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道篇 第一章 觉悟之道
关世谦居士译
{返回 佛教圣典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24

  修道篇

  第一章 觉悟之道

  第一节 清净心意

  (一)每个人都有迷与苦为渊源的烦恼,想从这烦恼的羁绊中挣脱,有五种方法:

  第一,对事物的见地须正确,辨别它的前因与后果。一切苦的根源,是由于心中有了烦恼,一旦烦恼祛除,就会显现出无苦境界的正知。

  因为见地有错误,生起对‘我’的思虑及忽视原因与结果的法则,被这错误的思虑所拘束而生起烦恼,陷入苦与迷的境地。

  第二,抑制欲望,使烦恼镇伏。以光明正大的心,制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发起的欲望,把产生烦恼的根本斩断。

  第三、使用物品须合适,思考要正当。选用衣著和食物时不要考虑是为享乐,考虑到衣服是为防御寒冷和暑热,以及遮护羞耻;食物是维持修道的根本,是为滋养身体。有了如此正当的思考,烦恼将无由生起。

  第四,凡事都须忍耐。忍耐寒、暑、饥、渴、辱骂,毁谤更要忍耐,因为接受忍耐可以消灭燃烧己身的烦恼之火。

  第五,远离不应去的所在,远离不可交的朋友。如能做到这一点,烦恼的火焰则消逝殆尽。

——巴利本中部二·一切漏经

  (二)世界上有五种欲望:眼所见物、耳所听声、鼻所嗅香、舌所尝味、身所接触的感受等。这五种东西,在心中最富敏感。

  多数人,肉体所爱好,心即为之所吸引,但却忽视其结果所发生的灾祸。恰如森林中的鹿,陷进猎人的圈套而被捕,或是中了恶魔的幻术。无疑地,五欲就是圈套,人类中了它,烦恼马上就兴起,痛苦亦随之而来。因此,见了这五欲的灾祸,必须寻求免中圈套的方法。

——巴利本中部二六·圣求经

  (三)其方法不止一种,例如:捕到蛇、鳄、犬、鸟、狐、猿等六种习性不同的生物,用一条结实的绳子绑著,把绳子打个死结然后放开。

  这时候,六种生物各随自己的习性,奔向各自的巢穴:蛇归冢,鳄归水,鸟归空,犬归村,狐归野,猿归林,为此而互相争拚,结果,被力大强壮的一方拖曳而去。

  恰如此例所示,人们都被眼看到的物体、耳听的声音、鼻嗅的香气、舌尝的滋味、身触的感受,以及意识到的事体所牵引,其中更被诱惑力最强的一方所拖曳,并受其控制。

  如果这六种生物各用绳子捆绑,把它们拴在一根大而结实的柱子上;一开始,生物们各自都想赶紧奔回巢穴,后来力量用尽,就各自在柱子旁边疲惫地躺了下来。

  同样情形,人如能修持心行,刻意锻炼,当不致为五欲所吸收。如能降伏住心行,人们不论是现在或未来,都能得到幸福。

——巴利本相应部三五·二○六

  (四)人们的欲火方燃,像谋求辉煌的名声,又似薰香自焚的情形一样,空自枉求闻达,贪图名誉。如果不晓得修持心行,终将懊悔此身,徒呼虚度此生,以致终老。

  贪求名誉、财货和美色,恰如孩童舌舐涂在刀刃上的蜂蜜,在品尝甜美之际,甘冒舌头被割的危险。

  贪求美欲而不知足的人,亦如拨弄火炬迎风向前走的人,灼手、焚身是理所当然。

  自己的心,如充满贪、嗔、痴三毒,不可以信任它。自己的心,不能随便让它予取予求,必须努力抑制心意,以期免于追逐在欲望之后。

  (五)想要求得觉悟,必须息灭欲望之火。一如背负干草的人,见到野火,必须走避;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须远离欲望之火。

  见到了美色,惟恐心为所夺,连忙把眼睛挖出来的人,是愚蠢的行为。因为心是主者,邪恶之心如能斩断,作为从者的眼睛,其邪念马上就会停止。

  努力修道,向前进步固然很苦,但如不下决心修道,将会感觉更苦。人降生在这个世界,继之以老、以病、以死,其苦又何尝有穷尽?

