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一)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08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一)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八卷)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阿难,在这些众生当中,每一个种类,也都具备所有的十二种颠倒。”

  “就好比有人捏自己的眼睛,便会有杂乱狂花发生一样;当众生颠倒了微妙圆满的真如清净光明之心,就会发生所有这十二种虚妄乱想。”

  【十二颠倒】前文“十二类众生”的十二种颠倒,即:“动颠倒”、“欲颠倒”、“趣颠倒”、“假颠倒”、“障颠倒”、“惑颠倒”、“影颠倒”、“痴颠倒”、“伪颠倒”、“性颠倒”、“罔颠倒”、“杀颠倒”等。

  【妙圆真净明心】微妙圆满的真如清净光明之心,即本来心。

  其中,“妙”者,不可思议;“圆”者,纵贯三世,横遍十方;“真”者,不属于虚妄念想,非生非灭;“净”者,虽在轮回而不曾污染;“明”者,了了常觉;“心”者,当前之灵明觉性。

  这个“妙圆真净明心”,就是一切众生当前的灵明觉性,迷失了它则陷入“颠倒”,也叫做“颠倒想”,十二类众生便随之如幻发生。

  问:如何是“颠倒想”?

  答:动念就是。

  问:要是不动念,岂不是死人么?

  答:请您屏息诸缘,暂时放下种种分别,一念不生,看看“它”到底会不会死呢?这就是“观心”的一种具体修法,也是“参禅”入门之捷径。

  问: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即是此意么?

  答:是。善恶不思之时,正是一念不生之际,此时,灵明觉性并不会死去,“它”无形而明朗地坦露出来,非生非灭,不可改造与修饰,正是自己本来面目。

  如果能够当下“认出”,认得清楚,就可以见性。

  问:这好像不难,如果确实“认出”了,认清楚了,下面该咋办呢?

  答:知者不问,问者不知。要真是认清楚了,当即得到无形的自在受用,得大心安。从此,不肯再陷入妄想分别,不会再流连于世间杂务攀缘。这,就是真实的出离心。打个比方吧,好比一个人在臭气熏天的厕所里呆久了,忽然探出头来,呼吸到了一口新鲜空气,于是呢,他就再也不愿回头了。

  见性的人,体会到了“本来心”之自在明朗,充分明白了妄想烦恼是苦,明白了尘世杂务太无聊,所以,他能够彻底放下,专心修行。

  要是放不下,说明见地还太浅薄,没有力量。

  因此,在修行人尚未“认清楚”此本来面目之前,或者认识不够透彻,夹杂有种种思维见解,那就不是见性,也无法超越妄想烦恼。

  此时,便需要按照“三种渐次”之修法逐渐深入。对此,世尊说道: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如今你要修证诸佛三昧正定,需要从颠倒之本因,即虚妄乱想的源头下手,通过‘三种渐次’之修行,才能够灭除颠倒妄想。”

  “例如在本来净洁的容器当中,曾经盛放过有毒的蜂蜜,如何用它来盛放甘露呢?首先,需要除去毒蜜(比喻:除其助因);其次,要用热水和香灰反复清洗(比喻:刳其正性);最后,容器恢复了本来的净洁以后,才可以盛放甘露(比喻:违其现业)。”

  【元所乱想】前文所说“虚妄乱想”之源头。“元”:根本、源头。

  【灰香】指“香灰”,有清洁作用。

  【甘露】梵文“阿密哩多”,汉译“甘露”,或“天酒”、“美露”等。其味甘甜如蜜,天人所食。

  《金光明经文句》云:“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维摩诘经注》云:“诸天以种种名药,着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

  关于“甘露”,也就是“天酒”,据说,帝释天率领四大天王等诸天将军,时常需要迎接阿修罗的挑战,如果阿修罗胜利了,便会掠夺诸天的甘露;如果诸天胜利了,便会抢夺美丽的修罗女。

  在“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之比喻当中,“净器”比喻修行人的“妙圆真净明心”,“毒蜜”比喻“虚妄乱想”,“甘露”则比喻前文阿难尊者所问的“无上正修行路”。

