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级佛学教本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 杂阿含经 (2)
方伦居士 著
{返回 中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537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

杂阿含经

八、
尊者富楼那,欲住输卢那国,佛言:彼处人凶恶躁暴好骂,设若骂汝,当如之何?答曰:我当念彼人贤善智慧,虽辱骂我,尚不以手石打我,佛言:设复以手石打汝,当如之何?答曰:我当念彼人贤善智慧,虽以手石打我,而不用刀杖。佛言:设以刀杖加汝,当如之何?答曰:我当念彼人贤善智慧,虽以刀杖加我,而不见杀。佛言:假如杀汝,当如之何?答曰:我当念佛弟子中,有厌恶其身者,常以刀绳毒药等自杀,彼人贤善智慧,于我朽败之身,少作方便,便令我解脱。佛言:善哉富楼那!汝善学忍辱,堪以住彼,度于群众。富楼那遂往住彼处,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于百僧伽蓝 (1),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 (2)。

九、
佛言有四种人:一者、从暗入暗。谓生贫穷下贱家,形貌丑陋,而复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以是因缘,命终当生恶趣,堕泥犁中,是名从暗入暗。二者、从暗入明。谓生贫穷下贱家,形貌丑陋,然能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以是因缘,命终当生善趣,受天上乐,是名从暗入明。三者、从明入暗。谓生大富贵家,端正慧黠,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以是因缘,命终当生恶趣,堕泥犁中,是名从明入暗。四者、从明入明,谓生大富贵家,端正慧黠,而复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命终当生善趣,受天上乐,是名从明入明。

十、
波斯匿王 (3),身体肥大,礼佛已,流汗喘息。佛告之曰: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波斯
匿王, 乃命一人,于每食时,为诵此偈,俾有所警惕,使食节少,至后身体匀细,容貌 端正。

十一、
佛言:行者善学三学 (4),不应望其若今日,若明日后日,速成速效,而成效即在其中,日进月累,自得不起诸漏,
心善解脱。譬如耕田,下种灌溉已,不作是念:若今日,若明日后日,生长成熟,而彼种子,时至自熟。又如雌鸡孵卵,
但随时消息,冷暖爱护,不作是念:若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或爪刮,令儿得生,而彼小鸡,时至自生,行者修
道,亦复如是。

十二、
佛言:一切善法,以不放逸为其根本。


【注释】

(1) 为僧伽蓝摩的简称。译曰众园,或丛林,是僧众所住园林寺院的通称。

(2) 见初级教本第十七课注五,此有二种: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而身体尚在,名有余涅槃,或有余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然而犹余有漏的依身也。待到依身亦亡,则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矣。

(3) 即舍卫国国王,与佛同日生,波斯匿或译为和悦,月光、胜军、胜光等。

(4) 戒学、定学、慧学、称为三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范三业之恶。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观真理,而断妄惑。


【习题】

(一) 尊者富楼那,欲往输卢那国,佛问他什么?他怎么答覆?
(二) 什么叫做:一、从暗入暗,二、从暗入明,三、从明入暗,四、从明入明。
(三) 波斯匿王,身体肥大,佛以偈警告他,王依偈而行,卒使身体匀细,容貌端正,试把这偈写出来。
(四) 何谓三学?
(五) 佛戒为学躁进,希望速成,曾以耕田和孵卵为喻,试述出这两喻的经文。
(六) 什么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经文语译】

八、
尊者富楼那,想住在输卢那国,佛说:那里的人,凶恶躁暴,而且好骂,假如骂你,怎么办?他答:我应当认为:他们是贤善智慧,虽然侮辱毁骂我,并不把手和石头打我。佛说:假如把手和石头打你,怎么办?他答:我应当认为:他们是贤善智慧,虽然把手和头打我,而不用刀及棍子。佛说:假如把刀及棍子对付你,怎么办?他答:我应当认为:他们是贤善智慧,虽然把刀及棍子对付我,而并不杀死我。佛说:假如杀死你,怎么办?他答:我应当想到佛弟子中,有讨厌他的身体的人,往往把刀、绳子、毒药等自杀,输卢那国人,是贤善智慧,他们在我衰朽败坏的身体上,只要稍为用一点方便法,就会使我解脱尘世之苦。佛赞叹说:好极了富楼那!你真会学忍辱的工夫,堪以住在那个地方,救度这一班的人。由是富楼那就往那里住下,替五百近事男说法,建立了五百个僧众的丛林,后来就在那地方圆寂了。

九、
佛说世间有四种人:第一是由暗入暗。就是说:生于贫穷下贱家,形貌丑陋,而且又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因为这样的缘故,死了之后,应当生在恶道,堕于地狱之中,这叫做由暗入暗。 第二是由暗入明。就是说:生于贫穷下贱 ,形貌丑陋,但是,能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因为这样的缘故,死了之后,应当生在善道,受天下的快乐,这叫做由暗入明。第三是由明入暗。就是说:生于大富贵之家,容貌端正,聪明伶俐,但是,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因为这样的缘故,死了之后,应当生在恶道,堕于地狱之中,这叫做由明入暗。第四是由明入明,就是说:生于大富贵之家,容貌端正,聪明伶俐,而且又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死了之后,应当生在善道,受天上的快乐,这叫做由明入明。

十、
波斯匿王,身体肥大,拜佛之后,流汗气喘。佛告诉他说:人应当自己留意,每食时知道节量,这就是享受淡薄,得安和而保寿命。波斯匿王从此特派一个人,在他每餐的时候,替他诵出这一偈语,使他有所警觉,到后来变成身体适中,容貌端正。

十一、
佛说:修道的人,要好好的学戒定慧三学,不应该希望它在今日,或明日后日,赶快成功,赶快生效,而成效就在这当中,日增月积,自然能够不起诸烦恼,心得解脱。譬如耕田,下种灌溉之后,并不想念著:在今日,或明日后日,就会生长成熟,而许多种子,时候到了,自然会熟。又如母鸡抱蛋,但随时留心,在冷暖方面爱护它,心中并不想:在今日,或明日后日,应当用嘴啄,或是爪刮,使它得生,而彼小鸡,时至自生,行者修道,也给这一样。

十二、
佛说:一切好的事业,都是把不松懈,做它的根本。


{返回 中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级佛学教本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
下一篇:中级佛学教本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 杂阿含经 (1)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八课 读经录要 (三)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六课 读经录要 (一)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1)..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二课 佛经的传译 (一)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 杂阿含经 (1)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课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九课 三武一宗的灭佛 (一)
 中级佛学教本 第四课 转轮圣王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七课 诸家的判教 (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六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维摩诘所说经·对照译白》序[栏目:徐恒志居士]
 戒酒与禁毒[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行脚礼诸祖道场(见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栏目:蔡礼旭老师]
 自己的善根是临终时唯一的依怙[栏目:达真堪布]
 继承密付[栏目:这世界无处不美]
 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栏目:法界法师]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五[栏目:净因法师]
 很多居士自认为,弘法利生只是高僧大德和圣者们的事情,而我这样业和烦恼缠身的凡夫,对此实在无能为力。这..[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