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契经即道依路归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94

  契经即道依路归心

  『经能诠理,教量周遍;诸行如理,修摄圆融;是经是道,依路归心。』

  经,就是含藏着无限量的道理。我们人人听经、讲经,就是只为了如何能够懂理;我们要知道道理,就是要从经中得。所以,经的内容包含就很大、很广,尤其是很长、很深的道理。所以,『经能诠理,教量周遍』。

  教,佛陀觉悟之后,体会了宇宙万物真理,这种的开阔、浩瀚无涯的道理,都完全包含于其中。开始要如何来施教,这么浩瀚无穷的道理,要如何一一向大家说话呢?所以他就要设教。教的量更大,能够周遍,无处不在,无一物不是道理。所以我们应该要很体会,天下万物的道理有多少呢?

  有教,就要有行。佛陀的悲心,觉悟之后,将经教要来施教给众生,那么我们人人必定要身体力行。行,『诸行如理』,我们要依教奉行。佛陀如何讲经,如何为我们分析经中的意义,其中的道理,到底为什么?这个道理,要来打开那个『为什么』,人人心中那念疑问。

  有心想要求道之人,会与佛未修行以前同样有『为什么』的疑问,我们人人应该也有过『为什么』,不只是曾经有过『为什么』,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常常都有『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很多。所以,现在已经接近这分要解开『为什么』,我们就要开始身体力行,开始去探讨,依照『教』——佛陀的教法,依教奉行。

  我们若用心,自然这个道理解开了,『我知道了』,知道之后就要去力行。所以『诸行如理』,你若能够身体力行,才真正能够体会到佛陀觉悟之后那个心理风光。我们的心地里面,那个过程的感觉,这叫做『诸行如理』。

  『修摄圆融』,这是佛陀用何种方法将道理宣讲出去,就如在铺路,将这条路这样铺出去,要如何引导人走这条路回来,这是佛陀的智慧。所以,教我们如何修的过程,种种方法,无不都是教我们这样走过去,心如何收回来,所以叫做『修摄圆融』。无论是何种根、智,只要能够体会道理,就都是回归我们本心地的风光来,这是『修摄圆融』。

  『是经是道,依路归心』。经,其实是包含着很多的道理,这个道理要如何铺出去,我们人人行得通的路,这『是经是道,依路归心』。『经』、『道』、『路』其实是共一体,是我们的人心能够共通的道理。所以,我们要了解这分『是经是道』,『经』是含摄所有的道理,都含摄于经中。

  『经』是一种的形容,道理的共同处是经。无论是大自然的法则,或者是人类生活的法则等等,无不都是含藏于经。天地之间,任何一处都是能够接受的教法,所以这个教量能够普遍,普天之下,宇宙万物之间,全都能周遍。只要是依教,依照这个教法去走,这都是很适合的道理。无论是如何去修,只要你正确方向的道路来修,这条路就是圆融的大直道。所以,『是经是道』,是路,依这条路就能归回我们如来清净的本性。

  所以我们很用心,光一个『经』,就用很多种方式来说。

  我们昨天这段经文大概说过,『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佛陀的智慧,他要来说教,他就要用种种因缘来譬喻。

  看看我们也有一大群菩萨云来集,那都是从大陆回来的,不是来观光,利用中秋黄金假期,他们回来。

  几年来,在大陆东、西、南、北、中等等,已经有了慈济种子,在那里播种。他们看到,接触到,他们投入,体会到,所以他们利用这个时间就来台湾,回归心灵的故乡。

  听他们在分享,在那里接触了慈济,投入之后的心路历程,很感动。尤其是有老菩萨,从(2008年)四川地震过后,慈济到那里去,他听到,开始就来接触。全都是七十多岁的老菩萨,他们一趟路从达州来到成都,就要七八个钟头的车程,所以他们就在成都租一间房子,方便在那里听慈济、做慈济。他们什么都做,环保也做,香积也做,从成都再来到洛水精进。这是月月都是这样在走,一趟就要多久的时间。

  真的感觉这就是因缘,因缘所成就。若不是有这个因缘,二00八年那时候的地震,一路这样走过来,这念心,他们都没有退转,一路精进,一直到现在终于让他们回来了,欢喜啊!那种的分享,很感动人。

  也有的已经在大陆的江西省宜春,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上海要到宜春,从大路走到小路,从平地走到高山,从高山还要再过水路,还要爬山,很辛苦!十六、七年前,那个时候如何走过的路,如何的辛苦,能够取得了当地人从怀疑到不很相信,从不很相信到相信,从很相信一直到肯定,从肯定一直到接受,身体力行。这样的领导,一路陪伴着慈济人,已经十六、七年了。

  从一些孩子无法读书,破烂的,将要倒塌的危楼教室,慈济人不惜辛苦把它盖起来,现在已经有多少的孩子大学毕业,甚至还在大学中的也有二百多人。

  领导从开始在他的那个地方,一直到现在他退休,一路陪伴,现在专心投入。这次回来了,听他们的分享,真的也是很感动人。那分心就是从经而道而路,回归到『发祥地』这个地方来,他们心灵的感受。在发祥地发心立愿,开始昨天在此发愿的人,甚至发愿茹素,不只是烟、酒、赌博戒掉了,现在也要茹素。

