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定指要 四、密勒日巴修定
 
{返回 逸尘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726

四、密勒日巴修定

为什么要讲密勒日巴修定呢 ?有两个原因。其一他是用修定的方法获得大成就的人,他是藏传佛教中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博地凡夫,此生此世,因刻苦修行而得成就。”他既不是佛的化身,也不是菩萨转世,他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这对于芸芸众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很强的榜样作用。他的高成就证实了众生都有佛性,众生都可成佛这一道理。特别是他在修持实践中,不搞哲理佛法,不搞那种口头上高谈阔论,实际上却不断我见不断烦恼的理论与实修脱节的修持。他的行为突出反映了佛理佛法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一特点。他也不搞烦琐佛法,修持中强调实修实证。所以,人们把密勒日巴与禅宗的慧能大师并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少谈理论,注重实修,而且说法平易,易于被众生接受,真正做到普被三根(这里要附带说一下,人们对禅宗的理解,不是很正确的。禅宗讲实修,并非在口头上说几句禅语就可悟道,即令是现在的禅宗,也是很重实修的。修中求悟,边悟边修,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在山里隐居十多年,他在干什么 ?他在苦修)。

第二个原因是密勒日巴修定的情况,很有普遍意义,对广大的后学有启迪作用。

这里需要简述一下密勒日巴修佛法的历程。

密勒日巴是藏密白教的二祖,是当时著名的玛尔巴大师的弟子,玛尔巴是印度大行者那诺巴的亲传弟子。玛尔巴大师创建了白教。

密勒日巴七岁丧父,父亲死后,家产被人侵吞,他家的生活陷于困境。十五岁那年,密勒日巴遵从母亲的吩咐,外出学咒术,以便报仇。他跟两位师父修学诛法的咒术,居然成功了。他用咒术杀了三十多人,后又用降雹法毁去了他家乡的快收割的麦子。仇是报了,业也造下了,密勒日巴内心感到不安,他的师父也有悔悟之心,虽然他的师父也知道用正法可以超度亡灵,但这位师父从未修过度人之法,于是他便出资帮助密勒日巴,让密勒日巴去寻求正法,拜访名师。后来,密勒日巴便拜到玛尔巴大师门下。

玛尔巴大师当时成就已经很高,他对这位罪业深重的弟子,并没有一开始就传他什么法,而是用苦行来消他的业力,让他背石头上山去造房子。西藏高原上,山高路险,空气稀薄,背石上山是很艰苦的劳动,是不言而喻的。玛尔巴大师的要求,在普通人看来,简直不近情理,可以说是有意地折磨。第一处房子修了一部分,玛尔巴说地方没选好,让密勒日巴把房子拆了,把石头背回原处,让密勒日巴到西面山上去造房子。密勒日巴又一趟趟地把造房的大石头背到西山,再造一所房子。又是造到一半的时候,玛尔巴又变卦了,叫密勒日巴拆了房子,背回石头,让他到北面去造房。如此盖了又拆,拆了又盖,从东山搬到西山,从西山搬到北山..一共折腾了四次,玛尔巴仍不肯传法,说传法仍然要有供养,要不就再给他造一座客店。艰苦的折磨,使密勒日巴背上磨起三个洞,肉都因发炎而出脓水了。

经历了长年累月的苦行,玛尔巴才开始传法给他。玛尔巴说,如果密勒日巴能受九次的大痛苦,大折磨,由清净道净除其罪业,然后依法修行,即可不受后有,即身成佛。按玛尔巴的要求,密勒日巴只受了八次大痛苦大折磨,还有一点点剩余的罪业没有消尽。

