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二)没有强烈的解脱意乐就无法成办解脱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41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二)没有强烈的解脱意乐就无法成办解脱  

  如果生不起出离心,平常仅仅做一些烧香拜佛、念诵经文等善行,就以为自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成立的,因为出离心是成办解脱的基础。

  往昔我在汉地的时候,有一些居士特别是年轻人有这样的疑问:“我进入佛门已经几年了。虽然口中也说自己行善的目的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有时候难免还是会产生很多疑惑,我为什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现实生活虽然不完美,但相对来说也挺不错的。如果这样的生活能延续下去,为什么人间不好呢?”类似这样的显现在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时代也有过。产生这些疑问可能是我们智慧太薄弱,眼光太短浅的缘故。今天,我们就站在轮回过患的角度去了解,即便是人道也在痛苦之中,纵然暂时感受到快乐,这些快乐也稍纵即逝,并非永恒。

  无常是世间的规律,即便现前条件多么成熟,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一切都会结束。往昔多少权贵富可敌国,权倾天下,临时自我感觉多么不可一世,现在不也结束了吗?留给我们的无非是一些文字和模糊的记忆,而他们则随自己的业力飘向未来。生前宿世若造恶,异熟果报必然遭受三恶趣的痛苦,即便临时得到善趣,还要感受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的痛苦,时时被烦恼束缚。

  细致观待,世间人所追求的不就是口中吃的饭和身上穿的衣吗?我们一生中谁没吃过几顿山珍海味、穿过几件华丽的衣服?但时到今天,那些往昔的美好除了回忆,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如果今天是我们活在世上的最后一天,以上那些享受对我们而言又有什么意义?雪域高地由于全民族信仰佛教的缘故,会在某个人去世的第一时间邀请活佛们为他做超度。作为出家人,我当然有更多的机会面对世间的无常。当我面对一具尸体,为他做超度的时候,我有很多感触。想一想,这个人从小直到现在一直忙于他的家庭和事业,活着的时候即便他有多大的权威,多好的物质条件和人际关系,乃至他天天都吃山珍海味,穿华丽的衣服,但当他变成一具尸体的时候,他又能得到什么呢?当然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说,活着的时候能享受这一切,也不枉此生了。但真是这样吗?反观自己的内心,有几个人在临终的时候,会因为生前的享受而心满意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如果今天呈现临终,会因为想到自己已经吃过山珍海味、穿过名牌服装、戴过昂贵的首饰而心生满足吗?会因为有比自己年轻的人已经去世而对自己的住世时间感到满意吗?所以这些都是欺骗自己的话语。对于一个凡夫而言,当临终真正降临到身边的时候,无论往昔条件多好,恐怕当时心中只有痛苦和烦恼,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只想在世上多留一段时间。这充分说明对世间的贪执有多强。

  作为修行者,初次就应认识轮回过患。如果没有认清轮回的本性,即便行持什么善法,恐怕也无法成办解脱。有时候我在想,那些口口声声寻求解脱的人,对解脱的欲求心到底有多强?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挺好,不能往生也无所谓的态度,还是今生必须解脱?如果是前者,真的需要细致学一遍轮回过患,因为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在于厌离心。只有将轮回痛苦纳入自己的身心做观修,才会对当前获得的人身感到庆幸,同时激励自己精进修法,避免未来堕落到痛苦之中。观修轮回过患还能杜绝对三善趣的羡慕之心,因为三善趣也被痛苦和烦恼所折磨,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堕入恶趣感受更大的痛苦。

  当我们不再羡慕轮回而一心追求解脱,就达到了我们学习轮回过患的真正目的。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一)果实取决于意乐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三)有漏功德和无漏功德
 圣者言教 第八课(四)万法摄一才能迅速成办解脱
 圣者言教 第五课(六)生起菩提心的窍诀
 圣者言教 第八课(一)真正生起菩提心需要长时间串习修行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五)前行乃一切修法之前导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听法时所断意之行为
 圣者言教 第一课(十二)略释前行仪轨与观想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十七)闻法应无疲厌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四)总说饿鬼道痛苦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三课(五)思维世间无常而生厌离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十)不善业之绮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禅教合一的生活禅[栏目:董群教授]
 学佛要持戒律[栏目:宣化上人]
 吾人于三恶趣,常存如隔岸观火之心,其故安在?应如何谛思使此心入道?[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虚空打破明心地 禅的境界[栏目:宣化上人]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一生 第一章 诞生前的概况[栏目:流浪者群歌]
 唯识二十论讲记(上)[栏目:见悲青增格西]
 佛说阿弥陀经讲录[栏目:会性法师]
 雪公师训集锦[栏目:李炳南居士]
 年轻的梦想—圣严法师与李钟桂的对话 相互学习无距离[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156.问曰:无有代受罪者,何以作是愿?[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