  每个修行人本来就有“妙圆真净明心”,但必须除去无始以来的“虚妄乱想”,才能够显现。妙心显现就是开悟无生法忍,其后,方才能够踏上成佛之路,一步步地实践“无上正修行路”。

  其中,除去“虚妄乱想”的具体修行方法,就是以下“三种渐次”: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什么叫做‘三种渐次’呢?第一修习,除其助因;第二真修,刳其正性;第三增进,违其现业。”

  【刳(音:枯)】剖开。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如何是第一‘除其助因’呢?阿难,这世界当中所有的十二类众生,都不能独自生存,而必须依赖于‘四种食’才能够安住。即所谓的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因此,佛陀曾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段食】又译“抟食”,以香尘、味尘和触尘为食物,每一段食物被消化吸收,就完成了食用,故名“段食”。欲界的人、天、及畜生等,主要是“段食”,同时兼具其它三种食。

  【触食】也叫“乐食”,触喜乐之境界而长养其身命。色界天和欲界的部分鬼神,没有了“段食”,而以“触食”为主,同时兼具“思食”和“识食”。

  【思食】也叫“念食”,以第六意识的念想为食。无色界天当中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和无所有处,这三天主要以“思食”为食,同时兼具“识食”。

  【识食】第八识能够维持有情之生命,故名“识食”。无色界天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以“识食”为食;无想天等也以“识食”为食。

  其实,一切众生都离不开“识食”,其它三种食,则或有或无。关于“四种食”的内容,历代注解略有差别,此处所依据的是《俱舍论》和蕅益大师的《楞严文句》。

  对于修行人来说,大家都是“段食”为主,即以食物的“香、味、触”为食。在所有的食物当中,有五种植物不应当食用,这就是“三种渐次”的第一种“除其助因”。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阿难,一切众生吃了甜美有营养的食物就能够生存,吃了有毒的食物则会死亡。这些求证如来三昧正定的修行人,首先应当断除人世间的五种辛菜,不要食用它们。”

  “因为,这五种辛菜,熟食会催发淫欲心,生吃则会助长嗔怒脾气。”

  【五种辛菜】也叫“五辛”或“五荤”,即:蒜、葱、韭菜、薤、兴渠。其中,“兴渠”中国没有。

  另外,上述植物的附属产品,例如蒜苗、蒜薹、韭薹等等,也在“五辛”之列。

  催发淫欲心、助长嗔怒脾气都会扰乱修行人的宁静心态,显然很不利于修行三昧正定。同时,更为严重的是: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这世界上食用五辛的人,纵然能够宣讲三藏十二部经典,十方世界的护法神,如天仙之类,也会嫌他气味臭秽,都纷纷远离,不再守护他。”

  “而那些饿鬼之类,当他吃了五辛之后,就会在夜间来舔舐他的嘴唇。像这样常常与饿鬼们相伴,这些人的福德就会日渐消散,再也不会获得真实法益。”

  【舐(音:是)】用舌头舔。

  既然护法善神们不再光临守护,魔王、邪神之类就会得到机会,前来扰乱: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这些吃五辛的人修行三昧正定之时,金刚藏王菩萨与一切天仙等十方世界的护法善神们,都因其气味臭秽而不来守护。”

  “于是,大力魔王之类就有了机会,特意化现为佛陀的身相,来为他们说法,非议、诋毁戒律为小乘道,赞叹淫、怒、痴为大乘无上道。”

  【淫怒痴】“贪、嗔、痴”之别译,贪欲为“淫”,嗔恼为“怒”,愚痴为“痴”。

  有人问: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么,众生的一切淫、怒、痴等行为,到底是不是佛法呢?

  答:万千波浪都是水,没有什么不是佛法,“一切皆是妙明真心中物”是也。《圆觉经》云:“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问题在于,修行人是否已经充分“觉悟”到了如此境地呢?是否能够在“淫、怒、痴”发生的时候,其心依旧如如不动,了了长明呢?是否已经彻底证得了“诸法平等如幻”呢?是否在任何情境之下都不会陷入虚妄执着,更不会落入烦恼呢?

