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念佛三昧不易得
 
{返回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83

念佛三昧不易得

  念佛三昧[1]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复郁智朗居士书)

  [1] 三昧:也译作三摩提、三摩地等。意译为正定,或定慧等持,简称等持。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以)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1],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2]以后,护持保(保养)任(运用),销熔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3]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祈且依印光《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4] 、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同弘)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恐或于事理不清,则难免著魔。(复袁福球居士书)

  [1] 具缚凡夫:具有烦恼惑业束缚的凡夫。

  [2] 无生:即无生忍,是无生法忍的简称。忍,忍可安住。把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理体而不动不退。

  [3] 圆教:教相判释中的究竟圆满之教称为圆教。

  [4] 知识:即善知识的简称。

  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复徐志一居士书)


{返回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勿欲急得一心不乱
下一篇: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怨天尤人易著魔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
 境界现前莫失正念
 动辄作法或起魔事
 扶乩绝非正法
 不可求神通及现身成佛
 纪梦悼印光大师
 不可著外境相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印光大师略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栏目:慧僧法师]
 律典中关于出家形态的演变(戒法法师)[栏目:戒律学研究]
 推广素食[栏目:明日的佛教]
 精进[栏目:人生佛教语录]
 青海师范大学问答[栏目:索达吉堪布]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四章 四大和合,无我、无我所[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七、超越自我[栏目:学诚法师]
 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祈愿文[栏目:创古仁波切]
 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法尊法师)[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栏目:文珠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