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四节、业处分别
2007年6月讲于江西佛学院
{返回 玛欣德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484

第四节、业处分别

1.业处分别

这四十种业处是依什么分别的呢?依所缘分别。地、水、火、风,青、黄、红、白,光明、限定虚空十种遍,都是依所缘来分,不是依禅那而分的。十种随念也是依所缘而分的,十种不净也是依所缘而分的,慈、悲、喜、舍也是依所缘而分的,四种无色也是依所缘而分的,还有一想跟一差别也是依所缘来分的。

根据所缘的不同,将培育定力的方法分为四十种业处,这是由《清净道论》把佛陀所教导的止业处整理出来的。因为在《经藏》中,佛陀教导了很多种业处,《清净道论》就把其中的止业处依所缘分别整理为四十种。在上座部佛教的传承里面,说到修止,说到培育心清净,说到修习增上心学,离不开这四十种业处。

通常我们也说到“四禅八定”,但真正应该说是“八定”,即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界定,八定已经包括了四禅。四种禅那是依禅支来分别的,不是依所缘来分别的。如果依所缘来分别,则可以通过修习十遍、十不净、四梵住、身至念跟入出息念来证得色界禅那。

然而,四无色定的所缘都各不相同,它们就不是依禅支来分别的。比如说空无边处定,它是通过取无边的虚空为所缘来证得。识无边处定是通过取空无边处的禅心为所缘来证得。无所有处定是取空无边处的禅心的没有来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是取无所有处定心的微妙、殊胜来证得。因此,四无色的所缘各不相同。如果依禅支来分,由于四无色的禅支跟色界第四禅的一样,只有舍跟心一境性两种禅支,所以在经典中提到第四禅时,通常也把四无色定包括在内。

2.禅那分别

在这四十种业处中,哪些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哪些业处不能证得禅那呢?

《清净道论》中说:

`òhapetvà kàyagatàsati¤ca ànàpànassati¤ca avasesà aññha anussatiyo, àhàre pañikålasa¤¤à, catudhàtuvavatthànanti imàneva hettha dasakammaññhànàni upacàravahàni. Sesàni

appanàvahàni. '

“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以外的其余八种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这十种业处为近行导入。其他的为安止导入。”(Vm.1.47)

也就是说,在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三十种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哪三十种呢?十遍、十不净、身至念、入出息念、四梵住、四无色,这三十种业处可以证得安止定。其余的十种业处不能证得禅那,只能达到近行定。

这三十种安止业处分别可以达到哪些禅那呢?《清净道论》接着又说:

`Appanàvahesu cettha ànàpànassatiyà saddhiü dasa kasiõà catukkajjhànikà honti. Kàyagatàsatiyà saddhiü dasa asubhà pañhamajjhànikà. Purimà tayo brahmavihàrà tikajjhànikà. Catutthabrahmavihàro cattàro ca àruppà catutthajjhànikà'ti. evaü jhànappabhedato.'

“对于安止导入,在此,入出息念以及十遍属于四种禅那;身至念以及十不净为初禅;前面三种梵住为三种禅那,第四梵住及四种无色属于第四禅。这是依禅那的分别。”(Vm.1.47)

这就是说:在三十种可以证得安止定的业处当中,入出息念和十种遍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的初禅一直到第四禅,身至念和十种不净只能达到色界的初禅;慈、悲、喜三种梵住可以证得色界的初禅、第二禅和第三禅;舍梵住直接证得色界第四禅。修四无色可证得四无色定,无色定在禅支上跟第四禅一样,所以也可算作第四禅。换句话说:除了四无色之外,其他二十六种业处都可达到色界禅那。

3.所缘分别

为什么有些业处可以证得禅那,有些业处不能证得禅那呢?让我们先看《清净道论》的这一段话:

`Tathà dasasu anussatãsu ñhapetvà ànàpànassati¤ca kàyagatàsati¤ca avasesà aññha anussatiyo, àhàre pañikåla- sa¤¤à, catudhàtuvavatthànaü, vi¤¤àõa¤càyatanaü, nevasa¤¤ànàsa¤¤àyatananti imàni dvàdasa sabhàva- dhammàrammaõàni. Dasa kasiõà, dasa asubhà, ànàpànassati, kàyagatàsatãti imàni dvàvãsati

nimittàrammaõàni. Sesàni cha na vattabbàrammaõàni.'