  如果是的话,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没有什么不是修行,没有什么不是佛法。假如还做不到的话,那就说明“情执”还很重,根基还很浅薄,则必须远离“淫、怒、痴”,才能够修行。

  《圆觉经》说得清楚,所谓“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等等,“是名如来随顺觉性”。那不是二乘圣者之境界,更不是凡夫境界,也不是一般菩萨境界,而是如来的不思议修证境界。

  在尚未获得那般殊胜证量之时,切不可盲目效仿,不然的话,轻则自讨苦吃,重则破戒谤法,命终之后直堕无间地狱。

  这些吃“五辛”而禅修的人,被大力魔王变化的“佛陀”所教化,一旦信受,便会破戒谤法。于是: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这些人受到魔王加持之后,便会信受魔语,难免破戒谤法。于是,他们以禅修之福德,在命终之后便会投生魔宫,成为魔王的眷属和子民;在天上享受魔福尽了以后,便会随着破戒谤法之罪业,而堕入无间地狱。”

  问:也或许这些修行人不信魔王呢,那就没事了吧?

  答:假如没有护法善神们的守护,修行人一旦进入三昧,大力魔王等必来扰乱,也必定会巧妙地让修行人信以为真。为什么?因为,魔王具有极大的神通,也完全了知修行人的习气执着之所在,可以轻而易举地“摄受”修行人。

  因此,对于修行人来说,护法善神之守护不可缺少。如何才能够得到护法善神之守护?唯有持戒与发菩提心,才会与护法善神们的清净大愿相契合,就会得到护法善神们的慈悲守护。

  在“持戒”当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断除“五辛”。对此,世尊小结道: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修行无上菩提的人,应当永远断除五种辛菜,这就叫做‘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一种增进修行之方法。”

  这是“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一“除其助因”,具体内容,就是“永断五辛”。这并不难做到,只是需要克服那么一点点口腹之欲。

  实际上,葱、蒜、韭菜、薤、兴渠这五种蔬菜,其味道很大,属于一种臭秽的刺激,别无奇特。在生活当中,只要有盐、醋、酱油、生姜、香油、白糖、黄豆酱等等调料,其实就足够了。真要修行,连辣椒、芥末、胡椒粉之类的刺激性调料也应当少吃,否则的话,舌根总是贪着于浓烈的味道,修行人的心就无法脱开对于“味尘”的攀缘,那就难以明心见性。

  “味尘”如此,其它“五尘”也都是如此,只有真正做到了“淡泊尘欲”与“淡薄见解”,才会逐渐趋于“六根清净”,那才比较容易“坦露心性”而见道。

  下面是“三种渐次”的第二“刳其正性”: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什么叫做‘刳其正性’呢?阿难,这些众生修行想要进入三昧正定,首先要严格守持清净戒律。”

  “那就是:彻底断除男女淫欲之心,不饮酒、不吃肉,只吃‘火净食’之熟食,连生吃也要避免。”

  【火净食】用火做熟而食,则食物比较净洁,故名。

  所谓“无啖生气”,水果可以不在此列,其它,连水都应当烧开以后再饮用。自古以来,人类祖先就知道这样更洁净,更卫生,可以灭除种种病菌。

  有人问:“病菌”也是生命呀,那岂不是“杀生”了么?

  答:不为杀生,只为吃饭喝水滋养身体,才好用它来修行。所有的生水都有细菌,所有的蔬菜都可能有虫或虫卵,粮食也一样。但人是需要吃饭喝水的,只要尽量不杀生就好,而不必太过拘泥与较真。

  学佛持戒,不是用那些概念和行为来束缚自己,而是要尽量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逐渐净化身心,吻合于平等光明之大道。

  在种种持戒当中,最重要的是断除男女淫欲之心和故意的杀害之心,还有偷盗之心和大妄语心;至于其它轻小戒条,应当尽量奉行,但不可过于执着。执着便会智慧不通,反而会与解脱渐行渐远。

  有人问:假如所有的人都断除了男女淫欲之心,都不再发生男女关系,那人类岂不是要灭绝了吗?

