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前行讲记 第一百六十五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上师-依师之次第-依止上师3
 
{返回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92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合讲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传授

  桑昂丹增传讲

  第一百六十五讲 2013年9月8日

  【原文】

  而且,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无论上师的举动怎样,我们都要认识到那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观清净心。

  从前,大智者那若巴已经获得了大成就,后来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

  那若巴尊者听到此话立即起程奔赴东方。由于对帝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没有搞得水落石出,他便向当地的人们打听,结果他们都说不认识,他又问:“那么在此地还有没有谁叫帝洛巴呢?”

  人们回答说:“有个以行乞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那若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于是继续刨根问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里?”

  人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烟的破围墙内。”

  他大步流星地来到那里,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处,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木盆,里面装满了混在一起的死鱼活鱼,他从中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烧烤完毕就吃了起来,接着弹一声响指。那若巴上前顶礼膜拜请求摄受。

  帝洛巴尊者问道:“你说什么?我可是个乞丐呀!”

  经过那若巴再三诚心诚意恳切请求,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不是由于饥饿难耐实在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业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才吃鱼肉的,然后将它们的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同样,大成就者萨绕哈巴曾经显现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则现为猎人的身份等等,在印度圣地多数成就自在者都是以下贱种姓等极其低劣的姿态出现。所以,我们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需要唯一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中说:“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相反,如果将那些形象看作是颠三倒四的邪行而观为过失的话,就像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一样。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

  往昔,世尊的兄弟善星比丘在二十四年中当佛的侍者,对于十二部了如指掌,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世尊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欺诳之举,心想:除了有没有一寻光的差别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完就扬长而去。

  当时世尊的侍者阿难请问佛陀:“善星比丘将来会转生到何处?”

  世尊告诉他说:“善星比丘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阿难来到善星比丘跟前,将世尊所说的那番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星比丘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是真的,不管怎么,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行事,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在七天当中水米未进。到了第七天的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当我们将殊胜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的时候,就要在心里自我谴责:这绝对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导致的,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如《功德藏》中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此外,假如殊胜上师表面似乎对自己特别憎恨,大发雷霆,我们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心里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这般责骂于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自己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等待上师心平气和时,再到上师面前作忏悔等。如《功德藏》中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普贤上师言教》

  【正文讲解】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祈祷大恩根本上师赐予意心相融之加持!

  愿尽虚空之际有情父母即生证得四身五智之金刚持果位,为此结合《大圆满龙钦心滴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而宣讲。

  此前行分三:首义、论义和结义。首义已宣完,今天宣讲论义。论义乃大圆满龙钦心滴共与不共之前行,由吾等殊胜上师无谬口传所著之备忘录。此论义分为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前行、正行之支分捷径往生法,今天宣讲“第一、共同外前行”。共同外前行分为六个科判: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解脱利益和依止上师,其中前五者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第六、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分三:首先观察上师、中间依止上师,最后修学上师的意行,“第一、观察上师”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第二、依止上师”。“依止上师”大部分内容已宣讲完毕,大家应该依据之前所宣讲的“依止上师”法义而依教奉行。“如何依教奉行”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如何以三种欢喜承侍上师”。闻法的方式与之前要求一样,应无误无颠倒地如理如法取舍动机和行为而听闻今天的法。

  而且,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

  此处所宣内容为:我们依止上师以后,要以身承侍、语承侍和意承侍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最令上师欢喜的承侍是什么?最殊胜的承侍就是弟子以修行令上师欢喜。无论上师所传的任何一种法或者窍诀,弟子都能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实地修行历经苦行,此称之为最上等的修行供养;中等供养指的是:弟子以身语意承侍上师、为上师服务,侍奉上师;下等供养指的是:弟子以自己具足的财物或饮食、受用等等供养给上师。

  此等供养大家明了吧,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上等供养为修行供养、中等供养为身语意承侍上师、下等供养为财物供养。

  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自己所具足的任何财物或者饮食受用,应该供养给第四宝。第四宝是谁呢?第四宝是上师,身语意要承侍上师。比如说,弟子为上师做佛事,或者身做上师所吩咐的一切事;语不说令上师不悦意的一些言语,言说令上师悦意的一些话语;如是承侍上师,何时也不会毁坏一切。“三喜之中修最胜”,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三宝之自性尊是上师,第四宝也是上师。

