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君子之学 法喜充满
 
{返回 大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31

君子之学 法喜充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第一》

  引文是《论语》第一章的第一段,是提纲挈领、贯穿全篇的理念。可以给出一个题目:君子之学。

  《说文解字》中解释学是觉的意思,不是一般学习知识的范畴。《大学》开篇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学说非常具有心性的格调。明明德——觉悟自己有光明的性德。明德就是圣人之性,也就是至善、幾、诚。觉悟自己有明德后,君子就要将其彰显出来。明明德的过程就是学或者觉的核心意思。要把明德彰显出来,你得要去修行。修行要作格物的功夫,我们本有的明德被不合天理的物欲所遮蔽,所以要革除。这个革除的过程就是时习之。

  一般说习是指小鸟在树上练习飞翔的状态,用习来比况格物的过程。时就是当下。我们要有君子的德性,但常常变现为小人的习气。比如我们贪欲心会上来,你当下要用博施济众对治;当你嗔恨的烦恼上来时,当下要用仁爱去对治;当你狭劣的报复心上来时,当下要用宽恕的心去对治。你要分析自己的习气、毛病在什么地方,把它革除掉。不仅一定要自己彰显出来,也要令他人彰显出来,自他都安立在至善的状态。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念兹在兹。将恐惧、不安、忧虑、嫉妒等负面、阴暗的情绪这些负面遣除,内在的光明性德显现,就会快乐。

  在时习的情况下有一种感应,即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你在修心养性的时候,内在德性现前时,你就能感应志同道合的修行人聚在一起相互切磋、精进、进步,它就显得更快乐。更深一层的意思还有心性上的感应:是由于一个学人正在对治自己的烦恼,显发自己的性德(明德)的时候,他就在阿赖耶识里面唤醒了自己多生多劫的善的种子并起现行,就类似于从远方、最深邃的地方过来朋友一样。在阿赖耶识中善的种子相互串习,这时候就显得更快乐了。那就类似于慧远大师、刘遗民、雷次宗等人修心养性,专心念佛,在定中见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意识深处有极乐世界的原型,通过你的修行显现出来。这个快乐就是自性之乐,叫法喜法乐。它是超越一切感官的所有快乐。

  进一步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在作这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指向的是一个真实崇高的目标;是从事一种为己之学,心性之学。所以社会上他人不了解你、误解你、嘲笑你、奚落你时,你就不会去怨恨和愤怒。君子本身他是为己之学,就不能去炫耀自己,不能求名求利。


{返回 大安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信愿持名即多善根福德
下一篇:在家人讲经说法辨析
 《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十三讲
 《西方确指》三世业果甚可惊怖
 《西方确指》求子之法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八讲
 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 第九讲
 阿弥陀佛又名十二光如来
 《劝修净土诗》第十一、十二首
 预知时至 站立往生
 净宗法语大观 第五编 净土资粮 行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八集[栏目:安乐集讲记]
 一刹那的染污[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佛教旅游项目的开拓(下)[栏目:林克智居士]
 佛心七期间注意事项[栏目:乘一法师]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栏目:太虚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三)[栏目:宽运法师]
 苦患身不苦患心(向舍)[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供养法师,法师可否把钱另作他用?[栏目:布施供养·净空法师问答]
 善宿王[栏目:鬼道众生的故事-印度篇]
 学诚大和尚接受有关媒体的访谈――2006年4月10日于北京龙泉寺[栏目: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