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教法篇 第四章 烦恼
 
{返回 佛教圣典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83

第四章 烦恼

第一节 心的污秽

(一)包蔽佛性的有两种烦恼:

一种是迷惑于道理的理性烦恼;另一种是实际接触到的感情烦恼。

这两种烦恼,是一切烦恼中的根本分类。如果想要探求一切烦恼的根本,其一是无明;其二就是爱欲。

这无明和爱欲,具有产生一切烦恼的自由力量,因此这两种才是一切烦恼的渊薮。无明就是无知、不通晓事物的道理。

爱欲是一种强烈的欲望,以对生的执著为根本,举凡所见所闻,都具备占有的意图,进而构成欲望,甚至对死也有其欲望。

以无明和爱欲为基础,产生贪婪、嗔恨、愚痴、邪见、仇恨、嫉妒、谄媚、欺诳、骄傲、悔恨等一切烦恼。

——胜鬘经

(二)起意贪婪,是因为见了中意之物,对它有了非分占有的想法;起意嗔恨,是对事物看不顺眼而蓄意驳正的想法;愚痴是因为无知,不晓得该做些甚么事、不该做些甚么事;邪见是接受不正当的启发,进而兴起不正确的观念。

——巴利本增支部二·一一

贪婪、嗔恨、愚痴,也被称为世界上的三把火:贪婪之火是沉湎于欲、失去真实心而损及也人;嗔恨之火是激起盛怒、危害到生命或伤及别人;愚痴之火是心生迷惑、不明白佛教义理而损害他人。

——巴利本本事经九三

诚然如此,这世界上,有种种火正在燃烧:

贪婪之火、嗔恨之火、愚痴之火,生、老、病、死之火,还有忧、悲、苦、恼之火,种种火正在熊炎烈烈地燃烧。这些烦恼之火,并不只烧自己,也会损及其他,甚至影响到人的身、口、意三种恶行为。这些由火致伤所流出的脓,一旦触及人体,便将发毒,从而堕入到恶道之中。

——巴利本律藏大品

(三)贪婪是想要得到的心念;嗔恨是得不到满足的心情;愚痴则是由不纯正的想法所生。贪婪的罪污虽小,但很难脱离;嗔恨的罪污虽大,但想脱离则比较快;愚痴的罪污也大,想脱离亦非易事。

因此,人们对惬意事物的感受,在见闻之下,须有正当的观念。对于不如意事物的感受,须用仁慈心去含蓄包容。举心动念经常都要有正大光明的想法,并致力于必须灭掉这三把火。如果人人都充满正当、清净、无私的心意,当不致为烦恼所困惑。

——巴利本增支部三·六八

(四)贪婪、嗔恨、愚痴,就好比发高烧,任何人只要一发高烧,纵使躺在再豪华的套房里,身体为高烧所扰,也会陷入难以入眠的苦境。

没有这三种烦恼的人,即使在寒冬之夜,以树叶为被褥,睡在薄薄的板床上,也会倒头迳入梦乡;纵使在酷暑的夏夜、闭塞而局促的蜗居,也会睡得很安祥。

上述三项,是这世界上悲伤而痛苦之物,杜绝这悲伤和病苦的,就是:戒律、定功和智慧。戒可以把贪婪的污浊祛除;正当的定功可把嗔恨的污浊消除;智慧可以把愚痴的污垢消除。

——巴利本增支部三·三四

(五)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正如渴饮盐水的人,根本不能止渴,即使喝得再多也无法满足渴欲,只有愈加口渴罢了。

