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摄颂讲义
 
{返回 菩提道次第专题·根本论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15

菩提道次第摄颂        

宗喀巴大师造 法音法师译

洛桑嘉措院长释    ----一九九六年八月于洛杉矶----     林耿如整理

第一章  前行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共有三种:广论、略论与摄颂,其内容有广与略的分别。摄颂是将广论的意义浓缩在四十五偈颂内,让我们边念颂边观心。但是,还有比摄颂更浓缩的,就是功德之本。
通常讲述菩提道次第的前行,要教授断器三过,依六想,这是听闻佛法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断器三过:一、器倒覆。如器皿倒覆,天降甘霖也无法入内。虽在法会听闻佛法,但不专心听闻,因散漫心得不到法益。二、器不洁。器皿口虽朝上,甘霖可以入器中,但为不净
所污染,不能饮用。参加法会也注意听闻,因内心邪执分别是非,意乐不善,不但无益,反而有过。三、器漏。器口向上,也很清洁,可是底漏不能住水。虽然在法会听闻,但是无法记住。为了对治这种过失,佛陀在开示时,都会先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要弟子们注意听闻。以上三种过失,我们在闻法时必须断除。
    依六想中:第一、病想。想自己为病人,一般人身体外表似乎都很健康,内心却常常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虽然身体没有病痛,可是心里都是病。我们的心性原本是光明的,可以了别的,由于贪瞋痴诸烦恼的束缚,心无法发挥它的能力,不能脱离朿缚。所以我们不管在听什么法之前,都要观想自己是病人,被三毒所束缚的无明大病。
    第二、医想。我们的无明心病,如果不依靠无上正等觉的甘露法,无法观察到内心的病痛;因为无法观察到,就无从暸解是病,更不暸解还有治疗的药方。世界上有很多人说,心就像色法一样,是由微尘积聚起来的,可以触碰得到,精神思想是源于大脑的细胞。就因为这些无知的主张,于是诸如烦恼,前后世就无法说明了。心里的病痛及治疗病痛的药方,都要靠佛陀的经典才能暸解。所以我们要观想世尊,是位能暸解我们心里病痛及治愈病的大医王。入行论中说:「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世尊及他的弟子,都是最好的医生,他们开示的法要,全是对治我们无明心病的药方。
    第三、药想。在般若经中说:「你得到什么病,就要用什么药去治疗它」。其中最细最广的,都在佛陀的经典中;佛陀说的法,就是甘露水,我们要依它治愈我们的无明大病。
    第四、疗病想。我们要观想依照佛陀的教导实行,去除内心的三毒所染大病。如果依佛陀的教法修持,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三毒恶业,都能净除;要我们清净品的功德增长,杂染品的罪障消除,必须认真修持对治,才能净除自己的病痛。所以上师讲法时,要观想他说法的功德,都溶入自己的内心。如果听很多佛法,不依法修持;就像得到了良药不服用,病是不会痊愈的。四百论说:「如果一个人生病,到处找医生治病,却不饮用医生开的药,于病无益」。所以首先要广大的听闻,才能断除烦恼。迦当派的上师说,我们听法的时候,要观想自己像一张未经揉制的硬皮;上师的法雨,浸润了硬皮革,变成柔软,可以随心所欲的制成我们的所需的东西。
    第五、观善知识作如来想。我们要常常想,佛陀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他的教诫,世间才有佛法,我们才可以听闻,如理修持,才能得到今日的善缘。我们能够凭借行持的根源,都是依世尊而来。在思惟广一点,上师的传承自然也浓缩在里面了。世尊对我们有无量恩德,依他的教法可以得到解脱,法是非常珍贵的。世尊当时讲的法,依照上座部的说法,已经两千七百多年了,西藏的算法有两千九百多年。这些法经由龙树、无着、世亲菩萨等开显,诸上师一代一代的传下来,我们现在才有机会听闻。西藏的佛法传承,是印度的一些伟大论师,以及成就者传给西藏的论师,他们的功德是很大的。西藏一些大翻译师,和信奉佛教的国王,他们是很伟大的,我们现在可以听到这些法,都是这些国王的护持,以及上师推展佛法的结果。因此,我们要继续护持佛法,后代的人才有佛法可闻。另一个传承是从印度直接传到中国,也是代代相传直到现在。这样去思惟上师的功德,信心自然会增长。
    时常思惟观想,那么我们看到上师的像,自然会想到他们的恩德,因而生起很大的虔诚心。生起如此信心,不是胜解的信心,而是暸解的信心,有了这种信心,自然会激励我们想要修行,也能随时随地心平气和,自然会思惟上师功德,可以不停的断除恶行,修持善行,本身将会有很大的改变。我们要常常想,听到的教法是从何而来的,是谁在护持教法。现在有些人虽然学了很多佛教的大论典,也在修持了,但是却无法心平气和,无法真正用在生活上。这都是因为对上师的信心不够,所以对暸解上师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如此思惟时,听到上师传记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来,就能感觉到上师的恩德是很伟大的。能如此行持,心就完全与法相应,而且每天的生活都可以将佛法应用上。这就是以善知识做如来想。
    第六、对正法希求常住想。我们现在能听到的法,都是历代上师不辞辛劳,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得来的,所以必须珍惜这些法,也希望这些法能够长久住世,利益有情该有多好。所以上师所传给的法,一定要好好爱惜,并且努力修持、弘扬,让更多人得到益处。
    听闻佛法时,依六想是非常重要的,将自己观想为病人;从世尊到自己的上师,这中间所有传承上师观想成医生;演说的法宝观想为药;依止法修持生起信心可以疗病;对善知识做如来想,观想从世尊至自己上师的传承功德是非常大的;正法若能久住是多么好,生起这种愿心使正法久住想。这六想不但听法前要串习,而且平时也要经常思惟,只是听法前要特别观想。要想:我要生起六想,再如理行之。今天讲的是含摄菩提道次第的颂,是一种歌集,适合边念颂边观想。


第二章 礼敬颂

南无姑如曼殊廓喀耶 
    礼敬依怙上师及文殊师利菩萨。

俱胝圆妙所生身  满无边众希愿语  如实观见尽所知  释迦尊主稽首礼
    这颂赞礼释尊。俱胝是多的意思。圆是圆满,有三:自利圆满,他利圆满,成就二利(自利利他)的方便圆满。自利圆满就是得到最究的断证功德。他利圆满就是得到报身及化身,这是他利身;有两个原因:一种说法是要成就报身和化身,在因位的时候,就要利益众生积集福德资粮。报化二身在利益众生时,可以让弟子直接看到,所以是他利身。自利身有二:证功德的自利身是法身,断功德的自利身是自性身。自利身乃是在因位时,修的是无常、空性,所缘的是自己,慢慢断除自己的粗细烦恼而证得。另一种说法是:是利他的一切根本,但是不能让众生直接见到,所以称为自利身。自利身与他利身是以法利益众生的,所以称为事业圆满。其中分三:身事业圆满,口事业圆满及意事业圆满。事业圆满是依据众生的根器而为说法,所以称做事业圆满。
    「妙」是佛身不管经过多久都不会改变的,而且是见而无为,会令我们生起欢喜心,而不恼坏的。第一句整句的意思是,佛身是依无数无量的圆妙功德而产生的。因为自己的福德不够,所以不能直接见到佛。如果我们有了福德,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佛,而且和佛是没有时空分别的。
    「满无边众希愿语」是:依佛陀的教法,可以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陀在灵鹫山说法时,有人听到佛陀在讲般若十万颂,有人听到佛陀在讲般若二万颂,有人听到佛陀在讲般若八千颂。佛陀说法所度弟子,是资粮道及加行道的菩萨,其中钝根的弟子听到是广的般若经,如果不是听到广的般若经,无法暸解般若经的含义;而中根器的弟子,所听到的是般若二万颂,也就是中的般若经;根器最利的所听到的是般若八千颂,而能完全能暸解它的意义。所以般若广、中、略三种,一般说是在同一个时间说的。佛陀虽然用梵文说法,根本不需要翻译,自己想听什么,就可以听到什么。我们就不一样了,讲法都需要翻译,而且也不知道翻得好不好(众笑)!有时候是翻译翻得很好,但是讲经的人讲得不善巧(众笑)!
    佛陀讲法时,只要功德具足的人,就不会有远近的差别,不管在海的彼岸,还是山的那一边,或是在面前,听到的声音都是一样的。目犍连为了要测量佛说法,以神通力到很遥远的他方佛土,结果听到的声音就跟坐在面前一样。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福报的话,就是坐在面前也听不到,这就是佛的语功德。听佛说法的时候,就像一些野兽贪着笛子的声音,即使打它也不会跑掉,而且根本不会有人想睡觉(众笑)。我们听法呢!听了两个小时就开始睡着了,有的则是听十五分钟就开始睡了。(众笑)
    佛陀说法不但没有远近的差别,而因众生的根器,可以听到不同的法。因为佛陀随时都在禅定中,对众生说法不会起分别心,也不用想现在要对什么众生说什么法,弟子靠自己的业力和暂时的缘,就可以听到自己想听的法。如同云降雨一样,不会有什么念头,现在要在什么地方下雨,而是依有些地方气流冷热的因缘和合而降雨。所以能听到佛陀说法,也是要具足因缘,以及积集种种福德。「满无边众希愿语」,是说佛陀的语业是与众不同,可以满足一切众生愿望的。佛陀的语业,也是有一些特别功德的。
    「如实观见尽所知」,是说佛陀虽然在定中,但是世间上的一切事情,他
都能用现量去暸解,尤如掌中庵摩罗果。对任何众生无始以来的前世后世,佛陀全部知道。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造什么业,会投胎那一类有情,受到何种果报,这些细微的因果,都能暸如指掌。弟子起心动念,或何时可以证果,佛陀都能全部暸解。                                                    
    从前有一位琉璃王和大臣马拉亚要消灭释迦族,当他们出兵时,佛陀示病头痛。世尊为释迦族说法,当下很多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释尊知道释迦族灭亡的时候到了,就不再朝释迦族看,而朝向树木,于是琉璃王就消灭了释迦族。后来琉璃王和大臣派人问世尊,他们造了这种恶业,会有什么果报。世尊告诉他们因为造了这种恶业,七天之内会被大火烧死堕入恶道。琉璃王和大臣想在大海的船上,木头全湿掉了,就无法起火了;但因船上有放大镜,被太阳照射起火,于是琉璃王一群全部被火烧死。这是说世尊了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因果,都能如实暸解的意义。
    最后一句向释迦世尊前顶礼。我们要常常思惟佛陀身口意的功德,如实了知后要常常以止修、观修的方法思惟。

是无等师最胜子  荷佛一切事业担  现化游戏无量主  礼阿逸多及妙音
    前一偈是礼敬佛陀,这是礼敬阿逸多和妙音,也就是弥勒和文殊菩萨。先是世尊在世间传法,未来在世间成佛的是弥勒菩萨,是第五尊佛,第六尊佛是文殊菩萨。世间上有许多师,外道的也叫做师,但是差别很大。「无等师」,就是这其中最殊胜的佛陀。「最胜子」是指依佛陀经典产生的,最有成就的佛子,就是阿逸多和妙音。「荷佛一切事业担」,佛陀身口意三业,最重要的就是口业,也就是护持佛的教法,主要是阿逸多和妙音菩萨来承担,他们在无量无边的世间,现无量无边的身,推展佛陀教法。在西藏有很多成就者,有些承袭弥勒的教法,有些承袭文殊的教法来推展佛法。文殊菩萨、龙树菩萨所传的是深见行,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所传的就是广大行。所以在人间二千多年了,仍有完整的佛法存在,完全是靠弥勒和文殊菩萨的功德。 

如极难量胜者教  造释密意瞻部严  名称遍扬于三地  我礼龙猛无着足
    这里礼敬的是开派师。「如极难量」是说非常深奥难以暸解的佛母(般若经)。在印度和西藏虽然有很多成就者,但是能完全暸解般若波罗密多的,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五。就是因为佛母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于是佛陀讲法,先转四谛*轮,其次慢慢地引导入佛母的第二*轮。在西藏来说,能找到真正暸解般若密波罗多并且宣扬的,是非常少的。宗喀巴大师在二十岁时就通达一切教法了,那时在西藏虽然有很多通达各种经典的善巧者,大家都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体验。宗喀巴大师还不能如实地暸解空性,当宗喀巴入定观空性的时候,可以持续两三个小时,有人在旁边打鼓都无法惊扰到他。后来,宗喀巴大师请教文殊菩萨,所证的是不是最究竟的空性。文殊菩萨说:「这还不是」。宗喀巴大师于是和文殊菩萨讨论,但是还是无法完全暸解。于是宗喀巴大师说:「我如果到印度参拜一些成就者,是不是就可以暸解」?文殊菩萨说:「不需要去印度!你的愿也不会满足的,你可以在西藏依止其他上师,如果还不能暸解,我再直接向你解答」。于是,宗喀巴大师开始参访西藏很多有成就的上师,但还是没有办法暸解。文殊菩萨告诉宗喀巴大师,现在还是没有办法证到空性,要去净罪积资。另有一位通达中观的上师,他也可以见到文殊菩萨,于是问道:「宗喀巴大师已经通达这么多教法了,现在要他去净罪积资,不是很奇怪吗」?文殊菩萨说:「这个你不知道,我这样让他净罪,将来一定可以推广教法,利益更多有情」。于是宗喀巴大师在三十七岁时,带八位随从,在拉萨东南边一个叫欧喀的地方,在那里净罪积资。宗喀巴大师用一个石头做的曼达拉盘供养,因供曼达手上的肉都被磨掉了。拜十万次大礼拜,供十万次曼达拉,念百字明,乞求净除罪障,以证得空性。后来依净罪积资,宗大师才证得最究竟的空性,于是写下了缘起赞。这部缘起赞,深深思惟的话,是浓缩了一切般若经的内涵。
    宗喀巴大师都要经由净罪集资才能暸解,可见空性是真的「如极难量」的。般若波罗密的意思,以能诠来讲是指般若经的十万颂,二万颂,及八千颂;就所诠来讲,是指被大悲心所摄持的空正见。所以说广中略的般若经,是佛陀一切经典中最深最圆满的。般若经的内涵,是由文殊菩萨融会而传承下来的;而隐意的现观道次(现观庄严论),是由弥勒传无着传下来的。所以说佛陀所传的显意和隐意的法,是龙树及无著菩萨师承文殊及弥勒菩萨广传下来的。「瞻部严」是瞻部洲的一切大成就者。世尊圆寂后,世上再也没有一位像龙树或无着世亲这么有成就的人。「名称遍扬于三地」,是说龙树和无着的名称是遍扬天上、地下及人间的。

摄二大车善传流  深见广行无错谬  圆满道心教授藏  敬礼持彼燃灯智
    龙树与无着是两个开派大师。古时候的人民,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他们如同那时的大马车一样。另外一个意思是指轨则师。因为以前路很窄小,靠马车经过将路开大,所以无着和龙猛就像马车一样,将佛陀的教法广为弘扬在世上。二大车就是广行与深见;深见的车轨是从文殊师利菩萨传给龙树菩萨,圣天菩萨、佛护、月称、师子宝贤,然后阿底峡尊者。广行则由弥勒菩萨传给无着、世亲、金洲大师至阿底峡尊者。在阿底峡尊者之前,这两个传承都是在不同人身上,从来没有在一个人身上。到阿底峡尊者后,才具足两个传承。阿底峡尊者当初在印度时只得到深见的传承,后来依止金洲大师,才得到广行的传承。他另有一个是修行的传承,从世尊传给金刚持菩萨,传到帝洛巴、那若巴,再传给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因此另外有一个名号,就是具足三种传承合流。从阿底峡尊者之后,又传给了仲顿巴大师,仅俄瓦和卜多瓦大师。燃灯智就是阿底峡尊者,这一颂是敬礼阿底峡尊者。