“在十种随念中,除了入出息念和身至念以外的其余八种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识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十二种为自性法所缘。十遍、十不净、入出息念和身至念这二十二种为相所缘。其余六种为不可说所缘。”(Vm.1.47)

止业处依所缘分为四十种,这四十种所缘又可分为三类:自性法所缘(sabhàvadhammàrammaõa)、相所缘(nimittàrammaõa)和不可说所缘(na vattabbàrammaõa)。自性法所缘属于究竟法,相所缘和不可说所缘属于概念法。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所缘的属性与证入禅那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先排除四无色,来看看其余的三十六种业处。在十随念中,佛随念等八种随念、食厌恶想、四界差别共十种业处的所缘为自相法,也即是究竟法,而且这十种业处正好不能证得禅那,只能证得近行定。剩下二十六种业处的所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概念法(pa¤¤atti),而且都能证得色界禅那。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四无色,凡是取概念法为所缘的业处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取究竟法为所缘的业处只能证得欲界近行定。

我们稍微解释一下,大家就容易理解。比如说修地遍,这里的“地”是指我们平时看到的土地、大地的地,土地是概念法。在修习时,只取地的概念,作意“地、地、地……”因为所谓的土地从究竟意义上来说是不存在的,它是可分析的,这就是概念法。所以修地遍可以证得禅那。

同样的,取水、火、风等物质形态的概念为所缘,青、黄、红、白四种颜色的概念,光明、限定虚空等的概念为所缘,都可以证得禅那。

但是修四界差别就不能够证得禅那。为什么呢?因为四界差别的所缘是究竟法。如果一名禅修者要修习四界差别,须分析色法里面的地、水、火、风四界。什么是地界?硬、粗、重、软、滑、轻是地界。地界是究竟法,土地是概念法。什么是水界?流动、黏结是水界。水界是究竟法,河水、江水、海水、清水等是概念法。因此,四界所指的地、水、火、风并非我们平时看到的土地、流水、火焰、凉风。取究竟法为所缘不能证得色界禅那,只能够证得欲界近行定。

修慈、悲、喜、舍四梵住为什么能够证得禅那呢?因为对象是有情。从究竟意义上来说,并没有所谓的有情,没有所谓的人,没有所谓的男人、女人,乃至没有所谓的佛陀,没有所谓的弟子,没有所谓的比库,没有所谓的居士等等,这些都是概念法,在究竟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他们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然而,如果我们不去分析他们的名色法,只作意其概念,以概念为所缘就可以证得禅那。

不净是指尸体。有所谓的尸体吗?没有!它只是一堆时节生色而已。假如我们分析尸体里面的时节生色,那是不可能证得禅那。如果只是取尸体的不净、厌恶,就可以证得禅那的。

同样地,当我们修习身至念,也就是三十二身分的时候,有所谓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肉、筋腱、骨等等吗?没有!它们只是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跟食生色这四因生色的组合而已,并没有所谓的骨、肉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不去分析它,只是注意头发就是头发、毛就是毛、指甲就是指甲、牙齿就是牙齿、皮肤就是皮肤、肉就是肉、筋腱就是筋腱、骨就是骨、骨髓就是骨髓……还是可以证得初禅的,因为这些都是概念法。

入出息也是概念法。呼吸是心生色法,但是我们不用去分析它,只是知道呼吸的概念就可以了。如果分析呼吸,将会见到很多色聚,继续再分析色聚,还会见到很多究竟色法。

只是取概念为所缘可以证得禅那,取究竟法就不能证得色界禅那。例如佛随念,取的是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这些功德属于佛陀的素质、佛陀的功德,是胜义法,不是概念法,因此修佛随念等不能证得禅那,只能够证得近行定。

所以,要证得色界禅那,其所缘必须是概念法。然而,请别忘记我们刚才说的是先排除四种无色。在四种无色界定里,有两种定是取概念法为所缘,两种定是取究竟法为所缘。空无边处定取的是无边的虚空为所缘,无边的虚空属于概念;无所有处定取的是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这也是属于概念。然而,识无边处定取空无边处的定心为所缘,这属于究竟法;非想非非想处定取无所有处定心为所缘而证得,这也是究竟法。

因此,在四种无色界定里,有两种所缘是概念法,两种是究竟法。若再加上刚才所提到的取概念法为所缘的二十六种色界禅那业处,一共有二十八种业处是取概念法为所缘。通过所缘分析法来分别止业处,就会清晰很多。

4.禅相分别

接着我们再依禅相来分别业处。

《清净道论》中说:

`Imesu ca cattàlãsàya kammaññhànesu dasakasiõà, dasa-asubhà, ànàpànassati, kàyagatàsatãti imàni dvàvãsati- pañibhàganimittàrammaõàni. Sesàni na pañibhàganimitt- àrammaõàni.'

