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二节、七清净与戒定慧
2007年6月讲于江西佛学院
{返回 玛欣德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88

第二节、七清净与戒定慧

七清净其实也是在讲三样东西——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次第的关系。我们先要持戒,清净戒行,镇伏粗重的违犯性烦恼,在此基础上修习心。心清净之后才修慧,培育观智,通过修慧而断除烦恼、解脱生死。

因此,在《大般涅槃经》(Mahàparinibbànasuttaü)中,世尊反复强调了次第修习戒定慧的重要性,仅在一部经里面就不止七次地强调:

ßIti sãlaü, iti samàdhi, iti pa¤¤à. Sãlaparibhàvito samàdhi mahapphalo hoti mahànisaüso. Samàdhiparibhàvità pa¤¤à mahapphalà hoti mahànisaüsà. Pa¤¤àparibhàvitaü cittaü sammadeva àsavehi vimuccati, seyyathidaü - kàmàsavà, bhavàsavà, avijjàsavà'ti.û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已遍修戒,能得定之大果报、大功德。已遍修定,能得慧之大果报、大功德。已遍修慧,能使心完全地从诸漏中解脱,也就是——欲漏、见漏、无明漏。”(D.16)

这一段简短的开示揭示了我们想要使心从诸漏中解脱出来,要断除一切的烦恼,必须先持戒,戒清净之后再修定,有了定力再修慧,唯有修慧才能解脱。

在七清净中,戒清净属于增上戒学,心清净称为增上心学。增上心学又称为修止,止是内心平静的意思。由修止而得定,定是止的功德。

慧的近因是定。或者说,定力是培育观慧的强力助缘或直接原因。修习止观应先培育定力,拥有强有力的定力后,才接着修习慧,次第地培育观智。增上慧学亦即修观,观是修习慧学的方法,慧是观的功德。

我们在上一节课讲到:“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修习心与慧就是修习止观,由修止而得定,由修观而得慧,有了慧,才有解脱与解脱知见。

七清净是侧重于慧学的,因为七清净的第一种――戒清净属于增上戒学,第二种心清净属于增上心学,接着从见清净一直到智见清净五种清净都属于增上慧学。

同时,在这七清净中,前面的六种清净清属于世间。也即是说,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和增上慧学还是世间的道次第。只有最后一种清净才属于出世间。但是最后的智见清净也有四种次第,也就是四种圣道和四种圣果。

《清净道论·说蕴品》在谈到应如何修习慧时说道:

ßKathaü bhàvetabbà'ti? Ettha pana yasmà imàya pa¤¤àya khandhàyatana-dhàtu-indriya-sacca- pañiccasamuppàdàdibhedà dhammà bhåmi. Sãlavisuddhi ceva cittavisuddhi càti imà dve visuddhiyo målaü. Diññhivisuddhi, kaïkhàvitaraõavisuddhi, maggàmagga- ¤àõadassanavisuddhi, pañipadà¤àõadassanavisuddhi, ¤àõadassanavisuddhã'ti imà pa¤ca visuddhiyo sarãraü. Tasmà tesu bhåmibhåtesu dhammesu uggahaparipucchàvasena ¤àõaparicayaü katvà målabhåtà dve visuddhiyo sampàdetvà sarãrabhåtà pa¤ca visuddhiyo sampàdentena bhàvetabbà.û

“应如何修习呢?在此,以蕴、处、界、根、谛、缘起等各种法为此[观]慧之地。戒清净及心清净这两种清净为[慧]根。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这五种清净为[慧]体。所以应以学习、遍问而熟知作为[慧]地的诸法,在成就了作为[慧]根的二种清净之后,应努力修习作为[慧]体的五清净。”(Vm.2.430)

故此,这七种清净是围绕着慧来说的。

我们可用一棵树为例来说明这七种清净的关系:如果想要结出解脱之果,必须先扎根。根要扎在大地上,然后才能够长出树苗。树苗成长后才会有树干、树枝和树叶。我们把树干叫做树体(sarãra,古音译作舍利,意为身体),树干由根(måla)而生,根必须生长在地上。

在七种清净当中,戒清净和心清净作为慧之根,犹如树根,如果离开了树根就谈不上树本身。如果离开了戒,离开了定,就谈不上修慧。在戒不清净的情况下修定是很危险的,因为这种定没有得到戒的保护,甚至不可能证得正定。所以,在修习定之前,一定要守好戒,要持戒清净。

戒不清净是一种障碍法。所谓障碍法,即能造成一个人不能证得禅那和道果的因素。一名比库故意犯戒将构成“违令障”,若不忏悔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要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修定,定包括两种:近行定与安止定。拥有定力之后再修慧。

犹如树要生长在大地上,慧体也必须建立在慧地上。什么是慧地呢?慧地就是修观(vipassanà)的对象,观智(慧)是能缘,慧地是所缘。在《清净道论》中,依据论藏第二部《分别论》的分类,将慧地分为六大类——蕴、处、界、根、谛和缘起。

这里的蕴是指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

处是六处,包括六内处和六外处,合称十二处,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十八界是对十二处的进一步细分,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颜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根是二十二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性根、男性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不苦不乐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应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谛是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至苦灭之道圣谛。

缘起即十二缘起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论是蕴也好,处、界、根、谛、缘起也好,都可以归纳为名色法。然而,蕴、处、界、根、谛等都包括世间与出世间两方面。但是在修观的时候,观智的所缘只是世间法,不包括出世间法。我们不用去观照道心、果心 为无常、苦、无我,也不法观照涅槃 为无常、苦、无我。我们观照的是世间法,出离的是世间,断除的是烦恼。

因此,观智的所缘只是世间法,是行法、有为法、因缘和合之法,这些是应观照的对象,称为慧地。有了慧地,才能够生长出慧体。慧体就是后面的五种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都是观智的进展,即修观的次第。同时,最后的智见清净也属于慧之果。


 


{返回 玛欣德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三节、四十种止业处
下一篇:《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一节、七清净
 《大心材譬喻经》四
 沙门果经8讲
 比库等于比丘吗?
 您认识佛教吗?
 禅林开示 第六讲 生活中的禅修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一节、七清净
 《大念处经》开示(三)
 沙门果经9讲
 《大念处经》开示(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五、别破小乘──正量部[栏目:韩镜清教授]
 从小要注意引导防止孩子傲慢[栏目:蔡礼旭老师]
 No Ajahn Chah《105》[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梵天(brahmā)[栏目: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The Path to Arahantship]
 佛子行三十七颂 讲记11[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见性就是成佛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如何坚定自己的愿力和誓言?[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核心秘密:波粒二相性[栏目:高月明居士]
 怀古~寺居寄简长[栏目:禅诗三百首]
 盛噶仁波切心得 写在前面[栏目:盛噶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