偏视无央佛语目  贤种趣脱最胜阶  悲动方便善开显  敬礼此诸善知识
    这是敬礼从阿底峡尊者到自己的一切传承上师。「偏视无央佛语目」,是指菩提道次,如果暸解菩提道次,就可以暸解佛说无尽的一切境界。「贤种趣脱最胜阶」,说有福报贤种的弟子要得到解脱,最胜的入门和进门入内两种方法。「悲动方便善开显」。说明这些善知识有很大的悲心,善巧的用各种方式开导菩提道次,我要向他们敬礼。我们要常常思惟:现在能听到这些法,完全是历代传承上师传下来的。饮水思源,忆念传承上师的功德。我每次想到西藏的大译师们到印度求法,遇到了种种困难,他们都能够忍受,得来实在不易,如今世界上没有佛法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们是多么幸运,能有机缘听闻。因此更要珍惜教法,努力护持教法,使教法长久住世。
    我们不管到那里,坐飞机坐汽车还觉得很累,飞机上的饭还很好吃,但是,我们还装做很累的样子(众笑)。这些西藏的大译师从前就带着一个包袱,靠着步行到印度,路很不好走。从西藏到印度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从日喀则到尼泊尔,另一条则是从拉达克到克什米尔,那时克什米尔的佛法非常兴盛,但是路程很远,他们都带很多金银财宝,很担心路上被人劫夺。而且在印度气候非常闷热,不能适应,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克服许多困难。在印度学佛法,一学就是十年,二十年。他们回到西藏,再将所学的翻译成藏文,现在西藏才有经藏一百零八,论藏有两百多。有时我认为自己已经吃很多苦了,但是和大译师相比,根本不及他们的一分。就是因为无法像这些大译师吃这么多苦,所以我们所暸解的也就没有他们所暸解的一分。以前在西藏,大家都很尊重这些大译师,将他们的像画下来。后来的人因为我慢,认为都是自己知道的,而没有想到这些大译师。如果有人问:「你怎么精通这么多经典」?他们会说是自己努力学来的,根本不会想到上师和这些大译师的恩德。因为都认为是自己辛苦学来的,自然就不能暸解得很深透,全是没有思惟传承上师的功德。
    如果这样反复思惟,就会觉得我们所吃的苦,只是口头上说的苦而已,这是不是苦还是一个大问题。常常思惟传承上师所吃的苦,就会觉得自己吃的苦算不上什么,是可以克服的。常思惟上师的功德,对他们生起敬信心,善根力也会增长。想想下一代的年青人,跟我这一代所吃的苦,差别非常大;像我们学校学生只要馒头有一点黑,脸就变了(众笑)。饭不好吃,就马上把它倒掉,跑到外面的餐厅吃,好在我们有两头牛,要不然这些饭不知道要埋在哪里(众笑)。说真的,他们是应该要努力,但是从这点看起来,他们是不会有多大成就的(众笑)。像这些不好习气的人,说他们可以弘扬佛法,真令人怀疑(众笑)。我通常早上喝一杯茶一点饼,到十点和下午再喝一杯茶。我们同学是早上喝一杯茶,九点喝一杯,十点下课又再喝一杯,吃完饭又再一杯。我有时候想,餐厅是不是应该关门,但是餐厅关了,外面还有别得餐厅(众笑)。如果不让他们轻松一点,他们会想:不读了!我要去做买卖赚钱(众笑)!还有人想:饭如果不好吃,我要回台湾(众笑)!这就是因为没有常常思惟传承上师所吃的苦和功德。
 
赡部善巧尽顶岩  遍众称美胜妙幡  龙猛无着二法流  菩提道次善传承
    瞻部是指世间,顶岩就是说菩提道次是世间最殊胜的,像最高峰的顶岩一样。在阿底峡尊者未着菩提道炬之前,虽然每个修行人都有他的道次第,但是没有写在书上。直到阿底峡尊者将道次第分为下士,中士,上士,很简要地写成道炬论。所以菩提道次是「赡部善巧尽顶岩」。「遍众称美胜妙幡」,说明所有有情听到菩提道次都会很欢喜。三十三天中有一个妙幡,当妙幡拿出来时,每个天人都能呈现在妙幡的中。「龙猛无着二法流,菩提道次善传承」,指菩提道炬论是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所流传下来的菩提道次第。
 

第三章 教法殊胜 

成满群生所希愿  教授伏藏如权王  无数经续汇归流  吉祥教乘大海聚
    道炬论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如同如意宝一样是宝中之王。这个教法是融会一切法的教授,就如同大海一样,山上流入各河川的水,最后都汇流入大海。尤如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都融会在这部菩提道次中。「吉祥教乘」是指善说者阿底峡尊者的教法。
    阿底峡到西藏三年期满,想要回印度;原因是拿错大译师在那烂陀寺跟主持保证,三年之后带阿底峡尊者回印度。在回印度的路上,因为尼泊尔一带战乱,所以无法回去。于是仲顿巴上师就请阿底峡尊者到卫藏。但是,拿错大译师说:「这样,我当初跟主持的保证不就违反了吗」?阿底峡尊者说:「如果无法做到的事,不算违反你的承诺」。阿底峡尊者到卫藏去,他派一个随从,带着他所着的菩提道炬和一封信,告诉主持因为战争,无法回印度,现在要到卫藏弘法。随从就将信交给那烂陀寺的住持,住持看了信之后,知道阿底峡尊者在西藏推展教法很成功,又造了道炬论,于是很高兴,将道炬论放在法幢上,让大家供养。主持回一封信给阿底峡尊者,希望他在西藏广弘佛法的同时,能为道炬论写注释。
    以前阿底峡尊者从来没有造一部论具足显密的道次,所以这是非常胜妙的。菩提道炬论因为说到显密的扼要,所诠是圆满的。它跟一般经典不同的是,具有显密二种修持。因为内容是调伏心的道次,特点是很容易修持。另外又宣说深见、广行的扼要,具有龙树与无着的教法,比一般道次更为殊胜。具足这三种功德,是其他经论所没有的。

证知诸圣教无违  经典无余为教授  易获圣者深密意  剧愚恶崖获救免
    菩提道炬论本身具足三种殊胜,前面已经说过。本颂是说另有四种殊胜:
    一、圣教无违。诸圣教是教教授及证教授,有些经典还说断教授;教教授是指佛陀所说的经典,以及具量士夫的释论。要具足四种条件:一是具意。要有所诠及究竟的目的。外道的论典说杀生供养可以生天,这是不可能的。但依照佛教论典的所诠去行持,可以得到果。二是与善法有关的。依照修持可以断除罪障。三是断除烦恼的。外道的禅定是无法断除三界有顶的烦恼;依佛陀教法修持,可以断除三界烦恼的功德。四是宣说寂灭的功德。修持能证得寂灭,得到永恒的快乐。外道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也无法得到解脱,所以他们论典没有这种功德。具足四种条件才是佛教论典,佛所说的经典都是利益有情的,不会损害的。外道只是说不要杀人,其他动物仍可杀害,这不算利益有情。
    二、经典无余为教授。所以依佛经典修持,可以得到究竟的利益。如大般若经使你了解所断的是什么,不了解的使你了解,未证的让你能证的,有这三种的殊胜。像戒定慧三学的经典,都称证教授。大乘有教教授、证教授,小乘也有教教授、证教授。广大的就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是间接直接令众生成佛,没有一部经典不是为了断烦恼的方便,也是解脱的方便。菩提道炬论与此意趣无违,也是成佛的方便。
    三、易获圣者深密意。如果不学道次第,很难了解甚深密意。学道次第就能知道闻思修互助配合,没有听闻是不可能修持的。经典虽为殊胜教授,因为末法所化机,如果不由具足定量释论,无法得到甚深密意。
    四、极大谤法之罪获免。佛陀随机设教,有时说了义,有时说不了义,权实二意都是开示成佛的方便。如果不了知,则会谤法,批评教是一种,修是另一方法。现代有人说学那么多有何用,修的只要一点点;如般若经广中略,只是念诵而已,其实内容都是让我们修持的;甚至说辩论,只是增长知见而已,也不是修持。因为有这种知见的人,就是不了解经典无余为教授。如果了解菩提道次第,就能了解一切经典都是教授。佛说的经典,无不为众生灭除烦恼的。所以在三大寺许多学了辩论之后,仍须学习菩提道次第,才能帮助修持。了解菩提道次第扼要,自然可以知道修持;如果不了解,很难认定其他经典也是修持教授。如果知道不相违,即能不谤法,而不会堕恶道的险崖。谤法堕恶道,将无法再度接触佛法的机会。即使罪尽脱离恶道,重新生为人,也难深信佛法,生种种邪见,无法得到解脱。所以谤法罪最重。
    谤法如何造成?例如自己修大乘法,说小乘无用;小乘则谤大乘非佛说;密教显教相互毁谤。读那么多经无用,念佛念咒就可以;修持佛法一定要出家,不出家不能修持,修行不是以身分来区别,分别好坏很容易造成谤法罪。

是以印藏善巧士 恒常信依胜教授 厥唯三士道次第 谁人心不踊跃喜 
    说明印度及西藏的大成就者,都认为菩提道炬是很尊贵的教授,也是学习的弟子可以信赖的教授,具有三士道的次第,那一个心里不欢喜。现观庄严论、入行论,虽然也含三士道次第,但次第没有这么完整,仅仅说明什么是下士道,什么是中士道,什么是上士道。这样的完整道次第,具慧者那一个心中不踊跃欢喜,赞叹这殊胜的教授呢!
    我们学习广论无法生起欢喜心,因为不了解内涵;当了解之后,自然欢喜心就会越来越强。西藏的修行者,不论到那里,都会带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略论。


第四章  道前基础

一切经藏心精要 此道一座作持念 演说正法闻胜德 该集义大最当思
    广论是八万四千法门的精华,所以我们念诵一遍,思惟一切内涵,有很大
功德。不但念诵有功德,听闻、请师、讲法者也会得到很大功德。因此,我们要好好听闻思惟,在慢慢念诵摄颂的同时,静下心思惟广论的内涵,均在此摄颂当中,它涵盖了五部大论及经藏的精华。我们念诵时也等于念诵五部大论的精华,要反复思惟摄颂的内涵。在西藏均念诵很慢,唱的调子很好听,听者有时会感动的眼泪都掉下来。
    演说及听闻佛法的功德,广论中说的很清楚;经中说因为听闻正法,才可以了知所断所取。世间的学问,虽然广博,即使现代科学也无法让我们了知所断所取。但是听闻正法,可以凭此修持,得到断除烦恼的功德。以前我们放逸做些不该做的事,现在由于闻正法让我们羞于为恶,即使无法一时断除,而能常生忏悔之心,削弱造恶的力量,未来的痛苦也自然减少了。
    我们能够认识烦恼,也是闻法的功德。有的人误认为贪心是慈心,不会产生后悔的心态,甚至认为瞋心也是对的。这都是不听闻正法,造成的后果。闻正法后了知该进该止,可以得到涅槃。正法像眼睛,不听闻正法就如同生出来就是盲人,永远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多闻正法有很多功德,我们不可轻视,不可生慢心,以为我懂了不要听。我们要好好珍惜,稀有难闻的佛法今已闻到。世间上众生无量,而真正有幸闻到正法的有几人,即使有人听到法,也不一定是正法。因此,我们有机会听到正法,应该高兴珍惜。
    听闻正法不能作意五处:一、不以作意自己种性高于讲法者,就不听闻。如果讲法者是在家众,听闻者是出家众,认为不该听,也是不对。我们所需要的法,不管对方是在家或出家众,都应该向他请法。二、不应作意讲法者的威仪。只要讲的是正法,我们都应该去听。三、不应作意讲法者的声音。不要认为声音不好就不要听。四、不应作意讲法者言词粗陋就不听,因为我们要以正法修行。五、对讲法者我们要认为与诸佛无二。以密来说他就是佛;以显教来说,也要观想他与诸佛相似的。因为上师根据佛说的法说给我们听,我们经由听法而得到断证功德,这是我们的目的。

尽其遍被善福业  胜妙因缘总该源  示道善士专勤勇  意乐加行如实依
    善福业是指今世及未来的一切善业,今世及未来的一切乐受,这均是依止善知识而产生,并不是自己本具的。善知识遵照佛陀教理指导我们,何者该取,何者该断,我们才能得到善福业。
    虽然佛陀已经说过,仍要善知识教导我们那些善行;上面说过多闻可以得到许多功德,这些功德由善知识处闻来;因此今世及未来的善福业,必须靠上师引导,才能得到。胜妙因缘的根源,是善知识。至于是否有办法利益自己以及利益他人,使佛法长久住世,都是由依止善知识而来。
    依止了善知识,不应有不恭敬的心态;善知识如有缺点,第一、应该思惟那是我看错了。第二、应该思惟与我不相应,我不能视为是缺点。第三、应该思惟他曾经教我,我得到许多好处。以前西藏许多大德说,我们依止善知识,要认为他是圆满一切功德,都没有缺点。因为这样很难,明明看到缺点,为何说没有呢?因此要观想善知识的功德与诸佛无二,最主要的恭敬心是他讲的法正确,而不是他要圆满一切功德,这点是很难的。无误的引导最重要,所以经说:「离经一字,是为魔言」。善知识有佛、菩萨、凡夫,不一定具圆满一切功德。不一定观察善知识所说都正确的,佛也说你们要遍观察我所说的。我们观察善知识所说正确的,依教奉行,不正确的不要采纳,用不着批评。尤其是时下五浊恶世,很难找到无缺点上师,能够找到那是你的福德因缘,所以要选择优点多于缺点,因为我要学的是他的优点。最要紧是想学的是那一门,上师必须精通这一门,又肯努力教导,这才能学到你所要学的。
    「意乐加行如实依」。依止善知识,分做意乐和加行两部分;意乐必须经由很广的道理思惟,要观想善知识和三世诸佛是一体,这样的观修是有意义的。三世诸佛为了一位有情,都会努力做广大的事业去利益他;佛陀已经涅槃,他必须示现与我们差不多的相,才能接近我们;因为我们的福报不足,无法见到佛陀的报身,所以佛陀会示现各种不同的相,利益一切有情;佛陀圆满一切功德,可以无碍的化现不同的众生相,教化有情。佛陀也曾示现教化我,我的根本上师也有可能是佛陀示现,这点我无法否定,为什么不观想他就是佛呢!假如我们观想上师是佛,就能很快成就。依此理由,能够观想上师是佛陀。假如仍旧无法观想起来,可以观想上师是佛陀加持来教导我,佛陀已溶入上师的内心,虽然示现凡夫相,但与佛陀无二。上师在传法时,应观想他是佛陀溶入内心加持,思惟上师是佛陀溶入无二的,这样才会圆满。视师如佛,必须了解佛陀的功德;如果不了解佛陀的功德,观想上师是佛是很困难的。一般认为佛陀是无缺点的,我的上师有许多缺点,有这种疑惑,是很难观想;这时必须思惟佛陀做利益有情事业,上师也一样的传法利益我。我们要视师如佛,必须以很多正理思惟,如果能这样思惟观修,必定会有很大的感受。入行论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视师如佛的修持,因为没有串习,所以觉得很难;如果不断串习就不难了。
    我们要观想善知识与一切诸佛无二的,三世诸佛为了一个众生,做广大的利益事业,一佛的事业,包含了三世诸佛的事业,他们的意趣都是无二无别的。假使赞叹释迦牟尼佛时,迦叶佛不会不欢喜的,反之亦然。一佛欢喜时,诸佛就欢喜了。一切意趣无二,一切事业也是无二无别的,不会特别地去利益某一有情,特别地使他欢喜。所以,同我们有缘的释迦牟尼佛的事业,也就包含一切诸佛的事业,他是我们教法的导师,就教法来说是直接利益我们的。虽然如此,但是这个事业的确包含一切诸佛的事业。同样的,上师如果为利益有情而说法时,他的事业也就包含一切诸佛的事业。所以一切诸佛都被上师所收摄,上师对我们做有利益的事业,就等于三世诸佛对我们做有利益的事业。所以善知识尤如一切诸佛的精华。
    肉身的凡夫无法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也就无法被摄持的。但是佛陀的色身并非血肉之身,而是由智慧之光产生,他可以任运而变化千百亿化身。所以观想上师为诸佛所摄持的话,就可以得到一切诸佛的加持。虽然佛陀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众生没有希求心与信心,佛陀是无法对他做利益的事业的。好比雨到处下的是一样大的,因为地形的关系,有些地方会长出苗,有些地方则不会长苗。这样思惟,就能感觉到上师是一切诸佛所示现的,上师摄持一切诸佛的加持,上师的事业是一切诸佛的事业。所以我们特别对依止意乐修持时,要精进修持上师是包含一切诸佛的加持;如果我们无法观想到这一点,也无法观上师如佛时,就观想上师的事业,与诸佛的事业是无二无别的。
    至于加行方面,广论已经解释得很清楚,这里就不多说了。加行的意思就是实际去做,恭敬上师,礼拜上师,供养上师,这必需靠身口二业实际行动。如理如法做,使善知识欢喜,就是依止加行的意思。但是加行的修持中,最殊胜的就是依教奉行。

