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动身,不动心
 
{返回 永信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61
动身,不动心

◎释永信
  
  社会上流传着关于出家人过日子的一句俗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是讽刺一些人,做事消极应付,在混日子。但依我看来,一个人真的能坚持每天撞钟,三年五年撞下来,他的心性肯定会发生变化,甚至可以说,他学佛的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了。
  我们僧人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可以说,几乎天天如此。
  早上5点,起床、洗漱;5点半,一部分僧人坐禅,一部分僧人到山上练功;7点在斋堂里面集体过堂;8点开始接待一些香客、游客;中午11:30在斋堂里面集体吃饭,吃完饭以后,一部分僧人去休息,一部分僧人换班。半天工作,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情况。晚上一般10点钟左右打板熄灯,集体休息。日复一日,都是这样的。
  至于新来的沙弥,一般都有一年的考验期,首先要背经文,背功课。每天早上5点专门有人打板,半小时后,在大雄宝殿或禅堂里面做功课,功课一个多小时,用了斋要诵一部经,之后就接近8点了,各忙各的事情,接待游客、接待香客。
  很多人总是想了解,我的生活和僧众是否一样?
  我是1981年出家来到少林寺的,近30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和僧众同吃同修的习惯,生活是很有规律的。每天早上,需要到禅堂上殿就4点起床,需要到大雄宝殿上殿就5点起床,然后和大家一起过堂吃饭。至于僧众吃饭的标准,三四年前,我们的生活标准是每天5块钱,现在每天7块钱的标准。一日三餐,完全是素食,早晚以粥和面条为主,中午是面条,还是北方的习惯。
  坚持坐禅是我的生活习惯。我每天有两个小时打坐,早晚各有一次,午休的时候基本要么打坐,要么睡午觉。因为我盘上腿坐在那里,比侧身睡觉要舒服得多。坐惯了的人,腿不疼,盘腿不仅使身心舒服,还促进气血流通。对我来说,不坐不自然,坐了才舒服,这当然是一种历经多年才养成的生活习惯。我每日打坐,腿一盘上,万念俱空,很容易静下来。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阶段性的用功,都会有的。在某一阶段,发勇猛心、修苦行,力求学会一样东西,提升自己。这种生活,每个出家人都会有,我也经历过多次。但人一生的几十年中,不可能天天都那么精进,天天都那么用心地修苦行,真这样做,身体也受不了。所以我们住在寺庙,追求的是发平常心,发长远心,要学会用一生的时间来修行,用一生的时间来用功,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所以,修行不需要轰轰烈烈,修行更不能大起大落。阶段性的发勇猛心可以,说长时间的发勇猛心,那就不现实了。
  有人又问我,方丈你在少林寺是否拿工资,大概是多少?我们比较注重修行,对这一块看得很淡,其实我们拿的不是工资,是生活补贴,用来买一些个人必需品。寺庙里,僧人吃穿用都有寺庙来供给,每月发100到200块钱的“单金”,包括我在内。
  补贴稍高的就是一些执事,包括悦众。执事就是寺院里面的管理层,悦众就是每天上殿、监理佛事,信徒供养的多一点,但是多也多不到哪去。
  当然,今天少林寺僧人的生活,面对着的是精彩的外部世界,生存的环境与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僧人的生活不可能封闭,那么,外界这种诱惑,会不会影响僧人修行呢?
  依我看来,关键是看僧人的信仰坚定不坚定。如前所说,我们僧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几点至几点要求得非常严格,每个僧人必须随众。每月初一、十五,都要诵戒,用戒律,用信仰来约束自己的一些思想,一些行为。
  少林寺的寺规是当年祖师们定下来的,现在我们还是按照老的寺规来执行,要是习惯的话就不感觉严格,初到少林寺,不习惯,会感到拘束的。
  初进寺院,有“三皈五戒”,沙弥要守“十戒”,像我们受过具足戒的僧人,要守250条戒律,所以,戒律的约束还是挺多的。寺院的清规也有几条,每个堂口都有每个堂口的清规,课堂、禅堂、斋堂、殿堂包括方丈室都有自己的一些规约,这些规约都是很严格的。
  僧人之所以自觉接受这么多条的戒律,是因为我们出家人有信仰。如一旦没有了信仰,即便进入空门,也一样会有很多烦恼。其实出家修行的生活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清风明月、诗情画意。出家人同样要面对很多具体的问题,如果信仰不坚定,就会陷入新一轮的烦恼,相反,如果信仰很坚定,任何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很多人看到我很忙,应酬的事情很多,几乎停不下来,往往会问我:你这种生活,是否挺累,挺烦的?
