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一课(九)五他圆满之时间圆满、善知识圆满和增上意乐圆满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50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一课(九)五他圆满之时间圆满、善知识圆满和增上意乐圆满

  【所谓佛法住世:总之,圣教住世五千年,即圆满宣说为果期(预流果、一来果、阿罗汉果)、修期(智慧、等持、持戒)与教期(经律论三藏)。然依大遍知无垢光尊者观点而言,按照果期、教期、修期三次第各有三个五百年计算,则现今已经过了四千五百年中之等持修期,接近于智慧修期之末尾阶段,依前所说大概是戒律或经藏之现行期,如今大致已到三千五百年或四千年之际,是故佛陀教证二法仍住世间,即是时间殊胜圆满。】

  佛教住世五千年,是汉地和藏地共同承许的。佛教住世分为果期、修期与教期。果期时主要传讲的是果,比如预流果、一来果和阿罗汉果。初次修法期间就证悟,在果期是很多的。修期分为智慧、等持和持戒,比如在什么时期修学智慧,可以迅速圆满,什么时期修持等持最好,什么时候修持戒律最好等。教期分经、律、论三藏。依大遍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而言,按果期三个五百年、教期三个五百年和修期三个五百年计算,一共四千五百年。后面还有五百年形式圣教,加在一起是五千年。

  释迦牟尼佛成佛到现在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前面果期一千五百年,修期的时候智慧以上为二千年,等持以上为二千五百年左右,所以现前是等持修行期间,接近于智慧修期之末尾阶段,大概是戒律或经藏之现行期。所以现在要着重持戒,学习经藏。“如今大致已到三千五百年或四千年之际”,这个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比如在《七宝藏》的《如意宝藏论》中,在讲解现今到佛教住世四千五百年还有多少年时,很多导师都有各自的一些算法。比如有些说只有一百多年,有些说有几百年,有些说几十年……我想这些都是一种密意,目的就是告诫末法时代的信众,现前已经到了圣教末期,真正佛教住世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短了。我们现前投生在佛教住世的地方,能听闻正法,真的应该心生欢喜,从今天开始就要精进修法。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就不可能再具备以上所说的一系列条件,想精进修法也无从可修。所以在佛陀教证二法仍住世期间,也就是时间殊胜圆满期间,应该心生欢喜并精进修法。

  【彼随行者具上师善知识与僧团,即善知识殊胜圆满。

  尤其进入佛门之我等弟子,已具善知识慈悲加持与施主悲悯协助,即为增上意乐圆满。】

  入圣教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个是善知识殊胜圆满,一个是增上意乐圆满。善知识殊胜圆满是指,在我们进入圣教时,有善知识为我们传法,有僧团作为我们行道的伴侣,使我们能依止导师的传承精进修法而成办解脱。尤其进入佛门后,我们得到善知识的慈悲加持和施主的悲悯协助,这就是增上意乐圆满。当然各人福报由于宿世善缘可能有大小,无论在导师面前求法,还是在生活方面得到别人的协助,总的来说,我们多方面的条件都是成熟的,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现前是非常幸运的人。

  【此五者以他法作为增上缘而圆满,故称为五他圆满。若如是具备,则堪名圆满十八闲暇之珍宝人身。】

  以上五者需要依靠他缘圆满,所以称为五他圆满。如果具备了八闲暇、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则名为圆满十八暇满之珍宝人身。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一课(八)五他圆满之导师圆满、正法圆满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二十一课(十)思维三相圆满之身而精进修法
 圣者言教 第四课(九)三清净法 善巧对治烦恼的殊胜方便
 圣者言教 第十六课(十三)解脱七支坐法和方便七支坐法的区别
 圣者言教 第十七课(十)何谓酬忏上师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三课(十四)闻思通达教理后当依教奉行
 圣者言教 第十九课(七)如何观待修行中不同的外在显现
 圣者言教 第一课(十七)上师瑜伽含摄三根本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三课(十五)此身不死的三个条件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十六)对于初学者修行的忠告
 圣者言教 第八课(八)为什么密宗弟子必须净观
 圣者言教 第七课(二)当下就是精进修行之时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公理在那里?[栏目:真理的价值·迷悟之间]
 学会放弃(达亮)[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6 请觉察心如何虚构故事[栏目:在生活中禅修]
 中国佛学 一、佛教创立(五)大乘与小乘[栏目:中国佛学]
 净土深义 第六讲 问题解答[栏目:法藏法师]
 相应73经 六触处经第三[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问号的得失[栏目:人生加油站·迷悟之间]
 关于皈依、戒律、信心[栏目:格桑扎西仁波切]
 读经、听经的重要性[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谁“还有这个在”[栏目:花开见禅·一百个顿悟瞬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