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24%的美国人相信佛教生死轮回
 
{返回 佛教视野与观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170

24%的美国人相信佛教生死轮回——如何看待生命轮回现象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王春华
发表时间:2015年01月
 

  编者按:美国著名独立调查机构皮尤调查中心日前发布的有关宗教与公共生活的报告显示,尽管美国是基督教国家,24%的美国人及22%的美国基督徒相信佛教的轮回观念。对4000多名成年人所做的该项调查还表明,许多美国人喜欢参加多种宗教活动,并将不同宗教融合,建立一种自己的信仰。目前,美国人把多种宗教理论和修习方式融合起来的现象已非常普遍。那么,如何正确看待佛教的“生死轮回”?作者王春华通过本文诠释自己的佛教观点。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轮回现象在到处诠释。例如风起云涌,凝聚成雨,雨水被太阳蒸发后变成云,云再聚成雨,这种周而复始,是轮回的现象。连宇宙物理的运转也是轮回,譬如春夏秋冬、花开花落等等。可见世间的一切现象都离不开轮回循环的道理。人,也在轮回中。我们常常看到电视中受刑的犯人,在面临死亡的那一刻,拍着胸膛豪迈的说上一句: “砍头不过是个碗大的疤,十八年后老子还是一条好汉。”可见人是相信轮回的。在近代,西方心理医师利用催眠术唤起病者的前世记忆,震惊全球。那么什么是生命的轮回呢?

  一、何谓生命轮回

  佛说: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离不开炙然火宅般的三界。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仍将延续,所做的种种业力,也将跟随着并影响着我们。“六道”,佛教的六道即指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晶,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而“业”,即人的行为,主要指身、口、意三业。 “身业”是身体的行为,“口业”是种种言说,“意业”是精神意识的行为。 “业力”则专指以前(如前世)所表现的行为,可以导致当前(现世)的结果的力量。

  佛经云: “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坏,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佛教认为三世轮回的主体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种子识,它不是像灵魂那样的主体,因为阿赖耶识只是一种能力,它能够聚合业力的种子,因而它是一种业力的聚合体,不断亦不灭。生命接触种种境缘后,产生种种的善恶行为,这些行为后果的种子又回薰于阿赖耶识,储存于阿赖耶识,当肉体死亡时,阿赖耶识最后离去,而在生命体投胎转世时,最先投生,因此阿赖耶识是轮回的主体根本。人在轮回途中,因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而显善恶境界,随遇各种缘而上升善道或堕于恶道,这些都是根据其中的业力而定。

  有人提出,既然有轮回的存在,为什么我们对于前世过往的事却没有一点记忆呢?道教认为,人在投胎前,一旦喝了“孟婆汤”,就会忘掉过去的种种。西方柏拉图认为灵魂投胎前要经过酷热的沙漠,口渴难忍,饮用了“莫愁河”的清凉河水,才去转世降生,但是一喝了“莫愁河”的水,对于过去的点点滴滴将遗忘尽净。罗马人则相信人在投胎时所经过的河叫做“奈思河”,喝了“奈思河”的水,对于前生往事再也思忆不起来。

  佛教主张人之所以会忘掉过去的事,是因为“隔阴之迷”。阴指的是“中阴身”, 自亡者断气,至转世投胎前之历程称之为“中阴身”。 “中阴身”,六根具足,状如五六岁孩童,具有神通,能够穿越铜墙铁壁,去来迅速,无所障碍,唯有雌性的子宫以及佛陀的金刚座不能穿过。 “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短暂者仅二七或三七日),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胎。由于这个“中阴身”的隔离,使我们忘记前生的种种造作,不知身为何道众生。

  二、轮回的根本原因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幸福安乐,不愿贫困痛苦。但人一旦来到世间就得经历生、老、病、死,就算有快乐也是短暂的。人为什么会落入这种苦难的境地?而为什么这种苦难不是一世,我们总是在不断的轮回流转之中?

  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痴愚、贪爱、瞠恚。痴愚即是无明,众生的意欲大多是盲目的,以盲目的意欲指导行为,这种盲目的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意欲就是无明,也是我们执取和贪爱的根源。不了解事相的本性,被痴愚所驱使,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产生爱乐之心,而对不喜欢的讨厌的事物产生忿憎感;又因为贪爱与瞠恚,助长了痴愚。因为它们我们的心灵外观扭曲。

  我们常常会说“我觉得”、“我认为”、 “我可以”等等这样的话,这就是由痴愚、贪爱、瞠恚三毒构成的每时每刻的我执。我执,指人类执著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或者自我意识太强,或者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等。有情众生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做下或善或恶的业,如此种种造成了众生的苦难。