  向前修道,必须像牛荷重负在泥沼中行走,要目不旁视地勇往直前,及至离开泥沼,才能松下一口气。欲望的泥沼,再深再泞,只要将心放正,修道向前,其脱离泥沼、消失痛苦,是所必然。

  (六)修道的人,应把高傲心祛除;教法之光,当即照注在他身上。任何金银财宝等装饰,也抵不上功德的装饰。

  想要身体健康,期冀家门昌隆,希望老小都得平安快乐,首先必须调和自己的内心。欣然慕道以调和情意,功德自然会加被在你身上。

  宝石从地底下生出,功德由善行而现,智慧是从平静而清净的心中所生。迷惘的人生,有如在旷野中向前摸索,凭仗智慧之光,照耀著前进的路,由功德装饰的身体谨慎地向前迈进。

  佛陀教示说:把贪、嗔、痴三毒丢掉吧!诚然是金玉良言的教化。凡是服膺这些教化的人,获致正常的生活和幸福,是可以预期的。

——四十二章经

  (七)人心往往倾向思考中所期求的一面。想到贪,贪心就生起;想到嗔,嗔心就特别强烈;想到损害人,损害心就会增长。

  饲养牛只,散放在田野,到了秋收时节,必须集中关闭在小牛圈里,只给它享用一些谷物渣滓。当然,一方面必须接受它们的抗议,另一方面还要预防它们集体而来的伤害。

  人亦如此,看到一些邪恶所生起的伤害,必须将心扉紧闭,并摒弃邪恶的念头,澈底把贪、嗔、伤害人的心粉碎,另行培养不贪、不嗔、不损害人的心。

  养牛,每到春天,原野中的草芽开始萌茁,把牛放出去。但牛群的去处,必须悉心看顾,注意它们的起居,更不能怠慢。

  人亦同此道理,自己心意的活动情形、心行所及之处,必须牢牢把持,万勿任其迷失了方向。

——巴利本中部一九·双考经

  (八)世尊驻锡在拘睒弥的街上时,怨恨世尊的人贿赂了当地的恶棍,讲了世尊许多坏话。世尊的弟子们去街上托钵,一点食物也没得到,反而听到一些毁谤的话语。

  这时,阿难向佛说:‘世尊!我们不要在这街上住下去了,另外到别的街上去吧!’‘阿难!如果另外一条街也是这种情形,该怎么办呢!’佛反问他。阿难答说:‘世尊!那就再移往其他的街道去呀!’

  佛又开示阿难说:‘阿难!就这样一直地移下去,还有得完吗?我在接受毁谤时,一声不响地忍耐,等他们毁谤完了,自会离我他去。阿难!佛是不被这世间的利益、损害、中伤、荣誉、赞扬、毁谤、苦恼、快乐等八种事所动摇的,刚才说的那些坏话,转瞬即逝。’

——巴利本法句经注

  第二节 善行

  (一)学道之人,经常必须把身口意三种行为净化在心:身的行为清净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犯邪恶的爱欲;口的清净是不说谎、不恶口、不挑拨离间、不说无聊的俏皮话;意的清净是不贪婪、不嗔恨以及没有邪恶的见地。

  心若混浊,行为即污秽;行为有了染污,苦恼是免不掉的。所以,心地清净,行为谨慎,就是学道的枢要。

——巴利本增支部三·一一七

  (二)往昔,有一富孀,为人诚恳、贤慧、谦虚,甚得邻里的好评,家中有一女佣,也非常伶俐勤勉。有一天,女佣忽然想起:主人的风评一向很好,到底她是与生俱来的贤慧,还是环境所培养的呢?姑且考验一下看看。于是,第二天女佣起床得很晚,到了中午总算才见到了人,主人表情不悦地责备她说:‘怎么这样晚才起来呀?’‘一两次起床晚了些,您何必发脾气呢?’女佣答说,激怒了主人,她气得不得了。

  第二天,女佣起床得更晚,主人发怒了,拿起棍子迳自打去。不久,这件事在邻里间传扬出去,一向颇得佳誉的富孀,名望顿失。

  (三)任何人都像这女主人一样,环境中的一切,如能惬合心意,诚恳、谦虚、稳静都可以做到;一旦环境拂逆了心意,能否做得风评依旧?实在大有商榷的余地。

  对自己来说,当你听到讽讥之言的时候,明显地,看出对方对自己满怀敌意的时候、衣食住行的来源不太顺利的时候,在这些情形之下,还可以继续保持心绪的安静、行为的善良吗?