审身舍命亦不舍  依教奉行师喜供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既然弟子连舍弃自己的性命,也不愿意放弃善知识,以及对善知识的恭敬,当然也就不会批评善知识了。在西藏有一位蒙古上师叫格耶西,曾经当过下密院的住持,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中共派格耶西斗争他的上师曲绛仁波切。但是他居然在大众面前举着手喊道﹕「我的上师没有缺点,我如何斗争他」?共产党听到这句话,觉得很不顺耳,用棍子打他,要他再讲。他仍说﹕「我的上师没有缺点,我如何斗争下去」。后来共产党对格耶西说,你的上师有太太,又教他一些斗争的方法。但是格耶西说﹕「我的上师与金刚持是无二的,就算有一个太太,乃至一千个太太也嫌太少」。后来,共产党不管怎么打他,折磨他,他还是不肯斗争自己的上师。对格耶西很有信心的徒众,看他被打的很惨,劝他讲一点也好,就不会这么遭殃。但是他说﹕「我不能做这样无耻的行为」。这就是「审身舍命亦不舍」,依教奉行。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说明我(宗大师)的上师文殊师利菩萨如此做,希望我也应当如此做。

暇身胜逾如意珠  遭逢难得唯今朝  难得畏失如空电  此义观思尽尘劳
勘破犹如虚糠皮  日夜无间取心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这里大致是说暇满人生难得,至于微细的方面,我们以后再做解释。因为我们暸解暇满人生是很难得的,对于求法之心态就可以提起,可以更强烈。有些人在思惟暇满难得时,因为自己得到,则会生起傲慢心,这是错误的。如果思惟暇满难得,可以让你提起求法心力,这样的思惟就是正确的。所以不管昼夜六时,我们都要依法奉行,不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如入行论说﹕「与此工价已,令彼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给一切」。既然获得人身,就该给他吃的、穿的东西;以一个仆人来说,他工作得很努力,也应该让他吃好一点,用好一点,薪水提高一点。所以我们为了求法,必需具足生活资具;如果与法有违背的话,就不能太注重这个身体,太注重饮食;虽然必需注意身体存活的条件,但也不能太贪着,这两个是平行的。在提婆的四百论中说,我们的身体是有很多过患。我们为要得到快乐才要身体,结果却因它而得到很多的痛苦,身体却变成我们的仇人;以世间来讲,造成你很多痛苦,就将之视为仇人。当然不会恭敬仇人,但是我们都要恭敬地照顾自己身体,其实供奉自己的身体就跟供奉仇人一样,不同的只是近与远,都是害你的。这样反复思惟,就可以减少对身体的贪着。为了要消除对身体的贪着,必需了解身体的过患。但是为了要提高自己求法心力,必需想到暇满的功德。


第五章 下士道  

殁堕三途终难定  救畏信必唯三宝  当行皈依极坚住  勿令学处衰减损
    我们死后没有把握决定不堕三恶道,以百分率来说,有百分之七十我们会到恶道,只有百分之三十会到善道。虽然今世修得不错,集了很多福报,但是想想看,前世是无始的,到底造了多少恶业,再加上未来是否会遇到逆缘造恶业,这很难说。可能明天就和别人打官司,被判罪入了监牢。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都在行善,但是未来的情况,会怎样转变是很难预料的,再者前世造了恶业只是没有感果而已。
    如果后世就堕到三恶道了,那么谁有能力来救呢?以世间的帝释天,大梵天,他们没有这个能力的。那么西藏的捏冲护法神,也没有这个能力的。像台湾的乩童,也没有这个能力。不只没有能力,连自己也有可能堕入三恶道的。经过思惟观察,唯一具足救护能力的,只有三宝而已,所以要放下一切,只皈依三宝,这是最主要的依靠对象,别无选择。我们要从心底对三宝产生不共的皈依心,为了不要堕落恶道,我一定要归投依靠三宝。
    不是生了皈依心就可以了,还必须听从三宝的教诫。我们皈依之后,不学皈依的学处,那是不行的,是相违背的。假设一个人做过小偷,对别人说﹕「我从此就不偷东西了」。但是过几天又去偷东西,被送到法院判刑,这不就是相违了吗?所以我们皈依后,要信守学处行持。否则佛陀不但不欢喜,还会为我们担心。
    皈依学处,分为共皈依学处与不共皈依学处两种,分所遮与所取。所遮:一、不皈依余天神。二、不损害有情。三、不与外道共住。所取:恭敬佛之塑画任何形像。佛经或任何四句偈等法宝,皆当恭敬。具出家相僧众,应敬如僧宝。总共有六种。以戒律来讲共皈依学处有两种,每一种又分为八种。至于学处在广论里已经提到,今天也不用特别说明。

黑白业果善巧思 系决如理修取舍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圆修胜道所依性 咸未令获绝增进 遍具斯因当勤学 三门妄染成堕罪
    皈依学处最主要的是依业果奉行,为了不在后世堕入三恶道而皈依佛陀,就必须如实守护皈依的学处,也就是如实守护业果;知道取舍进止,这就是如实守护业果。为了不要贪着今生,所以佛陀讲了暇满人生,念死无常及业果的道理。为了要脱离后世三恶道的痛苦,必须遵守皈依的学处;为了要得到快乐,如理遵守业果的道理。我们虽然得到三宝的加持,可以一次两次不堕恶道,但是否每次都能保证不堕恶道呢?这是很困难的。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好好行十善业。
    至于永远脱离三恶道,今生是很困难的,必须很多生努力串习下去,最后才能永远脱离三恶道的痛苦。所以为了后世也能如理遵循业果的道理,也应该得到一个暇满人生,才有办法做到。虽然三宝的加持,我们得到人的果报,但不一定能得到暇满人身,假如无法得到,很难生起业果的道理,也无法守护皈依学处。为了后世能继续修持正法,必需每一世都能得到暇满人身,这样才有可能慢慢地得到增上生,修持正法。我们应该慎重思惟,为了要永远得到暇满人身,应该俱足什么因,不然就无法慢慢达到究竟的胜果。就好比鱼网很大,但是我们再怎么逃、怎么翻,也逃不出鱼网之外。现在我们虽然有一点福报,有一点善行,如果无法得到暇满人身,也就无法真正走上道的次第的。从现在起必须积聚功德,每一生都得到暇满人身。可是这必须靠种种因缘才能成办,这是我们现在必须好好思惟的。假如因缘不具足,也无法感到这种果报。所以为了得到暇满人身果报,我们都要学。
    我们要实现,必须遵守三学的学处。不要说三学,连要圆满戒学都很困难,因为烦恼业障太重的缘故,即使已经得到戒体,也不一定会好好地遵守戒律。在学定学的时候,开始坐下来就看到都是暗暗的,无法止住所缘处,这是我们内心的障碍。例如吃不应该吃的食物,也会障碍修定学,其他例如谤法的障碍。当我们坐下来,思惟无常苦空无我,修持皈依发心等等,无法很清楚的思惟,总是觉得很暗,中间好想有一层隔离,这是我们的业障太重的原因,才会造成这个后果。有些人不管修戒学也好,定学也好,慧学也好,都能随心所欲。虽有如此果报,但不应该太得意,反而要努力加强培养自己能力,继续努力修持。如果有深厚的业障覆盖着内心,首先必须净罪积资,净除以前所造的业障。净罪积资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四力忏悔。以密的加行来讲,要供十万次曼达拉,礼十万次佛,净除以前所造的障碍。修持时无法很清楚的缘一处,这时要放下现在的修持,先以四力忏悔自己的业障。
    虽然以前我们有很深厚的业障,但是我们以四力来消除,这样不管要学什么都很快,都能一下子证得当中的涵义,以前未曾想过的,自然而然就会暸解。一般而言,闻思修中的修要和四力并行,这是最好不过的下士道修持。观修和四力一起修持,无法很专心的观修时,那么要放下原有的观修,以四力为主进行观修。忏悔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供曼达拉,拜佛,又如替上师做很多事情,或者广大的利益众生,这些都有忏悔净罪的作用。
    以前我在三大寺时,有一位在康地很有名望的大德,曾经对我说﹕以前不管怎么努力去学,还是不会,后来他的上师生病,大概两年多,他就伺候上师。这位上师因为病重,在床上大小便,他也不顾骯脏,把这些粪便清洗干净。两三年无法多看经典,但是确实诚心诚意地去侍候上师;后来上师圆寂了,再加上两三年都没有翻开经书,于是他想现在大概都看不懂了。没想到他一翻开书,以前不懂的,现在他居然都会了。从此之后,他不管看什么都容易领会,对法的体会和感受也日夜增长。虽然当初学习的时候,没有像其他学生学得那么广,但是学成之后,教书和教育的方法,在三大寺中确实是很有名的。这与自己内心的意乐很有关系的。
    阿底峡尊者住世时,有一段故事。有一户人家有两个儿子,供给阿底峡尊者。这两个当中,有一位比较聪明,被阿底峡尊者派到另一个上师地方去学,比较不聪明的那一位,则被留下来服侍阿底峡尊者,而且他确实也很诚心地服侍阿底峡尊者。有一次,阿峡尊者示病,在床上大小便,但是他也还是很诚心地侍奉阿底峡尊者。那时候,他忽然有一个念头,想和兄弟当初一起被送到这里,但是他被送去听闻正法,现在应该有多闻的能力了,但是我却没有听闻到一点教法,只是侍奉上师而已。于是他顿时觉得很悲哀。此时,阿底峡尊者以他心通得知他有这个念头,于是对仲敦巴上师说道﹕这个人有了不好的念头,你应该教诫一下,除去不好的念头。于是仲敦巴跟他开示﹕侍奉上师是可以净除以前的罪障。从此之后,他的诚敬心就更强了,努力侍奉阿底峡尊者,也有了深信上师的功德,没有了骯脏的分别心。而阿底峡尊者要如此示病,也是要净除他的罪障的。有一天在清除阿底峡的粪便,从楼梯走下去时,每走一步就生起一种不共的三摩地。当他走到外面,将粪便丢掉时,就得到以前从未有的证量及禅定的功德,以前未知的现在全知道了。于是很欢喜,跑上来见上师,这时阿底峡尊者也不示现病相了。后来,阿底峡尊者将另一位兄弟请回来,在他的面前比较,看哪一个的证量比较大,哪位学得比较多的兄弟想﹕我跟我的上师学了这么多,但是他却完全没有学。于是,他就生起了傲慢的心。但是,他却因为诚心的侍奉上师,所以所得到的功德却更多,因为他不只清除了罪障,再加上利益别人强大心力,这样对净除业障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我在三大寺中的七八年中,很努力地学习经典。后来那里的僧团需要人照顾,我就负担起这个责任,于是很少有时间阅读经典。一九六一年逃亡到印度,那时候想要看经典,已经没有经典了。我居住地方的附近很多长辈,其中最年轻的就是我了,因此热心为这些长辈服务了。之后,政府派我去读教师班,我连写字拼音都不会,经典也只会一点点。但是,我只有一个心念,既然是法王派我去的,应该好好学习,将来能对法王做更大的贡献,为他做很多事情。当我进入教师班时,毕业后成绩只是中等的。后来在马斯利地方教书,学校的条件不是很好,学生过着很艰苦的生活。因为大家的生活也都很艰苦,于是我以热忱的心态,帮助学校,将每个月的薪水用来买纸买笔给学生,每月的薪水都用在这方面。后来,我又被政府派到另一个学校,要管一百多个女学生,一方面算是她们的老师,要教她们,另一方面也算是她们的仆人,要照顾她们(众笑)。虽然我是一个出家人,但是没有办法,也只好当她们的仆人,不过还是保持了原有的热忱心态。有时候会产生很多念头,想以前在三大寺读的经典,目前在这种逆缘下,无法再读到,只能帮别人,什么也不会,这个人生大概是空过了。觉得很伤心,但是也没有办法,只有继续服务,并且乞求三宝的加持。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以前一些想不起来的,居然就想起来了。学校都是九点休息,我就趁这个时间静坐,思考经典的内含,突然就有些不共殊胜的道理,增长了很多智慧,字也写得漂亮了,拼音也更准确了,经典的内容也更懂了。就是因为服务大众的原因,净除了许多业障。如果说得到一点成果,不完全是由阅读经典得到的。我有许多认识的朋友,曾经这样问我﹕你以前虽然在三大寺读了七八年,但是后来就没有再读了,现在却精通这么多的经典,你是怎么学来的?我们每天都在看经典,而你却没有,你懂得却比我还多。我就好好地思惟,有这样的成果,大概是以前在三大寺时,每天都做早晚课,又服务长辈为僧团做很多事情,后来还做仆人,就因为这些事,而净除了很多罪障,这些知识就因此得到的。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故事呢?因为我们在做任何事时,意乐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要自己有成就,让别人赞叹而做,这些念头是不许有的。我们应该要具足清净的意乐,服务大众的意乐。总而言之,这意乐不要有太多的「我」,我要如何如何,这样你的净罪积资就不会有太大的力量。我们现在礼拜的原因,是为别人能得到快乐,希望我净除罪障之后,能好好地服务大众,让大众得到快乐是多么地好。以这样的意乐来净罪积资,才有足够的力量。在下士道不讲很广的念死无常,而讲业果的道理,有很深刻的原因,是要我们早日断除所造的业障而讲的。

