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2 支离弥梨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98

  接上文(《支离弥梨经》)——

  接下来,大拘絺罗从六个层面,具体分析了比丘道心退化的详细表现。就是说,在与白衣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心态不端正,屡屡到白衣家去共会,“调笑贡高,作哗谈”,自然就会产生各种欲念,从而毁坏自己的道心,最终舍戒而罢道。这六个层次,实际上就是六种修行境界互有不同的人,从一个普通的比丘,到证得“无想定”的初圣,如果不能牢牢地把握住自己,一不留神就会丧失道心,走向退化堕落之途。

  1、是普通的比丘。这种层次的人不用多说,道心并不稳固,与白衣打交道次数多了,各种名利贪欲之心便会油然而生,道心自然就会把持不住。

  2、是证得初禅之人。如果已经证得初禅,此时在修行道路上如果止步不前,当他与白衣频繁交往时,就会身心俱热,继而舍戒罢道。

  譬喻:就好像下了一场大雨,将乡间的湖池悉数充满,而湖中的各种沙石、草木、鱼鳖等各种生物都潜伏于水下。但是,随着湖水的减少,这些生物还是会露出原形。这和初禅之人是完全一样的。当他证得初禅之时,便觉得湖池遍满,可以自由自在遨游于水中。如果此时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当湖水减退之后,这些生物还是无所倚托,大白于天下。

  3、证得二禅之人。

  譬喻:当老天下大雨时,四衢道中的微尘自然会软化为稀泥。当是,如果认为这些这些稀泥不再干燥而重为尘土,那就大错特错。因为风吹日晒,加之人行马蹋,自然会使湿泥变干,最终重为尘土。

  4、证得三禅之人。

  譬喻:“犹如山泉湖水,澄清平岸,定不动摇,亦无波浪”。那么,能不能就认为“彼山泉湖水终不复动,亦无波浪”了呢?当然不能。因为只要一刮起大风,哪怕是微风吹来,水面立即就会荡起涟猗,甚至是惊涛拍岸。看来三禅也是极不保险的。

  5、证得四禅之人。

  譬喻:就好像我们中午吃饭,面对种种美味肴馔,自然是敞开肚皮,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当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即使见到更加美好的食物之后,也不想再多吃一口了。那么,能不能认为我们从此以后就不想吃饭了呢?根本不可能,因为只要隔个半天或一夜,当肚中的食物消化之后,就还是要吃饭的。由此看来,即使是获得第四禅,道心同样是易于退化的。

  6、证明得无想心定之人。所谓无想心定,就是对于一切法,都无想念,也不可见,乃心、心所(心的作用)灭尽之定,使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求证得无想果所修的禅定。

  譬喻:就好像我们择一僻静之处修习静坐,此时万籁俱寂,连周边的蟋蟀叫声(支离弥梨虫声)都听得真真切切。如果此时忽然有锣鼓乐队声响起,这些声音远远超过蟋蟀的叫鸣声。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据此认为再也听不到蟋蟀的声音了呢?肯定不能这么说,因为演奏这些锣鼓乐队的人,总有疲倦休息的时候。当他们去休息后,蟋蟀声自然就会重新显现。因此,即使证得无想心定的人,也同样是不保险的,如果不加紧修行,道心也会走向退化。

  总结:我们有时在“面子”即外在形象上做足功夫,但私底下生活就往往把持不住自己。倘若与白衣打交道时,调笑放逸,贡高我慢,作种种哗谈,即使已得四禅、无想心定,如此从此不求上进的话,也仍将会退转道心,并最终舍戒罢道。因此,我们在与白衣交往时,要切记把持自己,千万不可随波逐流,放纵自己。

  故事的发展正如大拘絺罗所预料的那样,没过多久,这个象子比丘,就舍道罢戒,还俗回家了——他再也不是一名比丘僧了。大拘絺罗在谈到这个结局时,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

  “所以者何?因不知如真,不见如真故。”就是说,我们在没有真正见道之前,道心是很容易动摇的。从这里可以得出教训——

  出家比丘在未见道之前,与人说法,要慎重;与白衣交往,更要慎之又慎!

  在本文的末尾,本人倒些无关大体的感慨:这位象子比丘眼看在佛教界呆不下去了,他倒也知趣,自动舍戒罢道,回家当一名普通的白衣去了。我想,象子比丘的行为,对整个僧团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反过来说,如果这个象子比丘虽然有了种种的贪欲,但他却很不知趣,一个劲地赖在僧团里,四处招摇过市,披着袈裟却伪作沙门混口饭吃,并在暗地里进行着破坏僧团的各种恶事。倘若如此的话,那么对僧团的负面影响便不容小觑了。纵观当今僧团,我们似乎可以适当作些反省与深思。(界定,2009.04.04,清明节)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C 三、长老上尊睡眠经
下一篇:漫说《中阿含》(卷二十)~B1 二、支离弥梨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E 第549经(迦梨经):本经是居家优婆夷与..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B 1106经:本经叙述天帝释种种异名的因由..
 漫说《杂阿含》(卷五)~D 第106经(阿那律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G 1170经:本经叙述何为“律仪”以及何..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一)~B 二、真人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K 1006经、1007经和1008经皆是..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二)~A 优婆离经(一)
 漫说《杂阿含》(卷七)~D 164经
 漫说《中阿含》(卷九)~C 三、郁伽长者经(上)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J 1236经、1237经:此二经叙述波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钱,用了才是自己的[栏目:命运靠自己2·说好做好]
 女人味加素食心[栏目:新女人素食主义]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栏目:苏行三博士]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栏目:净宗祖师传记]
 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五)[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极乐世界(禅慧)[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黄莲集 存养篇 四 记恩忘怨[栏目:黄莲集·如觉法师]
 中阿含经十二选 第五选 佛法的价值观(一)活在当下:《阿难说经》[栏目:中阿含经十二选]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八三)[栏目:杂阿含经]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第二章 道 第八节 金刚乘[栏目: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