  所以,只有环境称心满意时,才能保持心意安静和行为的善良,还不算是人品完美;喜欢佛的教法,依从教诲把身心都薰陶得直趋上乘,才能算是稳静、谦虚、品格完美的人。

  (四)一切语言,有合乎时机和不合时机的言语、合乎事实和不合事实的言语、温柔和粗野的言语、有益和无益的言语、慈祥和憎忿的言语等五对。

  这五对中,不论从何说起都是在勉励:我的心不为外物所变,粗野的诂不该从我口中溜出,同情和怜悯使慈悲观念永远留存在心中,不令忿怒和憎恨心生起。

  例如:有个人拿著锄头和铁锹,想把大地的土铲光,一铲一铲把挖起来的土散扬开来,嘴巴还叨念:‘土啊!赶快没有了吧!’但土依然还是存在著。

  这样下去,把一切言语都说完,仍然无济于事。

  因此,话再怎么说,都莫如修心至充满慈悲,置心于不变之境来得切实。

  拿著画具,想要往天空上画画,总是无法现出影像的;一支枯枝般的火炬,是无法把大河之水烘干的;柔软的熟皮,再怎么摩擦,也不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褒贬一任其来,心总不为所动,养心于太和。

  譬如,被敌人所制,接受凌虐之苦,因而心意昏昧,这都不能称之为谨守佛教的正法。即使在任何情形,必须学习:我心终不为所动,憎恨与忿怒的言语,都不从我的口中漏出。同时以同情怜悯的慈悲心去涵容对方。

——巴利本中部三·二一锯喻经

  (五)有个人,发见一处夜晚冒烟、白天著火的蚂蚁窝,把情形告诉一位贤人。‘拿把剑,深深地向下挖挖看!’贤人告诉他。那人便动手挖蚂蚁窝,开始,先挖出一支门栓,接著是水泡,再下去是钢叉,底下是箱子、龟、杀牛的小刀和一块肉,一样样接连不断地都出了土,最后则是一条龙。

  他把这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贤人。‘把挖出来的东西都丢掉,只把龙留在那里好了;可不要惹它噢!’贤人教示于他。

  这是一种譬喻:‘蚂蚁窝’是我们的身体;‘夜晚冒烟’是因为白天做事到夜晚思虑种种,有时欣喜,有时懊悔;‘白天著火’是说夜晚所思虑的种种,到了白天用身体和口去实行。

  ‘有个人’指的是学道之人,‘贤人’是指佛而说,‘剑’指的是清净智慧,‘深深地挖’指的是努力修行。

  ‘门栓’是指无明;‘水泡’表示忿怒与苦恼;‘钢叉’是指彷徨与不安;‘箱子’是指贪婪、嗔恨、懒惰、轻浮、懊侮、困惑等;‘龟’是指身和心;‘杀牛小刀’是指五欲;‘一块肉’是指贪图快乐,追求欲望。这些东西,任何一种都是毒化身心之物,所以说:‘统统都把它丢掉!’

  最后的‘龙’,是指断尽烦恼的心。在我们这身体的脚下努力挖下去,总归可以见到龙的。挖下去见到了龙,就是说:‘只把龙留在那里,不要惹它!’

——巴利本中部三·二三·蚁冢经

  (六)世尊的大弟子宾头卢 Pindola 证得觉悟以后,为了报答故乡之恩,回到了拘睒弥的街上,准备致力于散播佛的种子。拘睒弥的郊外有个小公园,路旁椰子树无尽际的排列著,恒河裹碧波荡漾,凉风不断地飘送过来。

  一个夏日,避免白昼烈日的蒸晒,宾头卢来到路树荫凉之下打坐。正好这一天,城主乌仗那 Udyana 王带领妃子也进入公园,管弦的游乐疲倦了,就在荫凉的树下入眠。

  妃子们趁大王入睡这中间,四处漫步,忽然望见在树荫底下坐禅的宾头卢,女孩们心中仰慕他那庄严的姿态,生起学道之心,继之要求说法,聆听他的教化。

  睁开睡眼的大王,发觉妃子们都不在跟前,开始纳闷起来,随后到处追寻,终于发现妃子们在树荫底下围绕著一位出家僧人。荒淫无度的大王,不分青红皂白,心中燃起嫉妒之火,恶口喝叱著:‘跟我的女人们聊天,真是岂有此理!’宾头卢听了,默然地闭起眼睛,一语不发。