人虽然想要满足欲望,但不满的事实却愈形尖锐,而徒自焦急。

——方广大庄严经

人绝对无法使欲望获得满足,从而才有企求而得不到的痛苦。在得不到满足时,理智就失去正常。

——巴利本律藏大品一·六·转*轮经

人,为欲望而争执、为欲望而战斗,因此君和君、臣和臣、父和子、兄和弟、姊和妹、友人和同仁,为了欲望而丧失理智,相互争执、互相残杀。

人,为了欲望亦竟致身败名裂,偷盗、诈欺、奸淫,时而也会被制裁,接受种种刑罚,痛苦备尝。

而且,为了欲望,身口意的罪行重重叠叠,不但此世接受苦楚,既死的后世,亦将进入黑暗世界,再受种种痛苦。

——巴利本中部二·一四·苦蕴小经

(六)爱欲是烦恼之王,种种烦恼紧跟著它。爱欲把烦恼的芽散布在湿地上,种种烦恼随之即生。爱欲是食善的鬼女,把一切善事吞灭净尽。

爱欲是隐身于花丛中的毒蛇,用毒去刺杀那贪婪于欲望花朵的人;爱欲是枯缠树木的蔓草,纠缠人心,吸尽人心中的善汁;爱欲是恶魔投下的饵食,人一旦被沾上,就要永沦魔道。涂上一滴血在干涸的骨头上,丢给饿犬,狗紧紧地咬住骨头,结果只能得到疲倦和苦恼而已;爱欲之于人心毫无补益,完全与此同一理趣。

野兽为争食一块肉而相互残伤;迎风擎著火炬的是愚人,因而终将自焚。像这样的野兽乃至愚人,为了欲望而残伤自身,甚至自焚其身。

——大般涅槃经

(七)纵有抵御外间飞来毒箭的功夫,却无法预防发自内心的毒箭。贪婪、嗔恨、愚痴和骄傲,好比四只毒箭,予人们生起种种的病患。

心中如果有了贪、嗔、痴,口里就会说出谎言、恶口和离间的话,身体也会犯杀生、窃盗和邪恶的爱欲。

意有三项、口有四项、身有三项,这称之为十恶。

明知而故作虚伪的言语,可能任何坏事都做得出来。因为做了坏事,必须说虚伪的话;既说了谎话,索性肆无忌惮地去做一切坏事。

人的贪婪、爱欲、恐惧、嗔恨,都从愚痴而生;人的不幸、困苦也从愚痴而来。愚痴实在是这人世间的病毒。

(八)人由烦恼而造成业,由业才招感到苦。烦恼、业、苦这三种就像车轮般循环到永无穷际。

车轮的回转,既无开始,亦无终了,而且人们从无方术可以从这轮回中挣脱出离,却是随顺著轮回归向于永劫。人们从现在世到次一生,永远生死不止,轮回不息。

无穷际的轮回中间,一个人火化后遗弃的骨骸,如果堆积起来,比山还高;这中间所吃的母奶,如果汇聚起来,比海水还要多。

所以说,人是有佛性的,因为久陷于烦恼的泥沼太深,发芽甚为不易;不发芽的佛性,虽存在亦难称之为有,因而人们在迷惘中混迹永世。

——巴利本本事经二四

第二节 人性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一如门前不知名的杂草丛般,难以认识。与这相比较,反而野兽的个性易于了解。把难以了解的人性,加以区分,约有下列四种:

一是:自我痛苦的人。接受了错误的启发,从而蓄意苦行。

二是:予别人痛苦的人。屠杀生物、偷窃乃至其他种种残忍的行为。

三是:自我痛苦还不算,同时还把痛苦加在别人的身上。

四是:自己不痛苦,也不给别人痛苦。

人须远离欲念,平安地生存著,拳拳服膺地谨守著佛的教导,不杀害生物、不偷窃、行为光明磊落。

——巴利本中部五一·Kandaraka 经

(二)世界上的人,大概可分为三类,那是:岩石上刻字的人、沙砾上写字的人、水上划字的人。

岩石上刻字的人,是常常发脾气,怒气持续,良久不息,这种人的愤怒就像刻在岩石上的文字,历久不消。

沙砾上写字的人,是指虽然常发脾气,但怒气就像写在沙砾上的文字,很快地就会消逝。

水上划字的人,是说在水上划字,水流之上,字不成形;即使听到别人的恶口和怨言,不留些许痕迹在心,充满了温和气度。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三○

并且另外也有三种人:第一种,个性多变、骄傲不驯、轻率、不够稳重;第二种,个性难以捉摸、安祥、谦逊、深刻地留意于事物、能抑制冲动;第三种,他的性格令人莫测高深,本身的烦恼,已消灭净尽。

人性虽可作种种区分,其实,人的个性仍然不易了解。只有佛才澈底洞悉这些个性,并能分别施以种种教化。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一三

第三节 现实的人生

(一)这里有个比喻人生的故事:有个人在河流中浮舟而下,有人站在岸上大声喊说:‘想顺流往下划吗?赶快停止吧!下游起风浪了,有漩涡、有鳄鱼、还有恶夜叉住的深渊;你要这样下去,非死不可!’

