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2 支离弥梨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42

  接上文(《支离弥梨经》)——

  接下来,大拘絺罗从六个层面,具体分析了比丘道心退化的详细表现。就是说,在与白衣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心态不端正,屡屡到白衣家去共会,“调笑贡高,作哗谈”,自然就会产生各种欲念,从而毁坏自己的道心,最终舍戒而罢道。这六个层次,实际上就是六种修行境界互有不同的人,从一个普通的比丘,到证得“无想定”的初圣,如果不能牢牢地把握住自己,一不留神就会丧失道心,走向退化堕落之途。

  1、是普通的比丘。这种层次的人不用多说,道心并不稳固,与白衣打交道次数多了,各种名利贪欲之心便会油然而生,道心自然就会把持不住。

  2、是证得初禅之人。如果已经证得初禅,此时在修行道路上如果止步不前,当他与白衣频繁交往时,就会身心俱热,继而舍戒罢道。

  譬喻:就好像下了一场大雨,将乡间的湖池悉数充满,而湖中的各种沙石、草木、鱼鳖等各种生物都潜伏于水下。但是,随着湖水的减少,这些生物还是会露出原形。这和初禅之人是完全一样的。当他证得初禅之时,便觉得湖池遍满,可以自由自在遨游于水中。如果此时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当湖水减退之后,这些生物还是无所倚托,大白于天下。

  3、证得二禅之人。

  譬喻:当老天下大雨时,四衢道中的微尘自然会软化为稀泥。当是,如果认为这些这些稀泥不再干燥而重为尘土,那就大错特错。因为风吹日晒,加之人行马蹋,自然会使湿泥变干,最终重为尘土。

  4、证得三禅之人。

  譬喻:“犹如山泉湖水,澄清平岸,定不动摇,亦无波浪”。那么,能不能就认为“彼山泉湖水终不复动,亦无波浪”了呢?当然不能。因为只要一刮起大风,哪怕是微风吹来,水面立即就会荡起涟猗,甚至是惊涛拍岸。看来三禅也是极不保险的。

  5、证得四禅之人。

  譬喻:就好像我们中午吃饭,面对种种美味肴馔,自然是敞开肚皮,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当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即使见到更加美好的食物之后,也不想再多吃一口了。那么,能不能认为我们从此以后就不想吃饭了呢?根本不可能,因为只要隔个半天或一夜,当肚中的食物消化之后,就还是要吃饭的。由此看来,即使是获得第四禅,道心同样是易于退化的。

  6、证明得无想心定之人。所谓无想心定,就是对于一切法,都无想念,也不可见,乃心、心所(心的作用)灭尽之定,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所修的禅定。

  譬喻:就好像我们择一僻静之处修习静坐,此时万籁俱寂,连周边的蟋蟀叫声(支离弥梨虫声)都听得真真切切。如果此时忽然有锣鼓乐队声响起,这些声音远远超过蟋蟀的叫鸣声。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据此认为再也听不到蟋蟀的声音了呢?肯定不能这么说,因为演奏这些锣鼓乐队的人,总有疲倦休息的时候。当他们去休息后,蟋蟀声自然就会重新显现。因此,即使证得无想心定的人,也同样是不保险的,如果不加紧修行,道心也会走向退化。

  总结:我们有时在“面子”即外在形象上做足功夫,但私底下生活就往往把持不住自己。倘若与白衣打交道时,调笑放逸,贡高我慢,作种种哗谈,即使已得四禅、无想心定,如此从此不求上进的话,也仍将会退转道心,并最终舍戒罢道。因此,我们在与白衣交往时,要切记把持自己,千万不可随波逐流,放纵自己。

  故事的发展正如大拘絺罗所预料的那样,没过多久,这个象子比丘,就舍道罢戒,还俗回家了——他再也不是一名比丘僧了。大拘絺罗在谈到这个结局时,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

  “所以者何?因不知如真,不见如真故。”就是说,我们在没有真正见道之前,道心是很容易动摇的。从这里可以得出教训——

  出家比丘在未见道之前,与人说法,要慎重;与白衣交往,更要慎之又慎!

  在本文的末尾,本人倒些无关大体的感慨:这位象子比丘眼看在佛教界呆不下去了,他倒也知趣,自动舍戒罢道,回家当一名普通的白衣去了。我想,象子比丘的行为,对整个僧团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这个象子比丘虽然有了种种的贪欲,但他却很不知趣,一个劲地赖在僧团里,四处招摇过市,披着袈裟却伪作沙门混口饭吃,并在暗地里进行着破坏僧团的各种恶事。倘若如此的话,那么对僧团的负面影响便不容小觑了。纵观当今僧团,我们似乎可以适当作些反省与深思。(界定,2009.04.04,清明节)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C 三、长老上尊睡眠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1 二、支离弥梨经
 漫说《中阿含》(卷十一)~A 一、七宝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九)~B 802经叙述修习安那般那念
 漫说《杂阿含》(卷七)~D 164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A 一、比丘请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L 1009经叙述佛为天子演说“心”的作用..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G 1138经:本经叙述佛劝迦叶为大众说法..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G 第466经~468经 罗睺罗尊者向佛陀请..
 漫说《长阿含》(卷九)~A 一、十上经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七)~B 二、自观心经(上、下)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E 589经:本经是佛陀对于财富的观点,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开示宁玛巴佛法概要(吉美衮桑滇贞仁波切)[栏目:其它善知识]
 华严原人论 3 斥责偏浅的教义——指修习佛学而不了解教义的人[栏目:华严原人论·白话文]
 华雨集第一册 四 往生净土论讲记[栏目:印顺法师]
 毘纽[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八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身心健康之道就在您的足下——关于空腹禅的体察研究报告[栏目:陈星桥居士]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 第三章 破谬——七破妄心之七[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调伏自己[栏目:实修教言]
 以法为师信愿行证[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本愿念佛的真实义[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