  忿怒的大王,登时拔出剑,直往宾头卢的头上砍去,他连半句话都没说,身如岩石,屹立无恙。愈形震怒的大王,于是捣毁了附近的蚂蚁窝,使无数的赤蚁散布在他身体四周。宾头卢依然端坐在原处忍耐一切。

  事情演变到这里,大王开始自惭于个人的狂暴,倍感羞耻,于是怏怏地走向前去请罪。从此之后,佛的教法开始进入王室全家,随之,整个国家亦由此作为开端。

  (七)此后,过了几天,乌仗那王去到森林中拜访宾头卢,请求解释他的疑惑:‘佛弟子们,都是年轻壮盛,为甚么都不会沉溺在爱欲之中呢?又是怎样保持那清净之身呢?’

  ‘大王,佛对我们曾经教示过对待妇女的方法:年长的妇女,看作是母亲;中年妇女看作是胞妹;对年少的女孩,看作是自己女儿。依从这项理念,虽然正当年轻,都不会被爱欲所诱惑,经常守身如玉。’

  ‘大德!但是人总归是人,纵便看作母亲、看作是胞妹、看作是自己女儿,不正经的心思,难免也会偶尔或起。作为佛弟子,怎样去抑制爱欲呢?’

  ‘大王!世尊教导人类了解人体种种的污秽:血、脓、汗、脂等,澈底观察它是充满污秽的。如能这样的理解,即使再年轻,亦能保持内心的清净。’

  ‘大德!锻炼身体,修行心思,充实智慧,在佛弟子来说也许不难,对一个尚未成熟的人来说,可不能算容易。本想看作污秽的,不知不觉地,心被清净的体态所吸引;本想看作丑恶的,不经意间,却被美丽的形态所魅惑。佛弟子保持美好的品行,难道没有别的理由吗?’

  ‘大王!佛曾教诫我们严守五官的门户:由眼睛看颜色、形状;由耳朵听声音;由鼻子嗅香味;由舌头尝滋味;由身体感触物体的时候;心能不被美好的外表所惑,即使是丑陋的体态,心也不致焦烦,须善自严守五官的门户。遵从此一教示,即可守身如玉。’

  乌仗那王听了之后赞叹说:

  ‘大德!佛的教法的确伟大,据我的经历所知,确实如此。五官的门户,如不闭紧,而趋向外面的事物,马上即为卑贱之心所制,因此没有比净化我们的行为更为要紧。’

——巴利本本生经四·四九七·Matanga Jataka 经

  (八)人心之所思,在动作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往往会起对抗的作用。被人辱笃,就想还口,甚至蓄意报复,这种反应必须特别留意。逆著风吐口水,结果受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身。同样地,迎著风向去扫地,不但没把尘垢扫光,反而会沾污到全身。报复心往往跟灾祸纠缠在一起。

——四十二章经

  (九)舍弃吝啬心,普遍地施惠与人,是一件绝好的善行;同时再能守志向、敬道业,那将更趋于完美。

  人必须舍弃自私自利心,勇于帮助别人。看到别人施惠与人,自己比受惠者更为幸运,幸福即由此而生。

  一支火炬可供几千人引火,火炬本身依然故我,不曾减少半分。幸福再怎样分给别人,自己也不会减少丝毫。

  学道之人,一言一行都必须谨慎从事。志向再高,也要一步步地走去才能到达,学道也必须一天一天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忘。

——四十二章经

  (十)在这世界上,修学觉悟之道,难得成功的有二十项:

  (1)贫穷之人施惠与人,很难!

  (2)以怠慢心学道,很难!

  (3)舍弃生命学道,很难!

  (4)生逢佛陀之世,很难!

  (5)听闻佛的教法,很难!

  (6)忍耐抑制色欲,远离其他的欲望,很难!

  (7)看见好东西,不起占有心,很难!