“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十遍、十不净、入出息念、身至念这二十二种为似相所缘。其他的为非似相所缘。” (Vm.1.47)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有些业处可以获得似相,并且通过专注似相证入禅那;但有些业处并不能生起似相。在四十种业处当中,只有二十二种能生起似相,其他的十八种业处不能生起似相。想要弄清楚似相,先要了解什么是禅相。

禅相,巴利语nimitta,意思是标记、标志、标相。在戒律中也会提到nimitta,那是指sãmànimitta。sãmà是界,sãmànimitta是结界用的界标、界相。在修定时所说的nimitta也是标记、标志、标相的意思。它是什么的标记呢?定力的标记。

禅相是由什么产生的?由心想产生,它是心的影像。一般上禅相可以分为三种。我们刚才在讲到修习白遍时已经提到过这三种禅相。

这三种禅相依次是:

1. 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uggaha-nimitta);

3. 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举修习入出息念为例子。我们的呼吸就是遍作相。其中,pari是准备,kamma是工作,准备工作也叫预作,所以parikamma-nimitta可译成预作相或遍作相。当禅修者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他在人中这一带区域专注呼吸,其呼吸本身就是“遍作相”。如果他持续地专注呼吸,定力提升了,将会发现呼吸慢慢地变成光。如果这种光还是白色的,像棉花一样,像云、像雾一样,这个时候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

他继续专注呼吸,将会发现呼吸已经变成了光,光跟呼吸二合为一,分不清什么是呼吸什么是光,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心投进禅相里面。

在此之前的阶段,通常不用去管它是不是禅相。但如果光非常稳固、稳定地出现在业处这个地方,而且发现呼吸就是光,光就是呼吸。假如一定要把光和呼吸分开来,反而心会波动,会不舒服,那就让心自然地投进光里面。我们称这个时候的光为禅相。

如此继续专注禅相,当禅相变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时,很可能就是“似相”。似相跟取相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说取相像手电筒的光,那么似相很可能像太阳的光;如果说取相像蜡烛的光,那么似相很可能像十五、十六晴朗夜空中的明月光。这些在《清净道论》里有详细的分析。在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通过专注似相,能够达到近行定和安止定。或者说,似相就是入出息念近行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所缘。如果离开了似相,想要修习入出息念证得禅那是不会成就的。

在修习十遍的时候,通过观察地遍等圆相时,该圆相叫做“遍作相”。经过数数观察修习,闭上眼睛就犹如睁开眼睛一般呈现在意门的圆相叫做“取相”。当圆相变得纯净、无瑕、稳固、不动时,就是“似相”。通过专注似相持续地修习,将能成就地遍的近行定和安止定。

对于十不净也是这样。禅修者睁眼观察的尸体为“遍作相”。经过数数观察后,闭着眼呈现在意门的尸体影像叫做“取相”。继续专注尸体的影像,取相将转变为“似相”。取相就跟睁眼看到的尸体一样,丑陋、难看、可怕、吓人。当它变成似相时,看起来就好像一个肥胖的人躺在地上一样。

这二十二种业处能生起似相,并且通过专注似相证得禅那,所以《清净道论》才说这些业处的所缘为“相所缘”。

除了二十二种业处能生起似相之外,其他的十八种业处不能生起似相,但仍然能够获得遍作相和取相。也就是说:一切业处都可以生起遍作相和取相。

所以《摄阿毗达摩义论》说:

“对于禅相,一切[业]处都能够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遍作相和取相。但只有遍、不净、身分、入出息才能获得似相。此中,实通过专注似相而转起近行定和安止定。”

以上是对《清净道论》所说到的心清净里面四十种业处的分别。不过,这些都是属于世间定的修习,在修观(vipassanà)的时候,必须观照所有这些禅心也是无常、苦、无我。

佛陀的教法是层层增上的,一层比一层殊胜的。戒清净是为了定,定的清净(心的清净)是为了慧。修定能获得非常殊胜的功德,而且定本身也非常殊胜。当然我们不用担心,只要是在佛陀的教法里面,一般都不会执着这些定境,因为知道还有更上、更殊胜的法在后头等着修习。我们通常把定作为一种工具,它是慧的近因,也就是培育观智的直接因素。即使培育了观慧,也不能只是满足于世间慧,一定要精进努力培育出世间慧,如此才能获得佛陀教法的真实利益。

我们下面将会继续讲十六观智。在十六种观智中,前面的十四种都是世间慧。只有道智跟果智两种才属于出世间慧。对于增上慧学,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再谈。

 


{返回 玛欣德尊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您想去除烦恼吗?
下一篇:《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三节、四十种止业处
 入出息念 第十一节、达到禅那
 沙门果经5讲
 禅林开示 第六讲 生活中的禅修
 《业的分类》四
 《应作慈爱经》之三
 《盐块经》四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一节、七清净
 入出息念 第一节、戒与止观
 禅林开示 第二讲 入出息念(2)
 禅林开示 第五讲 除障与修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365.问曰:佛与转轮圣王有何相似?[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闻经获益 第四十八[栏目:净空法师]
 禅宗何以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栏目:赖永海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