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
净空法师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9926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上)

净空法师

(1998年、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壹、概要

一、前言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

今天我们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启讲佛门根本的*轮:《大方广佛华严经》。“居士林”的道场是一个常年讲经的道场,诸位同修们对於佛法都有相当深度的认识,讲这一部大经因缘才具足。正如“开经偈”里面所说,诸位每一天念的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那个时候皇帝是唐朝武则天。武则天看到这部经非常欢喜,就题了这四句“开经偈”。这四句偈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後许许多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没有办法;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再做一首开经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是《华严经》翻译圆满,武则天题的四句偈。

二、因缘殊胜

我们在未讲这部经之前,先要说一说讲经的因缘,因缘的殊胜也正同这一部经的旨趣一样不可思议。自古以来讲这一部经的因缘都是很希有、很难逢,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个社会环境当中。因为这部大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讲圆满,听众也要有相当的程度,不是普通人。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它的对象是大心凡夫。我们听说凡夫,自己实在值得欣慰,我们是凡夫,可是凡夫要具有大心才能够接受如来的根本大法。过去我曾经讲过这部经,那在二十多年以前,也是时节因缘不具足,所以这部经没有能够讲圆满,讲到一半就停下来了。在台湾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晚年也讲这部经,也是讲到一半,讲到《十回向品》;《十地品》就没有讲了,他老人家就往生了。由此可知,这一部经要从头到尾讲个圆满实在是不容易,一定要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道场。我们同修真正发大菩提心,才有如此殊胜的感应。这麽多年来请法的人很多,而我总是以时节因缘没成熟,不是我不愿意讲这部经。我对这部经缘分很深,无比的喜爱,今天缘分总算具足了,我们在此地跟同修们一起来研究。

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华严经》讲的是什麽?这一点我们不能够不知道。我们要想学佛,首先要认识佛教;我们要读经,同样的首先要认识这部经典,特别是《华严》,佛说《华严》显示出无比圆满的智慧德相。佛在这部经上教给我们什麽呢?我们今天讲题,主题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确确实实就是讲这八个字,换句话说,佛是教我们怎样去过佛菩萨的生活。我们知道九法界的众生,特别是六道凡夫,过的生活非常艰难辛苦,所谓苦海无边。佛在这一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怎样在现前的生活当中,现前的工作环境当中,真正做到超凡入圣,从凡夫的生活能转变成诸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这一部经的内容。我们能转过来,对社会广大的群众,对一切众生,就是作师作范;师是表率,一切众生的表率,社会大众的榜样模范,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的。现代的社会由於科技的发达,工商业的改进,一般人的生活富裕了,可是人文、道德这是大幅度地衰退,形成社会一个怪现象,那就是富而不乐。实实在在不如古时候农业时代,大家的生活能够在贫而乐里面得到真实的享受。资讯发达了,交通便捷了,人与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这个地球愈来愈小了。古时候确确实实有不少人,真正所谓老死不相往来,过着他一生平淡的生活。现在观光旅游,几乎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不只一次。在富裕的国家地区里面只要有假期,大家都是结伴到其他国家地区去观光旅游、去度假,这是现代人生活的方式。由於接触的频繁,这个世界上许多众生,我们文化的背景不相同,生活的方式不相同,意识形态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突然之间的接触,当中矛盾是决定不能够避免的,甚至於还有一些抵触、冲突的地方。今天世界有许多聪明智慧的政治家、教育家、宗教家们,都在研究如何能令这个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大众,都能够消除隔阂、消除歧视,能够建立共识,大家能够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共同创造社会的安定繁荣,共同创造世界和平,使每一个众生都能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我曾经见到有不少人很认真地在工作,希望这个目标能够实现。而实在说如果要想这个目标早一天实现,能够圆满地实现,最好的方法无过於《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实实在在讲就是为我们解决这一个大问题。《华严》教学的目标,我们这一次写在这一张小张贴上,它的目标就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能过到美满的、幸福的一生。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事业的顺利成功,无论你是从事那一个行业,社会安定和睦,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是《华严》教学的目标。因此这一部经典在这个时候,我们共同来研习,意义更是不同凡响。

四、三史史略

今天在开经之前,没讲经题之前,先将它的大意给诸位做一个简单的报告。全经是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成道二七日中所说,也有经上说是三七日中所说;两种说法都有经典的依据,我们不必去执着。但是两种说法有个共同点,佛在定中所说。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那里知道他老人家在定中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的分量有多少呢?我们可以讲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佛都说尽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一法不漏!佛说完这部经之後,当时参加大会的大龙菩萨,将这一部经收到龙宫里面去收藏。六百年後龙树菩萨出现了,这个人是一个绝顶聪明智慧的人,他用了不长的时间将世间所有一切典籍都学完了,包括佛法;他感觉到这个世间没有什麽稀奇的,於是就产生了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大龙菩萨见到了,生起怜悯之心,把他接到龙宫里面去参观。在龙宫里面见到这一部大经,於是龙树菩萨才知道自己渺小,自己知道的太有限了。他看到圆满的《华严经》,分量有多少呢?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个数字我们无法想像!我们今天不要讲大千世界,讲我们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不大,在太空当中是小星球。把这个星球磨成微尘,很细很细小的微尘,那这个微尘有多少?佛在经上常常讲数目字多,都用恒河沙来做比喻。这一个地球要磨成微尘,比恒河沙不晓得要多多少倍,恒河沙算得了什麽!那麽一个大千世界有多少个地球呢?也数不尽。我们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看到黄念祖老居士一篇文章。在过去有许多法师、大德们,总以为佛在经上所讲的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区大概是一个银河系,总是这麽想法;银河系已经就相当相当大了。黄老居士的说法,一个银河系是佛经里面讲的一个单位世界,这个说法过去很少人讲过。如果他这个讲法要能够成立,那麽一个大千世界是多少个银河系呢?十万万个银河系,十亿。十亿个银河系是一个大千世界,还要加上十倍,那就是一百亿个银河系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首偈,一首偈就是四句。印度人算字数,他不像我们中国人,中国人算字数,这一本书有多少个字,以字数来做单位。印度人是以句子,四句,不管长短,四句就叫一偈,以这个为单位。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一套书搬到我们地球容纳不下。所以龙树菩萨一看,这才呆了,知道自己太渺小了,贡高我慢的念头立刻就被降服了。再看中本,也不是阎浮提众生(我们这个地球众生)能够接受。再看下本《华严》,下本是什麽呢?是目录。中本算是《华严经》的节本,里面重要的东西是节录的。下本《华严》简直就是目录。所以下本《华严》分量有多少呢?有十万偈;换句话说,就是四十万句这麽大的分量。四十万句,四十品,龙树菩萨看到这个分量,这是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可以接受的,所以就把这个本子带回来了。《华严》是龙树菩萨传到人间来的;因为这个传说,所以後来就有一些学者不承认《华严》是佛说的,《华严》是龙树菩萨造的,就有了这一些传说、疑问。我们看看全经的内容,龙树菩萨能造得了吗?龙树菩萨能造,那他就成佛了,决定不是初地菩萨;经上记载的,龙树是初地菩萨。佛灭度之後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是後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而《华严》是在东晋时候才传到中国。第一次翻译出来我们称为《晋经》,晋朝时候翻译的,一共有六十卷。诸位要晓得古时候不但印刷术没有发明,连书写的工具都是很原始的。古代的经典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这个树叶有一点像中国的芭蕉叶一样,比芭蕉叶要细致,现在诸位如果在图书馆里面还能够看到。把这个树叶裁成一条一条的,长长的,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大概一面可以写六行,也能够双面写。中国古代纸张没有发明之前,书写在木板、在竹片上。这一部经这麽大的分量,就相当令人可观;运输不方便,很容易散失,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传到中国来的《华严》,是个残缺而不完整的本子,只有三万六千颂。你看看原本是十万颂,只有三万六千颂,三分之一多一点,一半都不到。这第一次传到中国来的,我们中国人也把它翻译成华文。第二次在唐朝时候武则天执政。印度的高僧实叉难陀到中国来,这个也是当年朝廷迎请他到中国来的,将《华严经》带来了。他带来的总共有四万五千颂,比晋朝的经典多了九千颂。所以我们今天读《六十华严》,常常读到一段後头就中断了,就没有了,下面应该有的,忽然没有了;这是梵文经典没有传到中国来,所以是个断简残章。增加这九千颂之後,虽然还是不完整,但是《华严》的大意能看得出来,这就很希有、很珍贵。这部经译成之後称为《唐经》,也称为新经,《新华严经》;晋朝译的称为旧经。诸位将来看到有《新华严经》就是《八十华严》。到唐朝德宗贞元年间,乌荼国王向中国朝廷进贡,就是给中国皇帝送一些礼物,礼品里面有一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就是八十经的《入法界品》。这一品很完整,太难得了,是完整的一篇。八十卷《华严》在这一品里头只有一半,二十一卷。他送过来完整的这一品经,四十卷。合起来我们华文的《华严经》超过五万颂,《华严经》的义趣可以说是相当的完整,我们能够看得出来,能够在这部经里面得到真实的利益。那麽这个经在中国三次翻译。而近代弘一大师教给我们,他老人家对待年轻的知识分子特别爱护。佛法好,从那里学起呢?他劝人从《华严经》学起。介绍给大众,一定要学清凉大师的注解,清凉大师的《华严经疏钞》。疏是注解经的;钞是注解疏的,注解的注解。疏、钞都是清凉大师自己作的,他是先作疏,大概以後嫌疏太深了,恐怕一般初学的人有困难,再把疏作一个注解,所以称之为疏钞。“疏钞”两个字相当客气,很谦虚。在佛经里面,注解称之为“论”。在我们中国古时候,注解称之为“传”。大家念古书,都知道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三种都是《春秋》的注解。《春秋》是一部古书,孔老夫子给它删订整理过,左丘明给它加以注解,称之为《左传》。“传”跟佛法里面那个“论”意思相同,决定没有错误;他的注解,如果这个注解符合佛的意思,一点没有错误,你跟到我这个学就行了,有这样的口气,这就称为“论”。不敢有这个口气,恐怕我还有不到之处,要请诸位加以批评改正,那就不敢用“论”,不敢用“传”,所以用“疏”、用“钞”。现在人就更客气,用讲记,用这些,这是谦虚的话。实在清凉这也是再来人,决定不是一个普通人。弘一大师教我们,八十卷经读到《离世间品》,五十九卷,然後接着念《四十华严》,四十卷,这样合起来总共九十九卷,这是我们华文《华严经》最完整的本子。他这个建议相当之好,我们这一次讲解也用这个办法。我们前面五十九卷采取《八十华严》,到末後这一品我们就采《四十华严》,这样子九十九卷。我们现在一个星期讲八个小时,四次讲八个小时,预定三年到四年把这一部经讲圆满,所以这也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三年到四年是最短的时间了,没有办法再短了。在往年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讲这部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只讲四十五分钟,因为他一个半小时有台语翻译,翻译占了一半,所以只能够讲四十五分钟。我算了一算,他这部经从头到尾要讲圆满需要五十年,寿命短的还不行。我们现在一个星期讲八个小时,实际上差不多我们的一年等於他的十年,所以差不多四年的时间应该可以讲圆满。这是《华严经》很简单的流传到中国来,一段的史略。

五、古德注解

在中国的注解,自古以来也有不少家,这里面最著名的是贤首国师的注。但是贤首的注子现在研究的人倒不多,因为贤首是根据《六十华严》;《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搜玄记》都是以《六十经》为主。所以绝大多数研究《华严》,都采取清凉的,唐译,清凉的《疏钞》。唐译的注子,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李通玄长者的《合论》。他们两个人对《华严经》都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两个人注经的方式不相同。疏之体完全是依照经文一字一句地详细解释,这个是疏钞。而《合论》它不是一句一句解释经,它是一段、一章、一节里面的这些大意,提出来发挥。所以疏之体跟论的体不一样,各有好处。清朝初年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道霈老法师,他将疏跟论合起来,编了一部书:《华严经疏论纂要》,这个也很了不起。因为“疏”跟“论”的体例完全不一样,这东西在一般人讲是合不拢来,他怎麽能够把它合起来?道霈禅师也非常客气,他也是一个尝试、一种作法,目的是希望大家直接去读清凉的疏,和李长者的论,他做一个导引而已。但是他这个东西做得相当有价值,特别对我们现代人,我们现代人耐心不够,长远心很难!所以用他的《疏论纂要》就非常理想,我们这一次讲解主要的就是依《疏论纂要》。

六、信、解、行、证

而我们这一次讲演,一定是落实在我们现前的生活上。过去我跟诸位报告过,佛说经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长经或者是短经,我们从分量上来说,每一部经都具足教、理、行、果,每一部经都具足。言说、文字,这是教,是教学。教里面含着有理论,含着有道理在,这些道理都是帮助我们生活,帮助我们达到幸福美满。那就是你要去做,这里面有方法,你要去做;你做了之後,你一定得到好处。这个好处就是我们讲的幸福美满,你得到好处那叫果,那个好处就是果,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这些疑难,消除一切灾难,这个一点都不假。一部经具足教、理、行、果,一品经也具足,乃至於一字一句,无不具足。佛经的殊胜,佛经的微妙,古人叹为不可思议,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习,清凉也教给我们四个方法∶信、解、行、证。教,我们要相信;理,我们要明白;行,我们要真干;果,我们要亲证。教、理、行、果既然是交叉圆融遍满,我们信、解、行、证也是交叉圆融而遍满,这在《华严经》里面特别显示这种形式,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去学习。

七、正果生心

这部经的内容,根据古大德,可以说是共同的研学心得。根据他们的报告,清凉将本经分为四分,四分就是四个大段,分科判教,全经分作四大段。第一段“举果劝乐生信分”。这个“分”是部分,这一部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所说的是什麽呢?说的是毗卢遮那如来,他已经成佛了;成佛之後他的果报,依正庄严。正报,他的身体;依报,他的生活环境。我们看到这个果报无比的希有,无比的殊胜,见了之後我们能生起信心,喜欢向他学习。这是佛说法,他的巧妙之处;佛是先把好处展示出来给你看,你不能不相信!他不先说因,他先说果;如果先说因,你很难接受。因,要怎麽修行结果;果,我也没看见,就很难相信,很难接受。先把果报放在这个地方让你看,你看了之後信不信?这是世尊接引众生的善巧方便。我们今天要把这样圆满的佛法介绍给社会大众,为什麽社会大众不能接受呢?学佛的人这麽少?这原因在那里呢?原因,我们没有能够把果报拿出来给人看。说得再好,没见过,他不相信。果报是什麽呢?果报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学佛学得不是一个好样子。人家一说你学佛,你劝我学佛,你看你这个样子,不值得人家羡慕。我们怎麽能令一切众生相信?你看佛那个样子,叫人一看就生欢喜相。由此可知,佛法第一个要自己得到真实的好处,然後才能劝人。先要把我们修学的成果展示出给人家看。我学佛学了这麽多年了,好处在那里?你一看就晓得了。从那里看?快乐!我常常在讲席里面讲,学佛,学佛的人不老!不生病!不死!如果我们把这麽好的果报展示出来了,谁不想学?个个人都想学。你为什麽会老?为什麽会病?为什麽会死?都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要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给诸位说,你就不会老、不会生病、不会死了,佛法里讲得很清楚。我们看到佛,佛菩萨不老,世俗谚语常说∶“菩萨!菩萨!年年十八。”佛菩萨不老!没听说那个佛菩萨生病,没有!我们知道原因,知道这个好处,我们相信了。佛教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呢?一定要断烦恼,要断习气。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什麽叫恶报?烦恼就是恶报,你日子过得不开心就是恶报。果然能过得法喜充满,你在佛法里头就真正得受用。所以我们自己要有个好样子给人看,就如同诸佛菩萨一样,示现一个好样子给世间人看。所以《华严经》一开头,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他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看到,我们对於佛这种生活环境才生起羡慕向往,自己觉得应该跟他学习。他能够成就,我也能成就。这是在第一分,第一部分所说。

八、愿解如来真实义

同时佛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佛法也是因缘生。因此佛在《般若经》上才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佛法,法要放下,何况世间东西,更要放下。有人把这个话意思听错了。我这次到台北,台北基金会的同修告诉我,中国大陆有个人写了好几封信来,都写得很长。他现在困难,因为他听讲经听得很认真,努力学习,放下了。工作也不做了,都辞掉了,现在变成没饭吃了。这佛菩萨不送饭给他吃,一家陷於困境,来问我怎麽办?这个是听话听错了。佛法叫我们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工作放下还得了吗?那这个佛还能学吗?你是个家庭主妇,你把工作放下了,你一家人都没饭吃,家庭就瘫痪了。放下是叫你心里面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放下工作。如果是连工作都放下了,佛菩萨不讲经也不说法了,他放下了嘛!你还有什麽佛法好听?他在讲台上认真努力讲经说法,那是他的工作,他工作没放下。怎麽叫放下呢?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认真努力在工作,工作绝不放在心上,你的工作就不累。如果你放不下,我今天做多少多少工作,你累了,事情做太多,累了。作而无作,做许许多多工作,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好像没做的样子,一点都不累!二十四小时的工作,不疲不厌,那叫真的放下。放下是心里面放下,不是工作放下,他搞错了。他是工作放下了,心里没放下,心里还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错解如来真实义,错解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把它辨别清楚的。放下烦恼,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无论从事那一行的工作,保持心地的清净,真诚、清净、慈悲,你能保持这个,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无论那一种生活,无论那一种工作,都是佛菩萨的工作,佛菩萨的生活,我们才得到真正的好处利益,学了现前就能得到。所以本经在因果上讲有五周因果,就是五种因果。为什麽叫“周”呢?周遍法界。因果也是交叉的,也是错综复杂的,周遍法界,有五种。在第一分里面是所信的因果。经文一共有六品经,前面五品都是讲果,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後面一品是讲因,这种殊胜的果报,怎样得来的。让我们先看果,然後再说明如何能够修证。这六品经是:世主妙严、如来现相、普贤三昧、世界成就、华藏世界,这五品是讲果报;末後一品:毗卢遮那品,这是讲修因。这一部分是说佛依正的因果。

九、大心凡夫

第二个部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一分经很长很长,也是《华严经》里头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里面完全说的是宇宙人生复杂的现象,所以在五周因果里面,它就占两分∶一个是差别因果,一个是平等因果。差别因果是讲十法界之内,当然包括我们六道;六道、十法界形象不相同,千差万别。到什麽时候才平等呢?平等也不是一下就达到完全平等,逐渐逐渐地提升。几时出离十法界?这个不平等最明显的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是外面表现的相状,我们要重视的是起心动念。不但每一个人的念头不一样,就是自己早晚的念头都不相同!这那里会平等呢?一个念头就是造了一个因,因要遇到缘,它就起现行,它就现相,所以这个相,十法界里面千差万别。也同样一个道理,在十法界里面愈往上去,那个相就比较上要单纯,愈往下面去愈复杂。为什麽?妄念太多,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太多了;在十法界里头愈往下面愈多,就愈复杂。那麽我们就晓得,最复杂的是什麽地方?地狱,没有比地狱更复杂了。最单纯的是那里?最单纯的是佛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在十法界里头它比较单纯,因为妄想、分别、执着少,所以现出相就比较单纯。如果超越十法界,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断了。执着是烦恼障:见思烦恼;分别是所知障,二障统统都破了。还剩什麽?剩下是无明,无明就是妄想,无明没有断尽;但是他超越十法界了,也就是说他不用妄心。学过佛学的同学大概都知道,妄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十法界里面的统统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一个很大的关口,很难突破!不用八识,不用五十一心所了,法相家所讲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关口就突破了。突破了十法界,他到那里去了?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差别因果没有了,是平等因果。为什麽跟他讲平等?因为他跟诸佛如来用一个心,真心。我们讲真心跟妄心,大家就好懂。十法界里面用妄心,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用真心;用真心,那个法界就是真实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你用真心,你就能够证得一真法界;你要用妄心,你决定不能证得一真法界。这个事情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去解决;不是别人设的限制,不让我进去,没这个道理。不是别人设的限,自己设的。自己只要用真心,你就入一真法界。刚入一真法界是真心,真心是什麽心?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心,也是《华严经》上讲的大心。大心凡夫,很有味道。如果严格的讲,要发菩提心才能够契入一真法界,才能够接受《华严经》的教学,那我们就困难了。我们今天分别、执着这是一品都没有断,我们有什麽资格接受如来的大法?发大心就行了。我们的心量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但是我们的二障没断,佛这个条件开启对我们就很有利,只要发大心。什麽叫大心?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想,为整个社会想,为整个世界想,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想,这叫大心;虽然你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烦恼障、所知障一品都没有断,你是《华严经》的当机者。佛说这个话对我们是大有利益,我们要真正发大心,来接受如来圆满的法门。从初住菩萨,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华严经》上一共把无明妄想分为四十一等,分分破,分分证;到等觉那是究竟平等,完全平等。可是诸位要晓得,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这四十一个阶级,在他们本身知道平等里面有不平等。可是在我们看来他们完全都平等,那个微细的烦恼我们看不出来,我们感觉到他们心地都是真正到了清凉自在。他们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是如此,跟如来果地上确实无二无别,所以初住菩萨即成等觉。这是讲到平等因果。平等里面有差别,差别里面有平等,这是事实真相。何以说差别里面有平等?我们现在是凡夫,六道里面的凡夫,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不平等!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心,每一个人都有本性;真心本性是平等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只是迷失了自性,生起妄想、分别、执着,但是妄想、分别、执着不是本来有的。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很明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的,当然可以断。我们今天讲放下,本来没有的是不难放下的。本来有的,圆满的智慧德能是本来有的,本来有的一定可以证得。换句话说,你能够相信佛在经上讲的这些话,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那你自己可以肯定成佛是本来有的,是可以做得到的;烦恼习气本来没有,是可以断掉的。可以断掉,今天我们不能断,那是自己没有做克己的功夫。不是不能断,你没有去断它;你果然认真去断它,不难!你不想去断它,不肯断它,那就难了。这些事情总在自己,不在别人;别人帮不上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也帮不上忙,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所以第二分里面经文很长,里面含着两重因果。在佛的教学当中,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到五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要是算妙觉,一共六个位次。佛法的修学,圆圆满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条里面都说十,十代表圆满,不能把它当作数目字来看。第一个是住佛之住,这个叫十住位。这个住是讲你心里面的安住,你心要住在那里?佛在《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无所住就是佛住。无所住是指什麽?是真实智慧。《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住真实慧”,住真实慧就是十住菩萨。我们在讲席当中说的,“过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高度圆满智慧的生活。特别是讲到高度跟圆满,空有两边都不住;两边不住,这当中又立一个中道,那你住中道又错了。你看这边是中道,那是两边,还落在一边上。所以祖师就给我们讲:“两边不住,中道不存。”细细去体会这个味道。两边不住就是中道,再以为有个中道,又住了。《坛经》里面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你要是住中道了,中道是一物,你还是有一物,话难讲!我本来无一物,有没有一物?你有,你有个“本来无一物”,你还是有一物。我什麽都没有了,他还有个“什麽都没有”。那“什麽都没有”这个念头也没有了,他落空了,他住在空里头,又坏了,总是堕在一边。所以这个“住真实慧”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佛就教给我们:“宁着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着有是什麽呢?你还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还能够起心动念,约束自己,肯断恶修善,你在六道里面还不至於堕三途,这是好事情。所以基本的这些道理我们要懂,佛说法之困难,我们也要了解。听佛的言语,听佛的经教,也相当不容易;不把佛的意思错解,这也得要有智慧,要有福报,还要有殊胜的因缘。可是我们不入这个境界,如佛所说我们果然能够把心量扩大,也就接近佛。这种住就是“四弘誓愿”,你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一般人对菩提心很难理解;发菩提心,如果讲四弘誓愿就比较容易懂得。第一个要发大心,大心凡夫。什麽是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真发这个心,不是口头,口头发没用!真正发这个大心。什麽叫度?用现代的话来说,爱护众生,关怀众生,全心全力照顾众生,这就是度。不可以说这个众生我喜欢他,我关怀他、照顾他;那个众生我不喜欢他、讨厌他,我理都不理他。你的菩提心没发,你不是大心凡夫。关怀、爱护一定是平等,没有怨亲;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尽心尽力,这才叫菩提心,这才是发大心。所以“四弘誓愿”第一愿要是做不到,後面三愿都没有了。就像盖楼房四层一样,没有第一层,那来第二层、第三层?不可能!第二是什麽?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为什麽会认真努力去断烦恼?因为你有第一愿。我要度一切众生,我自己有烦恼我就度不了众生;我要度众生,一定先要把烦恼断掉,成就自己的德行。孔老夫子教学,德行摆在第一;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是把德行摆在第一。先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再求智慧。再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断烦恼为谁呢?为度众生。学法门为谁呢?为度众生。一切为度众生,如果不为度众生,就不必去断烦恼,也不必去学法门。因为一切大众需要,所以自己非做不可。诸位要晓得“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个动力,推动的力量。世间人每天在工作上辛辛苦苦,拼命在工作,什麽力量在推动他呢?名利。诸位想想,要没有名、没有利,谁愿意去干事情?大家都不干!你干得越多,你的名利得到的越多,为了贪图名利,不惜生命去拼老命,拼啊!社会都是讲拼啊!拼命!为什麽?为名、为利。在佛法是既不为名,又不为利,什麽力量推动你,你在那里勇猛精进?就是这个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力量在推动你。到最後要成佛道,成佛道还是为了度众生,不成佛道度众生不能够圆满。唯有成佛才能度等觉菩萨,上至等觉,下至阿鼻地狱众生,平等得度。这样的心才叫大心凡夫,发这个大心,你就住佛所住了。我们现在烦恼没断,但是这个心量,心不输给十住菩萨,就是超越。《无量寿经》上讲“行超普贤”,你那一样超过普贤?心,这个大心超过普贤。在断烦恼、学法门,那不如他,但是大心不输给他,我们凭这一点“行超普贤”。那麽回过头来我们也就明白,这一部《华严经》里面所说,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的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经文细说那就是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些人怎样修学普贤菩萨之德,也就是学习普贤菩萨的生活,学习普贤菩萨的工作,学习普贤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一部完整的《华严经》。《华严经》在《无量寿经》上这一句,一句话展开来,就是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我们讲《华严》,还是讲《无量寿经》,只是把《无量寿经》这一句拿来细说而已,没讲到别的。

十、六度万行

下面这一会是“十行”,第四会,第四会在夜摩天宫;第三会在忉利天宫,说十住,住佛之住。十行,行佛之行,学佛的生活。佛的生活是什麽?佛的生活是爱护一切众生,关怀、帮助一切众生,这是佛的生活。佛用什麽方法去做?在一般大乘经典里面讲的六波罗密,生活行为六个纲领。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忍辱,第四个是精进,第五个是禅定,第六个是智慧。我们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遵循这六个原则,这就是行佛之行。布施是放下、是舍,我们自己有多馀的,别人有缺乏的,一定要帮助别人。我们多馀的,里面事事物物很多,别人所缺乏的也很多。物质生活上所缺乏的,我们有能力,要帮助人;精神生活所缺乏的,更应当帮助别人。在物质上,譬如财物,佛在经上常说:“财为五家共有。”菩萨绝不积财。佛在经上常讲“积财伤道”,为什麽?人没有财的时候,对财还没有贪心;有了财,贪心随着就起来了,愈是有钱愈吝啬,愈舍不得。你看看在佛门里面布施的,都是些没有钱的人,生活很清苦的人,布施很慷慨、很大方;有钱的人很吝啬,一毛不拔。那些财他能带得去吗?一样都带不走!你跟他讲,他也晓得,晓得还是放不下,还是不肯帮助别人。真的如佛所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舍财修福,福报是能带得去的,财带不去!修福也要抓住机会,机缘现前了,你要不掌握到,修福的机会失掉了,再想修福没机会了。由此可知,真正能修福的人,还是有福、有慧之人;没有福、没有慧,想修福、修慧都没有机会,你才晓得难!何况在这个世界,共业、别业错综复杂,学佛的人对於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一定要看清楚,要看明了。尽我们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尽心尽力修福、修慧。修真正能带得走的,我们干;带不走的,决定不干。所以钱要用,愈用愈多,不用就没有了;不用,铜钱会生锈,就没有了;愈用愈多。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一点都不错。我们学佛,佛先把果报摆在面前给你看。在此地有个非常殊胜的果报,你们天天看了没在意,没看出来。我们这一次《华严经》启请,李木源居士做代表,这是真正一个果报。十年前他得癌症,医生跟他讲顶多活六个月,你看他活了十几年。他是怎麽转过来的呢?他没有看医生,也没有吃药,也没有去求神仙,心理上转过来的。以前是个凡夫心,凡心!所以他才得病,他有烦恼。得了病之後他觉悟、回头了,知道没有希望,身也要死了;一切放下,身心清净,替佛教做工作,为众生做工作,做一天算一天,也不想明天,等佛来接引往生。做了十几年了,愈做愈健康,愈做你看他精神愈越好。这是学佛的果报,好处摆在我们眼前,真的是一无所有,心想事成。他不是想自己,不是想私利,想佛法、想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为利益众生,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着想。所以他相貌转,身体转;相随心转,身体体质也随心转,生活环境也随心转;生活环境是依报。这是我们眼前一个例子。我这一次到台湾办一件事情,在那边听说台湾南部有一位老太太,没有念过书的,不认识字,现在在台湾很出名,人家叫她慈悲菩萨。这个老太太的行仪,做出榜样给大家看。他们告诉我,他们家里有一块地,被别人侵占了,许多年这个纠纷都不能解决。她去看那个占领她土地的那个人,跟他讲:“我把你看做我自己的爸爸一样,我非常恭敬你,我这土地你喜欢用尽管去用,不管你用多少年,你不用再还给我,你用的时候尽管用。”这个人听了这话,就受她的感动,自动就把地就还给她。什麽样纠纷、纠缠都没有办法,非常顽强,她这几句话真能感动人,出自於真诚,并不是来要,出自於真诚。你需要用你用好了,你用跟我用没有两样!有一次她丢了五千块钱,很欢喜,捡到的人他可以用!她没有懊恼,没有烦恼,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她的儿子有个摩托车,花了一万五千块钱修好,车有点毛病,修好了。修好之後被人偷去了,她喜欢得不得了,幸亏修好了,要不然他骑这车会出车祸。你看她这个存心念念都给别人,都是替别人想。他们在乡下种一个菜园,她种的菜种得特别好,这依报随正报转;别人的菜园跟她连起来长得就不如她。她那个菜园是告诉人家:“随便什麽人想吃菜,都可以到她菜园去拿。”所以有一天她先生在菜园里看到有人在那里摘菜,他就问他:“你为什麽到这地方?”他说:“这是慈悲菩萨的菜园,我们大家都可以采。”她先生没话说。她也不需要特别照顾,这是证明依报随着正报转。无论做什麽事情,没有不顺利。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她做到了,她的行仪感动了许许多多人。出家人会说,做不到!人家不会说,统统做到了。行佛之行,真正能放下,真正能舍得。她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求生净土。她不会讲经说法,专门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佛法重要的是在行!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没用处!要紧的要在行,真正把它做到;真正能放下,真为一切众生。持戒就是守法,无论做什麽事情,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违背情、理、法的事情,不能做。忍辱就是耐心,不论做什麽事情,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精进是要求进步,不是说放下就什麽事不做了,还有精进!求进步,不但要做,还要希望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那里不做?所做不是为自己做,是为一切众生做;为自己做的放下了,为众生做的提起来了,总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是为众生;换句话说,这个身体活在这个世间为众生活的,这个身体是为众生工作的,不是为自己。自己的放下了,为众生的、为佛法的这个提起来了。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为外面环境所动摇,那叫定功。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你看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太多了,你六根所接触的都是诱惑,而且诱惑的力量非常的强大。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六根不被六尘诱惑,不被境界所动摇,这就是禅定。这个禅定不是叫你每天盘腿面壁,那个盘腿面壁的禅定没用处。不受一切诱惑,这个禅定就起作用。般若智慧是一切通达明了,不糊涂,样样清楚、样样明白。这叫行佛之行,这是十行位所讲的。

十一、略述提要

十回向位,那是完全拓开心量,就是刚才所说的,一切为众生,一切为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之法,这就叫为佛法,这叫做回向。诸佛如来、一切菩萨修因证果就是信、住、行、向这四个纲目,这四种修行。这四种修行再给诸位说,这个里面不是有先後,不是有阶段,先修这个阶段,然後再进入那个阶段,不是的。每一行里面圆满含摄这四种行,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所以此经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说这个生活怎麽不美满?真正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境界在《华严》!等讲到经题的时候,我再跟诸位细说。所以这部经我们的学习,一定要能够契入境界,也就是说我们要学过佛菩萨的生活。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华严经》就是普贤法界,就是普贤的生活,普贤的榜样,普贤的模范,是一切法中最殊胜、最美满的。到十地,这登地。登地是完全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四弘誓愿”里面圆圆满满地实现他第一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用什麽方法?信、住、行、向,自己修成了,也以这个方法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信佛菩萨所信,住佛菩萨所住,行佛菩萨所行。拓开自己的心量,像经上所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就是十回向。从十地到十一地,到究竟果位。等觉、妙觉在本经里面说了十一品: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寿量、诸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十身相海,这是讲正报;随好光明、普贤行、如来出现,这一共有十一品经,是讲等觉跟妙觉。这是《华严经》第二个部分,是很大的一部分,讲“解”。你解了以後,你才晓得怎麽行。所以到第三分是“托法进修成行分”。法是万法,一切万法,六根所接触到的,你就懂得怎麽修行,《华严》妙就妙在此地。学了《华严》之後,才知道什麽叫六尘说法,才懂得佛在经上常讲,“尘说刹说,无间断说。”我们就能够亲眼见到,亲耳听到,时时刻刻都在“大方广”,都在“佛华严”之中,你这才能契入,真正成行,成就我们的修行。如果说成就修行,不如成就我们美满的生活好懂!那个行就是美满的生活,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跟诸佛如来果地上完全相同。这个是有一品经:“离世间品”,有五卷,这一品经很长。最後第四分“依人证入成德分”。完全示现榜样给社会大众去观摩,启发社会大众过诸佛菩萨大圆满、大自在的生活,完全展现给大家看。末後这一分在八十卷里面,有二十一卷经文,叫“入法界品”。在四十卷经里面有四十卷,品题叫“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十二、总释经题

我们先介绍经题。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有很长的玄谈,玄谈就是在未讲经文之前,将全经的大意作一个介绍,介绍得非常详细,当然也有相当的深度。古时候听经的人,老同修都是喜欢听玄谈,所谓的是谈玄说妙;这一部分多半是法师自己修学的心得报告,确确实实可以提供给後学作为重要的参考。但是这一部分如果对於初学的人来讲,他没有读过全经

,对全经大意未能够接触,听了之後反而感到茫然,因此近代讲经的一些大德,都把这一部分舍弃掉了。除了华严宗为了自己的家风,还有一些人遵循“十门开启”的方式。可是绝大多数讲全经大意多半采取天台的“五重玄义”;五重比十门就省了一半,简单多了。可是五重玄义对於现代人来讲,依旧是很难令人接受,所以今人讲经不但十门开启不谈,五重玄义也不说,只说一个讲经的因缘,然後就开始讲经题,接着就入经文。这固然是一种方便,也适合於现代人的要求,所以我们今天也采取了这个方式。将这一部经的玄义,我们计划放在全经讲完之後,大家把《华严经》从头到尾听过了,然後我们再回过头来,来谈这个玄义,再谈玄说妙那就很有趣味了。这是预先给诸位同修申明的。这一部经的题目虽然只有七个字,七个字里面所含的义趣是无尽的深广;这个无尽不是一种夸张,不是虚说,是真实的,实实在在无有穷尽。世尊在这个地方要告诉我们,也就是这个事实的真相。清凉大师解释经题,他把它分作六对。第一对就是“经”这个字,跟上面“大方广佛华严”称之为一对。“经”是教学的统称,佛的教学。这个教学教的是什麽?内容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所以这六个字是意思、意义,这就是“教义一对”;这个义是义理。第二对就是经题里面的“严”字,庄严的严,这是说别题;“大方广佛华”这五个字是别说,“严”是总说,这就是“总别一对”。第三,我们都从下面往上面看,“华”这个字,华是能庄严,“大方广佛”这是所庄严的,有能严、有所严,“能所一对”。“佛”这个字,佛是人,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庄严的这个人;而“大方广”是能庄严的法。由此可知,什麽才叫真正的庄严?世俗的谚语所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佛像要庄严一定要贴金,人要穿华服,华丽的服装,戴上珍宝璎络以这个为庄严。而在佛法里面把这种形相用来表法,这个只是形相上的庄严。实质上是什麽?实质上是“大方广”。你如果明了“大方广”,通达“大方广”,入“大方广”,那是真的庄严,那是真实的庄严,这个就是“人法一对”。世尊是我们修行成就的一个好样子,他做出个样子来让我们学习,我们如何能够得到他这样圆满的果报;在佛法里面讲果德,说果德现在人很难听得懂,说果报大家比较容易明了。怎样才能够获得像如来果地上这样究竟圆满的果报?你一定要懂得修学的方法,修学究竟圆满的方法就是“大方广”三个字。这一部经自始至终给诸位说,就是讲“大方广佛华严”六个字。文如其题,题如其文,这一部大经就是讲这六个字。佛修因证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向佛陀学习,都应当知道修因,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佛门常说的“无上菩提”。所以这是“人法一对”。第五“广”这个字,“广”是讲作用,前面两个字“大”跟“方”都是讲本体,宇宙一切万法的理体跟现相。“大”是说体,“方”是讲现相,有体一定有相,相离不开体,体也离不开相,体跟相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了解。古德对於这桩事情,为了让听众容易明白契机,所以常常用比喻说;比喻里面最常用的是用金跟器,这是世间人之所爱好,都欢喜黄金。黄金是体,黄金做出来的这些首饰那就叫器。譬如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手镯,这个镯是器,我们用黄金做一个项练,这个项练是器。金是这个器之体,这个器是金的相状。如果我们用黄金造一尊佛像,这一尊佛的现相这是属於器;仔细看看它的体,体是黄金。从这个比喻上,不难懂得体跟相的关系是决定分不开。如果说我只要黄金,我不要这些形相,那不要相,说实在话金也没有了。你把这个金熔化成一块,它有一块的相,捏成一坨有一坨的相,你说我相都不要,相都不要那金就没有了。所以这个现相跟性体是一不是二,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体的作用是现相,体能现种种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自性是本体、理体)所现出来的。这一切现相的作用,相的作用是变化,所以我们讲用,有体之用,有相之用。“广”这个字是体之用、相之用统统都包括在里面,它的作用就广大无边。这个就是“体跟作用一对”,这是第五对。第六对这是讲“方”这个字。刚才讲了“方”是现相,“大”是自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能现、能变,所有一切现相是所现、是所变。这六个字就将整个宇宙人生理事、现相、作用就统统说尽了。佛虽然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听了之後依旧感到非常的茫然,只得到一个含糊笼统的轮廓,正是所谓“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我们要想深究其所以然,那就全经所说,全经所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之所以然,说明它所以然的道理。因此这七个字,每一个字里面都圆圆满满含摄其他的六个字,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从这个题里面,你就看到《华严经》上所讲“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就是不思议,普贤菩萨契入这个境界;末後的这个一品叫“入法界品”。四十经里面经题意思很圆满、很明显,“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多无碍,一多不二,就是无障碍的法界。你能够契入,深深的契入,你就入了“大方广佛华严”,那麽这个时候应该称你叫普贤菩萨,你不是普通菩萨,你入了这个境界你就是普贤菩萨。用什麽方法入?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能入,“大方广佛华严”是所入,这个“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能所不二。因此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说“方”七个字都方。譬如我们讲“大”,“大”这个字是体大,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诸位要知道,大小之大是相对的,相对的大不大,这个“大”是不思议境界,没法子说,不得已用这个字来形容它、来赞叹它。所以这个“大”是赞叹的意思、是形容的意思,不能够落在数量上;这个大小是个量,落在量上那就错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大而无碍。世尊在《楞严经》上说了一个比喻,他把我们的心性;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真心本性,这个才是自己。禅宗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麽?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这个自性也叫做本性,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有多大呢?佛把它比喻作虚空。我们现在感官里最大的,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这虚空!虚空很大。世尊把我们的心性比作虚空,而把现在我们感官里面最大的这个太虚空比作一片云彩,这个云彩在太虚空里面,诸位想想那个大呢?整个虚空法界在我们自性里面,就像虚空里头一片云彩一样,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给诸位说是理,要从这个上面来讲是体、是相。我们的心包太虚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诸佛如来心包太虚,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也包太虚。所以佛看到一切众生合掌恭敬,为什麽?你也是佛!我是佛,你也是佛,佛跟佛彼此很客气、很恭敬。我们今天那一样不如佛?量不如佛,他量周沙界,我们那个量很小,两个人还要吵嘴打架,都容纳不下。所以今天我们要学如何把这个量放大;心没有问题,那是理上的,那跟佛是平等的,这心真包太虚。我们是不知道自己心包太虚,不知道没有关系,不知道也包太虚,知道不知道都无所谓。要紧的是量太小了,这个不行,量要大,那我们的受用就自在了,你就得大的受用,得大的果德。所以这个“大”是讲性体,“方”是讲现相。明白的人,觉悟的人,也就是心量大的人,真正到心包太虚,有那麽大的心量了,所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华严经》一开头有六品,十二卷经文,讲毗卢遮那佛他的生活状况,他的福德庄严,那是什麽呢?那是觉悟了、明白了,心量拓开了,所感得的福报,证明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句话,“依报随着正报转”,一点都不错。依报是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随我们自己心来转变,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决定不能够怪罪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好。不好的原因在那里?是我们的心量太小了,换句话说,我们用心不善,感得依报环境不好。如果我们用心要善,什麽叫善?什麽叫不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就善,与“大方广佛华严”不相应就不善。“大方广佛华严”距离我们很远很远,很远不要紧,再远都不怕,只要我们方向对准,就算善。这个意思诸位要细细听、要听懂,方向对准就是善,如果方向错掉了、偏差了就不善。如果方向跟它是一百八十度正好相反,那是最不善。我们再举个比喻,方向完全对准确是菩萨,这个人就叫菩萨;他只要循着这个路走,他一定达到。方向稍微偏一点点,偏的幅度还不大是辟支佛;又偏一点,那就是阿罗汉。如果偏到四十五度,往这边来的,那六道轮回;偏到一百八十度,正好跟它相反,阿鼻地狱!我用这个方法来说,你们好懂,你们容易懂,确确实实如此。所以我们跟佛距离遥远不要紧,凡夫没有关系,凡夫可以学《华严》,凡夫可以契入“大方广”的境界,这是佛在这部经上明白告诉我们的。昨天跟诸位报告过,大心凡夫,什麽叫大心?方向很准确,对准了“大方广佛华严”,这是真正对准了。对准了极乐世界,对准了阿弥陀佛,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方向角度一丝毫都不能差错,真的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的方向目标决定准确。如果这一部经纵然用上三年、四年的时间,我们在此地学习圆满,我们三、四年的时间把我们的方向调整,调整得一丝毫都不差,成功了,这个一段光阴没有白费。也是我们这一次讲这一部经的目的,希望能达到这个目标,帮助每一位同修调整这个方向,对准了“大方广佛华严”就相应了。相应,相就大了,用就大了,作用就大了。“佛”这个字,佛是果报,修行证果,果大;究竟圆满的果报,我们称之为佛果。“华”这个字是代表因大,这是我们佛法里面用这个作表法。植物先开花後结果,所以用果代表我们性德;就是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一切的无量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真正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一点都不错。可是我们无始劫来起了无明烦恼,把我们本有的性德障碍住了,性德虽然有不能现前,不能起作用,我们享受不到。所享受的是完全变了质的性德,大家能懂吗?无量的智慧,自性般若智慧变成无量的烦恼,所以大家要晓得烦恼就是菩提。烦恼无量无边不怕,转过来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烦恼没有了智慧也没有了,那还得了!它是转变。为什麽把智慧转变成烦恼呢?迷了,迷失了自性。今天那一个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心包太虚,谁知道?没有人知道,那你就是迷。你要是肯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自己这个心确实是包太虚空,你就觉悟了;你自性里头的烦恼慢慢慢慢它又转变了,又转变成智慧了。一念觉就是佛菩萨,一念迷就是凡夫,凡夫跟佛没有差别,就是迷、悟不同。佛对我们的恩德,对我们的教诲没有别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迷,你感的果报是苦,你的生活状况苦不堪言。十法界里头从上往下,越往下越苦,地狱是最苦。你觉悟了,境界转过来了,你就向上提升。悟得越大,悟得越深,你的转变逐渐逐渐就恢复“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是一真法界,迷失了就变成十法界,迷悟不二。“华”是代表修因,通常把它归纳成一个纲领,这个纲领就是佛经里面常讲“六波罗密”,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六个原则。“严”,庄严这个严,也是表智大,自性般若圆满的现前。你有修因,後来一定证果,由此可知,“佛”是一个能证果的人,“严”是你所证之法,果法。“严”是果法,“佛”是果人。修学这个人则称之为菩萨。我们刚才讲,他的目标方向跟“大方广佛华严”完全相应,这个人虽然是凡夫,也是菩萨,大心凡夫。大心凡夫,给诸位说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因为这部经自始至终就是像《无量寿经》上所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就是丝毫不差与“大方广佛华严”完全相应。我们这个心一发,方向目标就准确了,就正了,这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诸位听到这几句话也许你的心就发了,你现在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了。可是佛常常在经上讲“初发心的菩萨多”,佛在经上比喻像鱼子一样,可是真正能长成的没几个。为什麽?出了大门就退心,就退转了。在这儿听的时候发心,出去就忘掉了,就退心了,就难成就!如果你要能保持初心,永不退转,你跟善财童子一样,你这一生成佛了。为什麽呢?不退转!不退转一生就成佛了。为什麽佛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要无量阿僧祇劫?实在说就是形容你非常容易退转,退转了那就这麽难;要是不退转很容易,一点都不难。所以发心能够保持你的发心,这个是不容易的事情,那这个真正是高度的智慧,《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你真正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缘,发心之後不退转,那有不成就的道理?一个人发心不退转,那个相貌、相状能看得出来,法喜充满,清凉自在,智慧增长,一定是这个样子,业障习气自自然然就消除。在本经用这个“严”来代表,代表究竟圆满的智慧,智大。“经”就是教大,教学。学校的教育,我们今天讲大学,大学大不大呢?不大,大学不大。为什麽?他学的东西很窄小,无量无边的法门他只修学一个法门、两个法门。我们讲现在学校,无量无边的科系、学术,他只学一个科系,只学一个专门,所以它不大,大学不大。可是佛经是大,那真大,它里面无所不包,尽虚空、遍法界点点滴滴一些事理是应有尽有,一法不漏!所以这个教就大了。这种教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社会教育”,所以佛的教学是社会教育,特别我们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里明显的显示给我们看。五十三参前面的三位善知识,是代表佛法教学的内容,佛、法、僧三宝。佛教给人什麽?佛教给人家三宝。我们学佛的人一入佛门先受三皈,就是把这三宝传授给你,这叫传授三皈,它代表整个佛法教学的内容。三宝就是觉、正、净,是性德,也是修德,性修不二。第四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的,弥伽长者,这是一位在家居士。他做什麽工作?他就是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此地讲教大。佛教是社会教育,他教学的对象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教学的内容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包,这个教大了;世出世间没有任何教学能够跟它相比较的。这七个字如果说“大”,七个字都大。这是略略的先把题的大意给诸位报告出来,还得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大”是体大。这个大的意思是什麽?古德跟我们讲,体具足两个意思:一个是常义,一个是遍义。常是永恒不变,我们真心本性永恒不变,这是常的意思,超越时间。遍是广博,像我们刚才讲心包太虚,这是讲广大,从空间上讲。空间上讲没有边际,从时间上讲没有始终,无始终、无边际这是大的意思。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这个意思,即使体会得不深,稍稍能体会一分、两分,我们的受用就无尽。知道自己有个真心,真心比虚空法界还大,真心是自己。我们现在这个身是真心变现出来的色身,这个色身是什麽呢?若就佛菩萨来说叫应化身,应化不是真身。我们今天这个身也是应化身,但是虽然跟佛菩萨都是应化身,应化的意思不一样;佛菩萨是愿力、智慧、功德的应化身,而我们是业障、烦恼、无明的应化身,这个就不相同了,所以那个起的作用就不一样。佛菩萨的应化身自在,我们这个应化身不自在,追究起根源还是在觉与迷。佛菩萨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他明白,所以他应化得自在。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理论与事实完全迷惑,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这个应化就不自在了;我们叫业报身,随业流转,随业受身,就苦不堪言。虽然我很苦,我们大家都很苦,看到这个世界上几十亿人都很苦,我们在这些苦人当中还挺幸运,幸运在那里?遇到了佛法,尤其遇到了不可思议的《华严》大法,佛法里面第一大教。我们有机缘遇到,有机缘接触到,有机缘听到,有机缘学习,正是《弥陀经》上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把後面一句话换一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遭遇此经。”不容易!有缘遇到这部经,如果自己有善根,善根是什麽呢?能信、能解;我相信,我在这里听经我能听得懂,我读经我能念得明白,这是善根。明白之後能够发心依教修行,我们要把如来的大教变成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你就能契入“大方广”,你就能证得“佛华严”,你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心凡夫。佛在这部经上不是随顺众生说,完全是顺着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华严经》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为了帮助众生悟入,这才大慈大悲为我们演说这部经典。这是“体大”的意思。第二个字“方”,方是相大。自性本体,本具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通常讲这叫性德,这个性德就是相大。古德说这个“方”字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正的意思,一个是法的意思。什麽叫正?就像我刚才举的比喻,我们的方向目标对准了“大方广”这是正,一丝毫偏差都没有,这就是菩萨了。二乘法声闻、缘觉都有一点偏差,这个偏差给诸位说不能得到正果,这是一定的道理,他必须要修正他的偏差,才能得到正果。所以诸大乘经里面世尊对於二乘人的呵斥、责备,这种经文我们常常看到;看到这些经文,我们应当知道警惕,不能走偏差的道路。第二个字叫法,法是方法,什麽方法呢?成佛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这个方法就像一条轨道一样,我们循着这个轨道,依照这个方法决定可以契入“大方广”。我们叫契入“大方广”,如果在禅宗里面来说就叫明心见性,诸位要记住,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就是此地所说的契入“大方广”。入就是证、证入,《华严经》末後一品“入法界品”,这入了,入就是证的意思。你能够契入“大方广”,你就证得“佛华严”;“大方广”是理,明心见性;“佛华严”是事,就是一真法界。“佛”是一真法界的正报,“华严”是一真法界的依报,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那这个法,你想想看多麽重要!在本经清凉大师分为四分∶信、解、行、证。首先,这是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今天再提一提也不碍事,我看看今天也有一些同修昨天没来。如来说法的善巧我们要学习,如来是第一个先把果报端出来,让大家看一看,让你相信!那个果不好,你怎麽说人家的信心都生不起来。譬如我们种瓜、种果种得非常好,我们有方法,这收成,把收成展现在大家面前,开一个展览会让大家来欣赏;看到这麽好的果实,他就想要来跟你学了,你是怎麽种的!所以佛是先将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展现出来给你看。同样一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他本身就示现的果报。如果这个果报不殊胜,人家看到释迦牟尼佛掉头就去,谁愿意跟你学?诸位晓得在那个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天天到外面去托钵,过这种生活。一天吃一餐,世间一般人三餐都不够,吃五餐;佛跟这些学生们一天吃一餐,吃得那麽简单,而营养那麽好。我们在经上看到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在来讲美男子,人人看到人人喜欢,都愿意亲近他,舍不得离开他。他这果报端出来给你看,所以讲经说法有那麽多人来听。我们今天一坐上讲台,面孔瘦瘦的、乾巴巴的,人家一看到的时候,哎呀!信心完全没有了,说得再好也没有人相信。所以我们要想利益众生,用什麽方法呢?先把自己修好。连世俗人都说“相随心转”,第一个我们要把相貌转过来。我学佛了,学了半年、学了一年、两年了,相貌跟一、两年之前决定不一样。人家一看到你,哎呀!你的相貌越来越好,越来越年轻,你是怎麽保养?我是念阿弥陀佛保养的。大家不都念佛了吗?你不拿出个样子给人看,那怎麽行呢?体质,身体健康长寿,我们常讲不生病,不老、不病!这是世间人最令人羡慕。特别是中年以上,他最羡慕的就是不衰老、不生病,健康长寿有钱都买不到。天天去找医生,天天去吃补品,越补越坏、越糟糕。我们能够把这个样子、形象转变过来了,你就能影响许许多多人,这佛法才能兴隆,才能够普遍在这个世间弘扬。我们自己转不过来,说法谁听?由此可知,这个法门自己要真干,从自己做起。我们先不能要求别人,先要要求自己,我们自己能不能跟“大方广”相应。所以我们这次讲经,我们的总题目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想想这八个字,我们能不能给社会大众作表率、作榜样?凡是不能的立刻要修正,凡是可以的那就要认真保持,这才能自度度他,才能帮助社会,才能够利益众生。这经不是空谈,一定要我们认真努力去做到,说到做到、读到做到、听到做到。希望我们在这个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当中,我们这样不间断的熏习,真正能把自己的命运改变,我们也得到《华严》的真实受用。这是讲的法,这个法太妙了、太好了。第三个字“广”,广是用大。刚才说了,用如其体,无不周遍。它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包,一个是能遍;能包就是刚才所说心包太虚,能遍就是量周沙界。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称体之相、称体之用就周遍法界。但是那一个现相,那一个作用不称体呢?没有!决定找不到。诸佛菩萨他们觉悟了,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称性,都跟性体一样周遍法界。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即使恶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他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给诸位说也是周遍法界。不能说悟了周遍法界,迷了就不是周遍法界,那这个事无障碍讲不通,性德的圆满也讲不通。迷、悟都周遍,一个是自己知道周遍,一个是自己不知道周遍。过去未曾听人讲过,也没有读过这种大经,这是不思议的大经。今天我们读到了、听到了,然後才晓得我们的起心动念,你一个善念周遍法界,一个恶念也周遍法界,怎能不谨慎?断恶修善是我们眼前最重要的修学科目。与自性体、相、作用(就是大方广)相应,这是至善,止於至善。如果你要是不会,也有个变通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麽?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对於事实真相,这些道理是一点都不晓得,只要你专心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头一个杂念都没有,也是止於至善。这个止於至善怎麽个讲法?念佛将来一定见佛,《楞严经》上说得好,“忆佛念佛”,忆是想。有同修常常告诉我:“妄想太多、杂念太多。”问我怎麽办?你想我怎麽办?这个事情你问佛,佛也没办法,问题在你自己!佛说得很好,你打妄想,打妄想不怕,你把那个妄想转变一下想佛,那这就好!不要想别的,想佛!把你那个想的境界,你所想的境界换一换,换成阿弥陀佛。我们曾经印了很多小的佛像,卡片的佛像,就是希望自己常常带在身上,一打一个妄想赶紧拿出来看看佛像,想佛!经念得很熟,想经!想佛在经上讲的话,你想这些就好!不叫你断妄想,妄想是断不掉的,换一个对象,这是个好办法。你常常想佛,常常念佛,这个“念”是心上有佛,不一定挂在口上。口里头阿弥陀佛,心里头还打妄想,那有什麽用处?没有用处。口里不念佛,心里想着佛,想着佛的教训,那叫真正念佛,那真念佛人。“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见到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就引你入“大方广”,就帮助你证“佛华严”,这是一条近路。妄想多不要害怕,怕?愈怕愈糟糕,愈怕妄想愈多,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把妄想换成阿弥陀佛,这样就好。这是说到“广”的意思,作用大。“佛”是果大。“佛”也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能觉。“佛”翻作“觉者”,这是诸位同修都知道的。但是跟你讲“能觉”、“所觉”,未必你知道。“能觉”是人,“所觉”的是什麽?所觉的就是“大方广”,“大方广”就是真如本性。“大”是真如本性的体,“方”是真如本性的相,“广”是真如本性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是体、相、用,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所觉!所以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能所是二,那就变成哲学。哲学里面有能、有所,佛法里头虽然讲能、讲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过去欧阳竟无说:“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为什麽不是哲学?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不是哲学。後头他说:“而为今世所必需。”确确实实唯有“大方广佛华严”能够解决现在一切社会的疑难杂症。这个社会神仙来了也解决不了,上帝来了也束手无策,“大方广”能解决,确确实实能帮得上忙;人人都明白,人人都觉悟,这问题就解决了。“觉”如果落在事相上,我们现在讲落实,如果落实来讲,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觉的作用是世间法,通达世间法,明了世间法,端正世间法;这个端正是改正,一切错误的他能把它改正。觉之体就是真谛,佛法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我们世间人所谓的真理,觉之体是真理;觉的作用是应付这个复杂的社会。经上也有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三种觉到圆融无碍,到一而三,三而一,入了这个境界就叫做妙觉,妙觉就是经上这个“佛”字。所以这个“佛”是究竟圆满的果位,三觉无碍,三觉一体,这果大。“华”这个字是因大。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代表菩萨“六度万行”,这个“行”念去声,念“ㄏㄣ、”;念“ㄏㄣ、”当动词用,念“ㄒㄧ∠、”是名词,念“ㄏㄣ、”是动词。它要做到,要把它实现。六度一展开是无量无边的行门,而且这六个纲目是交叉的、是圆融的,一法就是一切法。譬如说我们说布施,布施里面就有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不是单纯的一个布施,圆满具足。说持戒,持戒里面有布施、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任何一法都圆满具足一切法,所以法法圆融、法法周遍。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华严》五周因果说得好,那个“周”就是周遍,周遍法界。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所谓是因该果海,果彻因缘。一个因里面含一切因,一个果里头含一切果,不可思议!果中有因,因中有果,“华”里头含的意思。“华”里面还有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庄严众相。我们从感果,这是用“华”来表法,让你看到这个“华”就想到要修行,我一定要修六度万行。无论在什麽地方,不是说摆在佛堂供养佛这些花是表法,佛堂以外的花那不是表法,那你这样学佛就变成佛呆子了。佛堂你懂得,离开佛堂就不是,就完全又回去了。必须在佛堂里面学到的,离开佛堂统统会用,那你就真的学会了。无论在什麽地方,见到花你就想到我要修菩萨行,花是提醒我们。不但你看到外面这些草木之花提醒你,看到画的花一样也提醒,看到人穿一件花衣服,,我一看我要修六度万行,岂不是“花”都在这里说法了吗?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现前六尘何尝不说法呢?只是说法我们自己不懂,不能体会!如果能体会,我们这个世界跟极乐世界有什麽差别呢?佛在这个经上教我们这些。另外还有庄严身的花,人喜欢穿花的衣服,喜欢佩这些璎络。古时候你们看看唐朝,我们在敦煌看到很多唐人的画,唐朝人不但女子喜欢戴花,男子也戴花。你看他戴的帽子,帽子上插花,男子也戴花。这种花庄严身相,我们看到这个相,要晓得真正庄严自己身相的是什麽?德行。你修学的有功德、有智慧,就是庄严身相,这是“华”。尤其是我们刚才所说“相随心转”,你看你学佛了,学佛开智慧,人就显得智慧的相,庄严!比你戴什麽花都还更充实。那花是假的,不见得是真的,拿掉了身上就不庄严了;智慧的相貌那永远拿不掉。你修清净心,一副清净的相;你修慈悲心,慈悲的相,相随心转!你心里头有忧虑,显出来忧虑的相,心里面有苦恼,苦恼的相,不一样!我们这个相千变万化不是一个相,千变万化!如何能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的好相,这也是花的意思。我们一看到花,我们要想到我们这个身、相貌像花一样那麽美,体质也像花那麽样的完美,表法的意思。所以“华”有这麽两层的意思我们都要懂。“严”这个字,经上第六个字。“严”这个字,前面说了这是表智大,真实智慧。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住真实慧”,这是“严”的意思。以六度,我们净宗成立之後,我为自己、为我们同参道友,定了修行的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好记;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常常记在心里头,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将这五个科目落实,认真努力的去做到,这就是庄严我们的身体,庄严我们的性德,也就是庄严“大方广”。第二个意思,以我们修学的功德庄严佛法、庄严众生,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惠以真实之利”。我们对佛讲求供养,我们拿什麽来供养佛?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如教修行供养”。我们将佛的教诲真正做到了,这就是上供十方佛,真实的供养。如何能下济三途苦?我们认真修行,将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那是真正的下济三途苦。可见得能供养、能济苦,都在自己真实修学的功夫。你自己要不真修,你拿什麽去供佛,拿什麽去度众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只是口号而已,不能落实;真正落实,一定要自己真修。我过去在讲席当中说过,今天世界动乱,人民疾苦,什麽原因造成的呢?我自己修行不好造成的。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几个人懂得,几个人明了?觉悟的人懂得,明白的人知道!看到这种现象,赶紧回过头来自己要认真努力修学。读经明白教义,生活依教奉行,我们要求社会安定,要求一切众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从自己本身认真修行做起。换句话说,本身如果不能够契入“大方广”,不能够证得“佛华严”,这种动乱疾苦,你就无能为力了。知道的人多,明白的人多,都能够回头是岸。一定要回过头来责备自己,从自身做起,这才行!这是题上“严”的意思。末後一个字,这是“经”,“经”是教大,教学广大。也跟前面意思一样,尽虚空、遍法界,教大。尽虚空、遍法界的相,我们凡夫体会不到,但是这是事实。一个众生起心动念,极其微弱的念头,诸位要晓得,这个念头的根源是什麽呢?根源是心,心动。心是什麽?心是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动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震动了。我们在此地讲《华严经》,那有不震动十方的道理?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那有不放光照我们这个道场的道理?同修们坐在此地生欢喜心,这个欢喜不是我说得好,不是的!为什麽生欢喜心?沭浴在一切诸佛光明注照之中,你得法喜。这样的深经,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我们能说出几分,得佛力加持,不得佛力加持,凭我们怎麽能说得出来?若不得佛力加持,我们也听不懂。能说、能闻,能听得懂、能听得欢喜,都得佛力加持,佛光注照!这些都是事实真相,教大。在我们凡夫眼里面,我们看到教大,“教”是社会教育,经没有在学校讲,没有对那个班级讲,对社会大众讲。面对着我们这边,这还有两、三台的摄影机,我们很清楚这个录像带他们会拿到电视台去广播,会拿到卫星、电脑网路里面去传播,也传播全世界,教大!七个字都“大”。古人清凉、李长者他们说的意思周圆,每一个字都说了十个意思,太麻烦了。我们就把它省略掉。如果说是“大”,“大”他说十个意思,“方”也说十个意思,“广”也说十个意思,配《华严经》圆满法门。《华严经》是用十来表法,十不是数字,代表圆满,我们数目字从一到十是一个圆满的数字。佛用数字代表圆满,用“十”用得多,用“七”也用得多。像《弥陀经》上都用“七”,“七”是代表圆满,不是数字。如果当作数字看,那就把它看死了。“七”是代表什麽?通常我们讲四方、上下,再加上当中,这就圆满了。“七”是代表四方、上下、当中,表这个意思,统统都是表圆满。这是我们在佛经里面常常看到,要知道它的意思。古德後面详细的说明我们统统都把它省略掉了,经题就跟诸位介绍到此地。贰、正释经义

一、简述译史下面这是经的翻译人,在佛法里面叫做人题,翻译的人。【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佛经原本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原本的经文是印度的古文,我们称为梵文,梵文所写的。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後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这是汉朝後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华严经》传到中国是在东晋的时代,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义熙是年号,中国古时候帝王他都有年号。像清朝末年,诸位都还能够记得,像光绪、宣统都是属於年号。我们读佛经的人比较常常看到古大德的注疏,像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属於年号,朝代的年号。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这是《华严经》最初传到中国来。印度有一位法师叫支法领,他把《华严经》带到中国来,是一个不完整的残本,总共有三万六千偈;偈、颂是一个意思,三万六千偈。当时有佛陀跋陀罗尊者翻成华文,我们称为《晋经》,一共有六十卷。这是现在三种《华严》这第一种,六十卷。晋朝义熙十四年距离我们现代,我们今年公元是一九九八年,距离我们现在是一千五百八十年,一千五百八十年前印度梵文的《华严经》传到中国。第二次是在唐朝武则天时代,武则天做了皇帝,把国号也改了,她不叫唐,她叫周:大周。所以《八十华严》也叫《大周经》,诸位看到《大周经》就是《八十华严》,是她做皇帝的时候。在证圣元年,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她这个年号改了好几次;在证圣元年,公元六九五年,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零三年,这是实叉难陀尊者,也是中国礼聘到中国来。他带了梵文的《华严经》,比上一次传来的分量多,多了九千颂,所以他带来的总共是四万五千颂,差不多是一半。翻成华文这就是八十卷的《华严》,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个本子,实叉难陀翻译。在中国当时有几个很著名的法师,像义净法师,他曾经到印度去求学过;还有一个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贤首国师,都参加这一次的翻译,参加《八十华严》的翻译,这是值得提一提。到唐德宗的时候,贞元十二年,公元七九六年,印度有一个小国向德宗皇帝送了一些礼物,那个时候叫朝贡,进贡贡品,就是送的礼物。礼物里面有《华严经》最後的一品,就是“入法界品”,也就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经完整,没有欠缺,非常非常难得。贞元十二年,距离我们现在是一千二百零二年,这是末後就是《四十华严》传到中国,由宾国的三藏法师般若主持翻译,在当时首都,那个时候首都是现在的西安,那个时候叫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在西安“大崇福寺”翻译成“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我们称之为《四十华严》,四十卷,昨天跟诸位报告了。我们这一次在一起共同学习,我们采取八十卷的前面五十九卷,然後接着采取贞元的四十卷,总共九十九卷,这是我们华文译本里面最完全的《华严经》。这个经的原本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失传了,已经没有了,可以说最完整的《华严经》是华文的译本,非常值得尊贵。实叉难陀对於中国译经有很大的贡献,一般同修们最喜欢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也是他翻译,他的历史传记我们也把他省略掉了。如果诸位要想知道,《华严经》注解里头有,《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注解的也都有记载。

