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止业处
第一节、七清净
今天将进一步来学习《清净道论》所教导的修道次第。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清净道论》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教理思想的最完整、最详细的作品,或者可以称它为南传佛教的百科全书,很多国家的佛教学者都认真地研究它、学习它。然而,《清净道论》的真正意义并不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的详尽深入和理论上的完整系统,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禅修者可以由一个凡夫通过修习止观,乃至在今生今世断除烦恼、证悟涅槃的实修过程,也就是修道次第。
《清净道论》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但我们也可以把《清净道论》的“清净”理解为七清净。因此,《清净道论》是指导修习戒、定、慧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修习七清净的方法。
是哪七清净呢?它们依次是:
1. 戒清净(sãlavisuddhi)
2. 心清净(cittavisuddhi)
3. 见清净(diññhivisuddhi)
4. 度疑清净(kaïkhàvitaraõavisuddhi)
5. 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àmagga¤àõadassana- visuddhi)
6. 行道智见清净(pañipadà¤àõadassanavisuddhi)
7. 智见清净(¤àõadassanavisuddhi)
这“七清净”在《长部》和《中部》都有记载。在《中部》有一部专门讨论七清净的经典,叫做《传车经》 。这部经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了七清净,说明七清净的次第关系,它们并不是一跃而成的,而是循序渐进的。
《传车经》用不断转车到达目的地的比喻,来说明修行七清净的次第。当时,沙利子(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得知本那·满答尼子(Puõõa mantànãputta,富楼那满慈子)尊者很有辩才、有智慧,但素未谋面,因此前往拜访他。互相问候之后,沙利子尊者问道:
“贤友,你依我们的世尊住于梵行吗?”
本那满答尼子尊者说:
“是的,贤友。”……
“贤友,为何目标而依世尊住于梵行呢?”
“贤友,为了无取着般涅槃而依世尊住于梵行。”
“贤友,是否戒清净是无取着般涅槃?”
“不是,贤友。”
“那么,贤友,是否心清净是无取着般涅槃?”
“不是,贤友。”
“贤友,是否见清净是无取着般涅槃?”
“不是,贤友。”
“那么,贤友,是否度疑清净是无取着般涅槃?”
“不是,贤友。”
“贤友,是否道非道智见清净是无取着般涅槃?”
“不是,贤友。”
“那么,贤友,是否行道智见清净是无取着般涅槃?”
“不是,贤友。”
“贤友,是否智见清净是无取着般涅槃?”
“不是,贤友。”
“那么,贤友,是否除了这些法之外得无取着般涅槃?”
“不是,贤友。”
“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问你戒清净是否无取着般涅槃?你说不是。心清净是否无取着般涅槃?你说不是……问你除了这七清净之外得无取着般涅槃,你又答不是。那么,贤友,请你让我知道这些话语的意思是什么?”
于是,本那满答尼子尊者举了一个例子来回答:
“贤友,犹如住在沙瓦提城(Sàvatthi,舍卫城)的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Ràjà Pasenadi Kosala,憍萨罗国波斯匿王)要到萨葛答(Sàketa)处理一件紧急的事情,他从沙瓦提城到萨葛答城之间必须转乘七辆车。贤友,当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从内宫门口登上第一辆车离开沙瓦提城,乘第一辆车到达第二辆车之处,放弃第一辆车而登上第二辆车……放弃第六辆车而登上第七辆车,乘第七辆车到达萨葛答内宫门口。到达内宫门口之后,他的朋友亲戚问他说:‘大王,您是否乘这辆车从沙瓦提城到达萨葛答内宫的呢?’贤友,您说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会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呢?”
“贤友,正是如此,戒清净只到心清净,心清净只到见清净,见清净只到度疑清净,度疑清净只到道非道智见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只到行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只到智见清净,智见清净只到无取着般涅槃。贤友,为了无取着般涅槃而依世尊住于梵行。”(M.24)
比如说我们想要从宝峰禅寺这里去缅甸帕奥禅林,先要坐车到靖安县,从靖安县坐车到南昌,在南昌坐火车到昆明,从昆明坐飞机到仰光,再从仰光坐巴士到毛淡棉,到了毛淡棉,再打的士到帕奥禅林。到了禅林,有人问你:您是不是坐的士来到这里的呢?答案当然“不是”。那是怎么来到的呢?是一站一站、一步一步来到这里的。在这里所说的七种清净也是这样,它们之间是次第的关系,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