故特净障实关要 恒具四力励行忏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现在讲四力忏悔﹕就是依止对治力,厌患对治力,反悔对止力,现行对治力。依止力就是具有清净的皈依,以皈依心来得到戒体,遵守戒学;戒学是一切功德的依处,有了戒学就算清净的依止力了。依持五戒的在家居士忏悔,以同一时间与心力来说,沙弥是比较大的,因为他具有戒体加持的关系,他忏悔的力量比较强。因为沙弥戒具足了五戒外,再加上沙弥戒的学处,所以他忏悔的力量就比在家居士强。在具足别解脱戒的比丘和具足菩萨戒的比丘来讲,他们在同一个时间内,具有同样的意乐,同样的加行来说,具有菩萨戒的比丘,他的忏悔力就比较强。同样的,一个具有菩萨戒的比丘和一个具有金刚三昧耶的比丘来说,具有金刚戒的比丘的忏悔力就更强了。这是因为他的功德依处,也就是戒学,所产生忏悔力强与弱。
    然后再加上对治力,对治力是对治以前所造的一切恶行。现在想起来似乎不做恶行,而在做善行,所以不会想到以前所造的恶行。但是,我们好好想想﹕今天到底做些什么事?这样一想,我们就会知道今天确实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不只是意乐不清净而已,身口业的不清净今天也造了。我们现在虽然懂了一点教理,一天当中居然还造了这么多恶业,那么不懂教理的人,他到底造了多少恶业?因为他不懂,于是不知道什么应该断处,也不懂得忏悔,这是我们应该思惟的方式。尤其我们现在做恶事,好比水往下流的那么顺利;要做一件善事,却必需要花费好大的心力,好比水往上流,需要很大力量才有办法达到目的。所以恶业是胜过善业的千百亿倍。这个例子就是恶业好比沙滩上的沙,而我们的善业就好比手中的一把沙。从这个比喻我们可以知道,每日造的恶业有多少,自己也可以体会到,恶业的念头一直挤进我们的心中,而善业却要花很大的心力才能做到。
    所造恶业并不会消失,也不会变旧或腐烂掉,会遗留在心识中,有一天只要缘俱足了,果报现起,就会感受到痛苦。仔细思惟我们的善业是这么的少,恶业是这么的多,如果不好好行善是不行的,因而对造恶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态。反复思惟造恶业是不好的,就叫厌患对治。
    我们要想无始以来,终于在今生有机会生起这样广大的善心,如果以前就做了这种善行,今天也不会落到这种下场了。今天既然懂得了,就应该好好做才对。我们要想内心的恶念这么容易生起,行善却那么困难,今天却能得到暇满人生,真的是很幸运。不断反复思惟,才算是实践了修持厌患对治力。
    假设厌患对治力强大,那么反悔对治力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生起了。反悔对治力就是以前所造的恶业只是没有色体而已,如果有色,那必然像须弥山一样的大,不好好地对治忏悔的话,而我仍继续造作恶行是不可以的。这种阻挡以后做恶行,就称做反悔对治力。从今天开始,即使要舍弃生命,我也绝对不做恶行。但从今天开始虽然不做恶行,从前所造的恶业需要透过忏悔,才能消灭。譬如一个人欠了债,如果不去偿还,利息是会越来越高的。必须先要还掉以前的债,才不会再付利息。既然了知该要断的恶行,今后绝不再犯;那么以前所造的恶行,必然也会感恶果,这些也是要设法断除。暸解所遮所断,应该好好切实行持。
    为了要断除以前所造的恶业,所以我们就去绕塔、绕寺,或念百字明、持咒、拜三十五佛,观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念阿弥陀佛,这种对治力就是现行对治力。有了前三种对治力再加上观无常苦空无我,这样观修也算现行对治力。为了要断以前所造的业障而观修,是最好的现行对治力。假设自己有了悟空性,以空正见来做现行对治力,就可以断除好几劫的业障。好好的观修生起菩提心,只要观修一次,就可以清除所有的业障了。假设俱足了这四种对治力,虽然观修的时间是这么的短,但是也可以去除很大的业障。好比点一把小火,就可以照亮很多色体。我们不用为无始以来造的这么多恶业而感到灰心,因为这是可用对治力来忏悔的。也不必认为因为无始以来我们造的恶业是无数,就必需做无数次的对治,这也不对。因为只要观修一次空正见就能清除无数劫的业障。同样的,只要观修一次菩提心,也可以断除无数劫的业障。虽然绕塔,念咒也可以断除以前的业障,但是不会比空正见,菩提心的力量大。这就是「恒具四力励行忏,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第六章 中士道

    一般未曾接触过佛法的人,追求的都是今生的快乐,根本不会想到来世,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只有今世。就是懂得一点佛法的人,同样的,也在为今世的快乐而忙碌,很少为来生着想。追求今世的快乐,不仅仅人类如此,畜生甚至小虫,也在忙碌今生的快乐,它们追求的方法,甚至比起人聪明。人自诩为动物之灵,以这点来看,高明不了多少啊!人类一个比一个聪明,但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今生快乐。像这些人最终又有谁得到圆满的快乐,临终时又谁高兴离开人间?都是很后悔、很不满意的离开了。动物死时则不会为贪着拥有的一切,遭遇舍不得离开的痛苦,最后安静的死去。有些人也像动物,不知有来生,就一样的安静死去。
    国王、富人、有权势地位的人,追求今生较长的快乐;乞丐只追求一天的快乐,目的相同;一直到临终时只追求今生,不知有来世,结果死亡的痛苦,彼此并无差别。所以只有佛法,追求的不是一天,或者一生的快乐;从今生的基础上,追求来生更远的、究竟快乐的目标。当佛法进入你的心中,就会感受有个殊胜的,永远脱离痛苦,得到究竟快乐的方法。因此不会贪着今生,今生即使受些痛苦,也不会瞋恨。
    为了来生快乐而持戒修行等,我们称为下士夫法门;依照广论的下士道次第修持,则有把握得到增上生,临终也不会有恐惧了。但这对初学者也有困难,这个次第最主要的是:第一是皈依,观想轮回及堕三恶道苦,人生无常,暇满人身难得,产生猛利之心,然后修持十善业。这样努力追求后世的利益,同一般只追求今生的快乐,就大不相同了。有位善知识请问阿底峡尊者,什么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界限如何?尊者回答:「追求今世快乐相应的不是法,相违的即是法;成为烦恼的对治品是法,成为烦恼的助伴不是法」。前者就是下士夫,后者就是涵盖了中士道的修持次第。
    总之,不为今生快乐或痛苦而操心,而为来生快乐努力修持,就是修下士道的法,有了把握得到增上生,人天果位。但是经过思惟,目前我也是得人身,一生当中并不是圆满的快乐,即使得到天的果报,也不是永恒的快乐,当享完福报后,也会堕落人间或三恶道,又要继续受苦。因此天的增上生,也不是究竟的快乐,三界不管那里投生,无法得到究竟的快乐,都是在轮回中受苦。要了解三界似火宅,不论人身、天身,最终的结果只有苦。
    思惟今生已经得到殊胜果报,也听闻了正法,一定有办法断除烦恼,脱离三界轮回的痛苦,我要追求最究竟圆满的解脱果位,获得殊胜不退转的快乐。那一天能生这种的心量,就是进入了中士夫。假如我们生起强烈的、坚固的解脱心,追求涅槃果,这个出离心生起,就已经进入中士道。
    因此由这种次第,慢慢的体认修学,让内心渐渐增长,不是停留在某一阶段狭窄的路中,一直在那边打转,要不断的提高层次。但是所学的是很多,而且很深奥,必须边学边配合修持,学习修持有关的经论。阿底峡尊者说过:「所知类多命苦短,寿命尚且不能知,故如鹅取水中乳,但取清净己所欲」。世间的学问是无边的,以佛法来说是多么广博,我们不可能一生学完。这广博的经论,都是为了我们得到究竟的解脱,也不是全部都要学。我遇到许多佛学博士、专家说,已经把经藏全部看完,我很惊讶,可是我自己没有读那么多,我从小出家学法,未能学那么广,觉得很惭愧。我们应如阿底峡尊者所说的,什么法是改善内心,使内心增长,要拮取精华配合修持,「故如鹅取水中乳,但取清净己所欲」。