二、世主妙严品(一)品题简解本经的品题,第一品的品题:【世主妙严品第一】“世”是指的时间,我们中国的文字,这个“世”是三个十,三十年叫一世。我们中国古时候说这个“世”,三十年是一个阶段,三十年叫一世,这是说的时间。世间也叫做世界,间是讲的空间,“界”也讲的是空间。世间或者是世界,这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时空:时间与空间;时空就包括了一切诸法,一切法都离不开时间跟空间,所以世界跟世间两个意思很深。在佛法里面讲,“世间”有三种,分成三大类。第一类就叫“器世间”,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物质环境叫器世间。第二种叫“众生世间”,也叫做有情世间。有情的众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动物,这里头包括了六道,乃至於包括九法界。九界有情众生,除了六道之外,声闻、缘觉、菩萨,这些菩萨都是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我们称之为权教菩萨。第三种“智正觉世间”,智正觉就是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我们经上讲的佛。这三种世间,器世间就是佛教化的地区,佛教化的区域;众生世间就是佛所教化的对象;智正觉世间就是能教化的人,这是佛,佛说经,佛能教化。这是三种世间。这三种世间都有主。“主”就是他在这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当中,他能做得了主宰,发号施令。在一个国家里面,国王,现在的总统,这是这一个国之主,这是众生世间主。器世间主是鬼神,《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很多,像地神,地神是管土地;城隍、土地公都是地神,这是器世间主。山神、水神、树神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将近四十种,这个都是属於器世间主。众生世间主,经上讲的参加法会的这些国王,这里面有天王,这个世间的国王都来听经、都来闻法,拥护道场,护持佛法,他们是众生世间主。佛也比喻这个意思,佛於法自在,无有一切障碍,所以佛称为法王,法王就是智正觉世间主;智正觉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智慧是最圆满,声闻、缘觉、菩萨都以佛为老师,都以佛为尊,以佛为领导人,所以佛是智正觉世间主。这是“世主”两个字。《华严经》总共有三十九品,这是第一品。“世主”还得简单的介绍一下。“世”就是世间,佛法里面总称为三种世间,就是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佛法跟世间法一样,总离不开因缘,缘生之法。世间就是告诉我们,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谓器,是讲器用;器皿是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必须要用到的,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生活必需品。在此地就是指我们的物质环境,这是世尊建立佛法,教化众生的场所;器世间是场所,没有这个场所就不能够建立佛法。有了场所之後还要有听众,如果没有听众,佛法也不能建立,所以一定要有众生世间;众生世间就是听众。有听众还得要有一个说法的人,这是主讲的这个人。主讲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已经圆满的、究竟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谓是具足大智慧,正确的觉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就称它为智正觉世间。“主”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领导人,在古时候是帝王。佛以及世间这些国王,乃至於本经里面所讲的地神、水神、树神、山神,这些都称之为世间主。鬼神这些事情到底有没有呢?给诸位说决定是有。你要问:你怎麽那麽肯定,知道鬼神决定是有呢?因为鬼神是我们所变的一个物体,能变的是我们自性真心。自性,佛家也称之为本性真心,它的功能不可思议。所有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它怎麽变的呢?是从分别、执着里面变现的。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想鬼就会变出鬼出来,想神就会变出神出来,那有变不出来的道理?如果变不出来,我们的心性就不能称为万德万能。心性万德万能什麽都能变,想什麽就变什麽。所以想鬼就变鬼,想神就变神,你明白这个道理,经上所讲的境界我们就能肯定,就能够相信。譬如佛在《戒经》里面教导出家人,出家人在过去古代的时候,没有这些财力,也没有这些施主护法来护持你,你在山上修道,山上修道总得要搭个小茅棚遮蔽风雨。搭小茅篷多半是就地取材,在山上砍树木来搭个小茅篷,作为自己静修的一个场所。可是树,佛说的,它的高度超过一个人就有树神。并不是那棵树成了神,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树神是什麽呢?树神实实在在是一些灵鬼,灵鬼依附树木而住, 也要找个地方住。 到那里去住呢?看到这树不错,蛮大的,有树阴凉,鬼神就住在那里,於是我们就称 作树神。是这麽一个意思,并不是树本身成了神,那是讲不通的。我们要砍这棵树,换句话说,破坏鬼神的家,那个树是他的家,你把他的家毁掉了,你跟他两个结了冤仇,不甘心, 就来找你麻烦。於是佛就告诉我们,如果去砍这棵树,你选中这棵树,你在三天前在这个树围绕着它,围绕着树诵经、念佛给他回向,告诉他三天之後我要来砍这棵树,请这个鬼神,请你搬家,这个树让给我,这就没事了。如果你不通知 ,你去砍他的话会惹麻烦。由此可知,树木、花草都有鬼神依附在这个处所, 就住在这个地方。在依报环境里面,像这一类的事情就很多很多,在《华严经》上都称之为世间主。树,有很多树,大树、小树,很多这些灵鬼依附树而住,他们有他们的社会,他们也有他们的组织。大概那个最大的树,那是个大鬼王住在那个地方,那他就是所有树当中的神了,彷佛是这麽一个意思。水神里面也是如此。最小的水,井水,井是很小的了;有河水,有江水,有海水。中国人称为龙王,龙王就是水神。 也有大小,海龙王就大,小河里面的龙王那就小。大的这些龙王也是称为世间主,这个就是器世间主。“众生世间主”。譬如世尊讲经说法,诸天的天王也来听,人间的国王;我们在经典里面所看到记载,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十六个大国王都来听法,而且都是佛的学生,都是佛的拥护者,我们今天称之为护法。在那个时代,印度像我们中国春秋以前的社会一样,国家没统一,所谓是小国林立。我们在史书上看到周朝时候八百诸侯,周朝在那个时候,整个我们中国文化地区有多大呢?只不过是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而已,幅员并不大。东面到海,山东东海;西面大概到现在陕西、甘肃这一带;北面邻近蒙古;南面大概是到现在江西、福建,广东这一带是蛮荒之域,所以幅员并不大。八百诸侯,诸侯就是国王,八百多个小国。所以史书里面记载,方圆百里就是大国,二、三十里是小国;二、三十里是乡镇,从前乡镇的镇长就是诸侯,它是独立国。周天子是被大家公认,好像联合国的主席一样,大家对他尊重,他并没有权管辖。只对他有象徵性的尊敬,用他的历法,这就表示服从於他。每年对他有一次的朝见进贡,一年有一次来看看他,带一点土产送给他、供养他,就这麽个关系而已,所以每一个小国都是独立的。印度可以说统一是很晚很晚的事情,所以印度当时小国林立。释迦牟尼佛是个王子,他父亲的王国也不大,大概只有我们现在一个县这麽大。如果新加坡这麽大一个土地,恐怕也有六、七个国家了。这是当时社会环境,我们要认识。所以一看到经上有那麽多的国王,都来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知道都是一些小国。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教育工作者,他做得非常圆满、非常成功,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对他都尊敬。虽然他不是一个形式上的国王,他是社会群众精神的领袖,也称为世间主,也称为世主。精神领袖不是实质政治上的领袖,他是精神领袖,也称为世间主。这是“世主”两个字的意思。“妙严”,“妙”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甚深甚广,微妙难思;这个就是佛所证得的,修行证果。“严”这个意思是庄严,它的意思很多。譬如讲形式上的庄严,我们一个建筑物,今天我们居士林这个道场建筑很庄严,这是形式上的庄严,这也是器世间的庄严。形式上的庄严对於教学来讲,也起很大的影响作用。因为世间人有许多人很重视外表,门当户对,如果这门面太差了,你里面内容再好,人家也不肯光顾。特别是现代人讲求包装,包装就是门面。所以门面一定要做得很漂亮,这在我们这部经上就是器世间庄严,就是这个意思。世尊在道场上,虽然他是随缘而不攀缘,随缘自然有这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出钱出力来建筑道场、庄严道场,释迦牟尼佛也不反对,随缘!你做很好,不做它也很好,所以他不刻意地去寻求。但是别人来做的时候佛也赞成,只要合情、合理、合法,佛不会反对。如果是勉强去做,这个佛不赞成。譬如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建这个道场,我们要向银行、向人家贷款来建,这个事情佛是决定不赞成。为什麽?你贷款有压力,那就属於攀缘。我们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决定不做自己能力之外,不干这个事情。如果干这些事情,这是要勉强撑门面,自己受很多的辛苦,承受很大的压力,身心都不安,你怎麽能办道?人要真正如法地办道,一定是身心安稳,自在快乐;无论在物质上、在精神上没有丝毫的压力,这是佛教给我们做人生活的原则,我们一定要晓得。到後面我们会在经典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的经文,这些世主赞叹世尊的智慧德能,显示如来成就的庄严。这是讲他的成就,他的德行的成就,智慧的成就,学术的成就,教学的成就,这是世尊真正的庄严,真实的庄严。众生如果不严,就不能够感动佛出现在世间。众生庄严是什麽地方呢?给诸位说,不是我们的衣着考究,不是我们的居住环境庄严,不在这上。而是在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我们众生能有这样的好心。我们这些年在许多国家地区提倡四好∶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这是我们众生的庄严。如果我们心好,行也好,有意思想学佛,这个念头一动,佛就有感应,佛就有感。众生严是好心,心好、行好那是我们真正的庄严,不在外表!外表是表法,实质重要。佛要是不庄严,不能做教学的领导,不能做一切众生的精神领袖。佛的庄严,真诚、清净、慈悲到极处,这是佛的庄严。因为心善、行善,容貌就善,体质就善,他生活环境无一而不善。那生活环境就是此地讲的器世间,这是真佛住处。从这三种庄严我们也能深深体会到,由於佛的庄严,显示到我们能够遇到佛。佛今天虽然不在了,我们遇到佛像,我们遇到佛的经典,遇到佛的遗教,我们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如果没有善根、福德,你怎麽能遇得到?新加坡这个地区居民三百多万,能够听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我在这里看一看,不到一千人。三百多万人,不到一千人!这是大家有善根、有福德,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在隔壁他都不来。我们遇到的人,有善根、有福德。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说实在的话过失当然不免,比起世间一般人总算是个好人,学佛嘛!学佛总是个好人。我在美国居住了十几年,美国的学校对於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有一个宗教信仰,所以你上学的时候,一定问你信那一个宗教。只要你相信宗教都好,他们认为都是好人;你会信神,你会信佛,都是好人;没有宗教信仰的,他要特别的辅导。由此可知他们的社会很重视宗教教育,他知道宗教教育能够维系社会的安定和睦。众生的庄严显示佛法的殊胜,我们常讲法缘殊胜,佛的法缘很殊胜,他的学生、弟子这麽多,仰慕他的人很多,跟他学习的人很多。这是三种庄严互为依处,就称之为妙严。器世间庄严里面有众生、有智正觉,众生庄严里面有智正觉、有器世间,所以说一个庄严,一切庄严都在其中。佛讲庄严的事情,庄严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美好;佛经里面讲美好的事情讲得太多太多,但是总不如《华严经》里面讲得圆满、讲得周详。这是清凉国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给我们说的一点意思。而李长者在《合论》里面,他有他独特的见解,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研究教的人多半喜欢清凉的《疏钞》,参禅的人非常喜欢李长者的《论》,这个论的确有论的妙处,都值得我们作参考,我们在此地跟诸位做简单的报告。经不能细讲,如果细讲时间要很长很长,就是略说也得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圆满。佛在这一部经里面总共给我们列这个大众,大众用现在的话就是团体,好像我们今天讲的社团。这一个社会有多少个社团呢?本经里面一共有两百二十八类,这个数量确实是一般大乘经典里面没有的。两百二十八众形状不同,个个部类,每一类的数量都是无量无边,所以称之为“华严海会”。一开端品题就称为“世主妙严”。“品”这个字,品是类别,好像我们中国古书里面讲的篇、讲的章,有中国篇、章的意思。佛讲的那一类,属於这一类的把它编在一起称之为一品,然後看这一部分的内容给它标一个标题。佛在前面这一段里面,所说的就是世间主的庄严,三种世间主的庄严,所以用“世主妙严品”作品题。“品”这个字,里面最要紧的含意是帮助我们修学。经、品都是属於教法,教学的方法。无论是初学,无论是老修,我们依照佛所教导的,佛给我们讲的,有层次、有条理。诸位在经本上看每一段都标了一个小标题,这在佛法的名词里面称为科判,称为科题。经文无论有多麽长,《华严》是大经,比《华严》分量更大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经》。这麽大的经,自始至终我们用表解体系把它排列出来,依旧是一脉相承,有条不紊。你能看出经典的章法结构多麽的严整,这是经典的庄严。佛当年说法言辞的庄严,从章法结构里面我们能够领会他思想的体系,这就属於教义了。前面跟诸位讲这个经题里头六对,第一个就是教义一对。思想体系是属於义理,章法结构是属於教学。目的是教我们学习的人,依照次第顺序进修而不至於迷惑,不会感到困难,这是佛经有品类差别的用意。底下有个“第一”。第一是顺序,这一品经在三分里面讲它属於序分,所以排列在第一。可是在《华严》里头还有一层很深的意思,这个意思古大德所说,此地的第一不是次第先後的第一。那是什麽第一呢?法界门中没有先後次第,都是一时无二念,同时显着一切法的第一,这个意思我们很难体会。我们在《楞严经》里面看到“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个个都是第一;《般若经》里面给我们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般若》讲的是理,《楞严经》上讲的是事,事、理合起来看我们很容易懂。这个经里头所讲我们就很难懂,必须要了解事实真相,而且事实真相真的很不容易体会。

(二)刹那生灭

我们生活在现代,科技达到相当水平的一个时代,科学技术帮助我们很大的忙。世尊在本经“十定品”里面讲刹那际,使我想起来古时候的人怎麽会懂?实在讲那是以我们的妄想推测古人的境界,我们有过失!古人怎麽会懂呢?古人入定。定中深深地证得刹那际,比我们高明太多了;我们今天是利用科学技术明白有刹那际。现代的科技向两个极端去发展,一个是无限大:太空物理,一个是无限小:量子力学,向两端发展。这两端跟佛法、《华严经》都有密切的关联。《华严》讲的刹那际,就跟现在量子力学讲的很接近,来观察物质到底是什麽?用科学的方法把物质分解,分解到最後变成分子,分子再分解变成原子,原子再分解,再发现有质子、有中子、有电子。能不能再分呢?还能分!前几时我们在新加坡“联合早报”看到一个科学报导,外国人现在证实,以前是从数学里面推算出来有一个最小的物质存在,给它取的名字叫“夸克”;但是没发现,好像去年才被人发现。这个物质有多大?他举了个比喻,假如把一颗原子,原子已经很小了,肉眼看不见;把一颗原子放大,放大成地球这麽大,那个夸克多大?像一粒黄豆那麽大,存在的时间非常非常之短。我们经上常讲“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用这个来比喻这个物质存在时间的短暂,实在讲闪电的时间太长太长了。用这个让我们体会刹那际,就是说明物质存在的时间非常非常短暂。什麽是物质?我们身体就是物质,你不要以为我们这身体在这个世间,还可以活几十年、活一百年,你完全搞错了。真相是什麽呢?真相是刹那生灭,我们思虑所不及,我们想像不到。我们起心动念那个时间太长,它不知道生灭多少次了。科学家观察到这个现象,观察到这个现象如佛法里面所说,他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麽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怎麽来的?怎麽产生?後来又如何演变?这个事情只有佛知道,所以佛是大智大觉。佛告诉我们这一些事实真相,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都明白,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为什麽我们现在不知道?佛讲我们智慧上面有障碍,只要把障碍去掉,你的智慧现前就知道了。所以“出现品”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真正是全知全能,我们个个人都有!可惜我们现在把自己的智慧丧失掉了、迷失掉了,并不是真的丢掉了,你只要一觉悟,就又恢复了。被什麽迷了呢?佛给我们讲迷的东西也是无量无边,太多了。佛把它归纳成两大类∶一个叫烦恼,一个叫所知。烦恼障、所知障这两样东西把它障碍住,去了二障,我们的智慧德能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去了二障,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大方广佛华严”,就是我们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大方广佛华严”,跟诸佛所说无二无别,所谓是佛佛道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第一,古大德特别给我们说明这个甚深的义趣。明了这个义趣我们就能够稍稍体会到,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究竟圆满的大法,二七日中所说;二七日,二七:十四天,时间不长;将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圆圆满满说出来,一法不漏,我们能体会到一点。而事实上呢?事实上是一刹那之间成就,那里要二七:十四天?太多了。这个意思、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到“十定品”里面再跟诸位细说。总而言之,佛法是刹那际,一时一处,同时缘起的第一,没有第二。这在本经贤首国师为我们所说出的十玄门,六相十玄,观察一切万物。说六相十玄就是说明一切事物的事实真相,这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十玄门里头这一门,一多相容不同门。六相十玄,字字句句,事事物物,乃至於我们起心动念,无不具足;明了了就叫觉悟,不明白那就是迷惑。所以《华严经》里面难,难在什麽地方?难在它的意在言外,难在这个地方。如果你完全执着在文字里面,那你就完全错了,它的意思是在言语文字之外,不在言语文字之中,言语文字里头找不到,妙就妙在此地!这个是佛表现智慧达到了顶点。佛为一切大众讲经说法,善巧方便也达到了极处,真正是妙不可言。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能体会几分,那真是法喜充满,对於释迦牟尼佛真的是五体投地,佩服到极处。你只要通达明了了,需不需要佛来教导你?不需要了。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完全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你看佛这种教学的手法高不高明?给你一点,你就豁然贯通,这才是高度智慧,极高明的教学方法。不是教我们一样就懂一样,教两样就懂两样,那要教到那一年你才能成就?品题就给诸位介绍到此地。

(三)经开三分下面还不能够避免的,要跟诸位略说一下“经开三分”。这个三分是东晋道安法师发现,实在讲经典本身本来具足,但是从来没人说过,没人发现,道安法师发现。把这一部经分为三个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世主妙严品”这一品经就是《华严经》的序分,这一品经文很长。

“现相品”以下是属於本经的正宗分;一直到“入法界品”的末後有一段经文“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这个以下才是本经的流通分。序分里面古德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就我们娑婆世界来说,更深的意思是结通十方无尽世界的序分。《华严经》确确实实所叙说的乃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麽佛要说这麽广大的境界呢?诸位要晓得,无限的法界是我们自己生活的空间,如果佛要不说,他就对不起我们,我们生活空间他没有说得圆满。必须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有过去生,过去世、现在世、还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我们今天出现在这个地球上,来生也许到别的星球去了。我们现在讲外太空,每一个星球跟我们都有关系,我们可能过去曾经住过,将来还要去观光,对於里面一切状况、情形不了解,那怎麽行?所以佛在这个经里头,对於十方诸佛国土过去、现在、未来,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是佛尽到他做一个好老师的责任。序分里面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证信序,一个是发起序,我们到经文里面都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序文到底怎麽来的?过去我们讲经省略得太多了,虽然这不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它属於佛学常识,我们也不能够不知道。这一段文字有它的来历,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入灭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晓得,生命是永恒的,确确实实没有生死!佛没有生死,菩萨没有生死,我们有没有生死?没有!这给你讲真话,没有生死。为什麽?生灭同时,那那有生死?讲到刹那际,生灭同时,没有生死。相状也是不灭,这连科学家都知道,物质不灭,精神不灭,怎麽会有生死呢?我们今天贪生怕死,贪生怕死是个错误的观念,不是事实;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让我们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有生死。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地球有成住坏空,这是什麽?这是一个现象,有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就物质来讲确实不灭,这个只是物质的缘聚缘散而已。缘聚,就现一个物体;缘散,物体改变了,不是它消灭,它没有消灭。譬如诸位手上拿的这本书,这是物体;这个书装订成了,做好了,这是一本书。如果你把它一张一张纸拆开了,就不叫书,书没有了。装订起来,这本书生了;把它拆开来,这本书死了,没有了。我们看到生死的相,其实生,是那麽多张纸;灭,还是那麽多张纸,那纸没有坏,只是拆散开而已!诸位从这个比喻冷静细细地去观察,然後你观察我们人也是不生不灭。我们今天有个人身,就像许多张纸装订成书一样,什麽叫做死?细胞东西分解了,就像那个书拆开了、散开了,没有了。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物质不灭,精神当然更是不灭了。精神是个主宰,物质是现相。所以佛在《法华经》上讲:“世间相常住。”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不灭,世间相常住。这不是我们一般人,粗心大意人所能够懂的。佛在经上讲的这些境界,实在讲佛如是,我亦如是,大家都如是。《华严经》就是讲我们自己,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这一切的事实真相,你要是统统明白了,那就叫你做菩萨,叫你做佛,佛菩萨就是明白人。不明白就叫你做凡夫,凡夫就是对於事实真相不明白。所以佛出生灭度示现,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他自在示现,我们也示现,不自在,很不自在;我们是受业力的支配,不自在!佛把业力解除了变成智慧,智慧作主宰就自在了。我们今天是烦恼、感情作主宰,那就苦不堪言。如果我们把感情转变成智慧,我们跟佛菩萨就没有两样。这个里头有个很深的道理,也有许许多多巧妙的方法,我们道理通达了,方法明白了就能转境界;转凡成圣,转迷成悟,转苦为乐,真做得到!它不是假的。所以佛示现入灭,阿难是个凡夫,阿难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只证得须陀洹果,小乘初果。虽然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个见惑我们现在讲错误的见解,他没有了。他的见解是很正确了,可是他的思想不正;见解没有问题了,思想有问题。思想是什麽呢?里面这贪、嗔、痴、慢没断掉。

所以看到佛入灭心里就难过,心里面就很悲哀。这个时候,他什麽样的智慧都现不起来了,为什麽?这一悲痛就迷惑了。这个时候阿少免楼驮,我们在《弥陀经》上

念到的,阿少免楼驮是他的同学,就提醒他,他说∶“你现在不能悲伤。佛要灭度了,你是佛的佛法继承人。佛在世的时候,你闻法是最圆满的一个人。”可以说佛在一切时、一切处讲经说法,阿难都在旁边听,一堂课没缺。“你有责任要承传佛法,你现在这麽样的痛苦,那你怎麽办?赶紧向佛去请求、去请教。”佛不在世了,他教他四桩事情重要。“佛不在世了,我们怎样修学?以前佛在世,我们大家依靠佛,佛来教导。佛不在世了,我们如何行道、怎麽修道?佛是我们的老师,老师不在了,谁能代替老师?推选那一个人来做我们的老师呢?”古时候的僧团跟现在的僧团实在讲也没有两样,人多了,良莠不齐。“有一些很顽皮的、不听话的、犯规矩、不守规矩的,这些同学我们怎麽办?佛在世的时候看到,佛会呵斥他,会教训他;佛不在了,我们都是同学,谁肯听谁的?那麽对於这些恶比丘,怎麽办?第四桩事情,你将来集结经藏,这个经藏一开头要用些什麽文字?”告诉他这四桩事情,赶紧向佛请教,佛要是入灭了,你就没地方请教了。阿难尊者就把这四桩事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就告诉他,佛不在世,依什麽行道?佛教人依“四念处”,“三十七道品”里面的四念处;能依四念处就跟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两样。“四念处”是智慧、是正觉,时时刻刻要警策自己:“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那个心里头的念头刹那刹那生灭。所以“四念处”观是属於智慧,提高一个人的警觉心。佛经里面常讲“万法无常”,佛把万法归纳为四条。末後“观法无我”,这个“法”是世出世间法,“我”是主宰的意思、主体的意思,所以跟你讲“万法皆空”。“空”不是没有相,不是没有作用;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你才能够万缘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就是心里面再不执着了,再不因为这些打妄想了,你就生智慧,教我们依“四念处”住。“四念处”最重要的,实实在在讲真是佛替我们末法众生想到,最要紧的就是要断除贪爱。世间人修行所以不能证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就是贪爱不断,这个是生死的根本。只要根本不断,就永远不能够出离轮回。那麽又告诉我们,佛灭度之後,以谁为师呢?佛说了∶“以戒为师。”戒是佛的教诫,这个戒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不是那个几条戒,是广义的。佛在经论里的一切教诲要遵守,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遵守,不要去做。以戒为师。佛又告诉我们,也是曾经说过,“以苦为师”;话说得都很有道理。佛教我们生活过得苦一点,为什麽?怕我们贪着享受,那个麻烦就大了!所以古德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这就是以苦为师,警觉性就高。古时候出家人生活真的是简单,“三衣一钵”,这是在印度热带的地方;新加坡这个地方也如此。“三衣”这个衣就是我们现在披的这个衣,三件衣;五条衣、七条衣,九条以上的叫大衣;最多的,我们现在用的是二十五条。现在搭的这个衣,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对於御寒遮体的意思已经没有了,现在是纪念的意思。古时候物资缺乏,出家人到外面去托钵,他们一天吃一餐饭,到外面去托钵,人家供养容易。要是衣破了,要供养一件衣,这相当不容易。所以出家人的衣从那里来的?别人穿破了的旧衣服,丢掉不要的,到外面垃圾堆里面去捡。捡来之後,这个衣当然质料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还可以用的,把它裁下来,一块一块裁下来,然後再把它缝起来,缝成一个整块的衣,自己还可以用。颜色不一样,穿起来难看,所以染色;所以衣叫染衣:染色衣。现在不一样,现在整块的布拿来剪,剪碎了再缝起来,意思已经大大的不对了。所以现在只是象徵性的、纪念性的,纪念我们的老师当年这种生活艰苦的情形,让我们常常想到佛陀在世真的是“以苦为师”。衣食都不足,衣食足了就生贪心,对这个世间就贪恋了,想了生死出三界;这三界不错,满好的!舍不得离开了。常常觉得世间苦,常常觉得人生苦,它有出离的心,超越三界六道,契入一真法界,这个就对了。佛教我们“以戒为师”,佛的教诫就是老师,所以我们每天读经。昨天我跟诸位提到了,为什麽天天读经?天天听老师的教训。早课接受老师的教导,希望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老师的教诲。晚课是反省、忏悔,今天这一天,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把老师教诫的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嘉勉,晚课是作这个功夫,这叫真正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都要依照佛陀教诲为标准,早晚课用意在此地。那麽对於这些不守规矩的同参道友怎麽办呢?佛在世的时候,佛可以责备、可以呵斥、可以骂人;我们不行,我们没有佛的智慧德能。你要是责备他,你跟他结冤仇;冤仇结了之後,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大了!真正学佛人不给任何一个众生结冤仇,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对於这些恶性比丘怎麽办?佛教我们方法:“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他,不要理他;看他来了,我们躲得远远的,不要理他。一切随他去,各有各的因果,个人有个人的报应,修自己的清净心,佛教给我们这麽一个原则。第四个问题,这就讲到这个经上。阿难将来集结经典,开头怎麽个写法呢?佛就教他:你一开端,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麽地方与那些人在一起聚会”,用这些字样。为什麽要这样写呢?佛就说了∶三世诸佛经藏开端都是用这个。释迦牟尼佛说:我也不例外,循古佛的规矩,也用这个作开端。所以经一开端这些字样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指示的。古大德告诉我们这个开端还有很深的用意。第一个,古代印度的习尚。佛没有出世之前,印度的宗教非常发达,可以说是世界上真正的宗教之国。这些宗教徒们他们的修学成绩相当可观,不能够等闲视之,跟我们现在一般人所接触的宗教完全不一样。他们真修,多半都是修定,修瑜伽、修定,而且有相当深的定功,所以在定中能够突破时空。我们今天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禅定里面可以突破。所以在禅定里面,他能够看到过去,能够看到未来,能够看到六道里面的状况,那个不是幻觉,是事实。他能够见到鬼道,能见到地狱道,能够见到诸天: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无色界天,他们都有能力达到。也是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他知道这些现象,这现象怎麽产生?这个六道还能不能突破?六道之外还有没有生活空间?他就不晓得了。这就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了。所以佛为什麽不出现在中国,而出现在印度?中国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我们的文化、学术也相当发达,但是跟印度比还是比不上。他们已经明了六道的事情,我们孔老夫子只是讲人道,鬼神跟天道他很少说,这就是我们不如印度的成就。释迦牟尼佛出现在那个地方,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很想突破六道轮回。所以佛经里面许许多多的术语都是借古印度宗教里面的术语;但是借它的术语,我们用新的意思来解释,这就变成佛法了。像“涅槃、圆寂”都是古印度宗教里头的术语,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或说当时他们宗教的典籍一开端用“阿伛”开头,一开端的时候总是用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有、无”,也就是说所有一切学说总不外 讲“有、无”的道理,所以把这两个字标在最前面。而佛法不是如此,佛法用“如是我闻”,这就明显区别跟宗教的典籍不一样;换句话说,佛教不属於宗教。这是一个意思,跟宗教的典籍明显的差别,一开端就不一样。第二个意思是息诤论。阿难尊者如果要不是说这个经典是亲自听佛说的,大家以为是阿难自己说的;阿难说的,别人就有诤论,就有议论,不服。所以说“如是我闻”,大家没有话说;我听佛说的,不是我说的,不是我的意思,这一切争执就没有了。第三个意思是断众疑惑。这种情形诸位如果要是细心,能够体会到一些。法师升座讲经,如果能够说如理如法,心地清净、真诚,就能得佛的加持,得佛的感应,所以台上跟台下不一样;在台上得佛的加持,容貌比在台下一定要好。何况是阿难尊者集结经藏的时候,升座讲经得到世尊的加持,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所以他的相就变了,变得格外的好,让大众一看,阿难怎麽成佛了?怀疑阿难成佛了。也有人怀疑什麽?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又来了?宗教里面讲复活,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复活了?也有人疑惑,可能是他方佛来示现了。有这麽多的疑惑,那麽阿难一说“如是我闻”,这疑惑就没有了,晓得坐在台上讲经的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容光焕发,是得佛力加持。第四个意思是能令听众生起信心。大家对佛尊敬,传述佛的法音,也能令大众生信。末後一个意思就是刚才叙说过了,世尊是顺同三世诸佛,一切诸佛经藏都是用“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麽地方”,都是用这个开端。释迦牟尼佛不例外,今佛无异於古佛。所以佛十号里面第一个叫“如来”,“如来”有个意思就是今佛如同古佛之再来,所以称“如来”。但是《金刚经》里头有一个意思,我觉得非常之好,它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意思好,那就是万法皆如。“如”是什麽呢?如是真如本性,能变;一切诸法是所变,能所不二,这个意思好!(四)华严四分虽然一切经都有三分∶序、正、流通三分。《华严经》又稍微特别一点,这个我们要知道。清凉大师注这部经,把它分做四分。序、正、流三分,他老人家把它分成四分。这个四分跟三分重叠,跟三分交叉,显示得格外的圆满。这个四分在前面也曾经跟大家报告过,这是分成四个大段落。第一是“举果劝乐生信分”。这是一开端,有六品经文,讲毗卢遮那如来他的果报,他的生活状况显示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了觉得我们应当要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自在,佛菩萨幸福,佛菩萨美满,佛菩萨没有一丝毫缺陷,我们这个羡慕的心就生起来了,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建立信心之後,一定要把这里头因果的道理搞清楚,我们看到佛的这个果报,果必有因;我们今天这一生,这一生受用的也是果报,这个果也有因。乐有乐的因,苦有苦的因,这个里头的因因果果非常复杂。再复杂的因果,我们也把它理出一个头绪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我们把不好的因改正过来,修行!“行”就是行为、造作。错误的行为造作;这个行为里面,佛通常把它分作三类,身、语、意;身体错误的造作,口业就是错误的言语,意业就是错误的念头。你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由此可知,你先要知道错误,你才能把错误修正过来。如果你不知道错在那里,你怎麽个修法?你就没法子修了。所以许多同修常常听佛门里头讲“开悟”,某人开悟。什麽叫开悟?这个名词好像很神秘、很玄。我告诉大家这两个字很普通,什麽叫开悟呢?你自己知道你自己的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就叫开悟;你能把你的毛病、错误改正过来,就叫做修行。佛家常讲“解行相应”,解是明了。你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你怎麽会修法?你无从下手起。修行一定先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自己的毛病。诸佛菩萨他们的行为纯正,思想纯正,没有丝毫过失,常常读他们的书籍,这就是一个水平、就是一个标准。依照这个标准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修正错误的行为,这就对了。《华严经》在第二个部分,这第二部分很长很的经文,“修因契果生解分”,着重在解。简单讲,信、解、行、证四个字,第二部分是“解”。解帮助我们修因,帮助我们与果德相应。你果然明白了,那你就是觉悟了。觉悟之後,悟後就起修,每天干什麽事情?每一天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言语、行为,天天干这个,时时干这个,处处干这个,不妨碍工作。不管你过的是什麽生活,也不论你从事於那一个行业;你处顺境也好,处逆境也还好,都在现前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你能这样去做,这叫菩萨行。菩萨不是干别的,菩萨就是修正自己的毛病,修行人,真干!“托法进修成行分”。法是一切万法,就在一切万法里面修正自己种种错误的观念行为。所以为什麽佛在这部经自始至终,字字句句都表法,不在字面上。因为你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一切诸佛在你面前说法,你始终不离开诸佛如来。如果不晓得这个意思,听释迦牟尼说法,听完了就没有了;离开讲堂,你也就舍离了佛法。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处所,我们都没有办法离开佛法,没有办法离开老师,老师就在眼前。末後一分“依人证入成德分”。依人是依一切人物,一切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一切人都是我们的善知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好人、善人,我们看他的好处,向他学习;恶人、不善人,我们见到他,我们去反省我们有没有他的过失?有没有犯他的错误?所以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我们一面好镜子,都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华严经》在末後用五十三位,五十三尊佛,示现我们这个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有善人,也有恶人,就是把现前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这个大社会里与这些芸芸众生相处,怎样去修菩萨道?怎样去学菩萨行?换句话说,怎样去过佛菩萨自在美满的生活。所以清凉大师他从这个三分里面这个意思,又把这个经开成四分。我们现在在第一分里头,就是四个大段,我们现在读的这是第一大段,第一大段有六品经。“世主妙严品”清凉大师又把它分为十分,这个六品经相当长,分作十分。第一分“教起因缘”,叙说释迦牟尼佛为什麽要讲这部经?讲经总有个因缘、缘起。第二分“大众同请分”。佛法是师道,诸位一定要晓得,师道是很尊严的,尊师重道,所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世法、佛法都不例外。我们讲求学,我们以真诚的心向善知识求学、求教,不可能叫老师到我家里来教,那就很不尊重。现在这个社会有所谓家教,家庭老师,父母请了老师来教儿女,儿女对老师并不尊重,“你是我爸爸妈妈请来的,叫你来就来,叫你走就走,你算什麽?”没有一点尊敬的心,他能学到什麽东西?现代社会里。古时候没有,古时候你看那个秀才再穷,没饭吃,他也不干这个事情,他也不会去当家教。一定要有人恭恭敬敬礼请才行;不恭敬礼请,那你绝对不会去,斯文扫地。现在社会变了,这是很可悲的一个现象。那麽同样道理,从前老师真的有学问有道德,没有听说有招生。你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招生?没有!老师都很谦虚,“我没有道德、没有学问,我不能教你”,都是这麽谦虚。招生那就太狂妄了,那就太自大了,你有这麽大的胆子,你敢招收人,那还得了,不敢招生。所以历代相传,寺院里面讲经说法,用什麽方法通知大众呢?从前寺庙前面有旗杆,挂幢。幢是圆形的,像旗帜一样,圆形的,挂在旗杆上。人家一看,诶!今天寺庙有法师讲经;喜欢来听的就来了,自己来的,不是招来的。我没有叫你来;讲得不好,你不能怪我,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你的精神,对不起你!你自己来的,没有话说。我要请你来的,那讲得不好的话,我对不起你;你自己找来的,那没有关系,那是另当别论。所以不敢招生。可是说法要利益众生,要把讯息告诉大家,来不来是他的意思,绝不能有丝毫的勉强;丝毫勉强,那就错了,这是各有因缘。大众聚集在这个地方一定是有请求,请求有的时候说出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有的时候没说出来,有这个意念。佛有智慧、有神通,众生起心动念,佛就知道,所以你有念头佛就晓得。虽然没有说出来,你意思要求法,佛还是给你讲。所以这个第二部分是“大众同请”,都有这个意愿求佛说圆满的大法。第三部分“面光集众”,佛放光。这个放光,我们凡夫烦恼太重,看到佛光只晓得很稀奇,不知道是什麽意思。佛放光是让十方世界那些菩萨们,大菩萨们他们见到佛这个光明,知道释迦牟尼佛在那个地方讲《华严经》,所以这些菩萨,喜欢来听的他都就来了。他到这个地方来多半作影响众,使这个法会殊胜庄严,有这麽多菩萨在场,显示这个法会殊胜,希有难逢,让一般人生庆幸之心。第五佛示现不思议的神通,从眉间放光,光明里面现出许许多多的菩萨。这个是在从第二、第三、第四,这三大段都在如来现相品。教起因缘就是世主妙严品,就是这个一品经。第六“普贤三昧分”,第七“诸佛同加分”,第八“法主起定分”,第九“大众重请分”,这个都在“普贤三昧品”里面,在第三品里头。末後“正说”,这个法会因缘统统具足,释迦牟尼佛正式为我们讲这个《大方广佛华严》;在这一分里面,有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六品经的後面三品。这个是第一分里面的十个大段。如果就经义来说,第一品是“教起因缘”;第二品现相以下二品经,第二品、第三品是“说法仪式”;第四、第五、第六品,这是“正说”。这是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要介绍第一品“世主妙严品”,清凉大师也把它分作十个段落,第一段,这个叫大段落,“总显已闻”。这一段只有四个字,“如是我闻”,这是一大段。第二大段“标注时处”,这是“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这是第二个大段。第三大段“始成正觉”,也是一句,这是大段,不是小段。经文虽然很少,这四个字,四个字要跟诸位细讲,讲一年都讲不完,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我们不可以那麽细讲,我们也要跟诸位略说。我把这个大段先跟诸位说出来。第四大段“别显处严”。第五大段“教主难思”。第六段是“众海云集”。第七段是“称扬赞德”,就是这些世间主,众生世间主、器世间主赞叹释迦牟尼佛。第八段题目叫“座内众流”。“众海云集”这个文很长,“称扬赞德”的文也很长,这个是《华严经》这一部分在一般讲解是比较上困难,难讲的地方。第九段“天地徵祥”,这是感应,有许许多多的祥瑞。最後一段“结通无尽”。这是清凉大师将我们这一品经,分成这十个大段落。从十个大段落里面我们就能够看出,“世主妙严品”这一品经的内容,内容大概都能从这个地方看到。

(五)总显已闻第一大段“总显已闻”。经文∶【如是我闻】就是这一句,“总显已闻”。最简单的解释:“如是一部经义,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我们要把它翻成现代白话,这样讲就不错,这句话没讲错。这里面还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印度古大德说“传佛教学”,要用现在话说,传承佛陀学说的这一桩事情。经文里面讲“如是之事”,如是之事里头的意思传承佛陀学说这桩事情。阿难是第一个人,以後这都是从阿难尊者代代相传,这就传到我们这一代。这个意思就是明显的说出道统一定要有师承,决定不是自己闭门造车。你所学的,你是跟谁学的?我有老师,我的老师他跟谁学的?这样一代一代推过去,推到最原始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学的,这是一个道统,一脉相承。所以学东西一定要有师承,世出世间法如果离开师承,自己成就的,没那回事情,决定不可能。那麽你要问了∶那最初第一个人呢?释迦牟尼佛跟谁学的呢?释迦牟尼也不是无师自通的,到後来会给诸位说到,释迦牟尼佛也是祖述过去诸佛所说;换句话说,不是自己的创意,没有创意。孔老夫子也说“祖述前人”,他老人家一生说“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转述古德的。佛也是转述古佛的,你看那个多谦虚。话是不是真的?是真的。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就是一段,“总显已闻”。就字面上的意思来说,阿难尊者告诉我们大众,这部经是他亲自听佛所说,而不是传闻。一般我们介绍佛的经典,开端都要说明六种成就,这四个字在六种成就里面包括了信成就、闻成就。也就是说一个圆满的法会,它必须要具备的几个条件。世尊灭度,谁能够讲经说法呢?不但我们凡夫没有能力讲经说法,即使是罗汉、辟支佛、菩萨也不能够讲经说法。为什麽?因为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未能亲证。不是说我们听人家讲就行,必须要自己契入境界,你才能讲经,你讲得才踏实,没有犹豫,没有怀疑,才能令大众生起信心。所以讲经说法的人必定是诸佛再来。在大乘经教里面所说,最低限度要圆教初住菩萨,这样的人他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跟佛是属於同生性,这个名词是法相宗所说:同生性跟异生性。同生性就是跟诸佛如来同用一个真心,用真心才能讲经说法;异生性是用的妄心。那些人用妄心呢?我们凡夫用妄心,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是用的妄心。不过四圣,我们讲佛、菩萨、声闻、缘觉,他们虽然是用妄心,这个妄心的方向对准了“大方广”,跟“大方广”的方向没有差误。目标是“大方广”,所以虽然用的妄心,妄心方向没错。六道凡夫用的妄心与“大方广”偏差太大了,所以感得六道轮回的苦报。地狱众生,那是一百八十度的违背,往上去饿鬼道、畜生道都是大幅度的偏差。我这种说法诸位听起来容易明了。一定要将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尽,无明也要破几分,这种人才有资格讲经说法,虽有资格依旧要得佛力加持。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清凉大师在注疏里面告诉我们,不仅是等觉菩萨要得如来加持才能够讲经说法,即使诸佛出世,佛升座讲经说法,也得十方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由此可知,弘法利生的事业,不是一尊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本愿。所以升座讲经,诸佛如来,像释迦如来这是一个好例子,都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所以经上告诉我们,佛有没有说法呢?佛没有。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说:没说一句话。这个话是什麽意思?没说一句话就是,没有一句话是自己的意思,没有一句话是自己的创见,没有。那麽佛所说的是什麽?说的是过去诸佛如来所说。正如同中国孔老夫子所说“述而不作”,孔老夫子没有创作,他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你看看人家多麽谦虚!现在的人开口、闭口,创作!我的,版权所有。这个问题严重,版权所有麻烦可大了。佛法是一切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祖祖相传传到现在,你把它拿过来,以为自己的创造,自己有版权,限制别人不能翻印。不错!现在你可以得一点小利,你可以营利,得一点小利,後果不堪设想。为什麽?盗法!偷佛如来、祖师大德之法,据为己有,果报在阿鼻地狱。将来那个书一打开,後头版权所有,那是铁证,赖都赖不掉,这个证据太厉害了。所以诸位必须要懂得。阎罗王将来判罪,这是事实,你怎麽能抵赖呀!由此可知,如《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所说,这部经我们在此地讲过。世尊给我们说了几个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过去,那是久远劫前,有两个比丘,这是出家人,讲经说法,利益众生。当然比丘讲经说法,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我们那有能力说法?能说,都是三宝加持;诸位能闻,能听得懂,听得欢喜,也是诸佛如来的加持。说、听都是佛力加持,若无佛力加持,我们不能说,诸位也不能听。那麽这个道场是什麽样的道场?无论讲堂大小,无论听众多少,这是诸佛正法的道场。如果你要是存心破坏,造谣毁谤,这个罪过都在地狱;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在地狱里面受的果报,以我们人间时间来算,一千八百万年。诸位想想造作罪业太容易了,地狱的果报是人间的一千八百万年,而在地狱里面实际的感受是无量劫,所以地狱里头度日如年!他的感受是论劫数来说。这是讲的从前,如果要是在今天,你要造谣生事,麻烦可大了!麻烦在那里呢?现在印刷术发达,如果你要写成文字,谤佛、谤法,毁谤三宝,这个书在这个世间流通,你堕地狱,将来什麽时候出头呢?这个世间,你那个文字的书一本都没有了,你才能够离开地狱,地狱才能出来。世间上还有一本书,你就不能离开地狱。同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流通是录音带、录像带,或者是CD,要在世间所有统统都没有了,都消失了,你才会在地狱里出来,有一片都不行!有一片,你的罪业极重,把你压在阿鼻地狱里头,永远不得翻身。所以我们言语造罪业比较上容易出来,要是写成文字,搞成这个录音带,麻烦可就大了;流通量越大,你在地狱里面时间就越长,千万不能造这种罪业。这个罪业造的时候容易,以後想出离苦报,那就太难太难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一定要谨慎,一定要遵循佛菩萨的教诲,不能够破坏大众的信心。所以任何一个道场都是三宝的道场,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这个里面要是造作罪业是极重极重。古大德告诉我们:“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智唯能度。”尤其是净宗,往生的条件三个,信在第一;信、愿、行。清凉判《华严》四分的教义:信、解、行、证;信也摆在第一。有信心,信心坚定,信心清净,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我们才能够入佛门。入佛门求什麽?求智慧,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从那里来的?从清净心里面来的,所以心一定要清净。清净心是真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真实智慧。前面跟诸位说过,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而清净心具足了戒、定。念佛人常常称赞信心念佛,这个信心念佛跟净宗里面所讲的一心念佛是一个意思。由此可知,信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信心;一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能入“大方广”,清净心能入弥陀愿海。我们肯念佛,一意专求往生,这就是大智慧,无比的智慧,我们这一生决定得度。这是我们说到“如是”两个字表“信”,这两个字意思很深很深。《大智度论》里面给我们讲“如是我闻”四个字,就占全书四卷之多,就讲这四个字,占了四卷。我们最初学经教,学“如是我闻”怎麽讲法,看《大智度论》占那麽大的篇幅,真正是不可思议。如果照《大智度论》那个方法,这四个字恐怕也得讲一年。所以古人讲,诸佛如来讲经说法,他说的是什麽?就是说“如”这个字。我们说讲一年有什麽稀奇?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讲什麽?就讲个“如”。“如”是什麽?用现在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叫“如”。理如其事,事如其理,性如其相,相如其性,叫“如是”。这个话如果我们听了一下还不能够体会,我们用比喻来说,比喻也是古大德讲的。古大德用金跟金器作比喻,金把它比作性,比作自性,比喻作理;器是把金做成器具,这个器就比喻作事,比喻作现相。我们对於金就是器,器就是金,这个我们很容易了解,金跟器不能分家,分家金也没有了。器没有了,金就没有了;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从这个比喻我们再回到佛法里面去说,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他从那里见的性?他豁然觉悟了,原来所有一切现象就是真如本性,所有一切事物就是真如本性,这叫明心见性。这个心开明了,从前我们这个心迷惑颠倒,闭塞了,性相一如摆在面前,不知道。现在这个心开明了,茅塞顿开,豁然大悟,悟个什麽呢?悟了原来相就是性,事就是理,有就是空。有是从事相上讲的,空是从性、是从理上讲的,性跟理是空寂的,事跟相是有的。既然性相不二,当然空有就一如。所以说空、说有一桩事,不是两桩事,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就是说的这个。所以你们要说是佛法这麽多,浩如烟海,不晓得从那里学起,这佛法最简单不过了,一个字,“如”字!千经万论就是讲这一个“如”字。这种说法是从理上讲的,唯如唯是;换句话说,与如相应的就是,就没错。我们把这个“如”,“如”这个说法说得很抽象,我自己觉得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恐怕大家听了不明白。我们把它落实到本经经题上“大方广”,“大方广”就是“如”,与“大方广”完全相应那就“是”,“是”是那几个字呢?“佛华严”,“佛华严”就“是”!如果我们用在念佛这个原理上,是心是佛,这个就是“如”,就是大方广的意思;是心作佛,那就是“是”。这个说法诸位比较容易理解。唐朝时候真谛法师,他的说法也说得很好,他说:“真不违俗,叫做如。”跟前面讲的意思是一样的。真是讲的性,是讲的理;俗,是讲的事,是讲的相。特别是在《华严经》上,前面跟诸位介绍五周因果里面,有差别因果、平等因果。真,就是平等;俗,就是差别。平等不违背差别,平等里面有差别,这个叫“如”;也就是说相里头有性,事里头有理,不相妨碍,不相违背,这是“如”的意思。“俗顺於真,这就叫是。”也就是现相;事能够随顺理而不违背理,这就是“是”。真俗不二,性相一如,这叫“如是”。这是从理、事两方面来说的,说得都很好,都没错。如果就我们华严本宗《华严经》的教义来说,意思更圆满,更透彻。清凉大师说《华严》为我们显示四种无障碍的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是讲理法界无有障碍,事法界里面也没有障碍;理事法界没有障碍,事事法界也没有障碍;叫四种无障碍的法界。这是世尊唯独在《华严》里面为我们说出这个事实的真相。为什麽会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是真的。我们今天感觉到障碍重重,这个障碍重重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没有障碍。原本没有障碍,现在变成无量的障碍。怎麽变的?我们违背了“大方广”,违背了真如,所以就变成无量无边的障碍。这一桩事情世尊要在本经里面给我们作详细的说明,如果我们明白了,体会到了,我们在现前生活里面就得到真正的解脱。从那里解脱?从障碍里面解脱出来,我们也过自在无障碍的生活,自在无障碍的生活是法身大士所过的生活。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都有, 障碍,一真法界里面没有障碍。如果我们今天明白了、清楚了,我们今天过的是一真法界的生活。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是两个法界,同时存在,同一个空间,同一个时间。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一切众生,他住那个法界?他住一真法界,我们住十法界。不但世尊如此,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佛的这些声闻弟子、菩萨弟子里面,许许多多都是古佛再来的,他们久远劫就成佛了。现在示现在世尊这个法会里面,有出家的比丘,有在家的居士、长者,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不是普通人!佛菩萨示现在其中。那我们要问:这些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他住那个法界?他住一真法界,他住无障碍法界,跟我们不一样。虽然我们天天在一起,吃饭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我们住六道轮回,人家住一真法界。什麽原因

呢?他没有障碍,我们有障碍。为什麽他没有障碍,我们有障碍?他心清净,我心不清净,他们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们天天生活在妄想、分别、执着当中。所以要晓得,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同时存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华严》家讲:“以无障碍法界叫如,唯此无非这叫是。”这个说法扣在经题上,诸位就很好懂。无障碍法界就是“大方广”,能与大方广圆满相应就是“佛华严”。“如是”两个字我就报告到此地。我们这个长经要略说,遇到难懂的地方我们要多说几句,遇到微妙的地方,值得微妙欣赏的,多介绍一点,这一般的我们要缩短时间,大意交待清楚就可以了。我们要遵守古大德的教诲,长经短说,短经长说,这个才有味道。《无量寿经》是短经,我们长说;《华严经》是长经,我们要把它短说。“我闻”是阿难尊者亲自闻佛所说,这部经也是阿难尊者集结的。古德说,传法的人他只有一个目的,将诸佛如来所说微妙之法,传给那一些还没有听到的人,这是他唯一的使命。我们今天皈依三宝,受持如来的戒法,为佛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都一样的。不是说在家人比出家人低一等,没有这个讲法,那讲别的大乘经可以,《华严》不可以,《华严经》是平等法。你看《华严经》末後五十三参,五十三尊佛,他们所表演示现给我们看的,以出家身分示现的五个人;其馀的都是示现的在家居士、长者,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这是告诉我们真正无障碍的法界,平等的法界,《华严》是真平等。特别是出家的同修,我们不但对於一切学佛的人要平等看待,不学佛的人也要平等看待,平等是没有差别,有差别就不平等了。因此我们为佛弟子,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为什麽?我们要问一句,这一生为什麽来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的?如来弟子是来传法的,将世尊普度众生微妙大法传给一些未闻未见之人,我们是来干这个的!无论是什麽样的身分,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四众同修,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在我们自己现前生活当中,现前工作里面,现实的社会当中,每一天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只有一个念头,传法度众生。我们这一生是来干这个的,代佛传法的,所以佛法“不贵能说,贵在能传。”这两句话重要。阿难是传法的典型,传法的模范。也许诸位同修要说,我对於佛法知道太少了,我没有能力传。只要我们依照经典教诲去生活,就像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导我们,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去做的,我们决定不要去做。昨天晚上我们讲《无量寿经》的一句经文,“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能够将菩萨的六度,普贤的十愿,尽心尽力,努力将它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就是传法。我做给别人看,要用现在最浅显的话来说,我要做一个好人。佛菩萨是九法界的模范,作师作范。我要做个好人,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可以做世间人的好样子,这就是传法。不会讲经没有关系,合掌欢喜念一声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的法就传过去了。你懂得这个道理,才晓得时时处处、念念之中,我们都做传法的工作。年轻、有智慧、有条件、有缘分,可以发心学习经教,经教的下手最好是从《无量寿经》或者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比较容易,其实各有各的难处。《阿弥陀经》浅讲是比较容易,深讲那就相当不容易。我们学讲一部经,学讲两部经,学会了之後,常常为人演说。现在为人演说挺方便!你家里面放一个录音机,天天对着录音机讲《阿弥陀经》,讲《无量寿经》,讲完之後,把这个录音带送给你的亲戚朋友,你这个不就传过去了?不一定要拉他在旁边听,听几个钟点累死了,他不太愿意!我们讲,讲之後把录音带送给他,要真干!讲得不好不要紧,天天讲,每一天讲一个小时,讲半个小时,天天不要间断,讲上三年,你比一般法师在讲台上都会讲得好。为什麽呢?你得到三宝加持,你有传法的心,真诚!不为名闻利养,真诚心去做就得三宝加持。得三宝加持,阿难是亲闻,我们也无异於亲闻。你读经,你看古大德的注解,你听讲经,你能够悟入;悟入就跟亲闻没有两样。所以在此地特别勉励在座所有同修,我们都要追随阿难,向阿难看齐,做传法菩萨。这个念头一转,就超凡入圣,你就想到多自在!然後我们的身、口、意,自自然然与“如”相应,与“如”相应就“是”!世尊讲的是“如是”,我们体会到“如是”,传法“如是”,这才跟诸佛如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阿难,实在说他也是大权示现,不是真正的小乘初果,不是的。小乘初果是他在舞台上表演的角色,他来演戏,表演的角色,实际上都是佛与大菩萨再来的。正是释迦牟尼佛出现於世,千佛拥护,阿难也是其中之一。那麽我们在座,今天在此地开《华严》这一会,《华严》会里头如果没有许许多多大权示现的菩萨在座,这个会就太难太难了。所以我在此地周遍观察,我们这个会里头不少菩萨在其中,护持这个道场,使这样的殊胜法会能够在“居士林”建立;没有这麽多菩萨在此地,这个法会是不能成就的。我们要得诸佛加持,要得龙天善神的佑护,一定要依教奉行,一定要发真实的大心,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善财童子在这一部经上,跟我们表演一生成就圆满菩提,我们决定不能落在善财之後,我们也要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个样子就不辜负这一会了,而这一会一定得到殊胜圆满的成就。然後将我们这个录像带,留给没有能够参与我们道场的一些同修们,我们把这个法利用科学的工具传给他们。希望他们接触这个大法,也能像我们有同样的悟入,同样的成就,这一会就值得我们赞叹。学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末法时期,特别是在现代,世尊在《楞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破坏我们的正念,扰乱正法,他以甜言蜜语、花言巧语来诱惑你,你要是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蒙蔽了自性,误入歧途,那就太可惜太可惜了。今天有一个同修告诉我,说有一些念佛人听人家讲“本愿念佛”,这个名字很好听,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特别提倡第十八愿,说不需要持戒,不需要拜佛,只要有发愿就能往生。这个说法很动听,一听说,我也不要持戒了,可以放荡了,想干什麽就干什麽,什麽坏事干了都没有关系,只要我心里头愿意求生西方,阿弥陀佛就来接引我了;也不必吃素了,天天大鱼大肉,也不碍事了;杀、盗、淫、妄照干,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临命终时恐怕是魔来接引,不是佛来接引!到那个时候後悔莫及了。所以凡是这些言论,这些诱惑,都是魔来扰乱,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我们在一生求学、求道,以什麽为准则?跟定一个老师,不是这个老师教的一概不听,我们道业才有成就。今天听这个人的,明天听那个人的,後天又听一个人的,你准堕三途。世出世法成败的关键,都在师承。现在没有师承,为什麽?老师找不到学生了,到那儿去找?找到一个学生,学生百分之百听老师的话,找不到了。我自己常常想,大概我是师承的最後一个了,我以後没有了;我是个大傻瓜,听老师的话,老师怎麽说,我就怎麽做。再找我们这样的一个学生,听话的学生,找不到了。那麽我有这麽一点成就,就是老老实实听老师的教诲,跟一个老师学,听一个老师的讲经说法。这老师交待我的,只有听他讲经说法,除他一个人之外,任何人讲经说法,一律不准听。我接受,我就听老师的话,所以谁讲我都不相信,我都不听,我只听老师一个人的。老师没有同意、没有准许,这个书不可以看;我们要想看一本书,要跟老师报告,老师点头,这书你可以看,才能看;若是不行,不能看,那就不看。我们真听话!你要不肯听话,什麽人的话你都听,什麽书、文字你都看,你这个头脑里面像浆糊一样乱七八糟,你的心怎麽会清净?你怎麽能开智慧?所以老师对学生这个要求是对学生的爱护,真正的关怀、爱护、帮助;奈何学生不服,学生不相信,学生不肯听,那就没法子。那就是现在所说的各有因缘,各人有各人的福报,他这一生得度的机会没有了,只能在佛法里作个善缘。轻易听信别人的邪知邪见,这个问题严重。“我闻”这两个字里面的深意就是师承。阿难尊者一生所说的,祖述老师的言教,没有自己的。古时候老师教学生,这个要求通常是五年,五年决定遵守老师的教诲,不能够听别人所说,不能够随便阅读文字,期限是五年。五年你得根本智,根本智是心地清净、智慧生,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你有这个能力,老师对你就开放了。开放就是参学,参学就是什麽人讲的东西你都可以听,什麽书籍你统统都可以看,没有限制,完全开放了。这个开放的标准、条件,你有能力辨别真假,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利害;这老师放心了,没事了,什麽你都可以去参学了,什麽都可以接触了。如果五年还没有这个能力,那对不起了,再加五年。你看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的,有不少人三十年不离开老师的。什麽原因?感老师之德,守老师的教诲。能够二十年、三十年,那个根扎得多稳固,这样的人多半成为底下一代的祖师大德,这是当然之理。我们要晓得古代这个教学方法正确,正是中国人所讲“童蒙养正”,功德在此地。我们初学佛的人信心不坚定,智慧没有现前,邪知邪见,似是而非,很容易被诱惑、很容易上当;一旦误入歧途,後悔莫及。如果再要造作罪业,毁谤正法,障碍人行道,那个果报更不堪设想了。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了的。世间人没有福报,遇到这些妖魔鬼怪,被它诱惑走了,我们也不能够挽救,只有在旁边叹息而已。可是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决定不能走他那个道路。我们念佛人决定要依净宗的“五经一论”,这是我们的导师。《无量寿经》我们一定要相信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有许多人认为这是居士会集的不可以流通。说这个话,他根据在那里?如果在佛经上找得到根据,是佛说的,那没有话讲;不是佛说的,是他说的,我们不听他的。世尊当年在世,维摩居士在家人,维摩居士说法,你看看佛派遣他的弟子去听经。舍利弗、目犍连,这一些大阿罗汉见到维摩长者,维摩长者升座讲经的时候;升座是代佛说法,居士升座讲经的时候是代表佛说法;出家人见到的时候也要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佛讲经说法那个礼数没有两样。佛法是师道,师道是老师第一大,要懂这个道理。佛法是讲理,不是讲人情的,是跟你讲道理的。所以懂得规矩的人,居士讲经,我们也是礼佛三拜;现在不右绕了,这个讲台你也绕不过去。我们讲经,因为自己是凡夫,虽然得佛力加持能够讲一点,怎麽敢接受人礼拜呢?所以在讲台前面供一尊佛像,你拜,你是拜佛,我在佛後面躲着,不敢受你礼拜。前面一定供一尊佛像道理在此地,让你拜佛,表示我不敢接受,是这麽个意思;谦敬意思统统都到了。居士上台讲经,也不可以贡高我慢,都要具足真诚、谦虚、恭敬,与法才相应。这里面最重要的念念要有传法的心,把如来正法,特别是念佛法门,《华严经》到最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末法时期只有念佛法门才真正能得度,真正能了生死、出三界。

(六)标注时处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这一句经文里面跟我们说了三桩事情:说了时间,说了法会里面主讲人,又告诉我们这个法会的处所。“一时”这两个字非常非常之好,现在有一些人把佛经翻成白话文,我也看了几本。他怎麽翻呢?“有一个时候”。有一个时候不是一时,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这两个字不能翻,怎麽翻也翻不出来。一时就是一时,不可以说有一个时候,那个味道不同,味道全变了。“一”的味道浓,“一”的味道真!“一”是什麽?一心、一真。“一心”就突破了无量的时空。现代科学家所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乃至於无量度数的空间,一心全突破了,所有障碍都没有了。“一时”是“一心”的时候。我们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那就是“一时”。一心不乱所有时空都突破了,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记住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你同时都见到了,这叫“一时”。“有一个时候”,那不行,那差远了。时间突破了,空间也突破了,此界他方也同时存在。实在讲这个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爱因斯坦讲过,他肯定人有能力知道过去世、知道未来世,但是用什麽方法,他不知道。他在理论上发现这个时间是同时存在,同时存在叫“一时”;换句话说,一时里面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那叫一时。有过去、现在、未来,那怎麽能叫“一时”?那就是说“有一时”,有一时就是说有过去、现在、未来。跟诸位讲真话:没有三世,也没有十方。我们今天讲东南西北、上下、四维,讲十方,也是随顺众生俗谛说的、方便说的,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没有十方、没有三世,这就是“一时”。“一时”是一处!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是一处!後面会讲到。一时一处,这是一真法界。所以这两个字,我们翻成白话,翻成易解,也就用“一时”,但是里面注解可以注出来,“三世十方同时存在”,叫“一时”;这个注解就很好,没有把意思讲错。如果落实在事相上说什麽呢?古德讲的两句话也讲得很好,“法王启运,嘉会之时。”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大众聚集在一起听经,就是这个时候,这叫“一时”,这个行。我们今天在“居士林”这个道场,聚集在此地,我们来研学《华严经》,“一时”!我们在此地聚会,这个说法可以讲。另外一个从感应道交上来讲也行,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决定不会有差误。《楞严经》里面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如来、菩萨、罗汉应化在这个世间,都是众生有感,他才来应。应以什麽身说法,他就现什麽身分;他现这个身分,不是他自己想现什麽身分,自自然然的;应当说什麽法门,他就说什麽法门,应机说法,这个叫“一时”。法会、感应都是从事上讲。给你讲没有十方、没有三世是从理上讲,是从性上讲,是从真谛上讲;从法会、从感应是从事上讲,从俗谛上讲。一切经一开端,都有如是我闻、一时。“一时”的意思要懂,然後才知道佛经里面讲的是什麽东西,我们才对於如来的说法产生信心,对佛的经典生起恭敬,恭敬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佛”这个字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是在这一个大会当中他是主讲的人,这一次是为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讲。下面是地址,在那里讲的呢?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这是处所。这个处所有三个,“摩竭提国”这是指一个地区。前面跟诸位同修报告过,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印度没有统一,跟我们中国周朝时候情况差不多,都是些小部落、小国家,所以印度国家就很多很多。“摩竭提国”是指这个大地区来说。在“摩竭提国”什麽地方呢?“阿兰若法”,这是世尊修学讲道的一个场所。“摩竭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毒害”。从这个名义上来看,这个国家人非常善良,道德的水平很高,我们中国人讲的文化水平很高;知书达礼,人人都懂礼,人人都守法,人人都有智慧,心地都清凉自在,有爱心、有慈悲心,这是赞叹这个国家文化水平高。唯有在这样高水平的文化地区,佛在这里讲经教学才能够有人接受。如果这个地区没有这麽高的文化水平,人都是作奸犯科,都是自私自利,那麽佛在这里讲经说法,谁能听得进去呢?不相应,他不能接受,佛当然就不会在那个地区讲经说法。佛讲经说法的地方,所谓是“首善之区”。佛出现在那里呢?出现在印度,印度许许多多国家一定选择最好的一个地区、最好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道德水平高,文化水平高,佛在这里讲经说法,很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所以这个国的名字里面含着有这一层深义在其中。“阿兰若法”这是别举说法的道场。这一句话四个字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要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很安静的这个处所。环境清净,修道容易。在过去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这个大地居住的人口不多,每一个人生活都非常清净安宁,人怕噪音、怕烦躁;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很寂静、很安静。安静到什麽程度?牛叫的声音听不到。世尊修道的这个道场多半是住在郊外,不在市区。市区太热闹了,修道就困难。为什麽?特别是初学的人烦恼习气还在,都市里面五欲六尘的诱惑很多,能叫自己的心定下来很困难很困难。所以佛带着这些学生去修心养性,一定在山林、水边,一般人很少到这些地方去。佛教传到中国亦复如是,道场都建在深山里面,人迹稀少的地方,这个地方建立道场好。古时候农村里面养牛,牛叫的声音就是很大的声音;牛叫的声音听不到,表示跟这个村庄有相当一段的距离。大约总有一、二里这样的距离,牛叫的声音就听不到了,这个地方称为“阿兰若”。“阿”要是从字面上翻,“阿”翻作“无”,“兰若”翻作“喧闹”,要用我们现在来讲就是噪音。“阿兰若”就是没有噪音、听不到噪音的这个地方。下面还有一个“法”字,法字很重要。“法”就是佛所证得的真理,现在人讲真理,我们说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为什麽在此地要用个“阿兰若法”呢?联起来它有联起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表示三界六道杂染不清净,这个里面众生迷惑、造业、受报,就好比噪音非常非常之多,非常非常的复杂。佛今天讲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二障也尽了,都断尽了,真正得到清净自在,清净自在就叫做“阿兰若法”,这个意思多圆满。所以这一句里头有事、有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法”的意思就很深广了。那麽这是佛办道的一个地方,也就是佛教学的场所,佛教学的场所就叫做“阿兰若法”。“阿兰若法”这个场也很大,在“阿兰若法”什麽地方呢?在“菩提场”。这一句经文我们要用比喻来说,我们把“摩竭提国”比喻作新加坡,大家就好懂;“阿兰若法”比喻作“居士林”,你也好懂了;“菩提场”比作我们现在的讲堂,这就很清楚、很明白了。“菩提场”是佛讲经的场所,在这个地方讲的。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我们用这个比喻也相当恰当,新加坡确实能符合“摩竭提国”的意思。这个地区人民守法、守规矩,国家、社会安定,生活富裕,人有智慧,所以《华严经》选在这个地方讲,也不是没有道理,确确实实感应道交。这个地方有许许多多菩萨在护持,护持正法,护念众生。菩萨很多很多,不仅仅是“居士林”里面领导的这些干部,个个都是菩萨;护法的这些居士也是菩萨,参与法会的大众,我看都是一些传法的菩萨。你说这一会多麽的希有、多麽的殊胜!“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这是梵语。“菩提场”就是佛证大菩提这个处所。“居士林”外面我看到有两棵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大概不少年代了,我看底下那个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这麽大的菩提树很希有,我看过许许多多地方的菩提树,没有看过这麽大的。所以我们细细想一想这一次学习的因缘,不能不承认是三宝加持,诸佛护念。这一个地方众生、同学们有感,佛菩萨有应,为我们建立这样殊胜庄严的道场。这就是处所。它表法的意思:一切菩萨行;《华严》里面讲的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这就说明菩提道是存心,是一个觉悟的心,菩萨行是觉悟的行为。我们言语造作表现在外面都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这就是道场,所以六度万行就是我们修行证道的道场。总表所说如所证,所证如所说。所以《华严经》上才说,我们在每一段经文里面,每一会一开端,我们都看到,释迦牟尼佛“不离菩提场”,譬如说“而升忉利天”;“不离菩提场,而升兜率天”,没有离菩提场,离菩提场就错了。不离菩提场而遍虚空法界,这不就是说明尽虚空、遍法界是一处,跟那个“一时”相对。一时一处,一音而演究竟圆满的*轮;你看这个味道多足。这个处所在《华严》里面显示得殊胜圆满。再看底下这一句:

