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二课 俱舍宗 (一)
方伦居士 著
{返回 中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945

第三十二课 俱舍宗 (一)

一、俱舍论及其主旨
佛灭九百年顷,世亲菩萨取经藏中「有」义,造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阿毗为对,达磨为法,俱舍为藏,合之为对法藏论。对有二义:一对向涅槃,二、对观四谛。法亦有二义,一、胜义法,即涅槃,二法相反,即四谛。所谓对法者,即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证涅槃之果,这是本论的主张。

俱舍论共分九品,前八品演说万法有漏无漏的因果,后一品则阐明无我之理,因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所以万法皆是实有。至于人:则系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诸法中,实无有虚妄的我,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论的主旨。

陈真谛三藏 (1),将此论传入中国,并加以翻译造疏,行人遂据以立宗,惟后来渐次散失。唐玄奘大师,在慈恩寺重译三十卷,传与门人,并及日本,其教义如左:

二、七十五法
此宗对于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 (2) 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 ,有四十六,系属于心王者 (3)。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其内容有如左表:

三、五蕴摄尽有为法
一切众生,心生于内,境应于外,诸法因之而起,其门类虽多,总不出上列七十二有为法的范围,亦即不出于五蕴的范围,所以此七十二法,亦可摄于五蕴之内,有如左表:

【注释】

(1) 西印度人,梁大同十二年,年三十余岁来华,七十一 寂,参看第二十三课注十二。

(2) 参看初级第二十四课注三。

(3) 参看第十九课注二。

(4) 受戒时,以强盛三业,制造一种色体,此体亦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名为色,外相不显,故名无表,因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故以之为生戒体。此无表色,虽不似他色之有质碍,然因由四大的色法生故,所以摄于色法之中,是乃小乘有宗的教义。

(5) 亦名遍大地法。一切善恶的心,名为大地,大地的心所有法,即受等十个心所,与一切心相应而生,乃心动时必起的作用。故名大地法。

(6) 受是领受苦、乐、不苦不乐三境的作用。想是想像事物。思即行动之前的动念。触是与境界相接触,即根境识三法,起和合作用。欲是欲望,有欣求之意。慧是于境起简别抉择的智慧。念是于过去所习境,明记不忘。作意是于境界起注意警觉。胜解是殊胜的见解,即无怀疑的了解或认识。三摩地亦译为三昧,于义为正定,即使心注住于一境的作用。

(7) 谓此十法,与一切善心,相应而起,故大地善法。

(8) 信指信仰,因有信仰故,使心清净。不放逸是精进不放荡之义。轻安是身心两方面,轻妙安乐。舍、因为受蕴中的不苦不乐受,也名为舍,而此处的舍,则是行蕴中的平等正直而平常的心,故别于受舍,亦另称为行舍。惭是于自己德学未充,常怀惭念而生善。 愧是恐作恶受人讥笑批评,生愧心而止恶。无贪是知足而无贪求。无嗔是对逆境能乐天安命,不生嗔恨心。不害即不存损害他人之心,不做损害化他人之事。勤是修善法时,使心勇往。

(9) 谓此六法,系由惑而起的烦恼。

(10) 疑亦无明,即愚疑不明。昏沉即使心昏重下沉,提不起精神,故能障观。掉举即心轻浮,因妄动不寂静,故能障止。

(11) 谓此十法,系由染污而起的烦恼。

(12) 忿即忿怒。覆谓隐藏己恶,不使人知。悭即悭吝而不肯惠施。嫉是嫉妒别人好事。恼是恼怒他人。害是逼害他人。恨是怀恨在心。谄是谄曲,即外作恭敬,内藏祸心。诳是伪装有德或诚实,以博取地位。骄是骄通,或恃才,或恃富贵,骄傲他人也。

(13) 不定有两说:一是善恶不定,二是此八法不入前五地,为特殊之法,故名不定。

(14) 寻是寻求事理的粗性作用。伺是伺察事理的细性作用。恶字读去声音坞,厌恶所已作之事也。又名为悔,作后生悔也,如为善而悔则属恶,为恶而悔则属善,故列入不定。

(15) 凡物之系属于我者名为得,反是则为非得。同分亦名众同分,如同为人,则果报相同,同为天,则果报亦相同之类,各随其趣其类,使得同一果法的实法。无想果是无想天中,使心及心所皆灭之法。无想定是外道欲得无想果,所修的无心定。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或灭定,在此定中,以灭受想二心所为主,最后并六识心所皆灭,此定为九次第定的最高一定,是圣者所修。命根是维持寿命之法。生住异灭者:凡物本无今有曰生,现在尚存者曰住,形态入于衰残曰异,由现在成为过去曰灭。文身是文字,名身是名字,句身是连缀成句的名文。

(16) 用真智选择佛法,修成涅槃之果,证无为之境,名择灭无为。凡事无能生之因缘,或有因而缺缘,则毕竟不生,合于无为宗旨,名非择灭无为。虚空遍一切处,既是虚空,自然无生灭变化,名虚空无为。


【习题】

(一) 阿毗达磨俱舍论,怎么解释?
(二) 对法二字作何解释?
(三) 在诸法中,何以无我?俱舍论的主旨是什么?
(四) 七十五法中,分为五位,这五位是什么?
(五) 一、无表色,二、大地法,三、不定地法,四、不相应行法,作何解释?
(六) 一、三摩地,二、轻安,三、舍,四、掉举,五、覆,六、骄,七、寻,八、伺,九、恶作,十、同分,十一、非
择灭无为,各作何解释?
(七) 列出五蕴摄七十二有为法的表。


{返回 中级佛学教本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三课 俱舍宗 (二)
下一篇: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一课 佛门分宗的理由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课 八关斋戒
 中级佛学教本 第八课 读经录要(一) 杂阿含经 (1)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三十二课 俱舍宗 (一)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五课 读经录要(一)
 中级佛学教本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
 中级佛学教本 第四课 转轮圣王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卅四、卅五、卅六课综合指要
 中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六课 读经录要(二)
 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中级佛学教本 第九课 读经录要(二) 杂阿含经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摄大乘论 第103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植本[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八、寺与庙有何不同?寺庙是不是一回事?[栏目:基础佛学常识100问]
 打坐的时候眼睛可以定在哪里呢?[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将大圆满法弘遍世界[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我对十二因缘的浅见[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安般守意经 卷下[栏目:安般守意经·白话文]
 有这口气在,就要弘扬佛法[栏目:宣化上人]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