  (8)掌握权柄,而不以势凌人,很难!

  (9)受辱不发怒,很难!

  (10)发生变故,能处心泰然,很难!

  (11)所学广泛,能一门深入,很难!

  (12)不轻视初发心人,很难!

  (13)祛除傲慢心,很难!

  (14)结交好朋友,很难!

  (15)学道而证得觉悟,很难!

  (16)不为外境所动,很难!

  (17)了解对方的程度,再予演说教法,很难!

  (18)心境始终保持平静,很难!

  (19)不谈论是非,很难!

  (20)学得好的本领,很难!

——四十二章经

  (十一)坏人与善人的特质各有不同。坏人的特质是不晓得罪的存在,故而无从防止,对于罪恶有关的种种,不愿多加闻问。善人的特质是明白善恶,一经知道是邪恶便立即停止,并且深心感谢,得闻有关罪恶的种种。这是善人与坏人的基本分野。愚痴的人,不会感谢别人对自己所表示的好意。

  另一方面,贤德的人经常抱持对人感谢的心情,即使他人不是直接对自己表示好意,因为对一切人常怀体谅,所以依然表示感谢的心意。

——巴利本增支部二·四

  第三节 佛的譬喻

  (一)在遥远的古昔,有个弃老国,是以遣弃老人为名的国家。这里的人民有个规定:人到了老年,不管是谁,都要把他遗弃到荒山旷野中去。

  服侍国王的一位大臣,不论规定上是怎么说,总不忍心把年老的父亲遗弃掉。无奈之际,在地下挖个很深的穴洞作家居,索性把老父隐藏在内,以孝养天年。

  可是,在外面的世间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出现了一尊神明,并且向国王提出一项甚为诘难的问题:‘这里有两条蛇,如能分辨出蛇的雌雄,倒也无话可说,否则国家就要被消灭。’

  国王不消说,先在宫廷中征求分辨雌雄二蛇的能人,可是没有人能做到。随后只好向全国发出布告,对于能分辨雌雄蛇的人将颁赐重赏。

  这位大臣回到家来,暗中向老父请示意向,父亲说:‘这还不简单!把两条蛇放在柔软的绒毯上,这时候,蛇如果显示出非常的骚动不安,就是雄的;安静不动的就是雌的。’

  大臣把老父教示的方法奏明国王,依照这方法立刻辨别出雌雄两种蛇。至此,神明还不肯罢休,又提出一些更为疑难的问题,国王和家臣们都无法提出正确的答案。大臣又暗自回家去请教父亲,又都一一得到了解答。

  这些问题与答案是这样——

  问:‘对睡著的人来说他是觉醒的,对觉醒者来说他是睡著的;这个人是谁呢?’

  答:‘这是说一个修行学道的人。他和那些睡著不知修行的人比较,则是觉醒的;若和已得觉悟的觉醒者比较,则是睡著的。’

  问:‘怎样去称量一头大象呢?’

  答:‘把大象装载在船上,然后再看船的吃水深度,作上记号,接著把大象卸下来,再装进与大象同样吃水深度的石头,然后再称石头的重量,便可一目了然。’

  问:‘一勺水的量,要比大海水的量还多,这又是甚么道理?’

  答:‘用清净心汲取一勺水,施惠给父母或病人,其功德是永不泯灭的;大海水固然很多,但毕竟有尽量。因此,两相比较,还是一勺水的实量比较多。’

  接著,神又提出一名皮包骨头的饥饿人,向他说:‘世界上,相信没有比他更饿更苦的人了吧!’答案是:‘有!世人如果心情顽固而贫瘠,不信佛、法、僧三宝,又不供养父母、师长,这种人不但饥苦,将来必堕饿鬼道,接受漫长时间的饥苦果报。’

  ‘这里有块正方形的栴檀木板,这块木板那一端是树根呢?’‘把它放进水里看看,根的一端,其沉水情形多少比较深些,凭此即可判别出根部的所在。’

  ‘这里有同一体形的两匹马,用甚么方法分辨它们母子呢?’‘喂草给它们,母马定会用嘴把草推送到子马的一方,它们母子的身分,马上即可揭晓。’