这一段望大家看明白了,这里说的是密勒日巴修定前的情况,可以看作准备功夫。当然,现在既难找到玛尔巴那样的大师,也难找到密勒日巴那样的弟子。现代人是难于接受苦行的,当然也不是说每一位修禅定的人都要走苦行道路。何况,玛尔巴大师后来也对密勒日巴说,我对你使用的方法,今后对下根之人是毫无用处的,不可再用。玛尔巴还明确地指出这种过于严格的方法,今后在西藏也不宜再用了。但是,善行可以吧,加行可以吧,修定之前总要把自己身心进行调整,把过去行为进行反思,忏悔,这是应该做到的。不要认为忏悔带有宗教色彩,我们这个社会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也提倡悔过自新。反思,反省,检讨,都是人类调整自我的常用办法。

再回到密勒日巴修定的问题上来。

密勒日巴经他的师父玛尔巴灌顶传法后,按照师父的吩咐到一个叫卧虎崖洞的山洞去修定。开始他修定时,是点一盏油灯放在头顶上,灯不点完,身体不动,也不下座。这样日夜不停地修,修了十一个月。这里我想同一些现代人修禅定比较一下,我们有的人闭关修定一个月,便称完成了四禅,这恐怕是急功近利的说法。密勒日巴修定十一个月,有何收获呢 ?概括地讲,他悟到一些道理,认识到身心是无明等十二缘起而产生的。人身也是一个无价宝

船,可以用它来驶往彼岸,也可用它来做恶,走向深渊。如何用好这个人身,是十分重要的事。他也悟到了最初入佛道要皈依三宝和上师;持戒是要紧的基础;在不同的众生中,人占的比例很少,在人群中能够听闻佛法,知道解脱途径,走向菩提大道的人更为稀有难得;人生的苦乐均无常,三恶道的痛苦,更是不堪想像,只有一心向法,决心作佛,才是解脱之道;清净的身心是进入佛法的基础,要悲悯一切众生,要发大菩提心,为普度众生修法;有了这种大乘心的根底,才能进入金刚真言乘。

密勒日巴还悟到了要修“共道的人无我观”,以无我见而修正定。“以正念力恒持守护,不堕昏沉掉举,渐次明觉增长,虽显现而无自性,明朗而无分别,赤裸裸,明朗朗;然这只是定相的觉受而已。许多人以此为胜观,但是众生凡夫是难生起如量的胜观的!只有证得初地以后,才能真实的见到胜观。因此应该依于胜观入道,其他定境如看见佛像等,只是修习的一点征验,毫无重要价值”。

“在修任何有相无相定以前,必须发慈悲心,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然后以清净见进入无观行,最后回向功德与一切众生。在无分别中作这些事是一切道中最殊胜的。 ”

密勒日巴还强调,对于空性的道理,光了解不行,必须去证得。

密勒日巴修定十一个月之后,因为思念母亲妹妹,告别了玛尔巴上师,回到故乡。可是他母亲死了,妹妹也不见了,他更感人世之无常,仍然到一处山洞中修定。条件极为艰苦,营养太差,体能不够,修拙火定,暖乐都生不起来。有一次,一伙打劫的人送给他一些肉和食物,他煮来吃了,“立刻身体觉得非常安适,健康也改进了,智慧也敏锐了,道行上生起了又深又广的证解,与以前不同的空乐也产生了”。后来他妹妹琵达和他未婚妻结赛又给他送来酥油、肉、好酒、糌巴,他遵照玛尔巴大师给的信符上的指示,吃好的食物,努力修心修气修观,打开了脉结,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乐、明及无念的觉受,其境界非言语所能形容。密勒日巴说:“这种不共的觉受证解功德;坚固广大,转过失而成为功德,我通达了妄念即是法身,了知轮回涅槃一切法皆是缘起;自心一切种识本离一切方所,行为错误则致轮回,善行解脱则获得涅槃。而此生死涅槃二者之体性皆为不二空性光明。 ”

密勒日巴特别说明“生出此种不共功德的因地,即是苦修净行的累积;生出此不共功德的助缘,乃食物及甚深口诀;以因缘和合而得成功。因此对真言方便道,会物欲而菩提的殊胜善巧,起了决定信心。深知琵达结赛的供食恩德也不可思议”。

