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当愿众生行深妙道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271

  当愿众生行深妙道

  ⊙愿诸众生,解如来道,入智慧海,住如来家,行如来行,着如来衣。

  我们学佛,期待我们人人从初发心开始,这念心在三宝中要时时勤念三宝。人人都是佛教徒,佛教徒从皈依那一刻开始,我们每天早晚课都是有『三皈依』,时时提醒我们人人『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各位,我们自己是不是有体解大道呢?自己有了体解大道,安住自己的心,是否有『当愿众生』也一样呢?我们自己有体解大道,众生呢?其他的人懂得佛的道理吗?

  人生苦难偏多,所苦的不是物质。现在的人,贸易、工业等等很发达,谋生不困难,为什么叫做苦?有形的物质不欠缺,无形的智慧很缺陷。现在的人只有世智辩聪,却缺了通达道理之智慧。所以我们要发心,『当愿众生』人人都能通达道理。这是我们开始三皈依,第一个愿,第一个发心,我们就有这样的心愿。所以我们必定要依照皈依三宝这三愿,身体力行。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要启发智慧。而『(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就是要度众生。除了我们自己要了解,通情达理的智慧以外,我们还要再发心将佛法普遍人间,人人将这条菩提大直道,能够人人走入这条路,了解这条路的风光、道理,甚至一心入经藏之中,回归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

  这就是我们人人应该要努力。这是修自己,觉他人,我们自己若不好好用功,要如何将此法再去觉悟其他人呢?所以我们要『愿诸众生,解如来道』。大家要用这念心,当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暸解如来的这个道理。我们若能了解道理,很自然就『入智慧海』。

  『智慧海』是表示开阔的意思。我们若能智慧入心,心眼见识就如智慧海,如此才能真正接近佛的境界。所以我们若能『入智慧海』,就要『住如来家』。

  如来的家庭,是一个众人的境界,不是自己单独一个人。佛陀是三界中众生之慈父,可见我们的如来家有多么大!所以我们若能『入智慧海』,就能『住如来家』,是多么祥和的境界啊!

  『行如来行』,这家庭的家规,就是视天下如一家,视天下人如己亲,人人就是共同一个法髓,活我们的慧命。所以『着如来衣』,大家穿的这件衣服就是如来衣。看慈济大团体,我们若看到一大群人很整齐,整齐的队伍,大家一看就知道那是慈济人。他们可能要去哪里去做些为社会人群付出的事情,这都已经是既定的形象。

  我们人人是以天下众生为己任,所以我们一定发心如初,要净化自心,也要净化天下众生的心,也是要发心立愿,弘扬佛陀的教法。

  『众生无边誓愿度』,最先的发愿就是要度众生。为了要度众生,所以『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必须断烦恼,自己若不好好将烦恼断除,如何度众生呢?『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要断烦恼,必须知道方法,佛陀的教法辽阔如大海,众生的根机无量,所以我们必须学很多的法门、方法,来面对着芸芸众生。这是我们的心愿。

  『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条路很长,无上,没有比佛法更超然的道理。所以我们都应该要了解,要知道,我们要达成通情达理,透彻佛的境界,回归人人真如本性,这是我们人人的心愿。

  佛来人间一大事因缘,无不都是为了这些事情,如何度众生,如何将佛法普及众生,让众生人人能够了解,一切的苦难都是从心的烦恼开始。所以,要除去众生的烦恼,就要说无量法。不过,有的众生还是在小根,『钝根乐小法』,所以我们就要用耐心。

  ⊙『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佛陀不舍任何一个众生。在这种人间,还不觉醒的人,除了『钝根乐小法』,还有很多,大多数的人还是贪着于生死,不懂得赶紧了断人间,不懂得赶紧来接受清泉佛法。佛陀的悲悯,对贪着于生死的这一类人,还是不放弃。

  『于诸无量佛』,这些人应该在无量佛所也有听过法,只是自己的心很钝,还是在贪着中,还未完全去除贪着烦恼。这样的人,应该是于过去无量佛的地方,同样有修行、入僧团,但是『不行深妙道』。就是一样不精进,不用心,养成了这种的习气,所以现在于僧团中也是如此,在这人间『众苦所恼乱』。为这些人,释迦佛还是不放弃,『为是说涅槃』。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大概,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不行深妙道』。

  ⊙不行深妙道:去佛遥远之众生,未能沾于法华经之深妙法,唯是未能行入深妙道。

  这些人,『于诸无量佛』,无量诸佛所的这些人,『不行深妙道』,这些都是去佛甚远,远离佛。虽然看起来是在修行,不过他的心与佛的心离很远,佛的见解,他根本无法去体会、了解。

  我们之前用很长的时间在说佛知、佛见。佛的知见,这些人既然离佛那么遥远,如何能了解佛的知见呢?佛的见解是什么?这些懵懂『钝根乐小法』之人,贪着于生死中,满心都是烦恼之人,哪有办法体会到佛陀那分如海、如虚空宇宙这种开阔的心胸,他怎么能了解呢?像这种的人,就是『去佛遥远之众生』,离开佛非常非常遥远的人。