  对这些难题的解答,神觉得十分满意,转而对国王也欣勉有加。国王也暗中晓得,如此高超的智慧都是出自隐藏在洞穴中大臣的老父。从此以后,宣布废止遗弃老人的规定,命令国人对待老年人必须尽心孝养。

  (二)印度的毗提诃国王妃梦见一只六牙的白象,王妃心想务必要把大象牙据为己有,于是向国王表达心愿。宠爱妃子的国王,颇难拒绝这一无理的要求,于是张贴布告晓谕国人:知道这种象者,从速报官,必有重赏。

  在喜马拉雅的深山,就有一只六牙白象,这只象为了成就佛道,正在那里修行。从前有个时期,它曾经救过一个猎人的危难。这猎人在归国途中,看见这张公告,赏金的诱惑使他利令智昏,忘恩负义,回头进入深山,想猎杀六牙白象。

  猎人晓得白象是为了成就佛道在那里修行,为了避免打扰白象的修行,故意披上袈裟,以出家人的姿态伪装,进入深山去接近它;观察白象的行动似已不怀敌意,然后放出了毒箭。

  身中剧毒的白象知道死期将近,但毫无责备猎人的心意,反而怜悯他的愚痴罪行,用四只脚把猎人围拢在中间,以守护猎人,生怕象群到来对他采取报复。并且明白猎人冒险到此的来意,是为了搜求六只象牙,于是举身扑向大树,把六颗象牙撞折,献给猎人,且说:‘但愿我以布施此物的功德,得能成就佛道,往生佛国。希望不久成佛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拔除你心中的贪、嗔、痴三只毒箭。’

  (三)喜马拉雅山麓,一片竹丛深处,栖息著无数的鸟兽,其中有只鹦鹉。有一天,一阵大风吹袭,竹与竹之间由于摩擦而著火。火藉风势,一时之间熊熊烈烈地蔓延,鸟与兽纷纷惊叫,苦无逃命之处。鹦鹉为了报答久居竹丛中栖息之恩并解救同伴,竟自投入附近的池水中,用双翼浸得水份,然后飞升天空,洒落在燃烧的竹丛中。虽然功效甚微,但一片报恩之心和无量的慈悲心并未稍懈。天神被它这番慈悲和牺牲心所感动,降临下来,向鹦鹉说:‘你的心意非常值得称读,但如此烈火,只凭几滴翼水,怎能救熄得了呢?’鹦鹉答说:‘满怀的报恩心和慈悲心去做这件事,没有不能成功的,不论如何,我都要做下去;即使到来生!’神灵为鹦鹉的伟大心志所感动,合力把竹丛的大火扑灭。

  (四)喜马拉雅山有一种共命鸟,两颗头颅共一身体,一个头看见另外一个头在吃美味的果实,心生嫉妒,于是就对另一个头说:‘你总是吃好的果实,再这样下去的话,那我可要吃有毒的果实啰!’说著,当真吃下毒果,它们俩都死于非命。

  (五)有条两头蛇,头和尾一时为了谁应该在前面走,争执得非常激烈。蛇尾说:‘头啊!你总是在前面走,那是不应该的,也该分一半让我在前面走才对!’蛇头听后也说:‘我总在前面走,这是生来的习惯,怎么可以由你走在前面?’互相争执不下,蛇头依然在前面走,蛇尾生气,索性卷缠在树上以示抗议,不让蛇头前进。蛇头畏惧过度,自树上挣脱,终于掉进火坑,被烧焦致死。

  一切万物都有其自然顺序,也都有它不同的作用。不能顺其自然,秩序就乱了,因而就各自失去与生俱来的作用,而同归于尽。

  (六)有个性急好怒的男人,一天,他家门前有两个人在议论说:‘这户人家,人倒是满好的,就是性急,而且好怒。’这个人听了,马上从屋里飞奔而出,不分青红皂白,向这二人拳打脚踢一阵暴行,终于这两个人都受了伤。

  贤德的人,对自己的过失,一旦被人忠告,马上反省而且当下改过;愚痴的人,被人指责自己的过失,不但不知改过,反而过上加过。

  (七)有个富而愚痴的人,看见别人盖了三层高楼,既壮观又豪华,羡慕之余,也要建座高楼当住家,以显示自己的富有。于是鸠集工匠,吩咐盖房子。工人们接到设计,先打地基,盖一楼,接著向二楼施工。主人看著焦急地说:‘我要求的不是一摊土堆啊!也不是一楼或二楼,而是三层高楼,你们赶紧给我做呀!’