这个比喻是说:‘河流’是爱欲的生活,‘顺流往下划’是说执著于自己身体,‘起风浪’是表示愤怒和苦恼的生活,‘漩涡’是显示欲望的刺激,‘鳄鱼和恶夜叉住的深渊’是指由罪行而濒临的灭亡生活,站在岸上的人就是佛。

——巴利本本事经一○○

在此还有另外一个比喻:有个男人犯了罪逃亡在外,追兵随后苦苦相逼,他已走投无路,忽然瞥见脚底下有一口井,藤忧直垂井底,他正想沿著藤蔓下到井里,可是看见脚底下一条毒蛇张开嘴巴等在那里。无奈之余,只好以藤忧为保命准绳,吊悬在半空中。不久,两手酸痛得几乎要松脱,一时又出现黑白二只老鼠,开始咬噬藤蔓,一旦藤蔓被咬断而掉落下去,必将作为它们的饵食无疑。这时候他抬头往上一望,从蜂窝里正有甘美的蜂蜜渗出,点点滴滴地滴进口中,此人,一时贪欲,浑忘自己正处身于险境中,不能出离。

这个比喻中,‘一个人’是说生是一个人、死也是一个人的孤独情形,‘追兵’和‘毒蛇’是表示欲望根本的自身,‘古井的藤蔓’是代表人的性命,‘黑白两只老鼠’是表示岁月,‘蜂蜜点滴’是象征眼前的欲乐。

——杂宝藏经

(二)再说一个譬喻:国王在一个箱子里装了四条毒蛇,命令一个男人饲养它们,并且规定:‘如果没有善尽职守而触怒任何一条蛇,那只有拿你的性命是问。’这男子恐惧国王的命令和规定,索性丢弃蛇箱,而亡命异乡。

国王闻悉,命令五名臣属紧追在后,他们伪装以便接近他,意欲将之缉捕归案;可是那男子对他们心怀疑惑,旋又继续流亡。随后,来到一处村庄,想找个人家藏身。

此时,忽然间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说:‘这个村庄没有人家,而且今晚将有六名贼人来袭。’男人闻声惊慌,再度向前逃命。行走间,眼前一条湍流激浪的大河,心想横渡过去实非易事,盱衡此岸的危机重重,当下做了一个筏子,好不容易地渡过河流,总算得到了平安。

‘四条毒蛇的箱子’是表示地、水、火、风四种成分所组成的身体。此身就是欲之本、心之敌,所以那男子厌弃此身,逃亡而去。

‘五名从属伪装接近’表示同是心、身等所构成的五大要项。

‘藏身人家’是寓意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六名贼人’是因应感觉器官的六种对象;由于所有的感官机能都亮起了红灯,所以更须逃命;‘湍流激浪的大河’是表示烦恼的奢靡生活。

这条深不可测的烦恼之河,乘用佛教之筏,可以漂渡到安全的彼岸。

——大般涅槃经

(三)世界上有母亲救不了孩子、儿子不能救母亲的三种情况,就是:大火灾、大水灾和大盗难的时候。偶尔,也有出现母亲和孩子互相救助的境况。

但是,这里所说的母亲绝对救不了儿子、儿子绝对救不了母亲的三种情况,那就是:当老的威胁和病的恐慌以及死的畏惧来袭之时。当母亲渐渐衰老,儿子可有办法能代替吗?眼见儿子病体憔悴,母亲泣怜之下,可有方法代替儿子的病痛吗?孩子的死或母亲的死,任你是母子至亲,怎样想办法也代替不了,任你亲爱之情如母子,遇上了这种情况,绝对是帮不上忙的。

——巴利本增支部三·六二

(四)一个在世间做了坏事,死后来到地狱的罪人,阎罗王审问他:

‘你在人间的时候,可曾遇到三名天使?’

