行心,相续而转,不如菩萨于诸有情悲前行心,正观堕在百一十种极大苦蕴。菩萨如是以所修悲熏修心故,于内外事无有少分而不能舍;无戒律仪而不能学;无他怨害而不能忍;无有精进而不能起;无有静虑而不能证;无有妙慧而不能入。
是故如来若有请问:「菩萨菩提谁所建立?」皆正答言:「菩萨菩提,悲所建立。
如前所说:一一无量皆有无量,菩萨如意圆德随转,皆能摄受无量爱果,皆无量种,一向妙善,无罪随转。当知菩萨精勤修习如是无量,能得四种功德胜利:谓由修习此无量故,先得最胜现法乐住;摄受增长无量最胜福德资粮;能于无上正等菩提意乐坚固;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于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
 
由于菩萨道是「普为一切法界有情」,所以菩萨的有些作为的标准会和声闻行者有所不同,例如戒律方面,〈菩萨地〉说:
 
A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将护他故,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诸有情类未净信者令生净信,已净信者令倍增长,于中菩萨与诸声闻,应等修学,无有差别。
B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如薄伽梵于别解脱毗奈耶中,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建立遮罪,制诸声闻令不造作,于中菩萨与诸声闻,不应等学。…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畜种种憍世耶衣、诸坐卧具,事各至百,生色、可染,百千俱胝,复过是数,亦应取积。
C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由此可知,菩萨道与声闻道对戒的取舍标准,有同也有异:A对「护他」的遮罪(如不饮酒),为令众生未信者信,信者增长,这些遮罪,菩萨同样遵守。B但为利益大众,对遮罪中消极的「少事、少业、少悕望住」,则转为必须积极求取众多的衣、钵、丝缕、憍世耶衣、诸坐卧具、金银(生色、可染)等物,以利众生。C性罪方面,菩萨同样遵守声闻的性罪,但为利益大众,有些特殊情况可以开许性罪(少分现行):(1)于杀生:盗贼欲杀多人,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种无间业时,菩萨可以以怜愍心而断彼命。(2)于不与取:可以夺回盗贼、园主所盗之僧伽物、窣堵波物。(3)于欲邪行:在家菩萨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求非梵行,为了勿令其心恚多生非福,令种善根、令舍不善业,可以以慈愍心行非梵行。出家菩萨则不开许。(4)于虚妄语:为了解脱众多有情的命难,可以说妄语。(5)于离间语:以离间语,令离恶友。(6)于粗恶语:以粗恶语,使非法的有情出不善处。(7)于绮语:以诸绮语,使乐于绮语者出不善处。(8)废黜上品暴恶的国王、宰官。这些行为,不但于菩萨戒无所违犯,而且生多功德。菩萨道超越了声闻道和独觉道,是由于播种六项广大的因和获得一项广大的果,而被称为「大乘」,〈菩萨地〉说:
 
诸菩萨乘与七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何等为七?一者法大性,谓十二分教中菩萨藏摄方广之教。二者发心大性,谓有一类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发正愿心。三者胜解大性,谓有一类于法大性生胜信解。四者增上意乐大性,谓有一类已过胜解行地,证入净胜意乐地。五者资粮大性,谓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修习圆满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六者时大性,谓经于三无数大劫,方证无上正等菩提。七者圆证大性,谓即所证无上菩提,由此圆证菩提自体,比余圆证功德自体,尚无与等,何况得有若过若增!当知此中,若法大性、若发心大性、若胜解大性、若增上意乐大性、若资粮大性、若时大性,如是六种,皆是圆证大性之因。圆证大性,是前六种大性之果。有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一者菩萨藏教;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者如理思为先,趣胜意乐;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
 
此处指出,菩萨道的行者先听闻菩萨藏的「方广」,而后如理作意,生起殊胜的信解和意乐,于无上正等菩提发正愿心,入修行相,经历胜解行地,证入净胜意乐地,修习圆满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经于三无数大劫,最后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于菩萨行者是锁定「无上正等菩提」为修行的目标,所以必须以「三无数大劫」的长时间来圆满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菩萨道超越了声闻道和独觉道便是由于:法大、发心大、胜解大、增上意乐大、资粮大、时大和圆证大,依此广大的心胸来修行,才配称作大乘菩萨行者。此中的「时大」,是指整个菩萨道要经历下品成熟、中品成熟和上品成熟的三个长阶段,才能成佛,〈菩萨地〉说:
 
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住堕决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若时菩萨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若时菩萨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若时菩萨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
 
由此可知,菩萨住胜解行地(第二住),为下品成熟时期,与觉品善法尚未相应,此共经历第一无数劫。菩萨住净胜意乐地开始(第三至第九住),为中品成熟时期,与炽然、无动之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此共经历第二无数劫。菩萨住堕决定地到究竟地(第十至第十二住),为上品成熟时期,成就炽然、无动、极善清净之觉品善法,此共经历第三无数劫。
 
六、结语
 
《瑜伽师地论》是印度佛教中期和后期(约西元300年至1100年)最重要的佛学论典,其中的〈菩萨地〉更是大乘行者实践六度四摄的指导依据,本文一方面示出菩萨道的难能可贵,一方面强调有意踏上菩萨道的行者,要先放大心胸,放宽视野,以拥有菩萨种性作为起点,而后耐心地耕耘,经历三无数大劫的灌溉,不断累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不断培养十力,最后终必圆证无上正等菩提。总而言之,由于任重而道远,菩萨道的行者,要认清自己的目标,要知道自己处在菩萨道的何处,要时时激励自己不到佛位终不歇息。但是任何菩萨行者要认清,自己如果尚未具足菩萨种性,就奢谈开悟、成佛,不外是戏论而已。

{返回 林崇安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制戒十利和小小戒可舍的探讨
下一篇:《阿含经》的菩萨道──兼论《般若经》的出现
 内观禅修的探讨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止观要义 4 七种作意和四谛十六行相
 禅修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讲 观察缘起
 佛教心理学的实践面
 受念住的研究
 生活中的禅修
 从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实践
 评析藏传逻辑论式
 《阿含经》的菩萨道──兼论《般若经》的出现
 无我和空性 第二讲 破即蕴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留下什么?[栏目:人生加油站·迷悟之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