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一、大乘佛教的教理行果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92

二一、大乘佛教的教理行果

  在未讲这个题目以前,先列一个表如下,然后依表说明。
  (图缺)
  我们把上面这个表看过了之后,就可以知道佛教的内容,虽然是无量无边,然而综括起来,不出“教、理、行、果”四个条件。“教”是文教,“理”是道理,“行”是行门,“果”是果报。教要去“研”,理要去“明”,行要去“修”,果要去“证”。要想证果,必先修行;要想修行,必先明理;要想明理,必先研教。所以研教、明理、修行、证果,这是学佛的人不可躐等的四个阶段。
  “教”如何去“研”呢?教分四系:(1)锡缅文系——锡是锡兰,缅是缅甸;暹罗的佛教,也是属于这一系的,平常所说的叫做巴厘文系。又叫做小乘佛教,其实就是原始佛教,因为他们所用的佛经,都是用的印度一种语体文,他们的教义,都是建立在声闻戒律上,所以世称此系是小乘佛教。(2)蒙藏文系——蒙是蒙古,藏是西藏,尼泊尔和西康的佛教,都是属于这一系的。他们的经典,大小乘虽然都有,然而注重在大乘的密宗,持咒修观为最多。(3)华日文系——华是中华,日是日本,安南和高丽的佛教,可以摄在这一系。这一系的文教“大小显密”无不具备,并且他们对于发菩萨心净化人间大乘佛果的希望,兴趣特别浓厚,所以世称此系是大乘佛教。(4)欧美文系——欧是欧洲,美是美洲,可以说除了上面亚洲的佛教外,连非和澳的佛教都可以总摄在这一系。范围很广,不但是新兴的佛教“英法德美”各国都有,连最反对宗教的苏联,研究佛学的也有一二十万人,所以一讲到佛教的文献,整个的世界都有了,所以说佛教是普遍于世界的。然而欧美人士研究佛学,他们是利用科学方法,把佛学当做一种学理来研究的。
  “理”如何去“明”呢?佛教的道理,虽然是无量无边,如果把他总摄起来,不出此四句偈:“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诸法毕竟空,法界无障碍。”云何为“五法”?五法者:(1)名,(2)相,(3)分别,(4)正智,(5)如如。云何为“名”?就是一切法的名字。云何为“相”?就是一切法的义相,把上面名相两种合起来,就是所见所闻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云何为“分别”?就是分析辨别,也就是能够各别的分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因为一切境界的名相,它自己不知道它是什么意义,必定要有一个能分别的心,分别它是什么名相,这分别我们平常就把它叫做心。把上面三种合起来,就叫做凡夫的心境。云何为“正智”?正是不邪,智是智慧,合起来叫做正当的智慧,在佛学上叫做无分别智,复分为“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的三种。加行无分别智者,是在初地菩萨见道以前,要证得这无分别智去加功用行,故名加行。根本无分别智者,就是初地菩萨破了一分无明,初见真如之理,亲证真如之境,故名根本。后得无分别智者,就是在证了根本无分别智之后,所得到的智慧,它是能照见一切法相,“缘起性空”,一切差别的境界,本来是如幻如化不是实在的东西,这同凡夫的分别心就大大不同了,故名后得智。云何为“如如”?就是真如,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佛性,有成佛的可能性;因为它是亘古亘今,不生不灭,如如不动的,所以叫做如如。如如是理,前面是智,就是用如如的智,契如如的理,理智是不二的,没有智外的如,也没有如外的智,好像宝石的体和宝石的光是分不开来的,这就是佛菩萨的智境。上面“五法”合起来不出凡圣,前三种是凡夫,后二种是圣人,也就是能所、染净的分别。
  云何为“三自性”?三自性者:(1)遍计所执性,(2)依他起性,(3)圆成实性。依他起性的这个“他”字,就是指一切有为法的“众缘”,意思就是说:凡是有为法的生起,都是依托其他的众缘帮助而生,这是事实,缺了一缘,也就不能生起,既是众缘所生,当然是本无自性,所谓“缘生性空”;而凡夫迷昧,处处执着,时时执着,事事执着,人人执着,物物执着,可以说无时无处不执着,所以叫做普遍计较执着他是实在的;因此就叫做迷昧的凡夫。设若能够处处觉悟,时时觉悟,事事觉悟,人人觉悟,物物觉悟,觉悟了一切,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中间的心识,不过是众缘的假和合,设若离开了众缘,那里还有什么实在的“根尘识”呢?能够有这样的觉悟,就叫做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故称之为佛。“遍计所执”完全是染污的,“圆成实性”完全是清净的。而“依他起性”如系染污的依他,就是凡夫;若是清净的依他,即是圣人。
  云何为“八识”?列表以明之:
  (1)眼识——眼根对色尘中间发生认识。
  (2)耳识——耳根对声尘中间发生认识。
  (3)鼻识——鼻根对香尘中间发生认识。
  (4)舌识——舌根对味尘中间发生认识。
  (5)身识——身根对触尘中间发生认识。
  (6)意识——意根对法尘中间发生认识。
  (7)末那识,译云意——恒审思量。
  (8)阿赖耶识,译云藏——能所执藏。
  云何为“二无我”?
  (1)人无我——破我执,证我空。
  (2)法无我——破法执,证法空。
  人能“转识成智”、“破执证空”,即是离成佛之境不远矣。
  云何为“诸法毕竟空”?诸法,就是一切法,有为法如幻如化,固然是空;无为法不生不灭,何尝有实。吾人果能了达一切法皆空,则无所执着,正好建设人间净土。
  云何为“法界无障碍”?法界,就是十法界一切事事物物,所谓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总不出一真法界,也就是一心;既是一心,当然彼此无碍,如空即空,如镜含像,一滴水其湿性与大海无二。一微尘其坚性与须弥山无别,果能悟得此理,则一切事皆能圆融无碍,正是华严境界了。
  “行”如何去“修”呢?修行之方法有四:
  (1)律行——五戒、八戒、十戒等。
  (2)禅行——参禅、修观、诵念等。
  (3)净行——极乐、兜率、他方等。
  (4)密行——持咒、结印、观想等。
  佛教法门虽多,统摄不出此四种。