后来,密勒日巴出现神通了,在白昼中身体可以任意变化,腾入空中,能化成百千化身,能出入水火,能飞行自在。从神通上可鉴知,他此时已证得了四禅。

从密勒日巴修定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得知,修禅定:

1.调饮食 智者禅师说:“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食若过少,则心羸心悬,意虑不固。”修定一个主要任务,是要转换色身,这需要调气脉,聚能量,如果营养跟不上,身体各部功能很难听指挥,修持的预期效果就难于达到。身心都要健康,才能得定。

2.调睡眠 不可放纵贪睡,但若功夫未到时,睡少了也不行;若配合便易的睡功修持,就可利用睡眠来修定了。

3.调身 打坐时姿式要按要求调好,既不能过度松弛,也不能太紧张,做到不宽不急。现代人修定,很难闭关修炼,大多利用晚间修炼,如果白天太劳累,应先休息好了再打坐,以免形成气粗心散乱的状况。

4.调息 前文已讲过,息就是呼吸,严格地讲,最细的呼吸才叫息。智者禅师说:“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调息就是要把呼吸调到上述状态。

5.调心 实际修定的过程都是在调心。此处是指修定前,应外舍万缘,不去考虑世间琐事,把心收住,而且要住于一处。心一要灵明,不可昏暗;二要摄心适度,不可过重。我们常说的意念重了,守得重了,都会出现头重胸痛或意守部位疼痛等生理反应。

以上五点称为调和五事。还要做到弃五盖,五盖是五种可以影响入定的心理障碍。

1.贪欲盖 如对名利钱财色欲的贪恋。如在修定时生起贪欲,心立即就外驰散乱了。 2.嗔恚盖 即是生起愤怒报复憎恨别人的心态。此种心理在定中出现,会使人出偏,所以必须弃之。 3.睡眠盖 修定时昏昏欲睡,这只能入昏沉定,要采取对治措施,如修定前休息好,不食油荤大的食物,饱暖适度。如出现昏睡,应采取观息或数息的方法,亦可运几遍大小周天,以除睡魔。

4.掉悔盖 掉是摇动,分三种,“不喜修禅,想游走戏耍,为身掉;好谈天说地,歌吟辩论,为口掉;心猿意马,杂念丛生,为心掉。悔,指修禅时心生懊悔。有两种:一种是知身掉后,懊恼不安,因而无法入定;另一种是有心理负担,悔恨怖畏,负疚悔罪,使自己心绪不宁,难

以入定”(陈兵《佛教气功百问》 40页)。此种障碍,是定前的修行不到位,也可称为准备不足就仓促上阵了。关于定前修行,另有专章讲述,此处略。

5.疑盖 概括地讲,就是疑人、疑己、疑法。疑人,一是疑别人修定的成就是否真实,二是疑老师的指导是否正确,是否有保留有偏心,重彼轻己。疑己是疑自己根器是否太差,素质是否太低,修定难于成就,因而信心动摇。疑法,怀疑所修之法不能成就,产生见异思迁之心。在实践中,常常是这个法修几天又再换一个法,浅尝辄止。现代人修定,疑心更多。疑心不除,正信难立,信心难生,恒心难起。

密勒日巴大师悟道成就之后,度化了许多人。他教化人们修持,有着鲜明的特色。在谈到学法与修持的关系时,他说:“研读和宣讲各种法要的目的,原是为了修行的缘故。如果不实际修持,那么学法和说法都成为无意义的了。 ”他又说:“若要决定修持佛法,虽然学得很多,但如果能够在要紧的真实理体上静定片刻,所得的益处就会非常之大。如果话说得太多,上乘的教法就会把下乘的教法掩遮,忘失了佛法的基础,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他还指出,如果对自己的各种功德都感到骄傲,他对古德们的功德就会退失信心,因此也就得不到加持。这对于后世修法修禅定的人教益是很深的。如不去掉我慢,是难于成就的。他主张学法的人要把自己的知识含在嘴里而返观内视,观察自心而修持,才会得益。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密勒日巴还批评了那些只想先多学一些法门,然后才去修持的人。他说:“知识乃是无边的,永远也得不到最后的结论。”从现代修佛法的许多人的情况来看,犯这种毛病的人很多,学了许多法,许多口决,许多真言咒语,弄得无所适从,修持上进展缓慢。

