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正应该努力的
我们为了得到美丽的外貌、豪华住宅、高级轿车、名牌衣服和包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然而对于那些看不见的,真正能够使我们幸福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投入了多少呢?
哪怕我们的生活再艰难,身边如果有人肯定自己关心支持自己,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为我们带来生活的勇气。
与之相反,不管拥有了多么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仍会很痛苦,患上抑郁症,有的甚至难过到想要自杀。
如果你正在为得到美丽的外貌、豪华住宅、高级轿车、名牌包而奋斗,是否也应该为不逊于这些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付出更多努力呢?不作任何努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会自己形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怎样做才能和身边的人长久保持愉快的关系呢?
我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曾跟关系亲密的道友一同受戒后背包旅行。因为彼此很要好,就毫无顾虑地结伴出发了。然而一个星期过后,我发现,跟性格那么好的道友都没法共同旅行了,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于是某一天,我便提出两人分开旅行,晚上再会合,道友看出了我的心思便爽快地答应了。之后我们心理上都轻松了,白天一个人行走,也重新体会到了两人同行的好处,吃晚饭的时候聊聊一天中各自遇到的事情,感觉温馨又自在。
由此我懂了:与人相处,要像面对火炉一样。如果离火炉太近,温暖但不小心可能会烫伤自己;相反,如果离得太远,不仅感受不到火炉的存在,而且还会觉得寒冷。
即,无论怎样合拍的人黏在一起时间太长也会出问题。开始自然特别开心甜蜜,春风化雨,亲密交往的时间越长越会无视对方优点,生出厌烦和束缚感,正所谓“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互之间在心理上拉开一些距离,这在最佳损友、相爱的恋人、感情深厚的家人之间也同样适用。
如果觉得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正处于难受的时期,请回想一下这句话:“低下头便不会被撞到。”
高僧回答:“这个很简单。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就行了。”
孟思诚傲慢地说:“这不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吗,我远道而来您就只跟我说这些?”说完便要起身离开。
这时高僧挽留道:“喝杯茶再走吧。”他拿来茶杯,往里面倒茶,尽管茶水已经溢出杯外,还是一直不停地倒。
孟思诚急得大叫起来:“您这是在干什么?”
高僧说:“你知道茶水溢出来要打湿地面,怎么就不懂得知识溢出来会毁损人品呢?”
羞愧的孟思诚慌忙起身开门要出去,结果头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这时高僧微笑道:“低下头便不会被撞到。” 在生活中与为难我们的人相处,只要放低姿态,事情就会容易解决。可我们总是因为无谓的自尊决不低头,梗着脖子较劲到底。其实这对自己是一种损耗,身心受苦,浪费生命。斤斤计较的过程中又会把更多人牵扯进是非,使更多人纠结受伤。
如果有人过来跟我说“ 我们来辩论下到底谁的信仰更正确”,我会静静听他讲完,然后说:“是的,谢谢您教会了我不懂的东西。”这样就不会引起争论。如果非要一较高下,就算是赢了,也会觉得心累,对方也因伤了自尊而从此与你交恶。最后我想说,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帮助或礼物、赞美的时候,别忘了感恩,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回报他人的美意。
生活是由“施与受”构成,“帮助”不单单指金钱上的帮助,还有语言、行动上的帮助。当你真诚地去帮助别人,对方只心安理得地接受,毫无感激之意,你是否会感到失落和寒心呢?
而如果对方能体会到你的一份心意,同时又心怀感激地向你道谢,你是否也心头一暖,深觉自己做得还不够呢?
这样“施与受”的良性循环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牢靠,感情越深厚。给予和接受什么并不重要,人们的交往与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温馨、幸福。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和想法也不同。这样的人际相处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大家都在努力追求那些看得见的外部物质条件,却忽视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幸福的必需条件。《宝王三味论》中有“不要期待他人都遵从自己的想法”的教诲。凡事如我所愿,便容易骄傲自满,要把所有“使我为难”的人都当作自己的老师,谦卑智慧地生活。
今天,让你难过的人,让你高兴的人,都是你的老师。 感到孤独吗?
是不是因为
对身边的人关上了心门?
我比他们优秀得多
我跟他们不是一个层次
我不能理解他们
是不是充满了这样的观念?
那么,怎么会不孤独呢!
敞开心扉彼此靠近
我们,并没有那么不同
偶尔看到你一脸疲惫
虽然自己并不伟大
但仍能给你一句安慰
这使我感到幸福
因为觉得 与你相知
有一些人永远只说正确的话
不过听了不会有什么共鸣
也许是因为
他们把自己隐藏在真理的后面
要想真正地与他人交流
就要能够交出内心深处,自己最脆弱的部分
破坏形象也需要勇气
如果总觉得自己比别人了不起
是绝对无法突破自己的
洒脱地放下身架
只有偶尔地破坏自己的形象
才能拆掉和他人之间的壁垒
走得更近
比起中间切得干净利落的寿司段
两头的边角更丰盛更美味
太完美干练的人也缺少人情味儿
有点儿小毛病的直率的人
更亲切更有魅力
为何跟某人的对话枯燥无味呢?