  答:人灭绝了,去世之后都化为了菩萨和神仙,那样的话,娑婆世界自然就变成了“娑婆净土”,想衣衣来,思食食至,一切受用都清净无染而乐不可言,也没有了人间的执着烦恼与不良情绪,有何不好呢。

  只怕世人不肯,何虑仙国无神。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阿难,这些修行三昧的人,如果不断除淫欲心和杀生食肉之心,也能够超出三界轮回的话,没有那样的可能。”

  如何逐渐断除淫欲心和杀生食肉之心呢?世尊继续说道: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应当观察淫欲心和淫欲行为就像毒蛇一样,禅修者见到桃花运出现,就如同遇到了仇家和强盗一样,必须赶快远离。”

  “首先持守声闻戒律当中的四重戒或八重戒,守护色身不犯淫欲等戒行;然后再履行清净的菩萨戒,连淫欲心等破戒之心也不再发生。”

  为何说“淫欲犹如毒蛇”?桃花运来了就好比仇家和强盗来了一样呢?因为,淫欲只是一时的快乐,其后遗症,则会纠缠、拖累人的一生;其习气之延续,则会让人生生世世流落在六道轮回,苦海无边。

  美女有美女后遗症,帅哥有帅哥后遗症。美女和你好上了以后,不是图你的钱财地位,那就图你这个人,或兼而有之;总之就是要尽可能地和你纠缠不清,以便获得最大利益。帅哥和你好上了以后,不久就会厌倦,于是总想着如何脱身,恨不得一下子“穿越”到其它世界去才好呢。

  就算你俩真地情投意合,高高兴兴成了家,可爱情是浪漫的,生活却是现实而俗不可耐的;养育孩子很辛苦,提防对方出轨很疲倦,工作养家最终都是又累又枯燥乏味,俩人在一个牢笼里面久了咋能不烦呢,烦了以后难免相互伤害,从此,真是苦海无边。而且,一旦上了这条“贼船”,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恐怕连转身的余地都没了。

  真把这些看明白了,他(她)一定会选择修行。不见得非要亲身经历,看看周围的人们就很清楚了。一个个生动的活火坑就摆在那里,只是后来者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往里跳。个别几个不往里跳的,佛陀说过:“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有人问:那要是大家都不成家,中华民族不就完蛋了么?

  答:第一、那不可能;第二、就目前来说,中国人多,资源却越来越少,出家有利于社会就业;第三、如今男性出家本身就是一种贡献,因为全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男多女少,许多农村男子娶不上媳妇;第四、中华民族不会完蛋,因为,中国劳苦大众历来繁育能力很强大,如果你允许,他们能给你生出一群又一群来。

  问:难道出家以后就不消耗社会资源了么?

  答:真要是出家持戒修行的人,会较少消耗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不过,大家都是人,都有天生的“生存权”,没有任何理由不允许人家消耗资源,作为公民,人和人应当是公平的。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像这样,把声闻戒和菩萨戒都守持成功,那么,他们在这个轮回世间当中,就再也没有了与众生之间的相互生育和相互杀害之业力。”

  “又因为持戒的缘故,既不偷也不抢,便与一切众生没有了相互之间的负债及拖累,也就不需要再来世间酬还宿债了。”

  换句话说,像这样的持戒禅修者,将会全面超越生死轮回。所谓的“生死轮回”,都因为淫、杀、盗、妄等业力,而得以相续不断,轮转不休。只要通过持戒,除去这四种罪业,生死轮回便会烟消云散,清净法性之种种功德妙用便会逐渐显现。

  于是: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像这样持戒清净的人,在修行三昧正定当中,用父母所生的肉身和肉眼,不必具备天眼,自然就能够看到十方世界,亲自见佛听法,亲自领受如来的殊胜教导。”

  “他们用父母所生的肉身,就可以得到广大神通,畅游十方世界,清楚了知往世宿命和其中的因因果果,于是,他们的修行再也没有艰难障碍了。”

  持戒清净的人,一旦深入禅修,到达三昧正定,便会自然发生如上的不思议神通,这些神通不同于外道修行者的“五神通”,不是用定力刻意观照催发出来的,而是修行者天然本具的自在神通。

  亦如《四十二章经》云:“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文字不同,法理完全一致,其含义就是,只要持戒清净,一旦心垢灭尽,自性本有的神通妙用就会显现。

  问:如何是“心垢”?