(七)始成正觉【始成正觉。】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把它判作“别明时分”。这是说初成佛的时候。前面说过“一时”,“一时”究竟是那个时候?这里给我们说出来了,是初成佛时,初成正觉之时。实在讲,佛那有成与未成呢?是从示现来说的。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面成正觉这个时候。这初成正觉而说的,所以它叫做“根本*轮”。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把他所证得的全盘说出来,所以本经所宣讲的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真实圆满无障碍的境界。我们凡夫听不懂,不能接受,这佛才说完之後,大龙菩萨把它收藏在龙宫里面珍藏起来了。为什麽?世间人不能接受!释迦牟尼佛从菩提座起来,为五比丘讲小法,讲《阿含》;从做人讲起,大家好接受。像《观经》三福里面先给你讲第一福。第一是俗善,世俗之善,这个是大家很容易接受,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应当要接受,应当要奉行的。然後从俗善再提升是戒善,佛讲这些戒法。三皈是基本的戒条,讲三皈,讲一切戒律、教诫;“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善。第三条讲行善,菩萨行,你的生活行为没有一样不善。佛教化众生,逐渐逐渐把我们的程度向上提升,水平慢慢提高了。这是古来大德判世尊一代时教为五教、为四教。华严家判“小、始、终、顿、圆”,判五教;天台判的是“藏、通、别、圆”,判这四教。就好比我们现在教学由浅而深,有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逐渐逐渐的提升,就有这个意思在。这是根本*轮,根本的教义,教殊胜!是四教的根本,是五教的根本,是一切教学的大根大本,这在初成佛的时候示现的。“始成正觉”,“始”永远是一个始,始不是初後之始。初成正觉这个“初”,不是初後之初。古德对於这一句有三个说法,这三个说法有从事上说,有从理上讲。第一个说法,说“不坏前後相说”,与前面这个“一时”相应,才成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初七说前面的五会。本经一共有九会,说前面的五会,一七,七天所说。第二七说後面的三会,说後面的三会就是说到第八会,二七日中说;讲十地、等觉、妙觉。因为第九会在後时,第九会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决定不是在二七日中,二七日是在菩提场。这个说法就是不坏前後。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代的教法,虽能顿说,里面表法的意思很深。前面五会,“信、解、行、愿”在最初,所以不离菩提场。前面五会经文一开端,都是“不离菩提场”,而“升忉利天、夜摩天、他化天。”为什麽呢?经的内容给我们讲信解行愿,这个都在最初建立。第六会这是讲十地菩萨,讲十地品,十地品就没有说“不离菩提场”了,没有这个字样了;前面说是“不离菩提场”,第六会里头没有这个字样。这是说“明心见性”,证到法界最高的果位。地上菩萨我们通常称他作“摩诃萨”,你看一般讲“菩萨摩诃萨”;菩萨是三贤位,三贤位还没有离开信、解、行、愿;“摩诃萨”这就高了,地位就深了。所以他在最後不说菩提场,这个里面显示出二乘绝分,声闻、缘觉不见不闻,纵然在座也不见不闻。这是一个说法。菩提流支他们解释跟这个意思很接近。第二种说法也是顺古大德的讲法,九会都在二七日後。二七时间不长,二七是十四天,时间不长,所以都可以说“始成”,“始成正觉”,都可以讲。这些都是顺着事相上来说。第三种讲,理、事都有了,那就是说如来真实的境界,这不是我们凡夫境界,“念劫圆融”。一念就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成一念,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也可以说是“始成即说”,始成正觉的时候一下就说完了。古人有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比喻“海印定中,一时映现”,像大海,大海像一面镜子一样,岸边虚空的境界统统照在里面,它不是分成多少层次照的,一时同现。这个话我们如果听了很难於体会,我们用镜子,现在有镜子的时候是非常方便。我们这个境界确确实实有先後、有次第,可是我们摆着一面镜子在此地,照进去的时候没有先後次第,不是说近距离的先照到。此地拿照相机来照你们,绝对不是第一排先照到,第二排後照到,第三排又後一点,不是!一按快门全照到,这叫“一时”。所以佛是一时、一处、一音说法,《华严经》九会无尽的经文同时完成,这个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华严》称为“大不思议经”,没有先後次第。後来古人也想了个妙法,我们如何能“一时”就把整个《华严经》都说完、都听完了?有啊!有办法!把整个《华严经》经文刻在一个大钟上,那个钟一敲,《华严经》不全部都出来了吗?我们一听钟声,全部《华严经》都听进去了。有啊!整个《华严经》刻在这个钟上,钟的正面、里面都刻,一部《华严经》的经文刻在一个大钟上,一声敲了,这《华严经》全部都出来了。你听到了,全部《华严经》都听到了,一音说法,一时顿闻,全都听到了。《华严经》长,你看许多短的经,像《心经》,钟里面刻《心经》的最多,《心经》不长,它敲一次两百六十个字的经文,一声当中就传播了,都采取《华严》表法的意思。那麽我们只能够表,我们的这个“一时”确确实实不能把这个字字句句、清清楚楚的分析出来。我们同时都接受了,像这个电脑接受了,没有能力把它分出来;这个机械还不行,还不够进步。那一天这个头脑灵了,“一时”装进去了,同时能够详详细细的给它整理出来,分别出来,那就是无量的经文。有没有这个可能?有啊!清净心这个能力就显现了,现在不能,清净心没现前。“始成正觉。”这一句经文,前面给诸位报告过“始成”。什麽叫“正觉”?在佛门里面也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说的都是事实,都有道理。诸位都知道佛法有大乘、有小乘;大乘法里面有别教,有顿教,有圆教。贤首大师判一代时教为五教,五教都成佛。天台大师判为四教,有藏佛、通佛、别佛、圆佛。究竟成的是那一种正觉?我们不能不知道。可是古大德教给我们,他说一切菩萨决定先於无所有处,已经永远离开贪嗔烦恼;那麽说贪嗔,贪、嗔、痴、慢、疑,换句话说,这六种根本烦恼,他确确实实断尽了,这才能入见道位。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牢牢的记住。如果不在这上下真实功夫,无所有处这是慧,我们所讲的看破,看破什麽?看破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佛在《金刚般若》里面给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给我们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些经文我们都念得很熟,可是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还是把境界都当作真实,换句话说,没看破。依旧在这个梦幻泡影、虚妄境界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面对实相生起轮回心,造轮回业,本来没有轮回,将一真法界转变为六道轮回,在这个里面受苦受难,错了,错得太离谱。所以见思烦恼一定要断,不能不断。从那里断起呢?从贪爱断起,於一切法不生贪爱。佛教我们要生慈悲,不生贪爱。贪爱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慈悲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常说慈悲就是对一切众生的关怀、爱护、全心全力的协助;但是这个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慈悲,如果这个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叫做贪爱。这是我们不能不把它分清楚的。在小乘位,天台家讲的藏教,只要断三十四心,断有顶一地之迷惑,就能够证得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时候就叫做成正觉,小乘成正觉。他所示现的是藏教的佛,佛门也称之为藏头佛,这藏教的佛。这些事相将来在本经第二十二品,“十藏品”里头有一段很长的经文,到那个地方我们再详细跟诸位介绍。在大乘当中如果就应化来说,佛所示现的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在当年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示现的也可以说是“始成正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地修行圆满,十地菩萨修行圆满,转八识成四智,这个时候也叫做“始成正觉”。都是从事相上讲的。如果从理上讲,古德所谓:“古今情亡,心无初相。”,这叫做“始”。什麽时候叫始?说古今意思就是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凡夫总是会怀念过去,会想着将来,这个所谓叫情见。如果三世情见都放下了,都舍掉了,你的心才真正平等,真正是离开了妄想、分别、执着;平等心现前了,清净心现前了,这叫“始”。一切妄念不生,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理事因果,这个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正”,正知正见。见到自己觉心常住,这就称之为“觉”。始觉与本觉,本觉是本有。实在讲那里有“始”?不过是自己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本有的般若智慧、本有的大觉这个时候现前,佛法里称之为“成”。这是“始成正觉”的意思,这从理上讲。如果就佛性,或者是法性,或者是说真心理体,在佛法里面也称作为法身,这里面没有成与不成。如果有成,有不成,两桩事。禅宗里面所谓“向上一着”,向上一着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如果你说成,成的对面是不成,成与不成是二法。使我们联想到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初次见到印宗法师,印宗那个时候是岭南的大善知识,在南方一带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突然认识能大师,这是讲经的时候听众里面有两个人在争论,看到外面挂的这个幡,风吹着幡动。有一个人说风动,有个人∶不是,幡动;他们两个在吵架,争论不休。能大师在旁边听到了,就告诉他们:“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听到都很佩服,於是很快就传给印宗法师,印宗法师觉得这个人有真智慧,很了不起。这一问,他知道是五祖忍和尚的传人,印宗对他非常恭敬。就向他请教:你在忍和尚,五祖那边常常听法,五祖对於禅定、解脱怎麽个讲法?六祖惠能就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这麽说法,向上一着;你还在问解脱怎麽讲法?禅定怎麽讲法?你是落在第二义,不是上上法,上上法里头是不二法门。所以从向上一着来说,成与不成,念头都不能生,这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这些意思都是大、小乘教义里头所说。如果就华严本宗的教义来说“始成正觉”,华严是无障碍的法界。“以十佛法界的身云”,这个意思将来诸位在古大德注疏里面常常看到,看到你要懂它的意义。十佛法界,这个十不是数字,是表圆满,用我们现在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之身。这是什麽身呢?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身。这个说法我们很难懂,一般人的观念,讲到身,都是认为这个身体是自己的身。如果不说这个身,那就迷惑了,就不好懂了,你到底在说什麽?说这个东西做身,这是假的,绝大多数的人误会,把这个东西当作身。诸位要晓得,佛这个法身是以一切法为自己的身。我们还得从比喻上来说,我们是凡夫,我想每一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所以佛在经论当中,用作梦作比喻很多。当我们作梦,梦醒的时候,我们很冷静的想一想,刚才梦中的境界,还很清楚、很明白。然後你再细细的思惟整个梦中的境界,梦中当然有自己,也梦到有别人,梦到有山河大地,梦到有虚空,这个所有一切境界从那里来的?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自己的心是能变,梦中这整个境界是所变,能所不二;能变的是性,所变的是相,性是真的,相是虚妄的。为什麽说相是虚妄的?相是常常在改变,不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我们就叫它做真的;常常会变化的,我们就叫它做虚妄的。相叫妄相,性叫真性,真、妄是这个说法。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心,心像什麽样子?心在作梦的时候,心已经现一个相,心什麽样子?整个梦境就是心,就是自己。所谓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佛教我们从这个作梦的经验里面去体会,体会到事实真相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相,这个相是幻相。因为所有一切的现象都会变化,而且刹那刹那在变化。那麽这个相,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出来的,唯有佛与法身大士亲证这个境界;他真的明白、真的知道,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如本性的梦境。所以你要问他什麽是身?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就如同我们作梦醒来之後,豁然体悟到整个梦境就是自己,肯定是自己,一丝毫没有错误,这叫清净法身。不再以为这个身是自己了,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的身,叫法身。在这个身後面用一个“云”,这个云字在此地是帮助我们觉悟的。云,我们知道非有、非无。云彩我们远看,有,一朵一朵的云彩很清楚。我们现在乘飞机,飞到云层里面去的时候,它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经典里面用个云,都是告诉你这个事情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相;你不能说它有,它相是假的,幻相,不是真的,没有妨碍。大乘经教里面,“云”这个字用得很广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佛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佛的身云。是佛的身云,法界身云,我们如果在这个地方豁然开悟,佛的法界身云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法界身云呢?佛证得清净法身,我们又何尝不能证清净法身呢?如果你从今天起豁然真的觉悟了,虚空法界原来就是自己真性的相分。你跟诸佛如来同一个见解,同一个看法。那恭喜你!你就证得清净法身,佛始成正觉,你也始成正觉了。这个不是邪知邪见,一点错误都没有,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然後如古德所说:“遍因陀罗网无尽的时处,念念初初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是那麽样的自然,连痕迹都找不到,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也是表圆满的意思,也是表无量的意思。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为什麽能应?因为他的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那个应身有没有来去?没有!没有来去,没有始终。《楞严经》上说得好:“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句句都是实话。佛菩萨如是,我们一切众生又何尝不如是呢?只是他们在觉,我们在迷,只有这一点不同,除这个之外,没有一样地方是不相同的。所以才说一念觉悟,众生成佛;一念迷惑,这佛变成众生,就一念差别而已。境界相非常复杂,这个复杂的现象,都是从众生妄想、分别、执着而生,正是佛在大乘经上所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现在这个世间混乱,有大灾难要来。怎麽知道有大灾难呢?还是佛的一句话,“从心想生”。你们问问社会一些人,会不会有大灾难?嗯!有哦!我想可能。大家都在想灾难,灾难怎麽会不来呢?想的人很多,想的时间很长。西方的预言,十六世纪就有人讲这个两千年有大灾难,换句话说,他已经想了四百年了。这世间这麽多人在想,这个灾难那有不来的道理?如何叫灾难能够化解呢?大家都不想了,这个灾难就没有了;只要你还想,这灾难就不能够避免了。这是我们从理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真理。如果从缘上讲,一切众生造作贪、嗔、痴、慢,造十不善业。你看这个社会普遍的都在造杀、盗、淫,都在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面充满了贪、嗔、痴、慢,这是缘,有因有缘,果报那能不现前?我们处在这个环境里面,一定要觉悟。他们在造,我们在念佛,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共业里面有别业。我们也不要存一个侥幸的心理,佛菩萨保佑我消灾免难,不要有这个妄想,有这个念头是妄想,你还没有摆脱妄想。我们连这个念头都没有,只有一个愿望,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只有这一个很单纯的一个念头,除这个念头之外,什麽念头都没有;这个灾难自然就化解了,自然就消除了,不能夹杂一个杂念在里面。那麽我们是不是很快的就往生?也不必去想,你想就有攀缘心了;佛教我们随缘,不要去攀缘。此地李木源居士,菩萨再来。他十年前得癌症,医生说他只能活六个月,李居士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早一天往生,没有。一切随其自然,这就对了。活一天替佛法做一天工作,那一天往生不要去理它,早也好、晚也好,根本就不想。换句话说,看佛菩萨的意思,看大众的因缘,这个自在。这个地方的大众还有福报,佛菩萨还要他办事,所以他那个病自然就好了,他也没有求病好,病自然就好了。所以一切都交给佛菩萨,自己不要去关心这个事情,不要去过问这个事情,只问我们自己分内的事情。我们分内的事情,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了,传法利生。佛法“不贵能说,贵在能传”,大家发流通正法这个大愿,这一切、这一生都由诸佛菩萨照顾,我们何必去操心呢?何必为自己去起心动念?那就错了。所以就本经的教义,这个境界非常广大。经中具足主伴,在这个法会里面,释迦牟尼佛是主,所有大众是伴。主跟伴没有一定的,任何人都可以做主;你做主,一切诸佛菩萨也是伴;菩萨做主,诸佛如来也是伴;主伴圆融,这才叫真平等。人如是,法也如是。《华严经》为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无量寿经》为主,《华严经》也是伴;《弥陀经》为主,《无量寿经》也是伴。任何一部经都可以做主,任何一部经都是伴,主伴圆融。这是真平等,这是真自在,真实的解脱,自自然然含摄了,包括了十方三世,一法不漏。所以始成,这一个“始”字里面就包含了无量劫;说一个处所,就包含了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华严》里面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成一切成。所以经上讲,这是《出现品》里头说:“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换句话说,如来成,众生就成,佛佛平等,一切成佛。《无量寿经》上讲“一切皆成佛”跟《华严经》一个意思。正是古德所谓一鼻孔出气,没有两样。关键在那里?佛觉察到了,我们没觉悟到,佛讲的句句是真实话。这些意思将来在这个经里面,《出现品》:第三十七品,以及《如来不思议品》:第三十三品里面,很详细的来解说,这都是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什麽事实呢?自己。我们常讲,说明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真相在那里?就在现前,没有离开一丝一毫。这是“始成正觉”的大意。李长者对於这一段经文,他说得也很好,值得我们作参考,也能帮助我们去体会。他说“如是我闻”说得简单,容易懂。他说“如”:“如佛所说”;“是”呢?“是佛所说”,这个好懂。确实,我们如果做这部《华严经》的简单的注解,用这个好。“如是我闻”,如佛所说,这个经如佛所说;是佛所说,不是我阿难说的。阿难在此地给我们复讲,句句话都是佛说的,没有加自己的意思进去,如佛所说,非常忠实。阿难亲自在佛那里听讲经的,不是别人传闻,他亲自听说的。这个我们可以相信,如果是传说,诸位一定要明了,传说就不可靠。为什麽?往往在传说里面,这个传的人,所谓在里头有增有减,不忠实,听人家说两句话,他要加上七八句话,渲染,越传越讹,越传越不是那个样子,传闻容易失真。阿难是亲闻,不是传闻。长者在他的注子里面,他注子叫《合论》,有几句话特别提醒我们,我们应当要学习。他说:“心境不二,方闻佛所说经。若心境有差,不可闻佛所说,亦复不能信顺领受。”这一句话重要。这个境界很高,说得是没错,但是不是凡夫境界。虽然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依着这个道理去修学,对於我们领悟经典的真实义,是决定有帮助的。心是念头,起心动念;境是外面的境界。凡人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那有不起心动念的道理?起心动念就落二、三。所以我们读佛经,读古大德的注解,如果说懂,实在讲只懂得一点文字皮毛,只懂得一点表面,里面真正的意思,开经偈里面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能解吗?确实不解如来真实义。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怎麽能够说你听懂了佛经?由此可知,真正要能够懂得佛经,一定要自己认真去修行,一定要自己用功。用的什麽功夫?看破、放下。看破,知道万法皆空;放下,再不分别、不执着就行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时候心境就一如,佛的一切经典不要听多,听个几句就开悟了。这使我们想到唐朝惠能大师,他很年轻,才二十出头,五祖传法给他的时候,他才二十四岁。所以他二十出头,小伙子,没有念过书,也不认识字,但是很孝顺,每一天上山砍柴,卖柴,把卖柴的钱买一点米、粮食回家养他的老母亲。他有一天卖柴,卖完柴拿到钱了,偶尔听到有人在念经;他在窗外,站在那儿注意听听,听人家念的是《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他真懂了。念的人不晓得念了多少年,不懂!他在旁边听了几句,他就听懂。他为什麽听懂了?心境不二,他是真正闻佛所说经。那个念经的人心境有二,有差别,所以天天念也不懂如来真实义。他天天念,他也不开悟;惠能大师偶尔听个一句、两句,他开悟了。差别在那里呢?一个人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一个人心里头充满了妄想、分别、执着,差别就在此地。所以要晓得妄想、分别、执着害死了我们,害惨了,不是好东西。为什麽还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还要这样继续下去?不要说听我讲经,我在这里这一次我们开讲《华严经》,预定四年到五年,你听上个五年也不会开悟。如果你真的把妄想、执着放下了,这五年当中你一定开悟。我不开悟,你会开悟;就像我念经、看经,你在旁边听,六祖惠能旁边听;我念的人不开悟,听的人开悟了。讲经的人不会开悟,听经的人会开悟,会说不如会听。长者这两句话重要。你听经没有悟处,那个信受奉行你做不到。为什麽人家听了之後能够信受奉行?他明白了,悟入了,所以他能够信受奉行。我们以惠能做一个例子,能大师能够信受奉行;念《金刚经》的人不行,他做不到。这个是李长者很重要的一番开示,他的《论》好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作参考。讲到表法,他表法讲得很多。我们特别着重阿兰若法菩提道场,尤其是要懂得表法的意思。“菩提场”前面跟诸位报告过,菩提是觉悟,你觉悟的那个处所就是菩提场。处所不能够定在某一个地方,所以大乘经上讲六度就是菩提场,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三学是菩提场,普贤菩萨十愿是菩提场。这些修学的纲领常常在心地,心地就是菩提场,你所在之处无一不是菩提场。由此可知,法界无边,菩提场也没有边际。这个道理懂了,然後我们才稍稍能够体会,佛与大菩萨,这个大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萨就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正是所谓“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某一种法门而得度者,他就示现某一个法门来帮助他。得度也有许许多多差别,在佛门里面我们刚才讲了,天台四教,四种佛;贤首五教,五种佛。成佛成那一种佛?这个佛法你都成不了,没有这个因缘;佛可以帮助你不失人身,也就是帮助你不堕三恶道;人天小果,帮助你生天,享受天上的福报。由此可知,套佛经的例子,如果应当以基督教身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牧师的身分去度脱他;应当以伊斯兰教而得度者,佛菩萨一定示现阿訇的身分;那一个宗教里面都有佛菩萨在其中,佛菩萨无处不现身。法界无边,道场无边。那些宗教对佛教不尊敬,应该的、正常的;佛教如果对於其他宗教不尊敬,错误的,那个不正常。为什麽?佛教了解事实真相,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你怎麽能分呢?所以佛法里头没有界限,没有种族的界限,没有阶级的界限,没有信仰的界限,所有一切界限都没有。它是圆融无碍。所以说恭敬,一切恭敬,决定不能分,学佛的我对他恭敬,学基督教的我对他不恭敬,不可以,一律平等的恭敬。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同样的恭敬,没有差别,你才能够契入境界。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这在头一天就跟诸位说过了,为众生作最好的榜样。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许许多多的过失,佛菩萨示现改过自新,作一个圆圆满满的好样子。所以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为什麽?帮助众生断烦恼、证菩提,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我们应当要学习。佛菩萨如是,我们今天也能如是,这叫做学佛。这是李长者在这一段经文里面几句很重要的开示。

(八)别显处严“别显处严”。下面给我们讲讲经的处所,主讲人以及听众,这个听众是“众”。一般讲六种成就,这是处成就、主成就、众成就;这个就是三世间,在本经里面讲的∶器世间、众生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主”,主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智正觉世间;讲经的这个处所就是器世间。这三种世间前面的两种,智正觉世间跟器世间,本经显示的是如来果地上的依正庄严。“众”,这个众不是普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古德常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是法身大士,所以这个法会显得无比的庄严。处所庄严是依报,教主难思是正报;众海云集是有情世间,古德讲“辅翼不空”,这些人庄严道场,帮助佛教化九法界的众生。世间人有家亲眷属,佛是以弟子为眷属,我们称为“法眷属”,这显示眷属的圆满。这四桩事在本经里面每一桩跟我们说十种庄严,它里面的含义是教我们“即染显净”。我们今天住的是娑婆秽土,如何能在娑婆秽土里面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净土,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诸位要晓得,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也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我们现在住的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每一尊佛都有,而且告诉你四土是在一起的。我们如何能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通过学习《华严》,我们在秽土里面见到净土,你成功了,你真正入了《华严》境界。“别显处严”,这个处所里面有四段经文∶第一个是讲大地,第二个是讲树,第三个是说宫殿,第四个是讲师子座。这四段经文都有三种解释;第一个是从“事”,那在经文都能够看得出来,这是事法,从事法里面,我们要懂得它“表法”的意思。第一个讲“地”。地是什麽?地是表心地、法身。“树”代表什麽?树代表建立,树立。儒家孔老夫子自己叙说他学习的成就、境界逐渐的向上提升,这就好像树木年年往上长高。夫子自己说“三十而立”,三十是成立了;这个“立”是道德学问基础打好了,建立了。我们想想∶我们的学业、道业、事业有没有成就呢?这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孔老夫子说“四十而不惑”,他境界向上提升了,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了,意思就是智慧开了。那我们四十岁还会不会迷惑?“五十而知天命”,这都是建树,都是树表的,又高一层了,知天命。什麽叫知天命?明白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他真懂得了。“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六十岁他到这个境界了,一切都能够顺众生。“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巧,不逾矩是善。随心所欲是自在,自在又合乎规矩;得大自在,不违背规矩,那是真的自在,不是放纵,纵欲那个造业要堕落的。你看看他这个建树,这个树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高。在佛法里面,这个树代表菩提,菩提是觉悟。孔老夫子十年、十年,一年觉悟的范围越大,越来越高,我们的觉悟也要一年比一年范围大,一年比一年要高。所以佛家讲的这些树木表这个意思。“宫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住在那里呢?《金刚经》一开端,须菩提尊者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应云何住?”这是个大问题。“应云何住”意思:我们的心要住在那里;不是讲身,身不要紧,你这个心要安住在那里?佛给我们说:“心要安住在大涅槃。”涅槃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在《金刚经》上就讲的“无住生心”。“无住”,不生;“生心”,不灭;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个话如果听起来不太容易领会,换一个说法,要住在非空非有,空有两边都不住,这个就是涅槃境界。你这个心住在“有”,样样都执着,错了;你要住在“空”,也错了;空、有两边都不住,这个就对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教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宫殿是表这个意思。“座”,我们每天都要找一个很舒适的座位坐坐,大概坐的时间是比较多。除了睡觉之外,坐的时间最多,所以这个座就很重要了。如来升座讲经,他是坐着讲,他不是站着讲。“座”表什麽?座表法空,万法皆空;以法空为座就能够随机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所以这个处所庄严(器世间庄严)给我们讲了这四桩事情,里头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我们要明了。佛就是用一切万法来说法,明白了何必要开口呢?见到大地,你就想到心地、法身圆满;看到是树木,你就晓得我的智慧、德行要建立,要不断的向上提升;见到房屋,走进房屋,立刻就想到我这个心要住在非空非有;无论坐在那个地方,看到座位就想到一切法空。这都给你说法了。所以要尘说,刹说,无间断说。《华严》在那里?《华严》就在我们生活当中,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是“大方广佛华严”。《华严经》不在这个书本里头,《华严经》不在这个讲堂里面,《华严经》在我们生活里面;然後你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的关系多麽密切,字字句句都是讲的我们现实的生活。这是从表法上说的。表法的意思懂得了,最重要的如何把我们这个观念换过来。我们过去起心动念错误的,与事实不相应,现在把观念转过来,念念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叫真正修行。那麽第一个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深入学习“心地法身之因”,才能够获得如来果报里面的金刚之地。这个相确实是随心转。我们讲经这个场所现在经过修缮,焕然一新;讲台这些布置,我们看起来赏心悦目,能生欢喜心。从前为什麽没有?现在为什麽有?以前的心不清净,现在心清净;以前随染缘,现在随净缘。念头改了,我们这个物质环境自然它就在变,心地不断的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那我们这个依正的环境当然就跟着转了,这个是要认真学习心地法身的这一些条件。“以般若为因”,佛法自始至终追求高度的智慧,我们要过高度智慧的生活。第三“以悲智相导为因”。有智,智要不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个智是虚妄的。智慧落实在生活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大慈大悲,悲智是一不是二。更高一等的,能“以法空为因”。《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给我们说了四种因∶心地法身之因、般若为因、悲智相导为因、法空为因。四个因都好,都是正因,能得正果,果报里面特别显示出来就是依报的庄严,正是依报随着正报转。或者是一个因,成就一切庄严;或者是一切行,成一种庄严。四种因成一种庄严;也有一种因成一种庄严,四种因成一切庄严。这个里面可以互相融通,纯杂无碍;因正,果亦正。一)地严向下经文这四桩事情都有十句。“地严”的这段经文∶【其地坚固,金刚所成。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以为严饰。诸色相海无边显现。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於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於中影现。】这一段经文一共有十句,十句里面就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一句“其地坚固,金刚所成。”这是“总显地体”,告诉我们这个地坚固。不像我们现在居住这个大地不坚固,土石沙砾,古人常讲的“沧海桑田”;何况我们常常听到、常常见到地壳的变化,大地的震动,说明这个地不坚固。诸佛如来他们感得的这个依报的大地就特别坚固。你要问什麽原因?原因还是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地怎麽会坚固呢?那有这个道理?佛菩萨的世界纯一、清净、平等、觉。他们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所感得的这个大地,当然是金刚不坏体,这一定的道理。我们能够相信,这个不是假的。佛讲经说法,其他经论里面多半说到“敷座而坐”。在佛陀那个时代,敷座用什麽敷座?都是用草。我们现在敷座用这个坐垫,这个是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物质受用也随着时代在进步。多半都说佛坐的是“金刚为座”,这大乘经上所说。可是讲整个地面都是金刚,这个经典就很少。佛在往生经里面,像《无量寿经》、《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讲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极乐世界的地体是琉璃,黄金为地是铺的路面,地面上铺的是黄金;地的地质是琉璃,琉璃之地。琉璃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绿色的玉,我们中国人叫翡翠,翡翠就是琉璃。世间人把它看作珍宝,希有的珍宝,在玉里头很名贵的。西方大地这个地是琉璃地,透明的,绿色的、透明的。这个地方讲的华藏世界,毗卢遮那如来的报土,整个大地金刚所成,整个华藏世界都是这个样子。“华藏大莲花地,金刚所成故。”这一句话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疏钞》里面所说。所以第一句“其地坚固,金刚所成。”第二段是“地相具德”,这个大地的相状,它所具足的德用。第一句给我们讲“上妙宝轮”。“轮”表圆满。大地既然是金刚所成,当然所有的器用都是众宝成就,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轮”在器用里面是最圆满的,它表圆满,代表一一行门里面具足一切行门,这才是真的圆满。“及众宝华”。“华”也是表法。花开,你看一般人看到花都喜欢;中国人喜欢花,外国人也喜欢花;文明人喜欢花,野蛮人也喜欢花;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喜欢花,他方世界人看到花也喜欢。所以花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共同欢喜的,都不讨厌,所以我们用香花供佛,就对了。用香花可以供养一切众生,表我们一点敬意。“华”代表六度的因行,我们看到花就要觉悟。花能令人喜悦,我们的心行也要像花开一样,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大经里头佛常说:“佛菩萨所在之处,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华”的意思。所以我们见到花,前面跟诸位说过,无论在什麽地方,只要一看到花,提醒我们一定要修六度万行,唯有六度万行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及众宝华”,什麽是“宝”?布施是宝,持戒是宝,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宝,这是性德的流露。“清净摩尼”。“摩尼”是宝珠,叫摩尼珠,显得特别的清净,透明的,用这个来庄严自己的心地。“上妙宝轮”、“及众宝华”、“清净摩尼”这三样东西都是我们世间人所喜爱的,是世间人很喜欢收藏的,现在话叫珠宝,大家都喜欢。出门都把珠宝佩带在身上,庄严我们的色身,庄严这个身相。你如果懂得它表法的意思,你就知道庄严我们的心地。我们一一行能够包含一切行门,能令众生生欢喜心,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就是“清净摩尼”。在外表上、事上,庄严我们的色身;理上,庄严我们的心地。下面是“以为严饰。诸色相海。”这个“海”是比喻,是形容深广。“无边显现”,这是说隐显自在,显示出自在无碍。你家里的珠宝很多,你出门今天觉得想戴那一些,戴在身上是显,藏在家里是隐。可是现在人喜欢珠宝又不敢露出来,把珠宝放在什麽地方呢?放在保险箱里头,银行的保险箱。惟恐这珍贵的财物被人偷窃了,戴在手上又怕人抢劫;人家为了夺你的这些财宝,可能伤害你的生命。想想还是生命重要,又不敢戴在身上,放到银行保险箱里面去收藏,我看了感触很深。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讲经,香港有一位同修很诚意要送我一个手表,大概是什麽名牌的,现在也不晓得到那里去了,不知道了。带我去选、去选购,到银行开他的保险箱;他珠宝不少,他有两个保险箱。两个箱子打开给我看,在我面前炫耀,他有这麽多的珠宝,给我看。我看了之後点了点头,告诉他,我说∶“你就这麽一点点?”他没有想到我说出这句话,我嫌它太少了,怎麽就只有这麽一点点。他感觉到很诧异!然後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这个珠宝不是你的,你看不敢戴在手上,怕人家抢劫;不敢放在家里,怕人家偷盗。放在银行保险箱,每个星期打开看看,摸一摸就是你自己的。”我说:“如果这种方式是自己的,我的珠宝比你多得太多太多了。”他说在那里呢?“所有珠宝店都是我的。”为什麽呢?我叫他“拿来!”我摸一摸,“收好!”你看吧!都是我自己的。那有这麽笨的人!所以你那个两箱,我没有看在眼里。你看人多麽颠倒,迷惑颠倒。为什麽不拿这些财富去布施众生,跟一切众生结法缘?那个多自在,那才是真正是你自己的;这是假的,不是你自己的。一口气不来了,不晓得是谁的,一样都带不走。所以世间人迷惑颠倒到这种程度。这是说“庄严。诸色相海,无边显现。”的意思。底下这一段是“地上具严”,这个地上具足的这些庄严。经文有五句,“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摩尼”是宝珠,珠有光。“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光”跟“音”都是讲的作用。摩尼放光,因为它是宝物,就像西方极乐世界宝树一样,微风吹动的时候它就有微妙的音声出来,所以说“恒出妙音”。“罗网”、“缨络”,这是装饰,它也表法。所以佛家讲经说法常常被形容为“高树法幢”。“幢”是圆形的,跟幡是一样的,幡是扁形的、长形的。这个在新加坡比较少见,现在在中国的道场,在日本的一些道场可以见得到。现在台湾有一些道场最近悬幡幢也多了,形成一个风气了。这个是表“降魔伏外”,表这个意思,降伏魔王外道。那些是魔王呢?烦恼是魔王。那些是外道?错误的知见是外道,邪知邪见。由此可知,魔王、外道不在外头,魔王、外道都在我们自己内心里头。降伏自心里面的魔王,折伏自性里面的外道,这就是佛家常讲,破烦恼障是降魔,破所知障是伏外道。如果你把魔王、外道认为是外面境界,你永远不能成就。你修行,修了多少年、多少世、多少劫,你为什麽不能成就?你就是把这个意思搞错了,以为魔王、外道在外面,想尽方法来对付它。自己的烦恼障、所知障天天在增长,分毫没有消除,你怎麽能成就?依旧还是个凡夫,依旧还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麽能成就?所以降伏魔外就是对付我们的二障。“智光常照,慈音悦耳。”我们今天的音,最妙之音,“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个音微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就因这个妙音而成无上道,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讲往生经,劝人往生;就是净土三经一论,古德称为往生经,没有一尊菩萨不劝人念阿弥陀佛。以我们近代这些大德,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大德,你看他接触广大的信徒,他没有劝他们参禅,他劝人念佛。特别是在最後的开示录里头,叫《方便开示录》;我看过这本书,是老和尚一百一十七岁说的,他的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这个在香港、台湾都有流通,我相信此地也很容易看到。里面十分之八都是劝人念佛,劝导人参究的很少很少;十之八九劝人念佛,十分之一劝参禅。从这个比例上来看,老和尚劝人念佛符合“恒出妙音”这个经义,符合这个经义。“妙香华缨”,“缨”是缨络,罗网、缨络。“周匝垂布”,这个“垂布”有保护的象徵。用什麽来护持我们自己的正法呢?用什麽护持我们自己来修持呢?一定要用戒、定,这就是表戒、定。如何护念一切众生呢?一定要学习佛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关怀、爱护一切众生,这就好像“周匝垂布”的样子。下面说“摩尼宝王变现自在”。这个“变现自在”是讲神通如意。神通不是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这个我们要搞清楚;神通是智慧,是德能。这个智慧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事上,用得非常灵活,用得非常巧妙,没有任何障碍,能令一切众生生起信心,能令一切众生生起欢喜心,欢喜学习佛法,欢喜研究佛法。这个就是变现自在的意思。我们佛家常讲“随机说法”,随机说法就是“变现自在”的意思。

【摩尼为幢,常放光明,恒出妙音。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周匝垂布。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及众妙华,分散於地。宝树行列,枝叶光茂。】到这里是一个小段。这一段经文虽然不长,它这个五句就是说了五桩事情。首先跟我们说明摩尼为体。佛经里面常常称说“摩尼宝珠”,它的德用是无边,彷佛像西方神话里面所讲的神灯;如果你得到摩尼宝珠,这个心里想什麽,它就能变现什麽,能得自在受用。那麽是不是有这种宝珠,我们姑且不论,要知道佛在经里头所说的义趣。这个宝是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如本性用摩尼宝珠来比喻、来形容,是很恰当的;世出世间一切法心想事成,当然是真正的摩尼宝珠。第二句讲光,第三句讲音,光跟音都是它的作用。“常放光明,恒出妙音。”光是非常微妙的物体,它的相状非有非无,你不能说它有,它没有体性;你也不能说它无,它有现相;这就说明相有体无。那些是光?万事万法都是光。我们平常在生活当中,实在讲粗心大意,不知道眼前所现的万事万象,都是光化的作用,是光化物,一切人、事、物统统都是。所以有一些特异功能的人,甚至於有一些练气功的人,他们看到人,每一个人有光,有光环包住这个形象;光的大小不相同,色彩也不一样。人有光,动物也有光,看到这些小狗、小猫都有光,乃至於更小的动物,蚊虫蚂蚁也有光。植物也有光,矿物也有光,我们这里桌椅板凳都有光,砖头瓦砾也有光。光里面含摄无量无边的色相,这些色相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这才是事实真相。因此觉悟的人,这些人、事、物的色相,他可以受用,决定没有执着。为什麽说不执着它呢?因为他知道“当相即空,了不可得”,就在现前,当相即空。佛在《般若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很清楚。他说一切法缘生,因缘生法。凡是缘生之法都没有自体,没有自性,也没有自体,就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因此,不仅仅是理事无碍,实在讲事事无碍。为什麽事事无碍?当相即空,所以它没有障碍。这个现象《华严经》里面讲得太多太多,非常丰富。音是音声,光与音,诸佛如来用它来作佛事,作佛事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觉悟众生。众生在迷惑,如何帮助这些众生觉悟,这个光与音就是两种很好的工具。第四句跟第五句里面讲罗网、缨络。“众宝罗网,妙香华缨。”它的作用是“周匝垂布”,它这个作用。菩萨在因地。如来在果地,菩萨在因地。因地修行,修个什麽?说实在的话,除障而已。古德所谓“但除妄想,切莫觅真”,你不要去找真,你只要把妄除掉就好了,不要去找真。为什麽呢?妄除掉就是真。你再要去找真,那叫“头上安头”,又错了了,要知道离了妄就是真。所以网,网的作用是防止鸟雀。这个网是罗网,罗网在新加坡我好像没有见过。中国大陆皇宫里面有,中国大陆这些大的寺院,我很少去,没有注意到。但是在日本大的寺庙里面都有罗网,用铜丝编成,保护它这个梁跟柱。因为这些梁跟柱多是高度的艺术品,雕梁画楝,这上面高度艺术,怕鸟到上面去蓄窝,把艺术品破坏,所以就用罗网把它包起来,保护它,网作用是在此地;也相当的美观,做得很精致。佛经里面常常讲大梵天的罗网,当然比人间的更美、更要殊胜。我们只取它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防止鸟雀来蓄窝,破坏艺术品。这个意思就是防非止过。这个高度的艺术品是什麽?是心性。那些东西来破坏我们呢?魔王外道,防止魔外的就是罗网了。罗网、缨络不但是一种装饰品,而且防非止过,降魔伏外。魔跟外,昨天晚上跟诸位提示出来,希望大家要留意,魔是烦恼。你看世尊在《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不长,很多人都能够背诵,这部经里面给我们讲有四种魔∶第一个是五阴魔,第二是烦恼魔,第三是死魔,第四是天魔。这个四样东西障碍了心性,使我们本有的性德不能够现前。我们要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先要把魔障消除掉。五阴,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五阴,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身体是物质,物质是“色”法,叫色阴,物质。除了这个物质的色法之外,还有“受”,受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思虑。“行”,行就是念头不住的生灭,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永远在那个地方循环,不能够停止下来。“识”就是指的阿赖耶识,佛法里面称为神识,世俗人叫它做灵魂。实在讲这个灵魂不太恰当,这个魂要灵,它一定会选择很好的地方去投胎,它去享福,它怎麽会落得这麽些苦难?可见那个魂不灵,迷魂是对的,那个没有错误,迷魂,绝对不灵。我们佛门里面叫它做神识,这个是很合乎道理的。神,神奇莫测;识,识是它有了别的作用,它有含藏的作用,集起种子现行,它有这麽许多作用在里面,所以称之为识。这个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在六道舍身受身是它,在十法界里面也是它,将来修行证果作佛还是它。它要真正明心见性了,它就转了,就不再叫神识,在相宗里面叫大圆镜智,识转成智。一般经论里面称之为真如本性、真心、理体、法界,名词很多,在佛经里面我看有一百个以上的名称,都是说这一桩事情。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什麽说这麽多名字?这是佛说法的善巧,让我们知道名是假名,只要意思对了,不要执着名相,怎麽说都行,都可以。佛自己本身就不执着,给我们作出最佳的模范。佛不分别、不执着,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说法无一不是恒顺众生。你们喜欢听什麽样的名词,就给你说什麽样的名词,只要意思达到就行了,这些地方我们都需要学习。光,佛菩萨的光,觉悟人的光,是智慧光,这个光的颜色好,金色光明,晃曜炽盛。不但自己住真实慧,而且这个智慧之光能够加持一切众生。众生心行与“大方广”相应,或者我们说《无量寿经》那个经题好懂,“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净、平等、觉”五个字就是“大方广”;与这个相应,智慧光就能加持到,它就起作用。音,这是慈悲之音,这个慈音,关怀之音,爱护之音,教诲之音,协助之音。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示现在十法界,示现在六道,无不是以利益众生为能事,不为自己,没有自己,说真的,众生就是自己,万物就是自己,所以全心全力为众生、为万物去服务。这个里面包含的行门无量无边,佛家在讲学总用归纳的方法,使大众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譬如愿,平常我们讲“四弘誓愿”,在本经里面我们看到普贤菩萨十大愿,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看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我们也要效法诸佛如来,要发愿利生。发愿之後一定有行,如果我们没有行,这个愿是空的,以行去填愿,愿中有行,行中有愿,行愿交织,就像罗网、缨络一样;落实在生活当中就是戒香远播。戒是这个人的德行,有道德、有学问;香是这个人所作所为利益社会,利益广大的群众,那叫香。香用现在的话讲是知名度,这个社会大众都知道你、都尊敬你、都仰慕你,这叫香,不是真的那个香味。恒以如来“四摄法”处事、待人、接物,这全要落实在生活上,这就好比缨络周匝垂布的意思,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恒是永恒,从来没有间断。“布施”,看看众生、看看社会缺少什麽,就要施什麽。要懂得布施,要会观察,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你要能够观察世间,观察社会。现在这个世间,这个社会,大家缺少什麽?最明显的,缺少佛法。可是我们说缺少佛法,大家不以为然。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这个东西缺乏,好事,不是坏事。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名词变一变,缺乏觉悟之法,这个他听起来会点头。众生都是迷惑颠倒,什麽方法帮助他觉悟呢?缺少觉悟之法。迷在什麽地方?内里面迷失了自性,不知道自己。古德常说:“人贵自知。”一个人最好最贵的是什麽?自知之明。谁自知呢?诸佛如来自知。自知而後就能知人,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圣人;圣人的标准就是对於一切事理通达明了,这样的人中国人叫他做圣人。今天社会上缺少圣贤之学,圣贤之学就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缺少这个东西。於是乎一切众生迷惑、造业,感受种种苦报,这些不善的现象就现前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後晓得我们应该要布施什麽,这是讲的大前提、大纲领。在日常生活细行当中来讲,现在的人不懂得孝顺父母,我们要布施孝顺,怎麽布施呢?自己要做出一个孝顺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启发大家觉悟,所以我们做就是布施。现在社会上年轻人不晓得尊师重道,我们尊敬老师,也做出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这是布施,布施尊师重道。现在社会大众,起心动念都落在贪、嗔、痴、慢里面,我们要布施不贪、不嗔、不痴,做出样子出来就是布施。就如同诸佛如来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你看他们所做,他们这一生的生活,用一句话把它说出来;诸佛如来出现在这个世间,无论示现什麽样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一不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说完了。他示现在世间干什麽?我们《华严经》到最後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你要问他,他表演的是什麽?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是接受,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教诲,依教奉行,这是受。持是永远保持,永远做下去,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没有间断的,没有休息的,念念都在给大众做一个好样子。起心动念是起心动念的好样子,言语是言语的好样子,造作是一切造作的好样子,这是受持。现在世间人不念圣贤书,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身体所接触的,舌所尝到的,都是妖魔鬼怪,那我们要布施什麽?我们要布施圣贤的教学,世出世间圣贤的典籍,我们常常读诵。读诵,自己得利益,也叫别人看看,你看我们其他的书籍都不看,报章杂志什麽东西都不看,看圣贤书,学做圣贤人,这就是大布施。布施不是讲天天拿东西送人家,拿着财物去供养人家,不是这个意思。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叫人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觉悟,回头,改过自新,我们布施的功德就达到了。所以我们要读诵圣贤的经典,奖励别人读诵圣贤书。特别是对於儿童、小学生,我们可以奖励他读经,甚至於我们可以设立专门的奖学金都好。我这一次在台北,台北有一位居士非常发心,他把工作辞掉,教小学生读经,他收了一百个小学生。这些学生是最顽皮的学生,在家里面父母教不了,学校老师也没办法管教,里面很多智障有问题,他专门收养这些父母、老师没有法子教的这些儿童,他收来教。非常有耐心,帮助智障有问题的小朋友开智慧,训练他清净心,不容易。教他读《四书》,读唐诗,读这些古籍,这两年来很有成就,我看到很欢喜。教小朋友写毛笔字,写毛笔字是修心养性,心要定不下来,那个一笔就写不好。我看到有六岁半的小朋友写的几个字,就裱起来挂着,写得很好;还有九岁的小朋友,小学三年级;六岁半的是小学一年级。这一批人里面将来决定有成就的,有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他的心血没有白费。我特别提醒他一句话,小朋友在你这个地方训练,训练个总算长吧!十年、八年,恐怕不可能有这麽长的时间,大概我想两、三年顶多。他离开你了,到别的学校去了,看看人家所作所为跟他自己现在念的不一样;回到家里面,小朋友去学圣、学贤,父母亲不是,一看不对头,那怎麽办呢?这书上骗我们的,大人做的都不是书上的。社会是个大染缸,在你这里短时间很清净,出了你这里入染缸又被污染,你不是前功尽弃吗?他听我这个话也愣了。我说有办法,用什麽?你要不断的教小朋友,常常给他说,不要学社会人的样子,不要学父母的样子;我要做好样子给父母看,给社会看,叫他学我,我不学他,你就成功了。这个理念天天灌输,大人做的,知道他跟我书上古圣先贤讲的不一样,大人做的错了,我做的对了,大人要跟我学,我不能跟他学;我念过圣贤书,他们没有念过。这才能收得到效果,才能做到持,受持。持之有恒,每天读诵,养成读诵圣贤书的习惯。圣贤书里头味道长、味道浓,这世间之乐,实在讲,什麽样的乐没有读经这个乐浓厚。那你来尝尝看,你说你读几卷经苦死了,这那里有乐呢?没乐。不如去看电视、看电影、看戏,取那个乐。那是什麽原因呢?你虽然在这里读经,读了一部经,经里头什麽味道没有尝到,你是囫囵吞枣,你没尝到法味。如果你要是细嚼慢咽,尝到经典的法味,这个乐世间什麽样的乐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所以你要晓得老僧入定,入定不一定是盘腿打坐,心里头没有妄念就是定,读诵经典也是入定。他在享受,他不是在受苦,他在享受,无上的妙乐他在那儿受用,凡夫那里知道?那里懂得?好像看到这修行人枯坐,这个世间许多好玩的地方,他都不知道享受,傻瓜一个。到底谁傻?恐怕说人家傻瓜的人,自己傻!所以这个里头真的有乐趣。我们要懂得布施怎麽样修法,决不是讲到布施,拿一点钱、拿一点物品去施舍送给人家,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学佛的人要自己以身作则,做出个好样子给人家看叫布施。社会缺乏道德观念,我们特别注重道德、遵守道德、履行道德,这是布施。世间人喜欢打妄语,我们真实;世间人喜欢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我们对於善人、恶人平等恭敬,这就是对社会、对一切众生的施舍。第二个是“爱语”。这个爱,关怀的意思,真正的爱护,不是甜言蜜语,并不是讲这个话,大家都喜欢听的,不是的。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你教训他,呵斥他,责备他,骂他,为他好嘛!那些都是爱语。安慰他,奖励他,劝勉他,都是为了利益他,这种言语就叫做爱语。父母爱护儿女,对儿女犯过错,责备很深。老师爱护学生,学生有过失一定要受严厉的处罚。那些呵斥、责备、惩罚都是爱语,都是爱护他的。第三个是“利行”,利益一切众生之行。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凡是不利社会,不利众生的,决定不做。末後“同事”,同事就是经上讲“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身”,现同类身。在我们这个世间,应以人身而得度者,释迦牟尼佛示现人身,他才能度得了我们。他要示现一个天神的身分,我们不敢接近他,一定要现一个跟我们普通人一样的身分,我们才欢喜接受他。佛要度畜生,一定要到畜生里面去投胎,现畜生身,现它的同类身,才能度畜生。经典里面都有,佛要是度那个猪,他要在猪里面投胎,也变成一只猪,天天在猪圈里面给那些小猪们讲经说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要度饿鬼,一定要变现一个鬼的身分,给饿鬼道讲经说法。在那一道,现那一道的身,你才能度得了众生,同事摄,应当说什麽法就给他说什麽法门。我们在经典里面要学这些东西,我们读了、听了、学会了,马上就起作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上,现在分工很细,各行各业,你遇到那一类的人,那一界的人,那一个行业的人,你给他说什麽样的法。这个法一定是帮助他,在他自己这个行业当中能有成就,他就喜欢。如果与他经营的行业相违背,他是一个经商的商人,是一个企业家,你去劝他来当和尚,那怎麽行呢?决定办不到的。他怎麽能接受?他是个商人,你就要说法帮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成功的企业家;佛经里面讲的商主,商业界的领袖人物,他高兴,他能接受,他欢喜。所以说什麽法,一定要应机。佛说法,佛经称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个叫四摄。四摄在这一句经文里面就是缨络,缨络的垂布,垂下来表这个四摄法,接引一切众生。下面这一句,“摩尼宝王变现自在,雨无尽宝。”这一句里面它含的意思,神通如意,变现自在。众生根基的差别无量无边,你有智慧,你有能力,这个神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能力、技巧,你的方法非常巧妙。无论什麽样身分的人,无论那一种行业的人,你一接触,你都有智慧,都有能力,都有善巧方便帮助他,令他欢喜修学佛法。能把佛法用在他的现实生活上,用在他现前的工作环境里面,帮助他成功,帮助他的事业顺利,帮助他达到圆满,这个就譬喻是摩尼雨宝,这才是真正的宝,在我们佛法里面讲法宝,法宝是无量无边的。第三句,“及众妙华,分散於地。”这散花。散花在世法里面,所谓天女散花,表无量的因行,普遍的庄严大地。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空中雨花,花落到地面,自自然然形成一种地毯一样,而且这个地毯的花纹组织非常微妙并不凌乱。此地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是以无量的德行、无量的智慧庄严心地。这金刚宝地是指我们自性、心地,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我们庄严自己的心地,那就是佛经里面所讲六度万行,这个是心地真实的庄严。後面这一句,“宝树行列,枝叶光茂。”树,底下还有一段经文,给我们说宝树的庄严。树是代表建立,建树。我们中国古人常常说,人这个一生不能空过,至少要流芳千古,就是让後人有一个好的纪念。那要怎样做到呢?三桩事情∶立功,为国家民族立功;立德,立言,称之为三不朽,这是世俗人的观念。是不是真正能做到不朽呢?很难说。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会有成住坏空,太阳也有失掉光辉的一天,那里能真正做到不朽呢?可是佛法里面德行建立,真实的不朽。为什麽呢?自性是没有生灭的,凡是称性的德行,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意思,往後经上还有很多地方都会说到。这一次,我们在此地启讲这一部大经,因缘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缘,那就是我们“净宗培训班”第四届决定采取《华严经》,所以这一届的时间比较上长。原本《华严经》是打算在课堂里面上课的。所以我们这个属於教学,着重在真实的受用,解行相应,着重在契入《华严》境界,所以跟往常讲经不一样。往常讲经,我们的目的定在信、解,让你对佛法能生起信心,能懂得一些就可以了。这一次不是的,这一次我们着重在行,学了之後怎麽样去做,怎样去做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既然有这麽长的时间要开讲这部经,我们同学十几个人在一起学习,所以就把讲堂搬到此地来了。我们教学对象前面这一排,後面诸位同修旁听。不要小看旁听,有的时候旁听都证果了,学习的人还在迷糊颠倒,旁听里头还有真的证果的,功德利益不可限量。这一次我们讲的方法、方式跟过去都不一样,有一些同学已经发现了,告诉我∶“法师,你这次讲经风格跟从前完全变了。”是变了,我们顺便在此地跟诸位说明。

【佛神力故,令此道场,一切庄严,於中影现。】“影现”两个字好!前面所说的果德,果德到最後那真的是有所建树,所以以“宝树行列”作为总结,我们的德行建树有成就了、有成绩了。可是不要忘掉,修因证果都要靠佛力,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我们确确实实不得其门而入。佛的经教再好,摆在我们面前;古大德的注解讲得再透彻、再明白,我们依旧是没有法子入门,没有法子理解。所以说、听都要得佛力的加持,三宝的感应。这个里面能感、所感我们一定要清楚,能感就是真诚的发心,经上常讲“发菩提心”,我们真正肯发心学佛、学菩萨。我们现在一般是不是在这儿学佛呢?不是。接触佛法一点气氛,接触到一点边缘,到这边来听听经。或者你在家里每一天也做早晚课,也在读诵经典,是不是学佛呢?不是的。怎样才叫学佛呢?学作佛,这才叫学佛。佛存的是什麽心,佛怎样待人;佛是存什麽心,我也存什麽心;佛如何处事、待人、接物,我也学佛这样处事、待人、接物;佛如何生活,佛如何工作,样样都要向他学习,学得跟他一模一样,这叫学佛。如其不然,都不叫学佛,叫什麽呢?叫佛学。你们现在在搞佛学,在研究佛学,不是学佛。学佛跟佛学不一样,两把事情,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唯有真正发心学佛,自然就得佛力加持了。为什麽呢?跟佛同心,同心就有感应。前面我跟诸位说过了,我们虽然是凡夫,业障习气一品也没消除,我们这个方向非常正确,对着成佛之道,对着成佛的门径,一点都没有偏差,那个感应道交的力量非常之强,正如我们这个世间物理里面所讲磁力、磁场。你看看那个方向对准的时候,那个力量多强;角度偏差一点也有力量,但是力量就减弱;如果完全相违背,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一点感应都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真正发“四弘誓愿”的心,这个方向就是一丝一毫都不偏差了,这才能得佛力加持。诸佛成佛要得佛力加持,众生成佛还是要得佛力加持。“庄严”,这一段是讲心地的庄严,说不尽,太多太多了,所以经上用个“一切”就统统包括了,说个一切。“影现”好!“影”,告诉你是影相,影相不是无,有;但是不是真有,没有自体,体性是空的,缘起性空。相是缘起的,所以把它比作“梦幻泡影”。它有,它不是真的,不是真有,可以受用,不可得,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受用没错,执着就错了。我们对於一切事物有受用,我们每天穿衣吃饭,衣、食、住、行许许多多这些器皿,都是我们日用生活当中必须要的用具,可以受用。佛菩萨应现在这个世间也一样受用,那佛菩萨跟我们的差别在那里呢?我们在受用当中起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在受用当中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诸位要晓得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那个心里面生起来的是无量智慧,我们生起来的是无量无边的忧虑、牵挂、烦恼。所以一样的受用,两种不同的感受,这就是凡圣的差别。我们今天要学佛,要学佛的受用。我过去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我们在这个世间,现在人都讲权力,我们也讲,恒顺世间吧!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使用权很自在。像我们住酒店、住旅馆一样,我们有使用权。大酒店,你看这观光酒店,在新加坡有六星级的,服务非常周到。我们到那里住一晚上,到那边去吃个东西,接受这些很周全的招待,我使用,我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老板,他天天伤脑筋,怎麽管理、怎麽赚钱、怎麽赔本,那个麻烦可大了!我们使用的人很自在,不管这些事情。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这个世间凡夫,说实在的话,他要的是所有权,没有使用权。可怜,好可怜!我看了很多,有钱的,有钱的这些人家,你看在世界上这个风景好的地方,都买了洋房,都买了别墅,都是他的。他工作忙得不得了,又不能去住,怎麽样呢?请人去住,每个月还给人家钱,给他;那个人就是有享受的权,没有所有权,你看看那个人才叫真正有福报。那个老板实在是大傻瓜,没福报!他不会孝顺他的父母,他孝顺他的佣人,请了个佣人孝顺他。盖那麽好的房子,那麽大花园叫他去享受,每个月还给他生活费,对他的父母很刻薄,你说糟不糟糕。这种人我在这个世界上看到好多好多,我看着很叹息,愚痴!他有没有享受?可能一生在那里住一个晚上,实实在在的。我在年轻学佛的时候就看到,台湾有个很富有的,台湾人都知道:陈查某;在阳明山有一楝别墅,我在那个别墅里头住过一天。我听说陈查某一生在那儿住了一个晚上,请了两、三个工人在那里住,请他们去享受。前世欠他,没法子,前世欠他的。有这麽多钱,不知道去利益社会,不知道去布施给社会许许多多苦难的众生,不肯去帮助他,把那个钱在那里浪费,造了些毫无意义的事情。风景好的地区很好,何必到那里去买房子?又住不了几天,大酒店有的是,那个花钱很有限。为什麽自己一定要在那里置产业,搞这个?要所有权,所有权就是六道轮回,离不开了。死的时候还挂念着,这个地方有财产、那里有房子,一样也放不下,他能去享受吗?不能,随业受报,三途流转,这个是世间愚痴到了极处。所以这种人,他的心行与佛的感应完全相违背,不起作用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如何求佛力加持,一定要与佛的愿行相应;佛是什麽样的心,佛是怎麽样的行持。一切“影现”范围非常的广大,或在地中现,或在地面现,或在树中现,或在种种庄严具上现(这个种种庄严具就说之不尽了),或者在有情众生身相上现,或者在有情众生德行上现,或者在这些植物、矿物形象上现,不定,太多太多了。心在极清净的时候,妄念不生的时候,六尘表法的义趣你统统都能够领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六尘说法,我们这个世界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呢?正报里面一一毛孔,依报里头一一微尘,都在转妙*轮。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他能感受得到,而且是强烈的感受,明显的感受;我们在这个世间六尘同样说法,从来没有间断,从来没有差别,我们的心粗,感受不到。这个事情,理与事在《华严经》上都能得到证明,然後才晓得《华严经》所讲佛的道场始成正觉。道场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处不是道场,处处皆是菩提场,时时皆是成正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此界、他方也同时存在、同处存在。这个意思很深,但这的的确确是事实的真相。二)树、严