密勒日巴的定学思想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他指导过许多弟子修持,出现过许多获得高成就的人,即令到以后的许多年,这个玛尔巴创立的密勒日巴等发展的派别,仍被藏密各派公认为实修最好、成就者最多的一派。仔细学习研究密勒日巴的定学思想,对现代的修定者是很有用处的。

密勒日巴在降魔崖修禅观六个月,有很大的进步,他应一些求法者的请求,为人们讲了他的体验,叫“六要曲”。“六要”是:

初取外境六譬喻,二取内境六障碍,三喻六种系缚法,四显六种胜方便,五示六种法尔性,六说六种大乐境。

密勒日巴对六要作了解释:

1.若有障碍非虚空,若有定数非星辰,若有动摇非山岳,若有增减非大海,若需桥梁非泳者,若于触摸非彩虹,此是外境六譬喻。 2.若有执滞非正见,若有沉掉非禅定,若有取舍非胜行,若有妄念非瑜伽,若有方所非智慧,若有生死非佛陀,此是六障六误谬。 3.瞋恨将为地狱缚,悭吝将为饿鬼缚,愚痴缚汝变畜生,贪心炽盛变人类,嫉妒心重变修罗,我慢贡高生天道,此是烦恼所系缚。 4.信心坚固得解脱,依善知识得解脱,戒律清净得解脱,常住茅篷得解脱,时常独居得解脱,真实修行得解脱,此是六种解脱因。 5.俱生妙智本来性,无内无外明体性,无遮无显智慧性,广大遍满佛法性,无有转变明点性,无有间断觉受性,法尔六性应受持。 6.体内拙火炽然乐,二脉业气入中乐,上身菩提下降乐,下净明点遍满乐,红白交会于中乐,无漏之身常自乐,此乃六种觉受乐。 六“要曲”说的是密勒日巴六个月禅观中最精要的觉受和经验,描述了内境外境的真实觉受。禅定中要除去六种“系缚”,告诉了六种方便解脱的方法。还说明应受持的六种法性,禅定中六种快乐的觉受。这些都是大成就者切身的体验,是十分宝贵的。

密勒日巴指导弟子修持时,十分重视指导弟子悟得人生之苦,无常,空及无我等义谛,也就是让修持佛法者有出离心,产生解脱自身,跳出轮回,即身成就的愿望和动力。这对修禅定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就全面正确地理解佛法而言,出离心并非消极悲观厌世,是要把世间的一切看透,明白它的空而不实的虚妄性,不执着在这些事物上。就现代人来说,有利于国计民生社会发展的事业皆可以做。释迦牟尼佛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一种布施,不能认为修持佛法就什么也不能干了。如果这样认为,并不符合佛法。应该说修持佛法的人只做善事好事,只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众生的事,而不做坏事。

密勒日巴在《义消融法二十七喻歌》中,阐述了这样一种思想。他认为,雷电云霞,是在虚空生的,但也消灭在苍穹。庄稼水谷是大地生的,但都消融在大地中。森林山花是山峦生的,也消融在山峦中。习气贪欲与执着,是由阿赖耶识生的,最终也消融在阿赖耶识中。自证自明自解脱,是由法的心性生的,最终也消融在心性中。无生无灭与无言,是由法性生的,最终也消融在法性中。见鬼、执鬼、鬼妄念,都是修持者自己生的,最终消融在自身中。

