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三)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41

入行论讲记93[智慧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唯识宗说,若是迷乱的心识也不存在,那么这些法就无法显现。他们为什么要安立这样一个法呢?主要讲的是自证自明的心识,这是一切法的基。如果没有这个基,一切法就没办法显现。

  中观认为,无论是能取心还是所取境,统统都是不成立的。

  唯识宗认为还有一个远离能取所取的心识,但在前面已经遮破过,这是不存在的。在万法抉择为空性时,它在世俗谛上不存在,在胜义谛上也不存在。若是有这样一个实成法,应该能见到,但是没见到,所以不存在。比如,在桌子上如果有宝瓶,则可以见到。但是由于没有见到,所以说这个桌子上不存在宝瓶。可见而未见,所以说不存在。同样,若是有这样的心识,可以见到,若是没有见到,可以说不存在。

  唯识宗为什么要安立这样一个法呢?在抉择诸法究竟真理的时候,他们没有明白“因为都是空性,所以可以显现”的道理。有部、经部、唯识宗了知了空性的真理,但他们所了知的空性不究竟,他们没有了知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所以,唯识宗认为,若没有这样的法,一切所知都无法显现,都不存在了,这样就变成了断灭,所以他们安立了远离能取所取的心识,以它作为基,从中显现一切法。也可以说,他们认为,阿赖耶当中有很多习气,这些习气成熟的时候就会显现。

  壬二(遣除胜义之诤论)分二: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

  癸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分二:一、辩论;二、破彼。

  子一、辩论:

  轮回依实法,否则如虚空。


  唯识宗说:能取所取都属于轮回。能取所取的轮回要依于迷基无二之心识这一实法。“无二之心识”,这个心识是唯一的实有法。“无二”是远离能取和所取的意思。必须要依于迷基,若远离能取所取的心识也不存在,二取的轮回法就不能显现了。

  之所以称“迷基”,“迷”是指轮回法,即能取所取。他们也承认,这些显现都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以远离能取所取的心识作为基,显现能取所取之法。作为“基”的这个心识是实有的,它不属于轮回,而是属于涅槃。若是连这个“基”也不是实有的,也不存在,那这些显现法怎么显现呢?二取的轮回法就如虚空般不能显现。所以,远离能取所取的心识应该是存在的。

  其实,正因为是空,所以才能显现;若不是空,都不能显现。但唯识宗没有明白这个真理,就跟中观进行这样的辩论。

  子二、破彼:

  无实若依实,云何有作用?

  汝心无助伴,应成独一体。

  若心离所取,众皆成如来。

  施设唯识义,究竟有何德?


  “无实若依实,云何有作用”:中观辩驳:你们说这些二取法都是无实有的,都是虚妄的,也就是不存在的,但这些要依靠一个实有的远离能取所取的心识才可以显现。若真有这样的一个实有法存在,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为什么?因为二取法都是虚幻的。既然是虚幻的,就无法对它起作用,如同在虚空上画画一样。

  比如墙是有实法,在墙上可以画画;但虚空是无实法,在虚空上没有办法画画。为什么?因为虚空就是无实有,不存在。同样,若是二取不存在,即使有这样一个远离二取的实有的心识,它也无法起到作用。

  唯识宗的意思是,通过这个实有的心识来显现万法。其实,这也只是这样说说而已,实际上它对这些法的显现起不到任何作用。因为这些显现法都是虚假的,都是不存在的,如同虚空,所以无法对它起作用。

  “汝心无助伴,应成独一体”:既然外境是不存在的,这个心识就远离了助伴,应成独一体,这是不合理的。“助伴”是指与能取相对的所取。没有所取,就没有能取。若没有所取境,能取心也不能存在。

  “若心离所取,众皆成如来”:若没有所取境,就没有能取心。这样,就远离了能取和所取。若远离能取所取,就远离了染污,那一切众生就应该都成佛了。远离了二取之染污,也可以说遣除了二取之障碍,这样本具的真如就显现了,一切众生都成如来了。

  “施设唯识义,究竟有何德”:“唯识义”,即唯识宗认为,若是没有这样一个实有的心识,这些轮回法都不能显现、不能成立。但是,如果众生都成如来了,轮回就不存在了。那么,你们安立这样一个心识作为显现轮回法的基,究竟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必要?

  按道理来说,远离了能取所取就是成佛了。唯识宗说所取境不存在,那么能取心也就不存在。既然这样,众生就都成佛了,轮回就不存在了,所以也不用安立轮回的基——实有的心识。因为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必要了。

  庚二(修持有境正道)分二: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

  丑一(了知世俗如幻而修道)分三:一、真实宣说;二、所修道之自性;三、修道之果。

  寅一、真实宣说:

  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

  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


  主要是空性。一切法在本体上是空性,显现上是如幻如梦。证悟空性的智慧叫空性见。空性见为修道,通过了知空性,就可以断除烦恼。

  虽知法如幻,岂能除烦恼”对方认为:即使了知一切法如幻如梦,也不能遣除烦恼习气。

  “如彼幻变师,亦贪所变女”:比如,幻术师对他自己幻化出来的美女仍然会生贪欲心。虽然他知道这是自己幻化的,也知道是虚妄的,但是他仍然生贪心。

  此处对方以比喻说明,即使你真正明白诸法如幻如梦,都是虚妄的,也没有用,对断除这些烦恼习气起不到作用,仍然会生贪心等这些烦恼。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

  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下面是中观的反驳。

  “幻师于所知,未断烦恼习”:幻术师对女人贪恋的烦恼习气尚未断除。

  “空性习气弱,故见犹生贪”:因为他空性的习气很微弱,没有断除对一切所知的分别执着,所以虽然见到的是虚幻的女人,也会生贪心。主要是这个原因。

  虽然是虚幻的,但是他也生贪心,为什么?他对美色的执着还没有放下,没有断除。当他见到这样的情景时,就会生烦恼,这是空性习气弱的缘故。当然,相对而言,这个烦恼肯定不一样,面对实有的真人时,烦恼会更重,分别念会更多一些;虽然对幻相也生贪心,但肯定没有那么强烈,也不会有其他的更深入的烦恼。

  “若久修空性,必断实有习”:如果长久串修“诸法了知为空性”的习气,必然会断除实执。若是他彻底断掉了对一切法的分别执着,不用说幻相,哪怕见到真实的美女,也不会生烦恼,也不会生起贪心。

  既要明白一切法都是空性,还要经常串习。尽管口说心想“都是如幻的”“都是如梦的”,若没有真正明白,也没有用。首先要了知这个真理,为什么是如幻如梦呢?要通过教证或理证明白这个真理。但只是明白也不行,还要串习,还要观修,最后就能断除对法的执着,断除实执这个无明。

  “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前面讲的“空性”是指一切无实有。先要破除有边,多串习。为什么?因为众生对有法的执着特别强烈。宗喀巴大师也讲过,刚开始的时候先破除有边,多串习、观修无实有这个远离有边的空,这是个单空,就可以断除对有法的执着。但这还不是究竟,最后对空性的执着也要断掉,也要放下。

  寅二(所修道之自性)分二: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二、心不缘一切。

  卯一、一切对境均不成立: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


  “观法无谛实,不得谛实法”:观察所谓的“某一有实法不存在”并且不得所破的实有法。若有实法不存在,无实法也不存在,因为二者是观待的。如同石女儿不存在,就不会有她的死亡一样。石女所生的女儿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就不会有她死亡的这种事情。同样,若有实法不存在,无实法也不存在。

  “无实离所依,彼岂依心前”:若有实法不存在,安立为无实就脱离了观待的基础。因为有实法不存在,无实法也就不存在了,因为有实和无实是观待的,无实法是观待有实法而安立的。

  卯二、心不缘一切:

  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

  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有实法与无实法均不住于心前,都不存在了。这个时候,也无有其余的是二、非二之第三品物。有实法不存在,无实法不存在,有实无实也不存在,非有实非无实也不存在了,这样就远离了四边。这时,一切法都不存在了,一切分别念当下就息灭了,可以说是入究竟涅槃。

  寅三(修道之果)分三: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三、虽无心然能生福。

  卯一、虽无发心然能成利:

  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

  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


  前面是对道的辩论,下文是对果的辩论。

  对方说:若是息灭了一切分别念,没有心识了,那么即使成佛了也不能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要有心识,比如要思惟“这个众生在受苦,我要拔除他的痛苦,想办法让他脱离痛苦……”等。成佛以后不是要利益众生嘛,所以就要有这样的一些想法,但是如果成佛后没有心识了,就没有利益众生的想法了,所以无法利益众生。这样,成佛也没有意义了,失去意义了。

  中观反驳说:我们没有这样的过失。虽然他没有心识,但仍然可以利益众生。

  “摩尼如意树,无心能满愿”:比如摩尼宝和如意树都没有心,都没有“要给予众生什么,要利益某人……”这些想法,但也一样可以利益他人。有福报的人遇到摩尼宝、如意树,然后诚心祈祷,他们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

  “因福与宿愿,诸佛亦现身”:同样,成佛了以后,佛也没有心识,没有想法,可以说没有任何分别念,但是当众生的福德和佛的宿愿(佛当初在因地时发的愿)二者聚合时,佛就可以显现,也可以说能显现佛的加持或力量,就可以满足众生的所愿,也可以利益无边的众生。

  成佛后,利益众生的事业是任运自成的。“任运”是自然而然的意思,远离勤作。我们现在要利益众生,必须要有利益众生的想法,要去做这件事情,这样才可以利益众生,否则若没有想法或不去做,就不能利他了。但是佛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远离勤作”。

  若众生自己有福报,心诚,佛随时都会现前;若众生自己没有福报,没有信心,没有诚心,无论在哪里都不可能见到真佛,佛不会现前。主要是靠自己的福报。所以,我们积累福德很重要。大家都想见佛,如果自己有福报,具有福德,佛就会现前;否则,若没有福德,佛不会现前。

  祈祷也是如此。自己有诚心才有加持,心不诚是不会有加持的。心诚就是要一心。无论你祈祷佛,祈祷菩萨,还是祈祷上师,都要一心一意,这样才有加持。若不是一心一意,不会有加持的。

  所以主要是自己要积累福德,福德圆满了,佛就能现前。自己要一心一意,这样才有加持,才有力量,才能超越一切违缘障碍,超越一切魔力。内外密的魔力(违缘)真的非常可怕,随时都会出现。很多所谓的魔力、违缘,当时是很难认识到的,有时根本认识不到,甚至还觉得“这个好”“这样对”。就是迷嘛!真正的根是什么?就是一个字:迷!

