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五)
 
{返回 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52
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五)

  破有为相品第十五

  上一品已经对“特说离边空真实性之瑜伽”作了“正说”,这一品是“别说有为法远离生边真实性”。有为法有生、住、灭三相,住相、灭相都随生相而生起,假若生相被遮破,则住相与灭相必然也随之被遮破。所以圣天菩萨在本品着重遮破生相。

  戊二、别说有为法远离生边真实性分三:一、总破因果体三法;二、别破生时现在之法;三、归摄因果远离生灭之要义。

  己一、总破因果体三法分三:一、明因无生之真实性;二、明体无相之真实性;三、明果无自性之真实性。

  庚一、明因无生之真实性分三:一、略说观察;二、广明其理;三、摄无生灭来去之要义。

  辛一、略说观察

  上一品结束时,以大缘起因阐明了没有真实的因缘和合,没有真实的果生起,所谓的因缘生果只是假立的名言。但是没有理解的人依然认为,既然有为法确实从因缘中产生了,就必然具有自性,而不是假立的名言。为了进一步打破这些执著,圣天菩萨接下来以破有无生因,来继续破析因缘和合的真相。

  最后无而生,既无何能生,

  有则本来生,故有岂能生。

  (唐译:

  若本无而生,先无何不起,

   本有而生者,后有复应生。)

  颂文直解

  如果有为法产生于因缘,那么这个有为法的果,是已经在因中存在?还是在因中尚不存在,后来才产生呢?如果承许果在因中无,而是在因的最后那一刹那之后才产生,那这个之前并不存在的果,又是从哪里突然产生的呢?而如果承许果在因中已存在,则本来已经产生、已经存在的果,怎么可能再生呢?已不需要再生。

  (唐译:种子等因,到了变坏的阶段,能引芽等果产生。如果因中本来就无果,那芽等果又怎么能在变坏的阶段生起?又有说因中已经有果,那为何只生一次芽,之后就不再重复生?理应不断地生起才对。本有与生,这两者意义正好相违。既然是本有,就不必再生;既无有生,便失去果义;既然失去果义,便无有因。这样就违背了自宗所许的因果之义。)

  释义

  本颂以破有无生因,来破承許有为法有自性。第一句提出因中无果而生果,第二句对此遮破;第三句遮破因中有果而生果。

  有的人认为,既然有果产生,那麼所生的就是实有的果。针对这样的邪见,圣天菩萨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因中没有果,是因灭后产生的;二是因中早已有果,并在因灭后再次产生了。

  “最后无而生”,就是指因中无果,果在因灭后产生。这里的“最后”,是指因的最后刹那,也就是在因灭去之前的那个刹那;“无”,是指这个最后刹那中,果依然是无;“而生”,是指果在下一刹那出生了。

  其实很多人都持这样的观点,认为因灭去后,它的果紧接着就出生了。比如认为在种子的最后刹那灭去后,芽就会破壳而出。但是这就产生了一个大问题,即“既无何能生”。也就是说,在因的最后刹那时,果还没有丝毫踪影,那么等这最后刹那灭后,因已经彻底消失了,那么这个所谓的果,又是从哪里钻出来的呢?如果已经彻底消失了的东西,还能继续生起果,那不就乱套了,就连龟毛、兔角都能生果了,所以这是极不应理的。寂天菩萨也在《入行论·般若品》中说:“纵以亿万因,无不转成有。”无就是无,纵然对无施加以亿万种因缘,也丝毫改变不了无的性质,不可能转变成有。

  那么如果反过来,认为果在因中已经有了,这说明这个果早已经产生了,即“有则本来生”。既然已经有了,那就已经处于住了,怎么还能再经历生呢?所以说:“故有岂能生。”

  接下来继续分析因中无果及有果的过失。

  果若能违因,先无不应理,

  果立因无用,先有亦不成。

  难词释义

  违:违变、改变。

  先:指在因位。

  颂文直解

  同样,如果果在生起的过程中,对因作了改变而使因变坏,这说明在因中已经有果,如果无果,则如兔角一样,不能起到作用,所以因位无果就不合道理。而如果说果在因中已经建立,则已不需要再生,这样因就失去了作用,所以因中先有果也不成立。