是囿于礼貌
无法坦露真心的缘故
只要坦诚相见
对话一定是兴味盎然的
如果被人诟病,请放低姿态
只需放弃自尊心30秒
说声“哎呀,对不起”,就能永无后患
然而,如果斤斤计较“凭什么那么对我”
便会引来没完没了的争端和烦恼
这是朝鲜时代初期一位高僧给孟思诚的教诲。十九岁考中状元二十岁当上郡守,学识过人的孟思诚年纪轻轻就飞黄腾达,春风得意,自信满满。有一天,孟思诚去问乡里的一位高僧:“师父您作为乡里最有威望的人,认为我应该信奉的座右铭是什么?”
不是因为觉得:“他也是人……”
仔细观察会发现
经常言语伤人的人
大多是自身不幸的人
由于成长环境或目前处境的不利
说出的话也总是尖酸刻薄
面对这样的人,不要太计较
想着“他挺可怜的”就算了吧
对他人的刁难
常常是源于发难者的自卑心理
还如实地反映出发难者不得志的心境
所以,有时发难者反而看起来更可怜
一样的意思也要像这样表达:
不要说“你怎么能说得那么难听呢?”
而应说“听你说这话,我挺难受的。”
即,不要用指责对方的口吻
而是描述我的感受
此为正确的对话方式
受了伤害就要当即说出来
对方也会马上反应过来
受伤害后表达的时间拖得越久
和对方之间的“嫌隙之河”也就越深
不马上说出来,情绪就会在心中郁积
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
双方都会受到伤害
有很多敌人吗?
那么,先改掉论人长短的毛病
然后降低姿态学会谦虚
不树敌的人
比有能力战胜所有敌人的人
伟大得多。
摩托车噪音的第一受害者
是摩托车主本人
上了年纪以后耳朵不灵了
也怪不得别人
对他人的谩骂也是一样
也是最先污染了自己的心灵
不管多么难过也不要把话说绝
那些决绝的话
会把旧日美好的记忆都烧成灰烬
纵使人心变了,处境也变了
回忆还是要珍藏吧
不管多么难过也不要把话说绝的
另一个理由便是
如果我绝情 对方也会如此
在与人相处时尽量留有余地
也意味着你的成熟
对嫌恶你所以离你而去的人
最好的报复
就是为了自己而忘记他
开始新感情 变得幸福起来
如果为了报复
怀着恨意,希望对方变得不幸
与他的缘分就变成了孽缘
生活也会更加纠结
亲切热情地对待在背后非议你的人
说坏话的人立时就会羞愧难当吧
这也是一种帅气的“报复”
用宽容和爱
优美的音乐总听也会腻烦
没什么印象了的时候再听
感觉会特别好
问题不在于音乐本身
而在于我与音乐的关系
与此同理,并不是某人本身坏
问题在于他与我的关系
《法句譬喻经》有云:
“如同包过香的纸有香味,
绑过鱼的绳子有腥气,
虽原本清洁,
但潜移默化令人难以察觉。”
最深刻的濡染
像细雨沾衣一样慢慢地渗入
你想和谁一样呢?
你身边是些怎样的人呢?
帮助他人
如果还想着总会因此得到回报
那便不是帮助,而是暂时寄放
施予就不要再求回报
给出去的就不再受我的意志支配
才是真正的给予
与人谈话
若说到他人的缺点
不要随波逐流地卷进去
不要随声附和地开始揭人的短
转换别的话题
如果说得太多
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更容易说些坏话
如果说得多了,要时刻提醒自己
“话”也跟物品一样
如果接到拜托的“话”
要当即判断可为与不可为
不可为时要立刻像处理物品一样
拒绝才不会犯错
因为如果先接受了物品
责任就转到了你的身上
深谙用人之道者
首先以己施予人
反之,死守教条使唤别人的无德之人
身边的人早晚会全走掉
身边能留住很多人,都是有相应的原因的
不要忘记,光靠规则是绝对不行的
丁若镛老师言及隐藏财物的方法
说得十分智慧
“想秘密地保存所有财物,就把它们都施予别人吧。
用我的财物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消失无痕的财物,
就会在得到的人和我的内心深处铭刻,
变成永恒的宝石。”
空气进入我的体内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我呼出的空气又进入别人的体内,成为他的一部分
仅仅从空气来看
我们也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你愿意,或者不愿意
我们唇齿相依
你无法
独自幸福
一个苹果里装着整个宇宙
装着土壤的养分,阳光,氧,氮,雨水,农夫的汗水
整个宇宙都是相互依存的
那么,我里面有什么呢?
希望你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