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真相 第六章(四)
庄圆法师讲因果经
三昧之四
观照是静下心来,到内在去查看那么纷繁易变的杂质
诸位师兄、师姐,你们扪心自问,你是一个只能接受答案,而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人,还是你是开始走向第二种方式的人.也就是对你生命所继受的答案,你已经能提出问题,不论你处于任何境遇,你都能提出问题。
佛陀他是一个王子,在佛陀以前,很少有出家这样的模式出现,但是他为了追求生命解脱之道,他提出了问题,他不接受社会的制约给他的答案,所以,他出家了,他从逃家、出家,最后出了那个内在自我的家,他不只是在形式上的出家。
一个想要从痛苦得到究竟解脱的人,他是有对生命提出问题的能力,而直到你生命已经不需要答案了,你也不需要问题了,那你就成道了,你已经回家了。
所以有人说我放不下,放不下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我不甘心,或我不忍心,事实上那里面有太多太多继受而来的答案在运作而不自觉,这答案是虚幻的,而凡人却执著它而误判它是真实不虚的真理,才造成了生命的炼狱跟痛苦。
这些答案也可以说,你有多少的惯性在那边,你有多少自以为是真理或理所当然的想法在那边,你就有多少的欲望在那边,你就有多少理想在那边。
我告诉诸位师兄、师姐,所有的理想,唯一跟空性连结的就是慈悲的理想,剩下的都是你的欲望。比如我要得到人家的尊敬,我要创造很大的事业,我要赚很多钱,我要衣锦荣归,我要让那些瞧不起我的人跌破眼镜,我要所有人都对我磕头礼敬,我要欣赏别人对我乞求的那个恶心的感觉,我要让那些欺负我的人得到报应。
内在里面充满着无穷无尽的计较、计算而产生的算计手段,这些邪曲、不善的心,搬弄是非,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自己在地狱里,还要拖一大堆的人跟他一起下地狱。像某些八卦媒体、杂志、像我们身边有多少人你们扪心自问,你们是不是也常在做这样的事情,唯恐天下不乱,然后讲别人的是非,把人家的糗事抖出来,来让自己快乐一点。
可见你是一个很痛苦的人,所以痛苦的人,有人去创造别人的痛苦,让自己比较不要那么痛苦,但是菩萨不是这个样,菩萨是在自己曾受过的痛苦当中,他看到众生的苦,他体会众生的苦,所以他是乘愿再来这个世界,来尽力去摆平众生的苦。菩萨是自在的人,而创造别人痛苦的人,是痛苦很深很深的凡夫俗子。
要找回自己很清净的本性,要找到回家的路,要得到生命究竟的幸福、自在、清凉、圆满的境界,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与你的批判、看不顺眼、害怕、逃避的诸种感受心境认同,这就是观照。
把自己看不顺眼的人、事、物,这样的情绪、想法、看法都拿出来看,把自己害怕、恐慌、抗拒、排斥的人、事、物、境遇揪出来看,这就是观照,多一分观照,就少一分习性。
观照跟反省是不一样的,反省是你思维的东西,是你头脑的东西,是你从外在得到的东西,而以那个东西为真理,来自我检讨。比方说,你要当个君子,孔子已经对君子下定义了——“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反省。
但是观照不是这个样,观照是静下心来,看你自己的内在的那么多的杂质——有情绪、有批判、有好恶。你情绪很高涨,很兴奋,或者很低潮,或者很愤怒,看起来很不顺眼的心境,这些不论它是什么,它造成你情绪的波动,你都要揪出来看,我并不是说情绪波动是不对的而批判情绪波动,那也是一种批判,我是要你拿出来观照,你不需要批判你自己,只有透过对照产生的观照。
呀!刚才我会对那件事情产生那么多的愤怒,那都是因为那件事情不顺我的心呀!那个人不顺我的意呀!所以,我那么地愤怒,或我会那么地紧张,那是因为我内在一定要得到那件事情的完美成就,非得到不可,那是我的自我在运作呀!
还有我的小孩子他竟敢叫我的名字,我是他爸爸耶!哦!真的好愤怒,噢!因为他叫我的名字,我的一个概念——我是他老爸,所以只有我可以叫他的名字,他不能叫我的名字。还有人家说我是“卒仔”,我就很抓狂,因为我的自我在运作呀!我觉得我不是“卒仔”,他竟然敢叫我“卒仔”,所以我很生气呀!
