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五)修行之前必须掌握修行要领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58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五)修行之前必须掌握修行要领  

  往昔我在汉地遇到一位老居士,非常虔诚,每天平均实修八个小时。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有点羞愧。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已经卸下世间的所有包袱,唯一追求的就是佛法,但一天当中的修行时间又有多少呢?这位老居士居住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每天听到、看到的都是与佛法不相关的事情,仍然能坚持每天修持八个小时,真的非常令人感动。

  记得当时我和老居士一起探讨佛法,她说她平常非常爱打坐。由于我第二天就要离开该地,因此给她讲很多法是不现实的,但我还是希望通过探讨给老居士一些修行的指导。我问她平常打坐,是依止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导师,由导师指导打坐,还是通过看光碟、看书,依靠自己对所讲法义的理解而打坐?这位老居士非常坦诚地告诉我,在当地这样的环境中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引导她一步一步修法是非常难的,所以她也是通过看光碟、看书,就这么打坐。我接着问她,平常打坐时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要记住,修禅定的时候,根据众生根机分别树立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真实教授不讲解过程,直指心的本性当下开悟,针对的是上等之上等根机,如禅宗惠能大师、第二祖慧可大师及藏传佛教仁增嘎绕多吉、麦彭贡波尊者等。但末法时代众生业及烦恼沉重,具备这样的条件者非常稀少,这时要依止方便教授,讲解次第道——先从寂止开始入手,逐渐讲解胜观。老居士一直说她在打坐,充分说明她是个初学者,必须依方便教授,所以我问她打坐时护持的对境是什么。

  老居士非常诚实,说她不知道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只知道打坐时要把心安住在无分别的平静状态中,止息一切妄念。我对老居士说:“平静状态的适用范围太广了。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有三百六十个平静之状态,像印度的裸体教,从小连衣服也不穿,身上披着一些树叶,一辈子在山上如野兽般修禅定。色界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个平静之状态,无色界天讲解四空处,有四个平静之状态,从小乘到密乘总分九乘次第(声闻、缘觉、菩萨乘、事部、行部、瑜伽部、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大圆满),讲解九个平静之状态,所以平静状态是非常多的。你平常修的禅定是哪一个传承的哪一种平静状态?”老居士说她不知道。这种迷惑状态中的修行完全是盲修瞎炼。所以要时时牢记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诫:“初行者修法并非主要,首当之要务乃通达如何修行。”

  这时老居士问我她该怎么办?我知道刚刚的探讨已经把这位老居士几年的禅定完全打破了,她现前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但我马上就要离开那个地方,给她讲很多法恐怕已经没有时间。所以我对她说:“打坐要成办的是一心不乱,显宗讲解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其中事一心不乱讲解持名念佛、有相念佛和有想念佛。持名念佛是如今所有显宗导师都在提倡的法,所以平常念佛的时候尽可能做到心不散乱。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想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真正的禅定必须依靠具德导师的指点,在你没有依止具德导师之前,最好念佛。虽然我把你所有的禅定都打破了,但我相信你在短短的时间中已经增长智慧了,因为你已经知道原来的修法是不对的,还要懂得更深的道理。这就是我在短短的时间内给你讲法的功德和智慧。”

  所以要铭记心中,修行之前必须掌握修行要领,忙修瞎炼的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四)闻思修不能偏堕一边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六)通达修行方便的重要性
 圣者言教 第四课(十七)不能借“信心”之名而懈怠修法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五课(五)第六识耽著之境界
 圣者言教 第五课(十四)以慈心饶益众生
 圣者言教 第五课(二)依止导师是成办解脱的前提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二)契合方便是转变无记发心的殊胜方法
 圣者言教 第二课(二十)无记发心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八课(七)果报绝不空耗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七)忆念父母恩德而发无上菩提心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十三)摧毁正行善根之恶缘
 圣者言教 第六课(六)将佛法用于生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变随缘 1995.3.1~1995.3.15[栏目:星云日记]
 施棺济贫,庆延子孙[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七支坐法[栏目:卡塔仁波切]
 No Ajahn Chah《067》[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巧妙三谏[栏目:佛本生故事]
 有执著必无解脱[栏目:雪漠]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三三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古印度中观论著九种[栏目:藏传佛教•资料文集]
 18.母鹿 The Mother Deer[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佛教慈善事业与“人间佛教”思想[栏目:人间佛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