【其菩提树,高显殊特。金刚为身。琉璃为干。众杂妙宝,以为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宝华杂色,分枝布影。复以摩尼而为其果。含晖发焰,与华间列。其树周围,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经文总共有十一句,十一句也分四个小段。第一个小段里面只有一句“其菩提树,高显殊特。”我们这里有个小标题:“总显高胜”。这个胜是殊胜,高显殊胜。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宝树,宝树就太多了。为什麽叫宝树呢?任何一棵树,觉悟的人看,其妙无穷;迷人看不出来,觉悟的人看得出来。为什麽呢?任何一棵树都说妙法,那怎麽会看得厌呢?而且所表之法无有穷尽,深广无际,细说就是诸佛如来共同来说,说上一个阿僧祇劫也说不完。但是佛很慈悲,希望我们都能够略知大概,所以在众多宝树里面举一个例子:菩提树,举一个例子。那你要问,为什麽举菩提树,不举别的树呢?这个问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他这里举一棵松树来,为什麽选松树,不选其他的树呢?你这个问题永远得不到答案。所以这个举例是任意举,随意来举。举菩提树,这个是理所当然。佛在菩提树下说法,就近取比喻,就举佛住在这棵树下,就以这棵树为例子。其实我们以後叫它做“菩提树”,印度人不叫它做菩提树,“毕钵罗树”。佛在这棵树下示现成等正觉,所以以後就把这棵树称之为“菩提树”,是这麽个意思。菩提是觉,佛在这个地方觉悟,以它作为一个纪念。觉,觉之体是智慧,没有智慧,你怎麽会觉悟?换句话说,觉的因是智慧,觉之体是智慧。所以佛法的教学是以智慧为目的,以定为手段,因定开慧,而戒律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开智慧。佛能成大觉,对於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内,彻底明了心性;外,知道虚空法界的一切现相,因缘果报,没有一样不知道。所以成正觉,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大智慧。佛告诉我们,我们的智慧跟佛是一样的,无二无别。佛所谓“成”,成是什麽意思?发现了,明了了,说之为“成”。我们有这个智慧,这个智慧没有现前,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我们不能叫“成”。我们的智慧为什麽不能现前,为什麽不能发现呢?有障碍把它障住了。障碍很多很多,佛在经教里面将这些障碍归纳,归纳为两大类∶一类叫烦恼障,一类叫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把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碍住了,不能现前,不起作用。佛把这两种障碍除掉了,将这两种障碍转变过来了;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他把它转过来了。我们今天修学要想功夫得力,你要不做个转变,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我们从前的老习气、老毛病、老旧的习惯,都是造作一些罪业,与性德完全相违背。譬如佛在五戒、十善里面告诉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性德。十善里面: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身三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是性德,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有,所谓是良知良能。人人自性本具,一切众生个个皆有。这那里是佛提倡,那里是佛教我们?我们有,忘掉了,现在所干的,恰恰相反。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尽干这些,心里面贪、嗔、痴、慢。这就是与自性性德与佛的愿行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得不到感应。佛很慈悲,想保佑你,想加持你,加不上。所以诸位要晓得,佛家讲的这些戒律、教条,不是佛制订这些东西来约束我们的,你要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佛从来不干这些事情,不会约束别人。佛给你说明白,全是你自己的性德,是你自己的良知良能。如果你要觉悟了,你就很欢喜,回过头来了,回头是岸。这是能感。菩提树的高,“高”是你的德高,智高。菩提树茂盛,这个“盛”是讲你的行殊胜,你的行为殊胜,你的表演殊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菩提树茂盛的样子。从这个树显示出性德体、相、德用,无不周圆。古大德在注解里面也注得好,“智超数表”,这是“高”;你的智慧高超,高超得世间人没有办法形容,这个就是高的意思。“本性不昧”,这是“显”;这个不昧就是我们常讲“觉而不迷”。无论在什麽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无论在那一种人事环境里面、物质环境里面,他都能够觉而不迷。这是显,总显的意思,这是显。自己的德行流露在形象上,前面讲的光色,流露在形象上,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回头,成就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个叫“殊”,殊胜。除此之外,别无馀法,这是“特”,独特之行。佛是独特之行;佛的弟子,每一个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独特之行。这个独特之行还是用世间术语说大家容易懂,出类拔萃,就是这个意思。你在群众里面所表现的跟人家不一样,人家是迷,你是觉悟;人家作恶,你独修大善。所以在此地用这个宝树来表法,特别选定用菩提树来细说。确实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众生没有不喜欢树木、花草,世尊将树木、花草里面说出这麽多的妙法来,让我们以後一看到树木、花草,都在说法,没有一样不在说法。才知道《华严经》里面所说,尘说刹说:一切万物都在说,无间说:从来没有间断的在说。说什麽呢?说“大方广佛华严”。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领悟到佛说法的高明、善巧,确确实实智慧达到究竟圆满的表现。佛要不是把尘尘刹刹这种说法的义趣给我们显示出来,我们听佛讲经,听完了就完了,出了讲堂就没有了,都忘掉了。你懂得这些义趣,表法的义趣,今天我们念到菩提树的庄严,我们将来在任何地方一看到树,就想到这段经文,就想到佛在《华严经》上的教诲。你这一想,全部的“大华严”不都现前了吗?这个方法才妙,等於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讲《华严经》永无中断。教你看到地,金刚妙宝所成;看到这些树木、花草,这里面含的有甚深的佛法,圆满的佛法,真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法里头含摄圆满之法,虚空法界。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诸佛如来尘说刹说、无间之说,都在任何一法里面显现无馀,这个说法真是巧妙到极处。我们今天讲艺术的境界,世间那一种人在艺术境界里面能够跟佛相比,没法子。下面“体摄众德”。这一段里面有六句,“金刚为身”,身是树身,就是树的本干、它的主干,从这个本里面再生枝,枝里面再生条。这个身就是本,就是树身,树身是金刚的。金刚表什麽?在此地我们晓得,佛在此地说这个“树”,其实是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在说明我们自性真心的体、相、德用,无论指任何一法,都是在说这些大道理。所以才说,一经通一切经通。如果诸位在此地真正悟入了,这《华严经》後头还要听吗?不要听了,你全都明白了,这是实话,不是假话。我过去在台中,在李老师法会里面学《华严经》,我只听了一卷,诸位晓得《华严经》八十卷,我听了一卷。这一卷听了之後,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我讲了十七年,十七年没讲完,只讲了一半,我讲的比李老师讲得还要详细。所以你这一段听会了,全都会了;你要不会,全都不会。“身”,身是讲的本体,这是用树来作比喻。树是菩提,菩提的本体。菩提是觉,觉性的本体是什麽?三昧。他说是“金刚为身”,金刚三昧。金刚三昧是诸佛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自行化他,以这个为基础,以这个为根本。“金刚”是比喻,比喻不变、不坏,比喻坚固,取这个意思,你看《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表法。在金属里面,唯有黄金颜色不变,它的化学结构跟其他的方程式不一样,所以一般人喜欢收藏,把它看得很贵重。金的颜色不变,银就不一样了,银、铜、铁、锡会起氧化作用,会变色。“金”不会变,所以大家特别喜欢黄金,表不变的意思;不变就是表不生不灭,表这个意思。“刚”是非常坚固,金刚是不但不变,而且表示坚固。坚固是信心坚固,愿心坚固、行心坚固,信、愿、行这三个都不变,三个都坚固,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如来家业,这就树立起来了,取这个意思。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之所行,都离不开这一个基础,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所以说“金刚为身”。“干”,干是从身,我们中国人叫它本,根本,这本此地叫身,就是我们说的本。从这个本里面生出来的干,干里面再生枝,枝里头再生条,条里面再长叶、花果,那麽这是我们略说。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干是琉璃”。“琉璃”是七宝之意,琉璃是透明的。透明表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身体就是透明的。确确实实佛菩萨、修道人心地清净,身体真的是透明的。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有特殊能力的人,我们一般讲有天眼,他能看得出来,看出这个修行人的身体里面完全是透明的,像水晶、像玻璃一样。里面虽然有这些器官,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染污;不但透明,而且放光。可是看到我们凡夫这个身里面漆黑,污秽肮脏。为什麽呢?这个里面被一些贪、嗔、痴、慢,被妄想、分别、执着染污了。所以有功夫的人一看就晓得,烦恼业障很重,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这个世间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只能看一个大概,一看到这个人的容貌,看到这个人谈吐、行动,知道这个人有学问、有德行;看到这个人形象很粗鲁,面目可憎。那只是看一个大概,不能像真正有功夫、有定功的人,佛家讲有智慧,那个慧是从定里面发的,跟世间有学问、有道德不一样,定中发的慧看人看透了,才能看透。我过去在美国迈阿密讲经的时候,有几个美国人,迈阿密这个地方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都有,里面有不少有特异功能,是美国人,他们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那里来的呢?他们修禅定,也是跟佛教里面这些老一辈参禅的人,他得定了。他修禅定确确实实得定,但是那个定功并不怎麽很高,这个我们很清楚。但是他得的那点小小的定功已经超越一般人,他们得的这个定,在佛门里叫做“未到定”。如果他定成功了,他就到初禅天去,不在欲界,他还在欲界。所以在欲界里面,多多少少都可以有一点定功。如果没有定功,决定不能够生夜摩天,全凭修福,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就要有定功。那个定功,如果说是一百分的定功才能得初禅,这个他化自在天,大概定功要达九十分;化乐天,八十分,一层一层往下降。夜摩天,定功大概六十分差不多,勉强了,达不到这个标准。但是他这个定功超过我们一般人的智慧就太高太高了,他有能力,他看到。我到那边是讲《无量寿经》,正好《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注解的本子印出来了,我是先送了一些过去。前面有一张夏莲居老居士的照片,我们里面就有一位同修拿这个照片给这些外国人,他们有神通的人,给他们看,看看这个人怎麽样。这几个人一看之後,他说这个人身体透明的。我听了很奇怪,他没有见到人,看到照片,知道他身体是透明的,换句话说,他没有贪、嗔、痴、慢。而且告诉大家,这个人现在不在世,又说这个人是个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他讲的都有道理,没有人事先给他介绍过。所以如果现场见到人的时候,那看得一定很透彻、很明白。“琉璃”在此地表透明、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智慧往外透,内外明彻。所以说“干是琉璃”。佛在此地教我们如何观察万物,体会六尘说法;说,不一定要用言语,任何表示都可以说是说法。在我们人间,我们有意的表示,这个大家很明显的能够领悟,所谓生活当中,特别是在舞台上,讲台也等於舞台,眉目可以表情,动作也可以表情,这些有意都属於说法。而无意的那种表法,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同样是很明显的能够领悟。如果领悟到一切植物,一切矿物,一切自然现象,中国古书里面记载的所谓“上天垂象”,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自然的现象。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他能够领悟。这个里面的道理很深,实在说也唯有佛法能说得透彻。理是什麽呢?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我们自己向内观察比较难,观察我们的心性,观察我们极微细的念头,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但是我们对外面观察,那就比较容易得多。可是一定要晓得,内外是一如,没有两样。所以从外面境界能够知道我们起心动念,与法是否相应,都能够体会得出来。杂宝枝条,一棵树枝条多,越是大树,枝条越多。“杂宝”,这不是一宝,杂宝比喻差别的智慧,佛家讲後得智,也叫做权智。权,对实说的;後得,对根本说的。後得智能知一切万事万物,所谓是无所不知。他用杂宝来比喻,这是说我们解能随境生,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能够开悟,都能够觉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第四句是讲“枝条”。宝叶扶疏,垂荫如云。条如果要是没有叶,那就变成枯枝,就很不好看,所以枝条的庄严就是绿叶。佛在此地用这个法来表定与慧密切的关系,慧能够帮助定,定也能帮助慧,所谓是智资定而深照。宝叶虽然多,虽然不同,它共同成就了大树的荫凉,比喻百千定门,或者我们讲百千三昧,同归一寂。三昧翻做正受,也翻做禅定。为什麽说有那麽多呢?禅定跟正受都是说明我们在境界里面能保持着如如不动,这个时候的受是正受。如果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了,那就不是正受,你起心动念就落在凡夫的感受。凡夫的受,佛经里面把它分作五大类∶苦、乐、忧、喜、舍,五大类,每一类里面无量无边。身体有苦受跟乐受;心里面有忧受跟喜受;忧、喜是心理的,苦、乐是生理的。舍,舍算不错,身这个时候也没有苦没有乐,心也没有忧没有喜,这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舍受的时间太短,不能常常保持,如果常常保持就叫三昧了,那就叫禅定。所以舍受,我们凡夫有;三昧、正受,凡夫没有,这个差别在此地。如果我们一个人对财不贪,财摆在面前不动心,你在财里面得三昧了,得禅定了。可是有一些人不贪财,他贪名,他在名里面他三昧就没有了,财里面有三昧。如果也不贪名,那在名里面也得三昧了。由此可知,境界无量无边,三昧就无量无边。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上那个法是佛法,佛法都不贪着,何况世间法呢?他的心才真正得到寂定。所谓百千三昧,同归寂灭,这一种清凉自在。定、慧不仅仅是自受用,自受用就好比这大树,树荫很荫凉,也能够庇佑别人,这就是你定慧的影响力,就能够普度众生。影响的力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就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水很清,很平,我们在池子里面,投一块小石头,它就有个波浪,慢慢波浪就扩大了,普遍整个池中。由此可知,我们的影响力决定是跟诸佛如来一样,尽虚空、遍法界。可是这种影响力往往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说没有因果,没有报应,你要这样想就完全错了。极其微弱的念头,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觉到的,诸佛如来都清楚,都能够明了。为什麽呢?他们的心清净,感应的力量特别强。我们心不清净,粗心大意,感应的力量很微弱,耳朵边敲钟都听不见。那个耳根灵的,马路旁边掉一根针他都听清楚。这个就是心地清净与否,产生这样一个现象。第五句“宝华”,色彩众多,分在枝条里面。这些花的颜色,在光明照耀之下显出非常之美观。光照之下投射在地面上有“影子”,树影。这个树影、花影,也很能引起文人的遐思。我们一般说,对文人给他带来的灵感,他因这个灵感能够写出很美的诗词歌赋;带给音乐家,写出微妙的乐章;带给画家,作出作画。这是我们世间一般人讲的灵感,可是总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修道的人就不一样,为什麽不一样呢?我们在前面讲过,修道的人,他的方向、角度是正对着真心本性,正对着“大方广”,他领悟的决定不相同。这是佛家讲,他看到这些景观领会的,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明心见性,提高他修证的层次,这个不一样。那麽这些文人,他在这个里面也得到许多灵感,能够成就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世间人欣赏觉得很美。可是在佛法里面,美多动感情,换句话说,都是叫你生烦恼。过去东晋的时代,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在庐山建东林念佛堂,以虎溪为界。谢灵运居士想参加这个念佛堂,被慧远大师拒绝了。远公大师为什麽要拒绝他?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大文学家,他有许多作品一直传留到现在,《四库全书》里面有他的作品。就是文人习气太重,换句话说,他很聪明,有智慧,他那个角度不是对着“大方广”,他角度偏差了,偏到感情里面去。远公怕他常常看到这个六尘境界,又写诗、又写词、又写文章,扰乱大众念佛修行,不要他,拒绝他;文人习气太重。“宝华光影”表神通,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是能力、技能,一定有种种不同的差别,不同的才艺。像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我们是以世法来说,对於音乐家,他得到灵感,他能够谱曲;对於画家,他得到灵感,他能画出一幅名画;诗人,他写得出好的诗句。这就是说明他的能力依他的定力,没有定力不会有感应,也就是你得不到灵感。可见得灵感,你要得到深度,与你的心有密切关系。这定心,在世间人不讲禅定,专心;专心接近定,他心专於一门,往往触目动心,他就有灵感产生。世法都要专,何况佛法的修学!所以佛家讲定、讲慧都是这一些智光,光影现在心地。阳光照着树的影,枝条花果之影,在地面上,比喻六尘落谢的影子在我们的心地上,它才能触动,才有感应。所以本经《净行品》里面说:“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佛在《净行品》教给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清净心。综合全品的义趣,我们如果念念为众生,清净心容易成就;反过来,念念为自己,清净心决定不能现前。这个是《净行品》里面整个的义趣、大意。“花”,表法表得很多很多,深广无尽。花开了之後一定会结果,果表受用,表果报。果皆如意,这个是真实的果报,自在如意。它表无边的行海,海比喻广大,比喻数量无尽。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数字,这个六度是六个纲领,每一个纲领里面细行都说之不尽,无量无边,所以把行比喻作海。菩萨行,菩萨觉悟了,觉悟了的人,他的生活行持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趣向於大菩提。只求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求其他,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我们学佛,学什麽?求什麽?求究竟圆满的智慧,那你就对了。如果你要是求世间,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儿女,都错了。那我们要问,世间人求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求得到呢?能求得到。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有求不到的道理?我们读袁了凡居士的家书《了凡四训》,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间像了凡居士这样的人很多,像了凡居士这样的成就的人也很多,不过是没有把它写成书而已,很多。这种求,这个心依旧是轮回心,你虽然求到了,真实智慧不开,三昧正受你不能够获得,这一生依旧是空过了,非常可惜。所以学佛的人要有智慧,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无上菩提,也就是一般人讲的成佛。我们学佛,要学得跟诸佛如来一模一样,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成就佛果。成佛难!世出世间一切法里头,没有比这个更难。这麽难的事情,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办得成吗?行!《华严》在末後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就成就了。但是要记住,前面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我们虽然不能像诸菩萨那一种的修学,最低限度也要有几分相应,相似的相应,我们念佛往生才有把握。这是这一次在此地跟诸位同修报告《无量寿经》,这一句经文我们特别多说一些,用意就在此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人人有分。既然能够到这个讲堂来,就可以证明你善根、福德、因缘深厚,你跟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有深厚的因缘,只要这一生能真正发愿,决定得生。所以这个果一定是菩提涅槃的大果。自利就如同经上讲的含晖,没有发出来,他的光色还没能够发出来,可是内里面确确实实已经在这个地方作修养的功夫了。修心养性,养性就是养道。怎麽个养法呢?一定要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放下,才能得到感应道交。我们求感应,天天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礼拜、供养,能不能得到感应?也可能得一点,小啊!为什麽小呢?能感的这个力量小,佛菩萨所应的当然也就不大了。“感应道交”要用现在数学的名词,它决定是成正比例。我们有一分感,佛就有一分应;有两分感,决定就有两分应。怎样才能获得圆满的感应呢?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只有一个心,只有一个愿,为佛法为一切众生。像清凉大师在这部经里头所说,“为续佛慧命,为普利一切众生”,其他的什麽念头都没有,这个感应的力量太大太大了,不必求佛也不必求菩萨,什麽都不求。为什麽呢?你这个心正是佛心,你这个愿就是佛愿,你的心、愿跟佛完全相同,那个感应力量是圆满的。求佛菩萨保佑我,可不行了;“我”这个是烦恼,这是妄想,这是分别、执着;纵得到感应,那个感应很微薄。决定没有为我,为正法久住,为续佛慧命,为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只要发这个愿,行愿相资,必定能得到诸佛如来满分的加持,满分的感应。身心湛寂,外面就放光了。接触外面的境界,当然最明显的是接触到一切众生。如果缘没成熟,这个缘是两方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大众。自己的缘没成熟,自己还没有能够悟入境界。我们讲《华严经》,这是华严境界,没入这个境界,没熟。可是我们的确每一天在认真修学,在充实自己,这就好比果里面的含晖,逐渐在长成。如果已熟,光色发现出来了,自己契入境界,智慧现前,德能也现前,就像那个果成熟一样,可以利益一切众生。我们看这个果,果成熟之後,果自己没有享受它自己,果都是供给别人享受。我们几个人看到花果,有这种感受呢?花开了,我们可以说它自己也可以欣赏,很美!果成熟了都被别人吃掉了,它自己没享受。成果一定要奉献给大众,奉献给大众是真正的成就,因果就不虚。果要是自己来享受,给诸位说,没有那个道理。可是世间迷惑的人就很多,多生多劫修积的福报,这一生开花结果了,得了大的财富,得了很高的地位。得大财富,得大的果位,他能享受多少?每一天还是吃三顿饭,顶多吃五顿;晚上睡觉还是六尺床,就算他那个床做一丈吧!一丈,他身体就那麽大,他也不能把身体放大跟床一样,他做不到。中国古人讲“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还能享受什麽?那麽累世修积的福报,在这一生当中,真的叫空过了。无论你用什麽样的心机,细细想想都是给别人糟蹋掉,家亲眷属糟蹋掉了,旁边的近人糟蹋掉了。为什麽不把这些东西布施给一切众生,将福报与一切众生共享,你才叫真正有福报,你生生世世永远享不尽的福报。这个要是明白人他才懂得,糊涂人你给他讲他不相信;你给他讲,他说这个人不怀好意,要来骗我钱了;你说给他讲真话,他还说我们去骗他,说我们不怀好意。最可怜的人是什麽呢?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得老人痴呆症。他有钱,又有地位、又有钱,他一口气不断,躺在床上慢慢享受,一天三班护士来照顾他,往往一躺躺个十几二十年,你看他花掉多少钱?这个花得很辛苦。这种情形佛法里头有没有救的?有,但是他不相信。那是他命里有福报,有那麽大的福报,福必须享完他才会走,他没享完他不走。如果真正是明白人,他自己能同意,家亲眷属明白,把他这个财富拿去布施,去做这些慈善救济的事业,帮助那些苦难的众生。那麽他就两个现象∶如果他寿命还有,他病就好了;如果他寿命没有了,他很快就离开这个世间,不再受病苦了,都是好事。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现象,不好意思说,说了是什麽?这个和尚不怀好心来骗我们。我们是真明白,真能够帮助他解决,看到他必需要躺在床上受罪。我们明白之後,果决定是给大众享受,这是真实的果报,这有意义,有价值。在花报里面,自己可以欣赏,当然也供给别人欣赏。尤其是菩萨们,菩萨就是觉悟的人。说这部大经,总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觉悟,人人都做菩萨。菩萨的生活,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与“如”相应,与真如自性相应,或者说我们讲的与“大方广”相应。“大方广”还难懂,我们再换一句话,与清净、平等、觉相应,这就行。或者我们落实在事相上,与六度、四摄相应。我们所得的这个果就是菩提之果,就是佛果。所以果跟花间列在一起。本经经文里头有说:“菩萨妙法树,生於直心地。”大地生长许许多多的树木,我们心地里面有妙法树。清凉大师为我们说明这妙法树,“信是种”,树的种子。桃树,桃核种子能长成树。这个菩提树,种子是什麽呢?信,信心。你看《华严》一展开:信、解、行、证;净土三个往生的条件∶信、愿、行;信是种,是佛种。菩提树就是讲成佛,成佛的种子,信心。“慈悲是根”,一个人没有清净信心,没有慈悲心,他怎麽会成就呢?好像这个植物,没有种子,没有根,再好看也不过像我们现在台上摆的假花、假树,不是的真。虽然有几盆真的,盆栽长不大,几天不照顾它就枯死了。由此可知,我们在菩提道上要一帆风顺,要真正有成就,你要有根,你要有种子。那你没有信心怎麽行?没有慈悲怎麽行?佛法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博爱!大慈悲心,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平等心里面生出来的,对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这个对我有利益我就喜欢他,那个伤害我我就讨厌他,这个不可以。恭敬你的,爱护你的,帮助你的,你对他有慈悲心;毁谤你的,侮辱你的,陷害你的,你对他还是有慈悲心,你这个慈悲才叫有根。如果慈悲有分别、有差距,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要学如佛一样的大慈悲心,对於九法界众生一律平等,没有差别。这佛在经上,我们也看到,举的故事让我们在这个里面领悟平等的境界。施主供养一钵饭,很好的一钵饭,菩萨把它分成两份:一份供养佛,一份喂狗。我们想到这什麽意思?生佛平等。他来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对佛的那种恭敬心,对畜生这个恭敬无二无别。我们在这个境界里头应当如是学,所以慈悲非常非常重要。从慈悲里面生出智慧,“智慧以为身,方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叶神通华。”他教我们看这棵树,这树教我们,树表法,树教我们,智慧是身体,方便是枝条、枝干。这棵树长得非常茂盛,茂盛是讲事上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个五是事,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六度少个般若,般若是身。五度都离不开般若,枝干没有离开根本。那个本,将这个树身比成般若,枝干比成其他的五度,枝干没有离开树身。将禅定比喻作树叶,将德能比喻作花,将一切智比喻作果。“果是一切智”,这个一切智是後得智,权智;前面那个树身,那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果表无所不知,身表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後得智。根本智起作用,无所不知。後面还有两句,“最上力为鸟,垂阴覆三界。”树上有鸟,鸟是什麽?鸟是最上力,如来果地上十力,十种特殊的能力。其实那个十也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如来果地上圆满的能力。这个就好比是鸟。树荫垂覆下来庇佑三界,这三界是指六道,六道里面一切苦难的众生,这是佛法教化的对象。由此可知,佛门里面所讲种种表法的艺术,确实达到艺术里面最高的境界,不是祖师随便说的,都有经文作依据。那麽这些文句在《华严经》第五十九卷,往下我们都会读到。可见得祖师大德给我们讲解经文,不是随随便便自己说出来的,不是的,都有经文作依据。第三段∶【其树周圆,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宝。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个是第三小段,第三小段有三句,说明“妙用自在,利益无边”。第一句,依真实智慧教化一切众生,这个就是佛家常讲“放光”的意思。佛家迎宾接客,请你到我们这个道场来普照,普照就是放光普照,意思就是以智慧来开导大众,智慧来开导大众就是放光普照的意思。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目标就是智慧。智从那里来呢?智从定中来,换句话说,你心要不清净、要不定,那来的智慧?再告诉诸位,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你所学习的东西不是智慧,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常识。你所学得来的,佛学常识,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清净心就是禅定。“禅定”两个字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什麽叫禅?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我们再说得白一点,外面不会被外面境界诱惑,这个叫禅。这个外面境界,现在这花花世界,五欲六尘天天在诱惑你,不为它诱惑,不被它诱惑,这是禅。内里面不起心动念是定;内心里头不起贪、嗔、痴、慢,这是定。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不是对於外面境界相是一无所知,不是的;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那是慧,那是真智慧。所以智里面要有禅,要有定,定里面要有智,定慧相资,定慧等学,这是佛法,决定不能够偏在一边。第二句里面,“於光明中,雨摩尼宝。”这是依智慧的教学,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好比圆明的法宝一样,圆明是圆满光明,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法教学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它的果报就苦;悟了,这个果报就乐。所以离苦得乐是从事上说的,从果上讲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的。我们苦,苦从那里来的?苦从迷惑颠倒;乐从那里来的?乐从大彻大悟。所以佛法的教学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手段,那个果上没有法子,因上就能下手,所以在因上教大家破迷开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言论、我们的造作,才能够与真相相应,与事实真相,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个术语“自然生态”,有点接近,与自然生态相应。实在讲佛家的术语高明,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大方广”相应,这样才能够破迷开悟。“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一句是讲教学的成果。就像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一样,教了一段时期,成绩要拿出来;没有成绩那不行,一定要拿出成绩来,这个成绩就超凡入圣。你看看原来是凡夫,现在都变成菩萨了。怎麽说变成菩萨呢?原来没有信心,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现在接受佛陀的教诲了,信心生起来了,慈悲心现前了,智慧也现前了,转凡成圣,这个就是菩萨,所以说菩萨现前。菩萨心清净,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他把妄想、分别、执着通通都放下了,自自然然成就,自他二利。佛家常讲“自利利他,自行化他”,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像云出一样。云出岫而无心,不是有意去造作。用一个浅显的话来讲,不是攀缘造的,是随缘成就的。随缘成就,就如云出一样。攀缘是我们有心有意、有计划,先设计好的,我们应当怎麽做怎麽做,那就不相应了。所以诸佛如来说法,决定没有先想一想,这个法今天要怎麽个讲法,没有。如果有这个意念,有这麽一个准备,他就是攀缘说了;他不是随缘,不是自在说的,不是真实智慧的流露。这个真实智慧不是造作的,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我们今天智慧没有开,讲经之前要作准备。佛与大菩萨讲经之前不要准备,不但不要准备,连个经文也没有。经文怎麽来的?释迦牟尼佛讲完之後,人家把他纪录下来才变成经文;不是释迦牟尼佛先写成经文,然後再来开讲,不是的。你看他多自在,所以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自然流露。我们听到了非常羡慕,光羡慕也没用处,希望我们自己也能跟佛菩萨一样。那你一定就要真正去修信种,慈悲根,智慧成就智慧之身,然後自然这个枝叶花果表现在自受用、他受用当中,生无量真实智慧。这是真理,永远不能改变的原理原则。末後这一条很要紧,决定不能疏忽。【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这个就是说明,我们必须要得佛力加持。前面所讲,如果就感应这个意思来讲,能感。由此可知,我们要有信心、有慈悲心,有定、有慧,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的感应。不必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哀求祷告,你保佑我,不必。我们能这样做,这是真正在佛前面哀求祷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也正是黄念祖老居士过去讲,我们的修学着重在实质,不着重在形式。他为什麽说这个话?现在大多数学佛的人都着重在形式,没有实质,所以路走偏差了,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如果我们重实质,当然也要重形式;不能说形式我们就不要了,这个不可以的。形式,形式是表法的,有这些形像摆在面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这一堂课上的就有价值。今天讲菩提树这一段,以後无论在什麽地方看到树,你就会想起来。你想那个树不管长多大,它有种,你就晓得我要有信心,信是种;它有根,我要有慈悲心。这一堂课就没有白上了。你观这个树得受用,你也能够讲解给别人听,教别人。特别是现代人喜欢度假观光旅游,都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中国观光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黄山是天下第一山,我没去过,我看过录像带,风景确实是非常美,树木多。你要对那些游客介绍,这是树,树的种子是信心,树的根是大慈大悲,树的身是般若智慧,树的枝条表布施五度。你不就是藉着这个树讲经说法了吗?那些观光旅游的人,你看随机教育,机会教育,那个地方不是道场?那个地方不度众生?自己做出好榜样给他看,口里面就流智慧的教光,就如同这个大树树荫的荫凉遍覆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他观光旅游,还学到佛法了。我们要处处布施佛法,得佛力的加持,佛力是我们修学传法的真因缘。流是流布的意思,我们佛门里面讲流通,这是说法法音普遍的流传。在过去这个音只能够周遍十方,所以古时候重视写作。因为你言教只能令现代人得利益,如果把它写成书流传於後世,十方三世。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了,我们的音声、光影不但同时能够流布十方,也能够流传到後世。光影音声都做佛事,要靠佛力加持;不离开诸佛如来教给我们的原理原则,这个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我们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古德讲,那是魔说,那就不是佛说。佛法弘传确实不容易,世间法尚且如是,何况佛法。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你要想做一桩好事,障碍重重。世间的好事往往都不容易成就,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有智慧能解决障碍,有定力不怕折磨,这个世间的事业能成就。佛法的大事业更是如此,弘法利生这桩事情魔来干扰,我们不能不知道。魔来干扰我们用什麽方法来处理呢?还是遵循佛的教诲,不理他就好了,不必跟他去争执。这个是真实智慧慈悲的流露,我们一般世间人往往见不到。在台湾早年的时候,基督教非常兴旺。对於佛教不仅仅是障难,毁谤、侮辱、种种的破坏。道场讲经的时候,他来干扰,带来一群人大叫大闹,这种事情常常有。後来,我们佛门里面有一位法师:煮云法师,跟我也是老朋友。他写了一本小册子《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写得很好,对於基督教很不客气,严厉的批判。这本书流通得很快,没有多久就在台湾流通,印了十几版。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佛,我看了这本书写得有道理,对煮云法师很佩服。有一天,我带了这个小册子装在口袋里,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看到我口袋里一本书,他就问我∶“你看的什麽东西?”我就把这个事情向大师报告,大师听了摇头。我说:“这个说得很对。”章嘉大师笑了笑,举了个比喻∶“基督教像两、三岁的小孩,佛教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先生。这个小朋友小拳头打几拳,老先生还真生气跟他打一架吗?”我听了这个比喻,章嘉大师确实跟别人不一样。不理他就算了!如果你要是批判他,两个人程度一般高;一个高,一个低,打不起来的。你说五、六十岁的人会跟两、三岁小孩打架吗?那有这个道理?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有什麽,两、三岁跟两、三岁才会打架,五、六十岁跟五、六十岁会吵嘴、会打架,一样的。我听了这个我才知道,章嘉大师确实是比人家高一等,没有话说。所以他是说这个不必,一笑了之,世间人会有聪明人,何必跟他计较?真是慈悲、智慧的流露。我回过头来看到煮云法师年轻就沉不住气了,那比章嘉大师的功力要差好大一截。所以魔王外道来扰乱,不理他就没事了。他来扰乱,我们更应该要反省,反省来扰乱必然是业障;自己要没有业障,自己过去生中没有跟这些人结个恶缘,他为什麽不扰乱别人要扰乱我呢?所以就应当像印光大师一样。印光大师是示现给我们看,年轻的时候,功力还不够的时候,也常常被蚊子咬,跳蚤也咬他。可是他从来不伤害这些小动物,咬就随它咬,供养它,它大概也是饿了,没地方吃饭,供养它一顿。印光大师作如是想,供养这些小动物跟供养佛没有两样,生佛平等。我们在传记里头看到,印光法师七十岁以後就再也没有了。七十岁以後有这麽一个现象,这个房间里面有蚊虫、有跳蚤,有这些小动物,他老人家住在这个房间去了,这些小动物都搬家,迁单,都搬走了,都不会去干扰他。你看看慈悲心能感动这些小动物,他怎麽不感动人呢?所以说,诚则灵,至诚感通。我们上求诸佛菩萨感应,下同样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无论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的流露。“无有尽极”,无尽无极。讲广多无尽,从空间上讲;从时间上讲,无极。无有间断才称之为“恒”。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所学习到,以後在任何地方看到树木、花草,就想起世尊在《华严经》上这一段的教诲。岂不是一切树都在说法吗?那我们这一堂课的效应多麽广大,真正是经上所讲无尽无极,我们一生受用无穷。三)宫、殿、严“宫殿严”。经文十句,也分作四段。第一段“总明分量”。【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这一句。宫殿是居住的地方,古时候接待大众这个地方称之为“殿”,殿跟堂一样,像我们现在讲客厅。自己的卧房,这叫“宫”。就是私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就叫殿,这古时候的称呼。现在多半称为堂,讲堂、会堂,这是殿的意思;自己的住宅,这就称之为宫。宫殿它这个形像有覆盖,使我们避免日晒雨淋,我们造这个房舍遮蔽烈日、遮蔽风雨,使我们自己身心能够得到安稳,这个就是慈悲的意思。居住的这个房子表慈悲。殿堂,如来这个殿堂是讲经说法用,聚集大众在一起就是讲堂,这个殿就是讲堂。在从前帝王时代,这个殿是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所,大殿就是会议厅。从前皇帝每天早晨早朝,早朝是什麽意思?就是现在讲的汇报,各个单位今天有些什麽事情要处理,都要报告给皇帝听;那些单位需要别的单位来互相协助的,在这个里面处治。所以是汇报办事的一个场所。我们群众集会的地方也叫殿堂,但是习惯上我们都称为堂,而不称为殿,只有帝王的时候才称为殿,殿跟堂一个意思。佛在此地用殿堂来表圆寂。圆是圆满,你看在这里办事情就办得很圆满。寂是心地清净寂灭,不生烦恼,不生忧虑,事情都办好了。殿堂代表圆寂,这是表法的意思。“楼”跟“阁”实在讲是一样的意思。阁,两层以上的就叫阁,所以楼跟阁意思相同。楼是决定两层以上的;阁,形式上可以有两层,实际上未必有两层。在外面它造的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那也叫阁,所以它表的是慈悲跟智慧要合起来用。这两层,一个是表慈悲,一个是表智慧,这两个要相辅相成。用智来帮助慈悲,慈悲来帮助智慧,就像楼阁相依一样。楼阁上面一层要依底下一层,底下一层要衬托上面一层,取这个意思。下面这四个字是形容宫殿楼阁的壮丽。“广”,智慧跟慈悲都是广大无边,充满了法界,随他的心量来扩张。我们凡夫心量小,所以慈悲智慧就很小,起心动念想着自己一身,自己一个家,所以怎麽想,问题都解决不了。现在许许多多国家都有贤明的领导,依旧是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那里呢?那个国是一个界限,我只想到我们自己国家利益,没有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於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相冲突,那怎麽能解决问题?如果每一个领导人眼光都看到全世界,想到自己国家,也想到全世界一切众生,这个问题好办、好解决。诸佛菩萨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世出世法无论什麽问题到他这个地方,没有不圆满解决的道理。所以把这个殿堂比作圆寂,很有道理,真的是圆满解决,广大无边!“博”,博是不狭,不窄狭。这是说的内空寂,外无边际。内里面清净寂灭,博。广博两个字可以连起来讲,连起来广跟博意思相同;分开来讲,广对外,博对内。“严”是庄严,庄严是从形象上说,从事相上说,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自己住宅以及殿堂里面种种的装饰都是属於严,庄严这个字句里面。我们现在是讲室内的设计,室内设计在此地就是一个“严”字。“丽”是讲华美。庄严是十法界统统具足;丽者华美,法跟义统统具足。末後这一句“充遍十方”。为什麽充遍十方?称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在我们这个经题上就是“大方广”。大是自性的本体,方是自性的现相,广是自性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可以说成为体、相、用。如果用现在哲学里面名词也能够彷佛,当然不能像佛家这个意思这麽样的深,这麽样的广。哲学里面也说宇宙万有的本体,等於本体论,很像他们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方是现相,他们也讲本体,也讲现相,种种现相。今天科学技术发达到现前这个程度,依旧不能突破时空的维次,换句话说,不能够离开三度空间。所能够接触到的、所能够探测到的,今天向外太空探测,甚至於说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许多次外太空人到这边来访问。就像我们到其他的星球里面去探险一样,人家有这种科学技术也到这边来探险,来探测。这些外太空人,在佛法里面讲他是那个层次的人呢?给诸位说决定不是天人。为什麽呢?天人有神通,不需要飞行的工具,他们还要乘飞行工具到这边,我们看了飞碟,飞碟就是飞行工具。不是天神,天神不需要,不要说是很高的天,四王天都不要。那说他们什麽人呢?人道,不是天道。人道,比我们这边人聪明,比我们这边科学发达。佛跟我们讲,人道里福报最大的是轮王,转轮圣王。为什麽称他作轮王呢?他有个工具,这是他的宝,飞行的工具是轮。这个轮大概是现在所讲飞碟,飞碟圆的,像个轮一样。这个东西到这儿来了,我们想这是铁轮王、还是铜轮王派来的,派到这儿来调查的。他是人道,他不是天道,所以有很多人把他们当作天神,那错了,那不是。天神境界比他高,智慧也比他高,神通、能力都比他高,不需要用这些工具。所以今天外太空人到我们这儿,我们晓得他是属於人道,他不是天神,他的科技比我们发达。换句话说,他还是有贪嗔痴慢,还是有是非人我,我们遇到也得用真诚心来感动,希望能和睦相处,不要发生星际的战争,那很可怕的。与性德相应当然是最殊胜的、最圆满的,样样称性,这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万一这个地球有一天被我们严重的污染破坏,人类不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这句话是科学家说的。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听到,不以为然。为什麽不以为然?科学家说,如果现在地球这个污染要不能改善,五十年之後,这个地球上就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了。不适合什麽?不适合我们现在的人,我们现在人要到那个时候受不了,可是那个时候的人能受得了,这个道理不难懂。你看我们都市的人一切都讲求卫生,饮食起居都要讲求卫生,我们在这个里头适应惯了,要到一个乡下地方去,完全没有卫生设备,我们到那里受不了。人家活在那个地方的人活得很快乐,他们什麽污水都可以喝,不生病;我们一喝马上就生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到五十年之後,五十年之後的人一样活得很快乐,科学家他没有想到这一点。不适合我们现在的人生存,这话是对的;如果说不适合人类生存,这个话说的有问题。佛跟我们讲,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那难道五十年之後就断掉了,那有这个道理?我们还是相信佛的话,佛的话还是有道理,细细想起来比科学家讲的高明多了。但是我们对於环境的保护不能不重视,更应当知道环境保护要从内心做起,心净, 则国土净。我们晓得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不容易生病。身心清净,世界就清净,这才是环保的根源,根本上来做,我们的环保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尊敬的李会长,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净宗学会”最早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出这个名称,一直到我在北京访问黄念祖老居士之後,老居士一再劝勉,希望我们在海外成立净宗学会,将净宗法门向全世界弘扬。我们第一个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加拿大的净宗学会。在当地有一位金石家,八十多岁的一位老先生,刻印刻得非常之好。他听说这个净宗学会非常欢喜,给我们刻了一颗印信,“净宗学会之玺”,刻得非常好。去年我们开会的时候,在此地召开净宗联谊会,联谊会上决定制作一面旗帜,旗帜下面这四个字,就是从印章里面拓下来的,所以旗跟印是完全相同。那麽印信在我手上保存这麽多年,始终都交不出去,今天在华严会上因缘无比的希有。因为前几天,我看到新加坡净宗学会有一块旧的招牌,是以前租借房子里面挂的,那个招牌放在楼下,我看到了,我说:为什麽不挂起来呢?这一边同修们告诉我,他说:李会长说这个招牌不能挂,我说:为什麽呢?他说:我们现在是净宗学会,不是新加坡净宗学会。我说:我明白了。我立刻就通知台北,把我们“净宗学会”的印信请来,这个应当是移交给李会长,因为他不是新加坡的净宗学会,他是净宗学会,净宗学会是尽虚空、遍法界,会长确实有这个心量。今天在此地又开华严海会,诸位要知道,华严海会还是净宗学会的。古德跟我们讲过,《华严经》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所以我们这一会还是“净宗学会”最主要的课程,我们在此地认真研究讨论,希望新加坡将来是世界“净宗学会”的中心。旗帜上面翻译的也是“净宗学会”的中心,一般外国人看到,意思非常的鲜明,很清楚,得到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赞叹。所以刚刚我们举行一个简单隆重的仪式。现在我们接着开始讲经。【众色摩尼之所集成。种种宝华以为庄校。】这是宫殿庄严里面的第二段,“体相圆备”。圆是圆满,备就是具足的意思,一丝毫欠缺都没有。前面这一段我们已经介绍过,如来世尊所处的宫、殿、楼阁,这个表法的意思都跟诸位介绍过了。广、博、严、丽这四个字是形容它无比的壮观殊胜。接着给我们说明这些宫殿楼阁的质料,都是“众色摩尼”宝成就,这一句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建筑材料。我们世间建筑的材料,高楼大厦都是用钢筋水泥;我们看看佛的宫殿楼阁,材料是摩尼众宝成就。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些话,最要紧的我们要体会它表法的意思。体是心地,前面跟诸位说了,真心本性。众宝摩尼就是称性的智慧德能,换句话说,这种种庄严是佛无量劫中累积功德的成就,这是从事上讲。从理上讲,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庄严,是自性本具的。本具就是本有,佛有,我们也有;佛能够显现,我们也能够显现。所显现的,底下经文上会说到,自在如意。我们在《弥陀经》上读到,《无量寿经》上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所居住的环境,楼、台、殿、阁,为什麽要这个说法?为什麽不换一个其他的名词?这个里头的道理我们要懂得。佛说经是在三千年前,以西洋人的说法也是两千五百多年之前。佛出现在印度,在那个时代的背景,那个时代的文化,那个时代大众的生活状况,佛说经决定不能够离开现实。是当时人认为居住环境最舒适的、最壮丽的、最美观的,佛就用这个来形容。其实审美的观念,对於生活舒适的感触,也不尽完全相同。有人喜欢住华丽的建筑物,有人喜欢住茅草篷,只要他住得很舒服,称心欢喜就行了,这才是真正的庄严。所以诸佛国土,那个地方所生活的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称心满愿。所以经上讲他们居住的房舍,我们用房舍比较上通俗一点,他喜欢大,他房子就变大;喜欢小,他房子就缩小了;喜欢在空中,他房子就飘起来,浮起来;喜欢在地上,他在地上建筑得也很牢固;没有一样不是随心所欲。这个事情到底是真的,还是佛极其形容呢?给诸位说,佛的言语是真实语,《金刚经》上说得好,“如来是真语者”,真就不假;“实语者”,实则不虚;“如语者”,如是完全与事实真相相应,佛没有添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完全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佛不妄语,不诳语,我们要相信。我们今天做不到,一切法不能够随心所欲,是因为我们有业障,我们称性的德能不能现前。如果业障消除了,性德显露了,佛经上讲的境界我们每一个同修都能做得到,这是实话。为什麽能相信佛的话呢?佛说话都有个道理在,有理一定有其事。我们如果把这个理参透了,纵然不能完全参透,能够悟个几分,我们对於佛的话就能肯定,就不怀疑。《华严》里面所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从那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世出世间一切法建立的原理,这个理是真的。从这个道理,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句话,就是唯识所变的注解。唯识所变这四个字,怕大家听不清楚,不能体会到,所以换一句话来解释它,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什麽,这个境界就随着你的心想在转变,千变万化,变化自在,那有不成就的道理?证得阿罗汉果就变化自在。阿罗汉的变化比不上菩萨,菩萨的变化比不上如来。什麽原因?障碍。阿罗汉见思烦恼断掉了,就能随心所欲起变化,可是他尘沙烦恼没断,所以不如菩萨;菩萨尘沙烦恼断了,所以菩萨比罗汉就更自在了。菩萨虽然见思、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未尽,所以比起佛那又要差一等;到如来果地上才是圆满的大自在,所以这里所说的全是性德之所流露。“种种宝华以为庄校”。“庄”就是庄严,“校”是讲装饰。这个里面要以我们世间形容来说,里面珍奇之宝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显示如来果地上的神通德用,圆满具足。怎麽变现出来的呢?是世尊在因地当中行菩萨道的时候悲智等运;他有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他有真实智慧,不住一切相。正是《般若经》里面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智慧,生心是生大慈悲心;生心是度生的德用,果地上才有体相圆备这种庄严。下面经文有六句,这是讲作用自在。【诸庄严具,流光如云。从宫殿间,萃影成幢。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於此中现其影像。】这个六句经文,第一句是说“众行发光,流光如云”。“庄严具”,我们晓得是德行的成就,这个话诸位要细细的去体会。你有大智,有大德,对众生有大恩大惠,虽然行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可是受恩惠的这些众生,报恩之心是油然而生,你不需要庄严,他要送种种庄严具来装饰你。这个是就我们在形相上来讲,也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世间在过去福报最大的是帝王,帝王居住的所在,种种庄校也不一定是他自己去设计,自己去设计少数,多半是十方进贡来的,进贡就是送礼物。你的道德身教能够利益十方,为世间的典型榜样,不但自己国家的人感恩,其馀其他各国都受了感化,所以自自然然送许许多多这些礼物,庄严你的道场。我们佛法讲道场,无论是什麽样场地,办公的场地、居住的场地、教化众生的场地,我们道场两个字笼统来称就可以了。像“居士林”这个道场,常住的主人发了心,这一发心就有感应,许许多多这些庄严具,不一定是他设计,不一定他去找得来,许许多多同修常常送这一些庄严供养具到这个地方来摆饰。他为什麽送到这里来,他不送到别的地方去呢?常住主人有德有行,也能感化这一方,亦能动人心,不过这个感动力量比不上毗卢遮那如来就是了,同样一个道理。经文里面用一个云作比喻,“云”是表事有、相有,体是空寂的。我们常讲“得其受用,绝无执着”,这是云代表的意思。在《华严经》它表的意思很多,这是里头主要的一个意思。第二句“光幢独出”。“萃”是聚集的意思,“幢”是高显的意思。前天这个道场,华严双塔点灯了,光幢独出。这个也是表法幢高竖的意思。古大德把这一句经文的义趣为我们宣示,这就是“悲寂交际,承智起应”,应是感应道交。这个地方讲经说法,讲经说法要以清净心,清净心是寂的意思。我们要懂得、要认真的修学,要能把世出世间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舍掉,清净心才能现前,与法才能够相应。不仅仅是佛法要以清净心修学,要以清净心弘扬,要以清净心去传法,世法也不例外。世法如果也要用清净心去做,念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那个世法就是佛法,世法跟佛法没有界限,是一法不是二法。我们一定要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麽?梦幻泡影,这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真实的;人人都知道,古德所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这一生,实实在在讲,无论是财富也好、地位也好,任何一法也好,你说你所拥有的,那是一个错误的妄想。你怎麽可能拥有呢?连自己的身都得不到。这个身体我们晓得是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的,这个细胞刹那刹那在新陈代谢,你都止不住,换句话说,你都得不到,连这个身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全是假的。在这个假的里面去做活计,这叫造业。我们学佛,学了这麽久了,连这麽一点道理都不懂,这岂不是大错了吗?明白这个道理之後,我们就不造业了,也学佛能够悲寂交际,慈悲心跟清净心能同时现前起作用,清净、慈悲。《华严》这个教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将佛在经上教导我们许许多多的法门,把它归纳成五句,好记好学∶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句每一句里面就具足其他的四句,这是古人所讲的交际的意思,交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真诚心里头如果没有清净,没有平等,没有正觉,没有慈悲,不是真诚心;慈悲心里面没有真诚,没有清净,没有平等,没有正觉,不是真慈悲;说一法就自自然然具足一切法,这才能够相应。相应之後它就有力量了,能降伏魔外,显示它超出了。这是“从宫殿间,萃影成幢”的意思。降伏魔外,魔是烦恼,贪、嗔、痴、慢,这是魔;外是邪知邪见。魔跟外都是自己心里头的,不是心外之物。心外的妖魔鬼怪,说老实话不碍事,它的能力很有限,最怕的是我们心里面的魔王外道,那个障碍就严重了。所以要懂得降伏自己的烦恼,消除自己的邪知邪见。魔外里头最严重的就是我执、法执,两种执着。起心动念都有个我、我所有,这佛经里面讲的我与我所,麻烦就大了。我在新加坡,接受这一边同修们邀请,与大家共同研究佛法,我们的录像带流通得很广。有人来问我:法师,你的法缘很不错,到处都看到你的录音带、录像带。我说:我没有版权,所以大家拿去流通去了。那人家要拷贝你的,那怎麽办?我说:欢迎拷贝。他说:那你卖钱不就卖不出去了?我说:我从来没有卖过钱。他说:那你钱从那里来?不知道!完全不知道。念念当中想到我的录像带还要版权所有,还要去卖钱,诸位要知道,你有版权,你能够卖多少钱?我没有版权,我这个钱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一点要是不能够通达,不能够明了,我们这个佛就叫白学了。出家如是,在家也应该如是,你就得大自在,你与性德就相应了,性德里面的智慧、德能、财宝,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需要的时候,两手空空,什麽都没有;要的时候,不知道从那里就来了,要多少就来多少,你说这个多自在,这个多快乐。必须要降伏魔外,我们才能相应,降伏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降伏自己的烦恼习气、邪知邪见,这才能成功。第三句里面,“无边菩萨道场众会,咸集其所。”李会长心量很大,他要把这个道场也庄严成华藏海会一样,他有感,诸佛菩萨就有应。这是说无边的菩萨,道场里面的,道场外面的,道场外面的诸菩萨也在其中,这个很不可思议,正是显示出来依中有正,依报里面有正报。如来是果地,菩萨是在因地,果中有因,《华严》这一会确确实实就是这个样子。《华严经》是世尊成道之後二七日中,定中所说。如来在定中,那是果地的境界。他在定中宣说大《华严经》,无量的菩萨参与佛定中这一会,岂不是果中有因吗?这是古德所讲“众圣冥会”。“冥”这个意思是凡夫不能够觉察,凡夫肉眼见不到;不但凡夫见不到,华严海会,二乘人都绝分,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知道。我们在本经里面看到,他有许许多多的神众,这些神众都是法身大士,都是佛与大菩萨在九法界里面教化众生,示现的这些形相。所谓是“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参与华严海会,他也现这个身相。其实这里面讲的山神、树神、昼神、夜神,法身大士随类现身,若不是法身大士,怎麽能参加这个法会?我们今天有缘能参与这一会,虽然不是世尊亲自主持,也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说、听都得诸佛如来的加持。如果没有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这一会就很难成就。第四句经文比较长一点。“以能出现诸佛光明,不思议音。摩尼宝王而为其网。”着重在光、音、网这三桩事情。音,说法;光、网表法。罗网,前面也给诸位介绍过。“网”是比喻、是形容,形容教网大张;网,它的作用是防止,高度的艺术品用罗网把它拦起来,防止这些小动物去破坏。所以这个“网”在佛法里面就有防非止过的意思。对外,防止邪知邪见;对内,增长我们智慧、慈悲。所以佛的教法不仅仅是以言说,六尘都表法,六尘都放光,六尘都说法,我们六根所接触无一不是“大方广佛华严”,才显示出如来教网确确实实是无量无边。这个罗网是以宝成就的,所以能出如来智慧光明,圆音说法。经里面讲“不思议”,不可思议。不思议,古德给我们讲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音声不可思议”,“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确实我们无法想像。从前古人,我对於古人是非常佩服,古人看到这种经文,听到这个说法,他能相信,真是善根深厚,聪明利根。我们现代人借着科学工具,体会到这个事情可能。你看现在国际会议上,讲演的时候,听众来自许许多多国家地区的人,言语不相同,但是他能够随时听,用机械自动的就把言语翻成其他的音。我又听说,一些同修告诉我,将来电脑可以自动翻译,可以能够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字。这个电脑机械可以做得到,佛那有做不到的道理呢?我们是看到这些科学工具,听说有这个可能,我们对这个经里所讲生起信心。这就说明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领悟的能力不如古人,古人在这一方面比我们高明。第二个意思是“所说难量”。所说的理深,所说的事繁;事太多太多了,理太深太深了。佛能够以很少的言语文字,说出甚深之理、无量之事,这个不可思议。第三个不可思议是“说即无说”,这个不可思议。无说而说,无闻而闻;说、听都不可思议,这是真说。这个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体会,我们也只是在公案因缘里面听说而已。禅宗里面上根利智,他们采取这一种教学的方式,能够契入甚深的境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希望慢慢也能够接触到这个境界,对我们修学决定有帮助。第四个意思就是经上讲的“一具一切”,一法里面含摄一切法。这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多不二。底下一句,“如来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从中出。”这是正报的作用,为我们说明依正圆融。前面是依报里面有正报,当然正报里头也有依报。依中有正,正中有依;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参而不杂,依正分明,因果分明,所以它能够出生。出生,是不是有心的呢?无心,无意。既无心,又无意,为什麽能出生?佛给我们讲,这里头有无量因缘,因缘聚会的时候它就起现行,这个起现相叫做出生。如来果地上事实真相如是,我们今天在凡夫地,实在说亦如是。所不一样的,佛果地上境界的出现是佛的愿力,是佛的神通德能。我们凡夫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无量境界出现,这种境界出现实在讲全是业力。我们过去生中所造的这些业,恶业多、善业少,所以出现的这些境界,多半都是不如意的,世俗人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个有道理。因不善,果那里会如意呢?你看看佛在经上所说,他讲六道众生,起心动念都是虚妄,这个我们知道。他起的什麽心,动的什麽念?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心所二十六个,恶比善多得太多了,所以他起心动念都是恶的,他不是善的。恶的念头有力量,这个力量强,善的力量薄弱,佛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所以起心动念,恶念多过善念,特别是在现前这个时代。在古时候,中国人自己常说“礼义之邦”,中国人懂礼,中国人讲义,明礼、行义要靠教学。古代对於教育非常重视,特别重视儿童的教育,少成若天性。现代大家把教育疏忽掉了,现在这个教育表面上看是比古时候发达,学校多,有很好的教育制度,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教育的内容跟古时候就大大的不相同。古时候的教学,教育的目标是教你怎样做人,所以教学的内容着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离开大自然,然後再进一步,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中国儒家、道家虽然不像一般宗教对天地鬼神的心态,但是也都讲到,这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现代的教育把这些东西舍弃了,向科技上发展、向工商业去发展,发展到最後在物质生活上富裕了,人文堕落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没有了,今天在社会上不能讲这些,讲这些东西是你落伍了,你这个头脑太旧,不管用了。那麽社会的现象,大乱的现象,虽然生活在这个物质文明当中,身心不安,生活在疑虑恐惧之中,人人都没有一个安全感,你说这个多可怕,这个多麽恐怖。所以我们现的境界为什麽跟诸佛如来现的境界不一样,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深思、要反省。他们的境界与“大方广”相应,显现出来的是“佛华严”;我们与性德完全相违背,显示出来的是恶道,这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也正是佛所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末後这一句,“一切众生居处屋宅,皆於此中现其影像。”这个是妙用里面最後的一句。“众生”是凡夫,凡夫心地是污染的,这里给我们说明“无染现染”。如来是清净的,没有污染;如来境界里头也现众生,众生是正报;也现众生生活的环境,他们居住的是他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也是污染的。这个给我们说明,净中有染,染中有净。染、净虽然交融,但是染跟净那个界限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境界清净,因为自性清净,他能够顺着性德,就现清净的依报与正报。凡夫违背了自性,所现出来染污的境界,依正都染。我们今天身心不清净,我们居住的环境也不清净。不但我们居住这个地球不清净,接近地球的这些外太空也不清净,然後才能够体会到那个影响力有多大。不读《华严》,不是华严会上,我们很难讲,通常我们也不愿意讲。为什麽?难懂。今天我们在这一会,应当要讲。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算不了什麽,你要这样想,错了。你动一个善念,极其微弱的一个善念,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如来都知道、都欢喜、都赞叹;你起一个恶念,也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会受到影响。真的是这个样子吗?真的,一点都不假。为什麽?这部经给我们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个是在华严会上才说出事实真相。这个不是方便说,这是真实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虚空法界,我们知道这个里面,现在科学发达,用这些技术、仪器侦测出波动,实在说无明就是波动。现代的科学家他们也明了,知道所有物质现象不是真的。这些现象从那里来的?现象就是波动,比原子、粒子更进了一步。波动的现象,现在我们比较上清楚一点,我们知道光波、音波,这个波动的现象非常复杂,我们叫它长波、短波、磁波、电磁。所有一切种种不同的这些波动,它的根源是什麽?根源是心波,起心动念那才是根源。而心波动的速度绝对不是光波、音波、磁波能够相比的,都比不上。电波的速度现在科学家计算得很准确,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可是心波,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个生灭非常短暂,可是它在这个刹那之间,实在讲那个刹那真正是刹那的万分之一、二,已经到达尽虚空、遍法界。三十万波动的速度怎麽能相比?於是我们恍然大悟,为什麽经上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果报现前害怕,害怕来不及了,你必须要承受。菩萨不怕果报,菩萨怕造因;果来了,怕也没用处。如果不愿意接受不善之果,那我们决定不能够造不善之因。不但不善的事不能造,不善的念不能起,这才叫从根本修。这个念最好念念与“大方广”相应,这个念是正念。“大方广”就是自性的体、相、作用,也就是这一部《华严经》上所说,与这个相应。《华严经》太大了,我们一下抓不到,那怎麽办?佛菩萨毕竟是慈悲到极处,智慧到顶点。他将全经浓缩成十个纲领:普贤十愿,念念与这十个纲领相应,就是与“大方广”相应。如果这十条嫌多了,这经上也常说,你记住四弘誓愿也行。“四弘誓愿”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记得住∶“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常有这个心,心行都与这四愿相应,这四愿就是“大方广”。你功夫用得久了,自自然然就契入“佛华严”。我们一定要真干!这一点非常重要。经文末後这一段,这是第四个小段。【又以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间,悉包法界。】清凉这个科题里面是“举因显广”。我们看佛说法,先说果,然後再说因。我们羡慕如来依正之果,就要懂得怎样去修因。如来的功德无量无边,说之不尽,此地在总结里面用个佛力,这个不是客气话,是真实话。使我们深深的体悟到,佛都要靠诸佛神力加持,我们不仰赖佛力加持,怎麽能成就?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宣说《无量寿经》,诸位在《无量寿经》上看到过,他起了念头要讲《无量寿经》,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这就说明佛都要靠诸佛加持。因诸佛神力加持,一念之间,悉包法界。极其微弱的一个念头,刚才说了,它的影响尽虚空、遍法界。这个里面包含了事法界、理法界、清净的一真法界、染污的十法界。十法界都染污,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染污得轻,六凡法界染污得重;六凡法界里面三善道又比较轻,三恶道更重。一念就完全包尽了,一念如是,又何况念念?经文到这里总结。前面讲充遍十方,这是讲“通局无碍”;通是通达,局是局限,有限制;我们现代的话讲突破时空。集菩萨众,集是集会。在我们凡夫感触里面,好像佛或者是放光、或者是现瑞,召集这麽多大众,其实佛没有召的意思。佛起了一个念,要讲什麽经,要建立什麽法门,菩萨心地清净,好像电波发出去,他那个感应很灵敏,他收到了,他就来了。我们现在这个心粗心大意,烦恼妄想很重,不灵,不是佛的音波、光波、心波达不到我们这儿,早就达到了。我们这个机器不灵光,虽然电波来了,收不到,没有反应;菩萨有反应,所以他懂得到那个地方去闻法,他知道。所以这是声光集众,显示佛的德能;古人讲神通,我们现在讲德能,大家比较容易体会。这个是“摄入无碍”。有如很强的磁力、磁场一样,十法界有缘的众生统统都吸收到这个地方来。佛境界里头显示出凡夫的境界,显示出凡夫的生活状况,这是“染净无碍”。悉包法界,这是讲“广狭无碍”。一念即能,这是“时空无碍”,这从时间上讲的。无量劫可以把它变成一刹那、变成一念;一念又能够把它展开,变成无量劫。所以诸位要晓得,空间跟时间不是真的。真法是一,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要用现在的话说,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同时存在也不碍有过去、现在、未来,它圆融的,确实同时存在。此界、他方同在此处,这妙不可言。就像我们看电视的频道一样,电视里面空间很广,此界、他方我们频道一转换都在这个萤幕上,此界、他方都同在此处,空间没有了。时间、空间都不是真实法。末後,集菩萨显示的是“因果无碍”,出佛神通显示的是“依正无碍”。本经在末後,在五十四卷里面世尊给我们说出,菩萨有十种宫殿。这一段讲到宫殿的庄严。我们在这段经里面所看到的,显示出四无碍法界,无障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把种种无障碍合起来说,不外乎这四大类。我们一定要懂得佛言外之音,我们的修学才有下手处。五十四卷里面讲的十种宫殿,那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第一种“菩提心是菩萨宫殿”。菩萨十种宫殿,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节录出来。诸位要知道宫殿是我们居住的所在,最要紧的不是我们身住那里,要紧的是心住在那里,这个才重要。你看须菩提尊者在金刚般若会上,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了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部《金刚经》就讲这两桩事情。请教世尊,我们的心要安住在那里?“降伏其心”,就是烦恼妄念我们要怎样去降伏?所以说到宫殿,就是讲心安住之处。心要住在那里?所以佛第一句就是给我们讲菩提心。“菩提”是觉,你的心要安住在觉道里头,不可以迷惑。安住在大菩提上,那就是妙宝宫殿。“四弘誓愿”是菩提心,《观无量寿经》佛告诉我们,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菩提心。藕益大师教给我们,一心向往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是无上菩提心,不能把它忘掉。念念这个心真住在这个地方,这叫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萨妙宝宫殿,这个是大乘法里头第一重要的一桩事情,不发菩提心,就舍弃了大乘;二乘人没有菩提心。第二,佛说“十善业道福德智慧是菩萨宫殿”。菩萨的心要安住在这里。诸位一定要记住,菩提心是根本;没有菩提心,那什麽都谈不上,这是根本。然後你心里头常常有十善业道、有福德智慧;有这个东西作什麽呢?教化欲界众生,欲界众生的心量很小,心量不大,教他修其他的大法,他不敢接受,不敢当。所以要教他做好人,来生不舍人身,还比这一生过得更好;再好的能够生到天上,享受天福。所以要以十善业道、福德智慧去教化这一类众生。第三种叫“四梵住”。梵是梵天,色界天。色界天人,色界四禅十八层天都叫做梵天。他们的心安住在那里呢?四条,所以叫四梵住,这个四条就是慈、悲、喜、舍。天人的心是慈、悲、喜、舍心。我们如果连这个心没有,换句话说,不管你行什麽善、修什麽法门,色界天不能去。你有很深的禅定,没有慈、悲、喜、舍,也不能到四禅天。你到那里去呢?你还是在欲界,你不能超越欲界。你的定功很深,能超越欲界,可是没有慈、悲、喜、舍,顶多只能生到四禅的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天。果报如是,这个是我们不可以不晓得的。所以菩萨要发慈、悲、喜、舍四梵住心,教化色界众生。你要没有这个心,你就不能到色界天去应化,像《普门品》所讲“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现什麽样的身”。所以,慈、悲、喜、舍是菩萨宫殿。第四句是“生净居天是菩萨宫殿”,一切烦恼不能染故。生净居天,净居天是四禅里面的五不还天,也叫净居天,所以四禅是凡圣同居土。四禅一共是九天,四种是凡夫天,五种是圣人,佛在经上讲三果以上的圣人,住在这个地方修行。菩萨为什麽要生净居天?你不生净居天,你就度不了净居天里面的三果圣者。这个里面如果根利的、善根福德深厚的,他在这个地方就回小向大。如果是小乘根性的,菩萨在这个地方教化他们,他就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证四果阿罗汉。阿罗汉是脱离六道轮回的,需要菩萨去帮忙,所以菩萨要发心应化在净居天中。第六,“生杂染世界是菩萨宫殿”。杂染世界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佛菩萨也不舍离我们,“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果然不错。杂染到极处是饿鬼、地狱、畜生。我们看到这个放焰口,你看焰口台对面,我们通常用纸扎一个鬼王,青面獠牙,扎一个鬼王在焰口台对面,这个鬼王叫“焦面大士”。是什麽人呢?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里面要现鬼身,他才能够度这些鬼众;他要不现鬼身,他怎麽能度得了鬼众?人要跟鬼去说佛法,鬼就吓跑掉了。所以你们要记住不要怕鬼,谚语里说得很好,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我们人要被鬼吓到,那你可糟了!鬼本来是怕人的,结果你怕他,你说这不奇怪吗?所以遇到鬼,气要壮一点,鬼就吓跑掉了,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菩萨在那一道,要现那一道身,才能度那一道的众生,帮助这些众生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前面六种宫殿都是讲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里头,特别是讲六道,六道讲得多,讲得详细。後面这四种宫殿完全落实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第七,“现处内宫妻子眷属是菩萨宫殿”。这句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示现在普通住家,你的家里面有妻子儿女,有父母兄弟,古代的时候都是大家庭,这一家人都住在一起。现在虽然是提倡小家庭制度,这一句经文的意思还是讲得很圆满。菩萨示现在一个家庭里面,起什麽样的作用呢?度化这一家的众生。这一些众生这一生当中变成你的家亲眷属,过去生中有因缘的。佛常讲因缘很复杂、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不是这四种缘,不会变成一家人;变成一家人的,都是这四种缘很亲、很密切,变成一家人。孝子贤孙是报恩来的;这个败家子搞得家破人亡是报怨来的、报仇来的。所以有讨债、有还债的。讨债的讨完了,他就走了。还债的,那看他欠你多少,欠得多的,对你物质生活照顾还挺周到;欠得少的,照顾就很微薄了,一点恭敬心都没有,都是债务上的,那有什麽恭敬?报恩的才有恭敬心。所以要晓得这是四种缘聚集成一家人,过去跟这些人有这麽个因缘。现在虽然变成一家人了,你觉悟了,觉悟就好了,把他当作法眷属,我们把他变成一家人同修伴侣。这个世俗烦恼的眷属转成法眷属,你要度他,要帮助他们觉悟,过去这些恩怨债务统统消除,变成法眷属。所以度家人要从自己本身做起,在四摄法里头同事,同行同事,你才能度得了你的家人。这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实在讲头一个要度你家的人;家里头人都度不了,你还能度外人?好像现在看到有不少法师、在家同修度外头人好像容易,度家里人好像难。这什麽原因呢?外面的人跟你接触得少,你一些毛病他都没看出来;家人天天在一起,你的毛病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你讲什麽他都不相信,道理就在此地。你在家里头果然把你那些毛病习气统统改掉了,你的一家人佩服了;唉!真不一样,你就度了。所以度外人易,度家人难,原因在这个地方。你把这个原因找到,原因消除,家里人那有不好度的?比外面人更好度;更关心他、更爱护他、更应当先度他。缘深!没有缘就不能得度,缘深。所以一定要认真依教奉行,把自己毛病习气统统都改掉,你家人就相信了。家里人尊敬,外面人更不必说了,那个影响力才大,影响力才深。第八句,“现居轮王护世释梵是菩萨宫殿”。这一句里面,轮王是讲转轮圣王,实在说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今天的话叫,他度外太空的人。不但度我们地球上人,其他星球上人我们也要度。轮王是人道,不是天道。我们今天看到许许多多的报导幽浮的事件,就是外太空不明飞行物体,听说也有外太空人在地球上降落。他们确确实实是人道,不是天道,天道到这个地球上来不需要交通工具,他们能够变化。他们还是要用交通工具到这边来的话,这就不是天道,是人道。其他星球上也有人,他们的科技比我们发达,比我们更高。讲到“护世”就是四天王,四天王天在佛门里面是护法,所以护世天王。“释”是忉利天王,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梵”是大梵天王。菩萨也示现这些身分。所以这些都是菩萨的宫殿,为什麽?你度这些众生,一定要示现这些众生的同类身。第九句“住一切菩萨行游戏神通皆得自在是菩萨宫殿”。菩萨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里面就有游戏、就有神通、就有禅定、就有解脱,无量的智慧德行他融合在一起。我们读《地藏经》,《地藏经》里面有讲,供养菩萨要供养玩具。《地藏经》说供养玩具,我们现在供佛的供具里头,玩具比较少,可以供养玩具。从前有人问过我∶供养玩具是什麽意思?玩具是表游戏神通,所以供佛可以供玩具,游戏神通,这经上都有的。末後一句是“一切佛所受无上自在一切智王灌顶记是菩萨宫殿”。住十力庄严,作一切法自在。佛在这部经上给我们说了十种宫殿。菩萨虽然没成佛,在菩萨位往往也得诸佛给他授记。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都得一切诸佛如来授记,你们不知道。《无量寿经》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给你授记吗?不但给你授记,连你将来作佛,名号都告诉你了。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成就了,到他方世界去作佛都叫妙音如来,不是给你授记了吗?我们在凡夫位都常常得佛授记,何况是这些法身大士,这些菩萨。我们今天虽然没有契入一真法界,菩萨这些行持值得我们学习,尤其要落实我们现前生活当中,我们就得受用。这样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有真正的把握,自己才能够建立信心,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成就希有圆满的功德。四)师子座严第四段是“师子座严”。佛在这一部大经,一开端给我们说明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庄严。在种种庄严当中,特别给我们介绍地的庄严、树的庄严、宫殿与宝座的庄严,用意非常之深,可以说将整个华严的境界,都在这个里面显示出来了。华藏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无二无别,这种种庄严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而大地是表我们的真心本性,心地法门,所有一切依正都不能够离开大地,说明万事万法不出一心。我们看到如来果地上依正庄严,就要想到怎样修学,我们的性德才能够显示出来,与诸佛如来果报等齐。诸佛如来他们的建树,如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立功、立德、立言,这是中国人认为的三不朽。而实际上,世间人做这个三不朽并不彻底,也不究竟;唯独诸佛菩萨他们的立功、立德、立言是真正的三不朽。为什麽呢?样样事情都称性,样样事情都与“大方广”相应,这是宝树的庄严。宫殿是让我们身能够安居,宫殿里面表法,虽然众多的义趣,但是总是以慈悲为本,大慈悲心遍覆九法界一切众生,帮助这些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慈悲是菩萨宫殿,也就是慈悲是佛菩萨安心立命之处。佛菩萨心安住在那里?安住在大慈大悲。今天第四段给我们讲狮子座。为什麽不说别的,要说座?佛法是师道。师道我们就明了老师给学生上课,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老师上课,不管是佛门还是世法里面,老师都是坐在那个地方教书。不像现在,现在老师是站在讲台上教书,学生是坐在那里听,从前这是大不敬,那还行吗?老师要坐着,而且要高坐,尊师重道。在古时候,一个老师教的这一班学生大概最多也不过十几个人,十五、六个人大概已经到了饱和点,不可能再多了。少的学生,三、四个,五、六个,所以从前也没有黑板,也没有特置的教室,就是一般的书房,学生多了多摆几张桌子,所以老师在上座。佛菩萨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也是采取坐着讲。现代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也得要随俗。在中国的习惯一定是请法师上座,不但是讲经,讲演、讲开示也都会给法师设一个讲台,设个座席;可是在外国就没有了,在外国讲台上讲演的多半是站着。诸位在电视里面常常看到,像美国总统发表文告、演说的时候也是站在那个地方,那个讲台很小,大概只有我们摆书架这麽大,听众倒是很舒服坐在那里听。所以诸位想想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总统,他的权威怎麽能够树立呢?领导这个国家,教导老百姓,自然比过去要艰难得多了。现在的潮流是民主时代,“民”比那个都高,这是我们在形象上都看到。在从前,民间所有的建筑物不能高过官府。你这个地方,一个都市,市政府,你的房子要高过市政府,市长的权威没有了;你的房子高过总统府,总统的权威也没有了,所以它有一定的高度。现在我们看每一个都市,高楼大厦都比市政府高得好多倍。这时代不一样了,可是那个影响,这种原理原则还是没有变。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清楚,但是今天真正知道这些道理、事实真相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此地不说其他,特别要提老师讲经说法的座位,这个座位称为师子座。请看经文:【其师子座,高广妙好。】这是一小段,这一小段总说形式的殊胜,实在讲这就说了“依报随着正报转”。形式之殊胜是说法人的智慧、德行、权威,与这个座不大相干。所以称为师子座,不是座位上雕刻着狮子,不是这个意思,没这个意思,形容这个说法人“人中师子”。师子是比喻,佛在经上常说,在一切动物当中狮子是猛兽,所谓“狮子一吼,百兽脑裂。”我们看到狮子叫的时候,小动物听到那个音声都发抖,都跑不动,它有这样的威力。以这个来形容诸佛菩萨说法无畏,能降伏一切邪魔外道,他有这麽大的威力,形容说法的人为师子,他坐在这个地方就叫做“师子座”。“高广妙好”这四个字是形容,从事相上看这个是形容宝座,形容这个讲台座位。实际上是形容说法人的德行,他的智慧德行。佛说法根据什麽样的原理,能有这样大的威力?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佛说法以法空为体,也就是说佛证得二空真如:人我空、法我空。得二空真如,你还有什麽畏惧呢?这称之为“人中师子”,说法无畏。契入二空真如这是真正的无上之法,说他是高,不但至高无上,而且是深不可测,性德圆满的显露出来,这是“高”的意思。“广”是讲广大,他的智慧广大,他的说法广大,大而无外,无有边际,广的意思。第三个字“妙”,妙是说佛说法的善巧方便,就像我们在这个地方读到这部《华严经》一样,即事而真,完全在事相里面表显甚深的义理。於是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经典里面所讲六尘说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佛家讲四威仪∶行、住、坐、卧。无论我们过的是什麽生活,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在一天生活当中,坐的时间确实占的比例很大,坐要舒适,坐要讲究。中国过去这些宝座都是上好的木材做的、制造的,上好的木材。诸位要晓得,一般人所讲“气”不一样,人有气,物也有气,练气功的人讲气,我们佛法里面讲光,放光,物也有光。上好的木材那个气就旺,人气也旺,他所用的这些器具的气也旺,这是器具为什麽要选择的道理,就在此地。万物都能滋养身心,能养身,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心理。所以这个座要宽、要大,心量就不一样了。那个座位很窄小,挤得很难过,你就晓得他那个心情就不能够开放,就很难受。因为坐的时间长,所以座位设计就用不少的心思。实在讲现在人这个座似乎是比古时候人要考究,其实要对养身之道来说不如中国古人,绝对不是说中国从前的古人没有想到软的座位,这个坐得多舒服。中国的座位都是硬板凳,睡觉是硬床,这个比外国人有学问、有经验,这种设计实在讲是最健康的用具。中国人跟外国人,诸位仔细去观察你就晓得了,外国人大概到六、七十岁,我们在美国看得很多,背就驼了,腿也没有力量了,就显得衰老了。什麽原因呢?坐,坐沙发,人一坐下去就陷下去了;睡的是软床,他这个身体怎麽会健康?中国人,你看这个硬板凳,睡硬床,好像是不舒服,健康长寿。非常有道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现在人讲有它的哲学在其中,哲学就是智慧。美国的历史才两百年,那里能够比得上中国?现在她是发财了,她富了,我们没有她富贵。绝对不是说富人样样都是对的,不见得;样样都是对的,那是经验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所以对於身、心健康决定是有帮助的,养身、养性。中国传统这些学术,如果我们要把它舍弃了,那实实在在是可惜。古圣先贤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累积几千年的智慧经验,我们如果能相信,不怀疑,以这个基础才能真正帮助我们过幸福美满的一生。何况佛给我们一开导,我们才知道事事物物里头显示出真如本性。禅宗里面明心见性,见性之後,老一辈的这些大德们往往来测验测验他们,考一考他们,你见性了,在那里?什麽样子?真正明白人,随便拈一物表示一下,老和尚点点头,没错!没有一法不显示圆满的性德。所以见性之後,“头头是道,左右逢源”;道是什麽道?无上菩提大道。无上菩提大道在那里?就在日用平常,没有一法不是,所以即事而真。“好”是美好、圆满的意思,就是丝毫的欠缺都没有。高广妙好,事上是说这个宝座,宝座设计得高广妙好;内里面是赞叹说法之人,他的智慧、他的善巧方便达到这个标准。所以第一句里面所讲“其师子座,高广妙好”,这四个字也就是说法人的标准。今天我们有许多年轻的同修在此地研习经教,学习讲经,经要讲得好,好的标准在那里呢?就是这四个字。智慧高广,方法妙好;这个方法妙好可以学,李炳南老居士传给我们《内典讲座之研究》就是妙好的基础;但是高广没有法子,高广是你自己要解行相应,你才能做得到。有解无行,达不到高广;有行无解,也达不到高广;一定要行解相应,才能达到高广。自己一定也要像佛一样契入法空的境界,也就是一般常说证得二空真如,高广你就得到了。下面有六句,说“体德圆备”。【摩尼为台。莲华为网。清净妙宝以为其轮。众色杂华而作璎珞。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这六句。这个座位的中心叫“台”,通常我们一般道场里面说法的座位是三尺见方,方的三尺,当中这个地方是台,一般高出一些。出家人,在家居士讲经也是一样,升座讲经多半是盘腿而坐,盘腿坐後面要坐高一点,这个高出地方是台。这个地方说台是摩尼,台座是摩尼,这是我们身体坐在这个地方,整个的力量就落在这个中心,也就是我们坐力量依在这个地方,把它比喻作摩尼。“摩尼”是宝,摩尼能放光。这个光是随着外面光源,它是一种反射光,它自己本身并不放光,反射光。光源不相同,它反射的色彩不一样,这个现象我想诸位同修都知道。你们看到宝石、金刚钻,为什麽那麽贵重?光彩夺目,它光不是自己发光,本身没有光,随着一切的光源,反射的光非常之美。也比喻说法,说法的人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般若经》所讲根本智,般若无知。无知那个根本智就好比是摩尼之体一样,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就像摩尼珠接触到光源,反射的光不一样,那个反射的光千差万别,叫後得智。佛为一切众生说法,佛有没有法可说呢?佛说他没有法可说。众生就像光源一样,佛就像个摩尼珠一样;众生有感,那个感就是光;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众生的感千差万别,佛的应也千差万别,所以佛给我们说出种种的经教。不要说毗卢遮那了,说我们的世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说这麽许多经教,而这些经教确确实实都是从感应当中显现出来。感应有两种∶有显感,非常明显的,像在大会当中听众向世尊请教,提出问题来请教,这是明显的;还有一类是冥感,心里头有疑,没说出来,可是众生起心动念佛就知道,佛明显的给你说出来,冥感显应,佛给你说法,显应。有显感显应,冥感显应,还有一类显感冥应。听经当中有人向佛菩萨请教,佛菩萨听了之後一句话不说,那个请教的人忽然开悟了,并没有说一句话,他就开悟了,这是冥应,显感冥应。还有一类是冥感冥应,感应道交有这四种形式。摩尼为台表这个意思。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摩尼所表的是法空之体,这个是佛菩萨讲经说法真正的依据。我们常讲你这个理论、你这个说法根据什麽说出来的?佛菩萨是根据“二空真如”。所以我们如果是说法,如佛菩萨说法如狮子吼,你要不证得二空真如,你怎麽能做得到?我们想要证得二空真如,那麽你现在就不能不放下了。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你才晓得放下是对的,这种坚固的执着,错了。佛为什麽有这样大的智慧?有这麽大的能力?他彻底放下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丝毫都不染着,他才有这样圆满的智慧、无尽的善巧方便。第二句“莲华为网”,网是外相,宝座的四周。宝座的四周用莲花围起来,像网一样,这个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图案,庄严宝座。莲花也表法,表“出污泥而不染”。你看座体是摩尼,周围莲花,摩尼表法空,莲花表无染,清净不染;心地果然做到不染,这就叫坐莲花的宝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要晓得,到极乐世界莲花化身,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都是莲花化身。极乐世界的莲花谁去培养的呢?给诸位说是自己去培养。西方极乐世界确实不可思议,正报无量寿,依报也是无量寿。树木、花草常青,没有凋零,也没有落叶,树枝也不会枯,跟阿弥陀佛一样都是无量寿。唯独七宝池里头的莲花不是,你在西方极乐世界所看到只有莲花有生有灭。那是什麽原因呢?因为莲花不是阿弥陀佛栽的,不是他种的,莲花是十方世界发心求生到极乐世界,你发这个心,七宝池里面就长一朵莲花,经上说得很清楚,莲花上还有你的名字。你用功很勤,功夫得力,这个得力就是心地清净;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其他的万缘放下,心清净。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七宝池的莲花就愈来愈大,光色就愈来愈好,将来往生你就住在那里面。如果你念佛有夹杂,你那个花就不纯,有污染,光色都不好,黯然无色。如果你退心了,你改学别的法门了,或者就参禅去,或者去念咒去了,花就枯死了,没有了。所以只有七宝池里面看到花开花谢,花开那是念佛功夫成就了往生,往生花就开了。那个花还没有开,含苞还没放就已经枯死了,就知道那个人不是退心就是改修别的法门了。莲花在这里是表法的。我们自己要全心全力培养七宝池自己的莲花,那是真的。世间人不管什麽,不要去跟他比,那个没用处,怎麽比到後来都是一场空,都落空。唯有比莲花大小是真的,这个不是假的。经上所讲的那个莲花,小的有十由旬的、百由旬的、千由旬的,大小不一样,光色不一样,修行人功夫不相同。我们在这个世间除了念佛之外,每一天三餐饭能吃得饱,衣服可以遮体、可以穿暖,有一个小房子能遮避风雨,足够了。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自己在这个世间身心清净,一尘不染,身就是莲花,你的住处,你的座位都是莲花座。你出去走路,步步都是踏着莲花,我们凡夫见不到,有神通的人看到。你步步都是踏在莲花上,举足、下足就是念头生、念头灭,念头生也不染着,念头灭也不染着,就好像举步、下步都是清净无染,与二空之理相应。第三句“清净妙宝以为其轮”。这个轮是座位的中心,不管它有没有轮相,轮是从中心,它有个中心点,中心往外面扩射,有一个周圆。通常设这个宝座,如果用宝座来表法,这个设计是很完美的。这个轮就是前面讲的台,台是讲高出,轮是讲这个台的形状是圆的,座位中心是圆的。通常如果没有台的做法,通常我们摆一个蒲团,或者我们现在讲摆一个坐垫,蒲团多半是圆形的。圆形的蒲团摆在座上作为坐垫,这就是轮。所以这一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现在的坐垫,现代人讲的坐垫,圆形的坐垫。它表圆满,圆代表圆满;又表清净,清净圆满的意思。坐垫一定要很清洁、很整齐,它才能象徵这个意思。表说法的人智慧圆满、德行圆满、才艺圆满、善巧方便圆满,表意很多、很丰富。再看下面这一句,“众色杂华而作璎珞”。璎珞是装饰品,使宝座看起来格外的美观,用花、用璎珞来装饰。这里面也是表法,同表智慧,表他的德能,表他慈悲。这慈悲用现在的话来说,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感化一切众生,都是垂布的意思,璎珞在宝座四周围垂下来。底下这一句,“堂榭楼阁,阶砌户牖,凡诸物像,备体庄严”。这些装饰品是一种高度的艺术,在中国古代处处可以见到,宫殿楼阁可以见到,桌椅也可以见到,雕一些浮雕,人物花草。我们这个讲堂,李会长也设计了,他设计得非常的美观,在中国做的浮雕,将来来了之後就镶在这四周围。这上面将来装浮雕的,里面也是人物、花草,诸佛菩萨讲经说法,天人散花供养,经典里面一些故事。宝座里面也有庄严,也雕刻这些东西,显示出无处不庄严,所以说是“体德圆备”,这四个字在这个地方就统统给我们显示出来了。而它的含意是讲二空真如,包含世出世间一切的现象。佛界是一真法界;凡夫界里面,十法界依正庄严。诸佛如来所证得的二空真如之理,就在这些事事物物当中显示无遗。所谓理即是事,事即是理;性即是相,相即是性;理事不二,性相一如。理跟性是空寂的,实在讲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的;事跟相是很明显的,我们六根能够接触得到。接触到相,理在其中,性在其中,见相就是见性,见事就是明理。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二空之理,通达一切事相,自性本具的智慧,我们讲的两种智慧:根本智、後得智都现前了,智慧现前就是成佛了。本经後面讲佛十种身,第一种叫菩提身,菩提是朗然大觉,你对於事理、性相都通达都明白了,你觉悟了,觉就是佛菩萨,不再叫凡夫。所以明白人,见相就是见性,即事就明理,这是这一句里面所含的意思。末後这一句,“宝树枝果,周回间列”。这些宝树不是外面的,外面的宝树前面第二段讲过,这个地方的宝树是师子座上雕的这些宝树,雕刻的这些宝树。“周回间列”,或者我们可以说师子座周边的,像我们现在这个讲台,我们讲座後面布置这些树木、花果,这个也行,这个不是我们讲堂外面种的树,也是属於这两句经文所包括。现代人能够想到,古时候人也有,这个盆栽的历史很久了。过去人讲经,可能讲台旁边也有很多盆栽。还有,没有盆栽的呢?用屏风,屏风里面画的这些画也非常讲究。我们底下楼里面“五百罗汉”大屏风你们诸位看到,里面宝树枝果周回间列,在屏风里可以看到,这是讲座位周围的摆饰,装严宝座。这个里面所刻画的有佛菩萨讲经说法,有佛菩萨在坐禅经行,许许多多都是经典上所讲的故事。我们现在人讲“故事”,佛法里头术语叫“公案因缘”。用这些艺术、造形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接触之後,你看到之後,你听到之後,自然就能感动、就能够觉悟。《华严经》里面的说法跟其他经确实不一样,这个学了之後,我们六根,在《楞严经》上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那不假。为什麽呢?六根都聪明了,以前看东西呆呆板板的看了,不知道什麽意思;现在一看,里头无量义。你看花,花有无量义;看水,水有无量义;看树,树有无量义,乃至於看一块石头、看一粒微尘,里面都是圆满的无量义,你岂不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吗?所以用宝树枝果。树表什麽意思?枝表什麽意思?果表什麽意思?前面都说过了。树的身表智慧,树的枝干代表五度,叶代表定,花表菩萨因行,果表菩提涅槃,都是整整齐齐排列在树间。这就是显示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表这个意思。菩萨妙法树,随因感果,这才能够普度众生。菩萨大慈大悲,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应说什麽法,他就说什麽法。凡圣同居,周回间列的意思。菩萨在没有成佛的时候,度众生是修学的一个主要课程。为什麽呢?世间人常讲教学相长,师资道成。老师教学生,学生也帮助老师,学生在资助老师。如果没有这些学生问问题,老师有的时候智慧透不出来。有人这一问,啊,这下突然明白了;没有人问,他还在无明里头,一问,把无明问掉了。他才会突然想到这些问题,突然觉悟了这些问题。所以菩萨要不教化众生,怎麽能成佛呢?你说为什麽不能成佛?他的後得智不能圆满,後得智是无所不知。他根本智得到了,後得智没有,後得智一定要教化众生,一定要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由此可知,说法度众生这桩事情,不是只有出家人做,在家人也要做。问你,你要不要成佛?你要不要成就圆满的智慧?不能成就圆满智慧,就不叫做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要想成就圆满的智慧,没有别的法子,《华严经》到末後,这不是佛教你,佛没法子教你,最後是什麽样子呢?参学。参学就是接触广大的群众,向群众学习,这是参学真正的意思。无论什麽样的人物,你都要接触,你不接触,你的智慧从那儿来?不但一切人物要接触,一切人要接触,一切动物也要接触。你不接触这些动物,你就不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性,那你智慧就不圆满了。不但动物要接触,植物要接触,你不接触这些植物,你对它不了解,换句话说,你就没有办法培养它,没有办法照顾它。不仅仅植物,连矿物都要接触,你都要去了解它、明白它,然後才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才能成佛。所以向群众学习,群是一群一群的,众是众生,动物、植物、矿物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你想想那个地方不是菩萨学处?那一个时候不是菩萨学处?菩萨真的是万德万能,正是“四弘誓愿”所说“法门无量誓愿学”,真的是无量;“无量”不是形容词,确确实实是无量。可是我们现在特别强调老实念佛,一门深入,不劝大家广学多闻,是什麽原因呢?我们广学多闻的条件不具足。你要问什麽条件不具足,第一个寿命太短了,换句话说,时间不够用。不要说其他的条件,单单就是这一条,你想想看我们要展开向群众学习,你能办得到吗?大概学的万分之一都不到,寿命已经到了,岂不是真的叫挂一漏万了?因此,这些祖师大德们才劝导我们,我们把这些事理都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後再想想自己的能力,实实在在办不到。那就选择一门深入,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无量寿,那我们这条件够了,有的是时间。法门无量,我们寿命更是无量,这才能成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去享福,如果是去享福,那你错了。往生到那个地方就是要得无量寿,无量的时间、时光,让我们修学无量的法门,我们求生净土真正的目的在此地。下面第三小段。【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这两句说的是作用,作用广大。前面一句是说“净宝出光”,这个出光在佛法里确确实实本身放光。西方极乐世界六尘都放光,连地都放光,光明世界,佛经里头也称作为大光明藏,没有一样不放光。为什麽呢?性德变现的,性德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焉有不放光的道理?那麽我们要问,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诸佛净土是法性身、法性土。我们今天居住这个世界六道轮回,甚至於比我们这里更差的环境,饿鬼、地狱、畜生它们环境比我们差得太多太多,生活苦极了。我们要问:这些依正二报是不是性德的流露?是的,没错。为什麽我们这六尘不放光?佛在经上讲得好,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这个世间珠宝、金刚钻自己都不能发光,原因在那里?我们自己这个身体没有放光。你看经上所说佛有常光,常光不是放光,常光。我们画佛像,把佛的头顶上画一个圆圈、圆光。佛的身体也有光,这个光多大呢?经上通常告诉我们八旬。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大概他这个光八尺到一丈,这样的光,这个不是放光,自自然然就有。我们现在的光跑那里去了?佛有,我们也有;佛能,我们也能。现在我们看到经上佛能,我们不能;佛有,我们没有。原因到底在那里?我们的心性被污染了。虽然被污染,我们性德的光明还在,不是那个光没有了,光被障碍住了,所以透不出来。我们身光被障碍住,我们依报环境光也没有了。所以那一天,我们自己这个障碍去掉,就是身体放光了,然後看到六尘境界统统都放光,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事实真相。发光体我们称之为宝,你看,净宝。所以最重要心要清净,清净心就是真心,不清净是妄心。妄心,光就没有了,光就被障碍了;心地清净,光就又透出来了。我们今天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起心动念有是非人我,有贪嗔痴 慢;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是污染。真心本性里面原来没有这些东西,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好,“本来无一物”。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就错了,就是污染,有一物就是障碍,将我们自性里面智慧德能,乃至於依正庄严的相好统统被障碍住了,你说这个损失多大。虽然在六道,虽然在三途,性德没丧失,这些严重的障碍把他的智慧、德能、相好都障碍住,不能让它现前,这是事实。经文里面讲“摩尼光云”,云这个意思前面说过。净宝出光就像云彩涉入山峰一样。我们在高山上看到云海,云海也很壮观,也很好看,相有体空,它是一个不真实的境界。所以佛在此地用这个字来形容事实的真相,让我们从这个字里面悟入。法空就像云海一样,山峰就像十法界依正庄严一样,云海在山峰之间自在的飘来飘去。这一个景观,现在的人很喜欢欣赏,你看到外面观光旅游,中国这些四大名山都能看到这种景观,不知道表法的意思。如果你要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就不是单单在欣赏风景了,你是在那里修道,真正在那里修菩萨行,修无上道。二空真如就像这个现象。“一一智中知一切法”,一切法是事相,二空真如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在那里?没离开事相,跟这些事相交融。现在我们佛教里面世界通用的教旗,就用这个来表法。教旗一共是六条,从上到下一共是六条。六条里面有五条是单色的,这五条单色代表五度,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代表这个。後面有一条是杂色的,这五种颜色统统都有,代表是般若。般若在那里?般若在五度里头。也就是说事相里面如果没有智慧,那就是没有理,事里头没有理,相里头没有性,那怎麽能成立?所以教旗是从这个表法的意思来设计的。我们做佛弟子,这是我们一个标志,它的表义我们要懂得,有人问我们要能够说得出来,表菩萨六波罗蜜。这六条宽窄要一样,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做得不如法,杂色的这条做得特别宽,这个没有道理,那就是不平等,六度一定是宽度完全相等。如果做得太长了,那个意思就不对了;有横、有竖,那就不对了。可是有横、有竖也能讲得通,看你怎麽讲法就是了,那就不能代表前五度跟般若度,般若度那不算数。我们另外想一个法子来讲。佛法我们常讲“五乘佛法”,或者华严宗里面讲“五教”,那五种颜色五条可以表五教。它有横有竖,这五教横遍十方,竖穷三界,行!也能讲得通。可见这个表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能说得出道理出来,行!就好。显示出法没有定法,你只要能悟出一个道理出来就行;这个理有浅深、有广狭,看各人悟入的程度。一一法体里面显示出二空真如。任何一法里面佛菩萨都能见到人我空、法我空,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所以《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妙用才完全显示出来了,就是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真相。了解真相之後,那你就跟诸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你的日子怎麽不自在,怎麽不美满!有享受,没有得失;有受用,没有得失。世间人,佛常讲,颠倒,可怜愍者。他颠倒在那里呢?他有执着,没有受用,这不颠倒了吗?他真的能不能执着到呢?执着不到。能执着的,空的;所执着的,也是空的。这《金刚经》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佛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执着的是心,能执着的不可得,你所执着的这一切万事万法因缘所生。凡是缘生之法,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所执着的也不可得。能执着、所执着都不可得,都不可得就显示出二空真如。人我空这是对能执着上说,法我空是对你所执上所说,这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一语道破,这就是所讲看破。看破之後再不执着了,那就是放下了;不分别、不执着了,放下了。放下之後,你的生活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了,诸佛如来得大自在,你也得大自在;无论现前过的是什麽样的生活,没有不自在的。你如果是富贵在富贵里头得自在;你是贫贱,贫贱里面得自在,富贵跟贫贱没有关系,自在是一样,没有差别。自在是平等的,富贵贫贱是差别的,在《华严经》里头,差别里头有平等,平等里面有差别。所以在五周因果上给你讲: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所以相上是有差别,受上是平等的;受是受用,受用是平等的,这叫真平等。如果说是在事相上平等,受用不平等,那个平等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说一一事法、一一事相都显二空真如。於是我们才能够体会到,才能够真正相信如来的智慧是真的究竟圆满。万德万能、究竟圆满不是赞叹的话,是真的,确确实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要想恢复自性圆满的智慧德能,学佛就是干这桩事情。这个智慧德能不是学来,不是从外头得来,是自己自性里面本来具足,把那些障碍去掉而已,修行就是去障碍,换句话说,去妄想、分别、执着,你要真干。执着舍掉,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是虚妄的执着变现出这个幻相。再能把一切分别舍掉,那十法界就突破,十法界是从分别里头变现出来。所以分别、妄想、执着断掉了,你就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那里呢?一真法界就在现前,你得一真法界的受用,你的受用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也许诸位要问,那你讲的还是个理,事还是不行;再告诉诸位,这个理悟了之後,事变了。事上怎麽变呢?我们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这个地方起变化了。你的相貌改变了,你的体质改变了,这个变化就太大太大。你现在是凡夫,你要养这个色身,天天用尽了心思,到处去请教要吃什麽补的东西,什麽营养的东西,身体才能健康。如果你要是见到性,明白理了,给诸位说,你一天喝一杯水,营养都足了,那要那麽麻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这些学生们日中一食,讲求什麽营养?到外面去托钵,给什麽吃什麽,一个个都健康长寿。为什麽呢?体质变化了,心地清净了;清净心,这个身体就放光了,真的放光。那里放光?没看见;没看见是不让你看见。为什麽不让你看见?让你看见你害怕,哎呀!这个大概是妖魔鬼怪来了,赶紧远着些。凡夫福薄,佛虽有身光,他要把它收敛起来。所以佛法始终以教学,用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不以神通感应。为什麽呢?因为神通感应,妖魔鬼怪也有,魔也会放光,他会变戏法。如果佛用放光现瑞这种方式来教化众生,魔变这个境界,我们就没有办法辨别,邪正难分,混淆视听,这个对於佛法的弘传、佛的教化众生有很大的障碍。所以佛自己作一个榜样,佛确实有身光,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一般人看不到他放光,收敛起来了。偶尔放光,那有特别因缘,接引一类的众生,有此必要,佛才展现。由此可知,我们的修行重点、关键还是个清净心,正是此地讲“净宝出光”,宝就是心,心地。净宝就是清净心,清净心是宝,清净心出光;清净心起作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佛法里面常讲∶实智、权智、中道智,《华严经》上都用十来表法,讲智也说十种,其实要细说无量无边的智慧法门。这是经文里面“摩尼光云互相照耀”,希望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後面这一句“十方诸佛化现珠王,一切菩萨髻中妙宝”。佛是果地上,是老师,是教主,菩萨是学生,是佛的法侣、法眷属。《华严》会上称为主伴,佛是主,菩萨是伴,这也是互相的发挥。佛化摩尼教化众生,所以佛宝在十方能作佛事。佛宝是什麽?宝珠是表法的,真正的意思是什麽?觉、正、净三宝,这是摩尼宝珠,能作一切破迷开悟的佛事。佛事就是教学,教化众生。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初成佛的时候,自自然然感得一切诸佛现形来给他灌顶,一切菩萨来亲授敬养,这示现初成佛的时候。诸佛如来为什麽这麽做?这是诸佛如来对你的嘉奖。诸佛如来的本愿满足,一切诸佛都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你今天果然成佛,他怎麽不欢喜呢?成佛好像我们世间读书毕业典礼,授予学位,他一定要来参加,要来道贺。诸佛如来来道贺,恭喜你,你今天成佛了,你今天入佛位了。所以现形灌顶,灌顶就是道贺的意思。菩萨来亲近你,菩萨他还没成佛,他要求佛教导,所以菩萨来亲近,菩萨来供养。亲近老师总要带一点礼物,礼物是表自己一点恭敬心,不在礼物的厚薄,是表他的恭敬心。所以这份礼物随着各人自己的力量,有财富的人礼物可以送好一点的,没有财富的礼物可以送差一点的。所以一朵鲜花也都是供养,贫穷之人我们献一朵花表敬意,富贵的人献珍宝,宝花,金银珠宝之花,这很名贵,但是那个敬心没有两样,恭敬心是相等的。所以这个供养物是表法的,老师绝不计较,老师要计较,这个老师就没有道德了。没有道德,那里有真学问?他有道德,有真学问,绝不在这里计较,完全看学生的真诚,真诚是宝。所以这个地方这一句里面给我们显示佛宝加持。菩萨这个宝,佛宝入菩萨宝中,菩萨宝入佛的宝中,这个很有味道。你看这个经文里面所说,“十方诸佛化现珠王”,这是佛化宝;“一切菩萨髻中妙宝”,这是菩萨之宝。“悉放光明而来莹烛”,这个光明里面就交融了。髻中妙宝,这是头发戴的帽子里面的宝珠,光中有佛的宝珠之光,佛宝珠光中有菩萨妙髻宝珠里面的光明,光光互照。这个意思显示出如来圆满的智慧,菩萨无量差别的智慧,菩萨差别智慧跟佛圆满智慧的交融,佛智慧当中有菩萨智慧,菩萨智慧当中有佛的智慧,表这个意思。如来从果上起用,所以叫化现。究竟圆满的智慧说它做珠王,摩尼宝珠之珠王,取这个意思。菩萨心顶里面智光圆照,所以叫它作髻中妙宝,取这个意思。这个义趣很深。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佛告诉我们,菩萨初成佛的时候决定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要用我们人间的意思来讲,一定得到古佛的祝福,来贺喜的意思。他们在形式上都是现形灌顶,这个是古代古印度新的国王就职大典,一定是请宗教里面权威的上首,给他举行灌顶的典礼,这是说在世间礼法里面最隆重的礼节。佛在人间说法一切也随缘,我们世间人观念当中,那一种礼俗最隆重的,佛就用这个来作比喻,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在形式上以此为喻,可是在意思里面那就不一样。灌顶的意思,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的注解里面,引用经典里面的话来给我们说,灌的意思就是慈悲加持,是这个意思;顶,就是最高的法门。换句话说,把成佛最高的法门传授给你,这就叫做灌顶。由此可知,灌顶并不重视在形式,但是形式要不要呢?形式也不能废除,形式是世间礼俗,如果形式废除了,实在讲实质的精神就没有依托了。精神依托在形式上,就好像我们讲法性,法性一定要托法相才能显示出来;如果法相不要了,那法性也显不出来。理由事显,因此事相上的形式是有必要的。我们做一定要很隆重、很认真的去做,就好像舞台上表演一样,虽然是假戏,假要演得很逼真,才能够感动这一些听众们。佛法不但感动听众,而且一定要让听众悟入如来的境界。而《华严经》自始至终我们所看到,都是非常浓厚的表法义趣,这个意思要用现代话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是一种教学的手法。可是如果我们用这个观念来看佛的教学,那又错了。错在那里呢?世间一个好的老师,他有智慧,他有方法,有很高明的方法,确实是他一种精心独到的一种设计。那麽佛有没有精心独到的设计呢?没有。如果佛也要像世间人用种种方法来设计,想个什麽方法来教学,佛就变成凡夫了,就不能叫做圣人了。那他这一套东西从那里来的呢?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实在讲宇宙之间一切事物本来如是,佛在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实实在在说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也没有加一点什麽权巧方法在里面,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往这个里面去体会才能真正得受用,久久我们就会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不增不减,正像《金刚经》上所说“真语、实语、如语”,事实是什麽样子,佛就老老实实说出来就是了。我们用这种心态面对《华严》,《华严》的义趣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菩萨成佛,什麽叫成佛?就事相上来说,他两种障碍断了,也就是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一品,这个就是菩萨成佛的时候。两种执着离开了,真心法性透出来了,就是宗门里面所说明心见性。从前这个心被障碍住了,所以不明,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心不明。二障去了之後,这个心明了,心恢复了光明,明心就是见性,那个心就是性,心跟性不二,是一桩事情。可是在有障碍的时候,心跟性就不一样。性是讲真心,心是讲被障碍的自性,被两种障碍障住的那个自性,我们给它另外起个名字叫它做心,心意识。所以明心就是见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从理上说。菩萨成佛了,成佛他要现相,他现什麽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一定现什麽相,不是自己想现什麽相,不是的。自己想现什麽相,那又变成造作了,又落在意识里头了,自己没想,自自然然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他现这个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现八相成道。给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华严经》上讲圆融,讲差别,讲权,讲实,後面我们会讲到。菩萨示现成佛,这个是以低的阶级去表演高的,他不是真的佛,这是权,这个不是实。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示现成佛那是真的是佛。佛确确实实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众生希望是菩萨来得度,他就现菩萨身,佛要降一格去示现菩萨身。那个菩萨也叫权,也不叫实,他不是真的菩萨。菩萨也示现菩萨身为众生说法,他真的是菩萨,他不是权。除自己本分之外的,或是高位子,或是低位子,那都叫权巧示现。所以圆初住菩萨就能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那麽示现八相成道了,诸佛要来给他灌顶,给他授记;菩萨们会亲近他,来向他请教,接受他的教诲,来供养他。这就是经文里面比喻佛化现摩尼宝珠,珠王;菩萨宝髻当中妙宝也是宝珠,光光互映,而来莹烛。这里面显示出因中有果,菩萨是因,菩萨境界里面有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给他授记,来给他道贺;果中有因,诸佛如来是果地,菩萨是因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显示出这个意思。“化现”,化是变化。摩尼珠王,这个是比喻如来果地上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用摩尼珠王来做比喻。菩萨求知之心勇猛精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他的智慧德能逐渐逐渐的接近佛果,接近究竟的果位,所以说他做髻中妙宝。从这一句经文里面我们更应当细心去领会,出家二众没有髻,髻是头,古时候梳头,男子也梳头,挽成一个髻,这才戴上帽子,宝珠放在头顶上;说明这是在家菩萨。实实在在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在家菩萨是居多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都是菩萨。出家菩萨很少,出家菩萨实在讲,跟在家菩萨是一样的。我们人生在世,总要做一番事业,那你选择那一个行业呢?我选择出家这个行业。出家,是在家各种行业里面,这三百六十行里面也是一行,没什麽两样,地位决定是平等的,那就是清净、平等、觉。这一行,佛教育,像我们世间有一些人非常喜欢教育,喜欢教学,他读书去读师范学校、读师范大学,毕业之後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他兴趣在此地。四众同修当中发心出家,出家是选择行业,我们选择佛陀教育,佛陀教育是广大的社会教育,我们选择这个行业。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希望把这个社会教学的工作做好,不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期望,是这麽一回事情。所以在《华严经》上看到的这些菩萨,出家的很少,即使在中国形象表法里面,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代表大乘法门的是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中国佛教,大家知道有四大名山,四大道场,这四位菩萨。这四位菩萨是一切诸佛如来,他在因地修行,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就是依靠这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才能获得究竟圆满的成就。我们要懂这个意思。地藏教我们孝亲尊师,他表孝道,根啊!我们《华严经》一展开,你看先说什麽?先说毗卢遮那佛依报庄严里面的地庄严,地是心地法门。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心地而生,从心地变现,还归心地,永远不能离开心地,所以心地一定摆在第一位。然後把孝敬扩大,孝敬自己的父母、师长,把这个孝敬扩大到孝敬一切众生,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男子、女人并不是指的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九法界一切众生。换句话说,对待一切众生,都要像对父母、师长那样的孝敬,那就是观世音菩萨了。孝敬一定要明理,要有究竟圆满的理法作为依据,这个孝敬是真的,是从真诚心里面生起的,不是做作,不是虚妄;不是佛叫我这麽做,不做不好意思,不是真心,虚情假意,这不可以。文殊代表智慧,代表法理。普贤菩萨代表落实,这个“落实”,空间是讲遍法界,在时间是讲遍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这是普贤菩萨的落实。菩萨怎麽样修行成佛的呢?依靠这四个法门,这四个法门,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任何一门里面必定包含其他的三门,不是个个独立,它是圆融,它是无障碍,你要是一个一个分了家,那什麽都不是了。佛在教学的时候,对我们凡夫劣根来说一定要有次序,要有先後,这就所谓是行布。高等的凡夫,《华严经》里面讲的大心凡夫,他就不执着行布,他知道行布里面有圆融,圆融里面有行布,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他理跟事圆过来了。像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细心去体会,所以经文末後这两句,不但是因果互彻,也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所以经上用了四个字“莹净照烛”。这是讲它的作用广大,这个两句。末後这一段:【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这一段经文不但意思圆满,文字也好,词句非常之美。这一段是讲得佛力加持,“佛加广演”。我们要晓得,此地所讲诸佛如来,就是一般大乘经上常说,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告诉我们,《金刚经》讲的诸佛,那个诸佛就是《华严经》讲的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究竟的果位,这一共是四十二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究竟的佛果,这四十二个位次叫“诸佛”。所以这个“诸”,不是一般讲很多是多、众多,不是这个意思,是四十二个不同的程度。但是他们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佛身普度众生,他有这个能力,所以称之为诸佛。而每一类里面那个数量是无量无边,这四十二位,位位的数量都没有边际,没有法子计算。他示现成佛,实在讲示现成菩萨,示现成任何的身分,你们念过《普门品》,《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不同的身分,无论示现那一种身分去教化众生,都得诸佛加持。那些诸佛呢?除自己之外,一切诸佛统统加持,就是这四十二位诸佛都加持,这是妙不可言?初住菩萨示现度化众生,得一切诸佛加持,等觉菩萨示现种种身分度众生,初住菩萨也加持他,真的是光光互照。等觉菩萨示现,那初住菩萨怎麽加持他?我们这部经後面会讲到,真正不可思议。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佛境如空,故云广大”,这是解释广大的意思。佛的境界不但空有两边不着,不着也不着,这是真的广大。虽然一切都不着,真正是“本来无一物”,但是它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九法界的众生,我们常讲“九界有情”,换句话说,十法界里面的所有一切众生,有感就应。那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应,感应道交,绝没有空过,真的是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身,应说什麽法他就给他说什麽法门。这个事相就是本经末後《入法界品》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把这个现象显示出来告诉我们。我们要发心,要学菩萨,知道从那里学起。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入佛的境界,没入,入佛的境界就是法身大士;虽没入,我们也能学习。凭什麽能学习?经上讲“大心凡夫”,我们是凡夫,凡夫就是没有契入,我们可以学习,有能力学习,就是因为你发大心。如果我们不够资格学习,没有条件学习,那佛给我们讲这部经,有什麽意思?这不叫吊口味,开玩笑嘛!佛给我们讲的,我们都能得真实受用,这才是成就真实功德,所以佛跟众生感应道交。佛所示现的身,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从法性当中变现出来的。法性周遍法界,从法性流露出来的现相、形象,流露出来的音声,流露出来的点点滴滴,也周法界。一开端我们先介绍《华严经》的五周因果,这是《华严经》跟其他经不一样的地方,开头给你讲“所信的因果”。所信的因果周,所信因果周,“周”什麽意思?周遍法界,今天讲周遍时空。实实在在说明了尽虚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体,一体才周遍,不是一体怎麽能周遍?所以读《华严经》,实实在在说确实可以把我们的心量拓开。那麽我们所解的,解的是一切事理,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理。这一分里面讲的因,把它分为两种∶一个是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差别是讲事相,平等是讲体性;体性周遍法界,事相也周遍法界,差别还是周遍法界。诸位想想这样深广的理与事,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面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没有一样不是周遍虚空法界。我们怎麽知道?正因为周遍法界,才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感应道交。同样一个道理,跟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不能说是我们只跟佛感应,跟其他众生没有感应,统统有感应。就像电波一样发射出去,任何一个电台都可以接收,而且可以转播。这个理事相接近,这个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不得佛力加持,就不可能有这麽殊胜圆满。“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这个如来广大境界实在讲就是指这一部经,这一部经自始至终确确实实是讲如来果地上广大境界。“妙音遐畅,无处不及”。妙音就是说《华严经》的音声,也是周遍法界。这一段经文是讲师子座,师子座就是比喻说法。前面这四个字是总纲领,“高广妙好”,下面经文都是这四个字的注解。清凉的《疏钞》为我们开导,意思确实是相当的圆满。可是李长者在《论》里面也有他的妙处,《疏》跟《论》要合参,合起来看。世间人讲参考研究,我们佛法不用这个名词,我们讲合起来参究,不叫研究。参跟研究有什麽差别呢?研究是用心意识,参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就叫参。这个讲法恐怕初学的同修还是不好懂,什麽叫心意识?我们说得更白一点,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心是阿赖耶,阿赖耶里头含藏种子落印象;意是末那,末那是执着;识是第六意识,是分别。不用心意识,不用第六意识的分别,不用第七识的执着,也不用第八识的含藏,这就叫做参。所以参究是真实智慧,用心意识那叫世智辩聪,这是世间人的聪明智慧,没有离开心意识,他不是真实智慧。不是真实智慧,不能解决问题。什麽问题呢?断烦恼的问题,了生死的问题,出三界的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佛叫我们参究。我们现在可以说多数的同修,虽学佛,进展非常缓慢,缓慢的原因在那里呢?错用了心。佛教我们离心意识,我们偏偏要用心意识,这错用了心。如果你会用心的话,这个人一定会开悟。这个开悟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我们净土法门里面讲“得一心不乱”,通常一般教下讲“大开圆解”,你真能做得到。所以宗门,老师常常来测验学生,往往问∶会麽?你会麽?这“会”,你领会了吗?你体会了吗?都是从悟处讲,不是从思考。我们今天学东西用思考,想一想,研究研究,愈想愈糟糕,愈想愈有偏差,想错了。法身大士以上没有用心意识了。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连佛都包括,我们讲藏教的佛、通教的佛,还是用心意识。凡是用心意识都叫异生性,不用心意识就叫同生性,跟诸佛如来同心同德,同用一个真心。真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用妄想、分别、执着,不是用真心。再说真心是永远不变,妄心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刹那刹那在变,它不是真的,所以我们要会用心。这是讲经论应当合参,都看看,能帮助我们悟入。长者在《华严》这一大段的开示,他是把依报庄严里面这四段:地严、树严、宫殿严、师子座严这四段合起来讲。这一段文里面显示出如来本性当中行四种因,所以感得四种果报。这个四段是如来的依果,依报的庄严。这个说,说得很好,真的是简简单单,一语道破。第一种是行的“法身因”,所以“报得金刚地果”,经上说其地坚固,就是这个意思。地上有无尽的庄严,性德的流露。无尽的庄严就是因地里面修行无量的法门。无量,在教学讲解上很不方便,所以把无量归纳为十大类,十条。《华严经》统统以十为一个圆满的单位,每一法都说十法,这个就是十波罗蜜;在这部经上文殊菩萨所表。文殊菩萨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表十大愿王。长者的意思是说宝地的庄严是依十波罗蜜而成,也就是说十波罗蜜是因,感得金刚宝地是果报。那麽我们要问,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这个地是不是真的金刚呢?是的,没错。我们今天这个大地,为什麽是瓦砾土石呢?现代科学进步,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些瓦砾土石跟金刚是一不是二,只是它们的原子、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一切万事万物把它分析到最後,原子、电子、基本粒子都一样的,没有贵贱,平等平等,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那麽现在要问,这一些万物万法谁给它排列的?现在没有人知道。为什麽这一组的原子排列成一个石头,排列成一堆泥土,那一组原子排列成黄金,排列成金刚钻?谁去排的呢?没人知道。没有人知道,世间人就在那里想,这总是有人在排,大概这个人就是上帝。所以上帝从那里来?从想像变出来的。人没有这个能力!给诸位说实在的,这是《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不是上帝,也不是人为的,还是从心想生的。如果我们天天想的是十波罗蜜,这个大地它这个结构方程式的排列,自自然然就排成黄金。西方极乐世界人心清净,一尘不染,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琉璃,琉璃为地,透明的,心清净。菩萨修学十波罗蜜,这个心坚固,坚固,黄金就坚固了。正是佛法中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如果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体会得几分,我们现前的生活一定能够改进。今天我们大家都说我们生活环境不好,现前这个社会上几个人认真在修十波罗蜜?大家所作所为跟这个十波罗蜜恰恰相反,一百八十度的相反,金刚七宝就变成污秽的土石大地。现代人相信科学,不相信佛法了。展开经卷,听到佛这种讲法会点头、会赞成,实在讲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凡夫决定不肯承认。但是凡夫对於事实真相没有法子解释,这是真的。怎麽样研究,也总是几百千万年、几亿万年、几十亿万年这种化学产生的变化,变成地里面这些金属的宝藏,他们从这个地方去想。以为宇宙的形成是经过不断不断演变到今天这个样子,所谓是“进化论”。佛在经上有没有给我们讲这个?佛没有。佛在经上讲,宇宙的形成是一念之间形成,刹那际形成。将来到本经後面《十定品》里面详细说明,没有演变,演变是假的,不是真的。事实的真相不是演变,刹那际。这个是很难懂、很难懂的,但是它的的确确是事实真相。正因为理太深,事太繁杂,我们要不是很细心,怎麽能够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世间人,世间聪明智慧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不能解如来真实义,原因就是错用了心,这方向错了。这是说明金刚宝地庄严之所以然。第二段讲宝树。长者说,这是“万行因果”。菩萨修六度万行所感的宝树庄严,那是果。如来他也在修行,他那个行不叫修。“修”是什麽呢?因为我们的行有错误,把错误的行修正过来叫修行。如来果地上丝毫错误都没有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所以他的行还可以叫修行,还要修正。如来在果地上丝毫错误、缺陷都没有了,所以他只有行,不能讲修。诸佛如来,这都是证得究竟果位的这些人,他们自行普贤行,我们也把它称作因地,实际上他已经没有因与果了。我们为了说话、体会方便起见,佛在果地上他也要过生活,他也有他的工作,我们今天讲他也有他的事业。他的生活是什麽呢?享受寂静之乐,那是他的生活。《仁王经》上讲五忍,如来果地上是寂灭忍,他享受的是清净寂灭的生活,这是真实到了极处,比无生法忍的境界还要高一级,这是他的生活状况清净寂灭。他的工作、他的事业是什麽呢?普度众生。这个工作做不做呢?做,天天在做,从来没有休息,如经所说“千处祈求千处应”。实在讲那里止千处?这个“千”也代表圆满,代表一个大圆满。经上讲十,十是代表圆满。十而百,百而千,所以用千是代表大圆满,无处不应。所以成了佛之後忙得不亦乐乎,不是没事干,事情太多了。那我们要问了,他究竟忙不忙呢?他不忙。为什麽不忙呢?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自在。他的工作自在,他的事业自在,那是真实的。果报显示出来“宝树行列,庄严金地”。金地是表真如本性。以六度十愿,普贤行就是十愿,普度法界一切众生;这是树,这是建树,树立如来果地上度化众生的大事业。佛家常讲大事因缘,无过於是。经上讲∶“令此道场一切严具树中现像。”这些境界都是如来行之中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感得的果报,显示出觉行交彻。如来在果地上证得圆满的大觉,所以他的生活是觉行,他的事业也是觉行。行与觉,工作与智觉,我们加个智慧,大家更容易明了。生活与智觉相应,工作与智觉相应,度众生是帮助众生,与智觉也相应,没有一样不相应。所以宝树的庄严说之不尽,怎麽能说得尽?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想到这个从因感果,因无尽,果当然无尽。总而言之,宝树,如来自行为因,因行感果,树是依果,依报之果。这个树的身是金刚,树的枝干、条叶、花果众宝所成,这些枝叶、花果都依树干而生。花表法,果表智。所以法是花,智是果,我们见到花就想到菩萨所修的法门。所以通常我们讲的比较具体,大家印象能够深一些。花表六度,六度含摄所有一切行门。譬如我们讲修学下手,从三福下手。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想想这四句里面是不是六度?是不是经上讲的万行?六度万行都在其中。如果智慧现前了,心量拓开了,这个四句不仅仅是六度万行,又与十大愿王相应。与十愿相应,普贤行,不是普通菩萨,普贤行门。普贤行,跟诸位说,就是佛行。我们与普贤行不相应的时候,把那个不相应修正变成相应,修普贤行。如来在果地上完全相应,没得修了,所以如来果地上的行就叫行普贤行;我们今天是修普贤行,他们是行普贤行。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从那里来的,我们知道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从那里来的,我们也明白了,是他们行普贤行自然感得的殊胜果报。我们到那个地方要修普贤行,正如同《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是要修的。那些人要修呢?因地都要修,果地是在行,这个果就是究竟的佛果。因地,等觉菩萨还在因地,等觉菩萨还修普贤行;到最後一品无明破了,证到妙觉,证得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叫行普贤行。岂不是因位、果位都是修普贤行吗?长者给我们说,慈悲好比是树叶,十波罗蜜是树干,以“法身为其茎,而随十行之上,报得十种依果庄严。”十种依果就是经上讲的十句。我们很喜欢树木、花草,我们接触树木、花草,如果能够记住、能够想得起来佛在经上给我们这些开示,我们面对着树木,岂不就是如来给我们说法吗?那有两样?所以才真正是无时、无处、无物不是道。这个道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我们自己原本就生活在“大方广佛华严”之中,可惜自己茫然不觉。佛果真实的受用,在古人讲“当面错过”。以前我们听“当面错过”这四个字听不懂,不知道他说些什麽;古人讲的也没法子问,书上看到也没办法问。今人有些学佛的问他这一句,他也说不出来。这个境界要不能稍稍体会得一些,“当面错过”这四个字确实很难懂得它的意思。第三大段讲宫殿。宫殿严里面,长者为我们说“大悲因果”。他都从因果上说,地严心地因果,树严万行因果,宫殿大悲因果。大悲心为因(说得很有道理),感得殊胜庄严的宫殿。宫殿作什麽用?庇佑一切众生,特别是一切苦难的众生。苦难众生,他这个意思我们也不懂。我们今天听说苦难众生,一定是很贫穷、没饭吃的时候、没衣服穿,过得非常苦的那个日子,我们称为他苦难。大乘经里面讲的苦难不是这个意思,是什麽意思呢?没有证得究竟果位的都是苦难众生。如果我们把范围再缩小一点,苦难众生就是指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没有能力脱离十法界,也就是法相宗所谓的异生性的众生,那都叫苦难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尽,这是真的。世间众生,六道里面,你今天再富贵,古人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在人间,人上之人,了不起了。实际上怎麽样呢?还是不免轮回,还是要受流转之苦。换句话说,既然在六道里面,没有不堕三恶道的道理。佛在经上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话一点都不错。六道里面这一切众生是以三恶道为自己的故乡,他的老家;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住旅馆,没几天就要走了,就又要回去了。特别是在《地藏本愿经》里面我们看得很明显,地藏菩萨非常非常感慨,好不容易劝导一个众生断恶向善,离开地狱,生到人间去享福,但是没有一会他又来了,又回来了。人间享受一百年,在地狱里头才几分钟。你看看佛在经上讲,地狱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两千七百年,两千七百年是地狱的一天,我们人间两千七百年。你说人间活个一百岁,在地狱里只有几分钟;地藏菩萨劝他出去,几分钟他又回来了。这成什麽话呢?所以地藏菩萨很头痛,感叹道,众生难度!但是他老人家毕竟是了不起,难度也要度,决定不退心。这是值得人尊敬,值得人佩服,他真有耐心。所以宫殿,前面跟诸位说过,就是我们居住的房舍。只要一看到是住家的房舍,这个建筑让我们这个身体能够遮蔽风雨,身能够得到安乐。见到这个相就要想到,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就像这个居住一样,保佑一切众生身心的安稳。感得广大居,这个居住的所在。长者在此地也告诉我们,他说这个地方有五种殊胜的功德,成就如来所居的宫殿,感得这个果。这就是说,佛有五德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一种,“如来大悲含育德”。就像一个慈母一样爱护她的子女,母亲之德最伟大的就是这一点。如来有这个德,确确实实把九法界众生都当作儿女一样看待,爱护、关怀、协助无微不至。那我们要问,如来既然是这样的慈悲,现在为什麽没照顾我?实实在在讲如来对你慈悲到了极处,是你拒绝、你不肯接受,不是佛不照顾你。你悖逆父母,那里是父母不慈呢?是我们自己不孝,不肯接受父母的爱护、关怀、帮助,不肯接受,不肯听话,那有什麽法子?所以我们今天不但要修孝敬,而且要学如来大悲含育之德。我们学着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没有任何条件。甚至於帮助他,他不知道恩德,忘恩负义。忘恩负义要不要帮助?要帮助,还是要帮助。所以这种帮助没有条件的,他感激,帮助他;他不感激,还是帮助他;怀恨在心,也帮助他。这叫真正慈悲,叫大慈大悲,无条件的慈悲,我们应当要学。可是帮助他到什麽程度,那是看他的接受;他不接受,那没办法了。关怀、爱护是无尽的、是平等的,帮助要看他接受;他能够接受一分,再给他一分;能接受十分,就给他十分。每一位同修,你们如果发至诚心肯接受诸佛如来的加持,那个加持是太明显了。今天你们感觉得得不到佛力加持,是你自己这个反抗的力量很大,排斥的力量很大,也就是说你的烦恼习气很重,你随顺烦恼习气,不能随顺佛的教诲,所以佛力的加持加不上,事实真相如是。第二种德是“真实智慧利益众生”。成佛之後可以说就这麽一桩事情,念念,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个念头为自己。念念能够成人之美,绝不会成人之恶,成就是帮助人。你有一点点小善,诸佛如来知道,都生欢喜心,都嘉勉你;你造作种种过失,诸佛菩萨也知道,不会记在心上。所以丝毫极微的小善都得佛力的嘉勉,何况大的善行,能够舍己为人,帮助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从今而後,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把自己完全忘掉,完全舍弃掉,不要害怕我的生活怎麽办?我这一家老小谁照顾?我到了年老的时候又有谁来帮助我呢?不要去起怀疑,不要去问,你先种因,後来果报是你意想不到的。你真能为佛法、为众生,纵然你的儿女不孝,佛菩萨会应化在面前变成你的孝子贤孙。要不然佛在经上所讲不都是妄语,都是假话了?那个“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不全落空了?世间人会打妄语,世间人往往说了不作数,现在这个世间人彼此都不信任了。你的话不可靠,要什麽?要写成文字,还要找律师来签字,签了字就可靠了吗?未必可靠。给诸位说,佛菩萨的话是最可靠的,不需要文字,决定没有妄语,我们偏偏不相信,这不相信就不接受。佛很乐意加持我们,很希望圆圆满满的加持我们,你不肯接纳,有什麽办法呢?所以五周因果里面第一个所信因果,把“信”摆在第一条。一定要学习利益众生。第三,“我们要学习佛的智慧的观察”。在日常生活当中看待自己、看待别人,佛菩萨用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凡夫用什麽?凡夫用感情。再说的不好听的话,凡夫用烦恼习气,现在连情都谈不到了。谁跟你讲感情?现在用什麽东西?用贪、嗔、痴。什麽是心?贪、嗔、痴是心。你要问,你是什麽心?贪、嗔、痴是心。贪心、嗔心、愚痴心,用这个心,情都不谈了,情都没有了。用贪、嗔、痴,那将来现出的果报是什麽?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现在这个三途的现象,诸位如果细心去看一下,太明显了。从那里看呢?从广告上看、从电影画面上去看、从现代人穿的这些衣服上去看,你看衣服上印的这些图样都是妖魔鬼怪。我从新加坡街道上过,你看双层巴士上画的那些画,都不是人的样子。样子是个人,脸是青色的、白色的,手是绿色的,你看这不是妖魔鬼怪?这个是我们的果报。你看佛的果报多殊胜,我们的果报看在眼前显示出来的是这些。你看到的时候心里很不舒服,可是世间人看得很舒服,为什麽呢?他就是那个心,变现就是这个境界。我们学佛醒悟过来,要有高度的警觉,不是好事情。所以要学佛用真实智慧对自己、对大众,换句话说,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说“理智”,我们要理智,不要用感情。这是讲得很浅很浅了,讲得很粗了,我们从这个地方学习就好。绝不要感情用事,时时刻刻保持头脑冷静,冷静的头脑来观察一切人、事、物,佛跟大菩萨是这样做,绝不动感情。别人以贪、嗔、痴对我也好,无论什麽样恶劣的态度对我也好,我们要学着温和,要显示出定力,在境界里保持如如不动。他说话粗鲁、粗暴,我们说话柔和,这就是度化众生。让他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我们在行菩萨道。不必跟他讲什麽大道理,就是这些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能够回头。不能说是他粗暴,我也粗暴,那就完全错了;他用情、他用烦恼、他用习气,我们用智慧,我们用理智。如来第四种德是“以大智慧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第三也是讲真实智慧,观照自他;这个智慧是根本智,是无分别智。这第四种叫大智,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这是差别智。一切众生根性不同,千差万别,佛菩萨一接触就能够明了,自自然然就以很适当的方式来调教他,这是智慧。教化众生要权智,就是说要用差别智;差别智是利益众生的,根本智是自己受用的。第五种是“以大慈大悲广大的弘愿普度一切众生”。实在讲这一条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不是为自己发的,是为一切众生发的。这是世间人讲立志,这一条就是讲立志。佛菩萨立什麽志?立利益一切众生的大志,现在人所谓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这话讲得没错。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时间、服务的项目,跟佛菩萨的弘愿一比较,那就相差太远了。佛菩萨无论讲空间、讲时间、讲项目都是没有边际的。所以如来能够成就无比殊胜的依报的庄严,不是没有原因的。清凉、李长者给我们在经里面种种这些提示已经说得很浅、说得很明白了。如果不浅显,如果不明了,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怎麽能够懂得经义?经义尚且不明,如何能够修菩萨行?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做一个大的转变,来改善我们现前的生活?这个改善不是普通人所讲的改善,这是很大幅度的改善,佛家常说的超凡入圣的改善,他不平常。我们要想真正有成就,佛的五德我们要记住。第一个,看待一切众生,要像慈母照顾他的婴儿。第二,要以真实的智慧,念念有利益一切众生之念,要生起这个念头。第三,以无分别的智慧,对自己、对别人。第四,以一切无量的差别智教化一切差别的众生。第五,要发真实的大愿,建立普度众生的志向。这样才能够感得果地上的宫殿楼阁的庄严。长者在此地有几句话的开示很好,他教导我们,以十波罗蜜行,我们不说十波罗蜜,简单讲六波罗蜜,大家好懂。六波罗蜜要随顺大悲生,这样就成就了十种依报里面的庄严。那十种呢?随法身,与法身相应、与菩萨行相应、与大慈悲相应、与大智慧相应。这四句很要紧,是我们应当要学习、要记住。念念之中,法身是理,就是自性,菩萨行、慈悲、智慧,与这个相应,我们就不会有差错了。