  想,这全都是要用这么多的种种因缘,用种种身体力行,诚、正、信、实来铺这条道路,这样走过来,大家都很欢喜。『令一切欢喜』,无论他来自多远,来自何方,不管在何处,他们共同到达,大家分享都是很欢喜。虽然做得很辛苦,不过看他们很欢喜,那念心愈做愈欢喜。

  也有经过不如意,很想要做,但是遇到种种的困难,环境的困难,人与人互动的困难,或者是心灵过不去的困难,全都有。但是,突破了那个困难,皆大欢喜。这种的分享,在在都是让人感觉,这条道路在开的时候虽然是很辛苦,铺平过来,种种的因缘、方法,让他走回来心灵的真如本性,那分善良,那分爱,爱天下众生之心,这真的是很不容易。

  所以说,经能诠真理。只要你从这个经典去体会法,法,妙用,好好利用它,自然这是一种教育,那个量能够周遍。所以,就是要用种种方法的力量。诸法若能如理,自然就能修摄圆融,这样回归回来。所以,这全都是要用种种的方法。

  ⊙『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修多罗』我们昨天说过了,『修多罗』就是契经,『上契诸佛之妙理』,诸佛已经觉悟之后的真理,『下契众生的根机』,这叫做『经』,也叫做『修多罗』。经,就如一条线,将它串连起来。

  ⊙修多罗,华译契经。『契』是上契诸佛妙理,下契众生根机。又『经』如线的意思,贯穿法义,使不散失。

  看看这几天内,全球有多少国家,不同人种,不同语言,却是同一种心理方向。这就如这条线将它串连起来,道理将它这样归纳在一起,这就是经的道理。这个道理没有分散,将它集中过来。

  再来就说『伽陀』。『伽陀』译为『讽颂』。我们要诵,不只是读经而已,我们要诵出来。我们若说『大家来诵经』,诵经,却不愿意开口,不愿意出声,那就不是讽颂。就是要出声,要唱念出来,将此经朗朗上口,字入眼、入心、出口,这叫做讽颂。

  我们真的要唱念出来。我们若是不好好真正入心、出声,若不如此,我们看过了很快就忘记,道理不会入心,所以我们用诵的。

  就如印度尼西亚,他们就是用『静思语』来学中文。那个习经院的年轻人,习经院是伊斯兰教,他们要学中文,就用『静思语』。因为『静思语』好读诵,它里面有道理,但是它字数少,句读当中含着道理,所以他们读『静思语』,同时他们要用中文念出来。

  我们也已经听到孩子读『静思语』,讲中文。不只是会读,他还会说,用中文与我们对答。这叫做诵,就是要念出来,才能学语言学得正确。

  我们普天之下到底有几种语言呢?语言是互相沟通的,人与人要互相沟通,我们要能懂道理等等,都是要从语言而得。我们讲话也是要出口说,所以这个『讽颂』,就是将道理的文,将长行摄成短文。就如每天早上(晨语大纲),我都用短短的文,相同字数成一句。如刚才是用四字一句,『经能诠理』四个字而已,解释起来会很长,但是将它收摄下来就是短短几个字。这叫做『讽颂』的偈文。

  也叫做『直颂』,因为它的字少文短,简单用直颂的。偈文,从短短的几个字,再来解释道理。这叫做讽颂,那就是『伽陀』。

  ⊙梵语伽陀,华言讽颂,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不颂长行也。

  跳过长行,不用长行文,就是一句一句好好把它诵出来。我们背在心里,短短的文句,能够了解丰富的道理于其中,这叫做『伽陀』。

  就如你们有时候早上课诵『楞严咒』,其实这个『楞严咒』开头的偈文,是阿难(及诸大众)赞颂佛陀所说的,把它用在咒——楞严咒的前面。短短的几个字,『妙湛楞严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这样继续能够朗朗上口,这就是叫做讽颂的意思。短短的经文,我们能记于我们的心,能够了解其中很多的道理。

  各位,这个『伽陀』和经。经就是契经,『上契诸佛的心』,也是诸佛的道理,能够『下契众生的根机』。这全都是于长行文的经典,回过头来,将此经典更简单,让人更加容易记得,就用偈颂、偈文,我们来唱念,诵出来。

  常常记得,这就是我们要如何来学,学法的其中道理。我们要如何依教奉行,就要谨记将道理的句句都要入心,这样我们才能从经而道,从道而路,从路找回道,找回经,回归我们如来的本性。所以,我们人人一定要经过这条路。所以人人时时要多用心。


{返回 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服膺善法与善友
下一篇:人间典范世中稀有
 微妙的心灵道场
 佛心智慧 人人本具
 起信起行
 信力坚固机契实相
 活在妙法中
 心佛一如定慧无量
 受持如来法藏
 菩萨成道得大自在
 信力坚固心无畏
 无量过去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真正的自信[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光明名号[栏目:慧净法师]
 人间佛教的经证 进德之道[栏目:人间佛教的经证]
 33.小驼背——狠心饿死母亲,罗汉受饿死报[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人生学序[栏目:太虚法师]
 绝解起行[栏目:传喜法师]
 古老的佛教是否也应接受现代化的挑战?[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子元法师(张家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学问答四篇-教义抉择篇[栏目:妙境法师]
 菩提道灯论[栏目:经论著作]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