这些就是我们要对照而产生了观照,不再与这些自我认同,你揪出来看,你不需要克制,不需要批判自己说我的自我这么地强,你只要知道你自我躲在哪里,静下心来跟自己对话,看看自己自我躲在哪里。
对过去产生的一切的情绪,一切的所思、所言、所行,也就是你的思绪,你的情绪,你所表达出来的话语,你的行为,看看那里面有没有邪曲、有没有不善的心,你那些情绪的强烈的波动原因,揪出来看就好了。
常常看到这些概念,这些就是无明,你常常能看到这些东西,你就渐渐地跟你内在的空性建立了连结的桥梁,你就渐渐能对当下你的情绪、自我产生警觉。
你对当下产生的自我能警觉,是来自于你对过去已经产生的这些思绪,这些批判性、看不顺眼,或这些兴奋、迷恋的这些念头,你都能一一地把这些念头揪出来看。
如果你对过去所产生的这些情绪、思绪、看法、批判的、看不顺眼的,还有很兴奋的这些情绪的波动,你没有揪出来看,你怎么可能有当下警觉的能力,也只有你尽心尽力在自我的警觉过程中,你的自我才有溶解掉的可能。
把自己慈悲心不足,自己邪曲、不善的这些念头,这些起心动念,你或许还没有化诸行动,或许你尚未讲出来的话语,但你都要将这些念头揪出来看,渐渐地它会云消雾散,渐渐地你过去所造作的恶业,就会失去跟你连结的一个管道,否则你算的命都很准的,善业恶业都会很准。
你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你不从这个地方下工夫,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缘木求鱼,你怎么能往木头上面、往树木上面去求鱼呢?那都是外道。
把自己心量不足的地方,也就是你的习性,揪出来看,渐渐你的心量不足就云消雾散了,你的心量就愈来愈大。你不需要努力去作为,把心量扩大,你心量本来就无限大,只是被这些你继受的答案,你自以为是的概念所束缚住。
比方说你觉得这个坏人该杀,很可恶,这世界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人,这社会才那么混乱。这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
在凡人的世界,你今天已经慢慢地抓到了这个观照的方法的时候,你又开始以你学到的“观照”为标准,又开始在批判别人,“唉!你怎么不会观照,你看看你就是那么不会观照。”那你还是在批判。
你要观照这个批评的自我心,这样全然地跳下去跟存在连结,才是一个真正想要解脱的行者,他已不再跟自己任何一丝丝批判、邪曲不善及看不顺眼的念头、想法、情绪产生认同;你看到自己的内在有多少的慈悲心不足,邪曲不善,你自我躲在哪里,已经够你看了;你哪还有心情去看别人。
自我永远都在看别人的缺点,看自己少而看别人多;可是一个行者,他看别人很少,看自己很多,他看到他在看别人的时候,他马上要警觉,这是超出三界,进入自己空性的不二法门。
因缘给我们的课题,我们可能会害怕、恐慌、抗拒、排斥、逃避,或者怨天尤人,或怨东怨西的,然而一个想要与自己内在空性连结的一个行者,他会把这些情绪波动不安的一切思绪纷飞,或者想法,他都会揪出来看,而下决心去面对,去享受他所排斥的,及他以前容忍或不能接纳的客体,并下决心去面对、接纳、享受一切境遇,从那个地方开始蜕变。
当一个生命的旅行者,无论因缘把我们带到任何境遇,我们都尽兴地去享受每一个片刻,不再跟着自己的梦、或者愿望、或者期待而走,只是尽心尽力地去面对每一个片刻的因缘,去品尝、去享受那个生命的滋味。
去享受那个生命走投无路的滋味,或者享受那个遗憾所产生的滋味,渐渐地遗憾会消失,只留下那个滋味;去享受那个不甘心产生的滋味,渐渐地那个不甘心会消失;去享受那个害怕所产生的滋味,渐渐地那个害怕会消失,然后滋味会蜕变成很清凉、很清净。
积极地去面对因缘给我们的每一个功课,不逃避,也不急躁。当然我们看到急躁产生的时候,我们不再靠意志力告诉自己不要急躁,而是去观照那个急躁里面的贪欲,因为急躁就是贪欲所显露出的现象,急躁意味着你想要尽速去要到你要的,或者尽速逃避你所不要的,所以急躁是跟时间有很大的关系,跟你的自我有很大的关系,跟你的得失有很大的关系。
你只要去揪出来看,下决心去面对一切你所排斥的境遇。因为你有排斥的感受,老师才要给你一个方便法的概念叫“享受”;如果你不排斥、不抗拒,快乐本身就不需要再强调这个享受的概念了,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享受,只有对于痛苦的感受,才要以享受的方便法去面对一切的痛苦感受,然后这个痛苦就会溶解掉,只留下那个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