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佛一如定慧无量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42

  心佛一如定慧无量

  『慈悲等观,生佛同等;以斯行道,教诸众生;心佛一如,定慧无量。』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除了人类的生命之外,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一切只要是有生命,应该都是平等。偏偏我们人类都分别牠,分别那是低微的生命,这些生灵生来就是受人类所驱使——要吃,要用,要叫牠顾门,要牠犁田,要牠载东西。人驱使一切的生命,其实这些生命都是和人类有同等的本性。
  
  畜生任劳任怨,人类却只是仗着权力;人类做不到的,畜生做得到,有时候人不如畜生。再更微弱的生命,人把牠当作是食物。想一想,人的心是多么的狠,所有的生命都要吞食入肚,尤其是用种种残忍的手段来杀。这种杀害众生的命,人的心是这样对待众生。
  
  佛陀的心,他是慈悲等观,用慈悲心,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来看待。佛陀有时候看到众生的生态,真的是悲忍——悲,不忍心。
  
  有一次,佛陀在祇陀园里,跟大家说了一个很轻松的过去生故事。就说,久远劫久远劫以前,一群牛,牛群中有一只牛王,这只牛王带领着牛群要去找丰富的水源,要去找很丰富的草原。过程中经过树林,树林中有一只猴子,这只猴子每次若看到牛群跟着牛王,这样浩浩荡荡地向前走,没有一只牛敢超前这只牛王,就是牛群非常恭敬牛王,所以牠对牛王就起了嫉妒心。
  
  有一天去捡石头、沙尘,在树上就将沙尘撒下去,甚至用石头就这样丢下去,一直丢掷。石头粒粒落在牛王的身上,牛王还是安然自在向前走,没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只猴子还是继续将石头一直丢向前面的牛身上。
  
  后面这只牛看到前面的牛王,那么安然自在,没有发脾气,所以后面这只牛再带着后面的牛群,同样也忍下来,跟着前面的牛王,非常安然自在地过去。
  
  再后面又有一只比较小的牛,也是被丢石头,这只比较小的牛回过头来,想要发个脾气,不过,想到前面的牛这样过去,都能够忍,我应该要学,所以瞋心刚起,马上就稳定下来,还是往前走过。
  
  走过了这一段,到了前面的树林,树神就现前了,就向牛王说:『佩服!佩服!』牛王就说:『人生六道中,众生皆平等。过去什么样的因,造什么样的业,这一生中应该要好好接受。』树神就问这只牛王说:『到底过去,你曾种什么样的因?』
  
  这只牛王开始就说:『过去我也是一位修行者,只是三无漏学有漏失,所以不小心堕落牛身。我这辈子应该要再提高警觉,要修四等心。四等心就是慈悲喜舍。既然做为畜生的身形,我的心还是要保持着过去修行时,就是发四无量心、四弘誓愿。』所以牠身为牛王还是希望,现在同受牛身之报,应该也要来化度同伴,这叫做同事度。牠以四摄法、四等心,来与树神对话。树神感觉,牛王身为牛身还是能修行,佩服啊!
  
  佛陀说完了故事,向他的比丘说:你们知道吗?那一群牛群,就是现在你们坐在,我面前的这些人。当时那只牛王,就是我,现在的释迦佛。
  
  看到这段佛陀的『本生经』时,会感觉到,我们人相处,往往都有过去、现在,现在有过去,所以我们人人要彼此有同事度。我们难得生在此世,同样有此因缘,我们要互相度化。
  
  所以『慈悲等观,生佛同等』,众生、佛都是平等。『以斯行道』就是这样来修行,用此道理来同修。『教诸众生,心佛一如』,佛陀来人间就是要来教众生走这条路,就是『以斯行道』,这条道路就是教我们怎么走。
  
  其实,人人回归本性,心和佛是一如,是真如;回归真如本性来,『定慧无量』。所以戒定慧,我们能守护我们的真如本性。
  
  那只牛王不是说了,过去有修行,只是一不小心;何谓一不小心呢?就是戒。我们若有戒,自然能守定我们的心,有了智慧就不会犯错。若是缺戒,一不小心,披毛戴角,堕落牛身。所以,我们还是修行日常生活中,三无漏学一点都不能让它漏失掉,戒定慧要时时保持在我们的内心。
  
  前面我们说过了,佛陀『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教导众生就只是为了一乘法,其他的余二、三乘,都不是(真实法)。最重要的,他要济度众生。救济众生,也是希望众生人人都能同样行在菩萨道上,同样能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现在这段(经)文:『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佛陀自己就是住在大乘法。因为佛真如本性,本来就是道理,觉悟,大觉者,本来他的心宅、他的心思,无时不在大乘法中,所以佛自己是永远都住在此,就是心、身永远都是在大乘法中。
  
  『如其所得法』,佛陀所得的法,就是大乘的道理。大乘的道理,现出了修行的形态,就是『定慧力庄严』。看看那只牛,也是有定、有慧。树上的猴子在那里恶作剧,用石头这样丢,牠还是很稳定,这种『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用这种方式来教化。
  
  无论是在六道中,佛陀会现身在六道,无论是天道、人道、畜生道、地狱、饿鬼,同样的,佛陀还是为了济度众生,遍行在这六道(或说五道)之中,无不就是要教化众生,济度众生。
  