  释义

  本颂前两句遮破因中无果,后两句遮破因中有果。

  “果若能违因,先无不应理。”胜论师说:如果因不变坏,果就无法生起,所以因的变坏,是果所造成的。如果这样成立的话,则说明在因位果已经存在,因此不能说因位无果。

  “果立因无用,先有亦不成。”数论师说:在自性的忧、喜、暗三德中,已经先有了各种色法的果体。这样果既然已经存在,不需要再产生,因就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不可能存在。所以说因中先已有果,也不成立。

  需要注意,这里的遮破是无遮,而不是非遮,也就是说,遮了之后,并没有再作安立。比如,前两句破了因中无果,仅是破了胜论师的这种执著,并非意味着要承许因中有果。后两句也同样,在破了数论师的因中有果后,并不是意味着要承许因中无果。

  接下来,圣天菩萨从因没有生果的时间,来破有果产生。

  此时非有生,彼时亦无生,

  此彼时无生,何时当有生。

  难词释义

  此时:指果已生起之时。

  彼时:指果未生起之时。

  颂文直解

  果已经生起时,不能再有生,果未生之时,也无有生。既然这两种时候都没有生,除此之外何时能有生呢?即不可能有生的时间。

  释义

  本颂第一句破果已生时还有生,第二句破果未生起时有生,后两句破此外有生。

  “此时非有生”,是说果已经生起了,就不可能再经历生。凡是生,都是指生出新的法,已经有的法,当然不可能再去生一回。

  “彼时亦无生”,是说果还没有生成的时候,也不会有生。这个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首先,从果的体来看,在果未生起的彼时,并不存在,就如同龟毛、兔角一样;其次,从果的作用来看,在彼时,连果的体都没有,又怎能有果的作用呢?所以从作用看,果也没有生;最后,从因与果的名言安立上来看,既然芽等果都没有产生,那怎么可能认定种子等法是因呢?只有产生了果的法,才能被称作是因,现在什么都没有产生,种子等法自然就不能被称作是因。既然不是因,当然也就没有生。

  “此彼时无生,何时当有生”,是说对一个所谓的果来说,此时、彼时,已经包含了一切的时间,既然都没有生,那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其他生的时间。

  从上面三个偈颂的层层破析可以看出,所谓的生、住、灭三相,其实是在未作深入、彻底的观察时,纯粹随顺无患根识和世俗名言的一种说法,在真实中并不成立。

  辛二、广明其理分二:一、以金刚屑因阐明;二、破有为法有生之能立。

  壬一、以金刚屑因阐明

  “金刚屑因”是抉择因无自性,也就是没有真实的因、真实的生的理论。“金刚屑”是比喻,表示这个理论威力无穷,能像金刚杵一样,把承许万法从自因生、他因生、自他因共同生、无因生这四种邪见,碎为微尘,彻底击破。

  有人问:比如牛奶放久后就变成酸奶,可见牛奶产生了酸奶,因此还是有生。

  答:

  如生于自性,生义既为无,

  于他性亦然,生义何成有。

  颂文直解

  就像对于自性来说,不需要再生自性,比如牛奶也不需要再生牛奶,所以对自己而言,不会有生义;同样,也不能从他性的法中产生,比如牛奶不可能生成酸奶,所以也没有从他而生之义。

  释义

  本颂前两句遮破从自性生果,后两句遮破从他性生果。

  “如生于自性,生义既为无”,是说一个法已经存在,不需要、也不能够再生自己,比如牛奶已经挤好了,可以喝了,就不需要、也不可能再生牛奶。另外,这也遮破了数论师所说的忧、喜、暗等三德。数论师说:忧等三德在失衡后生起诸法时,诸法的自性依然是三德,没有变异。既然自性不变,说明相与用同样也不可能有变,这样就应成什么都没有改变,所以也并没有生。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也同样指出自生的过失:“彼从彼生无少德,生已复生不应理,若计生已复生者,此应不得生芽等,尽生死际唯种生。”也就是自生具有无义生、重复无穷生、唯种子生的过失。

  “于他性亦然,生义何成有。”“于他性”是指一个法从其他的法中生起,比如酸奶,就是牛奶放久后变成的,这是众生普遍持有的观点。但作真实的观察,就可以知道他性的法,不可能作为生因,就像牛奶,不可能成为生起酸奶的因。《入中论》中也说:“若谓依他有他生,火焰亦应生黑暗,又应一切生一切,诸非能生他性同。”就是说,他生具有“是因非因产生一切是果非果”的过失。