  上等供养为修行供养,中等供养为身语意承侍上师,下等供养为财物供养,如是供养上师,自然是最为殊胜的供养。

  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无论上师的举动怎样,我们都要认识到那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观清净心。

  无论上师示现好或坏、法或非法等种种行为,我们都不应该以不清净而观待,而应认为上师的一切行为是为了所化众生步入解脱之道而善巧方便示现,弟子唯一应做清净观。

  从前,大智者那若巴已经获得了大成就,后来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

  那若巴尊者听到此话立即起程奔赴东方。由于对帝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没有搞得水落石出,他便向当地的人们打听,结果他们都说不认识,他又问:“那么在此地还有没有谁叫帝洛巴呢?”

  人们回答说:“有个以行乞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那若巴尊者心想: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于是继续刨根问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里?”

  人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烟的破围墙内。”

  他大步流星地来到那里,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处,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木盆,里面装满了混在一起的死鱼活鱼,他从中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烧烤完毕就吃了起来,接着弹一声响指。那若巴上前顶礼膜拜请求摄受。

  帝洛巴尊者问道:“你说什么?我可是个乞丐呀!”

  经过那若巴再三诚心诚意恳切请求,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不是由于饥饿难耐实在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业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才吃鱼肉的,然后将它们的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为什么此处宣讲这个公案呢?因为之前宣讲到“上师的行为是变幻莫测、没有固定性。无论上师的举动如何,我们都要认为那是善巧方便的行为,唯一作清净观。”与此同理,从前那若巴班智达既是智者,也是成就者,后来亲睹本尊之面,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得到本尊的授记以后,那若巴尊者当下前往印度的东方寻觅他的上师帝洛巴。当时他向当地人打听:“有没有个成就者名叫帝洛巴?”很多人回答不认识帝洛巴。后来那若巴又问:“到底这里有没有个帝洛巴?”有个人回答说:“有一个行乞之人叫帝洛巴,但他不是成就者。”当时那若巴心想:“大成就者的行为是不一定的,可能就是他。”于是他想见到帝洛巴,接着又问:“这个乞丐帝洛巴在何处呢?”他们指着破墙内帝洛巴的住处。

  那若巴走到破墙内,见到帝洛巴尊者面前放着一个木盆,木盆里混杂着死鱼和活鱼。帝洛巴尊者从木盆里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烤鱼吃,除了鱼以外没有任何饮食,帝洛巴尊者当时就是这样以乞丐的形象住在此处。

  接着那若巴尊者上前给帝洛巴顶礼、祈请他摄受。帝洛巴尊者说:“你说什么?我是个乞丐,我连吃的都没有,怎么摄受你呢?”那若巴尊者再三诚心诚意地祈请,而且顶礼祈祷以后,帝洛巴才摄受了他。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非为了饥渴才杀鱼,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的恶业众生,虽然帝洛巴尊者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但是尊者也无法利益没有结上缘的众生。因此,尊者食用鱼肉和这些恶业众生结上缘,最后将它们的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为此尊者才示现乞丐吃鱼之相。

  同样,大成就者萨绕哈巴曾经显现为弓箭手的形象、夏瓦热则现为猎人的身份等等,在印度圣地多数成就自在者都是以下贱种姓等极其低劣的姿态出现。所以,我们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需要唯一观清净心。

  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中的大成就者萨绕哈巴曾经显现以弓箭手的形象度化众生;同样夏瓦热则也显现为猎人的身份;在印度圣地,多数成就自在者都是以下贱种姓——如乞丐、杀生者等极其低劣的姿态出现。所以我们对于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需要唯一做清净观。为什么呢?因为成就者或上师为了度化众生会示现种种行为,所以弟子不应该视为颠倒,而唯一做清净观。

  如《功德藏》中说:“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相反,如果将那些形象看作是颠三倒四的邪行而观为过失的话,就像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一样。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

  往昔,世尊的兄弟善星比丘在二十四年中当佛的侍者,对于十二部了如指掌,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世尊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欺诳之举,

