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论佛教的中道思想(道因)
 
{返回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71

论佛教的中道思想

道因

说到“中道”,会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在政治上,我党走过左倾、右倾的历程,结果哪一种极端都使我党蒙受重大损失;在当代商品经济时期,尤其要把握市场动态,任何违背价值规律的生产必将受到惩罚;现在的教育界也存在着知识和能力两个培养极端的问题;……佛教上也讲到,人类从转轮圣王治世到逐渐堕落,最后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然后人痛定思痛,逐步去恶修善,重新又回到转轮王治世时代的发展历程……。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条“中庸”之道。政界的人一直在根据国内外动态调整自己的施政纲领;商界的人则时刻关注着经济杠杆的倾向;教育界的人也在对治两极端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无数的智者始终在探索着人类何去何从的大事……这一切的一切表明,任何事物的发展似乎都有它的一根轴在起作用。这根轴有点类似于哲学中讲的波浪式前进--及螺旋式上升所围绕的中心轴。似乎,这一根中心轴就是我们追求的“中道”。

佛法中的“中道思想”也是在释迦王子经历了两种极端后提出的。身为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过着人间天堂的生活,世间所谓的美好--美女、金钱、地位可说是应有尽有。但勇于探索真理的王子发现这声色犬马的无常、苦性,于是毅然出家修行。当时的王子,受外道的影响,认为情欲是苦的根本,只要克制情欲,就能离苦得乐得解脱,于是他做起了种种折磨自己的苦行。六年苦行后,奄奄一息的王子受了牧女的牛乳供养,才得以恢复体力,继续在菩提树下修行,直至成佛。因此,释尊在鹿野苑初为五比丘说法时即强调:“在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

于是,一般人对“中道”的理解即“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那样的悠闲自得倒似乎与中国古代文人提倡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恬淡“的生活理念相一致。但佛法是绝不止于此的,他提倡”勇猛精进“,认为唯有”精进“才能打破我们凡夫本有的习气,而获得超升。古大德们的”悬梁刺股“、”夜不倒单“、”克期取证“更证实了”精进“对于学佛的重要性。虽然如此,这种”苦行“似的精进又非常人轻易所能为之。我曾试过”夜不倒单“地精进念佛,但结果搞得身心俱疲,休息了好多天才得以恢复。这样,似乎这佛法的”中道“很缥缈,有种可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事实上,佛教的”中道“绝不是如此模棱两可,令人摸不着头脑的。”中“即中正,中心,如实,即中正不偏的态度与立场,深入人生为本的事事物物的核心,穷究它的真相。解决一个问题,必须以中正不偏的立场,从关涉到的各个方面去考察,在各方面的结合点上深入推究,彻底了解问题的真相,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佛陀就在人生的现实活动中去把握人类活动的法则。结果他发现:人之所以会走向两个极端,是由于人的人生观是建立于情意的。纵我的乐行与克已的苦行都根源于情意识的妄执。多变的情意识肯定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多变,所以人始终在两个极端及两端的交替历程中吃苦也是必然的事。释尊否定了这种妄执,提出了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缘起中道及八正道的中道。

缘起法,指出了一般人生活动的规律。”如来离于二边说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生缘老死,如是纯大苦聚集。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如是纯大苦聚灭“(《杂含》卷十二)。这是阐述了一切事物发生,消灭,存在的理由。人生的痛苦,为什么会发生存在?就因为有邪谬的思想这一因;反过来说,因无就果无,纠正了邪谬的思想,停止了错误的行为,痛苦的后果就可以消灭了。

缘起中道一正一反的两在定律,说明了流转与还灭的必然律。这缘起因果的起灭,还是在现象的表面上说,还不是深入的,究竟真实的。在一正一反的缘起相对性中,鞭辟入里,真显空性,才是第一义的。”观彼悉皆虚伪,都不见真实……但以假号因缘和合有种种名。“所以,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名法。世俗的人看见生,就以为实实在在的生,看见灭,就以为实在的法毁灭了。这是落于二边见的。圣弟子则不然,看见法生起,遣离了无见,但并不执著以为是实有;看见法消灭了,消除了有见,但并不执著以为是断灭实无。因为依著缘起法的因生果生,因灭果灭,一切法是活泼泼的可有可无,可生可灭。假若是实在的、实有,就不该灭而无;实无,则不该生而有。所以在法的可生可灭,可有可无中,深入事物的根本核心,体见到一切是关系的,没有实性的,有无生灭皆是不实的假名,本性是毕竟空寂的。这中道的空寂律是缘起性空的真义所在。

除此缘起的中道,还有八正道的中道。它告诉实修者所应采取的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人的言语、动作、感情、意志、生活方式,一切都纳于正轨,使他得当合理,这就是”中道“的内涵。八正道的行为也是符合缘起的,也是众缘和合而成的,也就是说,修行从初发心到得果,不是单靠一法可以奏功的,而是法法互相资助,互为因缘的。这对我们很有启示。我们同学中有两种倾向:一者偏重于修行,认为我只要一门深入,不需要研究经教,到时功到自然成,一切皆通达;另一种偏向于研教,认为我明白通达了一切教理,自然就契入佛陀本怀。我认为这二者本非矛盾的,二者互为因缘,互相促进的,懂得一定的教理对修行是有帮助的,而研得的教理还需要靠修行去实证。而说到底,两者皆为修行成功的条件因缘,本性还是空寂的,执取不得的,在中道行的过程中,最初应该用道德的行为(法),去改善纠正不道德的行为(非法)。但这是道德善法,也还是因缘所生,还是自性空寂的;假如妄执,取相执实,那么与性空不相应,始终不能悟证性空而获得解脱。可见善法功德法也是执取不得,所以执取不得即因为善法的本性空寂。龙树菩萨说:”功德法如烧红了的金钱,虽是值钱的东西,可是千万取不得。“所以这八正道的中道行,本性还是空寂的,它与中道的理性是相应的。

缘起空的中道,遣离了一切错谬的思想;八正道的中道行,离苦乐二边而不取相执著。这两大中道法是相辅相成而圆满无缺的。二者有机完整地构成了佛法的”中道“思想。


{返回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0级学员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论学佛与做人(道因)
下一篇:关于华严宗有无实修观法之我见(道因)
 论学佛与做人(曹新春)
 《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之我见(玄畅)
 浅谈中观思想与净土的修学(范正风)
 天台宗(释宗度)
 关于华严宗有无实修观法之我见(道因)
 在现实生活中行持(日新)
 错误的无我见(释青平)
 四食与生命的延续和流转(明远)
 人间佛教的时代特征(道因)
 净明道的文化精神及现代意义(释青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宗镜录卷第五十三[栏目:永明延寿大师]
 戒律不是枷锁[栏目:法门寺佛学院·学僧园地]
 什么是真正的修持?[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禅师与兰花[栏目:法云法师文集]
 九、至诚改过、行善改命[栏目:佛学基本知识]
 22.买果记[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金刚经注解》三十[栏目:涤华禅师]
 乞食十利[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把握生命为第一法[栏目:仁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