  接下来圣天菩萨又从生、住、灭三相的安立来破生。

  初中后三位,生前定不成,

  二二既为无,一一如何有。

  难词释义:

  初、中、后:指生、住、灭。

  二二:任何两相。

  一一:任何其他一相。

  颂文直解

  在有为的果产生之前,必定没有这个果最初的生、中间的住、最后的灭。若有人想:果产生之后,依次而有生、住、灭三相,所以有为法必有自性。但这并不应理,因为三相本身都不能成立。原因是:三相是互相依存的,没有了任何其中的两相,第三相如何能独自存在呢?即是根本不可能独自存在。

  释义

  本颂前两句破果生起之前有生、住、灭三相,后两句破果生起之后有生、住、灭三相。

  “初中后三位,生前定不成”,生、住、灭三相需要依靠“有”才能成立,也就是首先需要存在这个法,才会有它的三相。因此在果产生之前,三相都必定不可能成立。

  有的人想:在果产生之后,依次就出现了生、住、灭三相,以此就可以说明这个果是真实存在的。但这并不合理,因为在真实的观察中,生、住、灭三相本身都无法成立。这就是“二二既为无,一一如何有”的意思。

  具体来说,三相在时间上是错开,而不重合的。比如在生的时候,住、灭是不存在的。这样如果作真正的观察,也就是以胜义理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在生相时,其他两相都不存在,没有任何可以观待、参照的对境,这样怎么能确定生相呢?如果有人说:众生心中可以估计出以后的住相,并用来与之进行对照,这样就可以把前面的安立为生相。这种安立方法,正好说明了这个生相,只不过是有情的分别心安立出来的世俗幻相,是分别心假立的名言。中观师并不否认世间众生见到了这些名言,但根本不会承许它们的真实性。

  同样,住相也面临了相同的困境,也就是这时生相已经彻底消失了,灭相还没有生起,那有什么根据来确定这是住相呢?唯一的根据,就是对生相的回忆,以及对灭相的估计。但这些也都是分别心假立出来的名言法,仅仅是虚假的安立。

  接下来对本科进行总结:

非离于他性,唯从自性生,

故从自他俱,其生定非有。

  (唐译:

非离于他性,唯从自性生,

 非从他及俱,故生定非有。)

  颂文直解

  总之,有为法的生不应理。即瓶子是不可能离开陶胚,从瓶子自体中产生。并且瓶子也不可能从陶胚中产生,因为陶胚的自体也同样不能成立。而自、他二俱更不可能。因此,从自、他,以及自、他二俱中,都不可能有生。

  (唐译:一个法在某个时间不能自为因果,因此一个法并不能离开他体,而唯从自体生;一个法也不能从他体生,因为法生之时,还没有自体,既然没有自,也就没有他,所以也不是他生;从自他中俱生也不应理,因为这将同时具有上述两种过失。所以说诸法必定无生。)

  释义

  本颂前两句直接破了自生,间接破了他生与自他俱生;后两句得出了不能从自、他、二俱中生果的结论。

  “非离于他性,唯从自性生。”瓶子等法不能自为因果,所以无法自生。瓶子的生起离开不了陶胚等他性的因缘,如此也说明了瓶子并没有自体。那么既然瓶子的生起离不开陶胚等法,是否就说明瓶子就是从陶胚生起的呢?其实不是,因为陶胚也需要依靠泥土等因缘,所以也没有自体。而没有了陶胚,瓶子就没有了因缘,因此瓶子也并非从陶胚等他性中生起。这样就遮破了他生。至于二俱生,会同时具有前面两种过失,因此也并不成立。所以圣天菩萨总结说:“故从自他俱,其生定非有。”

  这里要再次强调,说瓶子等法的生起不能离开陶胚等的因缘,这是无遮,而不是非遮,也就是不能据此认为瓶子是从陶胚等因缘生起。这样就不会错解中观宗的本意。


{返回 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四)
下一篇:中观四百论讲记(六十六)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一)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八)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一)
 中观四百论讲记(四十五)
 中观四百论讲记(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七)
 中观四百论讲记(五十)
 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四)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十届:禅与心脑的体验(妙华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务本而道生[栏目:惠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