  印度的八十大成就者为度化众生示现种种相,对此等形象不应该生起颠倒和邪见,也不应该观他们的过失。同样,上师为了度化众生也会示现种种相,也不应该观上师的过失,应该做清净观。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将这些形象只观为上师的过失而没有清净观,即使与佛久伴,也会看见过失,因此应该对上师为了引导众生、度化众生而示现的种种相唯一做清净观,否则长期不做清净观而不谨慎自己的意行,哪怕上师就是佛,长期与上师结伴也无法见到上师的功德,只能看见上师的过失,因此对于上师的种种行为,不应该观过失而唯一做清净观。

  往昔世尊在世之时,佛陀有个兄弟是国王种姓的善星比丘。当时善星比丘是一个智者,对十二部经典了如指掌、倒背入流,并且完全可以传讲十二部经典。虽然善星比丘在本师佛陀的身边当了二十四年的侍者,但是当时他没有清净观,而是将世尊的一切行为观为过失,看成是欺诳之举。

  心想:除了有没有一寻光的差别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完就扬长而去。

  当时世尊的侍者阿难请问佛陀:“善星比丘将来会转生到何处?”

  世尊告诉他说:“善星比丘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阿难来到善星比丘跟前,将世尊所说的那番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星比丘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是真的,不管怎么,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行事,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在七天当中水米未进。到了第七天的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虽然善星比丘在本师尊前当了二十四年的侍者,但是在二十四年中,他除了看见佛陀具有一寻光之外,没有见到佛陀芝麻许的功德,于是他对佛陀说:“知法讲法我超胜于你,我不作为你的仆人。”说完离开了本师。

  善星比丘离开本师以后,本师的侍者阿难问世尊:“善星比丘将来会投生到何处呢?”世尊告诉他:“善星比丘只有七天的寿命,死了以后会投生为花园中的饿鬼。”阿难来到善星比丘面前,把佛陀的这些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善星比丘:“你应该有忏悔之心和戒心。不然的话,世尊说你只有七天的寿命,你死了以后会投生为花园中的饿鬼。”

  善星比丘心想:“有时候佛陀的谎言也可能是真的,不管这七天中怎么样,我要谨慎行事,不吃饭,受斋戒。七天以后,我再好好地羞辱他。”因此,善星比丘决定在七天中不进米水。到第七天早上的时候,善星比丘感到非常口渴,正当他喝水还未能消化之时,气绝身亡,死后投生为花园中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当我们将殊胜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的时候,就要在心里自我谴责:这绝对是我自己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导致的,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如《功德藏》中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此外,假如殊胜上师表面似乎对自己特别憎恨,大发雷霆,我们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心里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这般责骂于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自己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等待上师心平气和时,再到上师面前作忏悔等。如《功德藏》中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今天的法就讲到此。

  回向

  【备注】

  此为弟子根据大恩上师讲法记录略作整理,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闻法录音。因时间仓促,恐有错谬。故于大恩上师及道友面前忏悔!

  愿大恩上师*轮常转!信众法喜充满!早证菩提!


{返回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前行讲记 第一百六十四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上师-依师之次第-依止上师2
下一篇:前行讲记 第一百六十六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上师-依师之次第-依止上师4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三十五讲 普贤上师言教-因果不虚-所断之不善业-意恶业..
 前行讲记 第三十七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四想
 前行讲记 第六十五讲 前行备忘录-暂生缘八无暇之三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三十九讲 前行备忘录-业因果-诸法因缘生-断见派的观点..
 前行讲记 第一百四十八讲 普贤上师言教-因果不虚-所断之不善-邪淫妄语..
 前行讲记 第一百九十七讲 前行备忘录-皈依-皈依分类-生圆次第..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七十二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上师-依师之次第-修学上师..
 前行讲记 第七十四讲 前行备忘录-思维难得之因之五
 前行讲记 第十九讲 普贤上师言教-广大意乐菩提心
 前行讲记 第二百二十六讲 前行备忘录-发心-总说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何才是一心念佛[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庐山僧团的理念及其现代意义[栏目:传印法师]
 杂宝藏经白话 弃老国缘第四[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佛教的基本认识 六、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学佛入门]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第四十五:皆得三昧见佛愿[栏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见贤思齐[栏目:广化法师]
 放生一定要素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磨镜台前的遐思[栏目:蔡日新居士]
 注意足下[栏目:法云法师文集]
 生命的泉源[栏目:海涛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