苦谛过患不凝思 如实求脱不为生 集转次第不专念 不得正解脱根本
渡越有海坚痛念 晓了轮回何所系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中士道是希求解脱,解脱最主要是思惟四谛、十二因缘,因由思惟而产生强烈的求脱心----出离心。这一颂说明了中士道的扼要。
    苦谛含摄我们的五取蕴,有了这个蕴体,是苦苦器,坏苦器,行苦器。所以无著菩萨说有情安住的器具,就是苦谛。那么,我们天天照顾的无微不至的身躯----色蕴,应该好好的思惟。不管如何小心照顾,免不了病痛的,最后遗弃掉。为了这个苦谛身躯,辛劳工作,希望延续下去不坏,给他有形(衣服、饮食)无形(名誉)的虚伪装饰,也为它造作种种恶业。例如一个垫子,要很软很舒适,还要好看的颜色;同样的,披在身上的衣服,从色泽、材料,要让别人看到欢喜。食物各种各样,都是为填饱肚子,但是仍不满足,要摆上一大桌,从每一盘子挑选,从未思惟要花多少人力财力,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在一生中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就为了保护这血肉之躯;可是到了临终,还是不能带走而丢弃。不过仍有些人,为了让血肉之躯延续下去,设想周到,做了百年的准备,一切所需辛苦的珍藏起来,结果不一定派上用场,不一定自己受用。到了想用时,医生会告诉你,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相反的,一些穷人,医生会说要吃甚么补的,需要吃这个,需要吃那个。这样看来,医生似乎心地不好,有东西吃的不能吃,没有东西吃的叫他吃。我也有这种体验,以前我是平凡出家人,不会有钱,出去时因为印度天气炎热,看到果汁很想喝,但是掏不出钱,只好看着咽口水。现在有人供养了,看到很多果汁,又不能喝,喝了腰痛膝盖痛,有钱只好远离它(众笑)。
    总之,世间一切法,当你贪着最强时,也就是对你伤害最大。为了血肉之躯延续下去,辛辛苦苦的为它忙碌,最后如果有些成果,那还值得;如果仍然造作许多恶业,苦上加苦,那太不值得。如寂天菩萨说:「与此工价已,令今作我利,于此无恩利,不应与一切」。身体供我们修行的,如同雇人为我们做事,如果不帮助,反而害我们受苦,那何必照顾它呢!我们每天从生活去思惟,苦蕴体给我们带来无量痛苦,生老病死及这些含摄的一切痛苦,无始来一直在这当中流转不息。
    我们接触情器世间,都是痛苦的本质,朋友之间,本是交往很好,一旦你稍为不慎,或不善巧,即刻变成仇敌,会让自己深感痛苦。不管想去享用任何时,假如不适当、不善巧,也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这样思惟观察,没有一样可以真正得到快乐,一切是剎那无常变异。譬如最好的药,能解除一时病痛,如果多用,结果是适得其反,会带给你更加的痛苦;所以药虽能除病苦,亦能增加痛苦。因此世间的一切法,要接触要受用,要适当善巧,才不会有痛苦。
    经过思惟可以确认情器世间,没有一样可以一直得到快乐的。而真正能得到快乐的,唯有依止三宝,修持佛法;修习越深,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
    思惟苦谛过患,要配合广论思惟八苦、六苦、三苦等。思惟不只是那些名相数目,这是没有多大帮助,要思惟自己在这些苦中,具备了那些,才会有切身之苦,才有感受。至于三恶道之苦,会觉得离我们很远,因为没有亲身体验。所以除了三恶道苦外,其它的苦都可以配合我们亲身体验,去领悟体会真正的内涵。假使能配合自身的体认广论所说的苦谛过患,有一天自然会生起对轮回的厌恶,追求脱离轮回,希求得到圆满殊胜的安乐果位。
    修学佛法最主要的动力,要靠出离心;出离心必须思惟轮回的痛苦,思惟苦谛的过患,让自己生起畏惧之心,对轮回产生厌患。宗大师在晚期有次问文殊菩萨:「要靠甚么方法修持佛法」?文殊菩萨答:「最重要是出离心」。假如出离心很强,修行的力量会更强,否则修任何法都不会很圆满。
    三界轮回有这么多的苦,是如何产生的?一定有个根源,就是集谛(苦因),烦恼及业。有情世间器世间,都是由烦恼及业产生,这是我们不愿接受的苦;例如有毒性的种子,所长出来的花果,必然是毒的;可以治病的草药种子,长大之后开出花果都有药的本质存在。我们目前所遭遇痛苦之因,都是烦恼和业,当然产生不悦意;因此从快乐与痛苦,我们应深入思惟业果道理。
    四谛是圣道的基础,最重要最精华的。佛陀初转*轮就是四谛*轮,所以佛法一再说,此为苦圣谛、此为集圣谛、此为灭圣谛、此为道圣谛;又以十二种来详细解释,传四圣谛。一部经论是不是纯净的,端视有无如实的解说四谛,如实的安立四谛,不然就不是一本清净的论典。同样的,要安立无误的法宝,也必须经由道圣谛及灭圣谛。转四谛*轮的释尊,不是无因无果的从天上降下来,他是王子,出家修道而证悟,由自力无误说明四圣谛,他是具足证量,具足一切智者。圆满了自他利事业,以亲身体证,教化人间。两千多年前所传的四谛*轮,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大家都以四谛来修行;为了安乐也好,为了解脱也好,追求佛果位也好,都必须了解佛陀所说的四谛。我们应以四谛配合三士道次第修心,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讲解从因位集谛产生果位苦谛,这方面将作比较广的说明。因位集谛最主要是烦恼及业,但五取蕴行苦也是集谛;有人说器世间也是集谛,有的说不是,不过这并不重要。苦谛从集谛产生,我们寻找有两种,生起次第及还灭次第。例如有位病人感觉头痛,但他不知何因,经医生诊断,了知是胆病生起。这是观果知因,也是现起集谛之因,因为是由果而成立因,所以称为还灭次第。何谓观因见果?例如有人有胆病找医生,医生告诉他要小心,不然会引起头痛等病,这是观因见果,可能引生的果位。这是自性正因,因为由因认识了果,所以称为生起次第。我们观想苦集谛,由这两种观察。
    首先观想自己内心所有的痛苦,皆由往昔所造诸恶业而产生。「苦谛过患不凝思,如实求脱不为生」。我们要思惟现在感受的痛苦,是往昔所造的恶业,这种称为现观生起次第,就是由观果而见因。由此了知痛苦是由前世所生,由前世流转下来,如果我继续再造恶业,后世还会领受犹如今天的果报,这种思惟是观因见果。能够思惟这二次第,原来是流转轮回的苦谛,进一步了知十二缘起流转次第。
    因为心中无明,迷惑世间的真实,把一切幻相都认为实有。例如色蕴(集谛)是痛苦所依,我们却认为快乐的根源。深入观察幻相时,我们见到的都认为从他方面产生的,独立存在的,想到自和他时,我好象是独立自主的,想到他好象他从他那方面存在,不是互相观待产生。这是由无明污染串习而来。我们不止见到它,而且还执着幻相,这种执著称为真实义愚。因为不知世间的真实义是什么,颠倒执着,称为真实义愚。因为真实义愚,所以造了不善业。这是无著菩萨说的,并举例说明:无明如同在黄昏黑暗时,有一条草绳,误以为蛇而执着。因为误认为蛇的执着,产了畏惧心。黄昏黑暗好比我们烦恼中的痴暗,因草绳而误认为蛇,由痴心而执着为真实,吓跑甚至想要伤害它。当用灯火照亮仔细观察,原来是条草绳,不会再有蛇执之心,恐惧也就消失了,不会吓跑甚至加害于它。光明显现,黑暗消逝了,以明对治无明,明即无我慧。
    我们因为无明执着而造业。看到仇人产生不悦意之相,见到亲人产生悦意的相,由于执着独立自主的相而产生,这是我们无始以来串习。如果认为这种幻相是真实的,就称为真实义愚,也是无明之一。因为对悦意不悦意的幻相起执着,紧接贪瞋心产生;对不悦意幻相引发瞋心,对悦意幻相生起贪心,中庸的幻相产生痴心;由贪瞋痴心而造种种业,贪境生乐受,瞋境生苦受,痴境生舍受。造作任何业均三毒烦恼引起,贪烦恼造善业恶业二种:由执着悦意相想要帮助对方,这种意乐是善业,后来产生贪着,设法侵占一切,这种意乐是恶业。由瞋心所造的一定是恶业。
    痴心所造的分善业及恶业,就是十二因缘中,因由无明而有行(造业);造的业分为引业及满业,引业是善的生到善趣,引业是恶的堕落在恶道。满业就不同,虽然是善的,但有可能在畜生道中,感受好的果报;所以善的满业并不一定在善道中,六道众生都能感受好的满业,同样的,善道(天人除外)及恶道众生,也可能感受坏的满业。例如人道众生,也有不断受苦的;那是引业善,生在人道,满业不善,虽生人道仍受痛苦。外国人养的宠物,是引业不善生在畜生道,而满业善主人照顾得很好。生在畜生的原因,前生做了广大的供养布施,可惜没有持戒。虽生人道因前世戒守护很好,可是悭吝,不肯施舍,所以过着穷苦的日子。生在天道必须具足好的引业及满业;生在人道引业是善的,有些满业是杂染的,所以一生中有快乐与痛苦,间杂显现。
    我们为什么会造黑白杂染业呢?分为意乐善加行不善,意乐不善加行善二种;例如学佛的动机是为了同人家比较,这种意乐是不好的;加行是学佛法,是好的。在听法时内心是纯净的,而且也很专注,这种意乐是好的,加行也是好的。父母为儿女向善,责骂或打他们,这种意乐是好的,加行不好。意乐是好的,加行不好,或是意乐不好,加行是好的,这种称为杂染业;意乐善加行善,这是纯白业;意乐不善,加行也不善,这是纯黑业。所以业分为杂染、纯白、纯黑三种。上面所说的是十二因缘的行(业)。
    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业是无量无边,安住在十二因缘的识上,因为识是不断流转下来,所以这些习气永远跟随它。例如木碗储放辣椒粉,虽然把辣椒粉倒掉,再倒开水进去,喝时仍有辣的感觉。这好比遗留下的习气。习气存在识中,如钱存入银行,不但会生利息,要用时随时取出;虽然习气看不见的,可是遇缘就会感果。
    习气是安住在唯我上。随理唯识说安住在识上,随经唯识则说在阿赖耶识上;中观应成安住在识上,所以说在唯我上;因为唯我是名言有,安住在唯我上是不会断的。像种子种在有水分的田中,会长小苗来。习气像无形种子,种在识田中,如果没有爱(贪)的水滋润,是不会长出「名色」芽。由于无明造出许多业,因为业安立在识上。这三支称为能引支。业习气安住在识上,有善、不善、杂染等不同。因为仍有许多习气存在,未来能感果的;造善行的水份能使无形的善种子发芽,造广大善行使无形善种子成长,如同植物浇水施肥一样;造恶行的水份同样使无形恶种子发芽成长。培养无形的种子,就有爱及取二种。爱取在临终时显现,如果平时造善行,这时爱取使无形种子成熟;例如投生为羊的话,快死时会见到羊,他就羡慕羊的一切。就因为有第八支爱,使投羊的习气成熟。因为羡慕羊就会接近它,这就是第九支的取,由于爱取使投羊种子成熟,就是第十支的「有」。如果要生在热地狱,临终时有很冷的感受,希望有热的地方,使他能生热地狱的种子成熟。生在人道同样的感觉居住地方不错,促使生人的种子成熟。业是这样成熟的,所见的境相像梦境一样。第八支爱第九支取,都是贪心;爱的力量比较小,取的力量比较大,爱取力量慢慢变强大,使业习气成熟,就是第十支有,这三支就是能生支。因为业习气成熟了,就进入中阴身。中阴身投入母胎时,就是第十一支的生。识与父母精血混合,就是第四支的名色,名因缘及色因缘,名因缘是细识,是名的取名处,色因缘是羯罗蓝,是色的取名处。生在无色界只有名因缘,唯有色种无实色。名者是细微的受想行识。投入母胎色渐渐与名俱增,成熟了第五支六入。虽然投为人的形体成就,但意识很细微,没有很大感受,就像一栋空房子。到了五或六星期,慢慢有了感受,就是第六支触;因为有触就有感受,第七支的受,那时无法分别是苦受或是乐受,再过了几星期就知道是乐受或是苦受,这时母亲吃太冷太热或刺激的东西,胎儿都会有苦受影响。苦受乐受我们现在都处在这当中。当出生后就慢慢的变异直到死亡,就是第十二支的老死。这是以一重因果来说明。
    因为无明而造业,业习气(种子)存在识上,这三支称为能引支。到临终时因为爱取有,由于爱与取对后世趣向的业习气的力量增大,所以称为有支。这三支称为能生支。当中阴意识投入母胎时,称为业集因缘生。生称为所生支,所生支有生及老死。生与老死之间有名色、六入、触、受四因缘,这四支称为所引支。能引三支和能生三支,这是因位;所引四支及所生二支,属于果位。以四谛来说明,所引支及所生支是苦谛,是从能引支及能生支的集谛产生,但最主要是烦恼及业所摄。这是一重的算法,经典大部分以二重三世说明。
    现在说明二重三世十二因缘,以今生说,因为从前的无明造业而生人道,所以前世的无明及业,以经典上未说识爱取有,直接讲名色;但我们可以知道由无明造业,存在识上,投胎产生名色。不直接讲爱取有,因为无明造业是过去的,所以直接讲名色六入触受;我们目前就在受当中,因由乐受就造作贪业,苦受就造作瞋业,舍受产生痴心而造业。所造的业有多种,善恶及无记。今生如果善行胜过恶行的话,在临终时能使善业种子成熟,因为爱取有因缘。真正的来世是在生老死。以过去世来说,有无明行识;以今生来说有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也可以加入老死。前生也有爱取有是隐意的,今生爱取有直接说出。前生到今世有七支,无明行识爱取有老死;从今世到来世,无明行识是隐意的,只有爱取有三支直接说出,第十一支生是属未来的,未来的也有触受,是隐意的,显意的只有生老死。过去的有二支因缘,未来有二支因缘,余支是现在因缘。有因位及果位,因位是前世,果位是现世的,因为有显意及隐意,所以次第有点乱,应好好思惟。由前世的无明行,产生今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后世的生老死,这是以生起(流转)次第来说,是观因见果的次第。由老死知道有生,由生而知有,取、爱逆推,这是还灭次第,见果知因的次第。
    这样慢慢思惟流转与还灭,会生起出离心,这种出离心是真正的、圆满的。由八苦、苦苦等生起出离心,不是圆满的,因为所思惟是粗分的苦,出离也是粗分的。苦有很多种,思惟时产生的量也不同。因此厌离心,分很多种。如果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产生的出离心,是最细微的,最圆满的。我们看到人生无常,感到痛苦而生出离心,这是粗分的。厌离苦苦的心,那是贪瞋混杂的,不是真正的出离心;想出离是粗分的痛苦,想得到快乐,仅仅是粗分。例如厌恶世间的习俗,不喜欢世间人的所为,生起出家修行之心,他所要的快乐,是宁静的生活,到了深山修行时又找不到他想要的,所以当初出离世俗烦恼的心态,是一种瞋心,想要得到快乐,是贪心,混杂贪瞋二种。如现在天气热,想要吹冷气,这是出离苦苦(热)的心态,是贪心(贪凉的快乐)也有颠心(颠热苦)。譬如吹了冷气,说不定感冒,仍将受苦苦(病)。像这种出离心,并不是究竟的。所以想要脱离粗分痛苦,也就是离苦苦的出离心,并不是真正的出离心,是贪瞋烦恼混杂的心。想要出离细分的行苦的出离心,才是真正的出离心;在三界任何地方都有行苦,想要出离行苦,乃是真正出离,就是解脱了轮回苦。因为所思惟是四谛十二因缘,苦谛及集谛,思惟是脱离苦因苦果,那就是真正的解脱。
    烦恼的因缘,也是从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观。如果得到圆满的出离心,而不知解脱的方法,仍将受轮回之苦。当时的外道都具有出离心,因为不了解解脱方法,燃指供神,跳悬崖等。甚至有人说不作意,不思善不思恶、静静地坐,就可以成佛。
    因为许多人不懂解脱方法,所以佛说灭谛道谛;我们了解现在所受的痛苦,均由贪瞋痴而产生,贪瞋痴由乐受、苦受、舍受产生。这些受由业而来,业由无明来,因为无明造业受苦;无明断除,苦也就灭了,所以离开无明才能解脱。如何摧毁无明呢?并不是闭上眼睛打坐就可以,也不是睡觉可以灭除无明的,常说空朗朗的,这也不是对治无明的。说空朗朗毫无作意,他已经在作意「毫无作意」这一点,已产生了无明幻相,无法对治无明。所以我们在未证空性之前,不管内心有任何幻相,都是无明执着产生的幻相。
    进一步了解不断除无明的话,这一切都会产生;如果断除无明烦恼,就断除烦恼产生的业,断除了业,这些烦恼业就无法在识上安置。没有业在烦恼识上安置,就不会有烦恼所生的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假如有老死、生,就有烦恼的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无明,所以有无明就轮回,没有无明就不会轮回。因此必须以广大正因来安立破除无明,才能得到解脱。
    那么无无明就无识了吗?众生不是消失了吗?那何必要解脱,并非如此。不是无明消失众生就消失,无明与心识是不同的;无明是一种暂时的污垢,并不是了别明心的性质,不是一体的;心识的性质是了别的,是明亮的,无明只是它暂时的污垢而已。如镜子本体是明亮的,只是上面蒙盖了一层尘埃,看不见自己的影子;如果把尘埃拭去,就可照见我们的面影。但是擦拭石头不会照见我们的影子,石头本体不是明亮的。我们的心识本是明亮的,可以了别的,因无明污垢盖住,无法了知实相。假使去除无明污垢,就可以显现明亮的体性,但这点不是可以了知的。
    西藏有些主张心识无明是一起的,俱生原有的,无明断了心识就不存在,佛果位就无心识了。有些外道也主张烦恼断了,心识就不存在。如果我们了知心识与烦恼的差别,就能相信可以解脱的,如果不了解这些,而皈依三宝,那是迷信非正信。清除烦恼不但不会使心识消失,反使心识明亮了别,能了知一切所知。心识的性质(了别明亮),必须依应成派的主张才能了解,慈尊五论中三论属唯识派的,现观庄严论是中观应成及自续混合宣说的,但是宝性论是以应成派主张,心识了别明亮的性质,是空性的。如果不由宝性论我们很难了解,了别明亮的性质是什么。所以断除无明,能使心识更明亮的。
    无明是真实有、自性有的执着,如果我们能体认一切法无自性,就是真实有、自性有的正对治。认清了无自性,自然对自性有的执着也就消失了,所以空性在佛法中,是很重要的角色。我们最主要的痛苦由无明实执而产生,经由空性的道理,破除自性有的执着。我们不是在通达的当下,能把无明断除,因为无始以来对无明的串习力很强,必须对空正见的串习力不断增强,无明的力量相对的减弱,最后才有办法永远断除,把无明连根拔掉,那时得到解脱,从此以后不再受无明的暂时尘埃干扰,不受烦恼的痛苦,不再造恶业受苦。我们认识这点,出离心就会更坚固,更相信可以得到解脱。
    断了无明,就断了行等,这种次第称为清净品的生起次第。这里的心识是烦恼所生的心识,不是了别明心的心识,要分别清楚。断老死必须断生,断生必须断有,断有必须断取,断取必须断爱等逆推至断无明,这种次第称为清净品的还灭次第。
    无明的正对治品是无我慧。四部宗派所对治的,就是我们常想到的「我」,针对它而修行----无我。有「我」的执着太重,对别人重视心越来越轻,结果轻视他人,而重视我。这种想法,几乎人人具有。我们要思惟,是不是对我看得很重,而不在乎他人的心态;重己轻他,引生二种烦恼,一贪二瞋。
    三界之中这么多的痛苦,均由内心的机器运转而制造出来;圣者及菩萨示现世间,他们内心不会有这么多痛苦,他们不会重己轻人,内心已经调伏很平衡,保持内在的安宁,虽与我们同处世间,内心的快乐与我们截然不同。因此,先把重己轻人的心态,慢慢的调伏,尊重他人,要爱人如爱己,渐渐让自己内心提升,总有一天会爱人如己,不再有分别心;由于自他平等的心力,达到很高层次而成为圣者。这时不会想到我得快乐,如同刚开始修学佛法时不会想他人得快乐一般。圣者及菩萨均为他人快乐付出一切。
    总之,凡夫重视自己,无论做任何事,均为了形影不离的我。这值得思惟、寻找自认为最尊贵的我,到底是否存在。很多外道论师均承认有个尊贵的我,小时及现在的我不变,存在蕴体当中,不因蕴体转变而变化;这同一般人感觉到一样,从小到大均不变,不依其他而独立自主的。数论外道对这个我安立名字,是心识,又具了别境,又是有情。具备这三条件的我,好比有许多窗户的房间,里面关了一只猴子,我就是空房间的猴子,空房子就是蕴体。这个房间的猴子,可以从窗户看到色体,从另一窗户听到声音,又从另一窗户可以接触到许多事物,他们这样安立我,我在蕴体中,常一自主的我。我们思惟破除独立自主的我----神我,这个我如果与蕴体无关,那么手做事也与我无关,如何安立我做事,身体病痛也不是我病痛。
    有些外道因为羡慕佛弟子威仪而出家,但仍持外道见解;后来听佛陀开示诸行无常,他们也认为不该把我安立为常法,可是无法放弃既有成见,虽不承认我是常法,但也不是无常法,安立一个不可以用言词表达的「不可说我」。这是犊子五部的主张,但佛教内部均不承认有个不依蕴体安立的我。我们了知我必须依蕴体安立,我、有情、补特伽罗也是无常法,剎那剎那变异。不依五蕴可以安立我,就是要破除的;如果领悟没有这种我存在,就是领悟无我。执着不依五蕴有个我存在,就是我执,便是轮回之根,无明就是我执,自续以下均如此认定。他们承认补特伽罗我是依蕴安立的,是假有的,五蕴是实质有;假法必须依实质有法安立。小乘二部不立法无我,轮回根本是我执,只要证得无我就解脱。但唯识及自续认为,了解没有这个我,只是细微的补特伽罗我,并不是法无我。唯识以无外境,就是细微法无我;自续以无真实有的我,就是法无我。没有了解法无我之前,均是法我执,障碍证得一切智佛果,法我执不会障碍证得解脱,这是自续及唯识的见解。
    应成认为以上的无我,只是粗分所破,可以破除粗分的我执,微细实执无法破除,细烦恼仍旧存在。当某一天细分烦恼也会变成粗分烦恼,所以无法得到解脱。必须了解补特伽罗我无自性,才是对治细分烦恼。
    我们学习次第要先了解粗分的所遮所破,渐次提升见解,断除我执,破除无明,得到解脱。(以上请参阅院长讲授的略说四部见解。)
    我们已经讲过杂染品十二因缘生起次第及还灭次第,清净品的生起次第及还灭次第。怎样破除无明已经讲了很多,所谓无明的粗细分,有不同的层次出现,是由于事实真相存在方式层次不同。一切法有粗细分的真相,若对粗分的真相执着颠倒,就产生粗分的无明;同样对细分的无明执着颠倒,就生起细分的无明。以应成来说,粗分的无明是执着有个实质的我,实质的补特伽罗我存在。应成以下认为轮回之根,就是这个我执,补特伽罗我执。假如观想没有这种我,无实质有的补特伽罗;经由思惟观察,自己领悟补特伽罗非实质有,我非实质有,一直串习这种智慧修行,可以领悟通达,最后现证。由现证无我的智慧,可以灭除粗分的我执,也就是灭除粗分的烦恼,证得二乘所谓的阿罗汉果,这是毗婆沙宗所谓的阿罗汉。
    应成不认为是真正的阿罗汉,因为他们所断的只是粗分的烦恼,暂时烦恼不生起而已,并未把烦恼从根拔除。因为下部只了解粗分的无我,补特伽罗非实质有,他们不了解补特罗无自性;未证补特伽罗无自性,所以未断除细分无明,细分的烦恼无法断除。应成认为细分烦恼若存在,有一天粗分的烦恼仍将生起。细分的烦恼是执着我有自性,执着补特伽罗有自性,也就是细分的无明。如果能够把细分的我执,就是清除了细分的无明,铲除烦恼之根,再也不会有生老病死,受轮回之苦,得到解脱,证得真正的阿罗汉果。
    因此,要灭除细分的我执,细分的补特伽罗我执;那么,要灭除这些,先要了解无自性,依这种智慧,破除细分的我执,细分的补特伽罗自性有。在现证补特伽罗无自性之后,再也不会有补特伽罗自性有的执着。所以我们要破除粗分的无明,以及细分的无明,也就是粗分的我执,以及细分的我执。
    思惟观察无我的智慧,也是无自性的,依因缘聚合,一切法均由观待其他法而安立。修持这种无我的智慧,让它增长。但是必须依三学的戒为基础,再修持这种智慧,没有戒就像站在水中,没有安脚处。以戒学为基础,定学慧学为助伴;当这些稳固之后,使它慢慢增长。
    开始修无常苦空无我苦谛四相,同样的修集谛的四相;在思惟杂染品的十二因缘时,要配合清净品的十二因缘,二者相互配合修。在思惟集谛四相之后,可以了解业及烦恼,有何过患。修四谛十六行相,必须依苦谛四相:无常、苦、空、无我,思惟其他的相。
    四谛十六行相:苦谛四相为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集谛四相为因相、集相、生相、缘相。灭谛四相为灭相、静相、妙相、离相。道谛四相为道相、如相、行相、出相。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又分为粗分及细分。从毗婆沙论里所说的,就是二乘的四谛十六行相,依这种粗分的四谛十六行相修持,是无法证得阿罗汉果,仅能证得毗婆沙宗所谓的阿罗汉果。思惟细分的无常等十六行相,就可以证得真正的阿罗汉果。
    四谛十六行相配合五道次第,资粮道以思惟修为主;在加行道以闻思修的修为主,经由不断的串习,当真正现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那就是见道了。现证四谛十六行相,是在定中的根本智,出定后得位。在修根本智时,正对治遍尽烦恼;根本智又分二种,一是正行对治遍尽烦恼,还未得到断功德;假如得到断功德,就是具有断功德的根本智。从这二层根本智出定,到后得位时,见到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虚假相,才真正的体会到。后得位主要修慈心、悲心、出离心、菩提心,积聚许多资粮;经由这些资粮,再次入定,让自己生起根本智时,那就变成修道。
    修道又分为粗细九个层次的品位。我们要断除俱生的烦恼,分为粗细九层次,所以这种修道也分九品。开始修持对治俱生我执及遍计我执,遍计我执在见道根本智时从根断除,已经有断功德,但俱生我执仍然存在,这种俱生我执分九品对治;就是上品、中品、下品;上品分为上上、中上、下上。中品分为上中、中中、下中。下品分为上下、中下、下下。对治九品俱生我执,要以与此完全相违的无我慧。所以修道又分为上中下品,又各分为三,共九品,这是对治力,所要断除的所断。所断是从上上品开始,对治力是下下品;所断的污染犹如衣服的污垢,粗分污垢较易袪除,先破除上上品粗分我执;像浣衣一样较细分的污垢要用很多肥皂,多次的洗涤;同样细分的我执,就用很大的对治力。越细分的烦恼,越难对治。例如当我们生起很大瞋心时,自己可以体会,别人看到面相也知道,但是细微瞋心怎么生起及消失,自己也不会觉察。
    修道所断分九品,烦恼的对治力也分九层次。开始第一次现证空性是见道,从见道的根本智出定到后得位;后得位集聚资粮之后,在现证空性状态中,就进入修道的下下品修道位,对治上上品修道所断的烦恼。下下品修道也分三个层次,下下品的修道无间道,无间道之后要断除所断时,为断功德,那时就是修道的解脱道。就是下下品修道生起的第一剎那为下下品的修道,无间道的第一剎那是无间道,无间道对治上上品修道所断的烦恼,具有断功德,成为修道的解脱道。从二个根本智无间道,进入解脱道,出定到后得位,又见到一切世俗谛,见到外在的一切法。在后得位时,像我们一样去听闻,布施、礼拜,集聚资粮,修慈修悲,修菩提心。当再度进入现证空性时,进入下中品修道位,无间道对治所断中上品的烦恼,得到断功德,为中下品的修道解脱道。一直到经由上上品修道无间道,断除下下品的修道所断烦恼,这种断功德,也就是证得阿罗汉果。同样在五道中,证得无学道。
    因此,要了解微细的无常、无我,我们必须听闻,有了一定的领悟,再去思惟;思惟闻所生慧,由闻所生慧进一步思惟,得思所生慧;由闻思二慧不断串习,最后达到修所成慧,现证无我,从下下品修道所断上上品烦恼,一直到断除最微细烦恼,证得解脱得阿罗汉果。
    经由思惟,就像从地图上寻找目标,可以到达从未去过的地方。如果对道次第了解,虽然解脱位未到达,但可以了解该怎么走。我们学的要了解记在心中,不要写在纸上;大藏经已经写得很多很清楚,我们看不懂。所以了解次第是很重要的,了解之后去实践,那一条路可行;就像了解地图一样,可以让你安心的走,应该到那里,心中有数。
    这是凡夫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一直到解脱位,配合中士道的道次第,向你们介绍。这种解脱位,就是二乘所证的果位。
                