  『自住大乘』,我们了解如何住在大乘中。
  
  
  ⊙佛自住大乘:诸佛住是乘故名为大;诸佛乘是乘故名为大;教与众生得大利益事故名为大。
  
  
  『诸佛住是乘』,就是要度人的方法,都是用大乘度人的方法。就如一位司机,他就是守在这辆大巴士里面;或者是轮船、大船里面,舵手也是住在里面,众生因缘到了,客人都到了,时间到了就开走,从此岸渡至彼岸。与这样的意思相同。
  
  『诸佛乘是乘故名为大』,所有的佛都是用此法度无量众生,所以称为大。教,就是教。众生不懂,佛陀就要来教。『众生得大利益』,教众生如何能得大利益,如何才不会受到苦报,如何才能得到快乐,受苦的人就能得解脱;得解脱,这苦难的境界,能够轻安自在。这就是教众生解脱苦难,得到轻安自在,这种自在的方法,也是叫做大乘。
  
  
  ⊙如其所得法:于大乘一实妙法得发大心,如其所得,体悟诸法利益众生大乘心法,通达菩提大道。
  
  
  『如其所得法』,和佛一样,希望众生所得到的法和佛全都一样,与佛同等的境界。所以『于大乘一实妙法得发大心』,希望众生能与佛一样发大乘心,不是自利,独善其身;要利,就要兼利他人。佛陀教我们就是要这样,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人。这是佛陀的教法,希望人人能够『体悟诸法利益众生大乘之心法』。
  
  我们体悟之后,我们也是同样要去利益众生,希望众生能了解此大乘法。这就是大乘法的循环,所以叫做『转*轮』。转*轮是圆的,你若了解之后,你应该辗转相教,希望人人也与佛同等,也有不忍众生苦,也期待能将此好的方法再去济度,同样去帮助那些不懂法的人,堕落恶道受苦难的人。
  
  希望我们与佛一样,『利益众生大乘之心法』,希望人人辗转相教,通达菩提大道。不只是一个人走,一条这么大的路,三三两两走这条大路也很孤单,应该这条康庄的大直道,要很多人和我们一起走。这就是『如其所得法』,就是希望众生和佛同样,所得到之法就是大乘法。也希望众生人人定慧力庄严,佛陀的定慧力庄严,也期待我们人人都与佛同等。
  
  
  ⊙定慧力庄严:禅定与智慧,亦即三学中之二学。收摄散乱的心意为定;观察照了一切的事理为慧。
  
  
  禅定与智慧,禅定就是心不起动念,我们的心,发心如初不会再受摇动,时时心稳定,才能生智慧。所以也是要在三无漏学中。
  
  『定、慧』就是包括『戒』,我们若没有戒,就没有定,没有慧了。三无漏学就是戒定慧,要告诉我们『定慧』二字,就是在三无漏学中之二学,其实包括戒,三无漏学。
  
  所以,能收摄我们散乱的心,有戒才能有定力,让我们散乱的心能收摄为一念;这就是收摄散乱的心意,就是定。我们的心意永远要在定中,才有办法观察、了解一切事理,这就是智慧。
  
  所以,事与理能分清楚,发生的这件事情是什么道理,怎么会变成这样的事相呢?现在这样的事相这么的圆满,他是用什么样的道理,能让这个事相这么圆满呢?全都是『慧』。所以,定慧的力量能够庄严人间大事。
  
  
  ⊙定慧力庄严:庄严有:是具德义『富润屋,德润身』之意。三宝亦尔,能以正法严饰行人,令得身心清净,故名庄严。
  
  
  庄严,庄严就是具足德。我们要有修行,修行自然就有德,就看得出来,所以说『富润屋,德润身』。我们若有德,在人群中让人看到——这个人和一般人不同。这叫做德;德行能在我们的身上显现出来。所以三宝,佛法僧也是一样,要修行才有德。
  
  『能以正法严饰行人』,我们才能在三宝中弘扬佛法。我们要好好修行,要有定、慧,才有办法三宝能庄严。我们修行的人要行于正法,我们才能自我庄严,如此才能得身心清净。所以,身心清净才能称为庄严,『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用这样的方式度众生。
  
  若要度众生,『度一切众生,菩萨大悲心』,要度众生,就要用菩萨的大悲心,这就是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作佛之心。所以要有度众生之心,这样就是摄护众生的大悲心。
  
  
  ⊙以此度众生:欲济度一切众生之菩萨大悲心也。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度众生心,即摄护众生之大慈悲心。
  
  
  我们既然学佛,修行的同时也要弘扬佛法,这全都需要定慧力庄严,以此来度众生。各位,修行必定要发大心,要立大愿,发心立愿必定要身体力行。所以我们时时要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终不以小乘度众生
下一篇:自性自证悟
 菩萨度生觉有情
 隐明示暗 鼓舞人心
 持戒修福种正因
 如是我闻
 佛德善入无量世界
 入佛门中 学正觉道
 脱苦缚得安乐
 随因趣果
 求法传法一念心
 主成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三教一贯心性法门(下)佛教心性论[栏目:陈兵教授]
 幸福[栏目:日常的佛心]
 喝(慧如)[栏目:禅宗文集]
 三十三天和地狱各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之外是否还存在别的有情?[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次第花开 内容作者简介 导读[栏目:希阿荣博堪布]
 浅谈佛教慈悲观对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刁梦洲)[栏目:佛教与环保]
 心无挂碍,用心念佛[栏目:拈花说禅]
 略说华严金师子章(陈家豪)[栏目:华严文集]
 增阿含经卷第十五[栏目:增一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佛学基础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二节 处与界[栏目:佛学基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