密勒日巴大师指出,一切障碍都是自心变出来的,自现的幻境本来就是虚寂的,如果不了解它的空性,执着在这些虚幻的事物上,就成了迷惑。而惑又源于心,如果能观到自心的体性,就能见到无来无去的光明境相,就会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迷乱心产生的。如果能深入观照外境的体性,即能证得色空不二的道理。以此理观照,修与无修也是不二的,如果达到究竟的境界,就会远离诸见。应该“安住无整无散境,行住坐卧一切时,荡荡无执无滞碍”,这就是“常摄在定”,时时都处于定中了。

在“见行修”问题上,大师提出显现、空寂、无别是见地之精要;明朗、无散、无念是修行之精要;无贪、无执、无挂,是密行之精要;无欲、无惧、无迷惑,是成就之精要。

关于修心问题,一次密勒日巴大师在向徒众讲述了身口意的各种安乐觉受后,徒众问他这些快乐的觉受是从何而来的,他回答说:“这些快乐觉受都是由证悟自心而生起的。 ”于是他应徒众的请求,讲了修心的十二心要。他说,信心、博闻、精进,是修行的命根,也是修

心的根本,应让它成长坚固。无贪无执无愚蒙,是修心的盾甲,要用它来防御外邪。修观精进与坚忍,是修心的良驹,能够使你在修行的大道上飞驰。自证自明自乐,是修心之果实。

密勒日巴在指导弟子修炼时,他能够因才施教,教化之法也是灵活多样,要以现代观念来评说,他是一名真正的高级教师。他循循善诱,显示了他的智慧和修养。他指导一个十六岁的牧童修法的故事是很有趣的。虽然他引导牧童不是从定入手的,但对修定的人无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天,有两个牧童来见密勒日巴,年轻的一个牧童问大师有没有伴侣,大师说:有伴侣,名叫菩提心。牧童问:“他现在在哪里 ?”大师回答:“他现在一切种识房宅中。”牧童不懂。大师说:“那就是我的身体。 ”

年轻的牧童说: “‘识’是不是我们的心,身体就好像这个心的房子 ?”

大师说:“是的。”

牧童问:“人们的房屋,有的只有一个人住,有的却有几个人住。那么身体内的心是一个呢还是许多呢 ?若是许多,是怎样生活在一起的呢 ?”

密勒日巴大师说:“心是一个还是几个,你自己去观察吧。 ”

于是这个聪明的牧童便回去观察,想弄清心有几个。第二天,牧童来对大师说:“我发觉‘心’只有一个,想要杀它也杀不死,赶它也赶不走,抓也抓不住,压也压不住,想稳住它,它也不肯集留;放它跑,它也不走;收集它,它也不集拢;看它也看不见,观察它也没有什么结果。如果说它有,想使它出现,它也不出现;若说他是无,它又明明地现前。这个心好像是明明朗朗的,空空荡荡的,微微细细的,奔跑无羁的。究竟心是什么,我实在弄不明白。”

大师说:“糖浆是甘甜的,但只有你亲口尝到,才能知道甘甜是什么味。心的自性也是一样,靠别人来讲,你仍然不能明白,还是自己去观察吧。”他又告诉牧童:“今晚你静心诚意地去观察你的心是什么颜色 ?什么形状 ?从头顶到脚心,看它住在何处 ?”

第二天早晨,牧童来见大师,大师问他:“昨晚你用功去寻觅自心了吗 ?”

牧童回答说:“我寻见了,我发觉此心是明明朗朗的,变动不停的,不可捉摸,无任何颜色和形相。它与眼睛合作就能视,与耳朵合作就能听,与鼻合作就能嗅,与舌合作就能尝味说话,与脚合作就能走路。上动则下摇,各个器官就像心的奴仆一样。各个器官都健康时,心就命令它们去干活作事,当器官衰老或受伤时,心就不管他们而离开了。心像个小滑头,身体为它服务好时,也留不住它。身体给它痛苦时,它就会自起抵抗,准备离去。晚间睡觉时,它就与身体分开,它真忙得很啊 !我也是因为这个心才吃尽一切痛苦呀 !”