‘阎王爷!我从未见过像天使那样的人啊!’

‘那么你该见过一位弯著腰、拄著拐杖,蹒跚著脚步的老人了吧?’

‘阎王爷,像那样的老人,见过的可多著呢!’

‘你虽然遇见过天使——老人,自己却不想想,总有一天也会衰老,还不赶紧做些善事;以致才有像眼前这样的报应。’

‘你难道没生过病吗?痛苦得没法起床,人见人怜!你没见到贫病潦倒的人吗?’

‘那样的病人,见过的可多著呢!’

‘你虽然见到了天使——病人,却不想想自己,一样是会生病的;你也太糊涂了,不然,怎会来到这地狱里?’

‘还有,你难道没看见,你周遭死去的人吗?’

‘阎王爷!死人,我看的可多著呢!’

‘你虽然见过警告你死讯的天使,却从不想到死,而又懒得做善事,所以才接受今天的报应。’

‘你自身所做的行为,必须自己去接受后果报应!’

——巴利本增支部三·三五

(五)富家的年轻媳妇只莎拘它弥 Kisagotami 有个年幼的独生子,不幸夭折;她疯狂地抱著冰冷的尸骸跑到大街上到处打听,可有人能救活她的孩子?这疯狂般的女人,此刻的心情万念俱灰,满街上的人只以哀怜的眼光伫望著。世尊的信徒看到这种情形于心不忍,劝那女人不妨到祇园精舍去求见世尊,女人连忙抱起孩子来到世尊的面前。

世尊安祥地看过情况说:‘妇人啊!救活这孩子需要芥菜的籽,你去街上想法找四、五粒来;但这芥菜籽,必须是向从未死过人的家里找来才可以!’

发了疯的母亲,立即前往大街小巷去搜求。芥菜籽虽然易得,但是,向来没死过人的家庭,却遍寻不著,总也找不到这种条件的芥菜籽,于是又回到佛的跟前。女人这时仰望世尊那慈祥的仪容,恍然体悟到世尊先前说话的寓意,当下儆觉如梦初醒,于是把孩子的遗骸送往墓园,自己回到世尊的座前,成了佛的弟子。

——巴利本长老尼偈注

第四节 迷惘的状况

(一)世界上的人们,人情薄,不晓得应该亲近和爱惜,而且常为无聊的事体争执,在激烈的恶和苦的中间,孜孜于各人的工作,勉勉强强地过日子。

不论身分的尊卑,也不管财富的或多或少,一切人都为金钱而苦恼。富有的人,有富裕的苦;贫穷的人,有没钱的苦。徒自为欲望而劳心役神,永日不得安宁。

富有的人,有了田地为田地发愁,有了家业为家业操心,执著所有存在的事物而忧心忡忡,恐怕会碰上天灾、遇上苦难;一时又担心会遭抢劫,又怕突如其来的火灾被烧得精光,苦恼得像是即将丧失生命。而且,死时只有独自走向幽冥之路,没有任何人陪伴。

