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陀的古道 第三章 佛教的中心思想(四真谛)
 
{返回 毗耶达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92

第三章 佛教的中心思想(四真谛)

四真谛是佛陀在伽耶菩提树下修定时证悟的。在贝拿勒斯附近的鹿野苑仙人住处(现在的萨拉纳特),他为从前的同伴、五位苦行者初次说法时所讲的,后来才被人知道这则教义。此四真谛构成佛教的基本教义。

1. 苦

2. 集-苦因

3. 灭-苦灭

4. 道-苦灭之道

苦的原文为Dukkha(古译豆〖亻去〗)是巴利文[i],译成英文,不能表达其含义。因为没有一个英文字能包括巴利文“豆〖亻去〗”的含义。受苦、苦恼、不满意、病,是一些近义词;痛苦、不幸、悲伤、冲突等,也使用过。“豆〖亻去〗”一字包括所有上述这些意义,甚至还不止此。虽然有人想将这个术语不译,但是为了方便起见,在可能的地方,苦和“豆〖亻去〗”同时并用。细读本章之后,读者可能会了解“豆〖亻去〗”一字在佛陀教义中的意义了。

在佛教中,从无知到有知,直到拥有充分的知识,总是含有对四真谛理解的意思。觉悟者被称为佛陀,简单的理由是:他彻底了解了这些真谛的含义。佛陀初次说法,是专门系统地宣说这些真谛的。因为这些是佛陀教义的实质。“像每个有情行走在地上之足迹,因为象之足迹大,有情足迹能包括在象足迹中,四真谛亦如是,包含一切善巧法门(全部佛陀的教义)。”[ii]

在巴利原典中,尤其是在经藏中,对四真谛曾以多种方式进行详细阐述。如果对这些真谛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你就不能知道佛陀在四十五年中所教导的是什么,对佛陀来说,他的全部教义,只是苦的说明,即使人了解那些存在的痛苦现象的性质,以及摆脱这些痛苦现象的方法。

就是在他同时代的一些修行者和婆罗门曲解他的教义说:

“行者乔达摩是虚无论者,他宣说有情的毁灭消失。”

佛陀听了无一点愤慨或者不满的表示,断然地说:

从前(早在为五位苦行者初次说法时)和现在,诸比丘,我只说苦和灭。[iii]

懂得这种毫不含糊的说法,就是懂得佛教;因为整个佛陀的教义,除了这一原则的运用之外,不再有别的什么。对我来说,好像能够被称为佛陀所发现的,正是这四真谛,其余均为逻辑的发展和对四真谛的详细解释。这是历劫诸佛的典型教义,是他们的特点而不是别的什么。[iv]在佛陀的教义中,四真谛至高无上。就像鹿野苑中的教义一样,在尸舍婆林,那时他手中收集了不少树叶,便对诸比丘说:

──诸比丘,汝等作何想?何者量多?是我手中一把尸舍婆林叶多,还是我等头上林中叶多?

──世尊,您手中收集之叶不多,微不足道,世尊,是我等头上林中叶多。

──即是如此,诸比丘,我完全知道许多事物,但未向汝等宣说,我已向汝等宣说者,是少许事物。诸比丘,我为何不说?诸比丘,彼等诸法确实无用,于清净生活并不重要,彼等诸法不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诸比丘,此即为何我未宣说。

诸比丘,我已说者为何?

此是苦,我已说;

此是集,我已说;

此是灭,我已说;

此是道,我已说。

诸比丘,我为何说此等真谛?此等确实有用,于清净生活重要,此等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

诸比丘,此即为何我宣说。[v]

佛陀是著名的,最高的无上医王,他治病人,确实没有竞争的对手。佛陀的四真谛所说明的方法,是与医生治病的方法相同的。作为医生,他首先诊断病情,其次是寻找病因,接着考虑去掉疾病,最后才用药。

苦是病,爱是因或者病根(集),去掉爱,病也就去掉了,那就是治愈(灭-涅槃)。

一个病人,应当知道自己的病,应当注意避免病情的加剧,接着他应当设法去掉病因。为此目的,他必须去看医生,医生为他诊断病情并开药方。通过药物功效,病人的病也就没有了,那就是治愈。因此,苦不能忽视,而应该知道。因为它是可怕的病源。爱因要除掉,要放弃。要修八正道,因为它是药。知道了苦,通过修道断爱,而涅槃的证得就有保障了。这就是治愈,从爱因中解脱出来。

施罗婆罗门怀疑佛陀的悟道,佛陀对他的回答是有趣的:

我已知应知,

我已修应修,

我已舍应舍。[vi]

因此:

婆罗门啊,我是佛陀──觉者。

这个答复清楚地表明,佛陀之所以被称为佛陀就是对四真谛的完全理解。佛陀自己说:

诸比丘,通过如实了知事实真象──四真谛,如来被称为阿罗汉──圆觉者。[vii]

 


注释:

[i] 巴利是一种语文或方言,佛教的三藏经典和义疏是用此种语文写的。它们是在瓦塔伽摩尼.阿巴耶(Vathagamani Abhaya,公元前101--77)统治时期在斯里兰卡的康提(Kandy)附近马特莱的阿路寺(Alu-vihara)写的(刻在贝叶上)。

[ii] 《中部》第二八经。

[iii] 《中部》第二二经。

[iv] 《毗奈耶.大品》;《长部》第二卷。

[v]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三七页。

[vi] 《中部》第九二经;《经集》第五五八偈;《长老偈》第八二八偈;《毗奈耶》第一卷第二四五页。

[vii]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三三页。


{返回 毗耶达西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陀的古道 第一真谛──苦
下一篇:佛陀的古道 第二章 佛教的观点
 佛陀的古道 第十五章 结束语
 佛陀的古道 第五章 第三真谛──灭
 佛陀的古道 第六章 八正道的三部分
 佛陀的古道 第一章 佛陀
 佛陀的古道 第十四章 正定
 佛陀的古道 第八章 正思惟
 佛陀的古道 第十三章 正念
 佛陀的古道 第九章 正语
 佛陀的古道 第十一章 正命
 佛陀的古道 第十二章 正精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Resting in the River[栏目:Thich Nhat Hanh]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三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缘起的作用有,一切法的本性空[栏目:达真堪布]
 从《大智度论·六度相摄品》论龙树的六度相摄观——以布施波罗蜜为中心的探讨(黄连忠)[栏目:中观宗文集]
 吃肉...这种过失有多大?[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放生救了几头牛羊,但是却间接杀害了无数小含生,是否要承担因果?[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慈悲喜舍盂兰盆˙满子孝心报亲恩[栏目:禅林衲子心]
 慈心专一 善行天下——专访杨洪居士[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因明讲记十五[栏目:刚晓法师]
 佛法要义(4)[栏目:日常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