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四)引业与满业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25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四)引业与满业

  【己二、别说种种因果

  别说种种因果分二:因;果。

  庚一、因

  因分二:认识业之体性与类别。

  辛一、业之体性

  首先,认识业之体性者,如《俱舍论》云:“思即意之业,彼生身语业。”境根识三者和合,识于六尘上飘动之力,称之为思。由彼动摇意识分别,称为意业或思业。】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业。如《俱舍论》中所云,我们平常能进行各种思维的思想就是意之业,而意业会产生身业和语业。如境根识三者和合,就是眼睛看着眼前的像,心里想着这个像,意识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上的飘动之力,就是思。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执著于外像之上。

  【意识分别发之于口,谓之语业,形之于身体,即为身业,此二者亦称为思业。】

  意识发之于口,就称之为语业;形之于身体,叫身业。语业和身业也称之为叫思业。这就是业之体性。

  【辛二、业之类别

  认识业之类别分七:能引与满果;集聚之因;依能作者;依所作之业;引业与满业;依意乐力;善恶力大之业。

  壬一、能引与满果

  集聚因时之身心即引业,如春天播种等农事;感受果时之身心即满业,如同秋天之庄稼。】

  无论我们是行善还是作恶,所做过程中的身心就叫做引业。比如心中起什么念,身去做什么,都称之为引业,如同春天播种一般。有了前面的因,后期会呈现不同的果,此时感受果报的身心就叫做满业,犹如秋天成熟的庄稼。

  【以如今所依身体为例,当知前为引业,后为满业。】

  前面所造的业叫做引业,后面得到的叫做满业。引业和满业 也可以从善恶两个角度理解。前面所造的引业若是恶业,后面得到的满业就是痛苦。相反,引业是善业,满业就是快乐。以上传讲的一切都是告诫我们,一切果都来自于因,因此,应该尽可能多从事善法。

  上面从小乘、大乘、金刚乘外三部和无上窍诀大圆满四方面讲解四种不同的修学方便。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三)莫将戏论作实修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五)不善业之杀业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十二)十不善业之极重罪之一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七)身恶业之邪淫
 圣者言教 第二十四课(四)以止观交修的方式修学寂止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十六)颠倒而持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十五)近边地狱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五)不善业之杀业
 圣者言教 第八课(九)净观的根本就是转变心念
 圣者言教 第九课(二)什么法最为殊胜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一课(十)思维三相圆满之身而精进修法
 圣者言教 第二十九课(十四)外境的显现取决于内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比丘尼传 3 宋 景福寺法辩尼[栏目:比丘尼传·白话文]
 藏传佛教密宗与北京雍和宫[栏目:尕藏加教授文集]
 略论南北宗禅的对立(释来圣)[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杀生和抽烟的果报[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中国佛教的思惟发展 二、中国思想之特性[栏目:张曼涛教授]
 中台世界 初级佛学 第十一课 五戒十善[栏目:基本佛学]
 教弘天台 行归净土[栏目:传喜法师]
 孝顺父母是福德(仁焕法师)[栏目:佛教与孝道]
 「U型理论」就是「入解脱门」与「出菩提路」[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论印顺学与佛教全球化(游祥洲)[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