李长者在这一大段里面给我们作了一个结论,末後有几句话很重要。他告诉我们,菩萨六度万行理只有一个,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随其法身、万行、大悲、大智,果报有差别。从圆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一直到如来究竟的果地,《华严》里面跟我们讲了四十一个阶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还不包括如来究竟的果地。他们见性的圆满是不相同的,所以果报就不一样。虽然有差别,我们一定要晓得,他的大愿大悲大智,以及菩萨行,决定都是圆满的。初住菩萨同时修学等地的法门,等觉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没有离开初住的法门,乃至於十信位的法门。如果不是这样的圆修,就决定不能够圆证,像本经里面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一修是一切修,一证一切证。这从圆融上来说,圆融里面有差别,差别不碍圆融,圆融也不妨碍差别,这才显示出微妙。长者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想在这一生修学大菩提,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学习这个法门。圆宗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则遍,就称法界性,所谓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它不是偏。如果偏在一边,偏修理,就很容易落在寂静的这个境界上。如果偏在智上,就缺乏慈悲心;要偏在慈悲上,所谓慈悲多祸害,你偏在一边,慈悲里面要圆修,才是真正的慈悲。如果偏在愿上,有一些法师发愿,他不愿意往生,他也不愿意证果,他发的是什麽愿?我生生世世都要到这个世间来当法师,这个好,不错。诸位要晓得,偏在愿上容易生起感情,落在情识里面,必定随业流转。理要清楚,要圆融。任何一个法门都圆满含摄一切法门,《华严》如是,《般若》也如是,《无量寿经》也如是,乃至於小本《阿弥陀经》亦如是。菩萨修学圆融他才相应,与法性相应;法性是“二空真如”,也就是说与空性相应,这是宗门里面常讲“三轮体空”,不着人相,也不着法相,这样才能相应。然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任何一个法门里面都能保持定慧等学,不偏重在定,也不偏重在慧。向诸佛如来学习,他们是在果地上,我们今天是在因地初学,一定要懂得万行因果,如佛一样。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一切众生表演成正觉,为一切众生表演一个高度智慧的人、圆满觉悟的人是怎样生活,是怎样做他的工作,是怎样於日常生活当中处事、接物、应酬都能得大自在。果地上的,如此经所说心地,这个心地清净光明,这就是宝地。任何场所当中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广大群众接触没有畏惧,这个就是“坐师子座”。生活是社会大众生活的榜样,这个就是典范生活的建树,宝树的意思。你在世间无论从事那一个行业,你在这个行业里面有所建立,也是宝树的意思,足以为世间人的好榜样、好模范。无论自己住的是什麽房子,都是平等的大慈悲,念念想到一切众生,这个就是慈悲赋予。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或者是在一些道场上看到,道场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具有时候还有那麽一点模样在,甚至於布置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让人家走进道场像走进一个博物馆一样。可是这个事事物物表法的意义,懂得的人很少,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在佛法修学上得真实受用就少了。讲堂的设施、座席都是宝座,主讲人的座是宝座,听众也是宝座。维摩居士讲经,听众一万个师子宝座,说者、听者都不可思议。宝座高广有没有大小?在事上讲可能有大小;在理上讲没有大小。事上讲是阶位不相等,譬如我们讲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地位不一样,应当是随他自己的修证这种功夫高下不相等,这是从事相上说。从理相上来说,实在讲没有大小,也没有高下。可是在相上有,相上是诸佛菩萨随类化身。身相可以随类化身,当然依报也要随类,不能说正报随类,依报不随类,那个讲不通,“依报随着正报转”就不好讲了。所以世尊在我们世间示现在菩提树下成道,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那里?铺的是草座,地下铺的是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铺一个草座,我们凡夫看的。可是天神、菩萨看的?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坐在金刚宝座。我们看不到金刚宝座,我们只看到草座;菩萨跟这些净居天神他们看不到草座,看佛坐在金刚宝座。说老实话,菩萨跟净居天人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样子,跟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不一样,这里头有个道理:“相随心转”。通常我们讲相随心转,随自己的心转,这个诸位好懂。体质,身体健康状况也随自己的心转;更深一层的意思,相貌跟体质可以随众生心念转。如果不随众生心念转,佛怎麽能够随类化身?这个道理就深了,可是这是事实。所以如果我们自己要发大心,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为众生,你这个形相随众生的心念转;念念为佛法,你这个身相就随诸佛菩萨心念转,自然是不可思议。於这个意思能体会到个一分、两分,於是我们在事相上逐渐也能够想通,相貌确实也能随众生的心念转,现代的话说,一切众生每一个人审美的观念不相同。同样是一朵花,有的人看到很喜欢,有的人看了很讨厌,有的人看到无所谓,这不是一个形相随着众生心念转吗?一朵花如是,一个人也如是。有些人看到你很喜欢,有些人看到你很讨厌,什麽人呢?从来没见过面的人。我们常常在路上走,有的人看到你,跟你笑笑,点点头;有的人看到瞪你一眼,理都不理你。这不就是我们这个形相随着众生心念在转吗?我们细心从此地去体会,然後才真正了解《华严》上所讲,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念都跟虚空法界有感应。你要问感应是什麽道理?共同一法身,同一个真如自性,那有说没有感应的道理?所以报身能够随众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他所现的身一定跟他的依果,就是依报之果必定相应。因此在事相上讲,那是没有一定的,有差别;从理上讲,是决定没有差别。总而言之,如来以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慈悲德能,随行普贤行。如来果地上不叫“修”,“行”普贤行。一切时、一切处都给众生做一个好样子,好的表率,这就叫“始成正觉”。我们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修学就有下手之处,否则的话我们学佛,到底从那里学起,不知道!所以读了《华严经》,不但是你的心量拓开了,你也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学佛,学得跟佛一模一样。这第四大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九)、教主难思

第五大段∶“教主难思”。前面四段讲的是依报,这一段要给我们讲正报。教,是教学,是教导。主,主持的人,主持教学的人,主持教导的人,在讲堂上主讲的人。难思是不可思议,这一位主持教学的人,实实在在不可思议。请看经文。【尔时世尊,处于此座。於一切法,成最正觉。】“尔时”,就是这个时候。“世尊”,此地是指毗卢遮那如来。毗卢遮那,法身佛;卢舍那,报身佛;释迦牟尼,应化身佛,应身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处于此座”,坐在师子宝座上。“於一切法,成最正觉”,一切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要学。成是成就。正觉拣别烦恼断尽,一切错误的思想、见解也都放下,正知正见,对於宇宙人生的体性、现相、因果变化,都能正确的明白,没有丝毫差错,这叫正知正见,这个叫正觉,这是真实智慧。心安住在真实智慧里面,生活那有不自在的道理?世间众生,有苦有乐,有忧有喜,苦从那里来?乐从那里来?忧从那里来?喜从那里来?谁知道? 忧苦,我们都想离开,怎样才能离开?为什麽我们想离开而离不开?喜乐,我们想得到,为什麽得不到?我们有许许多多个“为什麽”,千千万万个“为什麽”,这就是迷而不觉。佛这些疑问都断得乾乾净净,没有一样不明了,没有一样不清楚,表现给社会大众看,这叫“示”,示是做出样子,示是示范。诸佛如来善於表演,现在讲“演员”,世间一流的演员,跟佛菩萨相比差太远了。诸佛菩萨个个都是非常精彩的演员,我们学佛,学佛也学演员。这个世间,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就是我们的舞台,我们表演的场所。我们的生活是表演,我们的工作是表演,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表演。你要能表演成正觉,你是佛菩萨一流人物。古德说此地的佛身,菩提身。《华严》里面佛给我们讲十种身,十种身菩提身是根本。这十种身实在讲,就是我们这身具足十种德能,不是说真的有十个身,就如现在人讲的“身分”,每一个人都具足多重身分,佛的十身有什麽希奇?我们世间人要说出你的身分,对你的父母来说,你是儿子的身分;对你自己子女来说,你是父母的身分;对待你的哥哥,你是弟弟的身分;对你的弟弟,你是兄长的身分。儒家给我们讲“五伦十义”,这个世间法也讲每一个人都有十种身分,这个意思我们仔细去思惟,跟佛的这种身分可以能配合。菩提身,这是总说。菩提是大觉,无量的智慧德能,称他作菩提身。他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所以他过的是智慧的生活,他从事大智慧的工作,於法性本体相应,他能够在一切法中,给大家作榜样、模范。这四个字“成最正觉”,什麽叫成?你得到了叫成,我们通常讲你证得了。佛法里也常说契入,你入了这个境界,这叫“成”。“最”是达到顶点,没有再比这个高,这是圆教的佛果。等觉菩萨不错了,等觉菩萨还没到顶点,上面还有一层,这是达到顶点,这才叫“最”。什麽叫正?断绝邪知邪见,远离颠倒妄想,这叫“正”。什麽叫“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性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性。这个里头森罗万象,佛经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就是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跟识都是一个意思。所以心在那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所谓:“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是讲心性,心性是真;妄,是讲现相,整体的现相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这叫开悟,这叫大觉。所以佛无论示现什麽身分,像本经末後五十三参,无论现什麽身分,无论示现那一个行业,都是“成最正觉”,都是示成最正觉。这个“示”,表演,表演最正觉。生活,最正觉的生活;贫穷人,贫穷人最正觉的生活;富贵人,富贵人最正觉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你从事高级的行业,高科技的行业,这个行业里面的最正觉。你从事很低级的行业,在从前,拉黄包车、擦皮鞋的,佛示不示现?也示现。在这个里面示现成最正觉,然後让一切众生见闻觉知,真的一下明白了。生活行业那是相,相上有差别,智正觉没有差别。果然都成最正觉了,他在差别里面过平等的生活,这就高明。差别,相里面差别,性里面没有差别,理里面没有差别,他受用里头没有差别。决不是说高尚的行业跟卑贱的行业里面感受不一样,那是凡夫;佛菩萨他的感受一样的,都得大自在,都是无尽的快乐。这个地方我们要学。怎样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让我们现前变成佛菩萨自在安乐的生活?必须具备两种智慧∶根本智与後得智。为什麽?这两种智慧才真正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我们迷得深,障重,这种迷障,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有三大类。一大类是“现行”,现行就是现前的这些现象,现象有什麽障碍?在我们自身来说,有烦恼,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在境界上,无论是人事境界、物质境界,都有很大的诱惑力,它引诱我们什麽?引诱我们的贪、嗔、痴,把我们心里面贪、嗔、痴的种子引起现行。第二种障是“种子”,阿赖耶里面含藏的种子,虽然它没有起现行,障碍你证大菩提。第三类是“习气”,说习气诸位也许能够懂得,习气不好断。古德为我们形容习气,让大家能够体会得到什麽叫习气。譬如一个酒瓶,酒瓶盛酒的,我们把酒倒乾净,里面也擦乾净,确确实实一点酒都没有了。那个酒就好比是现行,真的断掉了、断根,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是习气。所以烦恼好断,习气难除。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有见思烦恼的习气。到什麽时候习气才断?辟支佛,证辟支佛果,见思烦恼的习气也断了。通常讲断现行的烦恼,有定功就行,忍辱、禅定就能断。断习气是一定要开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习气是除不掉的,这不用功怎麽行?极其微细的习气种子,如来在果地上统统断乾净了。说个实在的话,等觉菩萨还有习气,极其微细的习气。他的烦恼、所知障尽了,在十法界里头随类现身,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在一切法里头表演最佳的榜样。

【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这三句非常明显,身、语、意三业。“智入三世”,这是意业,“悉皆平等”。“其身充满”,身业。佛的身确确实实充满一切世间,佛身如是,我们的身,给诸位说,也如是。我们现在讲身,大家想到什麽身?想到我们这个肉身。你怎麽没有想到菩提身?你怎麽没有想到智身、法身、愿身?这後面陆陆续续跟我们讲这十种身。既然这麽许多的身都充满一切世间,再跟诸位说明,我们这个肉身也充满一切世间,这个很难懂。昨天,《联合早报》的记者到我们这儿来访问,特别来看这两个铜塔。这个记者跟李居士是早年的同学,虽是同学并不认识,说起来才知道,是同学。昨天就拿了几样宝贝给大家看,我也在旁边看到,有两卷手写的经本,《药师经》有两卷,是用金粉写的。赵孟兆页写的,距离现在应该有一千七百年,他是宋朝末年、元朝初年的人,应当有一千年;保存得还非常完整,字写得实实在在是好。赵孟(兆页)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书画家,不但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他的夫人也是个才女,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到有一首歌叫“你侬我侬”,那一首歌就是赵孟(兆页)太太作的,那个词是她作的。你想想那个里面的比喻,然後你就懂得我们的肉身是充满一切世间。她那个比喻是用两个泥娃娃,两个小泥人,两个人;把两个人打破,那个泥合在一起,再做两个泥人,这个泥人身上有他,那个泥人身上有她,取这个意思。我们这个身体是一些细胞、原子、电子组成的,里面东西可能也是一切众生身上的身分,今天到我们这儿来组合;我们这个身四大解散,又到别的身体上组合了。实实在在这个身体里面这些细胞、原子、离子充满一切世间,这那里是假的?连肉身都充满一切世间。成菩提身的时候,得无量的清净三轮,就是身、语、意。也就是说你真的是觉悟了,真的成最正觉,我们不要说“最”,说正觉,真的成正觉。你的思想见解、你的愿行,跟毗卢遮那佛、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都相同。佛佛道同,与一切诸佛如来同心同愿、同德同行,你就成正觉,你的身、语、意也就像佛。“智入三世”。三世是从竖的方面来说,我们讲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从横的方面来讲,一般我们现在说的空间;三世是时间。说三世就包含十方,说十方就包含三世,这个是在文章里面的美化。这里说智入三世,後面又普顺三世,这个言语就重复,所以用纵横两方面来表达。什麽样的智慧入三世?清凉告诉我们,“以如量智通达世俗”,这就叫“入三世”。这是佛学名词,如量智跟如理智。如理智就是无分别智,也叫做根本智,也叫做实智,就是真实。如量智也叫做後得智,也叫做差别智,能知道宇宙之间一切现象。在三种智里面有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如理智,一切种智就是如量智。“如理智证真”,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麽?相有体空,空有不二,空有无碍,所以“悉皆平等”。就能觉,我们叫他得道了、证果了;就所觉,用现代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对於这些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第二句讲的是身业。身业通三世间,所以叫一切。成正觉身,这个身是总,说三身、说十身都离不开正觉;离开正觉,三身、十身就没有意义了。无不充满!“法身”普遍,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这个身变现出来的。这个身没有形相,法身没有形相,法身是个理、法身是体,不是相。无相能现一切相,为十法界一切依正庄严之所依,都是依据这个理体显现出来的。什麽叫“智身”?明白这个理之後,这种智慧,人有这个智慧,我们就称他作智慧之身;人有这个相,我们称他智慧之相。他所明了的理遍虚空法界,他的智也遍虚空法界。“色身”,我们刚才讲过了,色身实实在在讲,也跟理、跟法身一样遍虚空法界。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个遍是圆遍,不是部分遍、不是偏在一边的遍,圆满的遍虚空法界。一切世间,一一极其细微的微尘,他说你总看也现,别看也现。此地我们必须要明白,诸佛如来如是,我们现前在座每一位同修人人皆如是。我们为什麽叫凡夫,他为什麽叫佛?他明白,所以叫佛;我们也跟他这样,我们不明白,所以叫凡夫。凡夫跟佛这个名称,一个是明了,一个是不明了,建立的称号,明了就叫佛菩萨,不明了就叫凡夫。佛经里面讲觉、迷不同,觉了叫佛菩萨,迷了叫凡夫。而事实的真相绝对不会因为你觉、迷而有差等,觉迷不同而有不一样,没这回事情,一样的。《华严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说得更亲切一点,就是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然後才晓得这部经与我们关系多麽密切。佛在其他大乘经所说是讲的局部的真相,本经里面所说是说圆满的真相,希有难逢。真正有几分体会了,对佛的意思懂得一些,能相信、能肯定,而後才知道∶不但一切众生身上有我,有我的身分,山河大地也有我的身分;换句话说,山河大地原来就是我身。这个就好比我们在作梦,梦醒来之後,想想梦中的境界,你梦中所现的这个相分,梦中有自己,梦中也有很多人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醒来之後自己好好想想,梦里头那一样不是我?样样都是,我岂不是遍虚空法界吗?你在作梦时,“我”是遍整个梦境,不会在梦境里这一部分是我,那一部分不是我,没这个事情;全梦即心,全心即梦。那时候要是问你∶你心是什麽样子?变成梦境,那个境界就是心在那个时候的样子。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的真心、我们的本性,现在变成这个现相就是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出来的梦境。那一法不是自性?那一法不是我?离了性没有相,离了我也就没有法,这才知道这个身确确实实是充遍虚空法界的。这是真说,真实说。第三句语业。语业,“其音普顺十方国土”。“顺”有三个意思。现在在这个世界,由於古时候我们居住的环境不相同,交通不方便,所以生活的圈子很小,范围很小,大多数的人所谓“老死不相往来”,於是各个地区有它自己的言语、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的不相同。现在科技发达,交通便捷,我们这一接触就有语言上的障碍。语言虽然有障碍,可是心灵没有障碍。所以语业,“顺”的意思也有三种。一种是“能顺异类的言语”。在古时候,确实有不少人能够懂鸟兽的语言。鸟在树梢上在那里叫,它们在谈话、它们在讨论。我们听它说话的声音很美妙,不晓得它在说什麽,它说得很好听,不懂意思。在我们佛门里面记载,安世高大师他就有这个能力,他懂得鸟兽的言语。在旅行的时候,他听到鸟在树上说话,两个鸟在交谈∶远处有人走过来,那人是什麽样子,戴什麽帽子、穿什麽衣服、手上拿着些什麽,它们在那里交谈;安世高听懂了,告诉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不相信,他不相信没有关系,鸟说他们就来了。等一会儿,果然看到有人来了,一点没错,他真懂得鸟说的语言。诸位想想连鸟说的语言都能懂,何况我们人间语言。经上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有能力顺一切异类众生的言语;这个异类是九法界有情众生;佛有这个能力随着众生言音起变化。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懂,一般称为不思议境界,可是它是事实。听说现在电脑逐渐逐渐能达到这个目标,於是我们对於佛经上这句话就更能够肯定,电脑能够做得到,佛那有做不到的道理?不但是佛,我们现在一般人讲“有通”的人都可以做到,这个通叫神通。神通从那里来?从禅定来。确实禅定功力到相当深度的时候,这些障碍统统都可以突破,彼此心灵能够沟通,能够没有障碍。说到这个地方,我想起,这应该有将近五十年,四十多年前,我在台湾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一个故事。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很多人都知道,民国初年国学大师。他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度兼差,兼什麽差?东岳大帝请他去作判官。东岳大帝的判官,这个判官相当我们现在所讲的秘书长,他做过东岳大帝的秘书长。晚上天黑的时候他就上班去了,第二天早晨天亮他就回来了,所以他得不到休息,日夜都忙。白天忙着白天的事情,晚上忙着晚上的事情,没得休息,所以那个差事也很累,也很苦。他曾经告诉他的朋友,在阴间里面,这阴间里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各种各个的人类都有。就有人问他∶那语言怎麽办?都通,这很奇怪,都通。各说各的言语,意思都能够明了,都能明白,一点障碍都没有。我们人间里面,看起来人间言语有障碍,还要找翻译;在阴间里头遇到外国人不需要翻译,他都通。这个意思慢慢的我们会能够体会得到。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那时候在香港住的时间长,好像是住了四个多月。前面两个月讲经要翻译,有个翻译翻广东话的;後两个月他们听成习惯了,不要翻译了。他讲广东话,我懂他的意思;我说话,他也懂我的意思。我们交谈很方便,不需要经过翻译了,大概就是这种情形。这是叫能够随顺异类的言音。第二种就是“顺应当所说的话”。众生根性不相同,需求不一样,所以要应机说法,他希望听到什麽法门,佛就给他说什麽法门。佛也是在一音之中圆满的表演,不但能表演音声突破了障碍,说法也突破障碍,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了。譬如佛在这里升座讲经,我喜欢听《华严》,听到佛给我讲《华严》;隔壁这个他想听《法华》,他听的完全是讲《法华经》。这叫“普顺”。这种境界我们在往生经里面看到过,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法、六尘说法,实在讲同一个音声,想听什麽法门,你所听到就是你理想当中的法门;你不想听了,那就很清净,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没有一桩事情不是随念而生,随心所欲,这是真的境界,不是虚幻的故事。佛菩萨的境界这样希有、这样圆满,我们要不求证入,那就错了。第三个意思是“顺遍”,遍就是遍虚空法界。不但遍一切空间,还遍一切时间。无量时空里面,诸佛菩萨演说种种妙法,无不见闻。现在我们是不见不闻,不见不闻不是佛的音声、色相没在我们现前,不是。他在,他周遍法界,我们这儿那能说没有?我们不见不闻是我们的六根出了毛病,我们眼有障,所以见不到;耳有障,所以听不到。只要把障碍拔除了,佛的形像我们见到,佛的音声亲自听到。《无量寿经》上世尊不是明白的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讲堂“大音宣布”,尽虚空、遍法界都能得闻,我们这个世间没有说在例外。所以一定要晓得我们的亏吃得实在是太大太大了,什麽亏?妄想、分别、执着。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贪着妄想、分别、执着,不肯把它放下。十方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讲经演教周遍法界,我们今天落得一个不见不闻,完全不能够觉知,这个身体好像失去知觉了,麻木不仁。麻木不仁这有严重的病况,我们今天这个身就是有这麽重的病。有病,如果自己知道自己生病就有救了。为什麽?他会求医。最怕的是有病自己不知道有病,不肯求医,这个病永远没有办法复原,就同这个情形一样。所以佛确确实实是法音周遍十方国土。