第七章    上 士 道

发心胜道木根元 饶伟行处坚基依 尽二资粮点金石 无边善海聚福藏
诸胜佛子照见知  菩提心宝最极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现在继续讲解上士道的道次第,这张地图很重要,需要它才能找到佛国净土。前面中士道二颂就是出离心求解脱,和出离心很相似的厌离心是有区别,对轮回苦生起厌烦,不想再受轮回苦,有了这种厌离,进一步生起出离心,希求脱离痛苦,得到解脱。如果有厌离心、出离心,加上菩提心修持,就成为大乘的上士夫。前面讲解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一直修持会成为解脱正因;要是菩提心的摄持,可成为大乘士夫,是佛果的正因。在菩提心的摄持下,听闻、思惟生起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按次第一直增长,那就是大乘的道次第。生起任运菩提心之前,必须生起任运大悲心;大悲心是大乘道的根本。如果任运大悲心生起,就已经成熟大乘种性;以大悲心摄持,修持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成为大乘种性者的修持。
    修菩提心方便,一是七因果,一是自他换。菩提心的修持过去已讲过多次,现在不再重述。依菩提心修持大乘道分二:利根修大乘道次第,钝根修大乘道次第。钝根者了解通达无实质有的补特伽罗,缘这个境依自续唯识见解,修持七因果、自他换,生起大悲心、菩提心,这种修持称为钝根修大乘道次第。总之,生起菩提心之后,再深入思惟无自性、空性,这种修行者称为钝根;他们的见解是持唯识见解,以殊胜的了解唯识见解,依这种见解修菩提心。同样的持自续的见解,也是不可思议的、很殊胜的,修持的菩萨是很多的。所谓钝根菩萨修持大乘道,一直到中品资粮位之前,不需完全了解空性,但在中品资粮位以上,一定会通达空性。利根一开始就思惟空性,了解真正的无自性,领悟空性,通达空性之后,依通达空性慧,思惟轮回苦,自己具有大悲心,然后再发起修菩提心;这种具有空性慧,然后修菩提心的大乘行者,称为利根修行者。入中论说利根菩萨种性,先求真实正见,次乃发心。「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要具备这三种条件,才能进入大乘道,这是含摄修持一切大乘的法要。
    利根菩萨修持时先了解无自性,由无自性深入了解空性,通达空性之后,思惟轮回苦,了解实执自性有是轮回之根。众生因执着有自性,依这种颠倒执,生起最基本的无明,一切烦恼从此而生,造业轮回受苦。因为了解这点,让自己生起强大的悲心,是最圆满的悲心。自续唯识也可以思惟他们所安立的见解,让自己了解轮回之苦,生起了大悲心。利根和自续唯识了解补特伽罗非实有而产生的大悲心,两个意念完全不同,差别很大。最殊胜是了解无自性,思惟轮回之苦,生起最圆满的大悲心。利根修菩提心所缘不同,不以七因果为主,而以自他换修持为主。
    声闻、缘觉在中品资粮道以上,对空性的看法是无自性的,以无自性观无常苦空,见解同大乘相同,大乘与小乘是以广大行来分别。以声闻缘觉来说,见解一样,但所造福德不同,定力也有差别;独觉所造福德以及定力较声闻圆满,外相比声闻殊胜,类似佛陀的相好,因为没有慈悲心菩提心,所以果报不如佛的相好。大小乘的差别,大乘人从资粮道开始到未成佛之前,主要修持大悲心、菩提心及增上意乐,放弃自利,成办利他。果随因行,果本体无自性,全视因的好坏而决定。佛陀的果报是自他利圆满,是以大悲心为根本,加上菩提心的修持。所以大乘不共的解脱之因是菩提心,只要有菩提心的道,就能成为成佛之因。在阿底峡尊者时,有位很有修持的上师,虽然修甚深密法,因为无菩提心摄持,还是证得小乘的果位。
    「发心胜道木根元,饶伟行处坚基依」。说明发菩提心是一切胜道的根本,木根元就是支撑一座大桥的大木头;菩提心是走上成佛之大道,上了这条大道直走可以成佛。就是修菩提心可以成佛。发心就是发起最圆满的善心,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从外面生起,是改变内心不善的、污染的,达到最完善的心。一切有情都为自己的利益,畜生也一样,心专注自己的利益,希求得到,结果不会得好的果报。以前我们都为自己快乐的心,现前改变专为他人快乐设想,能生这种心,就是发菩提心。把所缘希求他人的快乐上,希求他人离开痛苦,有了这种慈心悲心,慢慢修习就能生起菩提心;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任运的生起,就是菩提心。为了他人脱离痛苦,这责任是我要承担的,常常思惟这增上意乐,久习即能生起,这种增上意乐,经说有无量功德。但是我目前尚无能力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唯有佛陀才具这种能力,因此我决定要成佛,就能广大利益众生。如果能任运生起,为了利益他们,我一定要成佛,这就是菩提心。若是口说要利益他们,并无实际行动,这不算是菩提心。为利一切众生,这是他利成佛;我要成佛,这是自利成佛;所以能够任运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是真正生起菩提心。能够自利利他的就是菩提心,若有极大重罪,生起了菩提心,亦能除去,菩提心能断除贪瞋痴的根本。我们无始以来罪业不铲除,无法增长善业,所以必须把贪瞋痴烦恼现行压住,要根本断除必须修空正见。入行论说:「若发大心剎那顷,系生死狱苦有情,应说是诸善逝子,世间天人皆礼敬」。生起菩提心即佛子,人天共同礼敬。当我们一心想利益他人时,自然人人尊敬。因此降伏魔障,也只有大悲心及菩提心。如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逾于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敬菩萨逾于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生如来故。」佛告迦叶礼敬菩萨,不是如来,因为佛由菩萨行菩萨道而成。
    初发心菩萨生起殊胜心之后,会非常珍惜菩提心幼苗,正如搜集药草的人,爱惜药草种子一样。入行论:「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希有胜心宝,先无今得生」。菩萨了知生起珍贵的菩提心,励力爱护。月称菩萨在入中论:「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菩萨之正因有三:大悲心、空正见、菩提心。因为大悲心是菩提心及空正见的根本,故先礼赞大悲心。所以听闻一切法,都要为了修习菩提心之用。广大菩萨行完全依止菩提心,虽然有智慧资粮,如果没有广大行,不是无上菩提之因。
    以无量财宝美食布施,如无菩提心摄持,也不能圆满施波罗蜜多;虽然持戒清净,如无菩提心摄持,不能圆满戒波罗蜜多。无论一切善行,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就不是成佛之因,所以六度必须以菩提心摄持才能圆满。凡是了知修行扼要的佛子,都会以菩提心为最重要的修持。
    「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思惟我的传承上师,都是这么努力修菩提心,我是志求脱者,亦应当策励修。
    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为了利益有情我要成佛,这是愿菩提心,愿如果不去实行的话,是不会成佛的,行都包括在六度四摄中。行时不受菩萨戒,也不会很广大。受了菩萨戒再去行六度四摄,就表示在行菩萨行,实现成佛圆满的方便。
    那么,发心之后,以行心应如何行菩萨行;发心之后行六度时,并不一定要先受菩萨戒才行六度,有些是发心行六度,再受菩萨戒;如果受了菩萨戒,必须要有行心。至于行心的解释有多种,以入行论说,受了菩萨戒之后,也有愿心行心,但大部分都在行心中。因为自续以下,认为菩萨戒体并非色体,而是心所;这种心所是想持戒的意识,有时会生起,有时不一定生起,所以戒体并非时时现起,不现时行六度就是愿心所行,并非行心。因此,我们生起想要持菩萨戒的同时,内心又生起菩提心的话,那个心就是行心的菩提心,因为菩萨戒已现起。
    自续以下说菩萨戒是意识,则有现与不现的时候,菩萨戒现起就是行心,不现时是愿心,这同入行论的词意相同。所以菩萨从初地至七地,都有愿心的产生,并不是菩提心产生时,都是行心。七地菩萨以下有愿心,八地菩萨以上有行心,从初地至佛地都有行心。这是自续及唯识所共同主张的。
    应成主张菩萨戒是清净意乐加上仪轨,所以是色体,不是意识,是有形的,受了之后,时刻都存在的。因此受了菩萨戒,菩提心是行心,不是愿心。实际状况也是如应成所主张的。自续及唯识所主张的菩萨戒是意识,只是行心及愿心的界限不同而已。
    菩提心分为行心及愿心,以及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并非就是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证空现量,也就是见道以上才能得到的。我们要证得胜义菩提心,必须要积聚很大的资粮,一大阿僧祗劫的资粮。因此,我们要以教证二功德,生起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先要无相,去除一切相执、自性执,还要有世俗菩提心的幻相,所以初见道时,就证得胜义菩提心。初地菩萨称为胜义菩萨,就是因有胜义菩提心的缘故。胜义菩提心只是菩提心的名字,实际上并非菩提心,入中论说见道以后,称为胜义菩萨。世俗菩提心生起有三种:第一、我们称为菩提心,但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我们称为放牛牧童的菩提心,牛在前牧童在后。他会想先让众生成佛,我才成佛,这是一种愿。观世音菩萨的菩提心,一般说是第一种菩提心,因为他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他才要显佛相。第二、船想菩提心,希望众生都上船,再划到彼岸去,因为他思惟我同众生一起成佛,所以自利他利同时圆满。文殊师利菩萨是以第二种发心,他希望一切众生一起成佛。第三、真正的菩提心,称为国王菩提心。因为他必须登上王位,才有能力使百姓得到快乐。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发心,他想我不成佛如何救度他们,因此他必须先成佛。有人认为第一及第二菩提心,不是真正菩提心,这种思惟是很好的,但一切众生先成佛,或是同时成佛,是不可能的。这是具有强大悲悯心,见到众生受苦的缘故,所以观世音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有这种思惟。如果先证得菩提心之后,再思惟第一、第二,就是真正菩提心。这是一般对菩提心思惟的三种方式。以标准来分菩提心有四种:在资粮道及加行道,称为希求菩提心,因为以比量来推测成佛,无法现证。初地菩萨至七地菩萨,称为增上意乐菩提心,因为证得自他平等。八地菩萨至十地菩萨,称为成熟菩提心,因为他们发一切愿,都可以实现,所以称为成熟菩提心。他们想要利众时,不要刻意就能实现,入证空三摩地,也不要刻意就能进入,因此称为成熟菩提心。成佛之后称为无障菩提心。
    菩提心又分二十二种:一、地菩提心。初证菩提心,尤如大地为一切万物之所依,有了最初的菩提心,为一切功德所依处。二、金菩提心。中品资粮道以上菩提心,如黄金不管怎样烧炼,不会改变它的性质。发心意乐不会退失,不会改变。三、上弦月菩提心。上品资粮道的菩提心,因为证得法续三摩地,直接闻胜应身佛说法,菩提心更殊胜。四、火菩提心。加行道的菩提心,因为断除了不必要的幻相、疑惑,火能烧障碍的柴。以上四种称为希求菩提心。五、宝藏菩提心。初地菩萨布施圆满,能满众生愿,犹如宝藏。六、宝源菩提心。二地菩萨持戒圆满,是一切功德生源,如宝矿。七、大海菩提心。三地菩萨安忍圆满,遇到逆缘不能动,如大海。八、金刚菩提心。四地菩萨精进圆满,不受他人破坏,犹如金刚。九、山王菩提心。五地菩萨静虑圆满,坚固如须弥山,散乱不能动。十、良药菩提心。六地菩萨般若圆满,慧能除二障重病,如良药。十一、友菩提心。七地菩萨不舍利他,犹如众生善友。以上为增上意乐菩提心。十二、如意宝菩提心。八地菩萨如愿成办,犹如如意宝珠。十三、日菩提心。九地菩萨能成熟所化,如日轮。十四、歌音菩提心。十地菩萨以爱语调伏所化,犹如歌音。以上称为成熟菩提心。十五、王。势力无碍,犹如国王。十六、仓库。具足无量福德智慧资粮,犹如仓库。十七、大路。三十七道分,三世诸佛皆行此道,犹如大路。十八、车乘。悲及智,不堕生死涅槃二边,犹如车乘。十九、泉水。总持辩才,能持已闻未闻,犹如泉水。二十、雅声。发扬众生解脱生之妙音,犹如雅声。二十一、河流。唯一共道,饶益众生等无有异,犹如河流。二十二、云。法身,能示现住兜率天及从彼殁,犹如大云。以上为清净地至佛地的菩提心。

