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七)为什么要视师如佛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04

  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七)为什么要视师如佛

  【祈祷上师分二:总希求;祈祷自相续中生起四种殊胜要道。

  戊一、总希求

  我之相续远离善法滋润,并因业及烦恼变得僵硬之心无法堪能,祈祷上师大悲威光加持我获得成熟解脱。】

  由于无始以来至今习气烦恼沉重,远离善法滋润,因此我们的内心难以生起善念,变得僵硬而无法堪能。无论是修加行还是打坐修正行,常常因为身体的缘故而修不下去,或者因为昏沉掉举太沉重而没法入定。为了对治烦恼,消尽自己的业及烦恼,令修行见解迅速增长,祈祷上师必不可少。

  说到祈祷上师,首先要知道谁为上师,为什么要祈祷上师?尤其从汉传佛教大乘教法显宗的角度来说,祈祷上师的说法非常稀少,大家平常祈祷的对境多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诸佛菩萨,而鲜少祈祷上师。但到高原地方求学密宗的时候,好像祈祷的一切对境都是上师,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总的角度来说,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之前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代,我以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你等一切众生。”所以上师本身即为佛,是释迦牟尼佛的亲自授记。但佛为什么要呈现出上师的形象才能度化众生呢?这是因为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眼根不净,无法看到佛清净庄严的形象,因此佛才呈现凡夫之相,目的就是度化业力沉重的我们。细致观待,当年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弥勒菩萨的时候,即便弥勒菩萨让他将自己扛在肩上走入闹市,也没有一个人能看见弥勒菩萨。这充分说明,佛以法身或报身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无法见到,所以只能以上师的形象来度化一切众生。如今世上不同上师度化众生的事业虽然各不相同,甚至性格脾气也不尽一致,但要记住,无论上师呈现何种形象,示现以何种方式度化众生,只是度化众生的方式不一样,并不意味着导师与导师之间有什么差异。

  如果有人问,与你最近的佛是谁,你会怎么回答?可能有些人会说是莲花生大师,有些认为是释迦牟尼佛,还有一些觉得是阿弥陀佛。但他们到底在何处?有些清净的人可能会说,往昔他在虚空之中见过阿弥陀佛,也见过释迦牟尼佛,但他们究竟在什么地方,恐怕就不知道了。当然,我们平常都说自心就是阿弥陀佛,但细致想想,实实在在的一位佛,除上师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尊了。

  这个结论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从众多教证和理证中都可以树立上师即为佛。从恩德的角度当中来说,上师当然远远超胜一切诸佛菩萨。如今我们内心能生起一点点菩提心,懂得善恶取舍的道理,甚至能理解什么是佛,这些恩德都来自于上师。所以从恩德的角度来说,上师远远超胜诸佛菩萨,因此我们要时时祈祷上师。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六)清净地处与发菩提心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八课(八)如何祈祷上师
 圣者言教 第七课(十四)显密在积累资粮方面的差异
 圣者言教 第二十六课(十五)立誓的功德
 圣者言教 第五课(三)实修的重要性
 圣者言教 第二十四课(九)修学禅定需要细致用心
 圣者言教 第二十二课(八)思维暇满实义而精进修法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十一)亚青寺龙萨派传承
 圣者言教 第十课(二十三)以菩提心摄持一切善法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七课(五)修行之前必须掌握修行要领
 圣者言教 第四课(二十三)菩提心摄持的善法功德无量
 圣者言教 第五课(十七)菩提心是获证佛果之无谬正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陀教导什么?What subject did the Buddha teach?[栏目:一问一智慧 Buddha-Dhamma for Students]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二十三愿、供养诸佛愿[栏目:信愿法师]
 福报不要享尽,要留一点到后面[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长部26经 转轮王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长部]
 蔬菜最好以淡味进食[栏目:一生要素]
 十七、唐若兰女士刻地藏十轮经自述灵感[栏目:地藏菩萨灵感记]
 相应124经 毗舍离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每一年都有某一位本尊或某一位菩萨是本命年的守护神,这样的说法否正确?[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辞旧迎新(2014年腊月二十九日)[栏目:传喜法师]
 《略论持戒》选[栏目:戒邪淫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