【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

这两句是佛用比喻来说,譬如前面所讲三业普周。实在说,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常言说得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也没有办法用心思去思想。为什麽?达不到。比喻怎麽能比?在种种比喻当中,古大德常讲,唯有虚空真如可以勉强的作个比喻,如果用其他的来作比喻,没有一样能恰当,所以这个地方用虚空来作比喻。虚空就是我们今天讲空间,空间里面包含许许多多的色相,这个我们很清楚,容易理解。像太空当中有多少星球,这些星球跟我们这个地球相彷佛。这许许多多星球从那里来的?这些星球里面也有众生,有我们肉眼能见的,也有我们肉眼不能见的。我们肉眼能见的这个色相,大家容易明白;肉眼见不到的色相更多,这个要知道。虚空当中这麽多的物象会不会显得拥挤?会不会有一些碰撞?这个事情不会有的。为什麽不会有?心性所变现出来的,它有秩序、有层次,真的是有条不紊,而且所变现的这些色相都是幻有,不是真有。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给你讲真的,一点都不假。清凉大师在本经给我们做了综合的结论,本经显示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法界在那里?就在我们现前;确确实实是无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今天我们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是障碍,为什麽一个无障碍的法界变成处处都是障碍?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所有一切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我们想想也就能明白几分,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数不尽;换句话说,现在的障碍就太多太多了,比你遭遇的多得多,比你想像的多得多。这些障碍要从根把它拔除,那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佛教这些聪明人修行,聪明人从那里修?从根本修。根本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把这个拔掉,连根都拔掉了。然後星球与星球碰上也没有障碍,空与空相撞有什麽妨碍?就没有障碍。这些都是事实的真相。我们把本来无障碍的环境,这法界实在讲就是我们生活环境,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变成处处都是障碍,过失在我们自己,不在别人。我们今天有缘学佛,学佛最要紧的事情明白这些道理、明白事相,明白这其中的因缘,然後我们才有能力突破,突破之後恢复我们本来的生活。禅宗里面讲∶“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本来的生活,本来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诸佛菩萨住三昧之中,三昧就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无障碍的享受。我们今天由於无明不觉,生起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把我们正常的享受变成了一个不正常的享受,这错了。常常观虚空,《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教我们常作如是观,这话很有道理。这个“观”就是转变我们的观念,现在哲学的名词叫做“宇宙观”、“人生观”你对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我们要把过去种种错误的看法转过来。经文里面“於诸境界无所分别”,虚空不分别。虚空确确实实,“具”是具足,圆满具足。所有的星球、所有的万物都在虚空包含之中,虚空於一切境界、一切万事万物没有分别。这个比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无所分别”。佛与大菩萨於一切境界当中确实像虚空一样,他没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平等,所以人家能够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道理在此地,他不执着了。第二句里面“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着重在“平等随入”。前面讲“於诸境界”,这一边讲“於诸国土”,意思是一样的;“於诸国土”跟“於诸境界”是一桩事情。虚空普遍一切,真的是平等随入,无所分别,实在是为我们显示出《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清净、平等、觉。佛智广大犹如虚空,这是总喻,虚空这是总的比喻。佛的根本智,佛的後得智,在经上所讲量智、理智。“量智包含而普遍,理智无分别而证入。”理智就是无分别智,量智知差别法,一切法无所不知。《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无知是什麽意思?无分别。般若无知,无知就是讲无分别,他那样不清楚?样样都清楚。譬如我们眼见色,当我们没有起分别、没有起执着,於一切境界、一切色法里头不分别、不执着的时候,这时候是根本智现前。不是说不分别、不执着,什麽都不知道,那有这回事情?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根本智现前。它起作用的时候,这个作用是别人来问,来向你请教,你随问随答,无所不知。不是说来问一下,等问到之後,让我想一想再告诉你;想一想就完了,那就是凡夫了,落到意识里,不需要想。佛在经典里面开这麽多的法会,听众当中或是启请的、请法的人向佛提出问题,随问佛就随答;佛没有说:让我想想,我再来告诉你,没有。自自然然的随问随答,这叫後得智,这个就是如量智。如量是什麽?如众生之量,就是《楞严经》上所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程度高的,佛解释的就深、就广;程度浅的,佛解释的也浅、也近,让你听到都欢喜、都满意。这种智慧叫如量智,如量智是无所不知。可是你要晓得,无所不知是从无分别智里面流露出来的。假如你要没有根本智,那来的後得智?就好像植物一样、树木一样,树要没有根、没有本,那个枝叶花果怎麽可能有?所以差别智无所不知依根本智而起。只要你得根本智,你就会自然得後得智,就是无所不知。这里面说“智”,古人也用相宗的四智来讲,因为《华严经》也是属於相宗的根本经典。法相宗六经、十一论,《华严》也是六经之一,因为这里面讲法相的理跟事也不少。相宗讲四智,讲大圆镜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所以在果地上就不是叫八识,叫四智,称为四智菩提。“大圆镜智”,纯净圆德,圆满的德能。在迷的时候,它含藏种子;觉悟的时候,它能够“现种依持”。它“能现能生”,能现的是什麽?能生的是什麽?能现的是一切依正庄严,有情众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法身大士的一真法界的依正庄严,都是大圆镜变现出来的。能生是能生一切智。向下经文里头有说,“菩提智,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等,而无所现。无所现言,无有分别。”所以本经,法相宗取它作依据之一,不是没有道理。菩提是智,现种现行功德之所依,种子功德是所持,所以普现一切众生心念根欲。所现的这些相,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像《金刚经》上说∶“如梦幻泡影。”所以现而无所现,但是无所现的意思就是讲无有分别。无有分别这个话就是讲无心而现,也可以说无意而现。有心有意就有分别,那就有障碍;无心无意没有障碍。“平等性智”,观一切法,观自观他,有情无情,法法平等,也没有分别。诸位要晓得,没有分别才是真平等,有分别就不是真平等。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我们知道四圣法界是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法界没有执着,他有分别。执着是烦恼障,他断了;分别是所知障,他没断。不过愈是往上面去,他的障碍愈薄;愈往下面,他的障碍愈重、愈深。不分别才平等,所以十法界里面讲平等都是相似法,不是真的。必须超越十法界,圆教初住菩萨真的转八识成四智,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妄想也少了,这个才是“悉皆平等”,平等就是讲没有分别。十法界里面的人,他还没有忘掉我、法,所以分别如来。佛菩萨示现到我们人间来,为我们讲经说法,还是要用分别、还是要用执着。你看制订这些戒律,这样可以做,那样不可以做,还是要执着、还是要分别;教小朋友,教初学。教法身大士,没这个话了;再跟诸位说,佛教法身大士连言语都没有了。别说是一真法界里面,教学的状况我们没法子想像。我们看这个天界,初禅、梵天里面还有说法,还有讲经说法;二禅就没有,二禅人不讲话,讲话很累。用什麽方法来沟通、表达意见?放光,叫光音天。二禅是光天,放光来表达意见、沟通意见,所以佛要在二禅天讲经说法是用放光。三禅天光都不要放了,放光还太罗嗦了,完全是心灵的交通,就是我们今天讲心灵的感应。他心清净,所以三禅叫净天,彼此心地都非常清净,心灵交感,他用这个方法来沟通。连高级的凡夫都入这个境界了,何况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跟极乐世界里面那些状况,我们真的是无法想像。佛菩萨给我们描绘一点、介绍一点,都是些方便说,描绘一个相彷佛的样子,真实的境界一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後,哦!原来是这样的,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达得到的。那真是奇妙到极处,我们统统都有分。

一)、菩、提、身【譬如虚空具含众像,於诸境界无所分别。又如虚空普遍一切,於诸国土平等随入。】这一段经文, 里面,世尊用比喻来显示身、语、意三业,这是十种身里面第一种身。清凉大师在这两种比喻里面给我们说了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含摄,第二个意思无分别,第三个意思普遍,第四个是遍入。在普遍比喻里面,妙观察智,无所不知,这就是普遍的意思。同修们必须要知道,佛在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说我们自己。毗卢遮那如来,它的意思,这一句话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遍一切处”。一切处是指尽虚空、遍法界,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境界。怎样才能遍?实在说,无有一法不遍。第一个是我们的真心本性遍一切处,大概一般学佛的同修对这个都能够接受。真如本性遍一切处,而整个虚空法界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佛在楞严会上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多。清凉大师在这一段里面,用相宗的四智来说,智遍一切处,心遍一切处,想遍一切处,乃至於我们的身也遍一切处。这个就是说明理能遍一切处,事也能遍一切处,这部经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前面讲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今天接着讲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无所不知。平等性智是无分别,而妙观察智是有分别,所以它是普遍的意思。前面说过理智、量智,如理智、如量智,这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看到。妙观察是如量智。“成所作智”,成是成就,作是所作,包括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现身、说法、生活、教学、接引一切大众;接引大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应酬,处事待人接物。“成所作智”这四个字,意思深。菩萨接触一切大众都能令大众开智慧;成是成就,不但成就自己,也成就一切众生。何以?菩萨三业清净,三业都充满了真实智慧,智慧光明遍照一切众生。成就所作,这是“入”,随入的意思。由此可知,智体遍一切处,智慧的作用也遍一切处,这是从佛果地上来说。佛菩萨如是,然後我们一定要想到,我们的心行又何尝不遍一切处?只是佛是智遍,我们是惑遍,迷惑;惑就是无明,起作用就是烦恼。我们今天无明跟烦恼遍一切处,所以生生世世无论在那里受身,总是不能够脱离苦恼,这个道理我们在《华严经》上要细心的去体会。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前怎样转变我们的生活行为,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这在佛法里面通常称之为“观行”。经论里面用的词句很简单,如果意思要不能够明了,往往我们读诵,囫囵吞枣的就混过去,这样对於我们修学,当然得不到利益。观行上层的功夫,也就是说我们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最殊胜的无过於随顺真如,那你的功行跟诸佛菩萨决定相应。《华严经》经文里头又说∶“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佛的心、体等虚空法界,量等虚空法界,作用等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这两句话不太好懂。众生入,这个“入”就是相应的意思,契入,也是证得的意思。末後一句话,而实无所入,这个讲法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般若经》上我们天天念“无智亦无得”,智是能入,得是所入,无智亦无得,这些话真正的含义是什麽?我们要懂得,永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如果你要说,我有智,我有得,你错了!你没入,你还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一切众生入,这个众生是指九法界大心凡夫,大心众生,他不是不能入,他能入。能入,决定没有入的相,决定没有入的念,那你就是真的入;你还有入的相,还有入的念头,你没入。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总原则,我们的修学、观行要跟真心相应,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念”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离”,没有这些东西。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可以说实在是相当相当的不容易,真实的境界说不出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众生分别、执着习气太深太深,心里面总是落在一边。凡夫的心执着“有”,佛跟大家说,执着“有”是错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虚妄的,那“有”不要了,着“空”了,他总是要有个执着。今天佛在这个经上给你说真如,给你讲自性,你又分别一个真如,又去执着一个真如,这不叫麻烦?什麽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觉悟?利根上智之人,他懂得佛的意思,佛所说一切法无非是教我们,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分别、都不要执着,那就相应。可是这个地方又有难处,真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好!我一切不分别,一切都不执着了,还是执着。执着一个“不分别,我不执着了”,他还是执着,这事情难办。这就是说明为什麽与真如相应那麽困难,道理就在此地,自己不知不觉还是堕在执着里头,我们在此地一定要很细心的去体会。前面说过了,对世尊果地上的境界,佛果的境界,只有虚空跟涅槃稍稍能作譬喻,用其他的譬喻都没有办法。虚空这个相,我们能够观察到,能够体会到,遍入国土。在今天我们看到太空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星球,在佛经里面讲世界、讲国土,国土是佛刹,我们现在讲星球,在虚空当中。“虚空遍入国土,国土并不遍入虚空。”有国土的地方当然有虚空,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国土。我们把这个国土换成星球就好懂,有虚空的地方不一定有星球,有星球的地方当然有虚空,这个一定的道理,这就是“遍入”的意思。虚空与星球平等随入,星球与虚空,它确实有彼此。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到平等随入的意思。如果你的心思细密,你会想到现相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彼此就不能够互相契入,能互相契入,当然不是真实的。《楞严经》上佛有很妙的比喻,譬如这一个物体,无论大小,譬如我们举这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如果是真实的,虚空也是真实的,这个物体定在这里,它就不能动。我们要问,这个物体里头有没有虚空?这个里头没有

虚空。如果说没有虚空,我们把这个物体移开了,这一边的虚空是不是缺了一块?应当缺一块,这个地方原来没有虚空,虚空被这物体占住了,这是有体积的。移开之後这个地方的虚空是不是缺了一块?没有缺。无论这个物体移到那一边,虚空并没有缺,由此可知,虚空遍入这个物体,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否则的话,在现相上一定是物体移动,虚空一定就缺一块,这个才是对的、才合理。从这些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在经里面所说的,所有一切的现相不是真实的,《金刚经》上讲“梦幻泡影”。这相叫假相,性叫真性,性是真的,能变现相的这个心性是真的,所变出来这个形象是虚妄的、是假的。真性就像虚空一样,它没有形象,但是它能够含摄一切现相,它能够遍入一切现相。诸位要细心去思惟,很有趣味。虚空比喻佛的智慧,国土也能够比喻三世,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处,佛智一定在其中;佛智之处,三世不一定有现相存在。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遍入的意思。十方三世都是一切众生想像里面变现出来的,在佛法里面叫“遍计所执性”,我们现代的名词“抽象的概念”。十方三世从那来的?抽象概念里面所产生的,完全没有事实。佛智是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无论是实智,或者是权智,都能够平等随入。因此,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不定什麽因缘,都有开悟的可能,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第三句是讲到语业,经文里面“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也是这两种比喻,比喻语业。如来果地上,他一语之中能够具含一切语,所谓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都是我们心思言辞达不到,我们无法来表达的。但是现在的科技,电脑进步到现在这个时代,听说可以自动的翻译,我们用一种音声在这里讲演,通过电脑可以翻成各种不同的语言。电脑有这种能力,於是我们就相信佛有这个能力,应当是可以肯定的。道理在那里?跟电脑原理也有一点相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佛是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才能以一音里面具足一切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讲到原理,使我们想像到电脑也是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它能显示这个能力。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这个能力丧失了,实在说佛在果地上所具足的一切智慧德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读这部经完全是要了解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能力。佛是显露出来了,我们今天是显不出来。佛能够显露出来了,告诉我们那个原理就是他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分别心,自自然然的流露,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今天的麻烦是什麽?本来心性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偏偏起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就麻烦大了。妄想、分别、执着是愈来愈浓厚、愈来愈深、愈来愈广,把我们心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完全障碍住了,透出来的少分之少分。我们在经典里面明白这一些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那麽我们要学,怎样学一个无心。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举了一个比喻,“舍支天鼓,无心出故。”这是本经《十忍品》里面讲到“如响忍”,《无量寿经》上给我们讲三种忍,也讲到如响忍。佛在经上给我们举了一桩事情,好比帝释天主,他的夫人;我们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忉利天主的夫人是阿修罗女,她的名字叫舍支。她的音声美妙,能以一声当中,她一声里面有千百种音变化,她有这个能力,一音出去就像交响乐一样。我们知道交响乐,几十种乐器共同演奏,出的音声微妙。其实现在不难懂,我们用个录音机,把它统统录下来,一放,一音不就出几百种音声吗?所以现代用科技来观察,这事情不是难事情,但是原理是一个,无分别心。录音机没有分别,如果它有分别,这个声音好听,我听它;那个声音不好听,我不要它,那你就搞不成了。我们凡夫麻烦大的就是个妄想、分别、执着,舍掉妄想、分别、执着,确确实实我们肯定有这种能力,一音当中具足一切美妙的音声。几时我们的音声出来,就像录音机的播放一样,许许多多音声从一声里面就流露出来。这是世尊举出忉利天主的夫人,她有这个语音。菩萨有这个能力,菩萨心清净,妄想、分别没有,永远放下,舍掉了。妄想虽然没有断尽,妄想是无明,没断尽,也断了几品,这在《华严经》叫法身大士,菩萨摩诃萨。他们也契入无分别这个境界,所以自自然然成就善巧随类的语音,所以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菩萨尚且如此,何况诸佛如来?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音声是从无心而出。这里面佛说了几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细心体会,而认真的去学习。佛讲“如我说我”,这是恒顺众生,为了说法方便起见用这个做手段,做我们彼此沟通、做佛教学一种手段。实际上佛不执着“我”,也不执着“我所”,不但不执着,佛不分别有个“我”,也不分别有个“我所”,不但不分别,连这个念头都没有起过,这是真的理。如果还有这个念头,依旧是不觉,我与我所,了不可得。但是佛跟我们大众相处的时候,常常说“我”、说“我所”,说得很多。我们凡夫说“我”,分别、执着真有一个“我”,把这个身当作“我”,真的有。凡夫说“我所”也是真真实实起分别、执着,“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个土地是我所有的,这个财物是我所有的”,严重的执着。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这个差别也叫迷、悟。悟了晓得万法皆空,了不可得;迷了不晓得,以为样样都是实在的。我们读这两句话∶“如我说我,而不着我,不着我所。”我们想到《金刚经》上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无”就是不执着、不分别;“无”是这个意思,无妄想、分别、执着。“我相”,我与我所,晓得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之外,是“人”,无我亦无人,无人相。众生是指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叫“众生相”。佛法里面讲众生,意思讲得很深,你要懂得是众缘和合而生,你就晓得相是虚妄的,相不是真的。“无寿者相”,寿者是指时间上说的,意思就是说它不是真正的存在,刹那生灭,这是事实真相。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几次,要多说;我们听得太少了,印象浅薄,不但说是你离开讲堂你就迷了,现在一面在讲,一面还在迷,没悟!这是真的。要多说,千言万语,反覆叮咛,希望我们心里头真的有很深刻的印象,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都能够觉悟,那就好了,到那个时候可以说你用功得力了。我们今天常常感叹功夫不得力,找不到为什麽不得力的原因。不得力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印象不够深刻,闻法的印象、读经的印象不够深刻,念头一转又迷了。《金刚经》这四句纲领非常好,跟末後的四句偈相应,末後四句偈的後两句∶“如露亦如电。”电是闪电,露是相续,这一句就是“无寿者”的意思。告诉你一切万法根本就不存在,你要以为它存在,以为它是真实,你看错了。所以你在这些虚妄的幻境之中,天天打妄想,天天错用了心。诸佛菩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们的用心跟“如”相应。“如”是什麽?如事实真相,跟这相应,也就是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相应,他怎麽不得自在?得大自在呀!所以他的智慧圆满现前,没有障碍。我们连前面的意思来想,佛身像摩尼珠一样,无心现色;佛的口就像天鼓一样,无心出声,都是依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般若智慧之体,我们称它作根本智。从这个根本起作用,无所不知。所以说来说去,说到最後关键的所在,就是无分别,修行用功的秘诀就是“看破、放下”这四个字。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用的什麽功夫?千经万论,无量法门,你把它归结到总纲领、总原则,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事实真相无所有、不可得;放下是什麽?无分别心,这就放下了。於一切法可以受用,受用得自在,那才叫得真实的受用。凡夫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我们常常讲,你受用付出很大的代价,你用得很苦。佛菩萨的受用,受用得自在,一丝毫的代价都不需要付出。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我们讲到受用,苦、乐、忧、喜、舍的受,你付出的代价多少。那些代价?无量无边的妄想、无量的分别、无量的执着,这就是你付出的代价,所以你在受用当中说你受用得多辛苦,日子过得好苦,工作好辛苦。佛菩萨也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所受用的只有乐,没有苦,而且他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苦、乐、忧、喜、舍统统都没有,这叫真乐,那个乐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像的。所以真善美慧,幸福快乐,只有佛菩萨才有,我们如果学习过佛菩萨的生活,那我们就有了。其实佛菩萨的生活,是一个人正常的生活,我们今天把正常的生活丧失掉,过一种不正常的生活,错了。为什麽我们会把正常变成不正常?就是本来是没有分别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讲得好,“本来无一物”。这是说什麽?我们真如自性里面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没有分别;有分别,就有了一物。所以有同修问我∶无明从那里来?无明怎麽生起?本来没有无明,为什麽会生起无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合《坛经》里面的话来说,“本来无一物”,为什麽生起有物?不是一桩事情吗?这个问题是大问题,在佛法里面叫做“大问”,问到根本了。佛有没有解答?有。这个问题世尊当年在世,富楼那尊者曾经请教释迦牟尼佛,佛跟他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在《楞严经》里面,《楞严经》第四卷,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真如本性本来没有无明,为什麽会起无明?这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无始无明是什麽时候开始有的?几时有的?第三个问题,起了无明之後,我们要经无量劫的修行,成了佛了,把无明断掉了;断掉之後,什麽时候再起无明?富楼那比我们问得好,他问三个问题,你才问一个问题,比不上富楼那尊者。释迦牟尼佛这三个问题,在《楞严经》上都有详细的解答,许许多多人读《楞严》,读了之後还是不懂,还是没搞清楚。佛真的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听了、读了依然不清楚、依然不明白,不能怪佛,要怪自己。佛给我们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就解答出来了。什麽叫知见?知见是你自性里面的本能。《楞严经》大家都知道,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大乘经里面这两部经知名度很高。《楞严》确实是开智慧,十卷经文自始至终,字字都流露出真实智慧。在十番显见里面,佛举这个例子好,我们眼睛睁开,外面的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知见。“知”是你心里头明了,“见”是你见得清清楚楚。可是你现在的心,没有生妄想、没有生分别、没有生执着,这叫知见,这就是佛知佛见。《华严经》里面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麽无碍?你的心清净,丝毫妨碍都没有,确确实实是四无碍境界就摆在眼前。可是麻烦在那里?你第二个念头就立了知见,“立”是什麽?建立。“这个是花,这个是叶”,完了,这就叫立知,这就是无明的根本,你的妄想、分别、执着生起来了。佛菩萨之所以高明,佛菩萨给你说这些,他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着。给你说这个叫叶,那个叫花,佛确确实实没有分别这个是花、没有执着这个是花,没有执着那个是叶、分别那个是叶,没有,从来就没有起心动念过。没有起心动念,那个音声自然流露出来,他的音声是从无心里头流出来的。我们凡夫的说话音声从有心,有心、有意里头流出来,从无明烦恼里流出来;他从真心自性里面流露出来。同样是音声,根源不相同。所以佛自己住在无障碍的法界,无障碍的法界是一真法界;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落在十法界里头。如何我们在现前这一生当中超凡入圣?超凡入圣不是很玄、很妙,实在说,就是把我们妄想、分别、执着的生活转变成无分别的生活,就超凡入圣。凡夫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凡夫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着相;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菩萨在这个世间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也穿衣、也吃饭、也工作,天天混在一起,他过一真法界的生活,我们过十法界生活。我们先要把这个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然後我们自己来作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佛菩萨不能帮忙,帮不上忙,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於一切法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我们自己生起来,不是别人给我们;我们自己生起来,还要自己把这个妄想、分别、执着打掉,然後你过的生活就跟诸佛、法身大士无二无别。然後这个音声真的是普遍了,佛说法的音声遍虚空法界,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到。遍虚空法界,包不包括我们这个地方?当然包括。我们现在为什麽听不到?我们这个收音机有故障,不灵。这个收音机故障要消除了,听得见了,释迦牟尼佛无论在那里说法,我们听得见;不但超越空间,超越时间。世尊三千年前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二七日中讲《华严经》这个法会,我们可以参与,还在。由此可知,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打掉,时空都可以突破。突破空间,佛在任何地方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参与;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参加他的会,空间突破了。世尊三千年前讲这部经,我们在三千年之後,我们要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也可以参加他的法会,时间突破了。由此可知,所有的障碍都是一个分别心造出来的,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这个妄想、分别、执着害得我们非常非常之惨!许多同修身体不好,也被这个害的;天天想到自己身体不好,他身体能好吗?不能好。把华陀找来也医不好他,华陀的本事只能医身病,不能医心病。你那个心天天在念,念什麽?念“我这个身体不好”,那身体当然就不好了。天天念∶这个地方有毛病、那个地方也有毛病,那真的毛病就起来了。佛不是给你讲得很清楚吗?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麽不念佛?你为什麽不念观音菩萨?你要念观音菩萨,你就变成观音菩萨了;观音菩萨不生病,观音菩萨不老。应当念佛、念菩萨,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麻烦可就大了。须知心遍法界,身遍法界,语言音声也遍法界,不但遍法界,而且这个音声永远不间断,平等随入的意思。如来的音声好。正音、清净音、慈悲音,决定没有邪曲。随着佛的音声,我们生起信心、生起智慧;智慧就是解,能信、能解,法喜充满,这就是随入的意思。所以虚空这个比喻,普遍比喻三业∶意业、身业、语业。所以说得成正觉,成正觉的时候,自自然然你就获得无量的清净三业。这是十种身里头介绍菩提身,十种身以菩提身为根本。二)、威、势、身【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这一小段经文是讲“威势身”。威是威德,势是势力,我们一般讲能力,超越一切显胜。意思是说诸佛菩萨他能够随九法界的有情众生,众生喜欢什麽样的身分,他就能示现什麽样的身分,就像《楞严经》上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类化身,随机说法,种种差别无不周遍,也是周遍法界。“身恒”,恒是恒常;“遍”,普遍;“坐一切道场”。“一切道场”,清凉大师也讲十种,十种身就有十种道场。第一种“智身”。智是智慧,“遍坐法性道场”。此地这个智,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坐那个道场?当然是以自性,是它的道场。第二是“法身”。“法”是万法,一切法。在佛的教学里面,佛用这个代名词,如果跟你讲这个宇宙之间,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现相、一切因缘果报,这里面我们现在分类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这三个之外还包括一些自然现象,太多太多了,说不清楚,所以佛把这些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用一个代名词叫“法”。法的意思就太广大、太深、太广了,这是一个代名词。所以说佛法无边,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麽?法无边。“佛”这个字什麽意思?佛是觉,你对於一切法的智觉当然也没有边际。法身是什麽意思?一切诸法就是自己的身,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是真的,这绝对不是假的。过去禅宗里面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後,他说出一句话∶“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这个意思显示什麽?显示他证得法身,他不是以为自己这个身是身,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这叫证得法身。证得法身,给诸位说,法身那里有生灭?这个身有生灭,那一切众生身没有生灭?所以法身常住,不生不灭。以法为身,法确确实实是身,怎麽是身?所有一切法,连这个虚空都包括在其中,都是自己心性变现之物;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法身。法身坐什麽道场?法身是“非坐而坐”,无所不坐,这是法身道场。第三“法门身”。四弘誓愿里面第三句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是我们的身。那个法门坐什麽道场?“安坐万行道场”,没有一行不是道场。佛在经上,有一次告诉光严童子,叫他去亲近维摩居士。维摩居士生病了,维摩居士为什麽会生病?他跟我们一般人生病不一样,我们生病是打妄想生的,他生病是智慧生的,不一样。智慧生的是什麽?叫示现。因为不生病,平常没有人来看他,这一生病,就好多人来看他。来看他什麽?看他,他就机会教育,教人开悟,所以他那个生病是智慧生的。我们生病是从烦恼生的、从妄想生的,那个病很苦,没救;他生病,智慧生的,示现。释迦牟尼佛听说了,佛当然晓得,他要开道场了,要讲经说法了。所以叫他的这些弟子们到那里去问候维摩居士,实际上是到那里去亲近维摩长者,听维摩居士讲经说法。光严童子就向释迦牟尼佛报告,他说∶“世尊,我不敢去。”为什麽不敢去?他说∶“过去曾经有一次,我在城外。”他是出城,离开毗耶离大城,正好在路上遇到维摩居士;维摩居士进城,他出城,在路上碰到了。光严童子遇到维摩居士,向维摩居士致敬,问他∶“老居士,您从那里来?”维摩居士告诉他∶“我从道场来。”光严童子就问他∶“你道场在那里?”打听打听道场在那里,他从道场来。老居士就告诉他∶“直心是道场。”没有虚假。所以我们看诸佛菩萨那种真诚、慈悲,这经上讲“遍一切处”。我们今天问“你从那里来?”,“我们从净宗学会来。”,“净宗学会在那里?”,“在芽笼。”不都是这个答覆。这凡夫,凡夫就是凡夫,菩萨就是菩萨,不一样。他们这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了得好处,我们明白了。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是以出家身分示现成佛,诸位一定要晓得,同时还有一位以在家身分示现成佛的维摩居士,同时示现的两尊佛。佛法是平等法,告诉你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在你本行里面就成佛了,不需要说“我学佛,大概要换一个身分”,错了,着相了。什麽样的身分、什麽样的工作、什麽样的生活方式,都成菩萨、都成佛。“直心是道场”,只要我们心地真诚,决定没有虚伪,决定没有虚假,以至诚心处事待人接物,你就是坐道场。维摩居士又说∶“发行是道场。”发行是什麽?发心修行,这个意思很广。发心修行就是你要发心把你一切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能把事情办好。你在办事情时,把事情办错了,办得不够完美,你去想我怎样办好?把办不好的原因改正过来,那不就行了吗?办那些事情是修行?点点滴滴,日常生活当中统统都是。今天煮饭不小心,饭烧焦了,那就是过失;我们能把这个过失改好、改正过来,饭煮熟了,煮得非常好,大家吃了都很欢喜,这就是修行。什麽叫修行?念念当中供养大家。我事情做好了,让大家都得到受用,让大家都生欢喜心,这就对了。我们这一次大会的总讲题用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切时、一切处,无论做什麽事情,都要做最好的样子、最好的模范,这就是修行,就是维摩居士讲的发行是道场。无论办什麽事情,都能办得很好,令一切众生都满意、都欢喜。又说:“深心是道场。”深心,菩提心里面的一分,直心、深心都是菩提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诸位要知道,好善好德不着好善好德之相,那才是菩提心。如果好善好德,着了好善好德的相,只能算是个善心、好心人,不是菩提心。为什麽?不能觉悟,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所修的善行,善心、善行感得三善道的福报,他修福,不能够成为菩萨。所以好善好德不着好善好德的相,於好善好德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是深心,这样能够增长功德,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又说:“菩提心是道场。”能离一切过失。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人能够常存这个心,不但六道里面的过失你没有了,连四圣法界的过失也不会有。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之内的过失都可以避免,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维摩居士说了这几条之後,接着又说:“布施是道场。”以清净心布施,不求果报。如果我们凡夫布施,凡夫为什麽布施?希求果报。佛在经上讲,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有没有说错?没错,佛给你说的是真话。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你得多大的财富?如果你有希求果报,你所得的很有限,得的不大。如果你没有求报的这个意念,那这个果报是尽虚空、遍法界。为什麽?你所修决定跟你的心相应。你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量是等虚空法界,所以一丝毫的善,果报都是遍虚空法界,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有希求,那就是如你所求的那麽多,再就没有了。你在佛门修布施,如理如法的布施,求升官、求发财,好,让你升官,官做到总统,再没得做了,到头了。你总不可能想到,我做新加坡的总统,也做马来西亚的总统,做全世界的,也没想到这个,你只想到一个国家,你的福报就那麽大了。你想发财,你的财富有几十亿、几百亿,大概也就到此,到头为止了,不能再发了。再发怎麽样?你寿命到了,没有了,到最後你的地位、财富还是一场空。所以要晓得无分别心,那个果报不可思议。你这种布施生生世世,无论你在那一道、无论你在那一个佛国土,你的受用都不缺乏。衣、食、住、行,我们今天讲物质生活,永远不会缺乏才是。所以你才晓得无分别心这个大,为什麽?没有界限。我们应当要学。你今天在我们这个讲堂,这两个小时能把这个学会了,你这一生生生世世永远受用不尽,我们这两个小时没有白过。中国的文字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符号,我们过去这些列祖列宗真的是世间一等聪明人。妄想,“想”,想是你心里头在想一个东西,在想,所以心上有个相,那就是想。那个想是妄想,为什麽?心上本来没有相,本来无一物,怎麽会心里头跑一个相出来了?那个相当然就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执着,执着什麽?那个心上划了许多界限。“思”,思是心上画成格子;心本来很大,心包太虚,偏偏把它画成很多小圈圈,愈画愈小,把这个心量变成那麽小,执着。分别就有相,执着就起了界限。你所修的一切福报,无论是财施、法施、无畏施,你的福报总不能够超过你自己划的界限。你要是有用分别心去修福,你得的这个果报不能超过你的界限,也就是不能超过你的心量,你得的就是这麽大。如果你要把心上那个相、那个格子拿掉,不要了,你这个心就大了,原本的心就显露,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求果报;布施完了,心里头乾乾净净,一尘不染,果报不可思议。布施的小,得福大,得无边的福报;布施的时间短,享福的时间长。为什麽?超越时空。我布施只做了一天、两天,享福是无量劫。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迦叶尊者,修头陀行;佛讲在过去生中,他曾经用一钵饭供养一位辟支佛;他这个布施,布施的东西一钵饭,时间就一次。他无分别心,没有分别、执着,也没有想到什麽果报。佛说出来,他这个布施的功德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的果报,时间这麽长。我们今天凡夫修布施,总要问果报、总要问利益,有什麽好处?你想想看那个心量多小、那个心量多窄,得福非常有限。声声还以为自己是学佛,其实那里是学佛?他学的是个糊涂佛,是个迷惑颠倒的佛,没觉悟。所以觉悟之人在佛门里面修一毫之福,毫发之福,果报都是说之不尽的,这个我们要晓得。“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这个愿,满足你自己的愿望。持戒就是守法,事事都能够守规矩、都能够守法度,那有不满愿的道理?所有的行愿统统都具足,世间、出世间如理如法的去做。“忍辱是道场,能顺一切众生心。”无论在世法,或者是佛法,你去做就没有障碍,别人去做有障碍,你去做就没有障碍。为什麽?因为你修忍辱波罗蜜,你的心安住在忍辱上;安住在忍辱上,忍辱就是道场。你能够忍受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怎麽会障碍你?这一切众生不仅仅是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也包括在里面。所以忍,讲三种忍∶人为的灾害、人家的灾害,给我们的灾害,我们要能忍。譬如毁谤、障碍、为难,甚至於无故的陷害,没有一样不能忍。第二种是自然的灾害。譬如寒暑,这个不是别人给我们的灾难,这些自然的灾变也能忍。第三个是修学。修学要有耐心,要常常亲近善知识,读诵大乘,求解经义,明白之後要依教奉行,克服自己烦恼习气,才能成就。没有耐心怎麽能成功?所以安住在忍辱道场当中样样都顺利,人为的障碍没有,自然的灾难也没有,风调雨顺,物质上的障碍也没有,一切都能够随心所欲,你说这个多自在。我们人人都想有这个福报,不知道这个福报是怎麽修的。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了,要安住忍辱道场,这个意思好。“精进是道场”,精进就不会退步、不会懈怠。“禅定是道场”,禅定是心里头能作得了主宰,不为外面境界所动摇。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如果你在外面遇到有个人说:“还有一个道场,还有一个法门,即身就成佛。你们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成佛,那个地方立刻就成佛。”你听了之後动不动心?你如果没有定功,好,就跟他走了,那你就上了大当。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法道场、如来道场也有魔王波旬在那里破坏、在那里造谣生事,把这些善心,他看到这些善心人这一生能够成就的,他看到嫉妒、他看到很不舒服,要想尽方法把他拉回来,不让他脱离六道轮回,永远在魔掌控制之下。那一类人跟他走?没有定功的人。这个对我们的影响太大太大了,我们在过去生中遇到这些人遇得多,都跟着人家走了,上了大当,要不然我们早就成佛了,怎麽会坐在此地?这一生当中,又要听到这些造谣生事的,再要变了心了,好了,不知道那一辈子以後还要到这儿来再参加一会。心里头有主宰,这一生当中决定得成,这是禅定是道场。李木源居士说到我们这个道场上有好多柱子,要我写几个字,这个不错。维摩居士讲的这麽多道场,我们要把它写在这个地方,这一看的时候统统是道场,真正是道场。直心、发行、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这是讲到六度。

“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我们看这一段。维摩长者跟我们讲到“安坐万行道场”。这个范围非常的广大,凡是与心性相应的,无处不是道场,无时不是道场,我们要深深的理解这个道理。维摩长者只是举几个例子来说,说直心、发行、深心、菩提心,接着再讲六波罗蜜。六波罗蜜里面,前面五条我们介绍过了,末後一条般若波罗蜜,我们翻作智慧。“智慧是道场,见到一切诸法的真相。”要细说,乃至“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为什麽?成就一切智故。维摩居士这才告诉光严童子,告诉他菩萨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能够与六度,或者是经上讲的十度相应,这样教化众生,无论是你起心动念,或是言语、或是造作,包括我们日常生活起居在内,无一不是念着众生,佛法里面讲诸佛护念。一个菩萨,一个大心的凡夫,我们真正发心学习《华严》就是大心凡夫,起心动念跟佛一样,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尽心尽力想帮助一切众生,这个样子举足下足皆是从道场来,心真实的安住在佛法中。《维摩经》上这一段话,光严童子本来问的是事相,问维摩居士:“你从那里来?”而维摩长者完全是以法来显示,告诉他万行就是得道之处。一切时、一切处,不定在什麽机缘,豁然开悟、豁然明白,这个时间、这个处所就叫做道场。所以这经上才讲,“法门身安坐万行道场”,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由此可知,维摩长者念念不舍众生,念念真正安住在佛法上,我们要学习。看维摩教诫光严,用现代的话来说,机会教育。我们每天从早到晚接触许许多多的人物,可是把佛法如何介绍给他,这个意念很弱,不能说没有,常常忘记,所以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地方。我们随身携带一点小的结缘品,佛像也好、卡片也好、小册子也好,这就有这个心,你的心就坐道场。别人要向你请教,大可以学习维摩居士,人家问多半问的是事相,我们解答确实可以用佛法来解答,这个意思好。遍坐道场的意思,清凉大师给我们说了十种,第四种是“幻化身,安坐水月道场。”佛在《涅槃经》上说,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是佛自己叙说,我现在的身体,幻化之身。得道之处,我们知道,世尊是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开悟的。我们都认定菩提树下是世尊得道的场所,而佛他老人家说,道场如水中之月。所以古德才说∶“修习空华万行,安坐水月道场,降伏镜像天魔,证成梦中佛果。”能说得出这个话,这是过来人,若非过来人,这个话说不出。说这个话的这位大德,书籍上没有详细记载,想必也是读《华严》,或者是读《涅槃经》,从世尊这一句经文当中悟入的,他明白了。我们这个身确实如《金刚经》上所说“梦幻泡影”,事上有,相上有;理上无,性上无。身如是,我们依报的环境亦复如是,真正能把这个身看做幻身,我们依靠生存的环境看做水月,你会开悟。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知道自己的身是幻化之身;道场,居家开悟了,家也是道场,安居水月之家。你要是做生意,开个小店,水月商店。经营生意跟顾客往来,梦中生意,梦中交往,你会得大自在。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空了,你怎麽会不自在?你的烦恼、妄想、习气,它怎麽会不断?居家的场所、工作的场所、交际的场所,一切场所,只要你能够与心性相应,无处不是道场,无时不是始成正觉。我们学这一段经文,这才真正得受用。外面境界不是真的,把外面境界当真,我们才会受魔的控制、受魔的折磨。如果一旦醒悟过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魔王也是虚妄,魔境界也是虚妄。只要你晓得它不是真的,它确确实实是“梦幻泡影”,它存在的时间“如露亦如电”,就当下能够远离一切恐怖妄想。像《心经》上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就是超越了。说到降伏魔外,《般若》的确是有很圆满的效果。我们修行,证得菩萨果位,证得如来的果位,那也是“梦中佛事”,梦中佛事要不要做?要做,不能不做。绝对不要错会了意思,以为“万法皆空”,“梦幻泡影”,因果也没有了,业报也没有了,你就可以为所欲为,那你就上当了。没有上释迦牟尼佛的当,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个说法,你错会了意思,你听错了。这个问题向後还会详细讨论到。我们是凡夫,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掉,没有断掉,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你还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现前是什麽样的身分,我们是处在什麽样的地位。佛所讲的,的确是事实真相,没错。我们现前的状况依旧是迷而不觉,这个是事实真相。我们没有能力契入佛所说的境界,只能够学个几分,只能够学一个相似的相应,这样对我们修学来说,确是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如果舍弃净土,修学其他的法门,诸位细心想想,有没有把握成就?佛在大小乘经论里面,都讲得很清楚,不断烦恼决定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有没有能力断见思烦恼?佛在经上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才证得小乘须陀洹果。大心凡夫能够证得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在断烦恼上来讲,跟小乘须陀洹果相同,可是智慧不一样,智慧要比须陀洹高出太多太多了。不但须陀洹不能比,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比,但是在断烦恼等於小乘初果,这个不能不知道。试问问我们有没有能力?见惑里面第一个是身见,我们是不是还把这个身体看做“我”?如果还把这个身体当作“我”,你这八十八品见惑是一品都没断。必须要像佛一样,说“我”绝不执着我相、绝不分别我相,他真的没有执着、没有分别。那为什麽说“我”?随顺众生之说而说,自己意地之中确确实实没有这个分别、执着,那才叫真断。“我”没有了,“我所有的”当然就没有了,这个破身见。所以仔细思惟,确确实实没有这个能力,这才不能不求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不需要断惑,见思烦恼一品不断都能往生,我们才有把握。虽然不断,但是诸位要记住,要把它伏住。伏住这个能力,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断这个能力我们确实没有把握。伏,古人讲好比石头压草,没有除根,只是把它压住,它不起现行、不起作用而已,这样就能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净宗法门之殊胜,不可思议,确确实实能度九法界一切业障深重的众生,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第二个法门好走。我们在亻炎虚老法师《念佛论》里面看到,亻炎老自己给大家说,

他在他一生之中,曾经参访很多的知识。他说他见过参禅有得定的,但是没有见过参禅开悟的;不但没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他老人家说得很清楚,能得禅定,果报在四禅天,出不了三界,没有法子脱离轮回,这就说明参禅不如念佛。念佛人往生净土的,他见过、听说过,人数太多了。为我们说明这个事实,一生当中要想真正成就,除念佛之外,别无二法,他老人家自己是念佛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当然我们希求高品位往生,应当有这个愿望。可是下下品往生也不赖,也不错,你已经超越十法界了,不仅仅是六道轮回。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做阿惟越致菩萨,你说这多希有,多麽难得。提高品位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能提得起观照功夫,而观照里头的纲领,《金刚经》很适合。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不管起的什麽心,不管起的什麽念,立刻就能够觉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你的心念就打掉了,再一句阿弥陀佛提起就对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正念现前,无论起什麽念头都是邪念,阿弥陀佛是正念。《般若经》上还有两句话,也能够时时刻刻帮助我们深入观照,“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诸法是一切万法,为什麽说无所有?一切诸法都是从缘生,凡是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般若经》上讲“缘起性空”。这些重要的开示,都可以帮助我们时时刻刻醒悟过来,不再迷惑了,这样才能够安坐道场。如果就威势身来说,这里面又可以说为六种道场。第一个是“遍一切同类世界道场”。遍是普遍,同类那是讲法身大士,相宗里面讲同生性。第二也能遍“一切异类世界”,这也是道场,这是异生性。另外还说到“一切世界种”、“一切世界海”,这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向太空物理去展观,大而无外。第五讲“一切微尘中”,这是说到小而无内。无论是大,无论是小,无论是因,无论是果,都是自己心性所变现出来的境界。心体遍一切法界,它的作用那有不遍法界的道理?所以《华严》上说,佛坐在一毛端上转大*轮,转大*轮就是开大法会,讲经说法。在什麽场所?在毛端上。不止“芥子纳须弥”,不止!大小无碍,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无障碍法界,事事无碍。末後一个意思说“刹尘帝网无尽道场”,这是总结。刹是佛刹;尘是形容极多,像微尘那麽多的诸佛刹土;帝网是比喻,像大梵天的罗网一样;都是比喻无穷无尽,说明无有一处不是道场。这是说到一切道场,简单就介绍到此地。再看底下这一句经文。“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日轮是太阳,用这个来做比喻。菩萨众中,这是讲这一些法身大士们,他们在一些菩萨众中,显示得特别的殊胜。威德、智慧、容貌,超胜一切菩萨,那其他的更不必说了。菩萨下面,缘觉、声闻、六道凡夫,还有谁能够比得上?後面两句比喻像太阳一样,太阳出来之後,照明世界,这是比喻菩萨三身的殊胜。清凉大师跟我们说,这个比喻很明显,日出先照高山,比喻化身。在阳光之下,没有一样东西不照,都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法身一样。处处全现,这就如报身一样。所谓是化身坐道场、法身坐道场、报身坐道场。三身实在说就是一个身,一而三,三而一;一不碍三,三不碍一。法身是体,报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应化身完全是他受用。三)、福、德、身【三世所行众福大海,悉已清净。】这是说“福德身”。世间人求福,佛不反对。诸佛菩萨也修福,可是佛常常警惕我们,唯恐我们修福迷在福中,那就错了。“三世所行”,这是指过去、现在、未来,佛没有一样不学,没有一样不修。在果地烦恼习气断尽了,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换句话说,三际也坐断了。什麽时候?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没有先後,这是你超越三际,你在三际里头得清净。你不能够超越,你清净心没现前。清净心现前,里面妄想、分别、执着都没有了。诸位一定要知道,十方三世那里来的?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只要妄想、分别、执着断掉了,三际相了不可得,这是真的。现代科学家算是相当聪明,但是他们知道空间是可以突破,时间也可以突破,换句话说,时光倒流,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这个道理他懂,他也知道可能,但是究竟用什麽方法,他不知道;所以他们用佛法来说,“知其当然,未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是怎麽形成?什麽原因形成?他没搞清楚。空间,他们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这一些度数维次怎麽来的?他们知道确确实实有不同的空间存在,但是不晓得怎麽来的。这个道理深,比较难懂。我们说另外一桩事情大家就比较好懂,譬如我们今天讲的“波”,电波,这个大家好懂多了。电波,我们知道,我们现在这个空间,无线电波非常复杂,频率不相同,所以虽然在一起,它也不相杂。我们拿一个收音机,拨到那一个频道,就听到那一个电台的音声;换一个频率,就换一个电台的播出;频率不相同。时间、空间的产生也是这麽个道理,统统是妄想、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假如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都坐断了,恢复到清净心,一念不生,那就是佛给我们说的境界了,所有时间、空间的障碍全部突破了,这个福就大了。“众福大海”,这“海”是比喻,你的福报广大,就像海一样。实在说这是个形容词,比海大得太多太多了,你所修的毫发之福,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由此可知,如果你着三世相,你着相,你的福不管修多大,不是清净福报。如果你断了三际的心,也就是你不着相,那个福报之大,不可思议,无法去度量。所以我们修福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的真相,知道如何去修学。但是我们要想不着相,难!虽然说不着相,事实上已经着了,难在这个地方。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甚深的习气,无量劫已经养成习惯,很想断,总是断不了。虽然断不了,愈淡泊愈好,应当要在这上面努力。我们於一切法的分别、执着,一定要做到一年比一年淡,习气染着一年比一年轻,这就是功夫得力的好现象。如果我们的习气、烦恼,今年跟往年还差不多,如果今年比往年还来的严重,那就麻烦了,我们这个佛法就白学了!学的一定有偏差,一定有问题,应当认真去反省、去检点,这叫会修行。会修行的人,时时刻刻找自己的毛病,发现自己的毛病,这就是觉悟;把自己毛病、习气、染着改过来,这是功夫,你真有功夫了。这个地方是修行重要的纲领,《无量寿经》经题上提示的三个纲领∶清净、平等、觉。这五个字里面,实际上就是三宝、三学,里面含摄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没有离开这五个字。我们今天用什麽方法来修学?在生活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迷失了,提醒自己要清净、要平等、要觉悟。具体使用的方法,在事上说,就是要看得破、要放得下。在行门里面讲,时时刻刻提起这一句佛号,心心向往极乐世界,念念与诸佛菩萨海会同在。看一切处皆是道场,一切时都是始成正觉,常有这种观念就好,常作如是观。四)、意、生、身【而恒示生诸佛国土。】这是第四“随意受生”,十种身里面讲“意生身”。随意受生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随他意”,就是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像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求的人是什麽样的身分,菩萨就有能力给他现同类身去度他,这叫随他意。实实在在讲处处受生,而且跟诸位讲,念念受生。世界太大了、太多了,虚空里面实在讲,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虚空,现在科学家讲的,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频道,只能看到一个时段,没有办法看到过去、未来,只能看一个频道。实际上频道是无量无边,时空里面的世界也就无量无边。佛在《华严经》上常用,“十恒河沙数,佛刹微尘数”,把那个佛刹磨成微尘,用这个数量来形容。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事实,绝不是心里面想像的话,不是的,不是形容的话,不是猜测的话,而是事实真相。这麽多的世界,众生的数量更不必说了,那个地方众生有求,菩萨就应了。那一位菩萨去应?与这个众生有缘的菩萨。菩萨多,经上常讲,华藏世界我们就不说了,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我们念得很熟,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人数谁能算得清?这麽多的菩萨,这麽多众生在感应,那里晓得那一个菩萨跟他有缘?那一个菩萨去应化?这就如同电脑一样,数量再多,一毫都不差,那个感应实在不可思议。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要与一切众生结法缘。你法缘结得愈多,将来你成了佛;不必成究竟圆满佛,你只要成分证位佛就行。(分证佛,我们《华严经》里面,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证佛。)你就有能力在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你可以应化到过去,你也可以应化到未来,神通真的是广大,真正不可思议。同时还要应无量无边众生的感应,有这个能力分身、化身,经上不是常说,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诸位要晓得,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就有这个能力,就有这个受用。极乐世界不能不去,难怪《华严》会上文殊、普贤都要求愿往生,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二种是“随自意”。随自意,那都不想生了,那有这麽多麻烦?随自意可以不生,可以不现形相,像我们这个世界无色界天人一样。其实无色界天人没有显色,他还是有色的;他那种色相因为不是显色,我们看不到。譬如人在定中,定中有境界,定中有色相,只有入定的人他清楚,别人见不到;还有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有色相,跟我们睡在一起的人他也见不到。无色界天人的色相就类似这种的,不是真的没有色,还是有。所以法身大士他可以真正把色相灭尽,永嘉大师所说∶“觉後空空无大千。”确实能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叫大涅槃境界。这些佛菩萨们住不住涅槃?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实在这个话的意思我们要会听,不住生死就是住涅槃,不住涅槃就是意生身,就是意生身的两个意思:随他意,不住涅槃;随自意,不住生死;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同时。我们讲三身就好讲,法身不住生死,应化身不住涅槃;报身是自受用身不住生死,他受用身不住涅槃,这很有趣味。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显示出无量的慈悲,真实智慧,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超越时空,尽未来际,正是古德所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法身无生,无所不生。法身是我们自己真正之身,禅宗里面常讲“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法身是本来面目。法身无相,能现一切相;法身无生,无所不生。这是讲意生身。我们现前应当怎麽学法?跟这个意生身有个几分相应。每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上同时都具有好多种不同的身分,儒家所讲“五伦十义”,这个跟意生身就很接近。现代的社会比古时候复杂太多,人与人的关系往来比过去不知道要增长多少倍。我们以清净心,清净心是最重要的,清净心能生,清净慈悲,清净心常常保持自己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什麽时候做这个功夫?静坐的时候、念佛的时候,没有工作,一切万缘放下的时候,整个身心放松,最好是经行散步,这个时候万缘放下了,恢复自己的清净心,用这个清净心来念佛,效果无比的殊胜。这个要平常多下功夫,然後我们在生活里面、工作里面、应酬里面,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的功夫就能用得上。什麽功夫?清净心。清净心对一切人、事、物照见,跟平常决定不相同,你自己会感觉到现在有智慧。从前处事待人接物迷惑颠倒,常随境转;现在好像有一点智慧,聪明了、清楚了、明白了,这就是受用之处。什麽样的人,什麽样的事,我们应该用什麽方式去对待、去处理,就是接近意生身。随他意,令他生欢喜心;随自意,清净无染。这就把这一段经文的义趣,应用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

五)、相好庄严身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遍周法界,等无差别。】这一句经文是说“相好庄严身”。“无边色相”,色相无有穷尽。在大经里面我们才读到,世尊告诉我们,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的;身有无量相,每一个相里又有无量好。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是一般经上说的劣应身;实在是说,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现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什麽不多现几个相?为什麽不少现几个相?一定要三十二?三十三不行吗?三十不行吗?诸位要晓得,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随他意。他意是谁意?佛示现在当时的印度,随印度人的意思。那个时候在印度这个社会,他们大家以为这三十二种是贵相,像我们中国看相的,那些相好是贵相,一般人喜欢的、尊重的。世尊示现你们认为是尊贵的那个相,我一示现统统都具足,一样也不缺。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众生的分别、执着。佛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这麽个意思。佛在极乐世界、在华藏世界现的报身,报身也是随他意,也不是随自己意。那他是谁?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心量跟我们不一样,他本身的身相也大。他们是以相好,圆满的相好,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个相好还放光,圆满光明。光,光有放光,有常光;放光周遍法界,常光也周遍法界,才叫圆满。周遍法界的意思我们逐渐逐渐能够体会到一些,确实是周遍法界。光照得愈远,波渐渐的就微弱了。像我们现在在天文望远镜里面看到的星球,现在能够观察到的星球几乎都是本身发光的,像太阳一样。不发光的,本身不发光的星球,一定是发光体照着它,它有反射的光,我们才能见到。如果它连反射的光都没有,这个星球我们就见不到。我们现在知道有几万光年星球,距离我们远近是用光年来计算,光的速度走一年。几十万光年、几百万光年、几亿万光年,光就非常非常微弱了,真的是周遍法界。佛菩萨的光强,不是像星球发这个光,这个光不强,太阳的光不强。为什麽知道它不强?依报,它不是正报。佛菩萨的身光、放光是正报,比它的光要强得多,这才合理。为什麽佛光我们肉眼见不到?实在说,我们肉眼的能力非常有限。科学家用仪器侦测到,证明这个光的波度不一样,就像电的频道不相同。光波有长波的,比我们现在能见的这个波度长,我们见不到;比我们现在能见的波度短,我们也见不到。我们肉眼能够见,在这个无数的光波里面,我们能够见到是很窄小的一个波度,跟我们耳听也是一样。音声频率高的,高音的,我们听不到;比我们能听频率低的,我们也听不到。这些音波跟光波充遍在空间,尽虚空、遍法界,这个是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明了。所以佛的音声遍法界,佛的佛光遍照法界,我们能相信。从科学这些证明,我们能够相信。佛说的这些境界,实在讲,都是我们自己本性里面具足的,一切诸法从心想生。心是一切诸法的根源,心遍法界,心所起的作用那有不周遍法界的道理?体周,用也周;体、用都周,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相也周,相也周遍。所以诸佛菩萨就有能力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只要有感,决定就有应。他的感应那麽圆满、那麽快速,也有个道理:无分别心。换句话说,才有分别、执着,这个能力就没有了;只要没有分别、执着,这个能力就现前。能力是本能,不是学得来的,不是外面得来的。相好庄严身,我们要学,非常非常的重要。佛以相好光明接引许许多多众生,帮助许许多多众生;善根、福德、因缘还差一点没成熟的,佛用这个方法让他接触到之後,就能把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提前成熟,得度的人无量无边。所以我们不能不注重相好庄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晓得。佛菩萨为众生示现有种种差别不同,可是他的用意是相同,不同当中有相同。相同是什麽?接引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因此,观机就非常重要,这是智慧。一定要对众生的根性才能够帮助他们,才能够去诱导他,所以法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正是世间人常说“通权达变”,你才能够普度众生,才能令正法久住。现在这个世间众生追求美,没有一个不爱美,可是美而不善,美而不真,美里头没有智慧,有愚痴,你说糟不糟糕?我们在今天要给他作什麽示现?美,美里面有真、有善、有慧,他们才喜欢接触,喜欢来修学。他喜欢美,你把这个美断掉了,他就不来了。投其所好,改他的毛病,这就叫佛法,这叫善巧方便。我们在经典里面要学习这些原理、原则,体会佛菩萨度众生的深心。所以相好庄严身,我们也常讲招牌、门面、包装,不能不重视。妖魔鬼怪他也会,但是他那个美里面,没有真、没有善、没有慧。

六)、愿、身

【演一切法,如布大云。】这一句里面是讲“愿身”,志愿的愿,愿身演法。我们特别注意这个“演”字。他为什麽不说“说”,说一切法,如布大云。他为什麽不说“说”?说只有口业,三业里头只占一个。演,三业具足。演是表演,要作出样子来给人看,这个叫演。佛所说的一切法统统都可以表演,用表演的方法来弘法利生,最高明的。我们在一般上讲歌舞、戏剧,我们佛法里有没有?有。《华严经》末後五十三参那就是唱戏,就是戏剧。如果有人发心把五十三参写成剧本,到电视台上去演连续剧,比我们苦口婆心在这里讲,那个效果不知道要增长多少倍,应该要这麽作法。现在有许多写剧本的人找不到材料,他不晓得佛经里面的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释迦牟尼佛每一次的法会、每一次的讲经,都可以把它编成故事,都可以把它编成剧本。用歌曲来弘法,《大藏经》里面的歌词,我看不下一万首,都可以演唱的。我看过是《中华大藏经》,精装本,这麽厚的两册。在那一本,我忘掉了,全部都是歌词,都是唱的。正式把它写成剧本的也有:《归元镜》。这个剧本说三位法师的故事,我们净土宗∶第一位是慧远大师,第二位是永明延寿大师,第三位是莲池大师。写成剧本,也都收在《大藏经》里头。所以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舞台、通过电视表演。这是说了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演”是我们自己切身做到。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闻到佛法,明白了,发了大愿,从今之後,我们就干表演的事情,专门表演给社会大众来观看。社会是我们的大舞台,我们是演员一个。一切为佛法,为佛法就是为剧本,演得要像那麽个角色;一切为众生,一切为观众、为社会大众,帮助这一切社会大众。我们表演的目的只有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们所表演的,帮助一切众生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演这麽一场戏。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学佛最低限度要把我们这个业报身;我们来的时候迷惑颠倒来的,糊里糊涂来的,不知道过去、不晓得现在、也不晓得未来,迷惑颠倒;我们是业报身,随业流转。今天遇到佛法,明白了这些事实真相,心里上作一个大的转变,把我们这个业报身转成愿身,愿身就是乘愿再来。我们的愿力超过了业报,你就转过来了。每个人都能转,只要你下定决心,依教修行,就转了。那些是业报?我们用六度来作个比喻。过去我们悭贪心,自己有的,舍不得布施,叫吝啬;自己没有的,想尽方法去贪求,这是业报身。不知道修善、不知道持戒,念念还作恶,随顺恶习气,这个是业报身;对人、对事、对物没有耐心、没有恒心,业报身。如何把业报身转成愿身?从今之後,我依佛的教诲修布施波罗蜜,你不就转业报成愿身吗?原来你这个心安住在六道轮回,现在安住在道场,这不马上转过来了?过去起心动念皆是恶业,现在我们发心持清净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真正发心修学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转过来了。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後,提出修行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都守着这个规矩,就转了;决定不违犯,转业报身为愿身。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佛讲这十种身,你一种得到了,其他九种都得到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想想看,舍弃业报,如法修行,你心地自然真诚、清净、慈悲,你就得相好圆满身。你的慈悲心、智慧心时时刻刻像诸佛如来一样,护念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意生身不就现前了吗?一个转了,统统都转了。不是佛这十身,一个一个修,不是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从那里转最方便?愿转最方便。发愿我要学佛、我要学菩萨,我的心像佛、像菩萨,我的身也像佛、也像菩萨,我的言语造作也像佛、也像菩萨。愿一发,身、语、意三轮转。这个是愿身演法,演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我们的生活。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做得很圆满,没有一点缺陷,这个才行;身、语、意三业没有过失。所以时时刻刻要学,学习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读诵大乘。我们今天依照《无量寿经》学就好,《华严》太大,分量太多,不容易抓到纲领,依《无量寿经》学就好。《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浓缩,《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纲要,《华严经》的总纲领。佛在经上教我们怎麽做,我们老老实实的做,很细心的去做;粗心大意是我们的毛病。我们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看一本书,看完之後,随便往桌上一丢,这不是菩萨、不是佛,这不是一个好榜样。诸佛菩萨这本书看过了,不看了,一定把它合起来,合得好好的,一定放在那里整整齐齐,决定不会有一点凌乱。不常看的书一定放在书架上,或者放在书橱里,整整齐齐,一点都不会凌乱;人家一看,心里头多麽舒畅,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自自然然就生起来了。无论做什麽事情都做得整齐、端庄:端正庄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细节里面养成好习惯。为谁养?为一切众生做样子,不为自己;为自己,身都不要了。所以随顺自己,一念不生;随顺众生就要做表演,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此地的“云”,云後面就是大雨。佛是用云表慈悲,用雨表演法,慈云法雨。你要表演一切法做给人看,先要有大慈悲心,没有大慈悲心,你决定做不到,如布大云。经里面说:“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无上轮是指《华严经》。也有说法,云比喻身;身前面讲,身是幻色,不是真的。像云我们看到,远看有,近看就没有了;相有体空,用云表这个意思。把说法比作雨,广现化身,表演一切法,就好像浓云密布,就要下大雨了。先布慈云,後注法雨,取这个比喻。经上跟我们说,世尊,乃至於菩萨、声闻,以及祖师大德善知识说法,一定要随顺众生的根性,然後才能令众生得真实的利益,所以说法一定要契机。讲到说法,虽然只是说到语业,说一条,身、语、意也都包括在其中。身要表演,心里面要慈悲、要有智慧,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是智慧,差别智,我们也称作後得智、也称作权智,权智就是社会一般人讲“通权达变”。你有这个智慧、你有这个能力,才应付得了这些无量差别的众生种种不同的需求。佛说法,所谓一音而说法,出在一个大慈悲心。佛所说的、佛所表演的,能令一切众生听到了、见到了、接触到了,都有所感悟。感,感应、感通;悟,觉悟。为什麽能令众生感悟?佛有真诚心,佛有愿心,佛的清净、平等、觉,再加上慈悲愿力,所以能感人深刻。我们今天跟一切大众接触的时候没有感应,粗心大意;不仅是粗心大意,说得不好听的,虚情假意,有什麽感应?这是从真诚心才有感应。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七)、化、身

【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各现无量神通之力,教化调伏一切众生。】这一段经文是讲“化身自在”。这里面有两句,前面一句说明广容无碍,後一句是说普遍,广容不碍普遍。毛端是正报最小的,我们讲正报就是讲身体,身体汗毛的尖端,正报最小的。世界是依报最大的,不是讲一个地球,是讲一尊佛的教化区,通常佛经里面讲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世界,一尊佛教化的范围。这经里面讲是“一切世界”,意思就是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都在这一毛端,没有障碍。通常我们讲到事事无碍,多半都是讲“芥子纳须弥”,这个很不可思议。芥子是芥菜子,大概像芝麻粒这麽大,须弥是讲须弥山;把须弥山装到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这个不可思议。这一段经文里面形容那比这个更不可思议,毛端比芥菜子小得多了,一切世界比须弥山不知道大多少倍,简直没有法子计算。读了这一句,我们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事事无碍讲到了极处。怎麽能够相容?这是说如来之身,怎麽能相容?我们一定要知道,毛端虽小,称性;世界虽大,也称性;既然都是称性,那有不圆融的道理?这个理很深,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不但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於地上菩萨、等觉菩萨都无法想像。为什麽?因为你想像与自性就相违背,一落在言语思惟里面,就落到意识里面去。意识有范围、有界限,当然没有办法缘自性的境界。所以大经讲到,不要说讲佛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都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这一句话,决定不是笼统搪塞的话,不是的,它是事实真相。只要你离开了思惟,就是想像,离开了言语,这个境界就现前。在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几次,如来身相如是,我们的身相也不例外。如来毛端能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我们的毛端又何尝不是?只是如来毛端容纳十方刹土,他清楚、他明了;我们这个毛端含摄一切刹土,我们不知道,我们看不见、听不见,完全体会不到。这什麽原因?迷呀!迷悟不一样,但是境界没有差别,境界没有迷悟,迷悟在人。不能说迷了这个境界就现前,悟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不是的,迷悟於境界不相干。境界没有迷悟,我们人有迷悟,境界没有迷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现代科技发达,大众传播的工具愈来愈进步,有一点点这样的影子。譬如我们在此地讲经,居士林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很小,我们这里听众不多。可是我们这个录像送到卫星电视、送到电脑网络,立刻就传遍到全世界,都能看到我们的现场。那个萤幕不大,便能含摄许许多多国家地区的现场。这是用机械也能办得到,办到的很有限,总比不上佛毛端含受一切刹土,这总比不上,那就是我们的机械也是落在意识里头。这个机械怎麽制造的?意识制造出来的,用佛法来讲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来示现这种境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小能现大,一能现多,大小不二,一多不二,不二就是没有障碍,就是无障碍。我们要问,我们身上的汗毛太多了,每一个毛端都现十方刹土,这两根汗毛的刹土打架不打架?底下这一句告诉我们,“各现无量神通之力”,个个都现,这是讲广容不碍普遍。佛到那里度众生?佛就在毛端上刹土里度众生。佛在十方世界有没有来去?没有。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讲“十万亿个佛国土”,那个十万亿佛国土,给诸位说,也在毛端,这我们才稍稍能体会到一点。古人讲念佛往生,“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了解事实真相,听到这个话生怀疑。“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那我还没有去,还在此地。这是世间人妄想、分别、执着,实实在在没有来去,也没有生不生,这才是事实的真相。所有一切境界,都是众生自己妄想、分别、执着现出来的这些幻相、假相。但是我们知道假不离真,离开真的,那假的就现不出来。佛在经上常常用影子,“梦幻泡影”。我们在光明下面身都有影子,影子是假的,影不离真身,没有这个身,那来的影子?我们拿这个身比作法性,法相就是影子,法相虽然是虚妄,没有离开真实,真妄不二。如果你要明了事实真相,假又何尝不是真?一多无碍、广狭无碍,这就入无障碍的法界。所以佛度众生,众生得度,往生十方诸佛刹土,或者是造作罪业的众生轮回在六道,都没有离开性体,没有离开自性。了解、肯定自性的体、相、德用,就能如诸佛菩萨一样,化身自在。这一段经文,我们怎麽学法?诸位想想,我们怎麽学法?怎样落实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实在说我们凡夫心量都很小,就像毛端一样,这麽小的心量。心虽然小,可以容大,能容大我们这个心量就“大而化之”;世尊在《般若经》里面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妙绝了,真的是般若智慧,那不是假的。我们也常常用这个比喻来说,心量小,我们的生活圈子就小,小到非常可怜,不但六道出不出去,现在在人道,在人道里面我们这个心量也非常之小。小到什麽程度?小到不能容人,再跟诸位说,不但不能容人,连自己都不能容,小到这个程度;自己跟自己还呕气,自己跟自己还过不去,这不小到连自己都不能相容?你还能有什麽作为?我们看到这一段经文,就要能够醒悟过来,我们把这个小心量扩大,它能容。《般若经》上讲“大而化之”,心量要是扩大了,就把这个境界突破。现在的名词讲突破,我们换一个名词来讲,诸位就更容易体会。外面包的东西是这麽大,里面如果更大就把它挤破,这不就突破,把它挤破。什麽时候我们能把六道轮回给挤破,你的心量超越六道轮回,你看看把六道轮回挤破,你不就超越六道吗?再放大,能把十法界也给挤破,你就入诸佛菩萨的法界。这个方法非常妙,拓开心量,要能包容,知道世间所有一切法,佛在经上讲“一切有为法”,那些是有为法?诸位如果读过《百法明门》你就知道。《百法明门》里面讲一百法,这“一百”是一切法的归纳,展开一切法、一切世界一切法。佛为了讲经说法方便起见,将一切法归纳、归类便於介绍,在《瑜伽师地论》里面归纳成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数字还是太大,天亲菩萨看到初学的人感到困难,还是不容易接受,就将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百法,百法容易接受。这个一百类里面,每一类里头都是无量无边法,是一百大类。除了最後六个无为法,前面九十四类都叫有为法。有为法里头又可以包括三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还有一类叫“心不相应行法”;心不相应行法我们今天所讲抽象的概念。譬如我们讲时间、空间都是属於抽象的概念,都不是真实的。这一切有为法包括六道,包括十法界,都不是真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不是真的,因此可以突破。你有能力把心量拓开,样样都包容,不要去计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知道这一切法,十法界里面依正庄严,都是“梦幻泡影”,都是“了不可得”,你去执着它干什麽?不但不能执着,连分别它都错了。诸佛菩萨,像《华严经》讲这些法身大士,他们於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但不分别,起心动念都没有,这是真的。《华严》我们才讲这一个开端,已经见到这些人在十法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为什麽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因为这些法“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依正庄严的相都是虚妄。幻相有,没有自体,没有体性,佛在这里面化身自在。“各现无量神通之力”,神通之力是讲,这一些法身大士们在十法界随类化身,那个地方有感,他那里就有应,这是神通。又能够随机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教是教导,化是教导的成绩表现,接受佛的教导他就产生变化。古时候,儒家教学重视这个“化”,如果学生接受教学之後没有产生变化,那这个教学就落空。起什麽样的变化?成贤、成圣。原来是个凡夫,超凡入圣,变化气质。原来是凡夫气质,受了教育之後,就能够提升到贤人的气质、圣人的气质。儒家教学也有三等,最下面一等,下等成就是君子,能够提升到君子的风度;中等是贤人,上等是圣人。变化气质了,这是教学成绩的表现。在佛法里面也有三等∶正觉,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小圣,超凡入圣,入的是小圣;中等是菩萨;上等成佛了。这是我们讲超凡入圣,变化气质。“教化”这两个字意思很深。“调伏”是讲教化众生的手段。佛法里面讲化法、化仪,教学的方法、教学的仪式,最重要的要调顺、调和。众生的心念、妄想、烦恼无量无边;调是对妄想说,伏是对烦恼说,伏是降伏,这两个字是合用的。换过来也行,调对心说,伏对身说,都能够讲得通,调伏众生的身心。佛用什麽方法?用戒、定、慧,用戒调身,用定、慧调心,然後才能够降伏我们的烦恼习气,收到教化的效果。我们要学习,学习佛的化身自在。怎麽个学法?在一切时、一切处所、一切大众聚会的场合,我们也要像佛一样,要有心才行,要有愿。我们现在讲粗一点,有心、有愿,大家好懂。有什麽心?度众生的心愿。这不是发了这个愿吗?众生无边誓愿度!要真的去帮助他,真的去帮助他开悟。用种种善巧方便去启发一切众生,言语也好、动作也好,举止谈吐都能感动人。佛教化众生善巧方便无量无边,各种善巧契一类众生的根性。那一类众生根性在那一种方便门里面,他体会到了,他觉悟到了,能够回归到戒定慧,这是我们可以学习得到。现在众生不持戒,持戒的广义就是守法,守法要出自於自然。今天社会有许多人不敢犯法,不敢不守法,为什麽?刑罚太重,他害怕,他是被逼着不敢犯法。如果没有这麽重的刑罚,他照样犯法,所以他不是出自於自然,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中国人没有守法的观念,我们在台湾看到这个现象,随地吐痰,随地丢果皮纸屑;到新加坡他不敢丢,他很守法。他到外国的时候也没有人教他,他都守规矩;他在本国不守规矩,他到外国守规矩,也没有人教他。什麽原因?看到外国人个个守规矩,自己丢东西不好意思。外国人在他国家守法,到台湾也不守法,我看他到台湾垃圾也是到处丢。为什麽?看到中国人乱丢,他也就乱丢,方便嘛!可见得中国、外国是一样的,不是出自於内心,不是出自於尊重这个地区,尊重这个地区的人民,尊重这个地区社会的整齐、整洁;他不是出於尊重心,他还是受法律的约束,不是甘心情愿这麽做。我们学佛的人要清楚、要明了,那应当怎麽?我们要甘心情愿,出自於自性,出自於自然,我们守法,样样都守法。我们的守法绝对不是怕法律的制裁,不是的;法律不制裁,我们也一样这麽作法。不订这个法律,我们还是这个作法。为什麽?自性性德之流露,那里要别人约束?佛的弟子,学佛的同修就要为社会、为一切众生做出一个好样子来,这就是“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如来在果地上做,我们现在在因地上就要做,果地上所做的是大圆满,因地上虽然不圆满,与圆满相应就好,怎麽能够不做?一定先要发心,不发心,心发得不够大,心发得不够勇猛,我们在行事上就显得力量微弱,时有时无,很容易间断。譬如我们看到这个桌子,这桌上有灰尘,随手就把它擦乾净,是不是我们的桌子,不管。别的地方、公共场所,看到之後我们自然就会做,不能说这个不是我家的,这个与我不相干,我管它干什麽?那就错了。这是举一个例子。无论在什麽时候,无论在什麽场所,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是利益一切众生,特别是公共的设施,更要加倍的爱护。为什麽?是社会大众使用。我们自己用的东西是自己个人的,若有损坏还无所谓,公共设施决定不能够损坏。爱公共设施,你就是爱这个社会、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所有一切的人民,诸位想想看,这才能与菩萨心相应,才与菩萨行相应。平时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养成这个习惯,这一种习惯就是“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没有丝毫勉强。