贫穷的人,经常都为缺东少西而苦恼,需要家业、需要田产。被需要这个、需要那个的思绪所驱使,心身交瘁,为此而担忧生命的安全,到头来终于中道殂谢。

世界上的一切,看起来都像是敌对的,‘黄泉路上’只有一个人,不得不走向那遥远漫长的路程。

(二)世界上有五种恶:一者,从一切人类直到地上的爬虫类,一切都是互相仇视的。强者制伏弱者、弱者欺凌强者,互相伤害、仇视。

二者,父子、兄弟、夫妇、亲族等一切人际关系,各自不循本分,各自以一己为中心,为所欲为、相互欺诈,心与口不一致,了无真诚。

三者,不管对象是谁,都怀以邪念、淫乱之思,使心焦灼。男女之间不守本分,乃至为此结伙滋事,暴行横施,时有所闻。

四者,不谋求互相勉励或与人为善,却共同教习恶行,惯用虚谎、巧言、恶口、挑唆互相伤害。不知应该互相尊敬,事事唯我独尊,设计凌人,伤害于他,不留余地。

五者,一向疏懒成性,更不知锐意善行,不知报恩、不知尽义务,只有唯欲是行,连累了别人,亦触犯了罪行。

(三)人应该互相敬爱,施惠与人。为了一点小的利害,互相憎恨,甚至发生争执,虽然争执的起端事体很小,但经过时间的演变,事体愈来愈大,说不定就此成为仇恨。

世界上的一切争执都是两败俱伤,虽不致于立即身败名裂,但总是衔毒在心。怨怒积之一久,愤恨则在心版上刻下了记痕,终致造成生死存亡的创伤。

人,混迹在爱欲的世界,独自生下来,曾几何时又各自死去。对那未来的后果,没有谁肯代为接受,必须由自己去承当。

行善与为恶各自的报应不同,为善得福、做恶获殃,亘古不易的道理是肯定的。而且,各自须担负业力,独自趋赴受报所招感的地方。

(四)封闭被恩爱羁绊所系缚的忧虑,经过漫长的岁月,还是不能化解那沉痛的思念。同时陷入激烈的贪婪,含有恶意,胡乱闹事、与人争执,完全远离安分之道。寿命未尽就急趋死路,去接受那长劫不复的痛苦。

这种人的行为,违逆了自然之道,与天地之理背道而驰,其招致灾祸是必然的。不论今生、后生,同受苦上加苦。

诚然,世俗间的事匆匆忙忙地稍纵即逝,没有一件事体靠得住,没有一个人能帮得上忙。在这中间,完全都作了享乐的俘虏,到头来,徒兴无限的慨叹罢了!

(五)像这样的情形就是世间的本色。人们在苦境中生存,凡所作为,唯恶而已;有益于人的事,却不知从何处做起。衡之以自然之道,其感受痛苦的报应,一定在所难免。

只有待己惟恐不厚,不知施惠与人,而且为欲所逼,辗转于一切烦恼,为此焦灼,并且为这后果而痛苦。

荣华的境遇无法继续到永远,一晃即过。世间的享乐亦复如斯,没有一项能继续到永远。

(六)因此,人们应放弃俗事,趁著健壮慕道修行。期愿永远的健在,除了修道之外,还能有更值得信赖,更快乐的吗?

可是,人们都不相信:有善的行为就会得到善的回报,做事合乎道理就会得道多助。还有,人也不了解虽死犹生、不相信施惠得福;一切与善恶祸福有关的事情,都不相信。

只顾抱持著错误的想法,既不明理、也不知善;心地昏闇,不明白吉凶祸福之所以发生,是有其井然有序的道理,一味地祇对眼前发生的不幸忧伤怨恨。

因为任何事物没有永久不变的,一切都在变迁。只晓得对此痛苦、悲伤,不知听闻教法,心灵深处无所思惟;只顾耽湎于眼前的亮乐,对于财货色欲贪得无厌。

(七)人们从远古就经历了迷惘的世界,沉陷于忧悲苦恼之中,当非言语能尽。时至今日,犹自迷惘不息。所幸,现在见到了佛的教法、听到了佛的名号,而又启发了信仰,实在值得庆幸。

所以,须要深加思惟,远离恶事、抉择善行,必须加紧修道。

如今,所幸领会到佛的教法,无论任何人,相信佛的教法,必须发显往生于佛的国度。晓得了教法,就不致于盲从别人,甘为烦恼、罪恶的俘虏。同时,不要把佛的教法据为己有,应该以身实践,并且以之去教化别人。

——无量寿经卷下

 


{返回 佛教圣典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教法篇 第五章 佛的救生
下一篇:教法篇 第三章 觉悟的种子
 道友篇 第二章 生活的指南
 教法篇 第二章 人心与真实的本体
 修道篇 第二章 实践之道
 佛陀篇 第三章 佛的形态与德行
 道友篇 第三章 建立佛的国土
 修道篇 第一章 觉悟之道
 教法篇 第五章 佛的救生
 教法篇 第三章 觉悟的种子
 佛陀篇 第一章 历史上的佛陀
 教法篇 第一章 因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认识人生之三 4[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在说话中修禅[栏目:索达吉堪布]
 大心量、大福报、大慈悲、大智慧[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理性的出家抉择[栏目:法藏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