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念佛三昧不易得
 
{返回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78

念佛三昧不易得

  念佛三昧[1]亦不易得,若不自量,或致著魔。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复郁智朗居士书)

  [1] 三昧:也译作三摩提、三摩地等。意译为正定,或定慧等持,简称等持。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以)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1],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2]以后,护持保(保养)任(运用),销熔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3]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祈且依印光《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4] 、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同弘)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恐或于事理不清,则难免著魔。(复袁福球居士书)

  [1] 具缚凡夫:具有烦恼惑业束缚的凡夫。

  [2] 无生:即无生忍,是无生法忍的简称。忍,忍可安住。把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理体而不动不退。

  [3] 圆教:教相判释中的究竟圆满之教称为圆教。

  [4] 知识:即善知识的简称。

  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复徐志一居士书)


{返回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印光大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勿欲急得一心不乱
下一篇: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净土未明勿学通家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
 念佛三昧不易得
 不可著怕魔
 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法门须量力而修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
 不可著外境相
 不可妄期圣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六章 慧能《坛经》的性净自悟说 第四节 自心是佛与本性顿悟[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修行要有感觉[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相应50-52经 根本决意与恭敬经等三则[栏目:相应部 34.禅相应]
 禅的真谛的体悟(李富华)[栏目:禅宗文集]
 以直观看现实世界[栏目:向智尊者]
 般若摄颂释 第三十九课[栏目:般若摄颂释]
 修学佛法的省思要点[栏目:明法尊者]
 舍利的历史与象征[栏目:麻天祥教授]
 圣者言教 第四课(三)衡量见解增长的标准[栏目:圣者言教]
 佛法概论 第十四章 德行的心素与实施原则[栏目:佛法概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