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眼观生死 第一章 解读生命 认识你自己
 
{返回 佛眼观生死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99
第一章 解读生命

  认识你自己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去见方丈,诚恳地说:“我初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方丈指教。”

  方丈说:“你先认识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现在该干什么?”

  方丈微微一笑,说:“肯定还有不认识的,再去了解吧!”

  三天后,小和尚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僧人我都认识了。”

  方丈还是微微一笑说:“还有一个人,你不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室,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他无论如何想不出还有哪个他不认识但又对他特别重要的人。

  有一天,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看到自己的倒影,豁然顿悟:这个不认识的人就是他自己啊!

  《佛教故事》

  要变成一个人身很难。佛经里说的很多了,《入胎经》也好,什么经也好,佛在几千年前讲的,你们可以比较现代的医学。佛说女性的子宫有很多种情况,子宫长得高不容易成胎;矮了不容易成胎;子宫后曲也不行;子宫太寒也不行;有些太热也不能成胎;有些有性病,有什么病,也不能成胎。女性即使很健康的,成胎的条件也有几十条。

  男性的精虫跟女性的卵子碰在一起,不一定变成胎儿,没有中阴身加入是不行的。可是,就算有中阴身加入,算不定碰得不好变成子宫外孕,也不能成胎。

  佛说的,三缘和合才成胎,成为这个生命,因缘成熟了变成人。

  ——南怀瑾:《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缁门警训》

  “人”是什么?即是人的一名所名的那个人究竟是怎样?依照中国的人字,是象形的,所以首先可云人是个有形体的。但有形体仅足区别无形体的虚空而已,其余如动植矿物等都是有形体的,又如何从有形体的物中显出这所名的人呢?于是从形体上显然不同的一点,则可曰人是“自然主义的宇宙下那个渺小的两手动物”(胡适之语)。然此不过在动物中加有两手的符号罢了,其余就作用而言,亦可曰人是能用火或用铁器的动物,或曰人是能有言语文字的动物,此亦皆就其一种作用为符号,便于指别曰人而已。其实有此诸作用未必为人  若鸟亦能言语等  ,离此等作用亦未尝不为人也。然大致先认人为动物的一类,以为人类所表现出来的常性就在作用活动,那么,诸动物若象马等皆有活动作用,难道象马等也可以叫它作人么?想大家要齐声说是不对罢!于是有谓人是有形物故非虚空,人又是有形体有生机物故非土石,人又是有形体有生机有活动作用的动物故非草木,人又是有能群的政治及理性的道德者故非禽兽。讲到能群的政治与理性的道德,可谓能在动物中崭然显出人的不共性了。故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又曰:“人为万物灵长”。古来讲做一个人要有理性的道德,即现在所讲做人要有人格,就是从理性中发挥道德以完成人格的人。这种人格是尊重的,是异于禽兽的。此内具的理性道德发现于人伦的群众,即为礼法政治等。然后以儒家所说的“仁”。最足表明人之性德,故孟子说:“仁者,人也”。子思说:“人者,仁也”。孔子也说:“克己复礼为仁”。此仁乃指人之性德。亦指为君子或成人的意思,如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样观察,古来贤哲很注重有性德人格的人,所以人是应保持仁之理性道德,乃能永久不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德性。不然,不但不能养成为有德性的仁人,而人与人就不免发生种种冲突种种残害不仁的事来。放眼一观,现世界人类的悲惨现象,即由未有完成人格的人无理性之举,所以不能尽行人道。

  ——太虚法师:《太虚大师全集》

  文明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能够在宏观上认识其他星球,乃至遨游于太空之中;能够在微观上直探物质本原,发现物质的基本组织结构。遗憾的是,这所有的一切却不能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

  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心念,不能在烦恼生起的当下观照它、克服它。如果我们想从痛苦中得到解脱,首先就得认识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祖师告诉我们,直下承担就是认识自己。在我们的生命中,身体不是自己的,只是四大的假合;思维不是自己的,只是概念的延续。除了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思维,“我”是什么呢?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方才发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不能证得。这就是说,在我们的内心,除了妄想执著,还有清净的如来智慧德相,而这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所谓直下承担,就是要认识到自己本来具足的佛性。

  大珠慧海禅师参拜马祖。祖问:“来这里干什么?”慧海禅师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做什么?”慧海禅师问:“哪个是我的宝藏呢?”祖曰:“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师在马祖的开示之下,当下认识到自己。后来有人问慧海禅师:“如何是佛?”他回答说:“清淡对面,非佛而谁。”又如灵训禅师参归宗,灵训问:“如何是佛?”归宗禅师说:“我告诉你,恐怕不相信。”灵训说:“大和尚的开示,我岂敢不信?”归宗禅师说:“你就是。”如何是佛?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的佛性。

  佛性虽然不是我们见闻觉知的妄识,但也没离开见闻觉知。云门禅师说:“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我们认识自己,要从能见能闻的作用中直下承担,但不可住著于见闻之相。

  不落于思维是认识自己。思维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续,是前尘影事的重现。一旦落于思维分别,住著于是非得失的纠缠中,我们就会迷失自己的本性。临济禅师上堂开示道:“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者看看。”时有僧相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道,道!”这位僧人想了一下,师便放开手说:“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的公案。六祖从五祖处得了衣钵后南行而去,惠明从后面追上,六祖将衣钵放在石上,惠明拿不动,于是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说:“汝既为法来,可放下万缘,不要有任何念头。”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认识到自己。这两则公案都是告诉我们,只有离开通常的思维分别,才能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它的变化所迷惑,从中进一步见到自己的清净心性和真正生命。

  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六祖已经悟到本性,继续为他开示说:不识本心,学佛法是没有什么利益的,如果认识到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会成为大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始以来,众生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认贼为子,随着妄想分别,沉溺于六道之中。倘若我们认识自己的本地风光,就能息灭烦恼妄想,不被外境的迁流变化所牵引。从而开发出生命中的智慧潜能,在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进一步完善人格,如是方能得大自在。

  ——济群法师:《生命的痛苦及解脱》


{返回 佛眼观生死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眼观生死 第一章 解读生命 生命之维系
下一篇:佛眼观生死 第一章 解读生命 生命从何来
 佛眼观生死 第二章 生死之间 生死之抉择
 佛眼观生死 第三章 无常人生 悟思
 佛眼观生死 第二章 生死之间 佛教生死观
 佛眼观生死 第三章 无常人生 加减的人生
 佛眼观生死 第二章 生死之间 坦然对生死
 佛眼观生死 第一章 解读生命 悟思
 佛眼观生死 第二章 生死之间 生死的痛苦
 佛眼观生死 第二章 生死之间 生死几层次
 佛眼观生死 第一章 解读生命 生命之维系
 佛眼观生死 第一章 解读生命 易逝的生命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力量的源泉[栏目:传喜法师]
 每日六问[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怎样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大迦叶(头陀第一) 三藏圣典结集[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入道方便 一 <入道安心要方便门>抄略[栏目:禅门修证指要]
 藏传金刚乘佛法及噶举传承[栏目:泰·锡度仁波切]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三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二期 第四天 持名念佛是大观照[栏目:智谕法师]
 十一届:在闭营式上的发言(高士涛)[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就只是看[栏目:心灵小品·禅语故事]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