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法概论》是佛教院校必修的基础课程(释延裕)
 
{返回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43

《佛法概论》是佛教院校必修的基础课程

释延裕

  二十世纪初,佛教界一些高僧大德、有识之士,如太虚法师、杨仁山居士等提出一系列为适应社会而进行改革的主张,并付诸实践。其中影响最大、成果最丰的是将佛教教育从传统教育改为院校教育,把经教教育扩充到历史、外语、哲学等世间学问中。可以说这是现代佛教的初创阶段,这一教育模式在佛教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佛教教育直接关系到佛教的兴衰存亡。如何培养佛教人才?如何在当今的形势下弘扬佛法?这些一直是近年来佛教界关心的话题。

一、当前佛教院校课程设置的不足

  目前,国内佛学院大部分是院校式教育,佛教教育的核心在僧伽教育,而僧伽教育至关重要的是所授的知识。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净因法师曾对国内佛学院课程设置分三个时期进行分析,解放前、解放后至文革前、文革后至今。这三个时期,佛学院课程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文史占30%,佛学占70%),佛学基本上又局限于概论方面的――原经原论,只是泛泛而学。二年预料或者是四年本科的课程,各宗各派的主要经论——代表性的经典,好像什么都学了,但又讲不明白,思想十分混乱,因此就缺乏一种系统性。大家熟知,印度佛教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等等几个时期。由于传统的观念,对原始佛教不重视,产生许多误解,但她是佛法的根本。龙树是公认的“八宗共祖”,近代佛学泰斗印顺导师,认为龙树的中观思想是建立在阿含经的基础之上,印顺导师根据阿含经,写了《佛法概论》一书,一方面。十分生动地反应出了一个人间佛陀的形象,给我们的修行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让我们重视原始佛教“思其源,度其变”,理清佛法的源流,才能正确把握佛法真实的意趣。

二、佛法概论的思想体系 

  信、“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佛法概论》,同样以信入手,信仰其法,了解其法占了13章,以法为契入点。延伸到法的创觉者——-佛,及法的奉行者----僧。三宝的综合融贯,就成了一完整、健全和佛教。佛教是人间的,能诠的身教、语教,所诠的法,毗奈耶,是世尊的三业大用,,同时,也是实际存在于个人、僧伽、社会的。佛法是以有情为中心、根本的,从有情的身心存在著眼,去观察宇宙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从蕴观、处观、界观即从心理、生理、物理三方面,对有情的身心详加分析。由四食的资益,而使有情延续与新生。有情在这和合、相续的生死流中,无法解脱苦迫,正是因为无明所盖,爱结所系,有情的活动不已,从情爱为本的思造作的一切活动即是行业,被看作是有情流转生死的动力。可见,心的重要性。印顺导就用心、意、识相互联系中部析有情的心理根源及有情的存在去观待外在地境界,因此,她即不是物心论,也不唯物论,而是离此两边说明中道,这样就以有情为中心,树于对有情身心和外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观察这些现象而探求他们的因,了解现象的所以生,所以灭的条件,才能合理的解决他们,同样,佛法的一切深义,大行都是由于观察因缘而有的,但因缘胡杂染的、清净的,其中杂染的因缘同,,即是缘起法——佛法中十分重要的理论。佛陀也先观察宇宙与人生的事实,再作理征性的思辨与直观的体悟,最后通达此缘起法。又从有情自身说,无我,空寂的。佛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此三法印是于同一缘起法中体悟有此三性,三者是相关而贯通的。流转的因果相生即是无常,因缘离散所以一切法归于灭。依三法印而渐入涅磐,然后得无我智的。真正能体证涅磐的,从无我智证空寂上,必然到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的内容。由此,可知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义相,这样才能明了真空,说一切皆空是究竟了义。
  行、佛法是为了解自制已,净化世间更是理智的、德行的。佛陀开示的人生正道,是为了智行综贯的佛教,从生活的经验中实现出来。依中道行去实践,依德行去体见真理,而此中道的德行,出发于善心而表现为合理的,有益自他的行为;又以合理的善行、净化内心,使内趋向于完善——无漏。佛法的德行是以自他为本而内诤自心,外净器界即人天的德行、声闻的德行进展到深刻的诤化自心;菩萨的德行,更扩展到国土的严诤。
  证、正觉——三菩提与解脱,是佛与声闻弟子所共同的,声闻重解脱,佛陀重于正觉。佛陀的正,是无贪、无嗔、无痴的完满开展;而声离弟子的正觉,是偏于无贪、无痴的,也就是说佛与声闻的正觉有程度上的差别。佛陀的正觉是以智慧为中心的,从身心诤化,自他和乐的生活中得到究竟自在。但从智慧的无痴说,无漏慧的证法性空,与声离无有差别。佛陀的正觉,不但契合缘起的空性,更能透达缘起的幻有。

三、《佛法概论》的特点

  此书的思想来源自阿含经,也即反映了原始佛教的佛陀精神,使我们看到了现实人生中的佛陀。但,佛陀的时代适应性,不能完全表达释尊的本怀。此书就引导我们追溯佛法的本源。
  此书站在佛教的角度,树立了佛法的心理观,用心、意识相互联系而呈现心理作用,又把学修佛法列入到德行的范畴中去。印顺导师认为佛法是依法见法的德行,依真理而发起德行,依德行去体见真理,最终达到理与智、智与行的圆满。就此,按佛教徒的不同类型分别设立在家众的德行、出家众的德行、菩萨众的德行。
  此书介绍三宝时,把法放在首位,次为法的创觉者——-佛,次后,为法的奉行者——僧,把法不同的内容,条理而归纳起来。分为三类(文义法、意境法、依归法)加以分析介绍,以突出法和重要性。另外,此书把“向上,向正觉的所必经的常道。称为中道、正道”。中道等同于正道。“随顺于法而现实于法的中道行即八正道。”

总结

  综上所述,《佛法概论》有一个完整学习、修行次等,突出阿含经的精神,弥补了现阶段佛教院校在原始佛教上不足;又为弘扬人间佛教,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方便。实为院校必修的基础课程!
 


{返回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当前中国佛教的组织形式看未来佛教的发展(释延裕)
下一篇:《坛经》偶得(释普性)
 佛在心中,路在脚下(释普性)
 《六祖坛经》的净土思想——略论西方净土的方位(释成峰)
 证明给友人(释昌法)
 阿Q 祥林嫂 羼提波梨——浅谈世间忍辱与佛教忍辱波罗蜜(释慧澈)..
 心路(释昌法)
 妄语戒之戒相及其受持(释普性)
 佛教道德面面观——印顺法师《佛法概论》之道德行为的思考(释来圣)..
 论六根门头的修行——略论《阿含经》中的修根法(释成峰)
 惠能的般若中观思想浅析(释界文)
 《阿含经》中的“善知识”道(释普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 《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栏目:杨维中教授]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一门深入”[栏目:圣严法师]
 第一册 自序 星云法师[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一册]
 为什么会不讲道德?[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禅的境界与词的意境(赫雪)[栏目:禅宗文集]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如来赞叹品第六)[栏目:道源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六九四)[栏目:杂阿含经]
 重点[栏目:生活的层次·迷悟之间]
 悼念圣严法师[栏目:黄夏年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