  我们能知道的“违缘”“障碍”“魔力”,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障碍,也不是特别严重的违缘。很多真正的违缘障碍都是我们很难发觉的,很难认识到的。所以大家要以正知正见摄持自己的这颗心,看住自己的这颗心,这是很重要的。

  卯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

  如人修鹏塔,塔成彼人逝。

  虽逝经久远,灭毒用犹存。

  随修菩提行,圆成正觉塔。

  菩萨虽入灭,能成众利益。


  对方认为:佛入寂灭以后,就没有这个愿了,那么他怎么能利益众生呢?

  中观答辩:其实没有这样的过失。

  以前很多人得了一种龙病,当时一位名叫桑革的婆罗门通过念咒修了大鹏金翅鸟的塔,然后发愿:谁能供养这个塔,向这个塔祈祷,就能遣除龙病,遣除疾病。之后很多人供养这个塔,祈祷这个塔,消除了很多疾病。后来这位婆罗门去世了,虽然去世了很多年,很多人一如既往地供养这座塔,祈祷这座塔,也和从前桑革在世时一样,遣除了疾病。这是比喻。

  同样的道理,一位菩萨发心要利益众生,精进修行菩提道,最后成佛了。他成佛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他成佛后,虽然趣入不住之涅槃,灭尽了一切分别念,没有利益他人的这种想法,但是仍然可以利益众生。

  癸三、虽无心然能生福:

  供养无心物,云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佛,经说福等故。

  供以真俗心,经说皆获福,

  如供实有佛,能得果报然。


  对方说,如果佛无有心识,那么供养他,何能得果?供养有心的佛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若佛没有心,供养他怎么能得到无量的福德呢?

  中观反驳道:无论是供养在世的佛,还是佛趋入涅槃后,供养佛的遗塔,经中说,一样能获得福德(福报)。《绕塔功德经》云:“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后之遗塔,功德无差别。”若是你发心不清净,即使供养真实的佛,即使释迦牟尼佛在世,亲自供养释迦牟尼佛,也得不到任何福德。因为你心不清净。若是发心清净,虽然你供养的不是现世的佛,而是佛的遗塔或佛像,也一样能获得福德。以清净心做供养,以清净心绕佛、绕塔,才有真正的福德。供养佛的遗塔、塑像和供养真实的佛,二者所获得的福德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这是佛亲自讲的。

  虽然佛的遗塔、佛塔、佛像没有心识,但供养者同样能得到福德。所以,能否得到福德,并非有心与无心的差别,主要看供养的心是否清净,诚不诚心。若是心清净,心诚,虽然佛涅槃了,也一样能获得佛的加持,一样能积累福德。否则,即使佛在世,看到真佛了,你也不一定能认识到这是佛,也不一定能得到佛的加持。若是自己有信心,佛有心或无心没有差别,在眼前和不在眼前都没有差别;若是自己没有信心,即使经常在佛跟前,经常跟佛在一起,也没有用,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加持。

  佛在世时,善星比丘是佛的侍者,每天几乎24个小时都在佛的身边,但是他没有看见佛的任何功德,所看到的都是过失。最后他生起邪见了,对佛说:你功德不如我,我精通三藏十二部,能背能读,能说能辩,你有时还不如我,我不伺候你了,我走了。你看,他就这样生起了邪见,然后走了。所以,还是保持点儿距离好。

  若是心清净,哪里都有佛,都是佛,主要是自己内心的问题。

  此处讲的“无心”,就是没有分别念的意思,转识成智,留下的只有智慧。“无心”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时就是智慧。《大疏》中说:“远离世俗心之佛陀。”就是这个意思。

  好,今天讲到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二)
下一篇:《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四)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七)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三)
 《入菩萨行论》讲记(七十九)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十八)
 《入菩萨行论》讲记(八十)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
 《入菩萨行论》讲记(一百零二)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五)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健康 Staying Healthy[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佛说无量寿经讲记(二)[栏目:佛说无量寿经讲记·智圆法师]
 礼仪环保手册 三、礼仪环保的重要性[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生活实用]
 03-055《骂意经》法语辑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3年]
 门槛[栏目:弘愿寺·弘愿园地]
 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栏目:印顺法师]
 五百罗汉 006、闻声得果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九章 唐代的佛教(三)华严宗与禅宗 第一节 华严宗的开创[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贰 世间与法界的结构[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