八)、法、身

【身遍十方而无来往。】这八个字就是一段,说“法身”,法身弥纶。这是我们凡夫很难体会,很不容易体会,但是这是事实真相。弥是弥漫,弥纶两个字的意思∶周遍法界,无所不包。法身,法就是自己的真身,这个话的意思很深,很难懂。实在说,佛在经上跟我们讲,我们这个人身体,现在人分析两个部分合成∶一个是肉体,肉体是物质;物质之外,精神、心理。精神跟物质集合起来这麽一个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人”,这个人身。精神这一部分,心理的现象也是法;物质这一部分,色相也是法,色法。心理那一部门是心法,从百法里头看就很容易看出来。心理这一部分,经论里面所讲,心法八个、八类,称为八识,或者称为八心王,八心法;色法有十一个,我们这个身统统具足;合起来依报、正报。依报从那里来?依报从正报来的,依报跟着正报转,依报跟正报同时出现,没有先後,没有障碍。我们细细从这里思惟,岂不是以法为身吗?心心所法跟色法变现无量无边世界众生刹土,我们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就是心心所、色法变现出来的吗?心心所、色法既然是自身,是我们这个身,虚空法界又何尝不是我们的身?念《百法》要能够深入这个义趣,经上常讲深解义趣,你就豁然明白了。明,百法明,明是智慧,让你在这一百法里头开智慧,做个明白人,明白什麽?明白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这就叫证得清净法身,这才算明。我是听过一些讲《百法明门》这些善友,照着本子讲,照着古人注解讲,把听的人讲得愈讲愈糊涂。所以我跟他讲,我说你讲得很好,但是不是《百法明门》,他说那是什麽?百法黑门、百法暗门,愈讲愈迷惑嘛!佛菩萨讲这一百法叫人开悟,叫人体会到法身,然後才豁然明了,我们这个身确确实实没有来往。你说你从家里头到居士林来听经,这有来有往是假的,你迷惑了,你没有来,也没有往。那怎麽现在坐在这里?现在在这里现身。一个小时之前你在那个地方现身,现在在这里现身,无处不现身,没有来去,这才是真的。《楞严经》上给我们讲真话∶“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金刚经》不是讲“如露亦如电”,那说真相。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一个现象它存在的时间,我们这个身体是个现象,存在的时间多长?你们一定讲几十年,有人活一百多岁,长寿,你全看错了。你看成什麽?看《金刚经》上比喻,露;你没有看到真相,真相是电,闪电,那是看到真相;露,看到妄相,妄相也不长。真相是刹那生灭,生灭的时间太短了,简直就觉察不出来,所以佛讲不生不灭。假如真的是不生不灭,你说个不生不灭,不叫废话吗?讲不通。确实有生灭,而说不生不灭,是形容生灭的时间太短暂,几乎生灭同时,这个不生不灭说得才有意思,真的是生灭几乎是同时。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体会到这个事实真相,然後你才晓得“身遍十方而无来往”,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确确这个身体现相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法身大士乘愿再来,我们不是这个道理现身的,我们这个身是随着业报现身,完全不自在。我们懂得法身周遍法界,报身也是周遍法界,应化身还是周遍法界,我们的业报身又何尝不周遍法界?同样这个道理。佛在经上讲得很好,地狱受苦的时间长,地狱众生寿命都是论劫数来计算,那个劫数都数不清,阿鼻地狱,无量劫。我们晓得,这个世界成住坏空才一个大劫,世界消失了之後,这个地狱众生他到那里受果报?到他方世界。这就说明,他方世界坏了再转到他方世界,说明业报身周遍法界。这一些道理跟事实真相,要不是佛给我们说,我们怎麽会晓得?於是我们略略的能体会到一点,真的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没错!然後你的慈悲心才真正能生得起来,大慈悲心,你会自自然然发心善待一切众生,尽虚空、遍法界。能够善待虚空法界的众生,何况於我们现在住的地球?地球上任何一个众生,我们怎麽会不爱护?怎麽会不关怀?怎麽会不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一定的道理。我们在事相上总是由近而远,理论决定是圆融周遍的,在事相上一定是由近而远。在家庭里面,总是先对待一家人,家里面每一个分子你都会关怀、都会爱护,都会全心全力的照顾。家庭之外,我们的邻居,有没有爱护过邻居?有没有关怀过邻居?现代这个社会有个反常的现象。我在香港讲经,听香港同修告诉我,他们都住公寓,都住大楼,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很小;香港居住的环境比新加坡还要小。许多家庭,一个房间,两个厅。房间多大?两张床铺那麽大,一个房间。我到香港“青年佛教协会”,法师的寮房就是两张床铺那麽大。一张床铺占了一半,另外一个很小的桌子,大概桌子只有这麽大的样子,一个小椅子,房间就满了;很小的厅。隔壁住的那家人,住了十几年,不晓得那一家人姓什名谁,不往来,这怎麽是学佛?学佛的人,不但是你隔壁的邻居,整楝大楼,那座大楼附近的邻居,见了面都应当打打招呼、点点头。这一点我们不如外国人。我们在美国,我在美国住了很久,外国人不认识,在路上总会给你打个招呼,好像感到很亲切。外国人在人与人间的礼貌很周到,实际上你有困难找他帮忙,没有了,他不会;中国人见到毫无礼貌,但是有困难的时候真帮忙。

九)、智、身【智入诸相,了法空寂。】这是第九“智身”,佛的十种身,这是智身。智是智慧,智慧能够明了通达一切法相的根源。智慧从那里来?自性里面本来具足。佛给我们说,世间人没有智慧,世间人有聪明,没有智慧。为什麽说他没有智慧?他自性没有显露出来,智慧都被障碍住了,不起作用。世间人很聪明,聪明从那里来?聪明从八识里面来。八识里面流露出来的东西是聪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叫智慧。八识里面流露出来有很多错误、错觉。我们看这个世间最近这三、四百年来,西洋的科技逐渐逐渐的在发展,许许多多的学说当时都认为是真理,了不起的发现。可是过了一些年,又出了一个科学家,又发现一套东西把前面的定理推翻,所以现在这些科学家很聪明了,不敢讲这是定律,永恒不变。他晓得再过几年又有新的发现,把现在发现又推翻了,这个就是佛讲的“世智辩聪”。为什麽会有这个现象?因为他不断在研究、不断在观察、在推测,发现一些道理,宇宙之间的奥秘。我们看到书店里很多一些新书讨论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琳琅满目。你看他的东西讲得头头是道,有很多图片,好像是那麽回事情,其实完全不是,不是他所想像。《进化论》里面讲,人是从猿猴逐渐进化来的,那现在这个猴子为什麽不变成人?为什麽有一些猴子变成人,有一些猴子还当猴子?讲不通嘛!但是“进化”两个字这个意思,行,讲得通;往前进它就产生变化,这个意思讲得通。进,决定有变化,所以这个原则可以成立。他引用那些事相,那就错了,问题就严重了。所以佛讲的是真实智慧,这个真实智慧不是从外面学来的,用不着费那麽多心思去研究、去探讨,还要借重许许多多科学仪器,最後得的结论,在佛法里面讲邪知邪见。那里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的世界都被这些聪明人愈搞愈复杂、愈搞愈乱。这个现象现在还没人觉悟,还在继续不断在搞,这世界还不够乱?众生还不够苦?佛用的这套方法就妙绝了。用什麽?禅定。什麽叫禅?什麽叫定?禅是离一切妄相;我们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不受外面一切境界的诱惑,这是禅。定是自己六根对外面的境界,如如不动是定。换句话说,不会被外面诱惑,这是禅;心对境如如不动,这是定;要学这一套的本事。禅定功夫深了,智慧就现前;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是从外面学来的。这个方法很玄,靠得住靠不住?似乎很少人用这个方法开智慧,大多数的人都要去学习、都要去研究、都要去用思考。用思考的人太多太多了,觉得好像是不错、是对的,我们也去用这个方法,用世间人的办法,不相信佛的办法,所以信佛好难,不肯相信佛的方法。真正肯相信佛的方法,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智慧现前有没有这个效果?有。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惠能是唐朝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传记里面记载,他没有读过书,不认识字;他的心很清净,妄念很少,没有什麽分别、执着。因为没有读过书,所以生活就过得很苦,靠劳力生活。传记里面记载,他是砍柴,樵夫。古时候,住在城市里面烧的柴火是要去买的,专门有一些出劳力的人,他们上山砍柴、捡柴火到城里面去卖。卖了柴火,拿着这个钱再去买米、买他生活上必需品,过这个很辛苦的日子。他心清净,有一次在卖柴的时候,无意当中,柴卖掉,拿着钱准备回去,听到有人在念《金刚经》;他也不知道是什麽经,有人在念就是了。他就注意去听,他都听懂了;说老实话,念的人都不懂,他听的人听懂了。听到这个人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开悟了。他就向念经的人请教∶你念的是什麽?念的是《金刚经》。经从那里来的?问他;念经的人就给他介绍。这说明了真智慧。以後他到黄梅去参学。《坛经》前面是他的传记,一生的事迹。到黄梅学了什麽?五祖忍和尚没教他。禅堂里面坐禅没有他的分,他是初学的、初来的;老和尚讲开示也没他的分。分配他的工作,到槽坊里面去工作,作苦工。道场很大住了上千人,每一天的生活,吃的米,米要舂米,柴火要烧柴,他去作劈柴、舂米的工作。你说道场那麽多人,那个厨房够大了,很辛苦的工作,他干这工作。其实这个工作是做什麽?修禅定。忍和尚给他这一套,他懂,别人不懂。他每天劈柴、每天舂米,舂米劈柴就是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所以他修得法喜充满。这样经过八个月,老和尚才来看他。看他的时候正在舂米,老和尚就问他∶舂熟了没有?我们听到,就问他舂米舂熟了。惠能懂,懂这个老和尚的意思。熟了什麽意思?你的功夫熟了没有,不是说你舂米。你这八个月在那里作功夫,成熟了没有?六祖惠能很聪明∶早就熟啦!五祖忍和尚拿拐杖向他舂米的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他也懂得,告诉他∶三更的时候去找他,就跟他约好了。三更的时候找老和尚,老和尚还用袈裟把他围起来,不要让人看到,秘密传法。传什麽法?讲《金刚经》,把《金刚经》大意讲解给他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大悟,下头不要讲了,明心见性了。五祖把衣钵就传给他,这个时候他二十四岁。自性般若现前,对於所有一切法相没有一样不通达,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和尚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遍。《法华经》很长,一天念一部,三千遍差不多十年,自己感觉到很傲慢,贡高我慢。到六祖那里去参学,参学当然学人见到祖师要礼拜。礼拜的时候,惠能大师看得很清楚,头没有着地;头不着地,拜了三拜,头不着地。起来就问他∶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你什麽地方值得你骄傲?他说出来了,《法华经》念了三千遍,值得骄傲,头不着地。就再问他:《法华经》什麽意思?说不出来。这个时候法达才转过头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法华经》我也没读过,不认识字,也没听人念过,你念给我听听。法达把这部经,念了三千遍,当然背得滚瓜烂熟,从头到尾念下去;念到《方便品》,这是第二品,六祖说∶好了,我明白了,不要再念了。给他讲《法华经》的道理,这一讲他就开悟了;再拜,头就着地了。智慧是禅定里面生的,真智慧现前之後,佛法通达了,不要学,那里要学?没有一法不通达。佛法通达,再给诸位说,世间法也通达了,无论那一法没有一样不精通,不是一般的通,精通。为什麽有这个能力?“智入诸相”;相就是法相,智是自性般若智慧,入一切法相。“了法空寂”。对於这个法相彻底明了,相有性空,了法空寂。知道宇宙人生一切法的真相,这才得大受用,得真实的受用。心地永远是清净,永远是不动,像诸佛如来在果地上一样不动心。不动是真心显露,真心是不动;动的是什麽东西?动的是妄心:识,是无明,无明是个动相,明就不动了。诸位要知道,明是静的相,相是静的;无明的相是动的。我们供佛,供佛供具里头最重要的不是花。前几天有个老法师来,看到我们佛堂上没有供花,他又一再问∶花重要。看到我们第二天花摆上来了,他上来摸摸是真的、是假的。最重要的是水,花代表六度万行,表因行,水表清净心。水没有污染,水很静,平的,就生智慧了。供这一杯水就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心要清净,心要不动。不动,心是平等的;稍微一动,就不平等,就起波浪,不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就是智慧。只要你的心清净平等,就“智入诸相,了法空寂”。诸佛如是,我们也如是。所以你必须要知道,一切境界相,相有体无,可以受用,不可以执着,这个受用就得大自在了。如果里面稍稍去分别、执着,你错了。虽有受用,你就受用得很辛苦,现代人讲你在受用当中要付出很高的代价。那我们付的这个代价没有法子相比的,付出去是妄想、分别、执着,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轮回,你说这个代价多惨!我们要想自己智慧现前,要修定。在什麽时候修?修定并不是叫你每一天去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修定方法之一,修定的方法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方法里头的一种。我们念佛的人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这也是修定。而真正会修的人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是六祖大师《坛经》里面讲的方法,妙绝了!没有妨碍我们的工作、没有妨碍我们的生活,每一天该干什麽还照干,一丝毫妨碍都没有。在这个里头作功夫怎麽个作法?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六祖大师教给人的这些方法,就是他自己在黄梅八个月槽坊里面用功的办法。他得到效果,所以他信心十足,他以这个方法教人。他这个方法得到了印证,《金刚经》上所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是给他印证,他的方法正确。如果我们在生活里面、在工作里面、在处事待人接物、在一切应酬里面,对人、对事、对物果然做到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你才晓得修学禅定的范围多麽的深、多麽的广,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都是道场。我们这个经刚刚讲过,那个地方不是道场?你懂得不取相,懂得不动心,那就是修道。功夫浅的得禅定,经上讲三昧,成就三昧,得禅定就是成就三昧,百千三昧、无量三昧,这个意思我们懂了。功夫深的,开智慧了,明心见性。浅的功夫得定,深的功夫开智慧,智慧是从这里来的。所以我们要晓得,不是通过用思惟想像去学习而得来的,那你完全搞错了。佛家的教学都是给你说明这些原理原则,真正用功是要靠你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怎麽一个转变,你才能够悟入。佛讲得很好,讲的话是老实话,佛对於一切众生只能做到开示,只能做到此地。示是什麽?表演;开是开导,给你讲解、开导你;做出这个样子给你看,表演给你看,这是示,示相。你看到这个样子,听到佛的开导,你自己要悟入;悟入是你自己的事情,诸佛如来帮不上忙。我们听了开导要能够悟入,怎麽个悟入?转念头,也就是改变你的观念、改变你的心理,把你错误的观念、错误的心理改变过来就行了。那些是错误?以前六根接触六尘着相、取相、动心,这个错了。现在我们做一个大的转变,见相不着相,见相不动心,你的功夫就成就了,你这就悟了,你才能契入这个境界;并不是叫你相不要了,不是的,相还在。《般若》在佛门里面非常重要,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占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一半的时间。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古人把它分判为五个阶段:五时说教。在五时里面,《般若》占的时间这麽长,换句话说,是佛法里面主修的一个科目。不是主修的科目怎麽能占这麽长的时间?所以从这些现象上,我们就体会到《般若》的重要,也说明了开悟的重要。唯有般若智慧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里面修行的总纲领,六百卷《大般若》,归结到最後,给诸位说,我们要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讲,“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这十个字将世尊二十二年所说包括尽了。换句话说,一部六百卷《大般若经》就是讲这十个字,说明“三心不可得”、“诸法无所有”。然後我们才在一切生活当中、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物质环境、人事环境当中真正会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无论什麽境界现前都好,我们的受,平等的受,那怎麽不好?平等的受,我们感受里面真正离开了苦、乐、忧、喜、舍,都离开了。在极乐世界没有感觉到乐受,不会感觉到好快乐;你到极乐世界感到好快乐就完了,生烦恼了;到阿鼻地狱也不会有苦受,这受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也不受苦、也不受乐,心里头也没有忧、也没有喜,永远保持平等;平等就是禅定,甚深禅定。在楞严会上,诸佛如来住“首楞严大定”,就是这个意思。《华严经》上讲“如来住师子频伸三昧”,师子频伸是形容,形容这个三昧自在,得大自在。从定开慧是真实智慧,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

十)、力、持、身

【三世诸佛所有神变,於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这是十身末後一条,“力持身”。力是能力,是自性的本能,是性德的流露,也不是修来的。你所修学而来的能力都有限,都有个范围;自性的能力不可思议,没有极限。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能持自他依正”。自己的依正,在本经里面,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这是如来自己的依正。他依正,是十方诸佛刹土,无量无边的华藏世界,像华藏这样的世界无量无边。这就本经来说。如果我们就本师释迦牟尼佛来讲,能持自己的依正是娑婆世界依正庄严;他依正是娑婆世界以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的依正庄严。你看有这种能力,这个能力没有作意、没有思惟、也没有想像,自性圆满的德能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经文上说,“三世诸佛所有神变,於光明中靡不咸睹”,这一句是讲的正报;下面这“一切佛土”,我们一看就晓得那是属於依报。“佛土”是空间,“不思议劫”是时间;说个空间,说个时间,全都包括了。我们先讲正报,这都是讲佛身。佛是证得圆满的自性,所以性德圆满的流露。所有神变,这个“神”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神奇莫测,也就是说超越我们凡人常识之外。我们六道的凡夫,不但六道,连十法界,甚至连许许多多的法身大士、等觉菩萨,都没有办法完全明了,如来果地上的种种功德庄严。为什麽?等觉菩萨入的那个定,没有如来果地上那麽深;他见性,没有如来果地上见的那麽圆满,道理在此地。所以智慧、神通、道力比佛要差一等。“神”,是神奇莫测,不可思议;“变”,就是变化、转变、变现。佛能够在一切刹土里面随意的现身,所现的身相无量的差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不但现有情的身相,同时也现无情的身相。在中国佛教历史里面,曾经有不少人是从物质现象里面开悟。听流水的声音,开悟了;看风吹树叶的声音,开悟了,不定是什麽机会。那个流水的声音能叫他开悟,佛变现流水的声音。平常他听这个水为什麽不开悟,这个时间听水为什麽豁然开悟了?平常听那个水,那个水不灵;开悟那个一刹那当中,听那个水,水灵。灵什麽?佛力加持的。我们现在讲佛力加持,实际上,佛现的身,现流水这个现相,不相同啊!为什麽佛在那个时候示现?佛知道那个时候,他开悟的缘成熟了,所以佛应机时节因缘毫厘都不差。你是在什麽机缘里面开悟,佛一定变现这个时节因缘,时间恰到好处,变现这个现象正式敲开你那个悟门。如果用说法,他就现身给你说法,如果用这些自然现象来给你暗示,他就现种种这种现象来暗示你,让你一接触,看到了、听到了,你就有所感悟,豁然大悟,所以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的现身、佛的转变、佛的变现都是无心的;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佛在什麽时候显现这些神变?都是应众生之感。众生多,太多太多了,不只是我们这个道场、我们这个地区、我们这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众生的数字没有法子计算。一切众生跟佛都有感应道交,佛可以同时示现这些神变。我们今天在此地学习这一部《华严经》,有没有佛的神变在这里?有。这麽多人这个心念怎麽会不感动诸佛菩萨?你们到此地来坐了两个小时,好像很短暂,才几分钟就过去了,这种感应是很明显如来神变加持的。你在这个地方听到生欢喜心,不能完全领悟,也能够领悟得一分、两分,随着个个人领悟的深度、广度不一样,无不是三世诸佛所有神变加持这个道场,加持我们大众。如果不得佛神变的加持,就是我们讲帮助、护念,关怀、帮助,你怎麽会今天晚上不到别的地方去玩,到这儿来听经?所以你要细细的,很细心你去观察、去体会,你就感到三世诸佛跟我们的关系很密切。只要我们有个善心、只要我们有个愿心,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欢喜学习,希望超越六道轮回、希望超越十法界,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也能够像法身大士一样入佛境界。我们有这个心愿,佛菩萨知道,这个十身我们读过之後就明白,他知道,他有能力,他真的关怀我们,真的爱护我们,真帮助我们。现在问题我们自己要懂得自爱,这点太重要了;要懂得自重,要懂得自爱,佛的这一份恩情我们就接受过来。如果我们不懂得自爱,不懂得自重,佛这一份恩情送到我们这边,我们没接受到,很可惜;送到我们手边不肯接受,你说这个多可惜。自重、自爱,这个意思也是深广无尽。我们再看底下这段。“於光明中靡不咸睹”,这个意思我刚才都说出来了,大家细细去体会。“一切佛土”,这是依报,讲世界;“不思议劫”,劫是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讲时间;前面国土就是讲空间。这一段是讲能持依报,前面一段讲是能持自他正报,这个是讲能持自他依报。我们佛门里面常讲竖穷、横遍;“竖穷三际”,竖是直的说:过去、现在、未来;“横遍十方”。这里面所有的庄严,依正庄严悉令显现。这个事情就是我先头讲的,现代这些科学家天天在研究、在探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世界的起源,也在研究空间、时间。现在算是有一点小成就,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这是爱因斯坦说的。他发现过去、现在、未来同时存在,这是一个理论。果然真的同时存在,换句话说,要用什麽方法回到过去?用什麽方法走进未来?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那就好啦!天下大乱的时候,我们不要去;世界的经济不景气,不要去,我们可以选择。选择最好的时间、时段,最好的地区到那里去过日子,多自在。爱因斯坦晓得有这麽一回事情,但是也没有方法。这个世间那一个朝代最盛的时候、最好的时候,我们佛教,佛教史里面讲,我们佛教的黄金时代是隋唐,如果我们有能力走回过去,那我们回到隋唐去过日子多好。那当然更殊胜的,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在印度讲经说法,我们能够回到过去参与释迦牟尼佛原来的这个道场。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是在定中讲的,我们能够进入释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那我们就亲自参加“华严”这一会了。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个理上讲得通,不知道什麽方法。佛在此地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十法界依正庄严过去、现在、未来,这就包括了盛世、衰世,治世、乱世,全都包括在里面了,佛力都能持。实在说,如果不是佛力在支持这个世界,众生造作这个罪业,世界早就坏了。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世界还能维持现状,生活苦一点还能过得去,佛力加持。在这个地方真正看到,自性的智慧德能产生的力量、产生的效果,这个不是科学家所想像得到。我们读了这段经文要学习,我们现在智力有限,愿力上可以加强,我们要有愿力。假如我们的愿力大过我们的业力,那个就有很大转变,我们这个身就变成乘愿再来身,业报的身没有了,在这个世间就是乘愿再来身。这一个大转变产生什麽样的效果?生死自在。业力这个生命,到什麽时候你该死,没有办法,你决定逃脱不了的,你受命运的支配,你的寿命是有一定的。诸位读《了凡四训》,孔先生给他算命,了凡先生寿命五十三岁,以後他活了七十多岁,那是他修的。他不是愿力转的,他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延长的寿命。如果是愿力,那就没有了;住在这个世间,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想什麽时候走就什麽时候走,生死自在,是愿力。所以愿力不可思议,超过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但是诸位要晓得,愿力里头决定包含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断恶修善不包括愿力。这个转变,我们要明了、要学习。十一)、十 身 总 述

经上跟我们说如来果地上有十种身。十种身比较少讲,在一般我们讲经的场所当中常说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说三身我们印象比较深刻、比较熟悉,讲十身,十种身,如果要不是读《华严》,很难明了。实在讲十身才是真正圆满的说法,三身实在讲是十身的归纳。说三,或者说四,四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化身,这就说四。其实内容真的是不增不减,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前面一开端的三段:菩提身、威势身、福德身,这三种身都是属於报身。这以下讲到意生身、相好身、愿身,这三种在三身里面都是属於化身。“身遍十方”,这里面有法身、智身、力持身,这三种都是属於法身。这是我们说明三身跟十身开合的不同。三身展开说十身,十身把它归纳就是三身。就报身里面来讲,菩提身是自受用身,後面两种威势跟福德身都是属於他受用。这个意思很深,我们学佛必须要留意。佛在经上常常讲众生颠倒,到底颠倒在什麽地方?颠倒的相又是什麽?诸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如果就我们这一段经上来讲,我们也发现我们自己颠倒了。那些地方?威势身、福德身是他受用,不是我们自己去享福,自己在作威作福,那就要造业,那里是菩萨度化众生的行愿?於是我们细细的观察,释迦牟尼佛在世确实有威德、有势力,他的威德从什麽地方展现?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他的教诲、他的言行,得到社会大众的景仰,一切众生都愿意依教奉行,佛的威德显示出来。佛并没有像现在这种社团的组织,他也不是个领导人,他也没组织,只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而已。僧团是怎麽成立?一些慕名的大众,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德行、学问,都是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而来亲近释迦牟尼佛。他的常随众,经上讲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千二百五十人这麽大的团体,它里面并没有组织,我们在一切经上没有看到,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是这个团体的领袖,没看到。这个里面分成那些业务、那些人办什麽事,没有,都没有,没有组织。没有组织,这个团体为什麽这麽样如法、这麽样有规矩?无论是行动、是集会都很有秩序,这是什麽道理?人人都遵守六和敬的教诫就行。这个僧团是平等的僧团,是清净的团体。佛跟学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学生尊重老师,老师一样尊重每一个学生,所以这个团体才值得人敬佩,值得一切众生皈依:“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社团,所有社团里面这是最值得人尊重,最值得人尊敬。没有组织而有这样的条理层次、整齐规矩,比有组织的还要来得殊胜,这不能不令人敬佩。佛连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出了家,没家了,游化在人间,晚上找个大树底下打个坐,休息休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每一天到外面去托钵一次,一天吃一餐。讲经说法没有中断过,四十九年天天讲,永远没有疲倦、没有厌倦。这是释迦牟尼佛展现给我们看的威势身。威势身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表现一种傲慢的态度,我教学这麽多年,听我讲经说法这麽多人,值得骄傲,没有,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这个念头,所以威德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世尊福报之大也是不可思议,他有大福报,但是他没享福,每天三衣一钵,过的是一个标准修行人的生活,他的福报是给一切众生享。我们在这个经上读过,佛的智慧、佛的愿力,不但能持自他正报,也能持自他依报,这就是我们世俗人常讲“得佛菩萨保佑”。身体健康是正报,丰衣足食是依报,身心环境都能够安稳是佛的福报加持给我们,我们受了恩惠还不知道,不但不知道报恩,反而还破坏佛法、还糟蹋佛法。虽然毁谤、侮辱、糟蹋佛法,佛没有怪罪众生,佛对众生还是加持、还是保佑,慈悲到了极处。决不是说这个人对我好,知恩报恩,我帮助他;那个忘恩负义,我们就不要去理他。这是世俗人的心态,佛菩萨不如此,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保佑一切众生,不分恩怨,一律平等,所以他的心永远是住在清净平等上。这些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认真去学习。李长者在这一段经文里面,他也有一些开示,开示得也非常之好。对於这一大段经文,就第三科教主难思这一大段,这一大段是说明佛成道,修行果满,依正报得。这是说毗卢遮那如来华藏世界,他报得这样庄严的佛土,这是圆满显示威势福德,提供给十方世界所有修行人,作为一个修道证果的场所。我们晓得,我们现在用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超越六道轮回之後,你到那里去?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住在六道,出了六道你到那里去?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你就入他们那个境界里面去。这个境界也不是真实的,所谓化成而已,相似位,不是真实位。在这个里面断尘沙烦恼,再破无明,那就出离十法界。出离十法界之後到那里?亲近毗卢遮那如来。诸位同修要知道,你在娑婆世界无论修学那一宗,禅宗也好、密宗也好、贤首也好、天台也好,无论修那一宗,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你真正修成就了,出离十法界,统统亲近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像大海一样,这十个宗就好比十个大的大江、大河,统统流入海。你在没有入一真法界之前,这是长江水、那是黄河水、那是珠江水,不一样;一流入大海,一样,没有两样,殊途同归。要知道华藏世界是我们共同的一个归宿,那个地方是毗卢遮那佛的依报。到那里去干什麽?到那里去还继续不断的修行,你的无明才破一品,还有四十品没破,破无明可麻烦,不是简单的事情。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是提供法身大士修学的道场,毗卢遮那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这个示现是示现一个通途的修行,通途无论你是渐修渐证、顿修顿证,都在这个地方。《华严》就是给我们介绍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介绍的经文多少?十二卷,从第一卷到第十二卷,这麽长的经文。我们读了那有不受感动的道理?那有不向往羡慕的道理?修学之心油然而生。可是修学,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勉励同修们,现在我们虽然距离这个境界相当遥远,可是我们的方向一定要正确,远不怕,方向对准,我们有个学处。过去太虚大师在世的时候提倡“菩萨学处”,菩萨学处在那里学?就是在《华严经》里面学,方向对准了就是学处。我们要拓开心量,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一些根熟的众生,帮助他们身心得到安稳,就像毗卢遮那如来一样,建立华藏世界。也就像阿弥陀佛,我们在《弥陀经》上看到法藏比丘发大慈悲心,建立了极乐世界。华藏世界里面容纳各宗各派无量法门,只要你依照这个方法去修,你把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你就入华藏世界。阿弥陀佛建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专门接引念佛人,这是个专宗,他不是接受各宗各派的人,他是专门接受念佛人,一门深入。这是我劝勉同修“长时薰修,一门深入”,最容易成就,简单明了。成就,比在华藏世界成就还要快速、还要稳当、还要容易,所以文殊、普贤是华藏世界的等觉菩萨,不是十法界的,他们还要发愿求生极乐世界。那里发愿?华严会上发愿。我们这一部经到最後,最後的第二卷,八十卷在最後一卷,你就看到这两位大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做模样给我们看,不是普通人。要说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什麽希奇;华藏世界等觉菩萨、候补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真正不可思议。我们听到、看到,要好好去想一想,认真的去反省,想通、想明白了,你求生极乐的意念真正坚定,不会动摇,这就是我们的学处,现在的学处。恰好今天在我们这个道场,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要建立一个“弥陀村”,这不就相应了吗?毗卢遮那建立华藏世界,阿弥陀佛建极乐世界,居士林李木源居士要建弥陀村,一个味道。不过是毗卢遮那佛的福报大,那个世界无量无边;阿弥陀佛福报大,李居士福报小一点。但是我相信他的弥陀村建立之後,应当是有十万人可以度,这是古大德讲“愿结西方十万缘”,我想这个是应当可以做得到。这个地方只能容纳三百人,怎麽能接引十万人?来来去去,就多了。这个道场建立了,全世界的人都到这儿来参学。今天下午来跟我商量,弥陀村里面将来怎麽作法?很简单,愈是上上乘法愈简单,完全依照灵岩山寺印光法师的办法,就是常年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每一天六支香,六支香多少个小时?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九个小时。每一天住在这个地方念九个小时的佛,这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一样。可是灵岩山寺每一年还有一个精进佛七,它这个精进佛七好像是七个七,或者是十个七连在一起。十个七就是七十天,两个月,精进佛七,选择在气候最好的时候,打精进佛七。精进佛七加香,一天念九支香,我们可以仿照这个办法办。人有善愿,诸佛护念,那有不成就的道理?其他国家地区到新加坡来参学,就是来念佛。听讲经,这一天两个小时,其他的时间都在念佛堂。年岁大的人,专门来念佛,不听经可以,念佛。听经的人一定要念佛,听经不可以不念佛,念佛可以不听经。现前人间第一道场,他跟谁学?他跟毗卢遮那,跟阿弥陀佛学。学得还满像的,这很难得。这是智慧慈悲摄受一切众生,做这样的工作,不疲不厌,没有感觉得自己辛苦、操劳,没有这种感觉,反而得大自在。正像经上介绍,这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毗卢遮那佛。成佛了,身、语、意业,意是智慧,三业自在。眷属庄严,法眷属来自虚空法界、来自十方,聚集到这个地方来参学,利生自在。如来所坐之座,这个要记住,是以法界为座体。前面表法的意思一定要懂得,果地上行六度万行,因地上讲修,佛已经成佛,那没有修,那是行,完全是行,不是讲修;行六度万行,报得华藏世界依报的庄严。报身是圆满智慧之身,如来依正之报没有丝毫的勉强,任运报得,这样示现成等正觉,经上讲成最正觉。而不是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的是劣应身,表演给我们看,暗示我们、启发我们、帮助我们觉悟。我们从迹象上观察,释迦牟尼佛是怎麽觉悟?怎麽发心出家去修行?他在宫廷里面看富贵的生活,亲身体验富贵的生活迷惑颠倒。天天享受五欲七情,享受这个东西,我们世间人讲财色名食睡,享这种福增长贪嗔痴慢。出了宫廷看看外面一般贫贱之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出去之後看到生老病死,他知道苦了。而一般人也看到生老病死,天天看,看多了,变成什麽?麻木不仁。释迦牟尼佛住在宫殿里头,不是天天看,天天看也许也麻木了。偶尔到外面去看了一下,看到了,心里面感触就很深,这是苦,这大苦。於是想一想,人能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从这个地方慢慢他就觉悟、他就明白。这是要通过很冷静的思考,冷静到一定的程度就入了禅定,定就开智慧,智慧就能把这个问题根源发觉到。苦从那里来?找它的根源。於是佛发现苦是从集来的;集就是烦恼、就是所知。你天天在集积烦恼、所知,你在造这个因,所以就招来苦报。最初悟入四谛,四谛是佛法的根本法,通四教:藏教四谛、通教四谛、别教四谛、圆教四谛。四谛跟三十七道品都通藏、通、别、圆,换句话说,通一切法,通大小乘,通一切宗派,它是佛法的根本法。他从这里开悟,然後做了一个很大的转变,示现教导我们,这个大转变就出家修行。到底这个样子、这个形象给我们什麽启示?看破、放下,对於世间一切法看破了。世间,我们人世间是世间,六道是世间,十法界也是世间,对十法界依正庄严、因缘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看破。看破之後,他怎麽个作法?一切放下,出家是一切放下,家业都舍弃。这是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在这个当中去细心体会。如果你要是体会得,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要是把意思会错,你不是变成邪见,就是堕落在无明里面。有几个人这个意思体会得正确?像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他真的解如来真实义,那就对了。一定要有真实智慧,佛家常讲“参去”,可不能落在意识里头,想一想这是什麽意思,就会把意思想错。我们过去年龄比较轻,接引众生有的时候也模仿模仿古人这个办法,结果这个对象把意思错会了。早年我离开台中的时候,在台北讲经,这个事情大概有二十年了,二十年前。常常来听我讲经有一位焦国宝居士,现在还在,还住在台中,去年年底我跟他见过面。他在台湾省政府工作,他的工作从台北调到台中,在台中大概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很投缘,想结婚,写了一封信问我。我看了之後,我回他一个明信片,写了一个字:“婚”字,写了一个字寄给他,叫他去参。婚是什麽?一个女,一个昏头的昏。他收到我明信片之後,好像是觉悟了,他就不结婚了,搞到现在还是孤家寡人一个。他有没有把意思会对?没有会对,只对了一半;众生不是偏有,就是偏空。结婚不是偏在结,就是偏在不结,结跟不结是两边,它不是这个意思,他没有完全体会到。这是叫你结婚是可以结,结了不要昏,这个就行,这是中道。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不是不可以结,结是两个人共同生活,彼此照顾;不能昏,一昏就完了,所以特别提醒你。古时候婚礼一定是在晚上举行,要黄昏,大概在晚上八、九点钟才举行婚礼,拜堂。现在在白天,光天化日之下,颠倒了,全颠倒了。诸位要读中国的古礼,婚礼非常之讲究,非常的繁琐,很麻烦,礼节真多、真隆重。为什麽这样做?叫你知道结婚不容易,你以後就不会轻易离婚,你看那个含意多深。现在随随便便结婚,过两天不高兴就离婚,成什麽话!世界的安危,社会的动乱,根本的因素就在家庭,每一个家庭健全,世界当然就安定,现在人知道这个大道理愈来愈少了。整个社会的建立是建立在家庭这个基础上,於是对家庭结合,古人就特别注重。不但是你自己一生幸福的基础,是整个社会安危的基础。所以这两个人结婚,整个社会都在那里密切的注意到,大事,这不是小事。不要以为这是两个人的事情,不是的,整个社会的大事情。世出世间真实的教学着重在开悟。世尊示现是跟我们凡夫一样,毕钵罗树下打坐,铺一堆草,铺个座位,在上面打坐,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厌俗出家,他是看到这个世间太苦了,表演这个相给我们看。我们在这个世间天天受苦,不知道是苦;他明白、清楚。怎麽样摆脱这个苦?放下,所以出家相示现放下。我们现在出家人有没有放下?没有。那里放下?出门行李一大堆。佛是真放下,三衣一钵,三衣是三件衣统统披在身上,就走了。他三件衣统统披在身上,拿个钵就走了,什麽都没有,那才叫真放下。我们现在走了还带一大堆行李,还带好大的箱子,没有放下。这些地方都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长者告诉我们毗卢遮那佛不是小乘:不是声闻、不是缘觉、也不是权教。世尊所示现,释迦牟尼佛示现,让我们这些根性很劣的人觉悟到世间苦,苦空无常。我们也想出家修行,也想证得正觉,那个正觉的果报在十法界,超越六道。你在十法界里面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也能证佛果,藏教、通教的佛果,跟这个地方讲的不一样,这个地方讲的是最正觉,是圆教的佛果。天台四教最高的是圆教,贤首五教最後也是圆教,究竟圆满的佛果。法身大士看到佛在菩提树下是坐金刚宝座,展现出如来果地上不思议的庄严法界。这个地方我们又有一点体会,真的是相随心转,我们凡夫烦恼心看佛像,佛像是劣应身,看佛的座位是生草铺的座。为什麽法身大士看菩提树是宝树?佛坐在那个地方是金刚宝座?佛的身相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可见得真的,佛有没有相?没有相。佛有没有身?没有身。佛的身、佛的相、佛的依、佛的正,都是随众生心念在那里变化。这个地方讲到成最正觉。在相上佛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任何一法当中没有生欢喜心,也没有生讨厌的心。这里我们要记住,佛的心永远是平等、是清净,没有一丝毫的染污,所谓是染净情尽。染是对什麽?对十法界,净是对一真法界,情就是念头。对六道、对十法界、对一真法界我们常讲不起心、不动念,染净情断了,断得乾乾净净,这个时候自性才圆满的现前。我们要学,在那里学?你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喜欢的物,那个喜欢的心要淡、要如法,要懂得事实的真相。境界相现前的时候可以喜欢,有个笑容,喜欢的样子,实际上心里乾乾净净;心里头真有,你就被染着、就被污染。要像什麽?佛在经上常说,叫我们用心如镜。镜子,我们天天早晨起来照镜子,晚上睡觉之前洗个脸也要照照镜子,佛教我们用心要像镜子一样。我们对着镜子,我们笑,它也笑,我们哭,它也哭;我们笑哭被污染,镜子一点都不污染。不但你不照的时候,你走了,镜子空空的,不落痕迹;正在照的时候也不落痕迹,这就对了。有体有用,不是有体没用,有体有用。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跟我们过的是一样的生活,也有情、也有义,他是在表演,他不是真的;真的他一念没生,真的他一句没说。一念不生,一句没说,那是真的。佛一切言说都是随众生心而说,不是随自己。前面我们在意生身里头讲过:随自意、随他意。随自意是不生不灭,随他意是随类化身,随机说法;由此可知,依正庄严、他受用完全是随他意变现出来。用大圆镜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自性圆满本具的般若智慧。智入诸法,自性圆满智慧入一切法,一切诸佛如来圆满大智,入不入我们心?入。不入,我们怎麽会开悟?入我们的心,我们今天为什麽没智慧?是我们的心有污染、有障碍,他虽入,不起作用,不是不入,入。好像无线电波一样,电波确确实实入了你的收音机,你的收音机有故障,电波虽然入了,你怎麽样拨它也不响;你不能说电波没入,机器有了故障。我们今天就彷佛是这样子,我们六根有故障,不是佛智不入,这用俗话来说,不是佛不加持,不是佛不保佑,是我们本身机械有故障不灵了,得不到佛力加持。如果我们要懂得修清净心,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是障碍的根本,我们要把这些障碍的根本拔除,这障碍叫业障,从根本拔除,诸佛如来智遍虚空法界,我们当然就感受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一法不是悟处,这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维摩居士讲的“道场”,那一法不是道场,六根接触之处统统是道场。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你们听了不觉得奇怪,对,不错,那成道。我如果再给你讲,虚妄是道场、贪爱是道场、愚痴是道场、嗔恚是道场,你听了怎麽样?你摇头,愈听愈迷惑,也能叫人开悟,那个开悟方法叫逆增上缘,佛种种示现给我们做增上缘。我这个话说的有根据,不是我随便胡造谣言。我们末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胜热婆罗门,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嗔恚,遍行修外道,逆增上缘。告诉你佛法、世法你只要得义,没有一样不是佛法,那一法不是佛法。得义统统是佛法,如果是失义,大方广都不是佛法。你听了佛法之後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这个原因在什麽地方?这个原因就在用心不同。如果你用清净、平等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你的心要不清净、不平等,佛法都变成邪知邪见,关键就在此地。我们看到许多人佛法是学得不错,在佛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你不能说他不懂佛法,他样样都通,有智慧、有福报,天天跟在释迦牟尼佛的周围,世尊讲经说法他都懂得。懂了之後,完全错用,这个错用全都变成造罪业,什麽原因?他心不平、心不清净,所以把无上的佛法都变成世间法,这个道理要懂。大乘佛法为什麽一定要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如来果地上这十种身,为什麽要用菩提身摆在第一位,以菩提身为根本,其馀的九个身都是从菩提身生的。菩提心的心体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都是清净、平等,没有丝毫污染。《无量寿经》经题好,清楚明了给我们显示出来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一切法依清净、平等、觉就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离开了清净、平等、觉,所有一切法都不是佛法。佛在《华严经》上讲“忘失菩提心”,你要是把菩提心忘掉、丢掉,所修一切善都叫魔业。这句话说的意思很深很深,《楞严经》上里面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就是因地不真。因地就是清净、平等、觉,你的心与清净、平等、觉不相应,就是因地不真,你的修学就很难成就。佛的因真,果报殊胜。智周法界,就是周遍法界。自在教化,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没有限量,随意现身、现世界、现国土,现的这些事相也是圆满十方。不但是在因地,果地上都不例外。诸佛菩萨跟众生同时、同一个处所,互相参入,要用我们中国古人讲的话“和光同尘”。跟我们一般凡夫大众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聚会在一起,种种聚会的场所,菩萨在这些境界里面修什麽?无量法门离不开定、慧,定、慧是总持法门。菩萨跟一切众生,九法界众生,跟这些众生都要相处在一起,把自己无始劫分别、妄想、执着的习气磨尽,这叫修行。你要离开这些大众,你到那里修?你要断贪,你不在境界里面,你怎麽知道你那个贪已经断掉?贪的范围广得不得了。喜欢的,你想得到是贪;不喜欢的,你想把它撵走也是贪。顺、逆境界都是这一个心,在顺境里面心清净、平等,不起心、不动念,贪心断掉;逆境里面也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贪的境界没有了。每一法里面都有顺、逆两个境界,现在所讲相对的世界。最近科学家在探索物质,有物质,一定有个反物质,他要去找反物质。尖端的科学家在找反物质,因为从相对讲有这边一定有那边;有这个物质的世界,一定有个非物质的世界。任何一法都有两边,佛教给我们两边不住,中道不存,要在这上用功夫。什麽样的境缘都可以接触,在这个地方修定、修慧,定慧等持,这是真用功。这是高级的修行方法,不是凡夫。凡夫要学这个方法,怕的是学得不像反而堕落,反而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落在阿鼻地狱永劫不能翻身,那就大错特错。所以佛对於我们初学的人,我们是凡夫,佛知道我们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定功,给我们制订了许许多多的戒条,这个可以做,那个不能做。《华严经》里头什麽不能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有一样不能做,岂不是有障碍?那怎麽能入无障碍的法界?这是法身大士,他们行,他们在什麽场合当中都是修定、修慧,他们的功夫从来没有间断。佛对於沙弥、比丘,出家四众,这里面戒条里头有一条很重要,歌舞、戏剧是决定不可以观听;去看戏,听个唱歌,不许可。佛为什麽制这条戒?你常常去听唱歌,常常去看戏,你的心都被它转,你的心怎麽会清净?你怎麽会定得下来?所以对於初学的人决定要禁止。可是佛给大乘菩萨讲经说法,天女载歌载舞,释迦牟尼佛一面讲经,她就在旁边表演。诸位如果到中国大陆去旅游,看看敦煌里面的壁画,佛讲经说法,空中天女奏乐、散花、歌舞,表示庆祝,佛也没有拒绝她。当时与会的大众欣不欣赏?也在同时欣赏,不碍事,他们在这个境界里面修定、修慧。境界现前不起心、不动念是定,不分别、不执着是慧;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但是心地清净,如如不动是定,他在这个里面修定、修慧。不是我们,我们现在连电视,我常常看到有些看电视的人,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愁眉苦脸,我在旁边看到感触很深,那是什麽?心随相转。那些人在变现相,就把他那个心在那里跳动,起伏不定。那个相是什麽?那个相是魔,魔的棒在那里挥舞,你的心就跟它跳舞跳起来,你永远落在魔掌里头,你还能逃得出去。佛菩萨也在那里看戏、也在那里看电视,不一样,他在那里修定、修慧。他在那里观看,那个相清清楚楚,相是妄相,空是真空;看电视萤光幕空的,那是真的,相是幻相,相有生灭,萤光幕不生不灭,他在那里是修行,那怎麽会一样?所以真有功夫的人,唱歌、跳舞、看电视没有妨碍,事事无碍;没有功夫的人一到那里去,看他笑,你也笑,他哭,你也哭,你就完了。我们懂得佛法的教学有初级、有中级、有高级,不一样。我们自己修学,我们自己把佛法介绍给大众,也要懂得这个原则,一定要知道善巧方便。度富贵人很难,经上常讲“富贵学道难”,他有这些富贵的习气,你要度他,开头一定要随顺他的习气,你不随顺他的习气,你决定不能帮助他入佛门。贫穷也学道难,贫穷自卑感很重,你要怎麽样去鼓励他,让他逐渐逐渐明白诸法是平等,没有高下,慢慢唤起他自尊、自重、自爱之心,他才能入佛门。法没有定法,要有智慧,没有真实智慧,接引大众非常非常困难。纵有善心,有的时候把事情做坏,这种情形也是比比皆是,我们看得很多。经上讲报身满三千大千之刹,这个要注意,这句话是比喻,这句话的含义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佛现相,毗卢遮那佛的相好光明都是不可思议,不是像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尤其是我们应当要学习,智入三世,悉皆平等。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里面就包括十方,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一定要以真实智慧随顺众生,菩萨这样的修学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定慧。九法界他都随顺,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无量寿经》上说“惠以真实之利”,他才做得到。我们要不肯随顺,你怎麽能做到?我初到台中亲近李炳老的时候,在这个之前我跟忏云法师住山,住茅篷;我在山上住了五个半月,下山的时候亲近李老师,跟他学教。忏云法师在台湾持戒精严,我们茅篷里面每一个人都是持午,过中决定不食。过中之後喝一点果汁,已经把那个斋就破掉,只可以喝水;果汁会沉淀,凡是能沉淀,你这个斋都破掉。我那个时候斋戒很严。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日中一食几十年,可是过了午人家请他吃饭,他吃不吃?照吃。在应酬的时候吃饭过了十二点钟,实际上日中一食最好是在十一点半以前。每一天日中的时间都不一样,所以真正要是持午,我们用什麽日历?用天文日历,知道每一天中午的时间是几点、几分、几秒。也挺麻烦!那个时候确实我用天文日历,我在没有学佛的时候就参加天文学会,年轻时候对这个很有兴趣,所以天文台年年寄日历给我。李老师有一次就告诉我,他说:你这个样子学讲经不行;我说:怎麽了?他说:忏云法师那是小乘,你度不了众生。特别是有一些初发心的人,对於你很恭敬,想请你吃饭,供养你,向你讨教;你要说是你持午,晚上不吃,中午过午也不吃。人家不懂你这一套,说你什麽?你这个出家人架子太大,傲慢,我们供养你瞧不起,反而引起对方退心、毁谤,造种种罪业。他为什麽造这罪业?你给他这个缘。所以李老师示现的是大乘菩萨之法,自己戒律精严,入众一切随缘。他跟我们讲戒条,条条戒都有开遮持犯,那是开戒,不是犯戒,我们才恍然大悟。以前虽然听说开遮持犯,不晓得怎麽个作法,这才晓得这作法。决定令一切众生得利益,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是对的,决不是死在戒条里头。我戒律很好、很精严,我自己得度,众生苦,我不管他。像地藏菩萨,别人不愿意入地狱,地藏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要一切众生得度,我破戒下地狱,甘心情愿,这才叫大慈大悲。要懂得戒律里头有开缘,你要不懂得开遮持犯,不懂得在生活上灵活运用,那你这个戒律就没法子持。所以李老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然後我再学他,我懂得他的意思,才不那麽拘谨。可是他饮食起居很着重卫生。他有一些应酬常常带我一道去,我坐在他旁边。有一次吃饭,豆腐变味道馊了,他碰碰我的肩膀,叫我不要吃。卫生很重要,你要吃东西不小心,生病了,还要人来照顾你,你不就找麻烦。不要给人家添麻烦,自己病苦无所谓,找别人麻烦,要别人侍候你,那就错了。念念实在讲他为自己想,为别人着想,不要找别人麻烦;最好自己不要生病,就不找人麻烦。所以这是真善知识,真实教诲,我们要善得其义。有一年我有一个同乡,也是老朋友,他是个军人,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是戴云龙的部下,我们一般人讲搞特工,对日本人作战。做情报工作,被日本人发现,被日本宪兵队发现,这种工作人员要是被抓去,不但是死,那死得很难过,他不叫你好死,用种种方法来折磨你死,这他们都非常清楚。他们三个人同时被日本宪兵队追捕,他就逃到一个寺庙,求老和尚帮助他。寺庙里面正在念佛,这个老和尚很慈悲,他说:好,你们把衣服脱下来,马上穿上出家衣服,跟到里面去念佛。日本宪兵队追到这个地方,怎麽找也找不到,就算了,回去了。老和尚救了他们三个人的命,这个就是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那个寺庙,那个寺庙名字我记不得。抗战胜利之後,他们对这个老和尚救命之恩念念不忘,非常感激老和尚那次救命,要没有这老和尚,他们决定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回到南京之後感激老和尚,办了一桌上好的酒席,请老和尚来应供,把老和尚请来了。请来之後,忽然发现这老和尚吃素,一桌都是鸡、鱼、鸭、肉,搞得非常尴尬,那里晓得这个老和尚真正叫他佩服,一生都忘记不掉。老和尚讲没关系,坐下来;他就照样就吃,他们都呆了。这是老和尚真实智慧接引这批众生,大无畏,不执着这个相,照吃。所以这是属於开缘,不是破戒,这是属於开缘,令所有的人生欢喜心。因为他知道,他不是开玩笑,发之於真诚,他们疏忽、忘记了出家人吃素,可以原谅。老和尚没有跟他计较,终生感念,谈到佛法,佛法伟大,和尚有智慧,高明。开缘!像这些地方我们要懂得、要学习。如果说你要是想吃肉,自己不好意思,诶!你们去请我一桌,那你就犯戒了,你就破戒,你就罪过无量无边,这个地方确实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然後才知道佛法在生活当中原本是活活泼泼,经上常讲得大自在、得大圆满。我们在讲席当中体会到这一点意思,常常勉励大家,我们要做社会大众的榜样、做社会大众的典型。佛法没有定法,佛没有一定的身相,佛也没有定法可说,你一定要懂得原理原则,佛是应机说法。我们要观察现代这个社会、现代这个众生他有什麽毛病,我们怎麽作法?反其道而行之,就是给他启, 示。现在这个社会众生财看得很重,我们把财舍掉;名看得很重,我们把名舍掉;利看得很重,我们把利舍掉;这就是自在教化。你们一定要财、要名、要利,好像过得才光彩,在社会上才有地位,才受到人尊重。我这一表演,我什麽都没有,财也没有、名也没有、位也没有,什麽都没有,我过得也自在,也不比你差。说实在话比他自在得太多,让他看到这个样子,听到这个说法,他能够体会、能够觉悟、能够回头,佛法效果就收到。所以智能随俗非常非常重要。总而言之,说明如来身业、语业、智业,在如来果地上叫智,在我们凡夫叫意。我们凡夫三业叫身、语、意,在如来果地上叫身、语、智。三业依止性德,所以作用就自在。十方世界是说大的,我们讲今天现在这个世界,种种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性,我们要懂,如何能够像佛一样自在调顺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欢喜接受,这是第一个条件。众生跟你相接触,对你印象不好,不欢喜你,你有再好的佛法,你都没有办法传给他。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佛这一句开示,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如何在一切众生面前,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个不是做作,不是去研究众生的心理。现在为了讨人家欢喜研究心理学,怎麽样来专门对付人,都不怀好意。搞工商界,工商界这些企业家们,都天天在研究心理学,研究这些群众心理学,目的何在?怎麽样把你荷包里钱到我口袋里来,最後的目的在此地。讨人欢喜,最後叫人上当,目的在此地。佛法不是如此,佛法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以真诚心,真诚到极处,以大慈悲心、真诚心去关怀众生、爱护众生、帮助众生,这当中没有任何希求,不求回报。纵然这些众生刚刚接触对你怀疑,你对我这麽好究竟有什麽目的?还得提防几分。时间久了,他就明白,自自然然对你欢喜、尊重,肯接受你的教诲。真诚、慈悲这种感人是永恒不变。世间法里头用种种手段,种种技巧欺骗一切众生,到众生上了当之後,他觉悟了,当只会上一次、两次,不会上很多次。吃了亏,学了经验,吃亏学乖,这是世间法。佛法决不用任何手段,决不用任何的方式,它用的是真诚、清净、慈悲,发心决定是利益一切众生,决不会伤害一切众生,决不会损耗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佛在一切经论当中,无数次叮咛嘱咐,这种教学法就是长时薰修,让我们有深刻的印象,念念不忘。在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佛的教诲、佛的开导能提得起来,不会忘记。当起心动念的时候觉悟就快,古人所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想到佛的教诲,想到自己曾经发愿我要依教奉行,妄想念头立刻就转过来了。念佛的人就是用一句佛号,妄想才生立刻就警觉到,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念转过来,念正,语就正、行就正,一切皆正。身心正,我们依报环境当然正,这是我们在这部经上应当要知道学习。

(十)、众海云集一)、集会的义趣【众海云集】。这一段经文要告诉我们,参与这一次法会一些大众。清凉大师在没讲经文之前,先把与会大众集会的义趣先给我们说明白。他一共分做十段,我们在此地简单的为诸位略为介绍。第一个是说集会的意义。我们知道世尊这一次法会是在定中所讲,这是很希有,不但我们凡夫见闻不及,就是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们也不见不闻。由此可知,凡是参与法会的大众都是法身大士,不是平常人。经里面我们看到种种不同的身分,那是示现,绝对不是真正的六道凡夫、鬼神之类,我们如果这样看法,那就看错了。正如同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世间,以种种不同的身分出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凡夫看到他也是凡人,谁知道他是法身大士?谁知道他是佛菩萨再来?世尊为我们说出,祖师大德为我们指点出来,我们这才恍然大悟。他们集会的意思,这一会是佛要说根本的*轮也就是说明世尊这一代时教,他老人家出现在世间讲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他到底说的是什麽法?《华严》是根本法,《华严》是个圆满法,这一会就非常重要。这一些菩萨参与这些法会,第一是来“作影响众”,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习。道场要殊胜庄严才能帮助初学,初学的人看到道场盛况美好,他心里头就有感动,能够生欢喜心,发愿来求学。如果这个道场很大,佛在这个地方讲经、教学,听众只有三个、五个,外面初学的人一看这个样子,掉头就走了;大概没什麽,你看没人听,引不起他尊重心。世间凡人也不知道佛有多大智慧、有多大的本事,不知道,谁来亲近他?所以十方这一些大菩萨们他们有责任,他们到道场来凑数,使这个道场听众非常之多、非常的殊胜,用意在此地,所以是来作影响众。清凉大师跟我们讲,与会的大众一共有十大类,第一大类是影响众。通常我们一般讲经的时候,第一个就是当机众,此地把当机众摆在後面,影响众摆在前面。教我们什麽?教我们∶这个经我念得很熟,他会讲,我也会讲,我讲得比他还好。可是他讲经,我要来听,我为什麽来听?当影响众。让别人一看,这个人都会讲经,讲得不错,他也来听,这讲经的人大概是很行;他影响初学,这个功德就很大了。特别是我们发心要学讲经说法,以这个方式来接引大众。所以任何法师讲经,除非我们自己实实在在抽不出时间,如果能抽得出时间一定要去听,这里头还有因果报应。别的法师讲经你不听,你这个法师上台讲经也没人听,因缘果报。我们肯喜欢听别人讲经,不但是出家人,在家人讲经、初学人讲经,我们都热心来听,你的法缘才殊胜,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的。第二个意思是“为作辅翼”,帮助、协助、表演做佛的好学生。佛是老师,老师教得好,一定有很多杰出的学生,他底下有很多好学生,显示老师教学的成就,教化有功。在这个法会里面常常看到,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这些大菩萨都参与这个道场,使初学的人见到这个盛况,信心、恭敬心、学习的心理自然就生起来。第三意思是“护法”,护持道场。我们到这个道场来参与道场的活动就是护持,所以一举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意思。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看到有金刚神,金刚护法。第四类,譬如後面我们看到有道场神,这一类是“庄严道场”。此地所讲种种神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化身而来,来庄严道场。这些人的身分,到我们讲到经的时候,我一一为诸位同修介绍,这些人就在我们生活圈子里面,没离开我们。我们自己也是道场当中的一分子,然後才晓得《华严经》确确实实活活泼泼,显示我们的生活状况,对我们非常有利益。第五类教导我们“修供养”。如何修供养、修布施,才真正种福田,真正种了善因,善因将来一定得善果。世间人有不少人,也很喜欢布施供养,但是没有智慧,往往这些布施供养找错了地方,供养得不如法,所得的利益、效果就差了很多,此地佛菩萨来教导我们。第六“发起这部经”,发起这个法会。这一部经的发起不是一个人启请,大众启请。大众并没有表白来启请,很有趣味,大众心里头有这个意念,佛有他心通,众生心里有念头,佛知道,所以大众念请。这也是教导我们,教我们念念当中要知道请转*轮要懂得请佛住世,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要有广大的智慧,要有广大的心量,大慈大悲。众生不知道请,他们不晓得佛法的殊胜,不知道佛法的利益,所以不知道启请。我们知道的人,这是世尊当年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世间人没有一个人知道释迦牟尼佛成佛,没人知道。如果没有人来启请,佛示现成佛之後,看看没人请,那就入般涅槃,就走了,就不住世,这个地方没有缘。好在净居天人他们慈悲,他们有智慧,他在第四禅五不还天,天眼看到了,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在我们这个地面上,菩提树下示现成佛,赶紧下来代我们大家启请。请佛住世,请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请转*轮佛才开始讲经说法。这是发起这部经。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发起必须对佛法真正认识、真正明了。为谁发起?为一切众生发起,不是为自己。第七个意思这才讲“当机”,一切众生在这个机缘之中,听到佛说这样圆满殊胜的道理、方法,他懂了,他得受用,受用的利益无量无边。第八个意思,这一些菩萨到这边来示现,暗中是“表法”。世尊师子座里面也流出了许许多多的菩萨,显示法门的奇特,不可思议,也是通表像《无量寿经》上所讲“一切皆成佛”,表这个意思。第九个意思,佛说的种种道理、种种成就,如果没有人来作证明,初学的人听到总不免疑惑。这一些法身大士到这个道场来为大家“作见证”,证明佛所讲都是真实的。最後一个意思,是“反过来显示”出心量小的人、迷惑障碍深重的人,他们不见不闻,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这个殊胜的法门他没有缘分。所以这个意思很多,有这麽多的意义,他们当然要来参加这一会。意义明了了,还得要懂得因缘,不是说我们有这个意愿就能参加。有这个意愿,通常讲还得有条件,条件不具足你也不能参加。譬如我们今天在此地共同来研习这部大经,这也是一个法会,必须你是住在新加坡,你才有条件来参与这一会。如果你不是住在新加坡,你是别的国家地区的人要想来参加,那条件不具足。纵然你能来,居住的时间很短,你只能听到少分,不能听到圆满。诸佛菩萨参加世尊这一次大会,也要因缘具足。他那些条件?第一个要跟佛有缘,我们常说,我过去讲经跟大家多次的提到过,我们发心从事於传播佛教育的工作,也就是讲经说法的工作,这个缘就很重要,一定要懂得结法缘。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无论是什麽因缘到这个场所来,这个场所或者是有寺院,或者是有佛堂,我们进去了,依照规矩进去先要礼佛三拜。怎麽拜法?我第一拜,愿我跟这个道场有缘,结法缘;第二拜,我跟这个道场常住结法缘;第三拜,跟这个道场信徒结法缘。以後就有机会到这里来讲经,大家就能欢喜相处,这个三拜不是白拜的。我不知道你们拜三拜是怎麽个拜法,是什麽个心愿,我拜佛这三拜是要结法缘。从前演培法师找过我,问我,他说:“净空法师,你的法缘很殊胜,你能不能教给我?”这要念念当中真有心结缘,这才行。你们大家三称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拜三拜,我的意思不一样,个人有个人的心愿,要懂得结法缘。这些人,这一会,《华严经》这一会,会主是谁?毗卢遮那如来。这一些人过去生中如果跟毗卢遮那佛没有缘,想去也不行,你条件不具足。前面是有意思,我很想去作影响众,我很想去护持道场,我很想去供养道场,得有条件。第一个条件,与毗卢遮那佛有缘,过去生中曾经跟他结过法缘。第二,也必定蒙佛摄受过,佛曾经教你、教导过你。佛很慈悲,对一切有缘众生,只要你不排斥,你见到佛能生欢喜心,佛一定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一切众生。我们过去生中,也曾经蒙毗卢遮那如来摄受过。第三个条件,这个法门是圆教的法门,如果在阿赖耶识里头没有听过圆教,没有圆教的种子,你听这个法门,你很难接受。所谓是圆顿根性,不说顿,圆;一定是圆教的根性,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圆教法门,诸位同修要记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圆;要有障碍,那就不圆。我们今天接触这个社会,一切人、事、物统统都有障碍。为什麽有障碍?圆不过来!过去生中多多少少总是听过圆教的法门、听过圆教的经典,你才有机会参与这个法会。第四个条件,也必定曾经发了大心,护持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个缘殊胜,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第五个条件,过去生中曾经发过大愿,愿意跟佛学。後面神众里面有一类叫身众神,身众神到後面跟诸位介绍。是什麽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侍从,用我们佛门的术语来讲常随众。佛到那里,这一批人就跟到那里,追逐不舍,常常在佛的身边,所以就叫做常随众。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随众,佛到那里,他就跟到那里。凡是一个老师,好的老师,总有一些学生常常跟着他,老师到那里,这些学生也跟到那里,这一批人就是身众神。第六,追随佛陀心愿永远没有满足,一心一意修菩提道、学菩萨行,不疲不厌,这就是下面有一类足行神,他来表法。第七个因缘是喜欢听闻正法,欢喜,闻法得快乐,法喜充满,在後面有乾闼婆王,这是主乐神。“乐”是音乐,他主持道场法会里面演奏一切乐章,他们是乐队,来表这个意思。第八个因缘是真正能够接受佛的教诲,虚心向学,把贡高我慢的习气降伏住,这是後面神众里面有一类主风神。风是动的,主风神是那一类的人?主持就是主办一切活动这些人物,他们有经验、有专长,可以主办一切活动。办任何的活动都要谦虚、都要卑下,你是高姿态,贡高我慢,办什麽活动也没有人来参加,也没人来捧场。第九是本身平常修福修慧,心量广大,佛经里面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们也有这个意思,这才与佛相应。末後,这是跟佛同一个善根,这一条可以说我们统统都具足,我们也有,前面这些条件我们未必有。但是我们今天能够参与此地华严法会,我们也可以说世尊当年华严法会,这一些法身大士们他们这些因缘统统具足。我们在末法时期,去佛将近三千年,我们也有少分,虽不是满分,也有少分因缘,才有机缘参加这次法会。这一次法会能够自始至终一堂不缺,你的因缘就相当深,不是少分因缘。虽不是满分,也可以说多分的因缘,是多分,这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参与这个法会,我们一定要有真诚的心、要有恭敬心,要求三宝加持。这个法会的时间长,不是短时间,希望这个法会自始至终我们都能够参与。从上面这十个意思、十种因缘,我们也就能够想像到,法会的大众也有十类。这个说法要用现在话来说,十种不同的团体,“类”就是有团体的意思。像前面说影响众、常随众、守护众、庄严道场众、供养众、发起众、当机众;当机就是这次法会听众当中,听闻佛法真正得利益的这些人,也就是真正的学生,其他的是来表演,那些都是已经有成就,是来表演;还有表法众、还有作见证这一类众。由此可知,每一个人到这个道场来用意不一样。往年我在台中求学,我有一个老校长,是在抗战期间我在中学念书那个时候,他是我的校长,周邦道居士。到台湾来之後,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非常虔诚,学问、道德可以说是普遍令大众敬佩。学问我们不说,单单讲他的做人、他的德行,大概在现在这个世间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我没见到第二个,但是我听都没听到过。他在台湾是考选部政务次长,考试院考选部的政务次长就是副部长,我们讲第一副部长。公家给他有汽车、有司机,配给他的有车、有司机,他除了办公事坐公家的车,私人出去办事坐巴士。你们想想这个世间还有第二个人吗?公私分得那麽清楚,为公家节省汽油,私事不可以用公家的车,你就知道这位老先生的做人,没有话说。不是自己应该得的利,分文不取,我们这个世间还有这麽一个好的官员,真正是难得。穿的衣服都是旧衣服,一件衣服穿十几、二十年,他也不怕人笑。法师讲经,他有时间的话一定来听,不但来听,还带着笔记本,一面听一面还在写笔记。讲经的人是什麽人?初学的学生,李老师教的学生,在家学生,年岁很轻,二、三十岁,他差不多将近七十岁。听二、三十岁的人上台讲经,还在底下听经,还写笔记,聚精会神,好像是初学人一样。我有一次向他请教,我说:“老师,你怎麽还写笔记?”影响众;他作影响众,我明了了,他是装样子给别人看。这个人讲经,政务次长都来听,还在写笔记,大概讲得不错,他影响别人。但是他真做笔记,不是假做,他不是装模作样。这些地方我们要学习,这个叫庄严道场。庄严道场就是庄严佛法,这是代佛弘法,功德无量无边。我们今天有不少年轻的法师在这里学习讲经,就没有周邦道先生,如果多有这麽几个大菩萨在,道场的气象就不一样。我们学了《华严》之後,希望影响众逐渐就来多,希望每一位法师上台讲经,都有这九种听众。华严会上总共有一百七十五众,就是像这类的团体,把它一类一类的分,有一百七十五类,非常非常殊胜、非常非常希有。在第一会里面,也就是我们讲序品里面,就看到有四十一个团体。每一类大众里面的人数太多太多,数不清,到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每一类都是以刹尘、无量、不可说,用这些数字为单位。为什麽这麽多?因为这一会是从法性里面现起,一一会中都具足这一百七十五类的大众,每一类大众都称法界缘起,所以人数就不可思议,古德讲无有穷尽,这是华严海会的人数。确实很像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召开地藏菩萨的法会,那个人数也是不可思议。不过就人数来讲,华严会是第一,地藏会比不上;如果就素质上来讲,华严会比不上地藏法会。为什麽?地藏法会,尽虚空、遍法界所有诸佛如来都来参加,这个地方我们只看到法身大士,而没有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来参加。地藏法会是一切诸佛如来统统来参加,一个都没有漏掉,全都到齐了,显示无比的殊胜。为什麽?《地藏》是佛法的根本*轮《华严》也是根本*轮《地藏经》所讲是大乘佛法的根基、根本,你没有这个基础,你在佛法里头什麽都不能成就;而《华严》根本*轮讲大圆满。像树一样,一个是讲根,地藏是讲根;华严是整个大树,枝叶花果,是讲整个,这是不相同的地方。法身大士里面确实有很多是古佛再来,也有不少过去是释迦牟尼佛的老师,久远劫已经成佛。现在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宣讲这部大经,他的那些老师、那些诸佛参与这个法会,不能用佛的身分出现,这跟地藏法会不一样。示现菩萨,菩萨示现做他的学生,作影响众,帮助他弘法利生。示现他会下杰出的学生,我们在经上看到,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文殊过去是七佛之师,现在在释迦会上都作弟子、都作学生。就好像唱戏,学生在台上唱主角,老师在台上跑龙套,伺候他。这是表演,表演给十法界这一些有情众生来看,十法界里面那些是当机?前面跟诸位说过,大心凡夫。这一个法会就是表演给大心凡夫看,让大心凡夫看到这个盛况就回头,就得度。除了大心凡夫之外,其馀的九大类这一些大众都是诸佛、大菩萨来表演;释迦牟尼佛唱主角,他们来唱配角,这个诸位必须要晓得。一个道场,一个法会,只能有一个主席,不能有两个。讲经的道场只能有一个主讲的人,其他的都要以学生的方式、态度来赞叹,从旁协助,使教学的效果影响能深能广,功德就无量无边。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明白。这些出席的大众,他们的地位,我们也要清楚。地位确实有高、有下,但是高下我们没有办法测度,我们不知道。因为里面许多叫大权示现,有真的是初住菩萨、是十信位菩萨,也有是大菩萨,甚至於诸佛来表演、来示现,我们怎麽会知道?像唱戏一样跑龙套,跑龙套里面可能有一、两个是他的师傅,其馀的也是学生。我们表面上看到他们身分是一样、装扮是一样,实际里面地位不相同。华严会上你才晓得这里面不简单,这些示现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启示。希望我们同修在这一部经典里面,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然後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帮助我们过这一生美满的人生,把我们的境界真正的向上提升,超凡入圣。超凡入圣,提升自己的境界,给诸位说,没有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切都照旧,决定没有两样。但是心理不一样,过去我们心迷、不觉,现在心放光明,觉悟了;从前愚痴,现在有智慧,这就不一样。以前日子过得很辛苦,现在苦日子里头好快乐,那怎麽会一样?华严带给我们的好处就在此地。经文,每一段经文都有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是告诉我们他是属於那一类,刚才讲总共有一百七十五类,他是属於那一类。第二段举几个代表,通常都是举十个人,华严用十代表圆满。这一类的人,我们从这十个代表名号里面,体会它的用意。末後说这一类人的修行、证果,给我们所作榜样,给我们所作示范。大众当中,开端四十众当中又分为两个大段:第一个大段是同生,第二个大段是异生。同生众,都是菩萨;异生众里面,这是讲有凡夫,刚才说过,诸位要记住,凡夫是佛菩萨表演,不是真的凡夫。真的凡夫不能参加这一会,是佛菩萨表演凡夫给我们看,教我们如何学习同生里面菩萨众。