  “果”如何去“证”呢?言其境界,亦可分为四种:
  (1)信果——皈依三宝,已生正信者。
  (2)闻果——听闻正法,深明佛理者。
  (3)思果——研究思惟,通达三藏者。
  (4)修果——依教修行,得证圣果者。
  大乘的“教”、“理”、“行”、“果”,是修学大乘者一定的次第,因为研教方可明理,明理方可起行,起行方可证果啊!
  大乘的“教”如何去研呢?就是佛说的大乘经律论,大乘的经,犹如《华严经》、《楞严经》、《维摩经》、《般若经》、《法华经》、《涅槃经》等;大乘律如《梵网经》、《菩萨本业璎珞经》、《瑜伽菩萨戒本》等;大乘论如《发菩提心论》、《成唯识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这些经律论里面,在“因”是讲的行菩萨道的事,在“果”是讲的无上菩提的佛果,所以要知道怎样叫做大乘,非先要研究大乘的经律论不可。
  大乘“理”如何去明呢?概说有二:(1)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人人都有佛的体性,所以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2)大乘里面所说的道理,有一大部分,都是说的真空。怎样叫做“真空”呢?大概是:在一切法的体性方面来讲,是不可得,不可说。因为离言法性,要佛菩萨破了“我”“法”二执,确能证到“我”“法”二空真如的理。在我们凡夫位中,无明愚痴执着完全存在,所以不能亲证真如法性。至于一切法相,那完全由众缘所生,离开了众缘,那是一法也不可得的。佛经上常常说:“缘生故如幻。”因为一切法既是由众缘所生,所以缘生之法,如幻如化而无有真实,无有主宰,毕竟不可得,毕竟无所有。一切法既是不可得无所有的话,则一切法相皆是妄。相既是妄,其性即真,这也是大乘教理中的一种。
  大乘教理中还有一种阿赖耶识为万法的缘起,大概它的中心点,是说宇宙万有的法相,都是现象界,他的种子都是藏在这阿赖耶识之中,由现行去熏种子,又由种子再去生现行。由此种现相生的道理,所以万法不灭。宗教家不知,以为是神创造的;科学家不知,以为是物变化的;说神说物,都是没有明白此中的真理,佛法的重要点,就是要转识成智。所以说凡夫是依识不依智,佛菩萨是依智不依识。因为识是有分别,智是无分别。在佛经上说:若能证到无分别的智,这才算是无漏智的圣人。大乘的道理,虽然是有很多种的说法,其实上面几种也可以代表了。
  大乘的“行”,如何去起呢?总括来说,不出十波罗密。如果能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大愿、大力,和无分别的智;再加上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那度生的能事就能够如意了。
  大乘的“果”如何去证呢?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三觉圆,万德具,即是成佛之境地。也就是劝人应向四大宏愿去力行,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学佛遍无上誓愿成。”愿断,法门无量誓以研大教,明大理,起大行,证大果,乃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次第。


{返回 慈航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二、佛乘的大意
下一篇: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转识成智的次第与方法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一七、明辨与果决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二七、坐井观天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五三、经验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三九、中兴佛教讲话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九一、《秀峰山闻法纪》序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二八、佛教的因果原理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六二、习惯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一四、佛教与民国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二八、以唾喷天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三)法教篇 一九、种子的条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4. The Buddha on the Caste System[栏目:Life of the Buddha]
 前行讲记 第一百二十讲 普贤上师言教-轮回过患-非天之苦[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佛学基础知识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栏目:广超法师]
 唯识三性与台宗止观(本悟法师)[栏目:唯识学研究]
 《长阿含经》中的法数类经典(陈士强)[栏目:阿含思想研究]
 维摩诘居士[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生命需要什么[栏目:仁焕法师]
 茶与开悟[栏目: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可以给已往生的人做三时系念吗?[栏目:道场法会·净空法师问答]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一百〇八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