布施满愿如意宝 摧伏悭吝胜宝器 无畏心生菩萨行 美誉十方恃遍扬
此义了知身资具,悉舍趋善善士依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我们有了行心之后,行六度万行。我们行布施时,必须由菩提心摄持,才是真正布施度。不只前行要有菩提心摄持,正行时要有空正见的辅助,结行要回向无上菩提,具有这种前行正行结行的修持,才是波罗蜜多的修持。如果前行有菩提心摄持,正行无空正见辅助,也不算波罗蜜多的修持;如果前行无菩提心摄持,正行有空正见辅助,也不算波罗蜜多的修持,也不是布施度。如果前行正行具足,结行无回向无上菩提,也不是波罗蜜多的修持。二乘人也有布施等六度,但是没有菩提心摄持,只有空正见。具有前行正行结行波罗蜜多的修持,我们总摄六种,也就是六度。有菩提心没有空正见的修持,如布施虽然做得很好,但不是布施度。
    布施分为无畏施、财施、法施,为了满足一切有情缘故,所以布施是满足一切有情的如意宝。一般穷人吃不饱穿不暖,他所希求能给满足。国家有了如意宝,众生祈求可以得满足。因此布施可以利益广大有情,满足他们的愿望,则能摄受广大有情。如果有人能行广大施,不论他有无学问,人人都会赞叹他。一位很吝啬的人,不论有多大财富,无人尊敬他,而且还会呵责他悭吝。这种人当他需人照顾时,无人理睬他。
    先行布施,才能摄受有情,才能行法施;法施才能使他们该断该取。要广大利益有情,必须有财施及法施,财施要有财富,法施必须了解广大法要。因为布施才能满足众生的希愿,所以布施称为无上如意宝,是摧伏悭吝的胜宝器,喜爱布施的人,他心想不布施会后悔,是切断吝啬的宝器。财施有尽的时候,法施只要了解法义,就可以满足求法者,自己也永不会尽。
    无畏施是人家有遭到恐怖时,不论是物质或精神,协助他脱离怖畏。如两国战争,以你的善巧化解双方冲突,使人民不受恐怖。具足了财施、法施、无畏施之后,即使不要名誉,十方徒众都会赞扬。菩萨了知布施有此殊胜功德,他们会善巧的行广大施。

戒乃浣净恶垢水 除炽热恼心月光 犹如须弥众中尊 具戒无畏众悉礼
诸善士于誓承戒 当如护眼而受持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戒分很多种,最普遍十善戒,菩萨戒及金刚三昧戒;持戒好比净水,可以涤净三门所造的恶业。持戒清净时,粗分的烦恼不生,内心会安住在戒体上。夏日炎热太阳令人热恼,但月光既能照明,也能使内心清凉,感受无比的舒畅,所以戒好比月光。持戒清净能使内心起很特别的快乐,不论到那里,都不会感到羞愧之心;譬如遵守法律,不会害怕警察找麻烦。自己具足清净戒,不会对自己行为,感到惭愧或后悔。内心既然没有羞愧,时时都是安宁的。以一个出家人来说,如持戒不清净,到一所清净道场,也会有羞愧感觉,临终时会后悔;因为有羞愧,所以内心不能安宁;内心不安宁,就会痛苦。具戒清净时,见到任何人不会畏惧,好比国王自在,「犹如须弥众中尊」。
    善士们了解戒体的殊胜功德,所以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严守所受戒体。每个人都会很机警的保护自己眼睛,当有灰尘或其物质接近时,立即反应以手遮挡;因为眼睛太重要了,人人都会防护,只要一点点东西进入眼睛,立刻感到不舒服,设法治疗。同样的,具戒清净的贤者,稍为违犯轻微戒律,都会立即忏除,当如护眼而受持,或当如牦尾而受持;牦牛只有西藏有,牦牛爱惜尾巴毛,当尾巴毛缠绕在树枝时,即使是一根,不肯放弃离开,有时等到饿死。

具忍力者最胜饰  摧惑妙善最极致 瞋蛇之敌金翅鸟 防御恶语坚甲胄
此义了知胜忍甲 繁多如理精专行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有学识者应修忍辱,如果为了一点小事而不能忍,不是很好的;有些人很认真为大众服务,也有很大清净心努力做,但在服务过程中,因为表现难免受人非议,结果就灰心,这是不能忍而退怯。我们要行广大利他事业,必须要有忍辱的智慧。如果一件事对众人有利的事,无论有多大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所以行广大事业,应当修忍,忍辱是最有利的事;如为小事而灰心,那就无法行广行。尤其是学正法时,一定会遭到很多挫折,如不能忍是无法得到法益;必须忍苦受,才能获得殊胜正法。
    忍辱是摧毁烦恼的胜方便,有人为了世间名利事,都能不计辛劳,日以继夜的做,但要他学佛静坐一分钟,都会忍不下去,热也不行,冷也不行。做任何真正对自己有利事,一定会遭遇困难,必须吃苦,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心。学法受点小苦,不应退怯,应该思惟地狱众生的痛苦,这点同他们比起来,简直是太微小了,想到热地狱寒冰地狱的苦,就不会怕冷怕热;思惟饿鬼道众生的苦,而我们也为了生活,而承当像饿鬼为了吃受苦。为了正法居然无法承受微,那岂不是颠倒。今生能遇到正法,是何等的幸运,必须要承当一点痛苦;为了正法能承当一切痛苦,这是最好的忍。我们了知忍辱殊胜之后,应该以各种正理,如理思惟防护。
    毒蛇是冷血动物,被毒蛇咬如用金翅鸟骨制的药,毒即可排除。瞋心尤如毒蛇,忍辱好比金翅鸟;毒蛇见到金翅鸟,它会逃之夭夭;忍辱修持很好时,瞋心自然逃开;忍辱好比铠甲穿在身上,毒箭无法碰到身体;忍辱修持很好,不管多大的恶口,不会受到动摇。世间的许多纷争,皆由恶语恶词而产生,这只是一种空虚的声音;如果善加思惟,一种小小的声音,为何而起瞋心;如果拿棒打你,可以跑开,因为被打会痛;声音不会使身体受痛,何必计较。

披戴坚御精进甲 断证功德弦月增 众行进趋具义利 所作始终如愿成
知此懈怠尽净除 伟大精进佛子行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不退转精进好比盔甲,有了盔甲功德如上弦月,渐渐增长至圆满;有了不退转精进,不论做任何事,都能很坚固,有始有终;有始无终不是精进的人,遇到困难,就懈怠退怯;精进的人做事都很澈底,一定成功。佛说:如果手中有放逸懈怠,任何法都不会存在。有了精进,一切功德自然生起。但光是靠精进是不够的,必须智慧配合,才算圆满。精进如一位有蛮力的人,走路不知方向,做事只有干劲,智慧好比一位指导者,指示如何应用善巧方便。因此精进配合智慧,做任何事都能圆满成功。没有智慧的精进,会变成顽固,只会蛮干到底,遇到困难不易解决,难以成功。
    菩萨的伟大行愿,依精进而实现,虽然积聚三大阿僧祇劫资粮,因为精进而不退怯,终能圆满誓愿。没有精进心,遇到困难即生懈怠,寻求捷径。现代有人心想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那么长,倒不如去学即身成佛法门;因为精打细算,省力省时,想不劳而获,终于一无所成。这里说个笑话:以前有位韩国人到辩经院,他说要成佛很快,他有方法不需苦行,我可以教你的学生,要不要给我一个机会?我说有这般方便法门,当然要随喜,等下集合学生听你讲法。我对学生说韩国的佛陀来了,你们去听他讲法。我未参加,学生都好奇跑去听。他很神气坐在上面,讲最快的成佛之道,比密宗即身成佛还要快,学生边听边笑,半小时不到成佛要诀全部讲完。我们学校另一位韩国人来学藏文,学生后来开他玩笑:你们韩国佛陀来了。那位学生说他真是丢我们韩国人的脸。我也说韩国佛陀真的很殊胜。

禅定乃心具权王 等持不动如须弥 运持悉入善所缘 身心俱得轻安乐
知此所有大瑜伽 息止散乱恒依定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我们的内心像一只未调伏的大象或野马一样,因为无始以来串习杂染品的法,一直跟随杂染品转;心不是一定跟随杂染品,是串习力太强,不由自主的跟着它转。例如瞋心一起,脱口而出的说些难听的话,伤害了他人,结下仇恨。同样的,一心想好好学法,当兴致勃勃地学了一段时间,一遇小挫折,心力就提不起来,又跟着放逸跑了。似乎我们内心无法同手一样,可以控制要举起或放下。有时我们内心真想行善行,但因串习坏的习性很强,虽然想做就无法办到,心完全无法控制自如,好比骑着一只未调伏的野象、野马一样,任凭它驰骋。
    但是,不能永远让它乱跑,必须设法调伏,不然堕下去有生命危险。我们的心马也有方法调伏,开始时修习皈依、出离心,暂时使心不往外跑;但光靠止修,无法完全使它不往外散逸。为了让心很稳固的学习佛法,可以调息或缘其它法修止观,但无法用在真正用途上,只能暂时对治粗分的烦恼,细分的我执是无法对治。经由了解细微心识无自性,以此为所缘境修习止观,假如能证得止观,比细微心识粗分的烦恼再也生不起来,这是最圆满的所缘境。「禅定乃心具权王」,如国王有权力令百姓做任何事,只有这种禅定威力能令心调顺。其余所缘如观佛像等为所缘,像国王底下的大臣,权力有限。譬如进入初禅只能阻止初禅以下的粗分烦恼,初禅以上则无法阻止;同样的二禅三禅四禅,也只能阻止以下的粗分烦恼。到了四禅的修行者,会误认以为已断了烦恼,证了阿罗汉果;但经过思惟观察仍有些烦恼,至于无色界的烦恼也无法阻止。经过往上继续修,入无色界顶非想非非想天定,仅能遮止以下烦恼,但仍无法对治该天的微细烦恼。因此,从初禅修到有顶,只是修禅定,无法从根拔除烦恼。缘空无自性修止观双运成就禅定,虽然未到初禅,但三界粗细烦恼均可断除。因为从初禅至有顶的定,不是在对治细微烦恼。但是缘空性的止观,一直在修对治烦恼,当他成就止观时,粗细烦恼均可断除。
    如果每天生起无数烦恼,要一一用不同方法对治,那何时才能静息烦恼?我们要了知烦恼的根源是颠倒识实执,所以它的正对治品,是虚幻无实,是空无自性的无我慧,就可以把烦恼连根拔除。
    我们道次第讲授的,已经由下士道,中士道的修持,产生一股强烈的出离心的大乘修行者,这时要修的是止观双运,也就是正对缘空性修止观双运。所以在广论最后讲止观部分,主要的是计对空性,引导如何修习止观。这里说「禅定乃心具权王」,主要指缘空性的止观双运的禅定。假如自己心续上,已经生起缘空性的止观双运禅定,就可以控制所有的粗细烦恼,不让它现行,这时就有强大的对治力。好象国王具有权力,命令他人做该做的事。
    「等持不动如须弥」。如对缘空性生起止观双运,在止当中稳固像须弥山,不受外在所动摇,须弥山是坚固的山王,不受任何动摇。也就是说能够生起缘空性的止观双运禅定,不会受到粗细烦恼的动摇。在定中有坚固的止修,出定后能任运缘一切善法,一切法如梦幻一般,都是虚假的。已成办这种定,经由了解无自性当中观察,观四谛十六行相,不离空性。观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能自如,缘它造作一切善业。所以「运持悉入善所缘」。
    此种禅定生起时,系心于境,任运等持,产生身轻安,身轻安内心也会引起心轻安。这种轻安的乐受,不是世俗的乐受所能比的,最殊胜的轻安,在保持安乐中不断持续,就是「身心俱得轻安乐」。
    修习瑜伽行者,绿空性修习止观双运禅定,这点也应该了解;了解殊胜之后,「息止散乱恒依定」,不随内心散乱,依止缘空性修禅定。