二)、标 数 辨 类

【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所共围绕。】这一小段就是“标数辨类”,说出人数多少,这个人数太多太多。“佛世界”就是我们通常讲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个佛世界,有十个佛世界。把这十个佛世界磨成微尘;磨成细粉,细粉磨得再细,我们肉眼还看得见,微尘我们肉眼看不见。佛在经上有个比喻,形容微尘是多小。佛说小尘比这大一点,我们肉眼仔细去观察还能够看得出来,牛毛尘。牛毛比较粗,牛毛尖端上有一粒尘在那个地方不会掉下去,牛毛端面积里头可以能够放一个小尘,这讲牛毛尘。大概眼睛好一点的人,能够可以看出来。把牛毛尘再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更小,佛讲羊毛尘;羊毛比牛毛细很多。再将羊毛尘分成七分之一,叫兔毛尘,愈分愈细,也就是七分之一羊毛尘叫兔毛尘。再将兔毛尘分成七分,七分之一那就很小,大概我们的肉眼没有办法看见,佛说叫水尘。水密度很大,当中有空隙,这是我们现在知道,现在有一点科学常识都晓得。这一粒尘在水里面自由的游来游去,没有障碍,我们肉眼看不到。水尘还能分,再分七分之一叫金尘;金是金属,五金:金、银、铜、铁、锡。五金的密度比水大,但是还是有空隙,在高倍显微镜之下看得出来,还是有很多空隙。金尘就是在金属空隙当中游来游去,也没有障碍,这还不是微尘。把金尘再分,分成七分之一才叫微尘。这就小了,很小很小了,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原子、电子。佛经里说这个还不是最小,这微尘。微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色聚之微,这就更小。色聚之微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佛说不能再分,再分没有了。极微之微也叫邻虚尘,跟虚空做邻居。佛说阿罗汉的天眼能够看到微尘,菩萨的天眼能够看到色聚之微,如来的天眼能看到极微之微。这是讲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个数,你说有多少数?不是恒河沙数能比,恒河沙太少太少,简直不能比。来参加这个法会的菩萨有这麽多,这都来绕佛。数量我们知道。身分是“菩萨摩诃萨”,这就是类,菩萨这一类,他们摆在第一位。他们跟佛是同生性,也就是说佛用的真心,不是用妄心,这些菩萨们也都用的是真心。诸位同修要知道,世尊告诉我们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有佛,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不是同生性,是异生性。所以我们讲佛也要搞清楚,佛也有很多种,他是那一种佛。当然十法界里面的佛是异生性里面最高,为什麽叫异生性?他依旧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凡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跟佛就不一样,同、异是从这里分。佛是用真心本性,不用八识,转八识成四智,这就同生性。这是经论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清楚,必须得破一品无明,你才见一分真性。由此可知,见思烦恼断了,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回,六道生死永远断了。再破尘沙烦恼,尘沙惑,这是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四个不同的阶级尘沙惑断得多少。尘沙惑断尽,再破一品无明,这就出了十法界,跟诸佛如来就同生,就同生性,从此以後用真心,不再用妄心。所以说到同生性,你一定要晓得,一真法界的菩萨,不是十法界。底下讲的这些菩萨,这麽多的人数、菩萨全是一真法界的菩萨,也就是我们常讲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十信不讲,因为十信还是异生性,不是同生性;十信菩萨没有见性,无明没破。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我们讲圆教,他的断证功夫等於小乘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这个我们要晓得。初信位的菩萨,断烦恼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相同,可是智慧、道力不相同,智慧、道力初信位的菩萨比须陀洹高得太多。七信菩萨思惑断尽,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断尽,在小乘四果罗汉,四果罗汉也是把见思烦恼都断尽;这是说断烦恼,七信位的菩萨跟小乘四果罗汉相等。可是智慧、神通、道力比阿罗汉高出就太多太多,阿罗汉不能为比。所以十信行满,破一品无明证初住位,这才成法身大士,《华严经》上从这里算起,十信位不算,从初住算起。圆教的初住等於别教的初地,《华严》是圆教。他们是菩萨。“菩萨”,清凉大师有三个解释,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第一、“菩提是所求佛果,萨埵是所化众生”,这是从境界上立名。我们今天所求是什麽?“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学佛学求什麽?求觉悟,不是求发财,不是求世间名闻利养。世间人学佛求福、求名、求利、求长寿、求多儿女,求这些。这些东西在佛法里能不能求得到?给诸位说确实可以求得到,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你要晓得,那些所求在佛法里叫鸡毛蒜皮,太小了。有智慧的人到佛法里面来求,求大菩提,你得到大菩提,这世间所有一切法你都自在;换句话说,没有一样你得不到,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得到。所以心量要大,要有智慧,我们学佛求的是什麽?我们是求作佛,大菩提就是求作佛。佛是什麽?佛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德能。有人问:成佛什麽意思?成佛简单的讲就是成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很恰当,不为过。我们要学佛,就是要学“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的目标订在此地,这是我们的希望。“萨埵”是梵语,翻成意思是众生,佛所教化的对象,就是我们本人。我们是众生,我们今天发心求大菩提,你只要这个心发得恳切、发得很真,又不退转,恭喜你,你现在摇身一变菩萨了,你不是凡夫。真菩萨,不是假菩萨,你是初发心幼稚园小小班的菩萨,也不错,算是菩萨。那一尊佛都是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今天真的明白、真的回头、真的想学佛,头一个我们取得了菩萨的身分,我们有一个纯正的目标,有一个纯正的方向,努力精进不懈。这是菩萨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这都是佛在经上讲,“菩提是所求之果,萨埵是能求之人”。这里面就有能求、所求,合起来称为菩萨,这个意思不难懂。第三个意思,萨埵有勇猛的意思,我们常讲勇猛精进。古时候的印度人无论做什麽事情,如果发愤勇猛精进都称为萨埵,但是不称菩提,都叫萨埵,所以萨埵有勇猛精进的意思。菩提萨埵就是对於大菩提勇猛精进的去求取,这个人就称为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都舍掉,“菩提”取一个“菩”,“提”不要;“萨埵”取一个“萨”,“埵”也不要,所以中国人简称作菩萨。你要讲给古印度的人,他听不懂,他要听菩提萨埵,他听懂;菩萨,他听不懂。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习性中、印不相同;印度人喜欢麻烦、喜欢重复、喜欢很罗嗦,跟我们中国习尚不一样。中国人说话最怕重复,印度人喜欢重复,喜欢你不断的重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其实不断的重复是有好处,加深印象,特别是对於末法众生更有必要。所以一部经多次来讲解、多次来学习,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利益。听一遍不可能,那能记得住?今天听了,到明天也许还记得一点,後天大概忘了一大半,再过一天完全都没有,怎麽行?必须常常听。现在我们得科学技术的帮助,我们讲过之後留着有录像带、有录音带,就有机会重复去听。在从前困难,老师只能给你讲一遍,不会讲第二遍,所以听经的机缘就非常非常难得。现在得力於科学的工具,方便太多了,我们要善於利用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学习。这菩提萨埵。末面还有一句“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这里头两个意思,菩萨通常是讲三贤位的菩萨,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修学这些位次我们称他作菩提萨埵。再往上提升,登地,十地菩萨,地上菩萨我们就称他为摩诃萨。摩诃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大,就是大菩萨。菩萨摩诃萨:菩萨以及大菩萨,这是把菩萨四十一个等级全部都包括。摩诃萨里面包括等觉菩萨,等觉称为十一地,法云地是第十地,等觉称为十一地,这称为大菩萨。大也有四个意思,其实都是教我们。第一“愿大”,一定要发愿求无上菩提,要发这个大愿心,不甘心学小法。第二“行大”,要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真干;决不是说说而已,要认真去做到,说到决定要做到。第三“时大”,就像大乘经上讲尽无量际劫,永远没有休息。成了佛,成了佛倒驾慈航,再退到菩萨位,还要学习、还要度众生。诸位要知道,未成佛之前你的修行确实是自利,自利当中有利他。成佛之後你的自利圆满,还要不要学?要学,还要当小学生,还要跟一般小学生一样的认真、一样的努力,绝不含糊。为什麽?表演给没有得度的那些人看,表演要表演得逼真,不能露出马脚,假的那不行。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示现托胎、出生,在中国历史上,诸位同修熟知善导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近代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到我们世间来投生就八相成道。不过示现的不是佛的身分而已,示现的是一个出家比丘的身分,这就是应以什麽身分得度,他就示现这个身分,他装得很像,也装糊涂。印光大师他就是装糊涂,最初示现的时候还谤佛、谤法,示现读儒家的书,毁谤佛法,然後觉悟了,见到佛法才知道佛法的好处,才修忏悔,都是表演给我们看。为什麽?念儒书的人谤佛、谤法的太多,他要劝导他们,先是表演跟他们一样,然後他回头,用这个方法启发这些人。不仅仅是言教,身教比言教效果更要广大,他用这个方法。一切诸佛菩萨无论是在因地,或者是在果後:成佛之後,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往後我们在这个经文里面看到,这一百七十五类几乎普遍都是。才看到诸佛如来无尽的慈悲,他们这个时间无量劫的无量劫,没有限制。第四“德大”,他的德行,德行就是要给九法界一切众生作好榜样、作模范。菩萨无处不现身,九法界当中他可以现佛身、现菩萨身、现比丘、比丘尼身、现在家居士身、现长者身,或者现古时讲宰官身,就是现在作官、从政的人员,也能示现工商界,也示现贩夫走卒,所有一切贫富贵贱之身、男女老少之身,统统示现。各行各业,在这个里面教给我们怎样作榜样、怎样作模范,怎样跟社会一切大众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菩萨的示现有一个最明显的地方,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不难发现,菩萨不为自己,菩萨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如果还有一点自私自利的意念,决定是凡夫,不是菩萨。为什麽?连小乘初果都无我,何况法身大士怎麽会执着有我?我们从前初接触佛法,读经、听法,学了一些皮毛,总觉得小乘大概还有我、法二执,到以後念到《金刚经》这才恍然大悟。《金刚经》上世尊说得很清楚,须陀洹,这是小乘初果,如果自己还以为我已经证得须陀洹,他不是真的须陀洹。说明了连须陀洹都离了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须陀洹已经做到了,他才能证小乘初果。过去我们没想到过,总以为破四相一定是大乘很高菩萨的境界,那里晓得小乘初果就做到。由此可知,我们如果四相还都在,这功夫那里能算成就?没成就。

诸位要晓得,四相一个破了,其馀三个都破;不可能说四相我只破了一相,还有三相没破。这是佛法里面讲增上慢,这是傲慢,没有证得,自己以为证得,这是你产生的错觉。一条破除了,统统都破了;一条没破,全都存在。正像《印光大师文钞》里头有一个小故事,在那一段我记不得,这是很早很早初学佛的时候读印祖《文钞》有这麽个印象。有一位在家居士参禅,相当的傲慢,他给印光大师写了一封信,他参究说他的成就,《五灯会元》里头一千七百则公案,差不多我统统都参透,只剩下几条;一千七百则公案全都参,还剩下几条。印光大师回他一封信,说你只要有一条没有参破,一千七百则统统没破;你要是有一条参破,一千七百则统统参破。这封信很有效,这个人也还不错,接到印光法师这封信之後不参禅,跟印祖念阿弥陀佛。真话,不是假话。最怕是自己没有慧眼,产生了错觉,那个亏就吃大,他要不遇到印光大师指点他,他回不了头来,这一生空过了。没有印光大师这样的声望、威德,别人跟他讲,他不相信、他不服。这是德大。这是我们一定要学习。华严会上这些人,可以说都是跟毗卢遮那如来多生多劫结下很深的缘分,都不是普通人。

三)、列 名 结 数〔一〕同名菩萨【列名结数】文里面大概是有三段。第一段是把人数给我们列出来,人数里面有同名、有异名。前面十位同名,同一个“普”字,後面十位每一位名字不相同,到底下会跟诸位讲到。末後这一句是结数,这一类的菩萨人数有多少。我们先看:【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

同名是普,这十位,第一位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把他搞清楚、搞明白。名号的意思很深,诸佛菩萨既然都无我,还有什麽名?诸位要知道,名:佛菩萨的名都是教学用的、都是表法用的,让你看到这个名字就想到这个意思,顾名思义,要认真的去学习。我出家,师父算是不错,给我取个名字叫“净空”;常常想到我有没有清净、有没有空?如果不净、不空,名实就不符。可见得名号自度度他用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的。一切诸佛所修学的法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结总不外三大类,三大类就是用三位菩萨来作代表。这三位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我们称他们三位叫三大士,在大乘法里面非常重要。佛说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因这三个法门而成就,圆成佛道,修这三个法门。所以这三大士对我们来讲就是无比的重要,我们一定要学习。可是三大士的根基,诸位要晓得是地藏,所以在中国大乘佛法里崇尚这四位菩萨,大乘经上讲三大士,中国人把地藏菩萨加进去。四大名山,这四位菩萨就像一个房子四根柱子一样,少一个都不可以,这个房子才能够建立、才能够坚牢。地藏菩萨是讲孝敬,这是根。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所以这个根是孝道、是师道。不但是佛法里面作菩萨、作佛要以这个为根本、为基础,世间法里面也是以这个为根本、为基础。我们中国人知道,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古圣先王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没有不着重教育。《礼记:学记》里面所说,《学记》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哲学,教育的思想,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古圣先王教给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你建立一个政权什麽东西最重要?教学。教学的内容是教什麽?教孝、教敬,一定要教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你这个国家一切都能上轨道,才能长治久安。疏忽了教育,没有不失败。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讲求以礼治天下,不是以法律,现在人讲法治。法治还不行,用什麽?用武力来统治,用警察来统治、用军队来统治,那就更糟。最高明是用礼,礼就是教学,人人自动的守法,自然的守法、守规矩,不敢犯法,为什麽?犯法对不起父母,自己作奸犯科,让父母在社会上不能做人,没有面子。对不起老师,老师怎麽会教出这样学生?自动的守法,这个高明,教学的效果。地藏菩萨代表这个。观世音菩萨是把孝敬发扬光大,把孝顺父母的心、尊敬师长的心展开、拓开,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这个社会它怎麽不祥和?人与人间自然和睦相处。一个国家、一个世界就像一家人一样,父子相亲,真正是相亲相爱、互助合作,人才能过美满的一生,才能过到幸福的一生,用什麽方法能达到?教学。所以观音菩萨就是把这个法门发扬光大,大慈大悲。文殊菩萨代表理智、智慧。住真实慧,慈悲才能产生正面的效果,而不是“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为什麽变成祸害?方便为什麽变成下流?里头没有智慧,感情用事,就坏了。文殊菩萨代表智慧、代表理性,不是感情用事。普贤菩萨代表实行,用现代的话叫落实,普贤是完全落实。

【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到这里是一小段,这十尊菩萨是同名,十普,我们先看这一段。前一次跟诸位提到,诸佛菩萨的名号都是随缘建立,佛菩萨没有名号。不但没有名号,连身相都没有,他的身相也是随缘变现,正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麽身得度,他就现什麽身;应以什麽样的名号能利益众生,他就建立什麽样的名号。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那个名号是随便建立的,不是有什麽一定的意义,想怎麽样建立,不是的,都是随着众生。名号里面就是度众生的一种方法,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譬如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何尝有相?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这个世间的人妄想、分别、执着很重,总认为一个人要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人叫大贵人。世间人有这麽个妄想、分别、执着,佛就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满世间人的愿望。世间人一见到,这真的是大贵人出现,希有难逢,所以相是这麽建立。名号也是如此,名号必然是纠正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最严重的业习病根。佛看到这个世间的众生,习气很重,烦恼很多,这是六道轮回、恶道根本的原因。佛要用名号的方法来对治,所以就观察所有烦恼习气里面,第一个是对人没有慈悲心,都犯了自私自利的过失。世间人讲自私自利,这是迷惑颠倒,自私决定得不到自利,正如同损人决定不可能利己。怎样才能得到自利?利他才能得到自利,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道理,这个世间人知道的很少。所以佛在经上常讲,阎浮提众生、娑婆世界的六道凡夫迷惑颠倒,佛讲的是事实,确实是如此。因为没有慈悲心,所以佛的名号上就要用“释迦”,释迦是梵语,古印度话,它的意思就是能够仁慈,对待人能仁慈,所以翻作“能仁”。这名号意思多好,我们一念释迦牟尼佛,念到释迦就要想到,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仁慈。仁慈,用现代的话来说,就要真正存心关怀别人,爱护大众,全心全力协助一切众生,这就是释迦的意思,我们念这个名号就没有白念了。“牟尼”这两个字是“寂默”的意思。佛看到这个世间的人心很不清净,所以名号里头用牟尼,牟尼的意思就是清净心。对自己心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名号是这麽个意思,所以名号治病的。我们念南无本师,南无是归依、礼敬;本师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根本的老师是什麽?是仁慈、是清净。说老实话,释迦牟尼佛也并不是希望你天天念着他,念着他他听到耳朵都发痒,那还能受得了吗?你要懂这个意思,天天念仁慈,天天念清净,一定要把自己仁慈的心念出来,把自己清净心念出来,这叫真正念佛,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由此可知,佛菩萨建立的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功德在那里?把自己真心本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给念出来。能仁、寂默是我们自性里面的性德,不是外面来的,我们现在忘掉了、忘失了。佛用这个方法让我们常常忆念,忆佛念佛,佛是自性佛,不是外面的佛。大家修净土,常常听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释迦牟尼佛又何尝不是自性释迦?要懂这个道理。念观音菩萨,自性观音。我们这样念佛就没有白念,这样念佛真正得利益。所以诸佛菩萨名号千差万别,都是依智慧、依他的行德,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完全是对治凡夫的烦恼、习气、愚痴,名号从这里建立。清凉讲这名号是“随宜别标”,就是随便建立。但是它有原则,不是我们凡夫这个随便,它是方便建立,正是所谓善巧方便到了极处。经上说,学生坚固的菩提心,一定是从老师那个地方学得来,老师是学生的增上缘。学生迷的时候没悟,老师以种种善巧方便帮助他开悟,教导他修学。这个里面最重要劝他发菩提心,要告诉他什麽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修学大乘的根本。我们在前面如来果地上的十种身,第一种菩提身。菩提身从那里来?从菩提心来。你如果真正发了菩提心,这个身就是菩提身,境随心转,相随心转,这个身怎麽不是菩提身?佛的身是菩提身,我们这个身也能转成菩提身,一定要得老师详细的开导,细心指导我们修行。修行实在讲就是生活,把我们生活里面许许多多的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凡夫的生活那有没有过失?一定有,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深,不知不觉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它就起现行;现行就是它起作用,烦恼习气起作用。起这个作用很可怕,这个作用是造轮回业。诸位要晓得,烦恼习气是轮回心,起作用的时候造轮回业,你怎麽能出得了六道轮回,轮回业里面必然是恶业多,善业少;换句话说,变现出来的果报,我们在三途的时间就长,三善道的时间就短。佛在经上讲,六道众生是以三恶道为故乡,是你的家乡,你在家乡住的时间长;你现在到人、天两道来是观光旅游,时间很短。佛这个比喻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句句话都是讲事实真相,我们不能没有警惕。高度的警觉心就是菩提心。菩提这两个字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轮回的真相明白了,十法界的真相也明白了,诸佛菩萨所住的一真法界也清楚了,这叫觉悟。觉悟之後你才会发愿,希求的愿,求脱离六道、求脱离十法界,求生净土,愿就自然生了。这就是菩提大愿,菩提大愿是从菩提心生的。有愿一定有行,行就是你的生活,你处事待人接物,你的思想行为是觉悟人的行为,觉者的行为。觉者是佛菩萨,换句话说,你觉悟之後,你就过佛菩萨的生活,不是过凡夫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希有的转变,不可思议的转变,转凡夫成佛菩萨。所以菩萨成佛在那里成?就在你现实生活当中成,就在你日常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作菩萨、作佛,佛在《华严经》上这样教给我们。我们起心动念,完全与大方广相应,完全与戒定慧相应,使我们自己的思想、言行、生活、工作跟本经所说“大方广”融成一片,这就叫契入。入这个境界就过“佛华严”的生活,你在现前生活里面得大自在,在现前生活里面开大智慧。教我们的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菩萨众里面普贤菩萨的名列在第一位。华严会上普贤是长子,文殊是庶男,普贤名字这麽样建立。经上又说,如果是诱导一切有情众生趣向菩提,向这条路上走,而以四摄法来帮助这些众生,四摄是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这种善巧方便,他就可以称为金刚王菩萨。这名号是随着变,一个人可以建立几百个名号、几千个名号、几万个名号,常常用的。对那一类的人,用那一类的方法教化,菩萨名号就随着变。如果是以大悲心,大悲,坚定的大悲,永远不会退心的大悲心,这个菩萨就可以称为金刚爱菩萨。如果示现随时随处修一些小善,见到别人修一些小善,菩萨就赞叹,他就能称为金刚善哉菩萨。如果他发心修布施,布施的心非常广,布施的行跟他的心相应,清净布施、平等布施,菩萨就立一个名号叫金刚宝菩萨,也可以称之为虚空藏菩萨。诸位在经上念到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另外一个名字叫金刚宝菩萨,那个心就像虚空一样,勤修布施,不疲不厌,所以有这个名号。能以高度的智慧,圆满的智慧,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个菩萨就叫金刚日菩萨;日是太阳,光明遍照,叫金刚日,也叫金刚光菩萨。还有一种人行菩萨道,无论什麽人有了困难去向他求帮助,他是来者不拒,从来不会叫人失望,这就叫金刚幢菩萨。将来我们在这部经上都看得到,菩萨慈悲,真的是有求必应。另外有一种像弥勒菩萨一样,布袋和尚一样,每一天表现得欢欢喜喜,以欢喜心接引大众,这个菩萨就可以称为金刚笑菩萨;满面笑容,消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谚语里面所谓是“一笑解千愁”,菩萨为我们示现。能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当中丝毫不沾染,宗门的大德所谓“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表现这种形象来帮助一切众生,这是金刚法菩萨。善用智慧,帮助众生断除烦恼,这就是金刚利菩萨;金刚比喻猛利,也就是文殊师利菩萨。愿意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佛家里面说*轮转,不疲不厌,那个地方有众生请,他一定会到。菩萨行,我们现在没法子。我现在在此地,几乎每个星期都收到海外许许多多地方请我去讲经,言辞很恳切,我也很感动,“法师您来讲一天都好”,我不是金刚菩萨,我是金刚菩萨就会分身,这个没有问题。我现在不能分身,所以现在我们是不得已,无可奈何,只能把我们讲经的录像带送过去。如果每个地方来请,我们都要去,这一部《华严经》恐怕五十年都讲不完。我们现在预定是五年把它讲完,所以这五年当中就要守在此地,那里都不能去。把这部经完成之後,我们再到其他地方,各处去走走。谢谢大家的关怀、好意,这是一定要请大家原谅。我们要以这一次的法会为重,这个法会的因缘非常难得,很不容易,到此地来看到的都清楚、都明白。这就叫金刚因菩萨,常转*轮无有疲厌,也叫做金刚转*轮萨。以如佛一样的无碍辩才,说法无畏,这就是金刚语言菩萨。佛是以度众生为事业,我们常讲如来家业,如来家的事业是什麽?就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来家的事业通常也叫做佛事,可是现在“佛事”两个字已经被大众曲解、错解。什麽叫佛事?为死人念经超度叫佛事。这个诸位要记住,佛经里面看到佛事,不是这个意思,佛事是觉悟众生之事,称为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事就是事业,所以佛事两个字你从字义里面去解释,觉悟的事业。帮助自己觉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些事才能称之为佛事。我们荷担如来家业,把如来的事业我们承当起来,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佛家的事业,这称为金刚业菩萨。为什麽菩萨都用金刚两个字?金刚是智慧,说明佛法的修学智慧是根本,决定不能离开智慧,离开智慧就不是佛法。离开智慧,人迷了,有智慧你才会觉悟。坚定誓愿,譬如你发的四弘誓愿,你的愿心非常坚固,决定依照这个大愿去修学,一定要满足这个大愿,这个菩萨是金刚护菩萨,也叫金刚甲胄菩萨。有能力降伏一切魔王外道,这就叫金刚药叉菩萨,也称为金刚牙菩萨。坚持诸佛所传精要的法门,最重要、最精彩的法门,他能够坚持守住,依教奉行,这叫金刚拳菩萨。由此可知,菩萨的名称确确实实是善巧方便建立的,那有一定名词?在近代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常常用文字跟大家结缘,他的书法好。他给人写字,下面的落款,自己的名字是随时想的,没有一定的名字,统计他的名字,恐怕有一、两百个名字,他就懂得这个道理。对一个人、对一桩事情,他就用一个名字,没有一定。以名字来教化众生,这就叫随顺便宜而建立。我们现在看了这一段经文,有十位菩萨,名字都有一个“普”,所以叫同名菩萨。名号里都有一个“普”字,显示虚空法界的总相,总相里面的德相,这个含义我们要能够体会。任何一种德行,像我们刚才略说的,无论那一种德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极小的善,不要认为善太小,极小的善行也遍虚空法界。小善如是,小恶也如是,不要认为小恶没有关系,小恶也遍虚空法界。所以古德才劝我们,不要以为善小,你不肯去做;不要认为恶小,随便犯一点没有关系,你全搞错。极小的善、恶都遍虚空法界,十普菩萨在此地先把这一桩事情告诉我们。我们在这里明白、觉悟,就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学习、如何修行;断小恶,修小善,积小善就成大善,不能不知道。後面我们现在没念到,後面也有十位菩萨叫异名,每一尊菩萨的名号不一样,没有同名。他们在此地代表什麽?这二十位菩萨是总代表,代表法界里头的差别相,十普菩萨是代表法界里面的共同相。差别相里面有差别相的德相,总相也好、别相也好,诸位必须要知道是一个法界。十普菩萨里面,普是别中之总,别是总中之别,总别是一不是二。总异、别异,在佛法里是这个讲法,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在这部经里面讲得特别清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是怎麽修行成佛?证到究竟圆满的果德怎麽修?佛在此地告诉我们,都是修普贤行成就。所以很肯定的说,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普贤行多麽重要。普贤行怎麽个修法?一定要有普贤心。普贤心是什麽?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界限、没有彼此、没有人我,所以极小之善都遍虚空法界,他怎麽不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普贤菩萨代表总,自性的普德,总相。总中有别,别中有总。在《华严经》里面,如果把前面十信位也算进去,五十一个菩萨。五十一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都是普贤菩萨。有初信位的普贤菩萨,有二信位的普贤菩萨,一直到等觉位的普贤菩萨,这就说明总中有别。总中有别,五十一个位次不相同,阶位不相同,但是每一位菩萨心都普。不同当中还有同,同中有不同,我们要体会这个义趣,然後才知道普贤行我们现在可以修,佛说《华严》对我们来讲,就有切身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不是说我们听了这个经太大、太深、太高,我们只有听听而已,做不到,得不到利益,那我们何必学它?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到,你就是华严会上的有缘人。华严会上十类之机,我们也必然是其中之一,否则的话这个法会你怎麽会遇到?同样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三百多万人,那些人为什麽遇不到?你为什麽偏偏遇到?总是有缘,有缘就来相会。既然有缘,我们要珍惜这个缘,希望藉这个缘在这一生当中有真实的成就,这样就好。所以把这十位菩萨摆在第一,将异名十位菩萨摆在第二,其实异名十位菩萨又何尝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的差别相而已。下面我们简单先介绍第一位上首“普贤菩萨”,“普贤”这两个字是什麽意思。清凉大师依据经论给我们做了几种介绍。第一种“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这是从自体上来说。如果就这个讲法,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普贤菩萨,我们也是,我们不修普贤行也是。为什麽?它从体上讲,从自性本体上所说,正是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皆当作佛,这是从性体上说。诸佛如来他的性体周遍法界,为什麽周遍法界?实在讲法界是自性变现出来。所变的法界无量无边,能变的那怎麽还会小?绝对不会小。佛在楞严会上比喻得很好,佛将我们能变的自性、真心比喻作太虚空。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能够感触到最大的就是太空,虚空是最大,没有比这个更大,许许多多的星球都在虚空里面。佛把虚空比喻作我们的真心,比喻作我们的本性,能变的;法界是所变的,所变的法界我们常讲尽虚空、遍法界,这是真心所变的法界,法界有多大?佛的比喻像太空当中的云彩一样。我们晓得云彩跟虚空比差得太远。佛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在我们真心里面,就像太空里面的一片云彩一样,那个大、那个小,这不是很清楚、很了然吗?诸佛如来的真心如是,菩萨真心也如是,我们凡夫乃至於畜生、饿鬼、地狱,那一个众生的真心不如是?所以从这上来讲,个个都有“普”的意思。随缘成德就叫贤。佛菩萨随净缘,作佛、作菩萨、作声闻、作缘觉,成就他的德能。我们凡夫随染缘就变成六道,六道也有德、也有能,怎麽不是贤?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就是从自体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统统本来是普贤。大经里面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既然是本来成佛,说你本来是普贤,这那里过分?不过分。从自性性德上说,给诸位说,我给你讲你本来是观音,你本来是地藏,这个话一点不过分。你自性里头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一切诸佛菩萨的形象、名号,都是自性变现出来,自性圆满具足,丝毫不欠缺;从理上讲,从心性上讲,我们都是。然後你就要明白,本来是现在不是,你要去找这个原因,现在为什麽不是?本来你是神通广大的普贤菩萨,现在变成可怜的凡夫,我们找原因,原因找出来之後,把原因消除掉,我们自性普贤不就现前吗?马呜菩萨在《起信论》里头讲得好,他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以他这一句话的原则来说,自性普贤本有,自性众生本无。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换句话说,我们成为普贤菩萨就有可能,这不是假的。烦恼的众生,自性里头本来无,本来无当然可以断掉。於是我们断恶修善得到理论的依据,超凡入圣是有根据,不是随便说。诸佛菩萨有,有这个理论依据,我们凡夫也有这个理论依据,这个道理凡、圣没有差别。只要我们认真、发愤、回头、觉悟,怎麽不能成普贤菩萨?普贤第一个解释,我们听了很欢喜,给我们修行证果带来了无比的信心,因为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清凉第二个解释就是我们要用功从那里下手?第二个解释是“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这是就诸位普贤来说。诸位,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菩萨,到法云地五十个位次,我们今天发心就是初发心的普贤菩萨,不是假的也是真的。可是自己不要太显得骄傲,我是普贤菩萨,那就完了,你完全迷惑颠倒,你在这里听经把意思全听错了,那有个傲慢的普贤菩萨?没有。所以这四个字要记住,“曲济无遗”,曲是委曲婉转,济是救济,我们现在有难,我们现在有什麽难?我们有烦恼、我们有妄想、我们有执着,这个麻烦大了,这就是灾难。一定要委曲求全,要委曲去修学,学什麽?学佛、学菩萨,学诸佛菩萨的发心,学诸佛菩萨的修行。修行,学他的生活,学他处事待人接物,从那里学?经典上学,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处事的道理,都在这部经上。这个经上讲的什麽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的道理?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存的什麽心?用什麽样的态度处事待人接物。他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他们的行跟我们的行也不一样。我们是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人家是菩提心,修的是菩萨行。我们如何转轮回心为菩萨心,转我们轮回业为菩萨业,这就是曲济无遗。前面讲过大菩萨四种大,要记住。四种大里头有时大,长时间的修学,这不是短时间,决定不退转。从初信位逐渐逐渐向上提升,升到法云地,这是五十个阶级。好像念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要念到五十年级,这才叫邻极亚圣。这不是大圣,大圣是佛。亚圣是谁?等觉的普贤菩萨,等觉普贤菩萨称为亚圣。法云地的菩萨跟他就很接近,做邻居。在这五十个阶位当中,我们都要虚心的学习。一一行全是普贤行。一一行里面我们很难抓住纲领,修学就不方便。普贤菩萨非常慈悲,将无量无边行法,就是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十大类,十条纲领,你好记、你好掌握住。这十大纲领就是本经著名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每一条里面无量无边行法:修行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与这十个纲领相应,你就真的修普贤行。真正修普贤行,你现在就是普贤菩萨。我们今天在此地开这个法会,与大家共同修学,实在讲真正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同修们转凡入圣,真正是希望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提心,转轮回业为普贤菩萨事业,这个法会才真正殊胜到极处,必定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不仅保佑新加坡这个地区,保佑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消灾免难,真干就真有效应。虽有效应,不要居功:众生的灾难,我救他们的,我度的;你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还能救别人?那个心就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清净心、是平等心。天天在做、念念在做、时时刻刻在做,绝不着相,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决定不居功。我这样做,应当这样做,众生得福我欢喜,一句话不要说。佛在经上教给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十大愿王要细说就是全部的《华严经》,单说这十条大意,我们在《无量寿经》“德遵普贤”这段经文里面给大家详细介绍过,我们明白了之後要真干。从那里转起?从改心转起。没有接触这个经典,我们起心动念还都为自己,还有个自己;学这部经之後,从今而後把为自己这个念头断掉,决定没有。转成什麽?转成为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在这个世间为众生,不是为我,没有我。我今天吃饭为一切众生吃饭,穿衣为一切众生穿衣,没有自己,这个身是帮助一切众生做事的工具,你要维护这个工具;要为自己不需要这个身,身也没用处。所以这个身在这个世间是为佛工作,为佛法工作、为一切众生工作,把这个念头转过来。世间人为谁活?为我自己活、为儿女活、为家亲眷属活,他为谁活?普贤菩萨示现的身,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生活,这个念头一转就与普贤菩萨相应。心转了,习气还没舍掉,慢慢来,所以这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断习气,到登地的时候大概习气差不多快断尽。长时间的修学,起心动念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念念与十大愿王相应。这十愿,一愿里面就含摄一切愿,不是每一愿独立,愿愿是连锁,愿愿是交融,融摄。任何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一切愿,任何一行里面也圆满具足一切行门,我们要这样修行就对,这个修行方法是所有菩萨行里面最殊胜,真正的成佛之道。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个说法,“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这讲法是专指等觉普贤,我们又称当位普贤。在《华严经》里面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这些菩萨,这一位普贤菩萨是等觉的普贤菩萨。德周法界,“德”简单的讲就是十愿,愿里面有行,有十行,十行是十波罗蜜;十愿跟十行是交叉,也是圆融含摄。每一愿里面具足一切愿、一切行,每一行里面也具足一切行、一切愿,所以才德周法界。至顺调善,至是到极处,到顶头;顺是随顺法性,与法性没有丝毫的违背。在我们这个经里面,经题上讲“大方广”,大是性体,方是性之相,广是性之作用,所有一切的行愿都与大方广体相用相应而不相违,这叫至顺。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我们起心动念就不顺,何以故?佛在经上常讲“真心离念”,你还有个念头,不相应。你从今天之後什麽念头都没有,把所有念头断掉,相不相应?不相应。为什麽不相应?无想定,你搞到四禅无想天去,完全搞错。这怎麽办?起念头,不对;不起念头,又不对,怎麽办?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对。给你说个老实话,有念跟无念是一就对,这个事情可难,好不好懂?真不好懂。念即无念,无念即念,这就对,这个念叫正念。落在一边都叫邪念,有念是邪念,无念也是邪念;有念落在妄想,无念落在无明。我们凡夫是很可怜,起心动念不是落在妄想,就是落在无明,总没有办法向菩萨们一样。菩萨有定、有慧,他保持得很稳,他行中道,所以一帆风顺,永远没有障碍。这是佛比喻从前行船一样,从前帆船,两岸就是两边,有无两边;有边错了,无那一边也错了。河流不是一个直的,弯弯曲曲,你总是撞上滩岸,你就行不通。如何能永远保持在两岸的当中,那就要定、要慧;保持在两岸当中这叫中道,那就是菩萨所行。所以要懂得念而无念,我们来粗说,细说没法子说,这真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够粗说,诸位慢慢去体会,好在我们现在在初学。念念利益众生,这是有念;决定没有一念念自己,这是无念。利益众生,也利益自己,那就错了;利益自己,附带也利益众生,这都不是中道。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开始学,离念意思很深很深,其深无底,初学就从这里下手。我们有念,念佛法、念众生;无念,没有念自己,不念自己的一切享受,不念自己一切的生死,这样才行。一切享受、生死都舍掉,这个念就清净,这叫无念。念佛法、念众生,就与法性有一点相应,一切众生、一切世界是法性变现出来,不是别的。《般若经》里面所谓“三轮空”,与这个有一些相应。说老实话,不能讲完全相应,可以说多分相应,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修布施、修供养、修十大愿王、修十波罗蜜,不着相。譬如布施,不着我相,不要想我布施,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能想到对方那些人接受我的布施,他得到我多少好处,你就是有我相、有人相。还不忘我布施多少钱财、多少物品,你统统都着相。佛叫我们修清净布施,不着我相、也不着接受的人相,也把布施这些物品忘得乾乾净净,不要执着。自己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心就生智慧、就生正觉,这样就相应,这才是真正两边不住,与诸佛菩萨同一中道。这是普贤菩萨名号第三个解释。名字里面还有一个“调”,还有一个“善”。至顺调善,说明他的善达到究竟圆满,极小的善行都遍虚空法界,德周法界。纯善无恶,身、语、意三业没有丝毫的造作,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至顺。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说,他说自己修养的功夫,就是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一点像至顺调善的味道。夫子是示现人道,在人道里面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样样都能够称心如意而又合乎规矩,我们今天讲合情、合理、合法。随心所欲,自然能够合情、合理、合法,这个很了不起,这是真学问、真智慧,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人道里面我们说至顺调善,可以了。普贤菩萨是在等觉位,圆教等觉位比夫子这个境界不知道要高多少倍,那不能比。我们从比喻里体会这个意思,这是当位的普贤。第四个解释,“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这是讲果後普贤,果是成佛,菩萨成了佛之後。有同修问:为什麽要成佛?成了佛以後干什麽?成了佛之後,尽虚空、遍法界行菩萨道,这就所谓倒驾慈航,真正叫乘愿再来。乘愿再来这四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成了佛之後再回头以菩萨身,菩萨身就是种种身。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无论他现什麽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无论现什麽身都是菩萨身。观音菩萨示现童男、童女,那也是观音菩萨;示现比丘、比丘尼,他也是观音菩萨;示现居士、长者,还是观音菩萨;无论示现什麽样的身统统是菩萨。於是我们晓得诸佛菩萨也遍满虚空法界,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果是讲果报,果报达到极处,这叫普。不舍因门,因是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换句话说,普贤菩萨成佛之後,他教化众生的对象圆满了。不但是十法界的众生他统统要度,连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位法身大士,从圆教初住到法云地的菩萨,果後的普贤菩萨也要度他们,也要帮助他们。成佛之後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尽虚空、遍法界那个地方有情众生有感,佛菩萨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诸位听到这些话不要害怕,成佛之後事情这麽多,算了,还是不要成佛。一天到晚不是太忙,忙得不亦乐乎,不累死了?我们凡夫听到这个真的害怕,你不晓得佛菩萨的境界,在这个时候与十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不会累;你也不会觉得很忙,也不会觉得很累,为什麽?自然的感应。众生有心感,佛菩萨无心应。因为无心,所以他才无所不应,有心就做不到。有心顶多你能应付一个人、两个人,你不能应付尽虚空、遍法界,无心感应。无心为什麽能感应?这是性德,自性本能如是。所以具足无量的智慧,同时能变化无量的身形,自自然然变化,不需要通过思考,没有思考。尽虚空、遍法界应化、度化众生,绝对没有疲倦,绝对不会有辛苦。如果你觉得还有疲倦、还有辛苦,那是什麽?我工作很多,我到处要去奔波,去教化众生,那是凡夫心,那不是佛心。为什麽?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菩萨永断妄想、分别、执着,他怎会起心动念?无心而应,我们知道这个才叫得大自在。就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来说,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辛苦,每一天不是讲两个小时,每天讲两个小时,四十九年所讲的东西有限;在我们想像当中,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不会少过八个小时。我们想这个很累,要说这麽多话,应付这麽多人,来的人都是奇奇怪怪的人,奇奇怪怪的思想、奇奇怪怪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为他解答,一个一个帮助他断疑生信,那不是非常辛苦。真的,我们吃不消,一天讲八个钟点,谁能吃得消?可是佛在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一句话,没说一个字,谁要说佛讲经说法叫谤佛。这个话我们又听不懂。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法跟无说是一不是二,无说就不累,就没事,他能到这个境界。他为什麽能到这个境界?因为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们为什麽讲个几分钟就觉得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我讲这麽多,我应该累了,就累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佛在经论上讲多少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是从念头生的。所以你没有念头,一法不生。永嘉大师讲“觉後空空无大千”,觉是觉心离念,觉心没有念头,所以没有一法;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也没有。“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迷的时候变现出六道轮回、变现十法界,觉了十法界、六道轮回都没有。佛菩萨虽现身,如未现身,虽说法,若无说法,他才得真自在。成佛之後度化众生,当然自在。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乾净,那个时候度众生确确实实是度自己。如果你发心只度自己,不度众生,你决定度不了自己。为什麽?你的妄想、分别、执着非常坚固,没有舍掉,你还有自、他的分别,还有自、他的执着,你怎麽能成功?你这亏就吃大。自己辛辛苦苦修行,修到最後不能成就,不知道毛病发生在那里?都在这个自私自利,念念为自己,糟了。今天,特别是《华严经》,特别是普贤法门,第一步就是舍己为人,念念成就别人,把自己给忘掉,忘得乾乾净净,只有别人,没有自己。这麽作法就相应、就如法,这麽作法逐渐逐渐你就自在,你就有定、就有慧。学菩萨行,利他真正是利自己,为什麽?成就无上菩提。定、慧都要在事相上修,离开事,盘腿面壁修定,那个定里头一点功德都没有。《华严经》上这些菩萨们修定,不是盘腿面壁,他到那里修定?这个世间什麽样工作他都做,那个地方人多,他到那里去做,他在工作里面修定。定是什麽?定是不着相。不离开人群、不离开大众,现在讲做义工,工作做义工,帮助大家做事情,修福,同时在这个里面修定。修定怎麽修?很认真、很努力,精进在工作,不着工作的相,工作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修定,定在这个里面修。这个定里头有功德,不但有功德,定里头还有智慧。智慧是什麽?智慧是一切事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慧。所以你要晓得戒、定、慧是同时,不是分做三个阶段。戒就是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修福,断恶修善。戒里头具足定、慧,定里头具足戒、慧,慧里头具足戒、定,那里是分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相融。普贤菩萨是这个修法,我们今天学到了这种修行的本事,你在菩提道进展就快速。把它应用在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是上辈往生,不可能是落在中、下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庄严土,不会在凡圣同居土,也不会在方便有馀土。我们对於名号里头含义,如果不懂得,认识不清楚,不知道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修学上,这个经念到不叫白念!成佛尚且不舍小善、不舍细行,何况我们现在在凡夫地?这要深深警惕,莫以善小而不为。清凉大师解释普贤菩萨名号,给我们说了四种,我们在此地做个总结。等觉的普贤菩萨,我们常讲位中,正是普贤菩萨的地位,悲智双运,这是菩萨的修学最圆满、最究竟的示范,给一切菩萨作好样子。十愿、十行,愿里面有行,行里面有愿;悲里面有智,智里面有悲;悲是讲行,智是偏重在愿上,没有一样不圆满。佛後普贤是倒驾慈航,他是功德已经圆满,他能够回过头来示现菩萨身、声闻身、六道身,甚至於饿鬼、地狱身,以他究竟圆满的智慧,大慈大悲,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跟《行愿品》末後每一愿总结上所说,“穷未来际,无有疲厌”。这种愿行,我们今天讲用伟大两个字来赞叹,都没有办法赞叹到,没有言语文字能够赞叹,不得已用个“大”字。清凉又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说法,“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这都是经上有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圆融的意思,也就是说任何一法确确实实融摄一切法,一切法必定也融一法,一法也融一切法,这是《华严经》上所讲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第一位列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的上首,这第一上首,他代表法门主。法门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主修的课程,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有主修、有选修的课程,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代表是主修的法门。这前面跟诸位说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要修普贤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成究竟的佛果,可见得普贤行是所有一切菩萨主修的课程。在古人的注解里面讲法门主,是这个意思。同时他也是法界体,前面讲体性周遍,随缘成德,这就叫法界本体,从体现相,换句话说,就是经题“大方广”三个字的意思。一切菩萨无论修学那个法门,佛经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是确实有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讲的。诸位去看《佛学字典》、看《教乘法数》,确确实实一条一条给你列出来,八万四千条。四弘誓愿里面说得就更多,法门无量,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三世诸佛修行成佛不是一个法门,个人修个人的法门都能成就,这是所谓是殊途同归。《金刚经》上所讲“法门平等,无有差别”,为什麽是平等?每一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但是每一个法门到最後的阶段,一定要跟普贤法门要会合,融合在普贤法门里面,他才能成佛,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如果他的法门跟普贤法门要不能融合,他就成不了佛,他可以成菩萨,或者是可以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行;成不了圆教的佛。如果要成圆教的佛,一定要跟普贤行会合,换句话说,跟普贤行一结合,所有一切法门统统是普贤行。这个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清楚、要明白,然後我们才知道这个路子怎麽个走法,这是成究竟圆满的佛道,成佛之道。一切菩萨都成这一个道路,证如来究竟的结果,没有一尊佛是例外。我们细细去思惟、细细去体会,菩提道上就不会走错路。“其名曰普贤菩萨摩诃萨、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摩诃萨、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摩诃萨、普宝髻华幢菩萨摩诃萨、普觉悦意声菩萨摩诃萨、普清净无尽福光菩萨摩诃萨、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经一开端所列这二十位菩萨,前面十位同名,都有一个“普”字;後面是异名,每一位菩萨名号不相同。这里面的用意很深,诸佛菩萨的名号可以说都是为了觉悟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而建立,因此从名号里面就能够显示他的德行。古人说,佛菩萨名号多半是根据他的智慧德能而立。十普菩萨是自性德能的总说,异名的菩萨是自性德能的别说。我们必须要晓得,所谓别是总中之别,所谓总是别中之总。由此可知,每一位菩萨都是普贤菩萨,就像《无量寿经》上所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极乐世界如是,华藏世界也如是。不仅华藏世界如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一不如是,这才显示出“普”的意思是多麽的深、多麽的广、多麽的圆满。我们学这段经文,菩萨这个境界多多少少要能够领悟一些。上面已经将普贤菩萨给诸位介绍过了,我们对菩萨一定要有相当的认识,为什麽?这一位菩萨不仅仅是华严会上菩萨众的上首。我们知道华严众,华严海会的大众,祖师大德们将他们分类,分为十类,十类里面第一类是影响众,这些菩萨大概都是属於影响众。而根据本经来讲总共有一百七十多类,普贤菩萨是上首,所有大众里面的上首。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正因为菩萨是“法门主故”,这句话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法门主,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主修的法门,他代表主修的法门。为什麽不用别人来代表,要用他来代表?前面清凉大师将普贤这个名号用四段为我们介绍,末後又加了一段,总共是五门介绍,我们了解“普”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说的什麽?是我们自性的本体,所以他代表法界的理体、法界的本体。《华严》的修学,最後的目标入法界,华严家所讲入法界,就是禅家所讲明心见性。法界是什麽?法界是心性。禅家虽然讲明心见性,见性不见得是圆满,少分、多分,不是说的圆满。《华严经》是讲究竟圆满的自性,所以用“普贤”这两个字来表法。因此佛才讲一切菩萨都要依据这一个法门修学,他才能成就。菩萨修学最後的目的:成佛,成佛不入法界,你怎麽成得了佛?不但要入法界,要入究竟圆满的法界,所以一定要修普贤行。由此可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如来,也是修普贤行而成就。菩萨在因地上、如来在果地上,真正是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通常我们简单为大家介绍四大菩萨:地藏菩萨主孝敬,主修的课程孝敬;观音菩萨主慈悲;文殊菩萨主智慧。诸位要晓得,都是性德里面的一部分,普贤菩萨是全体,不是部分,是全体。我们介绍普贤菩萨是落实,落实在全体上。这里面有一层很深的意思,希望我们见到这桩事,听到这部经,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普贤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楞严经》上讲如来藏性。目的是要我们自己回过头来明心见性,见到自性里面的如来藏,行普贤行,这菩萨名号的功德利益,我们就真正得到,正是佛家常讲“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通常念佛人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读了《华严》才知道每一尊佛号、每一尊菩萨的德号,功德都不可思议。虽然是差别的德号,差别是总中的差别,总别不二,总别圆融,显示出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普贤菩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十位,这个十位,第一位是普贤。十位里面也以普贤为总,其馀九位是别。第二位菩萨的德号,“普德最胜灯光照”。我们先说“普德”,称性之德才叫做普德。譬如孝亲这个孝,称性;尊师这个恭敬,称性;见到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恻隐之心油然而生,称性。儒家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佛家讲慈悲心。这是我们在差别事相里面来说。可是这一一差别的智慧德相,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这个“德”,差别之德,也是普贤,也称普,德普。正因为这个德行,纵然这个德行透露少分,也许在我们凡夫感触当中微不足道,小事一桩,但是这个小事称性,就不是凡夫能够见到。这个地方什麽叫称性?必须要了解。智慧、德能,应用在生活上,用在对人、对事、对物上,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就称性。如果才起分别、执着,给诸位说,当然还是称性,这不能不称性,称性不圆满,分别、执着就画了小圈圈。一看到这个人在受苦,我要帮助他,为什麽帮助他?他是我的同乡,他是我这一族。那个圈圈小,不能说不称性,说不称性那是不对;称性很局限,不是圆满。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的德能常常会现前,现前的时候与清净心相应、平等心相应、觉心相应,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称圆满的性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就叫普德。微善、小善都遍虚空法界,这个就是“最胜”。他的名号里面有最胜灯光照,“灯光”也是比喻智慧,最殊胜的灯光;最殊胜的灯光是性德的智慧光明,照明虚空法界。德号里面称为普德最胜灯光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一切众生自性德能,实在讲时时刻刻都现前,非常可惜凡夫业障习气很深重,第一念现前,第二念就把它障碍住,这是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第一念是正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譬如我们睁开眼睛看外面的色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见性见。《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十番显见告诉我们,这是真见。见性见的是什麽?色性,不是色尘,就是禅家讲明心见性。那个人不见性?人人都见性。可是到第二念就糟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凡夫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就糊涂,就迷惑颠倒。诸佛如来的本事,永远保持第一念,绝对不会落在第二念,这叫法身大士。换句话说,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永离妄想、分别、执着,他就永远保持第一念。换句话说,在一切境缘当中,他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他成佛了。六道凡夫到第二念就起了妄想、分别、执着,这一定是先起妄想,再分别、再执着,每况愈下。我们不是没有德能,眼能见是性德,耳能听是性德,六根的作用是性德,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所以《楞严》里面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佛如是、菩萨如是,那一个众生不如是?就是说这一桩事情。第三位,“普光师子幢菩萨摩诃萨”。“普光”,光表智慧。“师子幢”是比喻,幢是高显的意思。高,非常显着,像现在世界上许多大都市,一定有一座很高的楼、建筑,代表这个城市的特色,作为它的标志。这标志一定很高、一定很明显,人家一看就知道,这里头也就有代表形象的意思。“遍照严刹”,这是表法,什麽高?智慧高。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问题,只有智慧才能够明了,只有智慧才能够解决。世出世间所有的疑难杂症,任何方法都解决不了,智慧能解决得了,所以智慧就有遍照庄严这个意思。既然是遍照庄严,遍也就是普,普照庄严,决定高显,幢的意思就很明显。狮子是表勇猛,兽中之王,取这个意思,表大无畏。在野兽里面,其馀小的兽怕狮子,狮子威猛,对任何兽类,它无有畏惧。这是表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大无畏,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我们学习也要留意它表法的意思。学佛学的是什麽?学智慧,你就真的学佛。智慧从那里来?智慧一定从定当中来。定从那里来?定从守规矩、守法来。这是古圣先贤他们修学的经验,不只是我们讲祖师大德,那这个人数太少,时间太短,十方三世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都是这个方法修成,你就晓得这个方法用了多久。在时间上讲,真正是无量劫来;从人数来讲,也是恒河沙数不可说不可说微尘世界数。这麽多人都是走这个路子,我们说今天不走老路子,自己要找一个新的路子来走,你试试看,如果走不通,你这一生的光阴就空过。实在讲不如老老实实走前人的路子,前人路子已经开了,现成的道路。决定是守规矩、守法,从这个地方得定,这个定叫正定。不守规矩、不守法,自己去想一个门道得了定,邪定,不是正定。正定里面开正慧,邪定里头也开慧,邪慧。这是我们学佛四众同学不能不知道。要知道佛家的规矩不是释迦牟尼佛订的,你要以为释迦牟尼佛制订的规矩,错了,释迦牟尼佛都是以古佛代代相传的规矩。清凉在注解里头讲得好,世尊说法“述而不作”,跟孔老夫子的态度一样。所以说佛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为什麽?字字句句都是古佛说的,世尊没有创意。无量劫以来佛佛道道相传就是这个法,这那里会错?这才真的叫有一点智慧。有一点智慧的人肯守法,没有智慧的人自作聪明。所以老实人了不起,老实人是真有智慧。世间那个世智辩聪他没有,他真有智慧,他这个智慧与性德相应,真有智慧。他的成就就像师子幢一样,令人见闻自然生景仰之心。譬如亻炎虚法师在《念佛论》里面跟我们举的例子,哈尔滨极乐寺修无师念佛往生。那个时候亻炎老是哈尔滨极乐寺的住持,东北一些寺庙都是他老人家一手创建。他的老师是谛闲老法师,寺建立之後,开一堂戒来做庆祝,请谛闲老法师当得戒和尚,开戒。我们知道这是佛门里面最大的法会、最殊胜的法会,一定需要很多人手来帮忙。修无师也是从外面来,发心到戒坛里面来修福、来帮忙。当时寺里面的当家师是定西老法师,以後亻炎老跟定西法师都到香港,两个人都在香港往生。定西法师来接见修无,问他∶你能做什麽事情?修无师就说∶我愿意照顾戒期当中的病患。这是很重要,传戒当中受戒的人伤风感冒一些小毛病,必须要有人照顾。他发心做这一项工作,很好。修无师不认识字,没出家之前作泥水匠,是个做工的人出身,以後发心出家,也不懂得经教,他的好处老实念佛。对待人谦虚恭敬,什麽样苦的工作他都很欢喜、很乐意的去做,从来没有推卸过,别人不愿意干的苦活他去做,这是他的德、这是他的光。定西法师就把这个工作派给他。可是过了没几天,他就找亻炎老跟定西法师告假。亻炎老是很有修养的人,你是外面来的法师,你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不以为怪。定西法师就要差一点,没有老和尚这种修养,当时就责备他:你这个人未免太没有恒心,传戒才两个月,你要帮忙就帮到底,两个月帮完了再走,来了没几天你怎麽就想退心,就想走?修无师就告诉他,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到极乐世界去。这两个法师一听愣住了,你要往生?真的?真的。求老和尚给他准备一、两百斤柴火,走了之後火化,做这个用。老和尚一听,这是大事情。定西法师说∶大概多久?他讲大概十天。这真有的本事。十天还是有一段时间,听了也就没在意。到第二天修无师又来说∶禀告老法师我今天就要走了。赶快在柴房里面给他准备一个铺位,他有要求,能不能请几个法师帮我助念,送我一程?当然,戒期当中听说有人要往生,又不生病,活着往生,要人来助念,那个不欢喜?念佛送他。念佛的人、送他的人要求修无师:修无师你今天往生,在从前听说往生的人,临走之前都要作几首偈子、作几首诗留给我们作纪念,你也不能例外。修无师就说∶我不会作,我是个苦恼的人,不认识字,做粗活的人。他说:但是我有一句老实话可以告诉你们,“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这个话也觉得很扎实,说的是老实话。大家给他念佛,念不到一刻钟,一刻钟是十五分钟,他告诉大家佛来接引他,他就走了,瑞相希有。以後谛闲老法师来的时候特别来看他,烧出来舍利还都在,谛老法师对他非常赞叹。诸位要晓得,智慧之光,这是真有智慧,这不是假的。一生当中除了念佛之外,做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北方人叫做苦活,他有这样好的瑞相,真正希有。我们听到老法师说这桩事情,《念佛论》是亻炎虚老法师讲,大光记录。我们看到这个文字深受感动,这不就是法幢高树?这师子幢。所以佛法我们要真修,每一位菩萨都是我们的学处,学习的处所。前面跟大家讲的道场,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就是道场,我们依名字里面所显示的智慧德行,都能成无上道。第四位,“普宝焰妙光”,这一位代表的是行普。“焰”是表智慧,在佛经里面如果讲到光、讲到焰、讲到日月、讲到灯明,都是表智慧。内里面的智慧往外透,照亮虚空法界。智慧从那里来?从修德上来。这个意思我们要辨别清楚,不能够含糊笼统。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我们在普贤名号里面说过。今天为什麽要修德?没有修德,性德不能透露,性德虽然是本有,本有的智慧德能,我们是被烦恼障碍住,佛法里面讲二障、三障。二障是所知障跟烦恼障,所知障障了慧,烦恼障障住定,定、慧都是性德,必须要把这些障碍除掉,这就叫修行。由此可知,修行不是修别的,除烦恼习气而已,是修的这个东西。自性里头智慧德能怎麽能修?不能修,圆满的、究竟的。是要把我们自性圆满智慧德能那一重障碍把它修掉、把它去掉,这个就对。所以古人讲“只要除妄,不要去觅真”,妄除掉之後,真就现前。你再去找个真,又变成妄,又变成妄想。这个道理跟事实都要很清楚、很明了,但除妄想就对、就正确。所以他的功夫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个水平是什麽?心地清净就生智慧。烦恼除一分,就生一分智慧;除两分,就生两分智慧。见思烦恼,见惑三界八十八品,除一品就生一品智慧;思惑八十一品亦复如是。我们烦恼断多少,智慧现前的时候要记住不要满足;得少为足,好了,你就停到这个地方,不能再前进。那些人得少为足?阿罗汉、辟支佛,见思烦恼完全断了,智慧开了,在佛法里面讲正觉,他已经得到正觉。他就很自满,认为行了,就不再前进,自己以为证得大涅槃,相似的涅槃境界现前,佛在大乘经上说“偏真涅槃”,偏是偏在一边,不是圆满、不是究竟涅槃。他终止在这个地方,不肯再前进,所以佛说“堕无为坑”。堕到那里去,他要停多久?佛在经上常讲阿罗汉两万劫,这个劫是大劫,辟支佛是一万劫。诸位必须要知道,虽然是两万劫这麽长的时间,决定会回小向大,小乘一定会回小向大,就是他要耽误这麽长的时间,不能够提升自己境界,很可惜。所以一定要虚心,勇猛精进,决定不可以得少为足,这样耽误自己的修学就很可惜。阿罗汉虽然得正觉,不是真的正觉,相似的。为什麽?无明没破。他跟佛还是异生性,还不是同生性,这个我们一定要清楚。什麽时候再更进一步?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了一品,明心见性,这才跟如来同生性,同用一个真心,可是依旧不能得少为足。得少为足,你这四十一个阶位需要很长时间修学。为什麽?你会停顿。如果你勇猛精进,每一个阶位都不停留,你进步就快,你证得究竟圆满无上的菩提,提前了。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他跟弥勒菩萨过去是同学,弥勒菩萨的成绩比释迦牟尼佛好。因为释迦牟尼佛修行勇猛精进,弥勒菩萨大概是比较松散一点、大意一点,所以成佛释迦牟尼佛提前,他落在後面,照理他在前面。懈怠、懒惰,落後了;世尊勇猛精进,提前了。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教训。所以行,要真干。行,着重在内心,心地到清净,清净放光;这个光就像火焰一样,普照法界,那就是妙,妙光。第五位菩萨,“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这很好懂,意思很明显。音普,什麽音声?当然赞佛的音声,念佛的音声,说法的音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具足一切音声,演说佛净土。第五尊普音功德海幢菩萨摩诃萨,清凉大师说明非常之好,具足一切言音,演说诸佛净土。这个里面当然影射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我们怎麽会知道?本经到最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於是我们就能够体会得到。再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所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的是什麽法门?念佛法门。他修的是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这是要发大勇猛心,一定得三宝加持,为什麽?九十天不睡不眠,我们现在那个人有这个体力?一天晚上没睡好,到第二天没精神。九十天不能睡觉,而且不可以坐下,九十天只可以走动,站着,经行站着,不可以坐、不可以躺下来。从前人有,现在恐怕很难,没有人有这个体力,也就是没有人有这种善根福德,身体好是善根福德,还要得三宝加持。善财童子见德云比丘在别峰,别峰是什麽意思?特别法门。特别法门他不就是告诉你,弥陀净土是特别法门,它这个含义很深很深。善财头一个接触是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连修行方法德云比丘都表演给他看。最後一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端、一个结束就告诉你,彻始彻终念佛求生净土。普音菩萨具一切音赞弥陀净土。佛净土确确实实无尽的深广,菩萨如果修学不相应,不得佛力加持,他怎麽能赞?即使世尊赞佛净土都得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就是赞叹西方净土,念头才一动他的容光焕发,光颜希有,阿难看到都非常惊讶。阿难是佛的侍者,从来没有看到佛容光焕发像今天这个样子,他觉得特别惊奇,向佛请教这什麽原因?佛要赞叹弥陀净土,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得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为什麽?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赞叹西方净土。所以世尊在经上讲,称赞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晓得世尊一个人赞叹,就是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共同的赞叹,这个希有。我们讲这部经如果讲得有几分相应,在讲台上也得诸佛如来加持,这个形象跟台下不一样,你才能说得出几分。往往加持的力量是跟你自己发心完全成正比,也就是说你有一分相应得一分加持,你有十分相应得十分加持;你要说得完全不相应,决定得不到加持。像那些讲经不相应?我过去确确实实见到过、听说过,这个地方有人启请讲经,启请讲经多半是在家居士,也有一些出家人请法师讲经。法师接受邀请之後,谈条件要多少供养,供养多一点我讲好一点,供养差一点我也讲差一点,这个得不到感应。最初我听说的时候我感觉到很惊讶,那有这种事情,到以後真的,还不是假的。不但讲经说法谈条件有价码,经的长短、经的浅深,价钱不一样。我在美国看的花样就更多。美国密宗很盛行,密宗灌顶都是收费,有价码,看上师是什麽样身分,订下来灌顶价钱是多少。显教里面就传授三皈、五戒都有价钱。而且价钱订得愈高来的人愈多,灵呀!如果价钱太低,这个法师大概没什麽本事,不要去。我有一年在迈阿密,那边的同修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收不收皈依;我说:没问题,传授皈依可以。价码多少?我听了,头呆了,怎麽还有价钱?他们才把这个地方的情形告诉我。我说:我这里没价钱;他说:没价钱,瞧不起你;我说:没有价钱才高,有价钱就不高。我们不收钱。那个是佛在经上讲“裨贩如来”,他们有胆,不怕因果,我们没这个胆量。行,修行,一定要相应,一定要从真实心中做才行。真诚心就相应,才能得佛力加持,使我们这个经,纵然讲得不好,没讲错,讲的意思不够圆满、不够深广,但是没把它讲错,那就算不错。从前李炳老常常教初学,初学人一定要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过就好。自己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这个样子你的德行自然就高超,你的法音才能够遍赞佛土,帮助佛接引大众。接引有许多的技巧,到後面我们看到这些神众里面再说,他来教我们那些技巧,这我们应当要学的。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中)
下一篇: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无量寿经讲记 慈氏述见 第三九
 无量寿经玄义讲记 一 教起因缘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寿乐无极 第三十二
 如何化解冤亲债主
 无量寿经讲记 劝谕策进 第三三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四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四十六卷)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卷)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集
 无量寿经讲记 真实功德 第三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祈祷[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三十六世 鼓山灵峤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七月的故事-盂兰盆会漫谈[栏目:圣凯法师]
 密乘五条根本戒(三)不停咒印[栏目:达真堪布]
 喜讯和噩耗[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喜乐的曼达拉 堪布(四)[栏目:喜乐的曼达拉]
 教言精髓[栏目:索达吉堪布]
 97.谁先见佛陀[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二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