  『未能沾于法华经之深妙法』,他将来于此小法中已经是停滞、贪着在那里,对《法华经》漠不关心,他都没有去沾到法益。『唯是未能行入深妙道』,还未进来的这种人,只是停滞于小法而已,这大道妙法,还未深入,还未进来,这种人称为『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所有的苦都是众生的心念所制造出来。所以,众生的心念制造出无量的烦恼,来恼乱众生的心,这全都是心与心之间在复制,复制了无量数的烦恼,所做出来的乱了众生的心。这种让人人烦恼,人人的心就无法静下来,这就是人间。

  现在的人间不就是这样吗?道理都不通达,人伦道理在人间已经是微末了。所以我们常常说,何谓末法?末法,就是人伦道理已经到了最末端之时,就是人生道上的道理已经是很微末了,所以社会人间就会乱,乱象很多,不只是四大不调和,最重要是来自人心不调和,所以变成了『众苦所恼乱』。

  ⊙众苦所恼乱:世诸苦难来自贪瞋痴念,诸不如意,欲念难填满,常求不得苦,恼乱自他而不自愧咎。

  『世诸苦难』,这世间的苦难,就是来自于贪、瞋、痴。这念贪、瞋、痴,就是在这不如意中。十几件的希望,有九件无法达成,这就是不如意。不如意就是来自于贪、瞋、痴。你一切无所求,就没有不如意之事;就是因为你有所求,所以求不到就不如意。

  这欲念很难填满。欲念就如无底洞一样,你灌了多少的利益在他的身上,他还是不够。所以常常说,有『十』都缺『九』。人生的欲望永远都不满足,『常求不得苦』,常常在求,但是怎么求都求不得的苦。

  这人生遗憾的事情很多,哪怕真的少欲知足,不过还有不满足之处——老、病、死。在人生有哪一件事是永恒都能令人很满足的?我们能永远身体健康吗?这也是遗憾之处,难啊!能够长生不老吗?还是一样,难啊!能够出生一直到老都不会死吗?更难啊!

  这就是人生。我们常常在求,常常都是不得,所以时时都是苦。这全是『恼乱自他而不自愧咎』。我们人人都不知世间的无常,常常要做长期的梦,求不得,就来扰乱他人,这也是很多。

  ⊙人身无常不觉知,常着千年梦幻不觉醒,时代人世凶恶之游戏,淫欲泯灭人伦,道德规范,毫无情理,无惭愧心。

  所以,人生无常都是不觉知,『常着千年梦』,这种梦幻都不觉醒。就如现在的时代,你看,时代已经是在凶恶的世代里,大家都好像在游戏一样,有的人所做的,这样心狠手辣,好像在舞台上在演戏似的,真是令人很担忧的人生。觉醒的人,来看这个世间,就是凶恶的游戏。『淫欲泯灭人伦』,道德的规范全都没有了,这是现代的世间。

  所以佛陀为此,他就用小乘法,『为是说涅槃』,让大家知道应该去除烦恼,六道很苦,说尽了苦道,希望人人能够警惕这念心。

  ⊙为是说涅槃:译为圆寂,或灭度。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寂灭:灭诸烦恼得安稳之义。

  涅槃也称为圆寂,或者是称为灭度。『灭』,就是灭生死因果。你不要再去与他造因,不要再与他结怨,就不会再于六道中牵绊,无法断除。所以『渡生死之瀑流也』,我们若能了解,我们都要与人结好缘,将他度到佛的康庄大路。我知道这条路,我将你带到目的地,我再回头去带迷路的人,将他也带到目的地,这就是菩萨道。不是贪着于生死中,来来回回,他已经断了生死之因,却是有倒驾慈航度众生的愿。所以这种寂灭,已经断除了生死之因,也渡过了生死之瀑流,已经渡过,所以安然自在。

  灭,寂灭,灭诸烦恼,能够得到安稳的意思,叫做『涅槃』。示涅槃,就是要断除一切烦恼,甚至要发大心。在生死中这种因果,我们要很清楚,我们才能渡过这生死瀑流,就是灭除恼乱。在人间充满了烦恼,烦恼就像河流的汹滔,很汹涌的浪,所以我们若能够安安稳稳渡过去,那就是『灭诸烦恼得安稳』,我们就安稳下来。

  到达了,要再回来,还是度众生过去,接着还是再安稳回来,再度众生过去,这就是叫做寂灭。我们的心永远很干净,灭掉了很多众生烦恼,因缘果报,我们很清楚,所以只有度众生,结度众生之缘,没有众生污染的牵绊,这就是修行的心境。所以人人要时时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贪着当舍离
下一篇:设权导实引入佛道
 佛心本怀妙谛深奥
 方便施教对机而演
 随众生欲教有情
 清净涅槃圆融无碍
 舍利弗 目犍连尊者
 莫入邪见稠林
 妙法难得莫如昙现
 待机说佛慧
 宇宙无边 诸法源远
 尽诸有结 因果尽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98.问曰:何以不说入法位菩萨随顺佛生?[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八十四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怎样做一个佛教徒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栏目:佛教的真理是什么]
 宽恕是一种生命的美好[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认识人生之七 5[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栏目:唐思鹏居士]
 玄奘精神的当代价值[栏目:荆三隆教授]
 只要受皈依戒就行了,了解不了解皈依戒的学处不重要,这样的做法对吗?[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二十一禅修手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5.皈依[栏目: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