于是密勒日巴便开导他,指出心识常为大罪人,令人尝遍各处苦头。劝小牧童修持佛法。小牧童答应了。

密勒日巴又要求牧童晚上再继续观察:那个要求皈依的,是你的身体,还是你的心 ?

这可把牧童难住了。他观察了一夜也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求皈依者”是身是心都不对。牧童想,身体各部位都有不同的名称,是多种个体,如果是全身的总和在求皈依,那么身心分离之后,身体变成了尸体。所以,身体不能说是“求皈依者”。如果求皈依者是心,又不能说是求皈依者。如果把心换名为求皈依者,那就又不能叫做心..

牧童讲述了他的迷茫,说:“过去的心已经逝去,明天的心还没有出现,现在的心亦刹那变迁毫不停留,我实在搞不清楚。 ”

密勒日巴大师告诉牧童,寻“我”不可得,是在让你观修人无我,从我执中获得解脱。如果想见到自性,就要好好修行大手印。

牧童就留下来修定,一坐就是七天,他感到只不过一会儿。他家里人找到他,看见他正在一个泥洞里打坐,两眼凝然前视,兀然而住。密勒日巴教给他的修定方法是先启请三宝,然后在鼻头前面观想一个佛像。

密勒日巴大师又用一首歌来指导牧童,歌的大意是:光讲不实修,是没有用的,哪怕你是博学多闻的法师,也是如此。修习禅定时,如果觉受到光明境,那是定光,不要误认是慧光,那就会错过证取慧光的好机会。修定时,妄念寂灭无分别,要常持正念,坚毅修持,会突然觉得自心光明,心境清朗。这时心境像眼睛一样,观到广大的晴空,心处于明澈无念之中。但要认清,这是禅定的觉受。要以此定境作基础,起用闻思之智慧观照,通彻明了幽微境界,再用妙慧于无我境作深入观察,配合善巧的定力,就会现量证取真见道,洞见无见之正观,这时就能觉知自心。“无行自然至佛地,无见自然见法身,无所作欲自然成”。

后来,这位小牧童成为密勒日巴“心子”之一,获得很高的成就。

密勒日巴还指导一位叫巴达朋的女弟子修行,巴达朋证道后是用肉身飞往空行净土的,这也是白教的突出成就。历史上记载过许多高僧圆寂火化后,留下许多舍利;也有高成就者留下肉身千年不坏。修藏密的高成就者,可以用虹化的方式来离开人世,但肉身飞行却极为少见,而密勒日巴的弟子中就有几位是肉身飞往莲花生大土的光明净土的。巴达朋这位女孩修到此种境地,除了她自身的努力外,有密勒日巴这样一位大成就者作师父,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巴达朋初见密勒日巴大师时,曾问密勒日巴的根本上师是什么样的人,因为巴达朋听说学佛的人有一种“外缘指示”上师,依赖这种上师可以确证内心的无生法身。密勒日巴告诉她说:“由外方便示正见,是为我的外上师;于内指示内明体 (指心之本性),是为我的内上师;指示心体如实性,是为真实之上师。 ”

密勒日巴又告诉巴达朋,要靠闻思修作外引导(闻就是听闻佛理,思就是觉观思惟,修即修禅定,闻思修称三慧,依三法均可获得智慧。闻思所得的智慧为散智,但却可发修慧之缘。由修定所得之慧为定智,有断惑证理之用。所以大师要巴达朋要靠闻思修作外引导,这也是观音菩萨的修持经验 ),要用彻证自心的明体 (本体 )作为内引导,觉受证解无离无合水乳交融,是真引导。

密勒日巴大师又告诉巴达朋内修外修最胜修的三种做法。大师说:“到无人的深山险地独居茅篷是外修(虽然现代条件下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尽量创造比较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来修定。若要想得大成就,至少应远离喧闹的城镇,或者到山里,当然这是指已获一定成就的人,应选择闭关式的修法。如果已有将要证果的预兆,非得闭关不可 );不顾此身如弃物,了无牵挂是内修;探求唯一实相的究竟,用深观的办法是最胜修。 ”