  答:男女淫欲之心、杀生食肉之心、偷盗之心、大妄语心,以及一切虚妄分别的执着之心,都是“心垢”。

  再问:如何是“心垢灭尽”?

  答:明见自性清净,念念不陷入分别执着,念念契合于真如实际,念念无所住而不落断灭,时时处处如此觉悟本心,可称作“心垢灭尽”。

  问:那岂不是什么都做不了么?

  答:非也,一切都可以任运随缘而施行,只是没有了丝毫造作与纠缠。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一切尽不妨”是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没了丝毫挂碍,那才是“心垢灭尽”的大修行人。

  当然,要想抵达如此自在之行持,修行初期少不了“安住于无为”的静修。只因学佛人大多不肯长期“安住于无为”而静修,不肯放下琐事纠缠去专心修道;所以,他们不可能灭尽“心垢”,反而会延续甚至增长“心垢”,这样终究无法明心见性,更无法解脱生死轮回。

  假如没有“舍王位出家”和“雪山六年苦行”那坚忍而无为的静修,也就不会有“睹明星而悟道”的正觉佛陀。悉达多太子如此,大家也都是如此,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儿饼,“觉悟”更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它只属于坚韧不拔的修行者。

  禅宗门下诸祖师大德们,素来不提倡修定发通,但是,因明心见性和持戒清净的缘故,因缘时至,自然也会发生种种神通妙用。那不属于“修通”,而是本具之“通”,故尤为自在洒脱,丝毫不落“神通”之相,是真正无所住的自在神通。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这就叫做‘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二种增进修行之方法。”

  这是“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二“刳其正性”,具体内容,就是“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等等。

  问:为何叫做“刳其正性”?

  答:剖开自心,按照清净戒律的要求,除去其中的种种“心垢”,受持“四种清净明诲”。“心垢”除去之后,所显现的就是自心之“真正本性”,故名“刳其正性”。

  下面是“三种渐次”的第三“违其现业”: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什么叫做‘违其现业’呢?阿难,像这样守持声闻戒和菩萨戒都清净的人,他的心中大体没有了贪爱和淫欲,因此,他的六根对于外在的六尘,就不会时常去攀缘而奔流放逸。”

  “正因为不奔流放逸,自然就会返归心之根元。”

  “既然已经不再攀缘六尘,六根也就没有了所对应的内容;于是,六根都会反向回流而归于‘一心全体’,以往的六根对六尘的六种攀缘作用便不再发生。”

  【不多流逸】多数时候不会去攀缘而奔流放逸。

  这里的“心无贪淫”,不是绝对没有了贪爱和淫欲,只是大体没有了,所以叫做“不多流逸”,多数时候“六根”不会去攀缘“六尘”而奔流放逸。此时,修行人通过“反闻闻自性”那样的反向观察,就可以“明心见性”而开悟“无生法忍”。

  所谓“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六根”与“六尘”本是相对应而存在,“偶”就是“对应”,眼对色、耳对声,等等,一一对应而确立其概念与存在。当修行人“反闻内照”的功夫纯熟,几乎不再向外攀缘“六尘”境界的时候,“六根”没有了伙伴,不能够独存,因而冰消瓦解;“六根”瓦解之际,正是“一心全体”显露之时,其中没有了以往的六种攀缘作用,而是显现了全体“心性”的无形无相、无边无际、非生非灭与不可思议。这也就是“明心见性”。