  愚痴的人不知脚踏实地,奋勉将事,怎么可能有好的结果呢?

  (八)有个人正在煮蜂蜜的时候,来了位好朋友,心想不如就用蜂蜜去招待客人。炉中之火正燃,却用扇子想把蜂蜜扇凉。同一道理,烦恼之火犹尚未熄,想能得到清凉觉悟之蜜,是终不可得的。

  (九)两个鬼为了一只箱子、一根竹杖和一双鞋子互相争执,一整天还是没完没了,犹在继续争执。有个人见了这种情形,走上前去打听究竟:‘为甚么这样争执不休啊!这几件东西有甚么稀罕,值得你争我夺?’两个鬼回答说:‘你是有所不知的,这只箱子可以从里面随意取出你所需要的食物、宝贝乃至你所喜欢的任何东西;这根竹杖拿在手里可以立即退敌;这双鞋子穿在脚上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那人听后,稍作沉思说:‘这倒不难处理,来!你们俩暂时回避一下,让我来给你们平均分配好了!’说完,两个鬼果然走避一边。这人抱起箱子、拿过竹杖,穿上鞋子腾空而去。

  这里的鬼,说的是异教之人;箱子指的是布施;他们不明了,由于布施便可生出种种的宝贝。竹杖表示心意集中,以专心一意即可把烦恼之魔击退。

  鞋子表示清净戒律;他们不明了,由于清净的戒律可以超越一切争执,因此,如不把箱子、竹杖、鞋子拿掉,争执永远是无止境的。

  (十)有个人独自在外旅行,一天晚上独宿在一间空屋子里。到了半夜,有个鬼扛著一具死尸走了进来,把它放在地板上。过了不久,另一个鬼从后面紧紧追上来说:‘这是我的东西啊!’说著,双方便起了激烈地争执。

  于是,前鬼向后鬼说:‘我们俩这样争夺下去,总是没得结果,不如找个人来作证,决定它的归属好了。’后鬼同意他的提议,于是前鬼就把刚才躲在墙根下浑身发抖的人揪了出来,要他指出到底是谁先扛著尸体进来的?面临这个左右为难的问题,他真是无所适从,明知指认的结果不论偏向那一方?都会被另一方恨之入骨而被吃掉,索性决心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所见。

  果如所料,后鬼听了大怒,马上动手拧下这汉子的胳膊;前鬼见状,立即揪下死尸的一只胳膊给他补上去。后鬼愈发震怒,疯狂地拔掉胳膊、拧下脚、搬走胴体,最后连头颅也被揪掉。前鬼也马上一件件地从死尸身上取下手、脚、胴体、头颅等,一一给他补了上去。至此,两个鬼停止了争吵,把散落在四周的手脚等物饱餐一顿,然后擦擦嘴巴,各自扬长而去。

  这汉子在小屋中身历其境这一幕,继而深思:受之于双亲的手、足、胴体、头颅等,如今都是陌生人身上之物,到底自己是‘我’吗?抑或不是‘我’自己呢?完全不知所以的汉子,天一亮就疯狂般地跑走,半路上找到一座寺院,高兴得鼓足了勇气进入寺中,把昨晚的恐怖经过叙述一遍,并请教所以。人们都能从这段故事中体悟到‘无我’的道理,确实得到了生动而宝贵的体会。

——杂宝藏经

  (十一)一个人家,有位装束华丽的美女来访,主人问道:‘你是甚么人啊?’美女回答说:‘我是赐富与人的福神!’主人一听非常高兴,并把美女延之入内,殷勤款待一番。接著,一名衣衫褴褛而丑陋的女人紧随其后而来,主人问她是谁,答说是:‘穷神!’主人惊闻之下,赶忙想把她撵走。贫女这时开了腔:‘刚才那位福神是我姐姐,我们姐妹一向形影不离,你把我撵出去,姐姐也不会独自留下来的。’说著,贫女果真走了,同时福神的影子也消失了。