  要说累,是感觉占用了我很多时间;要说烦,倒谈不上。我认为凡是能够找到我的人,都是有缘之人,都是心向少林的人,我有责任,有义务跟他沟通,做一些交流。再说,有智慧的人不会烦恼,出家人参禅,禅即宁神守制,静心思虑,全身心放松,使你忘却尘世烦恼。
  出家人也无所谓忙,“动身,不动心”嘛。现在,除外出开会,平常都在寺里。我多半时间在禅堂坐禅、斋堂用斋、方丈室接待、大殿早晚课中度过。修行就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佛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在少林寺当方丈,本来就是一种奉献。这位置很辛苦,每天要坚持领众修持,还要关注少林寺的发展,占用了我很多时间。所以,我也不希望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希望有好的接班人,自己早点退下来。到那时,我就非常轻松自在了。没有这么多责任了,没有这么多负担了,我会跟其他僧人一样,每天呆在禅堂里坐禅,甚至回到山里边去闭关。
  过去出家修行也有干扰,与今天出家修行受到的干扰不一样。但关键都是考验僧人的信仰,其次,就是看你的心态。你心态好的话,能够正确对待事物,用理智分析、用智慧行动,你自然不会有烦恼,不会有痛苦,信仰也更为坚定。
  俗世中很多人往往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耗费自己的生命,而且方法不得当,那样做,不烦恼才怪。这说到底是一个心态问题。不论是在寺院中修行,还是在各个行业工作,有一个规律谁都逃不脱,那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生、理解人生。有的人做的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但他未必不空虚;有的人做的是平平凡凡的事业,但他未必不充实。因此,佛家认为,不一定个个都要出家,不一定个个都做好的行业。做什么事情,在哪个行业都是一种修行,都是对自己和社会尽责任和义务,达到众人满意,这就是一种向善、向上的境界。
  我们以严格的戒律和坚定的信仰,来抗衡外界对僧人生活的干扰,同时,我们又以超前的意识,积极的心态融入今天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
  两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根据我自己近30年的修行体会,感悟到从日常生活中去修证,也是非常踏实的门径,特别对于道心坚定的人来说,很适合,也很有效。佛经上说,一切资生事业,皆是佛事。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其中还有一个更大的利益,就是能够培养佛教徒主动入世的风气。厌离世俗生活,但不脱离人间生活,和日常生活打成一片,和众生打成一片。实际上,这既是我们禅宗的古老传统,也深契现代开创的建设人间佛教的伟大事业。如果修行者长期远离日常生活,或者和日常生活脱节,不仅容易造成修行走偏,而且修行成就也不容易巩固,更严重的是导致世间佛教的萎缩。
  一种文化的形成,庇佑它的是历史根源和传统文化背景。我去过印度、尼泊尔等地,礼过佛祖圣迹,也潜心研读过历史,觉得印度的佛教的确和中国的佛教不完全一样。印度的佛教重视传统的禅定,许多僧人禅修的功夫非常高超,可说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中国佛教在禅宗建立之前,也有不少人修持禅定,如安世高就在中国传播禅学,翻译了许多经典。但是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之后,禅风翕然一变,禅不再像传统印度禅那样,专门注重沉思冥坐,远离人世苦修,而是把禅融于生活里面,禅就是吃饭睡觉,禅就是日常生活,生活中随处可以参禅,随时能够获得觉悟。正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就是中国禅与印度禅不同的地方。
  中国禅之所以改变了印度的禅风,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解与印度不同,中国人愿意把成佛的涅槃彼岸的理想心境,尽量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愿意在世间涅槃,在现世中成佛。这个问题到了禅宗建立后才得到最后的解决,所以我们常说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人的宗教。佛陀立教就是要解决人世间的问题。禅宗的建立,并不是要离开佛陀的本怀,而是发展了佛陀的精神,把大乘佛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救世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佛与众生不二,禅与生活合一,众生在现世中得度,在现世中成佛。
  从历史上看,中国佛教都采用了最先进、最现代的传播方式。佛教在中国最早用纸,当年,抄经抄得“洛阳纸贵”;佛教在中国也是最早运用活字印刷的,至于刻碑、建塔就更不用说了,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一座塔就是一座丰碑,彰显高僧们一生的修持成果、一生的丰功伟绩。
  电影、电视和互联网,这些都是现代化的交流工具。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的僧人,应该利用这些技术,让它们为佛教和传统文化服务。我想这些东西是社会进步带来的,是知识积累带来的,利用这些东西来充实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提供方便,有助于修行。
  僧人们利用网络,利用电脑学习佛教方面的经典、答疑解惑、交流心得很方便。过去在藏经阁里面保存好一本书很不容易,要想核对一个名相很不容易,现在在网上很容易就能够查找到,对学习和修行来说是提供了很多很多方便。
  对这一切现代化的产物,我们只视为一种工具,一种方便。少林寺一般的年轻僧人都会上网,大部分人都有手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南最早开通的一批模拟手机,我们就开始用了。上网也很早,我们少林寺从1996年就开始做网站了。
  除了电子产品,一些交通工具,我们也都视为生活上的一种方便,为我们传统文化以及宗教的弘扬提供了方便。现在有火车、飞机为我们代步,节省了很多时间,使我们有条件静下心来思考很多问题,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