深慧乃如见导眼 轮回根本摧破道 无余教乘赞德藏 除痴迷暗最胜灯
知此求脱诸贤善 深道力力勤观修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修持智慧波罗密多,主要依菩提心;在菩提心的摄持下,缘空性修止观,经观修止修相互配合,就是属于智慧波罗密多的修持。同样,在菩提心摄持下,思惟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修粗细无我;听闻思惟研讨经论内涵,都属于智慧波罗密多的修持。了解空性中的所遮所断,那就是真正智慧波罗密多的修持。依菩提心摄持,观想空性,到了有一日能够生起缘空性的止,再经由观生起缘空性的智慧,那就是深妙的智慧波罗密多的修持。「深慧乃如见导眼」的深慧,就是这个缘空性生起止观双运的修持,特别是观慧方面,止后所生的观慧。如果有了这种深慧,正如一位很好的导师引导;一位明眼人引导一群生盲人,渡过险道。更有不共的功能,「轮回根本摧破道」,缘空性生起的观慧,可以把轮回的根源摧破。
    在修习空性时,经由比量通达空性,这种比量智是无法摧毁轮回根本;虽由比量了解颠倒识实执无明,所执的实有相是不存在的,但不是现证量是无法摧破。缘空性证得深慧,与比量完全不同,一切经论都在赞扬这种智慧。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说:「此一切要目,佛为智慧说,故欲息苦者,当生空性慧」。前五度波罗蜜多的修持,是为了有个圆满的智慧波罗蜜多,如欲断除轮回之苦,必须生起空性慧。集经论说如果具缘空性生起的止观双运的深慧,可以破除所有外道,正如狮子一吼,百兽慑伏。五度如盲,以慧导之。月称菩萨在入中论赞智慧度的功德:「如有目者能引导,无量盲人到止境,如是智慧能摄取,无眼功德趣胜果」。如有眼的士夫,能引一切盲人到达欲往之处。因此修道时由智慧波罗蜜多,能够不颠倒的了知正道或非正道,能摄取无眼的布施等功德,趋向佛果。
    其他经典也提这些,佛陀在世时教诫阿难:如果世间有无数的佛像,如同下雨般降下无数舍利子,这佛像遍满三千界,你把这佛像全部毁掉,我不怪罪;假如你听闻了智慧波罗蜜多的修持,结果中途放弃了,那我不是你的导师,你也不是我的弟子。以我们来说,有人很精进的修智慧波罗蜜多,把他赶走,我们不会惊奇。但我们见到如同下雨般降下舍利子的佛像,被人拿走或毁坏,我们一定不肯罢休,因为我们没有澈底的了解修行扼要。修持中最殊胜的,就是修智慧波罗蜜多,即使有很短的时间,也不该放弃这种修持。在般若经广中略里,都有赞扬智慧波罗蜜多。因此「无余教乘赞德藏」,这么殊胜,我们要把一切修持尽量配合智慧波罗蜜多。
    「除痴迷暗最胜灯」。痴是无明,痴有粗细不同层次,对治不同层次的无明,也有不同的智慧。假如我们暸解无常,以及粗分无我,这些智慧只可对治某一种烦恼,正如一个房间的灯打开,不能使所有地方都明亮。但是缘空性的止观双运的观慧,可以正对治所有的烦恼,就是无明实执,要揭开无明黑暗,最殊胜的就是这个智慧,除无明黑暗最殊胜的灯光。
    「知此求脱诸贤善」。了解无自性,了解非实有的求解脱者,了知它的重要性之后,应该努力修持,要想尽一切办法,从各门中让自己生起这种观慧,「深道力力勤观修」。
    一般所讲六度次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是依因果次第排列,但行持时并不一定依照次第;如果修持六波罗蜜多,则必须按次第。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等三,属于福德资粮品,是证得色身的主要正因。精进波罗蜜多,可以用在积聚福德资粮,又可用在积聚智慧资粮。静虑波罗蜜多及智慧波罗蜜多,属于智慧资粮品。一般在家众主要修布施持戒忍辱为主,静虑波罗蜜多及智慧波罗蜜多,是出家众为主,精进则包括在家众及出家众。后二度因为在家世俗事杂,不易修持,出家众则离了世俗家事,修持较为合适。
    六度修持劣胜也有差别,布施波罗蜜多与持戒波罗蜜多相比,则持戒较殊胜,但与忍辱波罗蜜多相比,则不是殊胜的;忍辱与精进波罗蜜多,后者较胜,但与静虑波罗蜜多比,静虑较为殊胜;静虑又比不上智慧波罗蜜多殊胜。所以智慧波罗蜜多的修持,比前五度殊胜。又布施、持戒、忍辱三度是世俗谛的修持,后二度是胜义谛的修持,精进二者都需要。

第八章 止观双运

唯独制心禅定修 深知无力断轮回 离止道唯甚深慧 任作观修不摧惑
    接着讲止观双运不共的殊胜处。我们不管缘世俗的任何法为所缘境,修持止观,是无法断除烦恼根本。缘空(以空性为所缘)证得止观双运,这种止观双运要依智慧资粮,可以从根断除一切烦恼。如果不积聚资粮,一直修双运的智慧,也不能成办的;所以不能只满足缘空性为止修,必须突破,让自己缘空性修观。
    我们发现有些人,不知缘空性修止,也不知如何生起观,修了一段时间,根本不知道缘空性的止观是什么?但是心想会不会得到什么果位,生起急求果报之心,这因为不了知修持真正的内涵而引起。假如具有缘空性生起止的修持,也不能断轮回之根。那么,以其他修止怎能断轮回之根呢?有些对缘空性的止,连名字都没听过,还说要苦行三年证得佛果,这不是空谈吗!因此,我们要自心续上生起缘空性的止之前,必须要通达空性;但通达空性,也是一件困难事。假如具有通达空性的智慧,没有生起缘空性的止,仅仅依通达空性的智慧,亦无法断除轮回之根。了解这点,通达空性之后,进一步精进修持具有缘空性的止;有一天生起了缘空性的止,必须更进一步修持缘空性的观慧;当心续上生起了缘空性的观慧,就可以止观双运,止观不会再分离;依缘空性的止观双运的智慧,对治轮回之根,也有能力断除轮回之根。这一偈颂的意思,只靠缘空性修止,修几劫也无力断轮回之根;通达空性的智慧,只作观修,离开止也无法断烦恼之根。必须修持止观双运。

是以善修空妙慧 骑乘不动寂止马 离边中观智利器 终究缘执悉坏灭
如理观证深广慧 如证智力遍广修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断除烦恼根本,要依空妙慧;空妙慧是彻底了解一切法的实相,最究竟的性质----空性,依这个智慧修持,令其增强。深妙慧在藏文是究竟慧,最究竟最完美的。我们寻找法的最究竟性质,就是空相、空性。我们要了解一切法的实相,先从最粗分的开始,慢慢的深入细分的空妙慧;这种智慧必须依:「骑乘不动寂止马」,依靠很深的止的力量,骑修止的马走到解脱位。也就是止观双运的修持。所以止观双运的智慧,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智慧,依此可以摧毁轮回之根。因此,最究竟最圆满的,离二边的中观,就是止观双运的智慧,尤如最锋利的剑,无坚不摧,砍断无明的大树。智慧配合止观双运,就有锋利的智慧宝剑出现,可以完全摧灭常边断边的边执见。也就是最圆满的止观双运智慧,可以摧毁一切邪见;依中道的修持,让我们的智慧更广大、更殊胜,就是「如证智力遍广修」。

制心一处自得定 所缘如理而观照 各自成证得空慧 不动极坚而安住
斯定愈坚止观二 双运勤修大奇妙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奢摩他并非一般的,必须缘空性的奢摩他;光是缘空性的奢摩他也不行,仍须缘空性的毗钵舍那,这种止观双运才能成佛。如何依缘空奢摩他证得缘空毗钵舍那?就是缘空性住于一处,证得奢摩他时,应该观照所缘空性。在闻思时,我们无法专注于一所缘境上,但在修闻思修慧时,必须制心一处于空性上观照才行。假使无法制心一处,定力不是很坚固,往往偏离所缘,必须以正念正知再制心一处。如果安住的力量太小,观照力量不够时,要加强观照力量。因此,以奢摩他观照空性时,不只有专注于空性的力量,还要具观照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平等互助。因此在缘空奢摩他观照空性时,是不能离开所缘空性,一定要专注所缘空性当下观照空性。「各自成证得空慧,不动极坚而安住」。意思是在专注所缘的当下,观照空性的力量能更坚固,在观照空性坚固的同时,专注于所缘空性的力量也跟着增长。这是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相互观待修法,称为止观双运。假使智慧的观照力和禅定的安住力,无法互相帮助,那就不是证得止观双运。在智慧观照的同时,不但不会影响禅定的安住力,而且能使禅定的力量更坚固。在禅定的力量安住所缘空性的当下,也不影响空性慧的观照力,如能得到这种境界,就可以止观双运修空性。以这种方法精进修双运,不是证得一次就可以放弃,反复串习双运勤修,证得的殊胜境界,那实在是很奇妙的。
    缘世俗谛的止观双运,不只内道,外道也有;缘世俗的外道,能修止观双运(观粗静相),但有时安住力胜于观照力,或者观照力胜于安住力,有这种可能。初禅、二禅、三禅的修行者,安住力胜于观照力,止观力量不是平等的,到了四禅的止观力量平等。我们刚开始证得缘空止观双运时,并不是证得静虑正等至,必须反复串习,才会得静虑正等至,那时才算初禅。大乘加行道者证得缘空初禅时,会进一步修持二禅静分,证得缘空二禅的正等至;再修持缘空三禅的静分,证得缘空三禅的正等至,这样慢慢修到四禅。大乘上品资粮道时,会证得缘空四禅,色界的四禅以及无色界的四定。一般的禅定就是色界及无色界的各四种禅定,假使以这四种禅定,修缘空止观双运,在资粮道是无法办到。所以在资粮道,没有缘空的止观双运。以缘空禅定的力量,修止观双运慢慢证得缘空止观双运,就是证得了大乘加行道。这是对未经小乘阿罗汉,直接进入大乘菩萨而讲;证得缘空止观双运时,就是大乘加行道菩萨。虽然证得止观双运,但并未证得缘空的初禅。慢慢的修缘空初禅至三禅,如果证得缘空的四种色界禅定,可以任一种禅定来修持见道。但是要真正证得见道无间道时,必须要缘空的四禅。
    在大乘见道无间道之前,虽然加行道菩萨也具足了缘空的色界及无色界的八种禅定,为何在见道无间道,要以第四禅为基础?因为第四禅的安住力及观照力是平等的,生起见道无间道,是快而且容易的。以应成的主张,在声闻加行道时,得到了缘空的止观双运。但并不一定表示声闻加行道,要得到一般的色界及无色界的四种禅定,不过大乘者是一定需要。假使当时声闻在加行道时得了四禅,他会以缘空的四禅进入见道无间道。如果在加行道只有证得初禅,或二禅三禅,他会当时证得该禅定生起见道无间道;但是证得无色界禅定,不会以无色界禅定生起见道无间道,他会以四禅定生起见道无间道。但是上上根声闻,修见道时唯有缘空奢摩他及毗钵舍那双运,成就阿罗汉果位。不用初禅、二禅为基础。当开始证得初果时,一种是同时断除所断烦恼的初果,一种是次第断除所断烦恼的初果两种。上上根声闻证得初果,不需经还果(二果)不还果(三果),直接跳到阿罗汉果。但是独觉见道,必须一般禅定具足。

等持观法空虚空 后得观法空幻术 方便智慧互摄修 赞此菩萨到彼岸
证已永绝一方道 斯乃贤善佛子行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 励
    这里指解脱道无间道,观法空性犹如虚空,所现起的遮相是无遮相,在缘空毗钵舍那时,仍有幻相,那就不是现证空性。在加行道的菩萨,以顽固的缘空止观双运,几乎可以到达缘空证量,但是仍能见到细微的世俗幻相;到这种境好象灭除一切幻相,现证空性;但并不是现证空性,以及灭除一切幻相。自己不能体会,好象现证空性一样。在加行道的菩萨,在缘空三摩地,不能体会细微幻相,所以仍有我的存在。因此佛陀说无色受想行识,如果仍存在细微的受想行识,仍在加行道位。在加行道菩萨出定后,会以为现证空性,因为不能体会幻相存在。因为产生了疑惑,当他再缘空三摩地时,有无最细微的幻相存在,后经自力观察发现仍有,了知原来尚未现证空性。加行道分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所以加行道菩萨出定后,仍旧观察有无最细微的幻相,然后在缘空三摩地时现证无间道见道。所以在心经中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声意等,让菩萨们了解见道时是灭除一切幻相。出了见道的根本智,在后得位时观法空如幻。
    我们现在见到一切法都是真实的,因为面对这些外境都是真实的,所以产生贪瞋痴。圣者在后得位见到如幻如化,如同我们看电影一样,不会执着是真实有的相,见到自己的五蕴只是幻相。如果后得位有病苦,也会认为是幻相,不会执着是病苦。所以在后得位菩萨,如别人以刀慢慢切他的肉,他不会感受是切他,是一种幻相而已。一般人在面前放一动物尸体,会感到不忍心,因为有悲情,但不会增加你身上的痛苦。后得位菩萨舍身布施,好象割掉面前尸体的肉,不会产生痛苦,因为深信是幻相,不会产生执着。因此证得初地菩萨,可以舍身布施给众生。至于布施视对佛法利益问题,如果施给对佛法无益,可以不施。当我们执着幻相是真实时,菩萨看众生很可怜,因为他体会到一切法是幻相,而众生执着实有,产生了不共的殊胜悲心。这种方便智慧互相摄持到彼岸的修持,应该赞叹。
    菩萨了解这些道理后,他不会只在一种法上用功,他会修持如幻化的一切法,更加广大,不会满足六度一切善行,这是菩萨应该行的。

第九章 由显入密

如斯因乘及果乘 二大胜乘诸共道 具已善巧阿阇黎 如理依趋四续海
尽其口决依勤修 暇身妙义斯得圆 我恒如斯而勤行 志求脱者当策励
    以上从依止善知识,至缘空毗钵舍那止的修持,广论也到此为止,所以这摄颂涵盖更广。这时应该在毗钵舍那之后,配合密宗道次第论的显密修持。我们在讲上师相应法时,也算是密的修持。由上师放出的光明,去除内心的业障,这种观修是显教。「如斯因乘及果乘,二大胜乘诸共道」。因乘是显教,果乘是密教,这二大胜乘次第都要修:六波罗蜜多、止观、愿心、行心的菩萨行,是显密共同的修持。有些人觉得自己对密教的修持不错,而轻视显教的修持,这种人尚未通达密教的道理;如果通达的话,就不会轻视显教的道理。显密共同修持的大道,我们要尽量修习,让自己生起二大胜乘的共道。如果了达二乘共道,然后寻找具足善巧的阿阇黎,如理依止,请求引导,这才进入不共的密教修持的第一步,然后依密教修持,由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依上师口诀勤加修持,才不浪费人生,暇身妙义才得圆满。最后是上师指导的,我们应该努力修持。在宗大师的密宗道次第中提示,四部必须按次第渐进,是不可逾越的。现代人好象事部、行部不很重要,就直接进入无上瑜伽部,这是错误的,那何必说四部次第。这都是不了解次第的缘故,没有基础,如何超越呢?没有翅膀想飞,没有脚想跳,其结果如何不难想象。
    修密要如理依止具相阿阇黎,按四部次第修持;显教阿阇黎同密教阿阇黎有些不同;批评密教具相阿阇黎,比批评显教阿阇黎更严重。依止了具相金刚上师,好比蛇入竹筒,不是上升就是下堕;这意思必须遵守金刚上师的三昧耶戒,违反就是下堕,因此依止之后,只有上下两条路,别无选择。


第十章 结  行 

造论为己修心用 兼亦饶益他贤善 诸佛圆满欢喜道 易解演教善功德
普愿法界诸含识 斯此善道永不离 我恒如斯而祈愿 志求脱者作愿持
    宗大师说明造论的目的,为自己的证量增长,所以造此摄颂;第一为自利,自己修心之用;其实他已证得法身,这是谦虚之词。第二为他利,为了饶益贤善之人,亦能依此道次第修持。自利及他利的目的,都是暂时的,而究竟的目的是成佛。为了暂时及究竟的目的,宣说诸佛圆满的欢喜的道次第。宗大师说以容易了解的词意,演说修持种种善功德。希愿一切有情都能修习,永远不离此殊胜道次第,所以我(宗大师)要常常祈愿有志求脱者,应该以此道次第作为修持。
    摄颂全部讲毕,我依自己体会的,并未参考很多经论讲解,如与经论相违,应以经论为主。如今寻找圆满无瑕疵的上师很难,所以我有瑕疵,亦请你们包涵。


{返回 菩提道次第专题·根本论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菩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
 《菩提道次第摄颂》(略本)
 菩提道次第心论
 菩提道次第略论
 《菩提道次第摄颂》(广本)
 菩提道灯论
 菩提道次第摄颂讲义
 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摄颂》(中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嫉妒是生活的悲剧[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让世界充满爱[栏目:传喜法师]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栏目:世亲菩萨]
 舍利、塔与佛教的关系[栏目:宽运法师]
 《善生经》中的伦理思想(远尘)[栏目:佛教与伦理]
 迷网[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一二零、改造命运的方法[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自我成长 - 有条件的爱太辛苦[栏目:方外看红尘]
 禅七诲语 Chan Session Instructions[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光念不做得不到利益[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