  三、超越轮回

  《圆觉经》里说: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只要有恩爱贪欲,就逃不出轮回。轮回,是生与死不断循环的过程,印度人认为处于轮回中的生命是不完美的,因为生灵要接受永恒的轮回,在世间遭受每一期生命的痛苦也就是无限的,在佛教看来,长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轮回之中,唯有无生,才能从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来,才是究竟常乐的清净生命。

  佛教的最终目标,是解脱,超越,自由,或涅槃,佛教希望人们能够从现实的苦难之中,达到自由和解脱的“涅槃”境界。涅槃是超越现象无生无灭的一种精神境界。所谓无生的境界,就是超越轮回,不受生死之苦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轮回呢?那当看清六道轮回之苦,并产生出离之心, “汝当求出离,得此佛说教。以恒坚实志,奉行次法规。如象推草寮,摧破死主力。当舍生死轮,灭苦尽无余。”修持佛陀开示的法教,便能将烦恼如草屋般摧毁,进而除去我执,打破自我中心的迷思,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佛陀开示的法教即为戒、定、慧三学。戒,是一种规则,它能帮助我们戒掉不良的习气、不好的行为,帮助我们遵守一定的人生规则,使我们获得幸福;定,就是心专注一境,同一时间内专心致意做一件事;慧,表现为正知正见,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戒、定、慧三学,是清治贪瞠痴烦惑的利器,是使人们逃出生死苦海的法门,是我们求得解脱的道路。由于戒行的精严,正知而住,使心不为五欲之境所动,由此进而修定,由修定而离欲,依定而发慧,有意便可以降伏内心的烦恼,而得到解脱。

  有人提出,之前已种下恶业,如何解脱。对于过去已然造下的种种恶业,可以藉由福德智慧的广增来转化,福德从行善来,智慧由修道得,所以《优婆塞戒经》云;“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即使是造了五逆十恶的人,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令声不绝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下晶下生的莲华之中。此外,礼忏诵经也是佛教特有的修持法门。

  四、轮回的意义

  那么轮回的存在对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对生命有什么意义呢?

  似乎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如果有来生,我一定会……”从这句简单的话可以看出人是相信轮回的,而生命的轮回给人以希望。人的生命不止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下一期又开始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绵延不绝,希望无限。 “好比燃烧薪木,一根木柴燃尽了,再加上一根,一根一根地添加,虽然木材各不相同,但是火焰能够不停地延续下去,薪尽火传。”

  生命的轮回,给人的心盖上一座房子,约束净化人的心灵。当有情众生“确信业报由各自负责”才不会像赌徒那样,不计后果押注,恣意挥霍自己的人生,也不会受到外界的种种诱惑,种下恶业。善恶自造,苦乐自招心不敢如野马,任性而行。

  生命的轮回,给人精神上的寄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在轮回面前,即便是天上的“神”也不能脱离“业”,这样人才能真正的达到平等的境界。不管你是俯看众生的达官贵人也好,还是跪坐街头以行乞为生的乞丐也好,都不可能避免的进入六道轮回中。而在轮回中,神无权主宰人的下一世生命,而是由人自己的业力所决定,根据人自做的业力,而产生千差万别的苦乐果报。从乞求神灵赐福予我们不要降祸的神权控制中超脱出来,主宰我们的是自身的业力,神不能给我们幸福,也不能剥夺我们快乐的人生,自己才是起惑造业,轮转生死的掌权者。

  有了轮回,现世的生活才有意义,短暂的尘世生命才有了着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会让现世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会更加谨慎。有了因果轮回,这个世界就会少了许多恶,肆无忌惮的贪官污吏就会少很多,盗贼诈骗就会少很多,就会少了尔虞我诈、争名夺利,多了行善积德,现世就会变得美好一些。


{返回 佛教视野与观察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寺院经济不能经济寺院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寺院经济不能经济寺院
 温金玉:建立现代僧制和清规是时代弘法任务
 视角:佛教界开拓事业 杜绝铺张浪费
 李向平:假僧人兄弟的信仰刺激
 王绍璠:日本企业精神的启示——禅文化如何成就经济强国
 祈福的迷失与信仰症候(成庆)
 魏德东:当代佛教的“文字社群”
 灵隐寺方丈上《CEO Club》 畅谈引领“时尚”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灵修
 坚刚:祈将东土三千界 尽种西方九品莲——浅论净土思想在当今社会存在的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冬月初四的夜晚[栏目:超然法师·我的清晨诗稿]
 不受忏悔之过[栏目:忏悔]
 放生昌后[栏目:戒杀放生护生小故事]
 轮回是要我们学会负责任![栏目:法忍法师]
 沙漏[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九章 十个结 问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瑜伽师地论(11卷-15卷)[栏目:弥勒菩萨]
 大象升天[栏目:心灵对话]
 我们不要被风水转,我们要去转风水![栏目:净空法师·微教言]
 有情有义 检查自己的心[栏目:往事百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