  不仅如此,我们少林寺僧人学外语也是很早就开始了,我们以学英语为主,还学日语、朝鲜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等。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我们只有学好外语,才能够了解国外佛教的发展状态,国外出家人的生活情况,包括他们的学术水平,并与他们开展交流。一个信仰大乘佛教的僧人,应该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当然,每个僧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个性。就我自己来说,能有时间到禅堂里面跟禅师们在一块打打坐,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这是我最向往和最喜欢的生活。
  记得有个记者曾经问我:现在的生活和当初出家时想象的寺庙生活,差距大不大?我说,应该有差距的。刚出家的时候,就想着过上山林的生活,悠闲自在的,也挺好的。出家以后一看,佛教界面临这么一个时代,这么一个现状,我就潜心发愿,思考着怎样传承,怎样振兴,怎样使佛教发扬光大。我认为这是我的一种责任。我今生今世能不能够成佛作祖,这个不去讲它,我至少能为佛教界先做一些事情,这也是一种修行,一种功德吧。
  社会上看我们出家人的生活,往往外表看得多,其实,我们佛教徒有着自己的生活原则和生活的追求。
  比如,我们佛教为什么要把眼、鼻、耳、舌、身、意称为六根?就是因为六根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就像树木的根部。所以,我们从根本做起,就是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就是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
  “六根清净”就是要求我们净化我们日常生活,只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性清净,那么我们的意念就自然而然地随着净了。只有我们的心性意念内外都净,我们的内心就安宁坦然,无牵无挂。六祖在《坛经》里说:“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一个人能做到于内心安宁坦然,于外无牵无挂,这就是禅,这就是定。
  一个人平时修行福德高,他坐起禅来境界就高;如果一个人平时孽障深重,他坐禅坐一辈子也没有境界。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个人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确实不易,这是真功夫。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是知易行难吧。
  我们佛教中所讲的上乘根器,我觉得并不是指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应该指心平行直的、善根深厚的人。只有这些人,功夫积累到一定程度,机缘成熟,就像瓜熟蒂落,开悟了。
  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止恶扬善,行于正道,不著事相,理事无碍,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后证得无上佛果。其实,我们大家肯定都有过这样感受,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好事,不一定得到别人表扬,但自己内心就觉得舒服,胃口也好,觉也睡得香;如果今天做了一件对不起别人的事,别人没有怎么说,但自己内心总觉得别扭,饭吃不好,觉也睡不稳。
  因此,我们千万不能轻视我们日常生活中,哪怕很小很小的行为,哪怕一点一点的念头,它们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内心。我经常对僧人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我希望大家能领会我老调重弹的苦心,因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活法。

{返回 永信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少林文化走向世界
下一篇:在2014年少林寺精进禅七法会中的开示
 探索宗教服务社会的方式和途径
 在“文化部首届少林功夫非洲学员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
 释永信方丈在美国加州“嵩山少林寺日”确立庆典仪式的致词
 癸巳年少林寺《同戒录》序
 2012年少林寺禅七法会之解七开示
 听少林方丈释永信说人生
 佛教的实践智慧与精神修炼
 在少林问禅之都市禅堂“禅文化”研讨会上的开示
 释永信方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的议案和建议
 搭建宗教服务社会新平台的建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3经 彼-我经[栏目:相应部 24.见相应]
 老做小[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宋代佛教世俗化演进浅析(王尤清)[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教从传统走向科学[栏目:曾琦云居士]
 藏传佛教在出离心的培养和信心道念的建设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方便?[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三五)[栏目:杂阿含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0八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一集]
 学佛开显自性光明[栏目:传喜法师]
 阿那律(天眼第一) 晚年的杂事[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