所谓深观,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密勒日巴又讲述了用“呸”字诀来入道的办法,简单而易行。大意是,当妄念涌来时,发呸的声音来斩断它。当禅定中自心昏暗不明时,用呸字声音震醒自己。安然住在实相境界,不需调整修理,那才是最好的“呸”字诀呢。

密勒日巴对这个聪慧的小女孩,并不放过她的毛病,直率地指出她有点像市集上的狡猾商人,心计多,有点巧舌如簧,这些都不利于修佛法。还教导她要舍弃悭吝,舍弃贪瞋痴,舍弃懈怠懒惰,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放得下。巴达朋接受了密勒日巴大师的教诲,决心跟大师学佛。大师为巴达朋说了“四喻五义修心诀”,因为歌的内容易懂,就照直引用。

取喻周遍之虚空,广大遍满离中边,汝应观心如虚空,无有方所离边际。

取喻空中之日月,光明普照离遮暗,汝应观心如日月,光明昭昭极炳晔。

取喻面前之山岭,坚固不移无动摇,汝应观心如山峨,坚固安住离动荡。

取拟大海为譬喻,深广无底难可测,汝应观心如大海,深深无底亦无边。汝应如是观自心,离诸分别与寻伺。

巴达朋依法进行修持,产生了许多美妙的觉受证解,但心中还有新的疑惑和障碍。她又来请示密勒日巴大师,她的问题是:观虚空很安乐,观云雾心就不那么好。以此类推,观日月很好,但不知如何观星曜。观山岭很好,不知如何观草木。观大海能观好,但不知如何观波涛。观自心很好,但不知如何观妄念。

密勒日巴听了,知道她是在修行中产生了觉受与疑问,为了使她进一步提高,便细心为其解释开导。为使读者领受好密勒日巴大师的精深指点,仍引用其原歌:

汝观虚空若安乐,应知云雾起于空,虚空游戏之变化,即于虚空而安住。

汝观日月若安乐,应知星曜不离彼,乃是日月之反照,即于光明而安住。

汝观山岭若安乐,应知草木不离山,皆为山力所显现,即于不动而安住。

汝观大海若安乐,应知波涛不离海,大海兴用所变化,即于广大而安住。

汝观自心若安乐,应知妄念不离心,无非心变之游戏,即于心性坦然住。

巴达朋依照大师的指示,在禅定中深观自心法性之实相,终于得大成就。她最后离开这个世界时,“举身腾空,手摇铃鼓,乐声遍空,即以此肉身往生空行净土。 ”

密勒日巴的定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限于篇幅,就介绍这么多,有意深究的读者,请读《密勒日巴大师全集》。本章内容是参阅该书写成,并引用了几则歌偈,特此说明。

 


{返回 逸尘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定指要 五、《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
下一篇:禅定指要 三、罗睺罗用定法证得罗汉果位
 禅定指要 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
 禅定指要 四、密勒日巴修定
 禅定指要 十三、加行阶段的功法 (下)
 禅定指要 参考书目 后记
 禅定指要 十一、加行,禅定的关键
 禅定指要 目录 序 代序
 禅定指要 二、现代人可以用修定的方法悟道吗
 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禅定指要 五、《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
 禅定指要 一、释迦牟尼佛是从修定悟道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一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现代文)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栏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代文]
 如何是闻[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亚青祖师法会期间给汉族弟子的开示精要[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我无法做到边念咒边观想,就用一部分心力观照心田,请问这样做是否如法?还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吗?[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从“心”开始,和谐生态[栏目:魏德东教授]
 法句经要义 第十品 刀杖品 巴富班迪卡比丘 苦行不能断疑惑[栏目:法句经要义]
 四十二章经 解题[栏目:佛书解题]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二篇 灭苦之法 5 三十七助道品[栏目:人生之路·宽运法师]
 雪漠为啥一再强调破执?用心何在?[栏目:雪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