  有生就有死,有福就有祸,有好事就有坏事,人必须了然于此。愚痴之人只是厌恶灾祸,乞求幸福。学道之人超脱于这两种,而不执著任何一边。

——大般涅槃经

  (十二)往昔有位穷画家,把妻子留在家乡,独自出外谋生。经过三年期间,备尝辛苦,赚得很多钱财,眼看即将回归故乡,中途碰上供养众僧的大法会,他欣喜之余,心想:‘我还没种过福呢!如今正遇见种福的田地,怎可白白放过这大好的机会呢?’想著,毫不怜惜,把赚来的许多钱财全部供养,然后回到家中。

  妻子见到丈夫赤手空拳地回来,怒上心头,责问他的原由。丈夫回答说:‘我把钱财都储存在一个坚固的库藏里。’妻子又问他:‘库藏在何处?’答说:‘就在那尊贵的僧团中。’怒气未息的妻子诉求循著线索调查事实真象,画家坦诚地指出:‘我辛辛苦苦所获得的财物,不能随便把它浪费,我从前不晓得种植福德的种子,偶尔遇见一块种福的田地,应该供养的机会到来,激起我的信心,舍弃惜财之心而做布施功德。真正的富不是钱财,而是布施心。’

  画家的心意受到官府的称誉,街坊邻居闻悉,都由衷地赞叹。从此以后,他的声誉越发高扬,画家夫妇因而得到了更大的财富。

  (十三)有个人,家住坟场的附近。一天晚上,一阵频呼自己名字的声音来自坟场中,畏惧和胆怯袭上心头。天亮以后,把这情形告诉他的朋友,友人之中不乏勇气十足者,声言如果再有呼叫之声一定要循声寻找,决心去追究它的来源所在。

  第二天夜里,频频呼叫之声一如前夜,被呼的那人胆怯心惊,但另一具足勇气的男子却循声走入坟场,找到了发声之处,而且追问:‘你是甚么人?’于是地里面发出声音说:‘我是隐藏在地里的宝贝,我想把“我”交给我叫的那个人,可是他害怕不敢来,你看来很有勇气,很适合于取“我”。明天早上,我将带领七名随从去到你家。’当时另外那个男子在旁边,也听到了这些话。‘到我家里来,届时我将候驾就是,可是我怎样款待您们呢?’问那声音。答说:‘我们将以出家的形态出现在你家,你先要清净身体,打扫房屋,准备清水,用八种器皿盛粥饭候著就是了!吃过饭后,我们会相偕进入房内的小屋中,将变成一坛坛的黄金。’

  翌朝,这男子净身洁室,以候宝驾。果然有八位出家人托钵而来,进得屋中,供养上清水和粥饭。饭食既毕,一个个果然鱼贯进入房角的小屋,一时八个人都变成满坛的黄金。一个欲望深重的男子听了事情的经过,自己也想要几坛黄金,同样也扫净房屋,请来八位出家人供养。饭后,关上房角的小屋门,可是八个出家人并未变成黄金。气恼之下,大闹一场,甚至告到官府。

  先前被叫名字而心惊胆怯的懦弱男子,知道了叫他的声音就是黄金,当下起了贪欲,认为:本来那声音就是叫我的,因此硬说那黄金坛子该归我所有。迳自去到他家,想搬走坛子,揭开盖子一看,坛子里面全是蛇,每条蛇都昂首吐信向著他。

  国王晓得了这件事,裁定黄金坛子应该归那有勇气的男子所有,并谕示国人:‘人世间的任何事,每每都是愚痴之人只望求其果报,哪里知道,得到的并非尽如你所想像;恰如表面上保持戒律,如果信心不够虔诚,绝对无法得到真的安宁。’

——杂宝藏经

 


{返回 佛教圣典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道篇 第二章 实践之道
下一篇:教法篇 第五章 佛的救生
 教法篇 第三章 觉悟的种子
 教法篇 第五章 佛的救生
 道友篇 第一章 人的本分
 佛陀篇 第三章 佛的形态与德行
 教法篇 第四章 烦恼
 佛陀篇 第一章 历史上的佛陀
 修道篇 第二章 实践之道
 佛陀篇 第二章 永恒的佛陀
 道友篇 第三章 建立佛的国土
 修道篇 第一章 觉悟之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什么要成佛?[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平心应物,长寿登仙[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社会的和合:世界是共生的?[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禁食[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64 最尊贵的头[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