  此时,以这个初步觉悟的“一心全体”来观察世界万物,则无边世界都在其中,没有任何遗漏,心与境界不再存有对立分别,而是平等一如妙不可言。这也叫做“绝待真心”。

  于是: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在这个‘一心全体’当中,十方世界的一切国土,都光明皎洁而清净无瑕地显现在里面,就好比在琉璃当中悬挂着一盏明月一般。”

  “于是,禅修者身心都会轻快安然,随‘一心全体’而微妙、圆满、平等、周遍,获得极大的安乐。”

  “在如此觉悟的‘一心全体’里面,一切如来的秘密、圆满、清净与微妙不可思议之功德,都自然展现于其中。”

  这个“六用不行”的“一心全体”,正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正是修行者与诸佛共有的“妙明真心”。其中,本没有生死变动,本没有起起灭灭,也没有六根和六尘;但它也不属于断灭,其中,随着众生因缘而显现的一切,无不是如来法身的秘密之相(密),无不圆满周遍(圆),无不清净光明(净),无不是“妙明真心”之自在妙用(妙)。

  总之,一切当前的显现,就是“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根本不需要另外寻找,这就是禅修者收获的真实悟境。此“一心全体”之绝待真心,非生非灭,不动不摇,其中无有一法可生,无有一法可灭,故名“无生法忍”。

  问:为何“其中无有一法可生,无有一法可灭”呢?

  答:生灭都是虚假幻相,都随众生妄想心念而发生。就在生灭假相当中,万法皆有不生灭性,此性即是“一心全体”,它超越心念,常自如如。

  有生有灭的是“法相”,它却依托于不生不灭之性而发生,因此,生是幻生,灭是幻灭,幻生幻灭当中有不生不灭之妙性。既然已经觉悟此妙性,自然明白其实“无有一法可生,无有一法可灭”。

  当禅修者获得如上觉悟之时,他也就开悟了“无生法忍”,获得大乘“法眼净”。这是纯正的“般若智慧”,并非某种神奇的有相境界。

  世尊继续说道: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于是,这个人就悟得了‘无生法忍’。”

  “从这里开始逐渐修证,随着他所发起的行道功德不同,而分别安立‘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之圣位。”

  到这里,恰恰相当于《楞严经》卷十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的前半句:“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开悟大乘“无生法忍”,就是透彻的“明心见性”,论其见地,已经具备了如来知见,“理悟”已经完全透彻,堪称“大彻大悟”。但是,“理障”虽已破除,“事障”还在,还需要逐渐真修实证,才能够一步步圆满无上菩提。

  开悟“无生法忍”,通常尚未具备不思议神通妙用,论其功德,内则全面伏住了自心烦恼,外则通达一切诸佛甚深教法。历代祖师大德都从此起修,随不同因缘各有证入。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这就叫做‘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三种增进修行之方法。”

  这是“三种渐次”当中的第三“违其现业”,具体内容,就是“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乃至于,像这样“违其现业”,修行人必将“即获无生法忍”,得以开悟“无生法忍”。

  在“三种渐次”当中,“除其助因”和“刳其正性”属于基础,是禅修者悟道之助缘,“违其现业”则属于悟道之正行。一旦成功,禅修者便会开悟“无生法忍”。

  对于各位同修来说,整部《楞严经》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种渐次”,只要勤勤恳恳予以实践,终生奉行不退,必将得以开悟“无生法忍”,即“明心见性”。

  禅修者因受持“三种渐次”,而开悟“无生法忍”之后,就开始了菩萨道的真修实证,即所谓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关于其具体位次,世尊继续开示:


{返回 楞严经轻松学·超然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七(之七)
下一篇:《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五(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十四)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九(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二(之二)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十一)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八(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零点[栏目:阿姜李·达摩达罗]
 以前修六字大明咒,学了解脱道还能继续修六字大明咒吗?[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修学道次第颠倒的危害[栏目: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是不是一定要有传承才可给人灌顶?[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圣者言教 第二课(十五)为何要依止具德且具缘之导师[栏目:圣者言教]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六四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为什么佛不经常示现让人增强信心?[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八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栏目:佛陀教你不生气]
 五百罗汉 385、去诸业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